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精選15篇)

欄目: 講話稿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3.07W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1

20xx年父親離開了我們。父親去世前那個月發工資的第二天,我去看望父親,他不在家,家人說他到單位交黨費去了。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精選15篇)

父親一直是這樣,歷來把交黨費看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父親是一名老黨員,1946年在蘇北淮安老家參加工作,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有60多年的黨齡。他始終對黨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把交黨費當做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時常對我說,在過去戰爭年代,入黨是每一個革命者神聖的追求,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光榮。他那時參加工作每月津貼才二角錢的長江幣,一發下來就全部交了黨費。在朝鮮戰場上,他每月的津貼一半交黨費,一半留作購買牙膏、毛巾等日常用品。

按時交納黨費,是父親幾十年養成的一種習慣。1981年他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但單位黨組織規定幾時交黨費,他就幾時去,從不拖延。他的腿在戰爭年代受過傷,行走不方便,但他每次都要堅持親自去交。有幾次黨小組長不在,他就等在那裡,有時反覆去幾趟才遇到。黨小組長感動地說:“你老人家走路不方便,遲點交不要緊,不用這樣來回跑!”父親笑笑說:“沒關係,離休了在家也沒事,黨費沒交心裡不踏實。”

他的黨費證都是用手帕包好,放在衣兜裡。每次去交黨費都把錢點好,把整錢換成零錢,怕別人找錢麻煩。每次加工資他都把要增加的黨費自己算好加上,他說黨費規定了就要交足,該交多少就交多少。有一次他生病在家,打電話叫我去幫他交黨費。

父親把交納黨費當做一種神聖的義務,用一生的行動書寫了對黨的忠誠。我家5口人,4個黨員,一直以來都以父親為榜樣,激勵我們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把愛黨敬黨為黨的家風延續下去。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2

我的父母很平凡,父親是個工人,母親曾務農。他們沒有淵博的學識、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殷實的財富,但是他們有一顆熱情、真誠、善良如金子般的心。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告訴我們:做人無愧於良心,要懂得感恩;做好事不一定是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從一點一滴的小善做起;孝順父母天降福;不能貪財……給予子女一生享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母親結婚兩個月後,奶奶從老家來看兒媳。父親外出工作不在,囊中羞澀的母親偷偷從姥姥那兒借了幾元錢,把奶奶領到飯館,給奶奶要了一份餃子,她聲稱自己吃過了,讓奶奶吃。姐姐和我的心裡從小就烙下了孝愛雙親的印記,成家後對待公婆如同自己父母的父母,我的婆婆身患絕症入院後一直都是我和愛人侍奉左右。

兒時我和姐姐在大院門外的沙堆邊撿到兩盒香菸。結果還沒到院裡,就聽到東廂房二順媽站在院裡大罵:“修房子買的好煙讓孩子拿去玩丟了,也不是哪個挨千刀的拾了去不還,今兒不拿出來沒完……”母親拉過我們問明情況,趕快讓我們把那兩盒煙還給了二順媽。母親意味深長對我們說:“記住人一輩子都不能貪財,拾到東西要在原地等著失主來取回,否則你一生也揹負著見利忘義的罵名,甚至招來禍患。”如今姐姐已是一名國小數學教師,她通過耐心的教育使一些說謊、頂撞父母、厭學等不良習慣的孩子“改過”。家長帶來財物感謝,都被姐姐婉拒,她說:“我只是做了老師應該做的事情。”姐姐和我無論何時何地都堅守本分做人,追求踏實快樂的生活。

大院裡“吹管子”家來了逃荒的大姐,他老婆硬是不肯給大姐一口飯吃,她在院裡不停地哭泣。母親做好飯後,先盛好飯菜給她送去,好幾天都如此。後來,她走後我和姐姐把那個碗放到院裡,不願碰它。母親知道後狠狠批評了我們:“誰都有走窄的時候,可我們的心不能窄了!”讓我們知道了行善不能選擇挑剔,要做到盡心盡力、表裡如一。

母親有一個好友丈夫早逝,她要養活老母和幼小的孩子,生活十分艱苦。母親經常幫助他們。父親知道後對母親說:“幫人是好事。以後逢年過節,咱家吃肉餡包餃子,你先給她們送過去一半肉餡。”善是可以傳遞的,4歲那年,我看到看井水的老婆婆總吃棒子麵,就央求父親把僅有的一點淘換來的唐山大米送給她,父親欣然同意,逢人便表揚我:“我家二閨女,心善又懂事。”

一次,父親上班途中偶遇鄰村一個高中生突發“急性闌尾炎”,父親趕快攔下拖拉機送他到廠醫院立刻手術,保住了那孩子一條命。父母總是善以待人,教導告訴我們做好事不應求回報,默默地行善事才是真善。姐姐20多年來默默幫助了很多學生。非典那年,她班上一學生家長工作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姐姐知道後,就把學生接到家中,照顧他上學吃飯20多天。姐姐說:“老師的工作是一份良心飯,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就要對他們負責。”

愛的天空博大而寬廣,慈祥而溫馨,她福澤下代更恩施天下。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家風,成就好的民風。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3

