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法門寺博物館導遊詞(精選5篇)

欄目: 陝西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2.29K

法門寺博物館導遊詞 篇1

法門寺珍寶館,位於陝西省 扶風縣城北,東距西安110公里,西寶、法湯高速公路貫通,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法門寺因安置佛祖 釋迦牟尼指骨 舍利,為華夏王朝所擁戴而成為我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唐代尊奉法門寺佛指舍利為護國真身舍利,曾有八位皇帝每三十年開啟一次法門寺地宮,迎舍利於皇宮供養。

法門寺博物館導遊詞(精選5篇)

1987年4月3日發現法門寺唐代地宮,在地下沉睡1120xx年的輝煌燦爛的唐代文化寶藏――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 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李唐王朝最後完成的大唐佛教密宗佛舍利供養曼茶羅世界以及數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絕代珍寶得以面世,這批文物包括:四枚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這是20xx年以來世界僅存的佛指舍利;唐皇室供奉的一百二十一件(組)金銀器;首次發現的唐皇室祕色瓷系列;米至古羅馬等地的琉璃器群;上千件薈萃唐代絲織工藝的絲(金)織物,其中包括 武則天等唐皇帝后繡裙、服飾等均是稀世珍寶;這些奇珍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儲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

這是繼半坡、秦兵馬俑之後我國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20xx年博物館又新建成四大陳列“法門寺歷史文化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密 曼荼羅文化陳列”、“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和“法門寺唐代茶文化陳列”。20xx年以來,法門寺文化景區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的龍頭單位和世界佛教朝拜中心、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海內外人士嚮往的旅遊勝地。

法門寺博物館導遊詞 篇2

在20世紀中國現代考古發現中,法門寺地宮無疑是最重要的發現之一。1987年4月,20xx多件大唐皇室重寶簇擁著舉世無雙的佛指舍利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裡,您可以瞻禮佛祖真身舍利,欣賞大唐皇室的奇珍異寶,追尋法門寺千年文化,領略古老文明的風采神韻。

法門寺概況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至寶雞市90公里。北依歧山,南臨渭水,與秦嶺主峰太白山遙遙相望,地勢坦蕩,風景秀美,正如古詩所天:“面太白而千疊雲屏,枕清渭而一條翠帶。”這裡距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掘的西周王室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僅數公里。另外,周邊還有周公廟、五丈原、石鼓山、釣魚臺等諸多人文景觀。這裡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3020xx年來物華天寶,人文薈萃。雄偉壯觀的法門寺真身寶塔就坐落在這塊關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大地上。

法門寺創建於漢魏之際。佛典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釋迎牟尼佛祖滅度200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篤信佛教,並宣佈佛教為國教。他把推行佛教的敕令分別刻在全國許多地區的石頭上,希望能代代相傳。他最大的弘法活動是跨國傳教弘法。

阿育王開啟了佛祖8個舍利塔中的7塔地宮,取出佛祖舍利,在他推行佛教的地區和國家建了84000座佛塔以供奉舍利。據佛經記載,中國得19處,法門寺為其中第5處。因此,法門寺最初又稱阿育王寺、無憂王寺。

漢魏之際,絲路西去,佛典東來,中外文化交流日見擴充套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實為佛教開始。如梁啟超所言:“中國智識線和外國智識線相接觸,晉唐間的佛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周原位居出隴西行之樞紐,東西交通之要衝,是以長安為起點的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為西北少數民族進人中原的必經之途,也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天然地帶。自然成為事實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之一,佛教文化在這裡與中國傳統文化交融、吸收,發展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支脈。同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為佛指舍利的埋藏創造了條件。法門寺佛指舍利很可能在這時由西域高僧帶來造塔供奉於此。

記載,法門寺寶塔建於公元555年以前。北周武帝時期,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滅佛運動,法難波及法門寺。這次滅佛表面看是釋、道兩教的鬥爭,而實質上還是政治鬥爭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也說明了此時佛教發展太快和寺院經濟的異常膨脹,威脅到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宋代的法門寺雖不可與唐時的繁盛同日而語,但仍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巨集闊氣勢。據《扶風縣誌》記載,宋徽宗曾為法門寺題寫了“皇帝佛國”的寺額。

