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75W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以“亞洲”為例,引導學生說出了亞洲的東、西、南、北各是什麼,注重了學法 指導,然後讓孩子們合作說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後,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制世界地圖,這節課的難點就在快樂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 教學的效益。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在課前我搜集了許多圖片,讓學生在課堂上藉助課件更好地瞭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識,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在課 前蒐集了一些有關大洲和大洋的資料,初步培養學生的蒐集資料的能力,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們推薦了“世界地理頻道”網站,給他們提供更好更多的資料空間。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穫,不但紛紛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而且還對參加“世界地理之最“擂臺賽充滿興趣。我相信,這一節課雖然結束了,但是孩子們的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2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

1、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麼說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後,展示“世界海陸分佈”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 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佈特徵,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學生的主體作用,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後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後,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採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並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二、本課不足之處: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3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

1、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麼說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後,展示“世界海陸分佈”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 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佈特徵,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學生的主體作用,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後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後,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採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並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二、本課不足之處: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為此,我認為在國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為主走向以學生髮展為主;從以講授為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為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

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四、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鍼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程序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五、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新課程認為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範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髮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髮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國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路、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5

在我的印象中,歷次的網上培訓,都是走形式、完任務,勞民傷財,今年有幸參加了這次國培,聽了六位老師的講課,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課改課堂結構和教師的教學風格,老師們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些課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在教學中,老師們都採取了多種教學方式,生動、直觀的激發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下我就以張明俊老師講的一節《東南亞》談一下我的感受。

1.情景教學:課前老師採用播放東南亞景觀圖等多種形式,聲圖並茂創設情景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傳授基礎知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交際活動。在情景中理解課本知識和內容,使難點化易,重點難點;在情景中進行操練能提高學生實踐的量和質。

2.以圖帶點:教師地圖教學,培養學生紮實地掌握和運用地圖,掌握地理知識。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邊練邊講知識,生動有趣,能加速理解的過程,各個知識點都綜合到圖上,進行點破和歸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3、趣味巧記:課堂上,課堂上不僅以精美的課件吸引學生,還利用順口溜記憶國家特點,巧記城市和首都等,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4、以問題為起點的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思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也圍繞本節課主要內容逐步展開探究學習。這樣以問題為起點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變成了主體,由原來被動聽變成主動學習探究,學生主動去思考,主動在上課時討論,主動尋求答案,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積極性比較高,學習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總之,我認為觀課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反省自己的教學,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要有意識地虛心吸取他人之長,通過自我總結和積極藉助他人的成功經驗來充實自己,不斷充實自己教與學的知識庫,力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有所提高。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6

一、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提問的功能

1。有效性提問的啟發與培養功能。傳統高中地理教學的提問型別多為記憶型提問(如:什麼是季風),觀察型提問(如:找出地圖中裡海的位置),以及理解型提問(如:美國矽谷的區位條件有哪些),此三種提問型別均為低層次提問型別,主要考查學生的書面知識記憶,以及學生觀察直觀材料的潛力,缺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應用型提問、探究型提問、評價型提問型別,無法鍛鍊學生分析、解決與評價地理事物的綜合性潛力,且提問的次數較多,隨意性較強,使得我國高中地理教學提問普遍缺乏目的性與策略性。對此,有效性提問立足於地理教學目標,增設相關提問型別,重在啟發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地理知識與地理潛力同步提升的教學功能。

2。有效性提問的激勵與參與功能。傳統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的方式與資料缺乏應有的設計,一方面是提問形式過於單調,趣味性不強,無法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有效性提問利用設疑吸引法、反詰提問法、層層遞進法、比較提問法等多樣提問方式,優化教學的趣味性與新穎性,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是問題設定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教學的真實需求,難以實現預期效果。有效性提問明確提問的發問點,包括預設匯入提問、預設銜接點提問、預設圖樣提問、預設課後思考提問等各種提問策略,對應不一樣的教學需求,指導學生參與教學。

