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家鄉的變化精選範文五篇

欄目: 鄉鎮街道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9.35K

安靜的等待,灑脫的飛翔,隨遇而安的氣度,安貧樂道的生活,蒲公英就象冰山下的火種,外表清冷孤傲,內在熱血奔騰。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鄉鎮街道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變化精選範文五篇

【鄉鎮街道範文】一

“繡繡,繡花針,繡花的姑娘來買針。有大針,有小針,最多還是繡花針。”

吾家慶陽,刺繡之鄉,我從小聽著這些歌謠長大。這裡有一池二洞水,三塔四城門,五街六十字,七井八澇池,還有慶陽民俗“五絕”:刺繡、剪紙、皮影、道情、民歌,“五絕”之中又以刺繡為絕中之絕。

一繡繡吉祥

在老家鄉村的農家小院或者炕頭,經常可以看到一群婦女圍坐在一起,一邊談笑,一邊飛針走線地繡花串珠。在她們的巧手裡,十二生肖、龍鳳呈祥、富貴平安等香包作品,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刺繡不拘一端,頭巾、枕巾、鞋子、鞋墊、衣褲皆可繡,然香包又是刺繡之最。香包千姿百態、造型各異,蘊含豐富,一個個精緻的香包,能品味出嫁女娶妻,祝歲賀壽,驅魔除病,祈盼平安的諸般民趣和美麗傳說。

“今個七,明個八,後個外孫週歲啦,我給乖乖送點啥?虎頭枕、虎頭鞋、虎頭兜兜胸頭壓,神神鬼鬼嚇跑啦!”小孩滿月時,外婆要把事先做好的虎頭枕、虎頭鞋送到外孫家,虎頭枕用來為孩子壯膽壓邪、消災解難。小小香包,孕育了先民避害避惡、祈福迎祥、寄託未來的美好願望。

而每到端午節,小孩子在胸前佩戴各種小香包,背上吊螃蟹或青蛙香包,以求健康平安;成年人佩帶“三角”、“六角”、“八角”香包,相傳那是勾芒的變型,是太陽神的象徵,表示了原始先民對太陽神的崇拜和祈求神靈保佑一生吉祥的願望。

二繡繡成長

慶陽民歌唱:“8歲學針線,13進繡房。進入繡房繡鴛鴦,百樣故事都繡上。”慶陽農家女子感情濃烈又心靈手巧。從十三學繡到出嫁,從生兒育女到眉角含皺,女人們不停的繡,為兄弟繡,為自己繡,為父母繡,為兒孫繡。

慶陽的母親留給孩子的是一個豐富多彩、斑斕多姿的童年。她們邊刺繡邊給孩子講故事,刺繡裡有故事,故事藏在刺繡裡。蛇盤兔兒、老鼠偷油、老鼠偷繡鞋、娃娃牧虎、小兔子獻壽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天仙女散花,唐僧騎白龍馬,孫悟空偷壽桃,武松打虎……無論本意如何,它們都是隴東以至全中國農村婦女們賦予自然萬物的生命靈性,是家家戶戶的媽媽們獻給兒童的幸福玩具寶庫。我們的孩子生龍活虎七彩繽紛的童年由此而詩意萬般。

待到兒女嫁娶,母親便早早繡好桃紅柳綠的荷包、繡鞋、繡花蓋頭、繡花被罩、繡花魚枕頭、繡花鞋墊、繡花背心、繡花襯衣。

而今,唸書娃娃要戴“書香包”,相戀的男女要互贈荷包,新媳婦進門第一年要給公婆、兄弟、姐妹送香包,老人的胸前要掛“葫蘆菸袋荷包”。

一件件刺繡香包就是一個慶陽人從出生到終老成長曆程的完美展現。

三繡繡輝煌

慶陽民間刺繡題材的豐富多樣,用“嘆”為觀止、浩若煙海一類的詞已難盡敘。隨著時代發展,香包也與時俱進,吐故納新。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香包已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品和有可觀經濟效益的商品,重塑綻放出時代的輝煌。廣大農家婦女靠一把剪刀、一個針線包,坐在炕頭上,利用農閒時,可冬可夏,可快可慢,由心製作。