明代時,法門寺己無昔日的繁榮景象。1472年後鑄造大鐘,“法門曉鍾”為扶風八景之一。1569年,已有數百年曆史的唐代四級木塔朽崩,1579年,人們動工在原址上重建寶塔。這次重建為當地百姓集資,其間,因為工程浩大,災荒連年,建塔經費極為短缺。1987年在拆除明代殘塔時,曾發現一塊明代磚上刻有 “塔上缺米麵”的字樣,一塊刻有 “法門寺修磚塔,頭層缺少磚灰,告白十方居士,各舍資財,共成聖事”等。這些都真實反映了當時工程的艱難。後來由於官府的支援,建塔工程最終在1620xx年得以圓滿結束。

清代時,清政府對法門寺做了適當的保護和維修,但未顧及真身寶塔,對其隱患視而不見。1654年夜半時分,甘肅天水的大地震波及200公里以外的扶風地區,法門寺真身寶塔塔身向西南方傾斜,塔體出現裂縫,西南角塔基下陷1米多深,塔體重心偏離則達2米之多,塔上小佛龕內一些佛像紛紛墜地。這次重創,為寶塔在300餘年後轟然崩塌埋了隱患。

1976年四川松潘大地震,餘波累及扶風,真身寶塔塔身裂縫進而擴大。1981年8月乃日,明萬曆年間修造的人稜十八級磚塔在經歷了近仰)年的風風雨雨後,因雨水浸滲,塔基下陷而半壁坍塌,剩餘一半巍然斜立,一時成為奇觀。

1987年在重修磚塔、清理原塔基時,發現了唐代地宮,出土了震驚世界的4枚佛指舍利和20xx餘件大唐皇室珍寶。這批國之瑰寶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儲存之完好是極為罕見的。這是20世紀中國考古界繼半坡、秦兵馬桶之後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對社會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術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法門寺博物館導遊詞 篇3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西距西安市120公里,東距寶雞市96公里。法門寺自古就因為安置有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於世,所以被華夏王朝擁戴,而成為我國最早的四大佛教聖地。

法門,意為修行者必入之門。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建。法門寺塔,有名“真身寶塔”,因藏有釋加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於世界各地,並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剛進來的山門,又叫做“三門”,左右兩邊的分別為無相門和無作們,中間為空門,我們一般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由此而來。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築銅佛殿,大殿裡供養的是釋加牟尼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在大殿兩邊還有十八羅漢像,所以銅佛殿也叫羅漢殿。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但是我們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門寺自古因安置於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稱於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記載,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為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於世界各地,並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是其中的第五處。所以最初的法門寺叫阿育王寺,法門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時唐太宗在這裡重修了一座四級木塔供養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慶年間時崩毀,在明代萬曆年間,由法門寺僧人化緣重修了一座8稜13層的磚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時候,當地政府為了重修這座塔的時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邊殘塔,87年在清理塔基準備重建時意外發現了地宮,出土了四枚釋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寶。法門寺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下面就請大家到地宮拜一下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總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最令人矚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後室的八重寶函內,長40.3毫米,上下俱通,豎置在進塔基銀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簷靈帳之中,形狀與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後室祕龕五重寶函的白玉棺內,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1、2枚相似。經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堅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餘三枚為影骨,是唐皇帝為保護真骨而命人仿製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聖骨,與有同等的意義。

在參觀完法門寺地宮之後,我們就來到了法門寺的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它是1994年開光的,裡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別代表五個方位東西南北,分別是不空成就,阿彌陀,八日如來,寶生佛,阿處佛,旁邊的是二十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參觀完法門寺之後呢,我們來參觀一下西邊的法門寺博物館,它是1988年11月9號正式對外開放,是全國唯一的以佛教內容為主題的專題性的博物館。博物館由法門寺歷史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密曼陀羅文化陳列和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

我們先參觀一下法門寺歷史陳列館,在法門寺歷史陳列館中,主要向人們展示了法門寺的建寺歷史由因,以及各歷史朝代對法門寺進行修建的歷史實物。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了大唐珍寶陳列,其中有44件國寶級文物,99件一級文物,它是陝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帳碑,它將地宮中的珍寶是誰送的,叫什麼名字,尺寸大小呀什麼的,作了詳細地記載,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南方越窯出土的祕色瓷,祕色瓷專用於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種,工藝複雜難度高,因祕方祕而不宣,而得名。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祕色瓷盤,好像底部有一層薄薄的水在上面,給人感覺非常的晶瑩剔透。但是祕色瓷畢竟在中國已經失傳了1000多年,法門寺地宮中屬於首次出土,可以說,它的製作方法還是不能夠知道的,應該說是屬於千古之謎。