3。有效性提問的反饋與調節功能。有效性提問還具備教學的反饋與調節功能,高中地理教學的提問反饋主要存在於理答環節,在傳統地理教學提問中,教師普遍重視學生的問題答案多於問題本身,忽視問題的探究性過程,且教學提問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學生很少提出問題。有效性提問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光,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與拓展,教師鼓勵學生提問並認真傾聽,適時點撥,實現有效理答。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的調節功效是指教師提問為教學建立的節奏性,傳統高中物理教學提問不重視提問的簡潔與準確,模糊性問題常常影響教學的連貫性,有效性提問重視教師的提問表達技術,旨在為實現物理教學過程的流暢奠定語言基礎。

二、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問策略

1。緊扣地理教學目標的多元提問型別。高中物理教學應立足於教學目標,利用多元提問型別啟發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地理知識與潛力同步提升的教學功能。在提問與教學目標相結合方面,以《地球上的水》為例,可設定如“地球上淡水儲量佔多少”“、淡水主體有哪些”等概念性問題,對應知識性目標;透過地理圖表觀察,提取資料分析地理問題,對應樹立學生水資源保護觀念的情感性目標;透過設定“人類採取哪些措施緩解黃河斷流”等問題,對應方法性目標,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潛力。在提問型別方面,應多采用應用型提問(如:運用案例歸納放牧業的農業地域型別)、評價型提問(如:你對我國人口政策有哪些看法)、探究性提問(如:為什麼市區的氣溫要比郊區高呢)等等,創設學生的問題情境,啟發、培養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潛力。

2。強化教學提問方式與資料的設計性。高中物理教學實現有效性提問的激勵與參與功能,應強化提問方式與資料的設計性。一方面是趣味性設計,比如《工業地域的構成》,可採用設疑吸引法,“美國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可口可樂公司為什麼不聚集在一齊?”引出工業分散課題;講解《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可加入中國玩具鴨與淘金熱的故事,以“中國玩具鴨怎樣在海水運動中到達英國”的設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發問點設計,發問點設計旨在滿足教學的真實需求,以新舊知識的銜接需求為例,可透過預設銜接點提問來實現,比如,《人口的數量變化》,“我們已明白人口增長在不一樣歷史時期呈現不一樣特點,那麼在相同歷史時期的不一樣國家,人口增長又有哪些特點呢?”由此承上啟下,從時光變化教學自然過渡到空間變化教學上去。

3。保障理答的互動性與訓練提問表達。高中地理教學實現有效性提問的反饋與調節功能,教師重在保障理答的互動性與訓練提問表達。在理答的互動性方面,教師應完成基於問題的“傾聽―――評價―――引導”過程。比如,教師提問“: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有哪些?”學生給出“交通與資源”的答案後,教師應用心評價:“很好,還有哪些其他條件?”引導學生探究遺漏的“水源”條件,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它會具備交通條件、資源條件、水源條件呢?”從而逐步深入教學程序。在訓練提問表達方面,教師則應力求語言的簡潔準確。比如圍繞地球公轉運動提問,教師應將諸如“九月十日太陽直射點與赤道的關係”準確到“九月十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以南還是以北”。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7

作為一名地理學科的新教師,從教幾年來,有得有失,感受頗多。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後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今年我執教高二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的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二年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暗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於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於我沒有很好的教於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佈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人無完人,隨著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完善,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使每個學生都有更大的收穫,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8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和讀圖,使學生了解我國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況,記住我國著名河流的名稱和所在位置,並學會根據圖表和已知綜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徵。基於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三維目標,為了讓學生熟悉我國河流的名稱和位置,我設計了“巧手繪圖”活動、多媒體閃動河流“分組競賽活動”、“中華河流一家親”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活動中思考,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點與興奮點,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幫助學生建立了空間概念,使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所提高。

對於內流河、外流河、內流區、外流區的概念等,我主要採用恰當的問題引領,讓學生讀圖觀察,概括總結,使知識層層深入,這樣的形式比較適合國中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9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七年級(16)班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已經上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眾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課堂之外?為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著和他課後交談以示關愛,於是曾經,他聽課認真,不再幹擾課堂,而一段時間後又恢復原樣……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為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都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去思索、去探索。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0

