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通用17篇)

欄目: 講話稿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5.86K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

“食官飯,任官辦;食官粥,任官督。”這是幾千年來廣泛流傳在我們客家人群裡的一句民間諺語,父親常常掛在嘴邊。這句諺語意思是說在其位要謀其政,對工作高度負責任,做到守土有責。父親為人本分厚道,用行動影響和教育著我們,使我們自小就樹立了敢於承擔責任的精神。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通用17篇)

我們的老家在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的北部灣畔,每年的九十月前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都要迎來幾回凶神惡煞的颱風。颱風來臨,狂風呼吼,伴隨的是大雨襲擊,不但對人民群眾的財產造成毀滅性摧毀,而且對那些在大海上捕撈耕作、堤壩上往來、蝸居在危房的人民群眾的生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那一年,我在讀國小,連續幾天的酷熱後,那天又悶熱得使人心煩,天上的烏雲密佈,萬里浮雲一動也不動,木麻黃樹不時地擺動著頂端的尾巴。天剛拂曉,父親草草地吃了兩碗白粥,囑咐一番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就騎著自行車往他駐點的德耀村而去。德耀村南瀕英羅港,打一個噴嚏也會濺起數點海水。我們到了學校後,學校宣佈放假回家避颱風。回到家後,雨水一點大過一點地往下扔,狂風颳得一陣比一陣猛,母親站在家門口的屋簷下,焦急地模仿著母雞的叫聲,企圖將散落在四周山邊的小雞吸引回家。正好在此時,鄰居的人家冒著雨將成熟的稻穀收割回家,母親一臉的憂愁,埋怨父親在關鍵的時候不在家,眼看好收成的稻穀都成了煮熟的鴨子飛了。午時時分,接踵而來的閃電劃破寧靜的長空,雪白的滂沱大雨急劇而下,狂風呼嘯,不時傳來了竹木“噼噼啪啪”的折斷聲。家門前的那一口山塘也被雨水衝崩了塘基,不遠處山嶺上的尤加利、木麻黃被狂風吹颳得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我們兄弟3人嚇得鑽在被窩中,大氣也不敢喘。因房子的瓦面被狂風吹壞了,母親趕忙將家裡的洗臉盆、木桶、大盤子等拿出來接水。下午時分,颱風夾著尾巴逃走的時候,平時高高地昂著頭的山稔花也低垂著頭,裸露著紅土的村道還在潺潺流水,村子的裡裡外外一片狼藉。母親一直忙個不停,既要急著找雞找豬,又要在屋前屋後忙著排水,防止積水浸崩牆基,還要牽掛禾田裡的水稻。我們都說,如果父親在家的話,就不會這麼手忙腳亂了。

3天后的中午,父親回到家裡,我發現他全身上下留下不少泥巴的痕跡,變得又黑又瘦了。父親興奮道,3天來的努力沒有白費,居住在危房的群眾遷移到安全地帶了。黨員幹部突擊隊夜以繼日地搬沙包加固沿海危險堤壩,防風工作不留死角,群眾沒有傷亡,颱風過後及時採取措施,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由於家裡的稻穀沒有及時收割,減產已經成定局,父親反倒一臉的自豪,母親難免要數落他。父親說:“這是工作責任嘛,我們共產黨人要衝鋒在前,在這關鍵的時刻我能往後退嗎?”

小小年紀的我,記住了父親所說工作責任。參加工作後,無論是在鄉鎮裡還是到市機關工作,我都牢記自己身上的責任,用守土有責來要求和規範自己。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2

請朋友寫了一副對聯:“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掛在我的書房裡。之所以喜歡這兩句話,是因為這就是我們家的家風。

我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他的命很苦,一歲零一個月時,爺爺就病逝了。父親在村裡僅僅讀過幾年私塾,就不得不輟學務農。或許是因為自己未竟的夢想,在子女讀書的問題上,父親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偏執和果斷。他希望我們自己爭氣,把書讀好。

那時候,我們家真的很窮,窮得有時連吃穿都顧不住。但為了給我們交學費,父親想盡了辦法。他上山挖過藥材,抓過蠍子,農閒時下過煤窯,後來不知從哪裡賒來兩隻奶羊。父親是村裡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靠養奶羊供子女讀書的莊稼人。因為這個,父親經常受到村裡一些人的嘲笑,他們說父親是十足的傻子,不知道給地裡上化肥,卻把錢扔給學校。父親聽到這些“風涼話”,只是笑笑,並不放在心上。隔些時日,父親就會到學校去,給我們送些乾糧或衣服,順便問問我們的學習情況。