如今的慶陽香包,更加註重健康養生,面料多以麻紗為主,手感好且有益於身體健康,頗受消費者青睞;色彩由單一的紅、黃、綠髮展成很多中色系搭配出的幾十種顏色,繡花由熱鬧、衝擊力強逐漸變得含蓄、內斂、淡雅,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傳統香包圖案含有吉祥含義的被保留下來,如“福壽雙全”“鴛鴦戲水”“魚鑽蓮”“獅子滾繡球”等,現代香包融合進時尚的流行元素,如圖案出現卡通人物、變形誇張的事物,也出現不刺繡簡單印花的香包;品種由過去的十二生肖、虎頭枕等10多個發展到花鳥蟲魚、人物典故、民間故事等500多個品種;銷售市場大幅拓寬,銷售量增加至20多萬件。

在機關的辦公室裡、賓館飯店的大廳裡、商場的櫃檯上隨處可見,農家婦女成立了香包生產、營銷的專業公司。香包已走出慶陽,走出國門,銷往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俄羅斯、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枚繡花針,二分喜好,三縷綵線,四面八方,商旅不斷。慶陽刺繡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結合,將香包文化與江南刺繡文化相結合,把古老的刺繡文化源源的傳承下來,又傳遞開來,讓佩戴手執的客旅感受到西北農家女子天然的靈巧和高原濃烈的情誼!

【鄉鎮街道範文】二

太陽峪,本名炭窯峪,位於河北省遷西縣,是一條貧苦山民伐薪燒炭的深山溝。因取其諧音,改稱太陽峪,寄託著今人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企望。

去太陽峪,走255省道至慄樹灣,轉承慄公路,漆棵嶺村下道,行不久即見“太陽峪滿族風情村”的牌樓。通過牌樓,平整的水泥山路,引領著我們在板栗園中穿行。我們此行正當滿山遍野慄花綻放的時節,搖開車窗,滿眼的綠,撲鼻的香,真是沁人心脾、醍醐灌頂。不由令人深深沉醉,如入世外桃源一般。

我們的車一路爬高走低,優哉遊哉,漸漸看見山坡上錯落的民居,原來家就在我們身邊。那民居,或古樸,或新潮,青磚土瓦、紅頂白牆都各有情韻。街邊乘涼的老者,嬉鬧的兒童,趴臥門前見怪不怪的看家老狗,一切都那麼怡然自得。

太陽峪有一顆美麗而又純淨的心臟。那就是她的八旗廣場。太陽峪人,滿族居多,近年鄉村旅遊業熱起來後,村人眼前豁然開朗,洞穿封閉多年的大山,看見了生態休閒的商機。於是,他們主打滿族特色風情,修建了八旗廣場,蓋起小木屋,挖出月亮湖,推出“八大碗”的滿族特色餐……世代耕種打柴的山民,一旦拿定主意,轉身也是須臾的事情。就在前不久,太陽峪已躋身國家民委公佈的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

廣場上空旗幡招展,壁畫上的滿族先民把歷史翻開給我們看。身邊的村人介紹說,晚上這裡還舉行篝火晚會,有燒烤,有歌舞。此刻,我們的耳邊,還分明聽到了旁邊國學堂裡琅琅的讀書聲!

