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小暑養生保健小暑不小

欄目: 節日習俗 / 釋出於: / 人氣:2.46W

小暑,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那麼小暑不小是什麼意思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吧。

小暑養生保健小暑不小

小暑之熱開始了

“夏滿芒夏暑相連”。過了夏至,就是相連的兩個叫“暑”的節氣了。今年小暑的性子有點急,不等時間的轉換來表達一下心情,就一個大步衝到人面前了,並且赤裸裸的,半點也不想掩飾。這些天,幾乎每天一大早,太陽就紅彤彤地出來了。八九點鐘,已是豔陽高照、熱浪欲撲。中午前後,走在街上,感覺就像是在蒸籠裡一樣,渾身被熱浪包圍,明晃晃的太陽刺得眼睛都睜不開。伴隨著高溫而來的是蟬的吶喊。就在此刻,還不到九點,蟬聲就開始綿延在窗外的那棵欒樹上。我看不見它的身影,只聽到它無序的歌唱。雖然我瞭解蟬一生艱難的生命歷程,也曾經稱之為陽光下的歌手,但在這無法擺脫的熱的包圍中,蟬白日無休止的單調叫聲只會把人們的煩躁帶向沸點。

小暑之暑天到了,怎會不熱呢

《易·繫辭上》說:“日月執行,一寒一暑。”想來還是古人聰明,僅這個“暑”字就夠你琢磨的了。“暑”字從日,者聲,“者”的甲骨文像火燒木、火星四濺之形,本義即指炎熱,後引申為炎熱的季節。如果按照王安石分析字的方法望文生義一下,單從字的結構而言,“者”字一般是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太陽在上面高高地照著,下面所有的都被炙烤著,能不熱嗎?當然,拗相公的方法牽強附會的多,也鬧了不少笑話,但分析這個“暑”字似乎離本意還不遠。

“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暑是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呢?自然為小熱,還沒有熱到極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的“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也是這個意思。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有誰會比一隻蟋蟀對節氣的交替更加敏感呢?《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說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這樣一隻敏感且幸福的蟋蟀,大概也只能生活在《詩經》和那個浪漫的時代裡吧。

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

民間有俗語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

那麼,什麼是“伏”呢?“伏”字是一個會意字,由“人”“犬”組合而成。犬在家畜中與人的關係最為密切,人在的地方,犬總伏處其旁,所以“伏”字的本義即是趴下。關於“伏”字最早的記載是在春秋時代的秦德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76年。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剋”學說。根據五行學說,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四季的更替,立春是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立夏是夏之火代春之木,木生火;立冬是冬之水代秋之金,金生水,這三個季節的更替都遵循五行相生原則。

古人認為夏日屬火,而干支紀日法中的庚日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規定“夏至三庚數頭伏”。“庚”日在五行中也屬金,既然相剋,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這樣,到了金氣旺盛的“庚”日,金就只好隱伏潛藏,避過火氣,所以每個“庚”日數伏。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10天),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夏至與立秋之間如有四個庚日,中伏為10天,若是五個庚日則為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10天),總稱三伏。古人認為,炎熱的夏季,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故有伏天之說(一說夏天人為了避暑,總躲藏在家中,故稱伏天)。因此,“伏者,隱伏避盛夏也”的解釋非常形象。這樣看來,“伏”是熱的結果,為了躲避熱才“伏”的。

“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均說明了這一時期的熱。“節到小暑進伏天,天變無常雨連綿。”雷雨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農諺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經驗。

意思是說,小暑日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秧苗喜歡高溫,“人在屋裡熱了跳,稻在田裡熱了笑”。暑天裡的農民辛苦,天熱得發狂,太陽像下火,他們仍要加倍勞作。暑天總能見著滿臉是汗的農人,在農田裡拔草或施肥。只有他們,才會在秋日站在金黃的田野裡,嘴裡嚼著飽滿的顆粒,如品山珍。

“六月六,晒紅綠。”在小暑時節,各地還流傳著不少習俗,尤其是在農曆六月初六這天。農曆六月初六有很多節名,如“姑姑節”,此時正值農閒季節,農村婦女得閒要回孃家看父母;如“翻經節”,據說始於唐朝,寺院藏經在這一天要翻檢曝晒;如“晒衣節”,人們在這天要把衣服(書籍)拿出來晾晒,謂之“晒龍袍”,據說此日晾晒後,可以避免被蟲蛀。

還有天貺節,“貺”的意思是賜贈,即天賜之節。這一天,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和“炒麵”之因,故稱天貺節。此日群眾有吃“炒麵”之俗,即把新麥炒熟磨成麵粉,用水和紅糖調食,俗稱“吃炒麵”,傳說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氣。在不少農村地區,有“吃新”的習俗。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先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全家圍坐一同吃嘗新酒。而在城市,一般會買來新米,與家中的老米同煮,輔以新上市的蔬菜。

小暑之吃新

在鄉下,一般在小暑過後逢卯日“吃新”。其實,“吃新”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即“吃辛”,時間定於小暑節後的第一個辛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的說法。但是,由於“辛日”的日期不固定,所以,這個節氣逐漸被淡化了。

小暑季節也是生命旺盛的季節,滿眼的綠樹濃陰,荷花亭亭玉立,茉莉花香沁人,給人們帶來一絲絲夏日的清涼。鄉村的菜園最豐盈,南瓜花、絲瓜花、扁豆花開了一園,蝴蝶、豆娘、金龜子飛來飛去,螳螂螞蚱高高地站在瓜葉上……螢火蟲也開始活躍起來,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發祥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在徐徐的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多年以後,我還清晰地記得滿天繁星,北斗星似一把大勺子,至今仍銘於心上。那些蛙鳴與蟋蟀的歌唱,那些與炊煙融合的味道,如陳酒一般在心底愈存愈香。

這個悶熱的季節,蟬歌不止。劉禹錫說:“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淒涼耳,如聞斷續絃。”有誰會像劉禹錫這樣理解蟬呢?我自愧不如,我只能在蟬鳴裡生出或深或淺的鄉愁。“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既然常說“故鄉的方向在風裡”,在欲雨無雨悶熱粘人的暑日,如秦觀一樣,“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能將夢中的文字放牧到一池青荷裡,做一個放牧文字也放牧自己的人也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