父親常說:“讀書和種地一樣,不能懶,一懶百事不成。”有時,他也拿小時候背過的句子激勵我們:“好讀書,家貧不能常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放假的時候,父親也會讓我們幹些輕微的農活。他喜歡歷史故事,有時翻開我們的歷史課本,讀得津津有味。就這樣,父親用他的遠見和執著,供出了兩個大學生、一個高中生、兩個國中生。讓讀書的家風在我們這一枝上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母親也是一個苦命人,不識字,一輩子不曾出過遠門。但母親心很善,見不得人遭災受苦,寧願自己忙一些,能幫別人時從不忍拒絕。母親是做鞋能手,村裡的年輕媳婦裁不成鞋樣兒納不成鞋底,都會找母親請教,母親總是笑臉相迎,手把手地指導,掏心掏肺地把她們當成自家的媳婦。母親奶水旺,村裡有些人家的嬰兒常來借乳。有這樣一件事:我三個月大時,鄰居從外地抱回一個剛出生的男嬰。母親看到這個可憐的孩子,立刻動了心,就答應給這個孩子餵奶。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母親還得從事繁重的勞動,飲食又差,奶水本來就不多,哺乳兩個孩子實在勉強。但母親依然堅持下來了。村裡人和家人都說母親傻,但母親自有她樸實的道理。母親沒上過學,不懂得什麼高深的學問,但她知道只要施以援手就能救人一命。

讀書是人生的跋涉,行善是人生的境界。這些樸素的家風,不僅成為父母一生的寫照,也成就了我的今天。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3

我的父親已年近古稀,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父親在工作中勇於擔當,在奉獻中享受快樂。

1964年,年僅17歲的父親國中畢業後,便滿懷豪情地投入到內蒙古保安沼地區大規模的電力線路建設工程中去。

父親是個工作上不服輸,敢啃硬骨頭的人。當年的施工條件極其艱苦,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是工作的常態。生活狀況難以想象,只能睡倉庫、住菜窖、吃乾糧。經過3年的艱苦奮鬥,父親硬是和同事們一起讓保安沼大地通上了電。

從參加工作之日起,父親就立志成為一名電力技術“達人”。然而,對於只有國中文化的他來說,這談何容易。白天,他泡在車間,檢查裝置,研究圖紙,鑽研技術。晚上,他點燈熬夜,攻讀電力專業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父親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技能。

父親有時要爬上電線杆,進行高危的帶電作業。父親怕我們為他擔驚受怕,從來不對我們講工作場景。還是別的同事和母親聊天時,說起了父親長年在“刀尖上跳舞”。帶電作業對技術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慘劇。每次接到帶電作業任務時,父親總是第一個衝上前。

由於變壓器市場供不應求,缺少配電變壓器成為保安沼地區的供電瓶頸。為此,父親從外線班調出,參加了變壓器試製工作。父親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加班加點製造了55臺配電變壓器,為保安沼地區的正常供電立下了功勞。

1980年,內蒙古自治區勞改局東部分局水電處在保安沼地區成立了供電所,父親受命為供電所修試室主任。修試室負責保安沼地區供電裝置的檢修試驗工作,保障著供電系統的安全穩定執行,父親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在他的帶領下,修試室出色完成了一次次檢修任務,攻克了一道道裝置改造難題,為保證保安沼地區電力執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20xx年,父親從供電所副所長的崗位上退休。因工作需要,他被返聘做供電裝置修試管理工作。退休不褪色,父親依然盡心盡責堅守崗位。

勇於擔當傳家久,敢於負責繼世長,這就是父親留給我的無字家風。當我參加工作後,父親的擔當精神更是無時無刻不激勵著我,讓我做事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當我也成為一名黨員後,面對接踵而來的急難險重任務,我更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擔。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4

家庭是國家的單元、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庭家風往往能夠成就良好的國風、社風與民風。古今中外的事實已充分證明,凡家風良好者,其家庭成員大多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反之則有可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寄生蟲甚至禍害。因此,良好家風的養成尤為重要。而要營造良好家風,至少應做到如下“四個抓好”。

要抓好學習。古人云:“人不學,不知義。”由於不學導致無知無術,難免就會執意妄為,使家庭成員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家庭也因此會變得支離破碎,令人扼腕嘆息。因此,只有讓家庭每位成員不斷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促使他們懂得是非曲直的道理,明白應為與勿為之事,在充實自身的同時,使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較好養成。

要抓好表率。說破嘴不如動動腿。抓好表率主要體現在言行上。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必須時刻注意在言行中作好表率,具有黨員幹部身份之人更應如此。要將做人與做事的遵循說清講細,並帶頭認真遵守。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務必率先做到。要求別人勿為的,自己務必堅持不為。確保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從而使自己誠實守信的良好形象深深鐫刻在每位家庭成員的腦海中和促成他們自覺效仿。

要抓好和諧。家庭的和諧至關重要。一些家庭,成員之間時常互相指責、互不相讓,有些家庭甚至瀰漫著冷暴力或充斥著熱暴力,使得這些家庭的其他成員長期籠罩在反擊或暴力的陰影中,缺乏和善、溫暖和愛。這些不和諧的因素尤其是暴力陰影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帶到家庭成員今後的工作單位和社會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整個單位的和諧,甚至可能破壞社會的安定團結。