廣場相鄰處是一彎新月的湖水,水清澈,倒映著夾岸的青山。岸邊設有棧臺,可供垂釣,此刻卻都空閒著。村人介紹說,遊客可多了,京津的,唐秦承的,沒見人?有的玩累了在木屋休息呢,更多的到水庫裡的漂浮釣臺了,乘船到水庫裡面的“水下長城”、“十里畫廊”了!太陽峪村瀕臨潘家口水庫庫區。因已去過庫區,我們此行只是沿月亮湖邊,一路瀏覽著到水庫邊的碼頭看看。碼頭上果然停泊好多船隻,有遊客在船中穩坐待發。休閒垂釣和水上觀光,也是太陽峪的重頭戲。要不,僅靠山野裡的板栗、核桃和幾分薄田,是不能蓋起“洋房”、開上小車的!

還是照顧一下腸胃吧,農家飯菜的香甜,早就勾得饞蟲攪鬧了。泡上一壺茶,開啟一罐本地產的安梨飲料,防暑又解乏。大鍋野生魚、柴雞燉蘑菇、韭菜花炒柴雞蛋、生菜蘸醬,都是綠色天然的本地土菜!飯畢結賬,主人主動打折,還是山裡人實在!午間的天很熱,乾脆睡上一小覺。躺在整潔舒適的小屋裡,有回家的感覺。窗外飄來輕柔的風兒,還有屋下暗渠裡山溪的泠泠之音。這山溪可是純正的山溪,村裡的汙水都有專門管道收集處理。睡夢中,又有山雞和野鴿的鳴唱。哦,這美妙的天籟啊!

這是另一個世界。可以安頓我們疲憊的身心,可以洗濯我們放逐的靈魂。

太陽峪,你這深閨中嫻靜、純淨的處子,你的美麗淹沒了俗豔的市井紅塵。

【鄉鎮街道範文】三

許寨村是河南省原陽縣農民辦春晚第一村。許寨村自1996年就開始了塑料大棚的種植技術推廣,種植番茄由原來的十幾畝發展到現在兩千多畝。農民手裡有錢了,紛紛蓋起了小洋樓,添置了傢俱,買了小汽車。群眾在物質充裕的條件下,逐漸對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追求。

許寨村是原陽縣縣東較大的村,人口近四千,在外經商的人多。他們時刻關心家鄉的發展。也想為家鄉的繁榮富強辦點實事,特別是文化事業方面。得知村委要辦村晚,他們便慷慨解囊,要贊助村晚。

許寨村內現有學校國中一所、國小兩所(公辦一所、民辦一所)、幼兒園三所,群眾娛樂團體有:盤鼓隊、舞蹈隊、白事戲劇隊、小媳婦秧歌隊。文化藝術基礎紮實。另外,在外上學、打工的文藝青年年假返鄉,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村晚籌備

有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得有好廚師。對此許北、許南兩村委做了周密的安排與佈置。節目的海選、編排、彩排及正式表演由許寨中學校委會負責。節目要嚴格把關,題材要符合百姓口味,節目要娛樂愉智育情。節目內容要兼顧老中青幼的欣賞,涵蓋工農商學兵的素材;服裝購置、舞臺設計、音響燈光、後勤服務、安全保障由村委會負責。特別是安全,村委會還協調鄉派出所鼎力維護,村治安聯防隊協助。

村晚暢談

八十多歲的王婆婆:“節目有看頭,小朋友跳得歡,大姑娘扭得美,小夥兒唱得甜,盤鼓聲震天,相聲笑開顏,好!好啊!”

種植戶張大哥:“黨的政策好,農民富裕了,可以在自家門口看晚會了,自家村辦晚會,心裡美。”

村委主任任禎“辦村晚展示了咱村農民對和諧新農村的嚮往,體現了咱村農民的精神文化風貌。”

演員劉永慶:“把富有農村生活氣息的節目奉獻給父老鄉親,從內心感到欣慰,20xx年我要更加努力,創作出更好的農村文藝節目。”

新鄉電視臺記者:“許寨村辦村晚是咱原陽縣第一村晚,晚會是農民富裕的象徵,晚會是農民新生活的追求,晚會是新時代美麗中國文化鄉村的縮影,這種農村新文化值得宣傳與推廣。”

