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省博物館導遊詞(精選13篇)

欄目: 導遊詞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95W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1

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我感到非常的榮幸。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今天就由我倆為大家服務,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儘量提出來,我們將盡力幫您解決。希望能用我們的熱心、耐心和細心換來您的放心、開心。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築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首家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它位於武昌東胡之擯.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餘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這些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徵集,既具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築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省博物館導遊詞(精選13篇)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於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築是於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另外兩座建築分別是楚文化館和綜合館,均為'高臺基,寬屋簷,大坡面'仿楚式建築,三個館整體形成一主兩翼的格局,猶如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展區總體佈局亦突出了'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組成,多組一群'的楚國宮殿建築的格局和風格.湖北省博物館內,綠樹成陰,與小橋流水,雕塑小品.休息庭院相映成趣,完善的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給遊客提供了幽雅,舒適的參觀環境和休閒場所.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2

安徽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併的基礎上籌備,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該館陳列大樓建築面積11580平方米,文物庫房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有歷代銅、陶、瓷、金、 銀、玉器、貨幣、書畫、民俗、磚雕石刻、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等,總計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冊 (其中善本書8000餘冊),一級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歷年來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瓣銅壺,通高80釐米,器形高大,蓋頂作鏤空的蓮瓣形,頸部有對稱的獸形雙耳,四獸作足,造型生動,為春秋時期少見的藝術珍品;壽縣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重約400千克,形體高大,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僅次於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該館珍藏的古代瓷器 有1963年宿松縣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與注碗,注子高20.2釐米,碗高13.9釐米,是景德鎮青白瓷中少見的佳作,也是宋瓷斷代中的珍貴標準器物。鐵畫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具有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館藏清初鐵畫名家樑在邦的作品《蘆蟹圖》,是鐵畫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館 - 博物館珍藏該館陳列以地方歷史為重點,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三個基本陳列。1981~1986年6月,該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120多個,每年觀眾15~22萬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曾在日本東京展出。

該館從事文物保護科研的人員,曾對青銅器防腐蝕進行研究,用區域性電蝕法去除青銅器上的粉狀鏽,並結合使用苯駢三氮唑化學浸蝕劑保護青銅器,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科研室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的科研專案“鐳射全息文物 無損檢測”,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揚獎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三等獎。

博物館叢書該館編輯出版的書刊有《壽縣蔡□墓出土遺物》、《安徽名人畫選》、《毛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藏品選》、《安徽畫家彙編》、《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覽圖錄》、《明清徽州社會資料選編》、《歙事閒談》(校訂本)、《新四軍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裡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裡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裡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麼,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大動盪、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於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於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乾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於周,又不屬於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於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麼還是讓我們一起到裡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guo)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製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裡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傑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曆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餘下的時間裡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裡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型別呢?

最後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後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儲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訊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複製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傑作,真叫人歎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遊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於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4

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我感到非常的榮幸。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今天就由我倆為大家服務,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儘量提出來,我們將盡力幫您解決。希望能用我們的熱心、耐心和細心換來您的放心、開心。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築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首家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它位於武昌東胡之擯.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餘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這些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徵集,既具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築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於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築是於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另外兩座建築分別是楚文化館和綜合館,均為'高臺基,寬屋簷,大坡面'仿楚式建築,三個館整體形成一主兩翼的格局,猶如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展區總體佈局亦突出了'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組成,多組一群'的楚國宮殿建築的格局和風格.湖北省博物館內,綠樹成陰,與小橋流水,雕塑小品.休息庭院相映成趣,完善的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給遊客提供了幽雅,舒適的參觀環境和休閒場所.