另外,唐代的絲織品也是相當珍貴的。但由於絲綢不易儲存,很多都風化了,其中儲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繡,簇就是收縮的意思。就是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紋式再固定到絲綢的上面,就把這種織物稱為簇金繡。簇金繡的珍貴之處呢,第一就是它保護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們看,它的質地是羅,上面的花紋全都是金絲繡的,但是,這種金絲可不是一般的金絲,它呢首先用純金絲在胎線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如果說中間的胎線為一米,那麼金絲要纏33000轉。我們看到織物就是用這種複合線來織花紋的,曾經做過一個測量,沒想到是這種簇金繡上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只有6四,6絲就是0.06毫米,比頭髮絲還細。在現在世界上製作的這種金絲只有20絲在日本,中國只有70絲,沒有想到在唐代據文物顯示當時的拉絲技術已經相當的高,已達到了6絲。

(在唐代織金錦工藝精湛令人吃驚。織錦所用的金絲,最細直徑僅為0.1毫米,比頭髮還細。以絲線為芯,以金線一圈圈纏繞,一米長的金絲要繞3000多圈,武則天供奉的繡裙就是這種織品製成的。)

另外,還展出了一些兩河流域進貢的琉璃器。

接下來,我們到珍寶閣去參觀一下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這個展櫃的文物佈置也是按照佛教中的曼荼羅做結集的。

其中最珍貴的文物是這件鎏金雙攏12環的錫杖,名為錫,其實它並不是錫做的,而是搖這個錫杖環的時候會發出淅淅的響聲,是以聲來命名的。錫杖的級別也是有區別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屬於世界錫杖之王,規格最高的錫杖,這枚錫杖全長為1.96米,重2390克,用了2兩金子和58兩銀子製成的,然而,代表錫杖級別高低的屬於杖首輪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見桃子形狀的叫鼓,這個錫杖總共有四個鼓,每個鼓上套了3個環,4鼓12環,4鼓12環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級別的法力——四諦12因緣,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這種級別的錫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創始人釋加牟尼才有資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錫杖之王。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貴的是這件鎏金捧真身菩薩。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手上有一個荷葉造型的托盤,盤子上有一塊純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經考證是一位叫誠一的和尚給唐懿宗李崔送的39歲生日禮物。說它珍貴是因為這位菩薩還完成一樁重要的歷史使命,唐懿宗李崔當時為了迎請法門寺的舍利,曾經說:“生得見舍利,死而無憾”。所以,舍利迎到長安之後,在興跪拜之禮的時候就是安置在菩薩手中所捧的荷葉盤之上,所以這尊菩薩也叫捧真身菩薩。

到這裡呢,法門寺的餐館也接近尾聲了,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法門寺博物館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你們好!我是你們這次行程的導遊,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渤海之濱——天津,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座海濱之城。

天津,簡稱“津”,是我國首都北京的門戶,中央直轄市,也是世界第xx大城市之一,是北方最大的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天津的風味小吃很有名頭,除了聞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這三樣外,還有張記果仁、曹記驢肉、石頭門坎素包子、芝蘭糕乾,以及貼餑餑熬小魚等等特色小吃……

大家吃飽了,喝足了,接下大家跟著我去天津的幾個主要景點走走吧!

天津的主要景點有很多,有天后宮、九龍山、水上樂園、東麗湖……我們現在要去的是號稱“天眼”的“天津之眼”。它的全稱是“永樂橋摩天輪”,是一座跨河建設,橋輪合一的摩天輪,兼具觀光和交通功能。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這座摩天輪不但外形美觀,而且還能升到35層樓的高度,在上面能看到方圓40公里以內的景緻。

現在是晚上七點鐘,是觀光的最佳時間,下面是大家的自由活動時間,九點鐘在這裡集合,祝大家玩得開心!

法門寺博物館導遊詞 篇5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是儒教徒活動的場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你們嚮往已久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中文廟。歡迎各位的到來資中文廟。資中文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距今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位於縣城大東街。不過前後經過三次搬遷後,於清道光九年(1829)將文廟遷於此地,那麼為什麼會選擇遷到此處呢?是因為呀在南宋時期資中的這條街上出一個叫趙逵的狀元,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文廟座落的這條街叫狀元街的原因。因為趙逵是一名文狀元,而文廟則是來弘揚儒家文化的地方,在封建社會中他們兩者之間有著相似之處。所以我們的先輩們就把文廟遷移道了此處。