要抓好家教指導。良好家風不僅是國家、社會之需,也是每一個家庭獲得良好發展之需。因此,作為一個國家,應當高度重視良好家風的營造和養成,可以採取在每個社群成立優良家風培訓學校,通過有計劃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每個家庭都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育良好家風的教育教學計劃和有效方式方法,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夠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成為遵紀守法、愛國敬業、崇德向善、清正篤誠、立志高遠之人,使整個國家和社會能夠勁吹清正向上向善之風,為更好實現個人價值和更快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5

光陰倏忽,母親轉眼已經離我遠行兩年多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她的殷切教誨猶在耳邊,我越來越覺得一生清貧的母親那“本分做人”的好家風是她老人家留給兒孫們的最大財富。

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老太太,但沒有文化的母親對社會、人生、為人、處事都有著自己的看法。母親為人性情耿直,實在厚道,她要求我們也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守住本分。記得在我幼年時,母親常引用既簡練又有哲理性的民間諺語教導我說:“人生三條路,要走正當中。”當時因為年齡小,我對母親的“三條路”理論並不十分理解:為啥“三條路”不能任意走?為什麼只能走在正當中?如果不走正當中又能怎麼樣?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通過讀書明理,我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意思,那就是不能走岔道,不能走歪道,更不能走邪道;只能走正道,只能走直道,只能走光明大道。如果走了歪門邪道、旁門左道,不僅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有可能身敗名裂、毀掉一生。母親的這句話一直成為我的人生指南,使我受益至今。

回首往事,我才發現母親的好家風就像空氣一般無所不在,時時處處都在影響著我們做人的航向。記得在灶下燒火之時,母親會觸景生情地說:“人性實,火性虛。做人要實實在在,不能欺騙瞞哄,實誠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句句是瞎話的人誰敢跟他交往啊?這火就不一樣了,火性虛,柴火虛膨著才能燒得旺。你把灶膛塞得密不透風,它還能著嗎?”

真的感謝母親這些耳提面命的“本分經”,它成了深刻影響我們弟兄姐妹做人品格的好家風。我從上學到參加工作,幾十年一步步走來,時刻牢記母親的叮囑,本本分分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乾乾淨淨履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守好母親的“本分經”是母親生前的願望,也是我一生最大的福分。今後,我還要把母親留給我的“本分經”作為彌足珍貴的傳家之寶,世世代代傳下去。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6

“再窮莫偷”,這是母親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母親曾經是村裡的婦女幹部。母親在教育子女方面很嚴厲。從小到大,她絕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拿別人家一針一線,“別人家的東西再好,莫伸手”。

上國小三年級時,有次同桌不小心踩斷了我掉在地下的鉛筆。我很生氣,要他賠。他理直氣壯地說,能怪我呀,你的東西落在我腳下。雖然他不是有意的損壞我的筆,但我心裡咽不下這口氣。放學時,趁他不注意,我偷偷地把他的鉛筆藏進我的書包。晚上寫作業時,細心的母親很快發現了異常。在母親嚴厲的眼神中,我如實交代了“問題”。第二天,母親陪著我將筆還給了同學。

去年,時值八歲的兒子臨近暑假。晚上睡覺前兒子告訴我,學校要求學生自己購買《暑假生活》作業。我將10元錢交給了兒子。第二天,兒子上學後,我發現他居然將買作業的錢忘記在枕頭上了。中午,我們正吃飯時,兒子同學的奶奶來我家串門,說她孫子上學時把錢弄丟了,不等放學就哭著跑回來了。正說著,兒子興沖沖地放學了,手裡揚著本嶄新的《暑假生活》。不等我開口,母親已變了臉色,放下碗就往學校去了。母親剛走,兒子的同學過來找奶奶,一邊擤鼻涕一邊笑著告訴奶奶說他在房間裡把錢找回來了。母親回來時,笑呵呵地。瞅見飯桌上狼吞虎嚥的孫子,母親不動聲色地悄悄地附在我耳邊告訴我,兒子買作業的錢是老師墊付的,她已經把錢還給老師了。

家風是母親的一把戒尺,她時時刻刻鞭策著我、我的孩子,甚至更多的人……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7

常言道:懷善心,做善事,一生無愧;懷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寧;不忘人恩,不念人過,不思人非,不計人怨;心寬一分,則雲消霧散;讓人一步,則晴空萬里。