20xx年前,23歲的我由南方來到大西北的一個小縣城工作。當時,條件非常簡陋,住在一間六七平方米的土坯房,床是用撿來的磚堆起的,上面搭了一塊竹板。生火的爐子是用磚塊壘起的,因剛來沒煤,單位同事和左鄰右舍紛紛把家裡的好煤塊給我送來。

大西北的寒冬氣溫零下二三十度,妻子馬上要臨盆。在當地婦女生小孩都要睡熱炕,而我們的床只搭了塊竹板。左鄰右舍見狀,就來幫我壘炕,撿磚、拉爐渣、和泥巴,一中午時間炕就壘起了。俗話說“屋漏偏遭連夜雨”,妻子趕上難產,手術費要300元,可我剛來工作,身上只有100多塊錢。危難時刻,左鄰右舍你十塊,他二十,湊齊了手術費。單位一位副局長見我沒有案板,把家裡的一塊大案板送來了;圖書館裡一位姓趙的女圖書管理員見我家中被褥少而單薄,給我們送來了被褥;縣人大常委會趙副主任見我們米麵少,叫我去他家拿……

20xx年了過去了,這些在我們困難時伸出援手的人,我們一直銘記在心,並定下一條家規:不忘恩人,多做好人。

工作5年後,我也入了黨。不管單位同事或朋友誰遇到困難,我都搭把手,盡力幫助他們。在街頭,碰到流離失所的乞討老人,我都會給他們捐些錢。女兒在上海上大學,前年,班上的一個同學得了白血病,她將積攢的幾百塊壓歲錢全捐了去。妻子開了一家服飾店,經常有剛過時的衣服不好賣,每當有從外地移民來的農民來店裡買衣服時,她都把這些剛過時的衣服分文不要地送給他們。一次,有一個農村老奶奶想給兒媳婦買件襯衫,可因錢不夠轉悠了半天,妻子知情後,將那件襯衫送給了老奶奶……

好的家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崇尚真善美。“不忘恩人,多做好人”,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這是做人的良知,也是中華民旅的傳統美德,這個家風永遠烙在我們全家的心坎裡,並讓它代代傳下去……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4

爹的節省,在這兒是出了名的。大家談到爹,總會說:“你爹啊,準備活到兩百歲。”這讓我聽了,感覺很不好意思。因此,回家後我就告訴爹:“別那麼節省了,別人都笑話呢。”

爹不滿地說:“笑話能笑話死人啊?”我勸他說,現在不是過去了,有吃有喝的,別再苦了自己。可是,爹聽了一言不發,轉身走了。過後,仍然像以前一樣,一塊錢都要算著花;一粒米落在地上,也要撿起來,送進自己的嘴裡。一次,在飯桌上,小侄兒剩下了一點飯不吃了,讓我吃我堅決不吃。我說:“倒了算了。”爹聽了瞪我一眼,把剩飯倒進自己碗裡,吃完問我:“我讓毒死了沒有?”我笑著答不上話來。

在大學,我談了個女朋友。女朋友假期裡要來我家玩,我答應了,猛地想起爹的節省,心裡有點慌了。女朋友是大城市人,在家裡是獨生女,如果去了我家,看見爹那樣節省,會笑話我的。我忙打電話告訴娘,一定要告訴爹,千萬要注意這點,別讓女朋友笑話。不一會兒,娘在電話裡告訴我,自己勸了,誰知爹說:“節省怎麼啦?節省犯法啊?”娘氣壞了,在電話裡說:“這傢伙我可管不了了。”

後來,在我的勸說下,爹答應了我的要求。我聽了,鬆了一口氣。可是,上午吃飯就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們下不來臺。女朋友吃飯,老愛剩飯。她吃了一半,朝我望望,說吃不完了。我吩咐:“倒進水池中。”爹一聽忙伸過自己的碗,讓把剩飯倒進他的碗中。女朋友不好意思地望望我,滿眼求助。

我忙一笑說:“爹,那咋行?”

娘給爹眨眨眼,提醒地喊道:“他爹!”

爹想起自己的承諾,點點頭不說話了。

娘也不說話,顯然有些不滿。

爹長嘆一聲,國小生一樣檢討說:“我說改的,可一見糧食怎麼就忘記了承諾?”過了一會兒,見我們不說話,他又自言自語道,“我啊,有一次險些去討飯了,只差一步。”

這事我可沒聽過,頓時瞪大了眼。

女朋友也亮了眼,看來也很感興趣。

娘也望著爹,看來,爹也沒告訴過她。

爹兄妹六個,加上父母,當時是八口人。爹說,那時自己六七歲時,家裡實在沒糧了,爺爺出去借糧,我的奶奶就帶著六個孩子在家等著。爺爺出門,一天一夜沒回來。到了晚上,等不回來爺爺,奶奶就在櫃中掃啊掃啊,掃了半碗米,帶一些米糠。奶奶將這些米下了鍋,倒一鍋水煮著。兄妹幾個饞得圍著灶臺轉。小姑,當時只有兩歲,用手蘸了鍋邊的米湯,放在嘴裡吮咂著。奶奶勸:“等等,你爹回來了一塊兒吃。”

那一晚,爺爺一直沒有回來。爺爺說,他沒弄到糧食,晚上回來後趴在後簷窗子上,看見爹的小妹用手指沾著米湯一下一下地咂,爺爺就哭了,他一顆米沒沾牙,又向更遠的地方走去。第二天上午,他弄了50斤玉米,冰天雪地裡跑了回來。他回來時,奶奶帶著一群兒女,準備向外走,準備去討飯。

我聽了,默默地不說話。

女朋友聽了,也沉默著不說話。

娘紅了眼圈說:“過去了,還說這些幹嘛啊?”