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我們來到了我門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線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館和八具陪葬館,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裡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巨集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是根據墓內頭骨製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徵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徵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裡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徵。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總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製作精巧,儲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過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裡,它叫鑑缶是這個墓裡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孔蓋是繡雕夔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是,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鑑裡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裡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鑑中,鑑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麼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裡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歎於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裡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託者七根彩繪木樑構成曲尺型鍾架。架及鍾鉤共246個構件,鍾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鍾,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鍾,共33件,下層為 大型鏞鍾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鍾,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那走了原來懸掛在那裡的輜鍾,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首先它是一鍾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例如敲擊鐘的正鼓部是哆音那麼敲擊它的側鼓部就是發音了,那麼一鍾雙音的奧祕在那裡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稜,發音時,稜和對鍾起到不同的阻尼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鍾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鍾還有一個優於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裡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後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樑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傑》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遊的順心。 歡送詞略。

根據鎛種上面的記載,我們知道了,當時吳國大軍攻進楚國郢都,楚惠王的父親楚昭王逃到隨國也就是曾國,吳軍隨即趕到,要求隨君交出昭王,作為交換條件,吳國答應把漢水以東的土地劃歸隨國。但隨君不顧吳國威脅利誘,拒絕交出楚王,因此贏得了時間,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打退了吳國軍隊。隨國在吳國大軍壓境的情境下保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歷史上一個不背盟誓的佳話。所以楚惠王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子孫表示不忘救難的恩情,送給了曾侯乙這個鎛鍾。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5

廣東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文明路中山大學舊址。1957年籌建,1959年開放。佔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廣東省博物館位於文明路,包括三個部分:博物館展館,國民黨一大舊址,魯迅博物館。博物館展館本身,是一個嶄新的建築,與它旁邊的國民黨一大與魯迅博物館形成兩種很迥然不同的風格。郭沫若為廣東博物館題名。

該館藏品以地方文物為主,共12.4萬多件,有陶瓷、字畫、端硯、金木雕、錢幣及出土文物等。。一級藏品300多件。珍品有全國僅有的宋代陳容墨龍圖,以及清代猴王端硯,北宋熙寧元年(1068)白釉釋迦牟尼像。

現在的新館是在1992年新建的,是一座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新陳列大樓,樓的四面都是白色的浮雕,分別是廣東的著名人物孫中山和廣東著名歷史事件,虎門銷煙等等,新館有13個展廳,2個序廳和一個學術報告廳。陳列面積2197平方米,陳列大樓的南邊,露天陳列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軍民抗擊英國侵略的3尊鐵炮以及300多年前墜落在英德縣的一塊 8000多斤重的隕鐵。《廣東古代史》陳列,共有展品2123件,系統地展示廣東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歷史。《廣東近代史》陳列,展品1244 件。反映了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廣東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鬥爭以及洋務運動時期廣東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和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還介紹了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和同盟會的成立及其在兩廣發動的多次武裝起義,著重表現了辛亥年“三•一九”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

鐘樓,原來是清代廣東貢院的一部分;1920xx年後改為兩廣速成講習所,兩代優級師範學堂;1920xx年改為廣東文藝優級師範學校;1920xx年易名為廣東大學;1920xx年改為中山大學。鐘樓正門是拱形園柱廊,樓的前半部為兩蹭,後半部一層,整座樓為磚木結構,其平面似“山”字形。因樓的四面都裝有時鐘,故名鐘樓。鐘樓與它前面的廣場被譽為是“革命的大本營”。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個鐘樓的禮堂召開的。現在已恢復當時大會時的原狀,主席臺上懸掛孫中山像和中國國民黨黨旗,臺下左右為中央臨時執行委員席,代表席六排有編號和姓名。遙想當年,廣州是革命根據地,鐘樓禮堂和廣場成為國共兩黨領導人經常出席群眾集會的中心場所,譽為“革命的大本營”。再看看過去的照片中的小樹,現在已長成,為這個革命的搖籃遮風雨。鐘樓還曾是現在中山大學的前身,鐘樓二樓西側面是當年中山大學校務室,會議室和魯迅先生的臥室兼工作室。所以這裡還有魯迅先生身前的擺設,從他年少時求學的三味書屋,到後來的上海的居所擺設,以及各種木刻,魯迅先生在各個時期的文學創造思想,整個思想歷程的變化。