我爺爺在世時,曾多次提起這樣一件事。他說,當年家裡很窮,自己在一家旅店當夥計,日子還過得去。一年大災荒,住店的人很少,爺爺的工錢自然也被大幅減少,家中生活勉強維持生計。一天早晨,爺爺發現一位年輕人暈倒在自家門口,奶奶望著爺爺,等著爺爺發話。爺爺二話沒說,攙扶起年輕人就往屋裡走,奶奶立馬去廚房拿出一家人的口糧——三個窩頭,掰成小塊一口一口往他嘴裡送,他興許是聞到了窩頭的香味,一口氣吃下了所有窩頭。接下來的幾天,奶奶把三個人的伙食分成了四份,爺爺每天去後山採摘野菜維持生活,就這樣年輕人漸漸恢復了體能。年輕人走的時候,爺爺塞給了他好幾個窩頭,讓他留在路上充飢,年輕人跪在我家門口磕了三個響頭才含淚離開。爺爺說自己餓一點、累一點沒關係,能做善事總是好的,善心、善行能救人命。

父親時時刻刻踐行著爺爺“常懷善心”的家風。我家鄰居家有四兄弟,老大仗著自家人多勢眾,每年春種時藉機侵佔我家田地,雖說每年佔的不多,但年復一年,我家的田地明顯減少。母親自然是氣不過的,父親寬慰母親想開些,他說咱家人少不愁吃,鄰家人口多,就讓他多種點吧。事件就這樣被父親平息下去。沒過多久,鄰家老大的老婆早產大出血被送進了重症室監護,一天上千的費用讓老大急得似熱鍋上的螞蟻。父親知道這件事後,便商量著母親要將壓箱底的1萬多元給鄰居送去,母親邊拿錢邊說:“你忘了前些日子怎麼對你的嗎?”鄰居老大接過錢的那一刻哭成了淚人,在父親的資助下,老大妻子順利出院,母子平安。父親常說:“人這輩子不容易,仇恨帶不進棺材,常懷善心才能化解恩怨,才能解開心結。”

到了我們這一代,父親也教育我們要心懷善心,與善相違的事不可為。小時候交通不方便,我每天步行上學,一路全是別家高粱地。有一次前晚下了大雨,父親擔心我摔跤便送我上學,一路上高粱苗被風吹倒在路上擋住去路。我沒多想就踩著高粱苗踏過去,哪知還未走幾步,父親的巴掌就落在我的屁股上。“高粱倒了你不扶已是大錯,還踩踏過去,大錯特錯!你踩壞莊稼,人家秋天靠什麼生活?別人踩我們家的莊稼你不心疼嗎?”我第一次見父親發這麼大脾氣,我趕忙扶起了高粱苗。

正是有了這次捱打的經歷,我再也不敢踩踏莊稼,也讓我深刻理解了什麼是心懷善心。心懷善心就是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讓別人吃虧。好家風是當今社會正需要的正能量,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8

環境對人的影響除了有形的模仿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家風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要說起我家的家風,那就是老爸從小教給我的“節儉”二字。

父親是個盡職盡責的村幹部,也是群眾眼中值得信賴的黨員。在我的印象裡,老爸一向很注重節儉。小的時候我家住在農村,他喜歡自己動手,修修補補,整理房間時會細心地把我們姐弟丟棄的小物件收起來,放在用廢木板釘的木盒裡。父親還常常把撿到的那些被遺棄的舊螺母、廢釘子擦拭乾淨,如獲至寶地放進盒子。時間長了,那隻木盒就被塞得滿滿當當的。我是一個愛乾淨的孩子,很不喜歡家中放著一堆破垃圾,幾次提出把木盒中的東西丟掉,都遭到了老爸的反對。他語重心長地告誡我說,那是家中的“聚寶箱”,說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場呢。

記得有天早上我正要出門上學,突然系在腰間的皮帶環崩斷了,這下可把我急壞了,只好提著褲子去找老爸想辦法。老爸不慌不忙地開啟木盒,伸手在裡面扒拉了幾下,就從裡面找出了一隻皮帶環,扣在皮帶上一試大小正合適,似乎是專門為我的皮帶量身定製的一般。我既感到驚喜,又非常感激,真的沒想到老爸那隻默默無聞的“聚寶箱”,在關鍵時刻為我解了圍。

後來,我發現這隻“聚寶箱”簡直成了一隻“魔盒”,總能變出我們想要的東西。大衣上的扣子掉了,盒子裡就能找到配套的鈕釦;晚上停電了,裡面就有半截蠟燭;木椅脫榫了,裡面就能找到木楔、鐵錘和釘子……日常生活中應急的小物件,總能在這隻“魔盒”裡找到相應的配件。逐漸地,我感到生活中再也離不開這隻“聚寶箱”了。

到了上中學的時候,我家搬進了縣城,我在擁有自己獨立房間的同時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聚寶箱”,將一些暫時用不著的舊物譬如電腦軟盤、資料線、電話線接頭、水龍頭墊圈、玻璃膠之類一一收集其中,以應不時之需。現在,我進入了大學讀書,又把自己的“聚寶箱”帶進了大學校園,還在寢室之中帶動室友興起了節儉之風。將來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也要把勤儉節約作為我家的“傳家寶”傳下去。