爹長嘆一聲說:“一日無糧,心中發慌啊。”爹說,那次的事從此一直刻在他的心上,幾十年了,可以賤看任何東西,可他從不敢賤看糧食。爹在糧食麵前,小心翼翼了半輩子。

聽了爹的話,我和女朋友心中沉甸甸的。爹用自己的故事,給我們上了一堂家風課。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5

一篇《背影》,叫我從少年悟到白鬢。一個身影,叫我從兒時記到如今。

朱自清筆下的那種父子牽掛,父子眷念,並非每個人都能寫得出來,卻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真切親情。

父親曾是村裡的支書,是一個兜裡裝著鋼筆和筆記本兒的人。這是他與其他村民的唯一區別。母親說,挖村南邊的四幹河時,老支書被涵洞塌方給砸死了,村裡窮得連打口像樣的棺材都難,叫誰當誰都不當,父親就在大家的推舉下當了支書。那筆和本兒是鄉里開會發的,他看得比啥都重。有一年冬天從馮傅小鄉開完會回家,走到離家三裡多地的大公河時,天黑透了,父親在漆黑中掉進了河心的冰窟窿裡,到被人發現、救起、抬到家裡時,凍得渾身噹噹響,差點凍死。但他緩過來以後對那個被冰水泡爛了的本子和掙扎中弄折了的鋼筆惋惜不已。

父親自幼受苦,小時候跟爺爺到山西逃荒、要飯,長大了給地主家扛長工打短工,還到開封的一家油坊給人家打過油,土改時跟工作隊搞土改當民兵,給八路軍抬過擔架送過糧,受盡千般苦難,對窮苦人的翻身解放由衷歡喜,對黨和毛主席充滿感恩,對集體利益竭盡身心。

村西有個地壤叫大牆溝,是我們村地標性的名字。一說大牆溝,沒誰不知道的。但我從未見過大牆,只見過溝。有一年麥收,大牆溝上的麥子剛割倒,就突然颳起了黃風,鋪天蓋地的大風裹著黃沙,把麥子颳得順溝躥,很多小孩都趁著大人搶運麥子時,追著溝裡的風撿麥子。地裡的秩序混亂得像颳大風。一混亂,隊長就派人把上了村口,截住撿麥的孩子,把麥子截到生產隊的場裡去。當時我也撿了一抱,進村時被放了過去。當我抱著麥子跑進家門時,卻被攆在身後的父親炸雷般的吼聲給嚇蒙了——

“誰叫你去撿的?!”

“送回去!”

聽到父親的吼聲,我嚇得鑽到了屋後的夾道里,父親追進夾道,奪過麥子,拽下扎巾朝我頭摔過來。那時父親有嚴重的肺結核,咳嗽得厲害,尤其是寒冷和惡劣天氣,往往連咳嗽帶喘,呼吸無法平靜。因此他圍了條扎巾,用來遮擋那直灌口鼻的涼風。

母親說:“人家的小孩,不是都在撿嗎?”

“誰撿咱也不能撿!不是分的,一個籽兒都不能拿!”

父親雷霆般的呵斥,是在呵斥母親,更是在呵斥我。呵斥中抱著麥子走出家門,消失在呼呼的狂風中。

看著他躬著腰,夾著麥子,消失在黃風裡的身影,我又恨又委屈,淚水順著臉頰淌。那是父親唯一的一次打我,也是唯一一次那麼大脾氣呵斥我。

那時的人篤信大河有水小河滿的大河論,直到大河無水小河干了,還未想到大河小河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村裡、隊裡、集體、個人,都窮得不行。一個麥季每人才分幾十斤糧食,吃一回蒸饃當過年,人人都把麥子看得金貴。後來想想,父親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管不住,怎能在眾人面前說得起話,挺得起胸?

後來,我參軍了。在遠隔千里的軍營,我時常想起消瘦的父親,想起家裡那快要倒塌的房屋。

我離家前的那年秋天,嘩嘩啦啦的連陰雨洇透了房頂,把我家東屋上不堪負重的二坡檁壓得裂了口。父親冒雨爬上房頂,揭掉屋瓦,剷掉溼泥,又找來木棍,叫我幫他橫託、豎頂,支撐那根隨時就會斷掉的房檁。還有堂屋的西山牆,土坯已經被風雨蝕透了一個大窟窿,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

家中的危房烙印般烙在心裡,每逢雨夜,我都會夢見房屋轟然坍塌的情景,會在房屋的坍塌聲中轟然驚醒,一腔驚恐滿臉淚,呆呆地想著父親被壓彎了腰,累駝了背的身影;一腔的焦急、無奈、無處訴說的心疼。

如今,父親已故去多年,但我還是經常想起他消失在風中的那個身影。他那句“不是分的,一個籽兒都不能拿”的話,時刻告誡著我,警醒著我,始終保持清正廉潔、乾乾淨淨。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6