一學期又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下面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為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迴圈。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於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覆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為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為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內容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著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影象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於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並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為其特點,蘊藏著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祕。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於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徵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於運用。只有通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著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體)、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裝置、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於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為用力跳夠得著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瞭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著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後高興得跳起來。承認並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著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並提高學習成功率。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遊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絡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覆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絡在一起。

⑺對成功的學習進行恰如其分的鼓勵、表揚,能使學習興趣得到強化。

4.教師是地理興趣培養的主導因素

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領導者、控制者,又是知識資訊的提供者。教學內容靠教師去發掘、駕馭,學生的學情靠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靠教師去激發,學生的進步、發展靠教師去啟發、誘導,教師掌握著激發和滿足學習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師作用的發揮是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條件。

⑴教師本人的思想、情感、學識、能力素質包括進行興趣培養的意識是教師進行興趣培養的內在根據。

⑵教師對多種教學方法的掌握與靈活運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興奮。

⑶教師進行指導的生動性。生動、幽默的講課使學習的緊張寓於活潑之中,使學生易於學懂、學會、記牢。

⑷教師的教學激情。興趣靠興趣來培養,激情靠激情來感染。教師帶著對學科、對事業、對祖國、對人類、對自然的熱愛融匯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進行教學,不僅能即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長期的感染對學生個性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⑸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懷、幫助、鼓勵反映著對學生真摯的感情,對學生興趣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這有助於學習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學生把學習與對教師的感情聯絡在一起,產生相應的興奮狀態。

上述四個方面的分析揭示了進行地理興趣培養的根據。四個方面互相聯絡、互相制約,是統一的整體,發揮著教學系統進行興趣培養的功能。綜合四個方面因素,地理興趣培養的途徑應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水平出發,充分發掘教學內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並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合理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並進行成功的學習。

今後更要努力做到一下幾點:

1.加強備課,優化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於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

2.創新訓練方式,促進主動應用。學生中普遍存在“知識遷移能力差,知識運用不靈活”的現象。因此,地理知識要儘可能圍繞問題展開,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提問,並通過變換條件,甚至變換題型或設計新題型來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知識整和能力,改變思維方式。

3.創新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才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該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領悟大綱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能力是教學的目標。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1

河流作為預備年級的一節課,其重要性在於能夠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知道世界主要河流的分佈,以及幾條非常著名的河流,不僅瞭解世界大河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從情感上給學生以美的教育,認識到是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按照本來的教學設計,我是按部就班先學習河流的概況,再瞭解河流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但是之前在一個班級教學的時候我卻發現,這節課按照這樣一個順序來上,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很難讓學生一上來就投入到老師的課堂教學裡,而是較被動地接受,並且從引入部分來說其實很難作到又能讓學生認識到河流的重要性,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後面幾個班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的教學方式。

按照正常的學習順序,首先了解河流的概況,包括河流的源頭、注入的海洋。但總感覺這樣的順序對學生來說情感上首先沒有接納:什麼是河流?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河流?河流對人類有什麼用處?並且如果一上來就告訴學生什麼是河流,學生的印象依然不深刻。所以,在處理這節課的順序上,我打破課本上的順序,把河流的概況放在後一步學習,首先學習河流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用處。“那麼什麼是河流呢?把這個問題作為新課的引入部分,先讓學生說。事實證明這樣處理效果是好的,學生很積極地從生活中出發,聯絡生活中的河流來談。於是老師適時地引入河流的概念,學生有了新的見解,對河流概念的抽象描述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學習了河流的概念,再認識人與河流的辨證關係之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河流是怎樣的呢?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上海市黃浦江的圖片,並提出了5個問題:你知道這條河嗎?從哪裡來?流向哪裡去?它對周圍的居民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它未來的命運會怎樣?看到圖片後學生的反映是強烈的,這條河流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老師又及時地放了有關河流洪水暴漲引起的洪澇災害的視訊,學生很自然地聯絡河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並且學生們很積極地表示課後要繼續弄清楚這條河流的狀況。老師則這條河流作為課後作業,一方面可以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過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後對身邊河流的實踐考察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