是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這種無形的力量,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一生。良好的家風不僅能造福社會,還能澤被子孫,延及後世。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9

說來好笑,已年屆不惑的我居然不會玩,不會打麻將、不會打撲克、不會“鬥地主”……幾乎所有娛樂活動都與我無緣,顯得有些木訥,更有人跟我開玩笑說:“啥也不會玩兒,簡直白活了!”我有時也著急,“三缺一”的時候上不了場,別人眉飛色舞談論打牌時,自己不知所云。

我的父親就“不會玩”。父親生前是一名山村國小教師,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從我記事起,父親幾乎每天都在備課、批改作業,從來沒見他“玩過”。父親不會騎自行車,每天要步行往返6公里山路到村國小上班,經常起早貪黑。有一次,父親到一個輟學的學生家中做家訪,近夜間12點時,才一瘸一拐地回到家。原來,天黑路陡,一不小心崴了腳,可父親卻不以為然,一邊吃飯一邊興奮地講著做家訪的過程:“沒白去,這孩子明天上學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父親所教的班級連年在同類別考試中名列前茅,父親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母親是農民,父親忙完工作後自然幫助母親做農活。我們兄弟倆寫完作業後也跟著父母去勞動,撿柴、割草、種地……

父親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一進臘月,鄰居們便陸續把紅紙拿來找父親寫春聯。父親專門買來筆墨和《春聯大全》,根據各家不同情況書寫春聯,有時還先念給鄰居們聽,鄰居們都很滿意。由於工作量大,經常要熬夜書寫,我便在一旁“打下手”,裁紙、研墨、唸對聯,那淡淡的墨香至今令人回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人勸父親寫對聯時應收費,可父親卻一笑了之。

父親當時月工資幾十元,養家餬口顯得緊巴巴。一次支工資後,父親一數錢發現多出來一個月的工資,全家人高興得不得了。可父親卻冷靜地說:“很可能發錯了。”他步行3公里到會計家核對,確實是多發了,便把多支的錢退了回去。

父親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著我。1992年,我在師範上學時曾撿到60元錢,當時夠我兩個月的生活費。可我還是上交到學生科,為此學校還發通報表揚了我。師範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一所鄉村國中當老師,在學校住宿,業餘時間都用在讀書寫作上,不斷有稿件見諸報端。後來調入縣委宣傳部工作。

父親寫對聯也薰陶了我。我的楹聯作品曾在中宣部《黨建》雜誌等單位主辦的“把楹聯寫在黨旗上”活動中獲優秀獎,在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舉辦的20xx豬年春節春聯徵集活動中獲獎。

自己這麼喜歡“玩文字”,可能真應了那句老話“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吧。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0

祖父年近90歲,生在舊社會,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戰爭歲月中,經歷過生存的艱難;作為炊事班的一名普通戰士,他對食物有著特殊的感情。

有一年端午節在祖父家吃飯,四個菜,看到有好吃的我就管不住自己,一下子往碗裡夾了好些菜,可是吃起來就費勁了,最後還是剩下了,我特別擔心祖父會訓斥。祖父看到後,眉頭略為一皺,問道:“又吃不下了,怎麼每次都剩飯,這都是爺爺園子裡種的,都好吃著哩!”祖父不會像從前那樣給我講以前吃頓飽飯有多難,但是他眼中充滿了對來之不易的一粥一飯的心疼。

祖父很珍惜今天的生活,對衣食無憂的日子倍感滿足,從不會浪費一丁點東西。他的小院子裡有一個單人沙發,是那種人造革材質的,這個沙發是當年單位搬家時準備扔掉的,包的那層革已經破爛,爺爺把它撿回來放在院子裡。每到夏天,祖父吃完飯喜歡坐在沙發上,然後閉目小憩片刻。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祖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也身體力行地詮釋著這句話。耄耋之年的老人,把小院前後種滿蔬菜花卉,鋤地、施肥樣樣不落,“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精心侍弄著菜園。每年春天到來之時,我都會問他:“爺爺,今年你還種園子嗎?要是累就別種了!”不過每年爺爺都堅持種植。每逢八九月份,小園子裡的蔬菜豐收之時,祖父就會挨家送菜,他說這是自家菜園種的,新鮮、放心。

每餐飯都飽含著汗水,所以一粒米、一根菜葉都格外珍貴和珍惜。在祖父的影響下,勤儉持家、自食其力也成為了我的生活態度。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1

父親是一名受黨教育、對黨忠誠的老黨員,他的黨齡比我的年齡還長。他總是把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如今的幸福生活歸功於黨的領導。父親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價值追求和人生航向。回顧自己30多年來走過的人生軌跡,從一名農家子弟考入大學,從部隊軍官轉業到地方機關,除了自身努力外,與父親的“三知”家風密不可分,它總是在我迷茫、困惑、失落時,指引我前進的方向,給予我溫暖的力量。