大家首先請看這個巨大的月池,它的名字叫做“洗墨池”。傳說是狀元趙逵讀書時期洗筆蕩墨的地方,旁邊的高牆是“萬仞高牆”。我們都知道,像皇宮這樣高貴的地方,它的宮牆也僅僅被稱為“數仞宮牆”。但是孔子廟裡的宮牆為什麼會被稱為“萬仞宮牆”呢?這是因為先人們覺得“夫子之牆數仞”不足以表達出對孔子的敬仰,由此可見孔子在古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大家再看這2個華表,眾所周知,華表是莊嚴肅穆的象徵,一般出現在皇宮附近,全國各地一般的文廟裡也是沒有的哦,但為何我們資中的文廟裡會出現2個高高矗立的華表呢?這是由於孔子曾被封為“文宣王”,古時候在人們心中享受著帝王的待遇。而這裡的2個特別的華表也充分的顯示出了當時這裡的人們對孔子的萬分尊敬和仰慕。所以說跟全國其他的文廟比起來,這2個華表也就顯得分外的獨特和珍貴了!

當然了,古人認為對孔子光是心中的尊敬是遠遠不夠的,行為上也得充分的體現出 來,大家請看這塊碑:“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也就是說在踏入此廟之後,哪怕你是當朝宰相、三軍統帥、皇親國戚,到了這裡都得規規矩矩,畢恭畢敬徒步而行的穿過我們前面的這道“禮門”去裡面祭拜孔夫子,因為這裡是萬世師表孔大聖人的神聖殿堂!

大家要知道,在封建社會,這裡是不能隨便進出的。它不像其他的廟宇,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燒香拜佛,求神許願;這裡就不行,平時的大門是關著的,只在春天和秋天的祭祀之日或全縣學生大考的張榜拜孔之時才把大門開啟,讓官員、舉人、考上了秀才和社會上頗有身份的紳士們才能進去,一般的小民百姓是不許進去的。今天來到這裡遊覽的朋友們我想如果在那個時候至少都能算是秀才了,個個都是有功名的,絕對有資格進去朝拜孔聖人,請! 我們資中文廟總佔地面積6787平方米,建築面積2643平方米,坐北朝南,復四合院式佈局,佈局格調以山東曲阜的孔廟為原型,但規模要小一點。這個文廟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別的廟門都是向南而開,這裡卻是東西二門,東邊叫“禮門”,西邊叫“義路”,這個根據孟子的“以禮為門,以義為路”而得來的。

各位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我們資中的文廟裡有“五絕一奇”。首先讓我們來先看看這其中的一絕——照壁。這個照壁修建於清光緒年間(1857),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川內所有文廟中設有照壁者只有這裡一處,在全國文廟、孔廟也是極為鮮見。照壁中七孔鏤空壁塑圖案精美、寓意深刻,表現了精深的儒家文化內涵。七孔鏤空壁塑的磚骨灰塑的工藝手法,極為少見。整個照壁長19.5米,高6米,雄奇瑰麗。

這七孔照壁主要表現的就是“魚躍龍門”。這個成語我們都知道,“魚躍龍門”裡的“魚”指的主要是鯉魚,但是請大家仔細看,這照壁上的鮮活的魚兒扁腦殼、大嘴巴、長鬍子。不是鯉魚,而是我們資中三絕之一的鯰魚。資中的鯰魚在清代就被刻上了照壁,這說明資中的鯰魚並不是美名於現代,而是早在清代就已經赫赫有名了。這也使得這塊照壁極具資中的特色和代表性!第一孔照壁主要傳達出的寓意是比喻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之前好比河中之魚,然後大家請看第二孔,在第二孔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龍頭魚身的“怪物”,但其實它是要表示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的過程中不停蛻變,更加精進的過程,樹立一個要向“龍”轉化的這麼一個理念也就是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照壁上榜題文字“龍文炳躍”寓意苦讀寒窗,魚躍龍門,彪炳千秋。而第三孔講的就是有了理想之後要把理想付出於行動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孔壁周圍有一圈梅花,表示“梅花香至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高樓下的螃蟹,它比喻的是人心中的私心雜念,表示出,只有拋棄了心中一切的私心雜念,才可以達到人生的光輝頂點。縱觀這七孔照壁,主要的就是向大家告之一個道理,那就是人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並努力的付之於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好了,大家現在請往後面看,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文廟的建築佈局是一個完全對稱的建築佈局,它的中軸線就是我們的第四孔照壁和正前方大成殿裡的孔子像這兩點所形成的一條直線。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青石牌坊,正中為“靈星門”,左邊是“賢關”,右邊是“聖域”,表明這裡是靈天寶地、聖賢之區。為什麼要在這裡立這麼一個青石牌坊呢?這個在古時候是有講究的,當人們來到文廟祭拜孔子的時候,要從這三道門進去。但是古人們在祭拜孔子的時候,他們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不同等級的人要從不同的門進去,正中的“靈星門”在古時候是隻有皇帝或者是皇帝欽點的狀元才可以走的,左邊的賢門是那時候被認為是有賢之士走的,而右邊的聖域則是給得聖之人準備的。不過今天大家來到這裡地位都是一樣的,所以大夥兒也不必拘禮,請跟我來吧!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就是我們資中文廟的又一絕——“泮池”。為什麼叫“泮池”呢?原來呀,在古代學校被稱為“泮宮”。是由魯德公在泮水之濱建立學宮而統一命名的。“泮池”的意思即是學校門前的水池,傳說能振興學業。在科舉時代,童生考中秀才之後,都要到這裡來繞池遊走,慶賀入學,古人稱為“游泮”,是相當體面的光宗耀祖之事。那麼它被稱為絕的原因是因為別的文廟的只有一個“內月池”即“泮池”,而我們的文廟不僅擁有“內月池”還擁有一個“外月池”也就是我們剛才看到的“洗墨池”。兩池兩兩相稱,相得益彰。再有就是我們這個泮池本身,大家請看,橫跨池面的一座刻有龍形的橋,叫做“狀元橋”。跟全國別的文廟不同的之處在於,其他文廟的橋都是一橋一孔,而我們的狀元橋是一橋三孔。是不是十分的特別呢?而且在其他各地的有些文廟裡它的狀元橋是封閉的,不過呀,因為資中在歷史上一共出了2個狀元,一個是南宋的趙逵,一個則是清朝的光緒年間的駱成驤,所以呀我們文廟裡的狀元橋是可以向遊客開放的,大家不妨在這泮池邊和狀元橋上盡興的遊走一番,體檢一下古時候讀書郎升入學官和高中狀元的喜悅之情!