該館先後與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澳門賈梅士博物院聯合舉辦了 《石灣陶瓷》、《明清廣東法書》、《廣東先秦出土文物》、《蘇六朋書畫》、《廣東唐窯址出土陶瓷》、《廣東出土晉唐文物》等展覽。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6

博物館座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與友誼賓館以馬路相隔,是甘肅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於1956年,建築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型,中間五層,兩翼三層,後為展覽大廳,尾部有圓形講演廳。展覽大廳兩側有寬4米的迴廊,與兩翼相連。建築由蘇聯專家設計,風格獨特。

省博物館設有歷史廳、革命文物廳、自然廳、社會主義建設展覽廳,配有文物保管室、漢簡室、文物化驗複製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魏晉墓畫。基本陳列有《甘肅歷史文物》、《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黃河古象》《甘肅自然富源》及《甘肅革命文物展覽》。

館內收藏有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字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當年開通、保衛“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畫面,又是研究我國古代中西交通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的佐證。博物館內還儲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複製品。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7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於武昌東湖之濱,佔地面積5.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餘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築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於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築是於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後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guǒ)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線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裡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巨集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製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徵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徵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裡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徵。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製作精巧,儲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裡,它叫鑑缶,是這個墓裡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lòu] 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 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鑑裡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裡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鑑中,鑑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麼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裡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歎於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裡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託著七根彩繪木樑構成曲尺型鍾架。架及鍾鉤共246個構件,鍾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鍾,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yōng] 鍾,共33件,下層為 大型鏞鍾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鍾,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裡的輜[zī] 鍾,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首先它是一鍾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麼一鍾雙音的奧祕在哪裡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稜,發音時,稜和對鍾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鍾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鍾還有一個優於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裡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後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樑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遊的順心。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學旅行社的導遊員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在這裡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裡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為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並有所收穫。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徜徉於歷史的長河中,看荊楚風雲,聽古曲清音,與古人對話。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昌東湖之濱,佔地面積9100平方米,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同時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下湖北省博物館的歷史,他籌建於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並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

他擁有著屬於湖北獨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們武漢市楚文化的故鄉,所以該館建築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這三個館分別是在99年、20xx年和20xx年對外開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四大鎮館之寶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可是由於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只能重點遊覽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好,說話間我們現在來到的展有越王勾踐劍的楚文化館。請大家跟緊我的腳步。

楚文化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於20xx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0xx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掘了五千餘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 那麼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該劍於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望山1號楚墓。劍全長55.6釐米,劍格寬5釐米,劍型挺拔、莊重,製作精良考究,儲存完好如新,劍身上面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面由綠松石鑲嵌,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典雅、華貴。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為“越王鳩淺自乍用劍” 。“鳩淺”就是“勾踐”,這八字銘文準確無誤地標明瞭劍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們知道面對的是一件名副其實的稀世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裡,出鞘時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令人讚歎不已。平時我們只是在電視裡看到閃著寒光的劍,今天大家可以一飽眼福了。

經現代儀器分析測定,勾踐劍為青銅鑄造,其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劍脊的含銅量高,劍因此而具有較強的硬度,劍刃含錫量高,劍因此而更為鋒利。越王勾踐劍是一把採用複合金屬鑄造工藝製作的青銅劍。複合金屬鑄造工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合金冶煉技術方面的重要創造,其工藝過程大致是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然後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大家知道銅的熔點高於錫,按熔點高低依次澆鑄,既不會使先澆鑄部分熔掉,又可將兩部分複合為一體,使劍剛柔相濟,既堅韌有加又鋒利無比。也許大家在見到越王勾踐劍之前,就已聽說此劍削鐵如泥,這並非誇張之說。雖然我們現在不能用這件國寶去削鐵,但我們在稿紙上測試時,驚奇的發現提劍輕輕一劃,便有數十張紙破開,真可謂名不虛傳,不愧為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傑作。