知書達理。父親常說讀書使人明智。一個人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為人做事不會差到哪兒去。對父親最深的印象便是他求知若渴、手不釋卷。從母親那裡瞭解到,父親從小就愛學習,家裡窮買不起書,他就向別人借。幹完農活之餘,父親見縫插針抄書。父親所抄的書現在還在,我隨手一翻,字跡漂亮工整。堅持學習的他,知識面很廣,對國際國內形勢分析得入木三分,對四大名著裡的人物如數家珍,對“網際網路+”的理念娓娓道來……每次與他聊天都有收穫。如今,父親已年過六十,退休在家。不愛打麻將、不愛吃喝玩樂,每次回家,他總是手捧著書、架著眼睛、看得入神。

知恩圖報。父親時刻告誡我們,喝水不忘挖井人。父親結婚那會兒,要蓋新房,差300元。有個親戚知道後,冒著雨夜,走了好幾里路,把用報紙裹得嚴嚴實實的300元錢塞到父親手中。父親每每講到這眼睛總是紅紅的。“他是把自家辛辛苦苦養的豬賣了換來的錢呀。”父親說,當時接過錢的一剎那,感到300元是如此的沉重,心裡無比的溫暖。時過境遷,33年過去了,當初的300元早就還了,可這恩情卻如同酒一樣,越藏越深。今年,那個親戚的小孩要在蘇州買房,那個親戚來我家借錢,父親把所有的積蓄都借給了他。晚上,母親有點不樂意了,說當初也就借了300元,你現在卻借給別人好幾萬。父親說,滴水之恩就要湧泉相報。沒有當初的300元,我們婚都可能結不成!母親不再作聲。父親的知恩圖報給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人生道路上,指點我、幫助我、鼓勵我的人,我都銘記在心。知恩讓我感到生命中充滿了陽光,圖報為我前進注入了強大動力。

知足常樂。父親常說:“愉快的心情是知足換來的,失落的心情則是盲目攀比而來。”爺爺沒有給父親留下什麼家產,母親經常埋怨,父親便說,我們白手起家,不依靠上一代是好事,我們下一代也該這樣。在工作上,父親說,我幹好本職,過好日子就行了。發現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父親總是能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去面對。這種知足常樂的家風常常把我從思想的牛角尖裡拔出來,從心理的陰暗面拖到陽光下。

父親是個老實人,與母親恩恩愛愛一輩子,踏踏實實過日子。沒有掙到多少錢,但每一分錢都掙得硬氣、花得踏實。沒有為我積累多少物質財富,但“三知”家風,已經讓我變成了一個精神富翁,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是多少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2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家風是文化,滋養後代。家風正,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鄰里守望,英才輩出。父母言傳身教,家庭教育勿忘優良家風。

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養育孩子歷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養育孩子不僅需要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更需要孩子品行端正。

曾看過一則報道,發生在江蘇常州。一對年輕夫婦帶了一名6歲左右的男孩到一家餐廳消費,因為兒子看中了裝飾餐廳用的氣球,父母執意要取走,遭到服務員的拒絕。令人沒想到的是,孩子的母親竟然拿出一萬元要買下氣球。面對兒子的需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理性地面對需求。但遺憾的是,孩子的父母做出了不當的選擇,用鬧事、用萬元賭氣為兒子買氣球。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也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關鍵要看父母怎麼愛孩子,這不僅是教育方法的問題,更是教育理念的問題,還反映了家風問題。

年幼的孩子,看中了佈置餐廳用的氣球並執意要拿走,尚情有可原,而作為父母,怎能一味為了滿足孩子,而置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於不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很容易受父母言行舉止的影響。如果父母總是以一副有錢人的張狂面目出現,覺得錢多能買來一切,能擺平一切,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極有可能會種下“金錢是萬能”的罪惡種子。父母以愛孩子之名,公然地破壞公共秩序和正常法理,蠻不講理謾罵服務員,欲強行買走非賣物品,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拳頭就是哥”強盜禍根。

“不就是氣球嘛,有什麼了不起?”霸氣母親拿錢敲打桌面,在孩子面前,在大庭廣眾之下,透出對事態的不屑,無理取鬧,這種缺乏理智的粗暴舉止,更是養成孩子嬌縱任性的不良土壤。孩子的心靈猶如一張白紙,“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如果父母不懂得進行科學的教育,讓所謂的“愛”衝昏頭腦,無疑會將孩子引向歧途。

常言道:“愚人用流血換來教訓,智人用教訓避免流血。”教養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學習總結、不斷完善提高的過程。父母應以自身言行營造良好的家風,以科學的家教還孩子一個燦爛的明天。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3