村晚經驗

目前許寨村已成功舉辦村晚兩屆(20xx年、20xx年),回顧村晚的萌發、籌備、組織、演出、反響,大致可以得出這些啟示:村晚的舉辦離不了在外經商成功人士的支援;離不了兩村村委及上級部門的鼎力協助;離不了老百姓的積極擁護;離不了村文化團體及文藝愛好者的主動參與;當然更離不了黨的富民政策的推動。只有國富民強了才會有這樣美麗的鄉村盛宴。

農村村晚的舉辦是草根文化的萌發。除了本鄉本土的戲曲元素外,還有來自都市的農村大中專學生、新生代進城農民工帶來的現代城市元素。農村村晚融合了城鄉元素。是大中國城鄉一體化程序中的文化雜糅。兩屆村晚雖然生澀稚嫩,但卻充滿了生機。相信過不了多久,村晚的晚會質量會大幅上升。村晚也會在神州各地競相舉辦。正如農民書法家劉永福先生為村晚所寫:駕馭駿馬奔小康,許寨村晚來日長。群眾期待更上樓,豬年再敘節目靚。

【鄉鎮街道範文】四

在我小的時候,父母有一段非常幸福和諧的時光。那個時候,一到晚上,隔壁的“毛頭”叔叔就來找爸爸下象棋。我和姐姐搬了小凳子坐在一邊觀戰,雖然看不明白,也總時不時“耶、耶”地叫幾聲。媽媽洗了碗,就泡上幾杯茶,加入觀戰的隊伍。

後來,“毛頭”叔叔家搬去了遠處,爸爸沒了對手,生活一下子枯燥起來。那時農村裡沒什麼精神文化生活,爸爸不喜歡看電視,就迷上了賭博。生活的安寧就此打破。在我的記憶裡,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父母的戰爭都是因此而起。

後來,我們縣城提出了“建設美麗新農村”的口號,在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上增添了很多內容。村裡重修了文化館,在文化館裡開設了好幾個“興趣班”。村民可以去文化館裡學習怎麼製作竹扇,也可以組隊跳舞,也可以在文化館的圖書室安靜地看上一會書。爸爸在文化館也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下象棋。那時打電話回家,總聽到媽媽的笑聲,說爸爸棋逢對手,每天忙著研究戰術,已經很久沒去打牌了。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和姐姐都在城裡安了家。每隔一段時間回老家,總能發現村裡的變化。村裡的幾家竹製品廠在村委的引領和支援下,生意越做越紅火,聽說其中的幾款特色扇子還是專門銷往國外的。村裡的每個小公園都添置了很多健身器材。村裡各家各戶都拉了網線、裝了電腦。爸爸說,通過網路,發現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想去外面走走。我和姐姐都很高興,鼓勵爸媽出去旅遊了幾次。現在,聽說村裡又修建了羽毛球場和籃球場。

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越來越豐富了,我有的時候總在感嘆,農村和城市的差別越來越小了。現在,我的家庭又回到了原來和諧幸福的時候。爸媽在出去旅遊的時候相互扶持,感情越來越好,爸爸去文化館下象棋的時候總愛叫媽媽陪著,媽媽去廣場跳舞的時候爸爸也總跟著。以前去菜市場,總能看到一堆堆聚在一起賭博的人,現在這種“壯觀”的景象已經很少見了。

爸爸的變化,村裡的變化,都說明一個共同的問題:農村人也是需要精神生活的,只是有的時候需要村幹部正確引導,讓他們都能過上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晉·葛洪《神仙傳?麻姑》文中說:“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美麗農村、文化鄉村的變化也可說是滄海桑田吧。願這樣的變化時時給我們新的驚喜,願農村人都能成為精神上的富人。

【鄉鎮街道範文】五

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市區附近,有一個文化氛圍濃厚、因“謀聖”張良而名的村子,這就是張店村。