越王勾踐劍作為建國以來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當之無愧的原因,不僅在於劍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絕倫的工藝價值,還由於劍主人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顯赫的經歷,那便是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勾踐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在位期間,正值個諸侯兼併戰爭連綿不斷的春秋晚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國當時在楚國的幫助下迅速的強大起來。越王勾踐曾經戰勝吳軍,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立志為父報仇。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後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勵志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練自己的意志。每天夜裡,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時,就嘗一嘗苦膽以激勵自己,經過十年忍辱負重、十年韜光養晦,終於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刎,並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

他發奮圖強的精神經過兩千多年來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繼承和發揚已經匯入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寶庫。

越王勾踐劍,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越王青銅兵器中唯一一件與勾踐有關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國文物、考古、歷史界的廣泛關注。在對越王勾踐劍的深入研究中,出現了有關越王勾踐劍的兩大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的第一個難解之謎是,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的自用劍,為什麼沒有留存於越國故地,卻出土於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就已經有所察覺並有此疑問。一部分學者認為,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被楚國國君繳獲作為戰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江陵望山1號墓的年代在楚滅越之前,因此,勾踐劍不可能是戰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聯姻的禮品。據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確實是楚昭王的寵姬,勾踐劍也有可能是作為嫁妝入楚的。兩種觀點,誰更符合實際目前尚無定論。

越王勾踐劍的第二個難解之謎是千年不鏽之謎。它埋入地下兩千四百多年為何不生鏽?根據現代科學測定,劍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銅。硫化銅可以防鏽。因此,有的專家認為,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運用硫化銅進行表面防鏽處理的先進工藝,這是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鏽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見的學者卻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真正原因在於其特殊的密封條件,並且浸泡於酸、緘適度的中性水中。專家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越王勾踐劍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工藝價值,無可辯駁地展示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踐劍曾作為首批文化使者東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間引起了日本國內巨大的轟動。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先生,對這件中國文物珍品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並給予高度評價。日本《朝日新聞》社除廣泛宣傳報道外,還特意要求複製了一件,陳放於該社陳列室中,作為永久的收藏。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這件文物珍品後,感慨萬分,曾賦詩一首:

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

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兩千四百年前,我們祖先用智慧、血汗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作為今人的我們,應該繼承先人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再創造出新世紀的現代文化,向世人證明中國無愧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

好了,朋友們,湖北省博物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希望這次歷史之旅能在您的心裡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後能等到大家的再次來臨。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9

安徽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安慶路。1953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併的基礎上籌備,1956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

該館陳列大樓建築面積11580平方米,文物庫房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有歷代銅、陶、瓷、金、 銀、玉器、貨幣、書畫、民俗、磚雕石刻、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等,總計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冊 (其中善本書8000餘冊),一級藏品135件。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是歷年來安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如壽縣蔡侯墓出土的蓮瓣銅壺,通高80釐米,器形高大,蓋頂作鏤空的蓮瓣形,頸部有對稱的獸形雙耳,四獸作足,造型生動,為春秋時期少見的藝術珍品;壽縣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通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重約400千克,形體高大,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僅次於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該館珍藏的古代瓷器 有1963年宿松縣北宋(1087)墓中出土的青白瓷注子與注碗,注子高20.2釐米,碗高13.9釐米,是景德鎮青白瓷中少見的佳作,也是宋瓷斷代中的珍貴標準器物。鐵畫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一種,具有立體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館藏清初鐵畫名家樑在邦的作品《蘆蟹圖》,是鐵畫中的代表作。

安徽省博物館 - 博物館珍藏該館陳列以地方歷史為重點,有《安徽古代史》、《安徽革命史》和《安徽古生物化石》三個基本陳列。1981~1986年6月,該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120多個,每年觀眾15~22萬人次。1984年4月,《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曾在日本東京展出。

該館從事文物保護科研的人員,曾對青銅器防腐蝕進行研究,用區域性電蝕法去除青銅器上的粉狀鏽,並結合使用苯駢三氮唑化學浸蝕劑保護青銅器,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科研室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的科研專案“鐳射全息文物 無損檢測”,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揚獎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三等獎。

博物館叢書該館編輯出版的書刊有《壽縣蔡□墓出土遺物》、《安徽名人畫選》、《毛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藏品選》、《安徽畫家彙編》、《安徽古代文房四寶展覽圖錄》、《明清徽州社會資料選編》、《歙事閒談》(校訂本)、《新四軍在皖南》及《安徽文博》等。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10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裡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裡將由我為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裡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為國內所罕見。眾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麼,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為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大動盪、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群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於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於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為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為“周墓”或“楚墓”,有人乾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於周,又不屬於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於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那麼還是讓我們一起到裡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製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為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裡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傑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曆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餘下的時間裡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裡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型別呢?