母親今年85歲了,自小因家裡非常窮,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在我看來她卻十分聰明,民間俗語掌握很多,口頭語言非常豐富,對我一生的成長進步影響很大,某種意義上算得上是我的“語文老師”和“德育老師”。母親的民間俗語裡蘊含了人生智慧,啟導著我的為人行事。

勤奮工作。母親說“生就的那個蟲,鑽就的那個木”,“年輕人,氣力使了氣力在”,必須盡力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幹好。她還說“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千里馬”,要勇爭一流。當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她就鼓勵我“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世上沒有吃不完的苦,只有享不盡的福”。當我成了一名負責人,她就時常提醒我要帶好頭,她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

廉潔自律。母親說“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夠花就行。她時常提醒我“自己的才是自己的”、“眼睛要看得,手腳要乾淨”、“天老爺大鏡子照起的”、“為人莫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這些年,她從電視上看到一個個貪官落馬,經常旁敲側擊地提醒我:“這就叫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見棺材不掉淚”。她希望我莫學別人,她期盼我當個廉潔自律的好乾部。

善待朋友和同志。我自小她就教育我不要自高自大,她說“不要把自己看成諸葛亮,把別人看成阿斗”,“十個指頭有長短,但個個少不得”。她教育我要善待他人,她說“哪個背後不說人,人家議論你幾句,你用個大肚皮裝起就是,不要針也撿起,線也撿起。但你背後莫去議論別個,帶鹽帶米只會帶少,帶言帶語只會帶多”。她的意思是背後議論他人傳來傳去就傳走了樣。她教育我“得理也要饒人”、“有理也要禮讓三分”、“吃得虧才打得堆”、“宰相肚裡能撐船”。當我擔任領導職務後,她又常常提醒我不要在財物上沾同事的便宜,她說:“要想日子長,天天吃了算口糧”、“親兄弟,明算賬”。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4

1998年我做了母親。看著襁褓裡的孩子,我認真地思考了一個問題:“要把這個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沉靜思量再三,提筆在育兒日記裡我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陽光開朗、積極向上的人。”以此作為我對兒子的培養目標。

時光荏苒,他背起書包走進了校園。生性頑劣的他各種“狀況”不斷。於是有一天,我和他坐下來談心,最終我們達成了共識——“做讓家人感到幸福的事”,這成為我們家每個人的座右銘。同時我與孩子商定,我們彼此支援、鼓勵和監督,力爭做得更好。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在學校的每一件面對學生的工作都徵求他的意見,聽取他的反饋以及同學的評價,並且問他一個問題:“媽媽的表現你滿意嗎?媽媽讓你感到幸福了嗎?”對於他在學校做的事情,我們也這樣評價。當他代表班級國旗下講話,當他發表小作文,當他主持校內外大型活動,當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當他熱心社會公益……我都把他帶給我的幸福表達出來。後來,他問我:“媽媽,只有在我取得成績的時候你才幸福嗎?”我告訴他,“不是的,你能撿起遺落地面的一張紙屑,能投一個漂亮的球,能和夥伴兒快樂的遊戲,能獨立解決一個問題……我都感到幸福。向日葵追逐陽光,我們也應該追逐陽光,我們的陽光是一種心態,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這樣的態度,哪怕是暫時的失敗都是幸福的。”這些話對於一個國小生來講,也許他不一定會全懂,但是可以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做著。

升入高中後,高出我一頭的兒子長大了,可以帶著我走北京逛上海。在過馬路時候會細心地拽我一把,一如小時候我拽著他……我們就這樣,都在努力地做著讓家人感到幸福的事。再有三年,他會離開我,去探尋屬於自己的廣闊空間。相信在沒有我督促的時候,他會秉承陽光做人的方向。

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榜樣,孩子時刻在模仿中成長,家風的踐行更在於家長的身體力行。去年,我跟他商量,我想報考國家心理諮詢師,作為老師,這門學科對我的工作太重要。兒子聽了拍著我的肩膀說:“汪老師,我支援你。加油,我看好你!”孩子的話語讓我覺得很幸福!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5

以廉為寶是我對黨員的基本認識,並一直伴隨著我和我的家庭共同成長。父親教導我們把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和勤儉持家、清廉守身作為一種追求和生活的態度。

小時,爺爺是老黨員,又是生產隊長,帶領村民搞集體生產。不管每年他出力再多,隊裡收入多好,他每次都是最後領取大家挑選後分配的物品,不多分一粒米,從來不搞特殊。家裡人都說,我們家是黨員之家,要帶好清廉的頭。

我們全家還特意一起去延安參觀,讓延安“十不準”等紅色基因,在我們思想裡紮根,讓延安精神激勵我們,堅守生活的純真和信仰,體會清廉創造的幸福,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也常常用父親的言行審視自己,像真正的共產黨員那樣躬身實踐,時刻提醒自己不迷失方向,不忘記初心,銘記理想和誓言,乾乾淨淨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用勤、儉、禮、義、廉、誠等行為規範匡正自己,為家人子女做好榜樣,讓家庭幸福建立在守廉、護廉、愛廉的共同自覺之中。