我們先來到泮池的左邊,現在我們看到這塊高大的石碑便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在他40歲的時候,也就是康熙33年手書的《四書.大學》碑,距今300多年的歷史,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康熙也下令全國,凡是有文廟的地方也就必須要立這塊碑,現在有些文廟裡已經沒有了,而我們這裡的文廟卻至今仍舊儲存了下來,這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雖然是一位滿洲皇帝,但是他對漢族的儒家文化確是十分的喜歡。這塊碑的內容主要是《大學》裡經一章的內容,簡單的說來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寫這塊碑的時候康熙正當盛年,其書法剛勁豪放,頗具唐人氣韻,從這塊碑裡的書法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滿洲皇帝的深厚的漢文化功底。這塊碑與它正對面的石碑並稱為資中文廟的另一絕,對面的石碑是明成化四年明憲宗皇帝書《御製重修孔子文廟碑記》碑。兩塊碑均高4米,寬1.9米,兩兩對稱而立,兩道碑文,碑體高大,尤顯風采,均以帝王萬乘之尊御書,堪稱資中文廟之精品。

兩座碑的旁邊都各有一座祠堂,也是對稱而立的。首先我們來看位於左邊的名宦祠,名宦祠供祀的是外地人從隋到清在資州做官而政績卓著的官員,如唐代的節度使韋皋、刺使羊諤、宋代的範祖禹等,一共二十八人。因為我們資中在歷史上曾是州郡屬的所在地,為州時間長達900多年,所以這裡面的最高官就是州官,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委書記。現在我們來到了與剛才名宦祠對稱而建的另一個祠堂,叫做鄉賢祠,鄉賢祠供祀的是資中人在外地作官而名揚青史的傑出人物,如西漢的詞賦家王褒,南宋狀元趙逵、南宋宰相趙雄等,一共二十四人。其中宰相趙雄為這裡供祀的最高官員。鄉賢祠的旁邊有關於張大千所作的資中八景的介紹, 我們知道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他雖為內江人,但卻與資中有著很深的情誼。因為他的親戚很多都在資中,小時候他經常跟著他的二個來到資中玩,所以從小就對這裡很瞭解。1956年張大千離開大陸移居法國的時候,出於對家鄉的思念,他便憑小時候自己的記憶,畫了這資中八景圖,送給自己的資中親戚。大家不妨來欣賞一下國畫大師張大千印象中的資中8景。

位於兩座祠堂中間的這一排殿堂式的建築叫大成門,又叫“戟門”。這道門同外面的大門一樣,從前只逢祭祀大典之時才會開放,主要的作用是供文武官員休息整裝的地方,平時只能從兩邊小門進出,左邊的小門叫“金聲”,右邊的小門叫“玉振”。