我的母親是一名老黨員,她常說的話是“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母親在我們村子裡算得上是個通情達理、吃苦能幹的女人。只要別家有困難,第一個到場幫忙的肯定是母親;誰家鬧矛盾了,母親也幫著調解。村民們選舉母親當了村官,母親一干就是30餘年。

母親對集體的事比對自己家裡的事還要認真。有一年冬天,我們村要修攔水壩,母親作為一村之長,跑上跑下,忙裡忙外,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經常見不著人,為了“大家”顧不上“小家”,父親幾乎承擔了全部家務。為此,父親也會發些牢騷。母親對父親說:“我是一村之長,我不帶頭誰來帶這個頭,村看村,戶看戶,社員還得看幹部嘛!你不知道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母親這麼一說,父親就沒什麼話了。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村裡修建水庫,解決全村200多村民的飲用水和用電問題。縣水電局提供鋼筋、水泥等材料,村民投工,負責搬運和修建。全村按戶分配,每戶出一個勞工,不分男女,直到運輸任務完成和工程結束為止。

由於村子在山裡,不通公路,搬運工程材料需要攀爬近10裡的曲折山路。那段時間,我的母親總是大清早就趕著騾子下山,一天兩趟負責搬運,其他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一天一趟。每次看著歸來的母親,低矮的身軀,背上全是泥水和汗水的混合物,她和家裡的騾子一前一後,都喘著粗氣,一路走過彎彎曲曲。

終於有一天,父親忍耐不住了。“你這麼不要命幹嗎?一天兩趟,你受得了,大黃(家裡騾子的名字)也受不了啊!”父親大聲質問。

“你懂個啥,馬上農忙了,不提前搬運完,咱們的水庫還修不修了?再說我做的是大家都受益的事呀。”母親說到 “大家”的時候,一下子彷彿又變得精神了。

父親生氣地跺腳,鑽進廚房,邊走邊說,“你就活活累死吧。以後要還是一天兩趟,你自己去,別帶大黃啊,它可不是黨員。”母親哈哈大笑,“大黃,做得比我這個黨員多……”

第二天,天不亮父親依然早早起來給母親熱昨晚吃剩的飯菜,然後給大黃喂草料,然後,一切照舊。

那一次,母親提到“黨員”時的神情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深深的烙印,我第一次聽說了“黨員”這個詞,也記住了母親的話——“我是個黨員”。母親情感樸實,尤其對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感到無上光榮。“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哪有我們這個幸福的家。”“從小要聽黨的話,長大要做黨的人。”“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這是母親常掛在口頭的話。

一轉眼,我參加了工作也入了黨,每次臨走時,母親都會告誡我,“男兒就應該頂天立地,多幫助人,堅決不能走歪門邪道。”

“做大家都有益的事是最快樂的。”也成了我的座右銘。受母親的影響,我手巧、腿勤、一手好活什,鄰家有什麼事總愛來麻煩我,我不管手邊有什麼事,都會先放下,隨叫隨到;只要我在家,總是把衚衕掃得乾乾淨淨。左鄰右舍無人不誇,都說“有其母必有其女,教出的後輩是好樣的”。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7

兒時,我就耳濡目染了母親的吃虧哲學。在老家生活時,時有鄰人來我家大院借光晒衣服,夏曝伏時母親總要等鄰人晒完了再晒。我嗔怪母親為何要這樣讓人,母親笑笑說:“要得人幫你,你得先幫人;鄰居好賽金寶,關鍵你要先對別人好。”母親認為“讓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了。”

當時我對母親的吃虧還不能理解,總認為母親老實無用受人欺負罷了。直至一日我獨自在家,晚上突發急性腸炎,翻滾嘔吐無奈何之時,是鄰居送我去醫院,這才化險為夷。自此,我以吃虧為處世之道,特別是入黨提幹後更處處發揚這一家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調任一家企業當領導,適逢舊廠重建。局黨委讓我主抓基建,一時間,眾多關係紛紛找上門,有的以工程提成為誘餌,有的以裝修老屋為獻禮……目的都是為了分得工程一杯羹。在這些優厚條件下,我沒有財迷心竅,心想上級是信任我才委以我負責工程的大權,我可不能辜負組織的期望。於是,我迅速成立黨政工群組成的“工程委員會”,並另組成“審計核查組”,定期對工程款進行審查,向廣大職工公佈,讓職工公開監督,由此保證了工程像“金魚缸”一樣透明。當時我居住的老屋屋面破舊,妻子讓我從廠裡拆遷工地上買些舊瓦回來整修一下,我都拒絕了。業務單位來個客人,都是領到自己家裡添個菜吃便飯,不在廠裡報銷一分錢。一些朋友說我白掌了領導權,太迂太老實太吃虧了。初想似乎也有些懊悔,細想卻釋然。特別是看到一些領導以權謀私被群眾唾罵、遭撤職查辦甚至繩之於法時,我覺得我的這種“吃虧”確實是一種福氣。

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因老實而吃虧,卻也因老實而得福。

一次我騎車去買菜,在十字路口不慎被一個年輕人撞翻在地,我是正常行駛過綠燈,而對方是著急趕路上班闖紅燈,責任肯定在對方。爬起來後我看了一下沒有受傷,只是車子前盤歪了,找個車攤修修就行了,我也沒太在意,便隨口說了一句:“你沒事吧!”年輕人愣住了,急忙賠禮道歉,要為我修車。吃點眼前虧,不要太計較,便免去了許多糾紛之爭。舊城改造遷入新居時,我主動睦鄰,將樓道的鄰居一起吃飯;平時,公用樓梯我也是經常從六樓掃到一樓。