我和家人子女經常一起討論身邊的人和事,談對得失的認識、談對金錢的態度、談對幸福的理解、談對理想的堅持,雖然每代人生活圈子不一樣,個人的生活環境有差別,但對真善美的認同是一致的,對幸福家庭的維護是一致的,對優秀文化精神傳統的堅守是一致的。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有種幸福叫以廉為寶。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6

爺爺年輕時參軍,參加過抗日戰爭,跟著隊伍南征北走。經過戰友介紹,認識了奶奶,在部隊裡結的婚。爺爺是一個對工作極度認真的人,那時他因為工作原因常年不能回家。家裡只剩下奶奶和孩子們。奶奶獨自一人帶著3個孩子留在了農村老家,就這樣一個人扛著生活的重擔,整整20xx年。

我大姑、父親、二大爺都生了麻疹,沒有親人的幫助,爺爺也不在身邊。麻疹是傳染性疾病,就連鄰居都不敢來幫忙,生怕傳染給自家的孩子。奶奶一個人硬挺著照料3個生病的孩子。說起當時的情況,奶奶眼裡閃著淚光說:“3個孩子一排躺在炕上,自己都不記得吃飯這回事了,只顧著照顧孩子們,這個又拉肚子了,那個又吐了。那時啊,你二大爺病得最嚴重,已經併發了肺炎,小臉憋成了紫色,聽說一旦嚴重了,很少有人能活下來。我照顧不過來,又沒個幫手,還怕孩子們出事,只能咬著牙堅持。大夫讓每四小時打一次針。我就整宿整宿地不睡覺,緊盯著時間,給這個打針給那個喂藥。等你爺爺出差回來了,孩子們病也都好得差不多了,燒也都退了。只有你大姑,突然就不會走路了差點就得了嬰兒癱。你爺爺趕緊把她送到了醫院,連著吊了一個星期的吊瓶才終於好了。”

爺爺的認真,奶奶的堅韌,支撐著這個家。他們的精神也在傳承著。

我師範院校畢業之後分配到一所農村中學,工作勤奮努力,很快就入了黨,提了幹。33歲時,我調到縣城工作,妻子執意把父母接到家裡同住。他們剛來時,母親拄個柺杖,顫巍巍地還能走幾步,沒幾天就一步也不能走了。她的吃喝拉撒,完全要妻子照料。妻子給母親做了三身新衣,單的夾的棉的都有,還做了兩雙布鞋,喜得母親合不攏嘴。

我和妻子照顧好兩個孩子上學讀書之餘,每天還要照顧母親的起居飲食。輪流扶著她在家裡走動,還想辦法把小米加工成最細的米粉,做成麵糊糊給她吃。5年後,母親竟然又能拄著柺杖出門了。

現在父母能自己種菜做飯洗衣,閒時和鄰居打打小牌,不亦樂乎。

2022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7

父親是老複員軍人,沒有什麼文化,有著軍人的堅毅和任性。打我小的時候,就一直聽父親常說“三句話”:別洩氣,有骨氣,重新來。漸漸地,父親的“三句話”成了傳家寶。在我失落的時候,只要想起父親的“三句話”,就勇氣倍增。

別洩氣。1993年高中畢業後,我迷上了寫作,還自費訂閱了不少報刊。每天忙碌著寫作。但是,整整折騰了一年,一篇稿件也沒有發表,母親抱怨,街坊鄰居說三道四,我的信心也動搖了。這時,父親堅定地說,“別洩氣,想當作家那麼容易呀?繼續努力。”隨後,父親把我引薦給了縣文化館的任永清老師。在任老師的指導下,1994年,我參加了山西大同電臺的“94國土杯”徵文,我寫的散文詩《故鄉的春天》獲得優秀獎。至此,從開始步入了文學的大門,也摸著了寫作的門道。

有骨氣。因為我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鄉政府聘我成了資訊員,專門從事新聞資訊報道工作。在單位被人冤枉,自己窩火憋氣。可是,父親對我說,要有骨氣,這點委屈算啥。聽了父親的話,我繼續努力寫作,兩年後,我被縣地方誌辦公室抽調編撰《懷安縣誌》。一路走來,只要有骨氣,受點挫折沒事。

重新來。進入銀行工作後,我越發覺得自己文憑只是高中,缺乏金融專業知識,在工作中有些吃力。父親說,重新來,多學習些專業知識。我再次聽了父親的話,加強業務學習,知識增長了一大截,寫作也更加順手啦。

父親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和訓誡,也沒有循循善誘的旁徵博引,有的只是對生活的總結和感悟。父親的“三句話”就是最好的家訓,作為傳家寶,將這種家風世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