享譽千年的“漢九年級傑”之一的張良,由於輔佐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時候,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被稱為“謀聖”;對於他“橋下拾履”、“功成身退”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萬民傳誦。然而,對於這位“謀聖”、“高人”是何方人士?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實,張良就出生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的平頂山下不遠處的一個鄉村,也就是郟縣張店村。20xx年張店村被國家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20xx年這個有著20xx多年曆史的古村落,又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初冬的一天,我們全家人,從平頂山市區出發,乘坐公交車,來到張店村覽勝採風。一進村便看到鐫刻有羅老題詞的牌坊矗立村頭。在村裡,我們看到了多處明清古建築,據統計有296間之多,有9處深宅大院,其中一處是提督府。值得提及的是,這些明清古建築,多用當地盛產的紅石打基、紅石壘牆、紅石做窗、紅石當礎、紅石鋪階,很有地域特點。有一家古樓房的窗戶,是用一整塊紅石,鏤空而成,很顯別緻典雅。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村民的愛護下,這些古建築保護尚好。另一個值得提及的是,該村民風很淳樸。我們在街上行走,多有村民打招呼,讓飯、讓茶、讓座、讓路。我們到一劉姓家看古宅,女主人立馬端出剛出鍋的炒花生讓我們打尖。我們離開村子的時候,在村頭拉家常的村民,都爭先恐後地給我們指點路徑、指點乘車地點,不讓我們多走一點冤枉路。還有一點值得提及的是,張店村村民很崇尚文化和教育,由於有很好的教育,古代村子裡不但出了張良,也出了不少高官,被稱為進士莊,僅明清兩代,就出5品以上官員12人,受皇封的村民多達60餘人。當然,新時期上大學、成為國家幹部的更是比比皆是。值得說道的是,張店村重視文化不僅體現在培養下一代上,就是村民自身也很重視文化修養。村子裡每年都要舉辦農民書法比賽和張良故里繪畫展覽,讓不少能寫、會畫的村民,脫穎而出,為此,村子裡專門建了個小小的展覽室。

據村民介紹說,聰慧睿智的張良,在張店村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就外出闖蕩。後來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再後來,他從朝廷急流勇退後,又曾回張店隱居。漢王朝為了褒獎張良,曾在張店村修建了一座“留侯祠”。為了看護留侯祠,張良的一支後裔,明朝的時候,從外地回遷到河南,一直守候在張店,使一度因戰亂而蕭條的古村落,又繁盛起來。致使這個地處宛(南陽)洛(洛陽)古道旁的古村落,發展到今天的東、西、南三個行政村,人口多達3500多口。張店村還流傳著“張良陣”棋。張良陣俗稱“擺山陣”,相傳是張良研究兵法設下的陣,後人依據這個陣勢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象棋。如今在張店村,很多人都會擺張良陣,只要在地上畫個圖案,再找幾個石子、木棍當棋子,雙方就可以“開戰”了。我們在村頭,就看見幾個老村民,正在玩這種棋,雙方笑聲朗朗,不亦樂乎。在張店村,有文化品位的老物件隨處可見,有一家陳姓村民的房牆上能看到不少漢磚,有的漢磚上還刻著龍鳥裝飾。原來的張店村有寨牆,寨外有相傳是張良養馬、馴馬、洗馬的遺址。村外的馬鞍山上有魁星樓、河洛圖、石觀音、古石刻等,還有三神廟、張良品簫處等遺址。這些遺址充分體現了張店村特有的“張良文化”。

當然,張店這個古村落,有了大的變化、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村民都富裕了起來。在村子裡,可以看到,有不少村民,已經住上了新式樓房。有一些村民的院子裡或門口,還擺放著氣派的小轎車。遠行騎自行車和步行的人很少了。穿著上和飲食上,也向城裡看齊了。

這真是:“謀聖故里,文化味濃,留侯古村,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