吃虧無非是做點謙讓,但卻可以換來理解和尊重,贏來心安和福氣。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8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家風是很重要的一環。家風是構成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有什麼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做人做事態度、為人處世倫理。當前的一些不良現象和家風有著很大關係,正家風是一個正本清源之舉。特別是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尤應如此。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愛兒女,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溺愛、偏愛、錯愛。有的領導幹部為了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什麼都肯幹,拉關係、走後門、傍大款,搞權力尋租,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貪贓枉法。有的對子女婚事大操大辦,甚至動用警車開道,耀武揚威,招搖過市,收禮斂財,影響惡劣。這些雖屬個別現象,但玷汙了領導幹部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疏遠了黨與群眾的聯絡,損害了黨的風氣建設。

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養。於黨、於國、於家,各級領導幹部都應當正好家風,在立德修身上管好子女帶好頭。現在有的黨員領導幹部,貪戀權力,妄圖子子孫孫永掌大權,極力扶植孩子上位,或者扶植孩子“發家致腐”,完全背離了黨的宗旨。這樣的幹部,其德行素養令人不敢恭維。這樣的家風,勢必敗壞黨風政風。領導幹部要立家身正,以自己的身端影正言傳身教,當好家人的榜樣,做好子女的老師,而絕不能以自身失修敗德帶壞家風、禍害家人。

樹立良好的家風,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懂得自己手中的權力並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由人民賦予的,是屬於人民的,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決不允許為個人和家庭成員謀私利。有的領導幹部,違背黨性原則,利用手中的權力和影響,為配偶子女謀求不正當的利益。有的領導幹部被“枕邊風”吹得耳根發軟,對種種違反黨性原則的無理要求百依百順,被家人牽著鼻子走,為不正之風的滋長“保駕護航”。每一個領導幹部、共產黨員,都應該把個人的私情同人民的利益聯絡起來,把端正家風與樹立良好的黨風聯絡起來,身懷黨和國家利益,心存人民群眾疾苦,嚴格要求子女,樹立良好家風,真正做一個上不愧黨,下不愧民的好黨員、好公僕。

中國人歷來注重家風,“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建設勤儉的家風,關鍵在於領導幹部本人嚴格要求,廉潔自律,率先垂範。領導幹部正了,家風也就正了大半。即便有的家屬子女心理不平衡想撈點什麼,也未必能得逞,更不敢肆意妄為。當然,家人在建設廉潔文明家庭方面也擔負著重要責任,要配合好領導幹部的工作,要常吹廉潔勤儉之風,守好廉潔勤儉之門,發揮好應有的作用。良好的家風能夠讓子孫後代受益無窮。特別是我們黨的老前輩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同樣讓子女受益無窮,也更凸顯出現實意義,約束子女用好權力,激勵他們更好地心繫人民、服務人民,樹立良好的家風,黨員領導幹部應該成為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表率,做到家裡家外一個樣,用黨風培養家風、用家風促進黨風。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9

“這事不算事”,是老爸常說的一句話,據他說是爺爺那輩就留下的家訓。雖然樸實無華,卻在關鍵時刻一步步激勵我前行。

小時候,我特別膽小,和我一般大的小夥伴都學會騎自行車了,可我還是學不會。主要是我怕挨摔,不敢騎。哥哥在後邊推著幾次,我在前邊騎著,口中嘟囔著不讓他放手,摔是沒摔著一次,但還是撐不住把,不會騎。我和哥哥都洩了氣,愁眉苦臉沮喪回家。我說我真笨,人家都會騎車了,我還是不會,怕是一輩子也學不會了。老爸聽了哈哈大笑:“這點事算啥事,我保你三天學會”。於是,在老爸的指導下,摔過幾次後,我真的學會了騎車。

大學聯考失利,我只能進入一家職業學校學習。前途黯淡未來渺茫,我唉聲嘆氣,不知該何去何從,見到熟人羞愧難當。老爸為我做好吃的,開導我:孩子,這事其實不叫事,你爺爺那時候家裡困難,都餓得快不行了,最後不還是過來了嗎?我那年做生意賠光了,不也是照樣過來了。考不上大學怕啥,學一項技術也不錯呢!老爸的話使我在陰霾中看到一股光亮,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

畢業後被安置在一家工廠上班,和所學的專業相差甚遠,轟鳴的機械,噪雜的環境,使我迷茫煩躁,不想一輩子就這樣過下去。老爸安慰我,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你不是喜歡寫文章嗎?業餘沒事就寫寫,心裡就舒服了,說不定還會寫出點什麼名堂來呢!老爸的話如一陣及時雨適時點醒了我。於是,所有煩惱盡書筆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找到了很多素材,試著寫稿,試著投稿,慢慢地,我的文章滿天飛,上了許多報紙副刊,廠長看到後,把我從忙碌的車間調到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負責單位宣傳。寫作,改變了我的人生,也讓我有了用武之地,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刻骨銘心的一段戀情受挫,我深陷其中,萎靡不振。老爸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只是呵呵一笑,我當什麼大不了的事呢,就這點事呀。閨女,還記得你表姐吧,她談了20xx年的男朋友又找了新女友,你表姐鬧自殺鬧了好幾回,看著像多大的事,最後怎麼樣,還不是找了個更合適的。緣分這東西,強求不得。好的,屬於你的,都在後面呢!聽了老爸的一番勸慰,我慢慢走出失戀的陰影。後來,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愛情。