現在我們穿過了大成門,來到了又一個聖潔的天地。這座院落叫崇聖祠,它與前面的大成殿錯落有序,頗具匠心,佈局是相當合理、巧妙的。資中的文廟的面積很小,但是他的結構確實十分的緊湊,我們可以看到左右兩邊的鐘鼓樓也都完好的儲存下來了!兩座樓也是對稱而建的,用一句成語就叫做晨鐘暮鼓。

好了,遊客們,我們現在處於的位置是西廡,在正對面同樣與它也是對稱而建的是東廡。西廡和東廡在古時候又叫做“廂房”。它們在文廟裡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陳列孔子和72賢人(也就是他的72位弟子)牌位的地方。但由於我們的文廟博物館也在文廟內,所以這裡變成了我們陳列我們文廟內珍貴文物的地方。那麼我們首先來欣賞這塊石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幽蘭賦》。這組碑刻一共七塊,每塊長2米,寬1.2米,是質堅粒細的巫峽石刻制的。話說在清朝的咸豐年間,資中人李福州靠一手熬糖的好手藝,成了當地八大首富之一,就在縣城外牛寨溪修起了“李家花園”。李福州讀書不多,卻天資聰慧,發財後不惜重金購買名人字畫裝點花園,有一次他在宜賓做生意的時候,發現了黃庭堅的這幅字,他非常的喜歡,並派人專程從巫峽開採到了上好的巫峽石,又花重金請了一位成都的匠高手,在自己的家裡面把黃庭堅的這幅《幽蘭賦》給刻了下來並用他來裝飾自己的書房。不過十分可惜的是,待到這位商人死去了之後,後輩式微,字畫散盡。而這7塊石碑每個就重達1噸多,無人搬動。新中國成立之初,土改時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分到了這堆石頭,將它們砌成灶房外牆和豬圈。建房時嫌有字的一面不光滑礙事,就將無字的背面放在外面當豬圈牆,有字的一面是自家灶房糊上了泥巴。誰知這樣就完好地保護了石碑,還使它“失蹤”了20多年。直到1974年,當時我們文廟的老館長楊祖塏老先生才意外的發現了這塊珍貴的石碑,經過細心的清理、保管之後,這才讓此碑重見天日,也讓大家一飽眼福!

這塊碑我們又把它稱為“三絕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在文、書法、雕刻這三方面都是可以堪稱“三絕”的石刻。首先是它的文章此文是唐代的韓伯庸所作,大家請看:“陽和布氣兮,動植齊光;惟彼幽蘭兮,偏含國香。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雖無人而見賞,且得地而含芳”。意在說吸收了天地精華,有國香之資的蘭花卻因出生不好“吐秀喬林之下,盤根眾草之旁”而無人知曉只能孤芳自賞。然後文章說了三個故事來讚美蘭花,第一個便是“橫琴寫操,夫子傳之而至今”。這裡的夫子便是孔子,說孔子發現的蘭花之後很是喜歡,便彈琴給蘭花聽,以此來讚美蘭花的高潔。第二個便是“燕姞夢蘭”的故事,說燕姞只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女子,一日夢見他的祖先給她一棵蘭花,告訴她這蘭花將來會是你的兒子,你現在收下她之後,別人就會像愛蘭花一般的來愛你,而後當時的國君鄭文公愛上了這位叫燕姞的女子,並以蘭花作為定情之物娶了她,果然婚後為鄭文公生下一子,取名為蘭,也就是後來的鄭穆公。第三個講的便是屈原也喜歡蘭花,讚美蘭花,我們可以看到,碑裡提到的“騷人,楚客”指的就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蘭花的確是有國色之資,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寄願移根於上苑”,即搬到了皇宮受大家的賞識。介紹完這篇文章之後,我們不難想到其實孔子的遭遇就像蘭花一樣,一開始周遊列國,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不被賞識,而後才被人們認可,受到大家的尊敬。因此把這篇《幽蘭賦》放在祭拜孔子的文廟裡,也是十分適合的。我們再看他的雕刻,說它絕是因為這位工匠的刻工了得,他把黃庭堅每個字的虛筆都刻得近乎完美,栩栩如生,十分難得。當然了,三絕”中最絕的還屬黃庭堅書法,全文396個字,平均手掌大小,寫得氣韻橫生,是50多歲的黃庭堅第一次被貶後奉召回京時書寫的。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跌宕開闊、沉著剛勁的手法,來表現受冤平反後的心情及對蘭花品格的嚮往。碑文中的字型奔放壯美,章法連綿,是黃書的代表作之一。