接下來利用視訊資料引入世界主要大河《亞馬孫河》、《尼羅河》,同學們學得很投入,接受得很快。老師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順理成章地提出一些課題,例如課後查詢有關“尼羅河”“恆河”的資料,並分析“為什麼說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分小組進行合作完成。通過課題“黃河”“黃浦江”的介紹討論得出河流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所以會孕育了文明。學生認識到河流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河流的分類教學中通過師生對話讀圖瞭解了內流河、外流河分類原因後。對其他的河流的分類採取了先展示分類結果後由學生解釋分類原因的教學方法。這樣設定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類比思維能力。學生不僅僅獲得是知識還有思維方法的訓練。

總之,一節課僅僅有了一個好的設計只是為課堂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一個前提。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風格、教學經驗、教學觀念將成為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在河流一節的實際上課過程中深感在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處理上不夠果斷,對於學生的問題應該及時指出。由於擔心冷場所以沒有對一些問題及時提出給與指正。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能予以改正。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2

摘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的突破。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外按自我的需求觀看微課視訊,透過網路與同伴及教師交流,然後帶著問題在課堂上參與學習,教師發揮著指導的作用,有效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本文就對地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進行反思。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地理教學

一、前言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新的教學模式引領著教育教學前進的步伐,翻轉課堂這種創新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翻轉課堂中,教師製作微課視訊,學生回家或課外利用資訊科技平臺學習微課視訊及其他學習資源。在課堂中師生、生生互動,展示學習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學生、資訊科技、課程資料和學習環境構成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要素,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學生是主動探究者;資訊科技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討論交流的工具;教學資料是基於微課學習和問題探索的導向。在各種環境下,教師、資訊科技和教學資料都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中心是學生。學生能夠利用網路平臺中的教學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將自主學習遇到的難題留到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學習,教師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並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取得最好的教學成果。

二、地理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為課外和課中兩個模組,課外部分是教師的課前教學準備階段和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階段,而課中部分為知識內化階段和綜合評價階段。首先,教師課前根據課程資料明確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創造教學微課視訊;其次,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透過對所學教材資料中的事物名稱、規律、原理等進行自主學習,進行知識的初步理解和應用;再次,在知識內化階段,學生在課堂上對所學的知識等進行進一步理解、掌握,然後透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習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分析,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最後,學生對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進行歸納、總結、評價,構成一個知識框架,掌握學習資料,到達必須程度上內化知識的目的。下方以《氣溫和降水》一節為例進行地理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

(一)製作課前學習材料是課堂教學有效的關鍵

第一,明確本節資料的學習目標。一是透過課前學習,掌握氣溫和降水概念及測量方法;二是透過“翻轉”讓學生自我掌控學習,學會自我管理;三是透過課堂活動讓學生學會分析世界氣溫和降水的分佈規律。第二,建立課前學習文字材料。課前,為了讓學生對本節知識體系有個初步認識,遵循國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透過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資料,瞭解氣溫和降水的概念、觀測方法、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為了便於學生學習,我在氣溫部分補充了有關等溫線的進一步探究,以幫忙學生初步瞭解等溫線知識,為學習世界氣溫分佈規律打好基礎。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發現問題意味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明顯,掌握了學習方法。此外,學生還能夠從練習當中發現自我對氣溫和降水知識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對困惑的方面,此時,學生要做好標記,將問題留到課堂上與學生或老師共同探討。第三,確定視訊要表現的資料,即氣溫和降水的分佈規律並錄製視訊。我運用錄屏軟體錄製了四個微視訊,分別是等溫線的識別、世界氣溫分佈規律、降水型別及等降水量線的識別和世界降水量分佈規律。視訊的時光最好控制在十分鐘以內,而且要目標明確,能夠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課前,教師能夠將“

學習材料”和微視訊發給學生,供學生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學生根據自我的學習狀況進行教學視訊的觀看,對自我的學習進度進行安排、控制,且能夠透過多次暫停、回放方便地做筆記,這樣,學生能夠高效地完成課前練習。