“這事不算事”,所表達的是一種樂觀、睿智、豁達、淡泊的生活態度,使我們從容度過生活中的種種逆境,蓬勃向上。人生中難免遇到風雨坎坷,不消極沉淪,自怨自艾,要相信自己,從容面對。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10

我的爺爺是個老黨員、老革命。1935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參加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二野戰軍衛生部第七醫院醫務主任,參加過淮海戰役。建國後,任西南軍區支援司令部衛生防疫科科長。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轉業到地方。爺爺常常告訴我們晚輩,為人要正直,勤儉節約,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無私助人。爺爺的一生就是這樣做的。

小的時候我最怕爺爺,因為爺爺要求嚴,吃飯時不准我們掉一顆米粒到桌子上。那時他在單位裡級別最高、工資最高,可他卻非常節約。在他的帶動下,我們家所有成員都養成了不浪費糧食的習慣,考入大學的女兒參加了學校的綠色飲食協會,倡導節約糧食。

一直到我結婚前,家裡都沒有買電視機,爺爺訂閱了大量報刊,要求我們全家閱讀學習。有人認為爺爺小氣,說他對自己的子女過於嚴格。可爺爺對別人卻大方得很,特別是退休以後,常常有家庭困難的人來借錢。很多人是有借無還的,可他卻照借不誤。有一年一個農民來住院沒有錢,爺爺就自己掏錢給他住院,旁邊有人說:“老爺子,素不相識。別人哪裡會還!”可爺爺說:一條命重要!

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但爺爺每次都傾囊相助,而自己卻過著最簡樸的生活,穿著打著補丁的衣服,吃著最簡單的飯食。記得單位裡一位老職工的女兒摔壞了腿,於是過來借輪椅,輪椅是爺爺買來自己用的。可他一聲不吭地借給人家,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不讓我們去要,說別人年輕現在更需要。我有位女同學是農村的,爺爺得知她家庭困難,常常資助她、鼓勵她。爺爺快去世的時候,他把自己最值錢的一臺窗式空調捐給了醫院,並且寫下遺言把自己的遺體捐給醫學院,所有的東西交給組織處理。在爺爺的追悼會上,有個年輕人前來弔唁,和同我們哭得一樣傷心。他是個環衛工人,家境貧寒,曾經自暴自棄,但爺爺沒有輕視他,經常鼓勵他,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信任他。慢慢地,我明白了幫助他人的意義所在。尊重別人愛護別人,也才會得到了別人的尊重。

母親曾經是我們這裡的婦聯主任,她和爺爺一樣胸有大愛,正直無私。記得兒時我們家常常收留那些遭遇家暴的婦女,母親常常奔走於鄉村和法庭之間維護婦女兒童的權益。退休後,母親支助孤兒,呼籲社會為腎衰婦女捐款。她常常說自己和爺爺一樣都是黨員,應該以爺爺為榜樣傳承家風。受到家裡的影響,女兒和我們一起參加義工活動,和外婆一起支助失學兒童,積極努力上進。

傳承家風,言傳身教;道德修養,從小培養。只有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素養,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把良好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11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同空氣、陽光和水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它是無形的傳家寶,在每個家庭中世代相傳。

說我家的家風,應從我的祖父說起。記憶中,祖父中等個子,圓臉,身材偏瘦,一輩子忠厚老實,勤儉節約,安分度日。在祖父40多歲的時候,祖母就因病去世了,當時伯父十幾歲,父親七八歲,姑媽只有3歲,從此,祖父像一座大山一樣撐起了整個家。除了照顧自己年邁的母親,還要養活3個未成年的兒女,為了生活他把伯父送到了百里外的一個遠親家去放牛,祖父農忙種地,農閒時去給人家做木工。他做的一手好木匠活,小時候常給我做小木槍、小木刀等玩具。在我的印象裡最深刻的就是兒時每當飯菜做好了,父母總是把第一碗盛給祖父,並讓我去喊他吃飯,每當有好吃的東西總是讓我去送給祖父。這是父母給我上的人生第一課,用實際行動教育我要孝敬老人。祖父90歲時無疾而終,臨終前兒女們輪番照顧,盡心盡孝。為了祖父,我的父母多次放棄調進縣城工作的機會,一直在老家附近上班,以方便照顧他。父親也常常給我念叨,你爺爺一輩子不容易,又當爹又當娘拉著我們三個孩子,缺吃少穿的苦日子真是難熬,每每說到這父親的眼圈總是紅紅的。

祖父在世時常常教育自己的兒女:做人一定要誠實,積德行善,能幫別人的時候儘量幫一把,誰都有為難的時候;在外幹事一定要勤奮,吃苦踏實;生活要勤儉節約。受祖父的影響,伯父在鐵礦上班連年先進入了黨,父親因礦難捨己救人,被保送上了大學並光榮地入了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正值父親大學期間,倖存下來的父親不顧自己的傷痛和安危積極投身到搶險救災中。