怎麼樣朋友們是不是覺得這塊碑很值得一觀呢,欣賞完我們文廟的石刻精華之後,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我們館內的木刻精華,我們文廟的鎮館之寶,也是我們文廟的第4絕——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這塊牌位是在明代嘉靖九年(1530)時製作的,已經有480多年的滄桑歲月了。根據史書的記載明世宗嘉靖九年,禮部議奏:“人以聖人為聖,聖人以孔子為至”。孔子是至賢,但畢竟是人臣,因而應當去掉“文宣王”的王號,改稱“至聖先師”,准奏後,嘉靖帝就詔令全國,“去塑橡、設木主、罷封爵”,意思是說文廟以後都不準在供奉孔子像了,把孔子像換成孔子的牌位進行拜祭久可以了。而且嘉靖皇帝還頒佈了各地製作孔子牌位的統一規格和標準。按照規定,孔子牌位必須是“高二尺三寸七分,厚七分,闊四寸,座高四寸,長七寸,厚三寸四分”。不能大,也不能小,規矩是相當嚴格的。以至於現在山東曲阜孔子廟內保持著的一塊嘉靖九年製作的孔子牌位,其長寬高厚完全按照朝庭規定的尺寸而作。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我們資中文廟內的孔子牌位卻忤逆了“天威”,光是通高就有八尺八寸六分,超出當時規定的3倍,它的寬是四尺二寸,厚度七寸五分,可以說是遠遠超出了嘉靖皇帝所頒佈的孔子牌位的規格大小。其二便是按規定,牌位必須“朱地金書”,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牌位卻是金底黑字,正中的“至聖先師孔子牌位”是用黑漆寫在金榜上的。可以說,這塊牌位無論是從尺寸大小還是字型顏色上都沒有按照當時皇帝的要求來製作,我們都很清楚在封建專制社會裡,是最為忠君守道的。但是當時的這裡的人們為什麼偏偏如此大膽的頂風違命,抗旨不尊,公然的忤逆天威,炮製出了這麼一塊欺君之物呢?有人說或許是對資中文廟的一個特許,因為我們資中文廟的孔子像都是站著的。。。。。但事實上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這也成為了我們華夏神州所有文廟中永遠的未解之謎。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此牌四周縷空雕刻著九條龍,二條鳳,外圍是以花瓣和海濤、龍鳳纏繞其間,栩栩如生、呼之慾飛……可以說此牌構思巧妙,形態生動,技術精湛,氣勢恢巨集,是不是令大家歎為觀止呢?其實現在在山東的孔子廟裡也有這麼一塊一般大的牌位,只不過那個牌位是清代才立的,而我們這塊是明代就有了的,相比起來,我們文廟裡的這塊牌位不僅大,而且歷史更悠久。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它如此完好的儲存下來,是十分不易和珍貴的。怪不得此牌被人們譽為“中華第一牌下面我們來到的是東廡,這裡同樣也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館藏文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拓畫,是從我們資中南宋時候出的宰相趙雄的墓裡拓畫下來的,這幅圖的名字叫做“宰相出行圖”當時發現的時候,墓裡的圖畫都是彩色的,非常的漂亮。接下來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資中清朝光緒年間的狀元駱成驤的照片。他17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這塊“經魁”匾就是他中舉人的時候,送給他的外公的報喜之物。31歲時被光緒皇帝欽點,成為清朝唯一的川籍狀元。這塊“狀元”匾就是在他中狀元之時候,送給他的舅舅的報喜之物。這個“狀元”匾上的“欽點”二字便指的是光緒皇帝的欽點,那麼為什麼光緒帝會欽點他為狀元呢?我們可以開看看下面的文章,這是駱成驤在當時殿試的時候手寫的《殿試策》。單從這篇字來講就寫的十分工整,如同現在的印刷一般,由此可見駱成驤的書法功底。據說當時光緒皇帝臨軒側問當下應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並要求大家暢所欲言,於是駱成驤就在這篇文章中寫下了4個點來回答光緒皇帝所提出的問題,這4點分別是:整軍練兵、興修水利、例行節儉、懲治貪汙。可以說這4點建議在歷朝歷代都是十分受用的,光緒皇帝看後十分喜歡,便欽點了駱成驤為狀元。由於其出身於貧寒農家,中狀元后駱成驤並沒有做官,而投身教育事業,大力的興辦學堂。他在當時的京師大學堂(現在的北京大學)做過首席提調,後來回川以後創辦了四川高等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大學,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份《殿試策》的原件就保留在了現在四川大學裡。