最後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為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著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後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儲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訊準確而成為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複製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傑作,真叫人歎為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概也不為過吧?

為了滿足各種中外遊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於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的參觀一下,半小時後在大門口集合上車。)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王承鬆,大家可以叫我王導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首先歡迎大家來到武漢,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華中重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長江和漢江交匯於此,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而梅花也是武漢的市花。接下來我帶大家瀏覽的是坐落在東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家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20餘萬件,接下來大家就憑手上的門票跟隨我進館去參觀吧,

現在我們正前方的是博物館的三座主要建築,如果從高空俯瞰,他們呈現一個品字形的格局,一主兩翼,中軸對稱,具有濃郁的楚文化建築風格。位於我們左手邊的是楚文化館,中間的是綜合陳列館,右邊的是編鐘演奏館,下面請大家跟隨我進入楚文化館參觀。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楚文化館,館內的這面牆展示的是楚國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間的那個符號了麼?可以猜一下它是什麼字,它是一個“水”字,周圍的是四個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荊州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簡上,其大意講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論。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在荊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越國的國王佩劍為什麼會在楚國呢?目前歷史學家有兩種觀點,一說是作為楚越兩國連姻的嫁妝帶到楚國來的,另一說是楚國發兵攻打越國時作為戰利品帶到楚國來的,這把劍因為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時期越國高超的鑄劍技術。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二件鎮館之寶,位於綜合陳列館的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編鐘是1978年於隨州出土的,隨州在古文獻記載中屬隨國,為什麼在這裡會有一位曾國國君的墓出現呢?歷史學家們考證出曾國和隨國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隨為“一國兩名”的判斷,但是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曾侯乙編鐘已經被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每件銅鐘敲打正面和側面能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被稱為“一鍾雙音”,也許是鑄造過於複雜的緣故,漢代以後編鐘的製造技藝就失傳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第三件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這個梅瓶的形狀,肚子很大口很小,這就好比我們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們常說的宰相肚裡能撐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話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這是一件在湖北鍾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來裝酒的容器,後來因為體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漸漸轉變為陳設觀賞用的藝術瓷。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第四件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在體質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徵,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也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各位遊客,今天下午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在參觀瀏覽過程中給予我的支援和配合,也歡迎大家對我的導遊服務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以後能有緣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後,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謝謝!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12

甘肅省博物館座落在蘭州市七里河區,與友誼賓館以馬路相隔,是甘肅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於1956年,建築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平面呈“山”字型,中間五層,兩翼三層,後為展覽大廳,尾部有圓形講演廳。展覽大廳兩側有寬4米的迴廊,與兩翼相連。建築由蘇聯專家設計,風格獨特。省博物館設有歷史廳、革命文物廳、自然廳、社會主義建設展覽廳,配有文物保管室、漢簡室、文物化驗複製室及搬遷復原的嘉峪關魏晉墓畫。

館內收藏有豐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字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畫,既形象再現當年開通、保衛“絲綢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多民族聚居地區的畫面,又是研究中國古代中西交通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藝術的佐證。博物館內還儲存有一長8米,高4米的黃河古象完整化石的複製品!