(二)組織課堂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根本

環節一,疑難解答。本環節目的是對學生課前學習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針對“課前學習疑難問題統計”的結果,教師要根據問題之間的知識邏輯關係進行分類彙總,以便最終總結出疑難問題,如: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的識別、從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分析歸納氣溫分佈規律、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分析歸納降水分佈規律等。關於解答,教師應先組織學生分組對疑難問題進行討論,由學生來分析解答,最後教師再分析歸納氣溫和降水的分佈規律。環節二,小試牛刀。本環節目的是檢驗學生透過課前學習對主幹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能夠精選兩道考查主幹知識的題目,讓學生在規定時光內完成。如考查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認識、氣溫和降水的分佈規律。環節三,成果展示。學生經過獨立探索、協作學習之後,完成個人或小組的成果集錦。透過對知識的應用分析和探索過程,學生得到不一樣程度的收穫。成果展示能夠幫忙學生在個人、小組的不一樣成果中間擴充自我的知識,使得地理課堂到達最佳的效果。環節四,問題研究:體驗我們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變化的原因。本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懂得氣候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絡。

(三)開展綜合評價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反饋評價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透過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反饋有利於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讓學生髮現學習的樂趣,而後能夠更加用心地投入到地理學習當中,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三、“翻轉課堂”實踐感悟

翻轉式教學增加了師生互動的時光,使學生能自我調節學習,能滿足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能體驗學習樂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理念,是對傳統課堂的一種創新教學模式。國中地理“翻轉課堂”還只是處在嘗試階段,它究竟能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的幫忙和效益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不斷的實踐與反思,相信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必會為國中地理課程的順利推進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3

本週六上午我有幸聽了主任的一節展示課,下午又聆聽了專家們對我校的“三六智慧課堂”操作的建議,一天的聽課學習使我收穫很大,下面就聽課情況談點自己的感受。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符主任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意情境的創設,他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梯子下滑,從而引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並且這些問題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的。最後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解決了所提出的問題,也引出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所以通過這節課,我又一次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挑戰,渴望挑戰帶來的成功,這是學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突,因此,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挑戰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引他們走向成功。

二、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

符主任的課件製作也十分精良,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技術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課題材料的蒐集上和視聽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創意,如花似錦,引人入勝,而且都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做到學數學用數學。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數學教學變得形象直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牢固掌握。

三、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

所有老師都知道教師的教學語言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聽了符主任的這節課,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課堂教學不但要有準確的專業用語,讓學生聽懂理解知識,而且還要有豐富幽默的煽情語言,隨時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互動環節引人入勝,氛圍融洽。

在數學教學中,符主任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把枯燥、呆板的課堂教學改變了,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尤其是在聽課過程中,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符主任教學方法的與眾不同,雖然是第一次給孩子上課,但我卻感受到他和孩子之間竟是如此的默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注意以學生間信譽心的交流。

以上是我聽課的幾點心得體會,我以後要把這次學習到的優秀經驗,用運到我們的“三六課堂”模式中去,讓自己的課堂也更加活躍,真正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4

一、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影響因素

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到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將傳授地理知識,使學生到達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目的,從而構成了過多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為地理教材中章節後面的活動資料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資料簡單地為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資料。教師為了到達教學目標,將超多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理解、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老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資料,在課堂上對這部分資料進行詳細地講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資料,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

二、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資料,使學生用心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理解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資料是一個不錯的選取。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用心性,能夠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準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和去遠航時船的桅杆、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個比較,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好認真記錄,根據觀察到的事實狀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分析潛力、思維潛力以及溝通潛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過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資料,將這部分資料作為教學素材,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能夠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潛力,從而

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定了活動資料,這些活動資料具有必須的差異,有的活動資料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潛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資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有的活動資料能夠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匯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資料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資料,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資料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有助於為學生蒐集相關的地理資料帶給必須的指導作用,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的資料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潛力、分析潛力以及溝通潛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資料能夠幫忙學生對所學資料進行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資料的印象,教師能夠將這部分資料安排在課堂的最後,以便為學生帶給充足的練習資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教師能夠將其與所教的資料結合,為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潛力。教師還能夠將這些活動資料適時地穿插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有效提高自我的教學

效率和教學水平。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學反思 篇15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12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 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蔘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

三、啟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