祖父一輩子遵循著最質樸的做人的原則。父親始終是按祖父的教育去做的,更是按照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黨員,堅持做一個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老實人”。

如今,我也是一位父親、一名黨員,我想自己能做的,更應該做的就是以身示範,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好群眾的榜樣標杆,以切身行動把充滿正能量的善美家風世代相傳!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12

給自己立規矩,給配偶子女立規矩,帶頭遵守並督促家人不逾規、不越矩,讓好家風成為硬約束

唐代詩人羅隱在《夏州胡常侍》一詩中言道:“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意思是說,為官者當獻身國事,不要去為子孫謀家財。

焦裕祿堪稱當代為官者的典範。當他身居縣委書記之職時,大女兒焦守鳳中學畢業,想進一個好單位,希望父親利用職權找找門路,焦裕祿斷然拒絕並教育她說:“你跟群眾比一比,看是不是大家都能隨便到一個好單位?你不能因為是縣委書記的女兒就高人一等,你應該到艱苦的地方去鍛鍊。”後來,焦守鳳通過招工去了供銷社副食品加工廠,在那裡賣鹹菜、醬油。焦裕祿對家庭子女的教育,展現出艱苦奮鬥、不謀私利的家風,值得廣大黨員、幹部學習。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日常生活中積澱形成的風範。“明禮誠信”“互謙互愛”“自立自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傳承千百年的家訓,都是良好家風的體現。

眾所周知,一個家庭倘若家風不正、家教不嚴,家庭成員往往很難形成遵守公序良俗的自覺,很可能在生活工作中行為越矩、招惹禍端。對黨員、幹部來說,家風連著作風,家風體現官風。好的家風,能培育出好的作風。因此,黨員、幹部不可簡單地將家風視為私事、小事,而是事關個人前途、家庭幸福的大事。

在老百姓看來,領導幹部手握公權力,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可能用公權力來為自己或家人謀取方便或利益。一旦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正,其配偶子女就可能在私慾膨脹之下利用領導幹部手中的公權力行違紀違法之事,這將導致家風愈加敗壞、腐敗行為變本加厲。現實中,受不良家風的影響,“家庭群腐”的現象時有發生,查一個帶出一片、端一個牽出一窩,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領導幹部的家風建設,要從子女抓起,用良好的家風來教育下一代清白做人、乾淨做事。身為領導幹部,既是人民的公僕,也是家庭的主心骨,工作和生活中都應處處當表率。要給自己立規矩,給配偶子女立規矩,帶頭遵守並督促家人不逾規、不越矩,讓好家風成為硬約束。

以好家風培育好作風,領導幹部還要自覺擺正黨性與親情、家風與黨風的關係,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正好家風、管好家人、處好家事。當親情與黨紀國法發生矛盾時,領導幹部要把成全公義放在第一位,不被私情、私利、私慾所左右。若做不到這一點,整個家庭都可能陷入貪腐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後毀掉家庭的幸福。

好家風不是一朝一夕便能養成的,它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認同和踐行。這就要求領導幹部做到慎獨慎初慎微,即要求家人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家裡立下的規矩,任何時候都要遵守,絕不開口子、搞“下不為例”那一套;違背家規、敗壞家風的事情,即使再小、再不起眼也不能幹,防微杜漸,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養成自覺遵守家規、維護家風的良好習慣。要把好家風當作傳家寶,代代相傳,這樣才能激發“家和萬事興”的活力,增添“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動力。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13

父親已是年近90歲的老人了,退休30多年來,父親每天讀書、看報、散步,生活充實而平靜。

多年來,我每次回家,父親總是關切地詢問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情況。在父親的心裡,子女的成長是他最大的牽掛。

當我對生活和人生髮出牢騷和不滿時,父親總是對我說,要“讓、上、幫、躲”。具體來說,就是“見到榮譽就讓,見到困難就上,見到別人有難就幫,見到好處就躲”。如果你做到了這“四個字”,那麼,就少了些牢騷和怨言,人就會有一種朝氣、一種陽光、一種力量。

起初,我對父親說的這四個字不以為然,如果做到這“四個字”,那我不就是成傻子了嗎?

父親聽後嚴肅地說道,我願意有一個這樣的傻兒子,而不願要一個見到榮譽就搶,見到好處就拿,見到事就繞著走,見到問題就躲。處處只會“搶、拿、走、躲”所謂的聰明兒子,我們的家風就是“讓、上、幫、躲”,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

按照父親的教導,我在工作、生活上,處處“讓、上、幫、躲”,雖然苦點、累點,但人際關係融洽了,心態變得平和、淡定了,生活中,看到了更多地雲捲雲舒、花開花落的景緻。

父親意味深長地說,這“四個字”,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安身立命的根本。我沒有什麼遺產留給你,就只有這“四個字”,子子孫孫都不能忘。

“讓、上、幫、躲”這四個字,正是父親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一個人能擁有這“讓、上、幫、躲”的品格,就能抵禦塵世間任何艱難和險阻,散發出迷人的人格魅力。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14

投稿給一些刊物,有編輯問:“這是你的筆名吧?”還有人忍不住好奇地打聽:“當初為何給你取了這樣一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不是筆名,是真名,是爺爺為我取的,這個名字凝結著他對我一生的期許和告誡。雖然他去世已經30年了,但我時常想起他。