走出東廡,我們現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資中文廟的核心部分——大成殿。大家請跟我來,這片寬大的平臺是祭孔之時舉行八佾盛典的地方。所謂“八佾”,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排列成行,縱橫都是八人,一共六十四人。諸侯只能縱橫六人,叫“六佾”;大夫縱橫四人,叫“四佾”。孔子是文宣之王,連皇上都要對他頂禮膜拜,當然要享受八佾之舞的最高待遇了。站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大家還可以看到對面的一座黃色的琉璃瓦建築,那就是我們的資中“武廟”。現在現存的文廟是全國有29座,現存的武廟在全國有10座。文武廟並存且相距如此之近的在全國已經十分少見了,所以20xx年的時候,國務院就把這兩座廟一併歸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曾講到我們資中文廟有5絕1奇,我們先前已經欣賞完了4絕了,那麼剩下的一絕和一奇便是在我們的這做大成殿裡面。請!首先大家看到的便是我們大成殿中心的孔子站像!這尊孔子站像高3.85米,底座1.2米,石像淨重7噸。站像姿取的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繪的“至聖先師圖”。它便是我們文廟裡的一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全國的29座文廟裡的孔子像全都是冠冕莊嚴的帝王坐像,原因我們剛才有講到是由於孔子被封為“文宣王”,要享受帝王的待遇。而我們這裡的孔子卻塑得是站著的布衣像。很多人曾對此表示不解,為何我們資中文廟的孔子像是站像而且還是布衣的呢?我們都知道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學樂於萇弘”。即是說向師襄此人學了琴,而後又向萇弘學了音樂。而萇弘又是我們資中人,根據孔子一直強調的“尊師重道”的思想,那麼在老師的故鄉孔子他便要站而不坐,以表示他對自己老師的尊重。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恭身而立,雙手前伸上舉,作“天揖之勢”,生動地再現了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彬彬有禮,尊師重教而平易近人的聖潔丰姿。其實呀,在南京的夫子廟裡也有一座孔子站像,不過那尊站像僅立在門口不受祭拜,而我們資中文廟裡的布衣孔子站像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要接受祭拜的孔子站像,這也便使他成為中華一奇。

現在大家抬頭看到的這10塊匾,便是我們資中文廟的第五絕了。這10塊匾裡面有8塊都是清代從康熙到光緒8個皇帝為孔子題寫的。因為呀,當時康熙皇帝規定凡是要做皇帝的人都必須為孔子題匾,這樣才能有資格,所以康熙帝便帶頭於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寫下了正中最高一塊“萬世師表”匾,意思是說千秋萬世都要以孔子為師,以孔子為表率;第2塊是雍正皇帝於雍正三年(公元1720xx年)題寫的“生民未有”,意思是說至從世間有了生靈以來都沒有再出現過像孔子這樣的人物了;第3塊是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年(1732年)題寫的“與天地參”,這裡的“參”是第三的意思,就是說天為一,地為二,孔子為三;門口上面是嘉慶皇帝於嘉慶七年(公元1820xx年)題寫的“聖集大成”,意思是說孔子是聖人,是集大成於一體的;然後依次是道光皇帝題寫的“聖協時中”,意思時說孔子是聖人,他講的中庸很能教育人;咸豐皇帝題寫的“德齊幬載”,意思說孔子的道德學識用布都寫不完,用車也載不完,以此來表現孔子的學富五車;同治皇帝題寫的“聖神天縱”,意思是說孔子是聖人是神人,他的行為是天都要放縱的,表示孔子不受天地之約束;光緒皇帝題寫的“斯文在茲”,它的意思是說如果要談文化的話,只有孔子才能算得上有資格。這便是清朝8位皇帝為孔子提的匾,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八皇匾”。這些全都是萬歲爺們的親筆題詞另外還有兩塊是國min黨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德配天地”、國min黨總裁蔣中正題寫的“道冠古今”。提起林蔣二位題字的匾額,“文革”開始後,在“破四舊”、“立四新”的極左思潮衝激下,難逃厄運,紅衛兵準備砸爛此二塊匾額。 這緊急關頭,原縣文管所所長楊祖塏急中生智,將二塊匾額當著文廟大門安上,真乃天意,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剛剛合適。楊在上面塗上了紅漆,並在大門正面寫上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在大門背面寫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革命口號,才躲過了這場災難。在打倒“四人幫”。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把這兩塊匾恢復原狀,理直氣壯地掛在文廟大成殿內。好了,對於文廟的介紹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在這一次的遊覽中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