爺爺是一位老幹部,新中國建立後當過我們縣修造船廠的廠長。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縣成立國營的航運公司,他應該稱得上“元老”,加之奶奶也是航運系統的老職工,按照政策,父親可以去航運公司上班。但爺爺沒有“動腦筋”讓父親坐辦公室或從事排程調配等較為輕鬆的工作,而是讓父親到一隻小木船上當了一名最普通的水手,天天水裡來浪裡去,一干就是幾十年,從小木船到水泥船再到鐵板船,父親直到下崗其最高職務都只是一隻內河小船上的“大副”。

後來哥哥出生了,父親問爺爺取什麼名字好,聽說爺爺一錘定音:取名“正志”,諧音“正直”,如果再生一個孫子就取名“正氣”,兄弟二人名字的最後一字合起來為“志氣”,做人不僅要正直正氣,還要有志向、有骨氣,不是靠自己本事得來的東西堅決不要——這是爺爺一輩子的堅守,他希望能傳承下去。有件小事充分體現了爺爺的這種性格。

我們家緊鄰公路,記得我4歲的時候,有次一輛運西瓜的貨車翻到路邊,西瓜滾得到處都是,左鄰右舍聞風而動,大呼小叫:“有不要錢的西瓜吃啦!”看到很多大人小孩把大大小小的西瓜往家裡搬,搬了一趟又一趟,我和哥哥站在屋簷下饞得直流口水,眼看著西瓜快被搬完了,我就纏著哥哥說:“我們也去搬西瓜吧!”哥哥拗不過我,而且他自己也想吃,就說:“好吧,我們也去搬幾個!”說著就打算往外走,一直沒做聲的爺爺忽然大聲怒喝:“我看今天誰敢去!”震得我頭皮發麻,只見爺爺臉色鐵青,寫滿震怒和威嚴,似乎要過來揍人,我們都被嚇住了,再也不敢挪動半步。

在我人生的很多關口,常常有一些“高人”指點,要我去給某人送點禮“拜拜碼頭”,但是我總是想起爺爺的那一聲怒喝:“我看今天誰敢去!”他這句話就像楊震的“四知”一樣淪肌浹髓,我在多個機關、多個崗位工作過,從沒送過一次禮,從沒多報一分錢賬,沒收過一個紅包。有時我會向別人解釋我名字的來歷,這不是一種炫耀與標榜,而是一種自我提醒和對爺爺告誡的敬畏。

好家風培育好作風演講稿集合 篇15

我常給兒子糖糖讀《弟子規》《顏氏家訓》之類的故事。意在培養他的孝順、仁愛之心。後來發現,收效甚微。現實生活中,他是我們家的土皇帝,我和老公為他為奴為婢,被他呼來喚去。他一會兒讓我幫他幹這,一會兒命令爸爸為他做那,晚一秒,就耍性子。反過來,你讓他幫著撿個東西,他都一百個不情願。

平時吃東西,都把最好的留給他,漸漸地,他自己也習慣挑最好的,從不顧及爸媽。

我找來動畫版的《孔融讓梨》給他看。並解讀孔融的孝心。隔日,我特意買來梨,洗好裝盤,端到兒子面前。他挑個最大的,甚至沒想到給爸媽拿一個。我問:“還記得孔融讓梨嗎?他總是先把好的大的分給家人,自己吃最小的。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大的他吃不了。我就能吃全吃完,你看。”說著咬下一大口。

不由想起我小時候,我們姐弟三個,一家五口,雖然那個時候生活條件沒現在好,但一家人無論誰有了好東西都會想著別人,從不會只顧自己吃。“不吃獨食”成了我們家一條不成文的一條家規。孩子得到好吃的,要先問問父母吃不吃。

後來,姥姥過來照顧糖糖。我買了燒雞為她接風。撕下一個大雞腿:“媽,您吃這個大的。”姥姥疼外孫,轉手給了糖糖。他坦然接受。我又撕下另一個:“媽,這個是女兒孝敬您的,一定得吃。”老媽不再推託,她扭頭對糖糖說:“看,你媽多孝順我,你長大了也要孝順你媽喲。”沒想到糖糖立馬把雞腿舉到我的嘴邊:“媽媽,你吃這個好的,姥姥你看,我也孝順我的媽媽。”說著得意地衝姥姥笑。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做給他看。講再多抽象的道理都不如做一次。這些生動又真實的行為,容易看懂,又容易模仿學習。

於是我們母女約定在糖糖面前“秀”孝順。比如分包子:“媽,您吃這個大的,肉餡多。”姥姥很配合:“還是我女兒孝順,真是好孩子。”晚上,我為老媽端上洗腳水。我相信,身教的力量。

不知從何時開始,糖糖也成了小孔融,分好吃的,先給大人分一圈,最後自己再吃。自己喝水時,也會幫我們端一杯。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嘀咕了句腿疼,他立馬幫我揉腿。公交車上還要給沒座的老人讓座……不知不覺,兒子變成了一個孝順的小暖男。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家庭教育,教給孩子的首要品質就是孝。一個有孝心,有仁愛之心的孩子,是永遠不會偏離人生的正確軌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