省博物館導遊詞 篇13

今天我將陪同大家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十大博物館之一,它位於武昌東湖之濱,佔地面積5.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100平方米,其中陳列大樓面積30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1600平方米.館內藏有歷史文物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餘件,國家級文物16件.陳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銅器,盛楚時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時竹簡,歷史名人字畫,隕縣猿人,長陽人齒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圖等珍品舉世矚目.湖北省博物館是武漢市建築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省博的入口處,湖北省博物館這幾個餾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於1960年題寫的.大家請看那邊那幢建築是於1999年才竣工的編鐘陳列館,它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想必大家都非常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我們不妨先去參觀其他文物,最後有足夠的時間再來欣賞編鐘音樂.大家請隨我往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主要參觀的一個展廳,曾侯乙墓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槨(guǒ)室模型,它分為東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個門洞是用來連線各室的,其形制有點象我們現在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銅禮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就是從這裡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館,北室放有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曾侯乙墓是鑿石為穴的豎穴式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據殘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約為13米,這與同時期的墓葬相比規模是較大的.

如此規模巨集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誰呢?我們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共發現了‘曾候乙’三個字208次。所以我們斷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請看這個,它是根據墓內頭骨製作的墓主復原像,我們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約42-43歲的男性,其顱骨特徵與中原商代人種特徵最為接近。

接下來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鶴。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鶴身和鳥翅膀組合而成的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仙鳥。它出土時在主館的東面,頭向著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領墓主人的靈魂昇天或祈求神靈保佑吧。它的鑄造工藝考究,頭顱和鹿角鍍金裝飾,脊背和雙翅周邊鑲嵌綠松石,但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經不能再見它的光彩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它獨特的造型想像出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裡陳列有許多當時貴族們吃飯用的食器,這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國古代食器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它不僅僅是食器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禮器。先秦時期人們對鼎是特別重視,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儀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糧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蓋鼎等很多種,在眾多的鼎中,正鼎的個數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組合往往是用鼎者財富、身份、權位的象徵。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內外能夠反映禮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們製作精巧,儲存完好,十分珍貴。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動中與鼎配合使用。[周禮]規定,在儀式中,貴族按其身份等級享用單數的鼎和雙數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銅簋正好與他身份相符。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銅冶煉技術是我國先秦文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商代就已經成熟,周朝繼續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群正是這個巔峰時期的代表。

大家看這裡,它叫鑑缶,是這個墓裡出土的一件比較精美的禮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璃紋飾,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lòu] 空的孔蓋是繡雕夔[kuí] 龍。其實它不僅經看而且還有妙用呢!使用時,先用這四個環把中間的缶拉出來,在鑑裡放入熱水或者冰,在缶裡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鑑中,鑑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溫酒又可以冰酒,怎麼樣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這裡還有一個過濾器是用來過濾酒中的殘渣的,各位是不是要驚歎於古人的創造力了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編鐘陳列處了,編鐘是我們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看,這個龐然大物就是編鐘了,它是整個墓裡最為壯觀驚人的,這個巨大的鐘架是銅木結構,呈曲尺形,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蔚為壯觀。六個青銅佩劍武士和八根圓柱承託著七根彩繪木樑構成曲尺型鍾架。架及鍾鉤共246個構件,鍾架分為三層八組懸掛有65件青銅件。上層是三組紐鍾,共19件,中層為三組鏞[yōng] 鍾,共33件,下層為 大型鏞鍾兩組,共12件。大家數一數,下層是不是多了一口鐘,而且它還與其他的鐘不同?那是楚王博鍾,為了紀念他們的情誼,便拿走了原來懸掛在那裡的輜[zī] 鍾,而把它懸掛在下層居中的位置。編鐘是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蹟。首先它是一鍾雙音,按照鐘體上的標音銘文所示,分別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一口鐘能發出相差三度的兩個音。那麼一鍾雙音的奧祕在哪裡呢?大家請看編鐘的兩側有稜,發音時,稜和對鍾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現了一鍾雙音的現象。另外角鍾還有一個優於普通圓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長,這樣才能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全套編鐘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個八度音程,它把宮商角紫羽五音發展成1234567七個音階,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現在大家是比是特別想聽一聽這天外來音呢?我們在旁廳設有編鐘演奏廳,現在大家可以去領略一下了。到這裡我的講解就結束了,現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聽一下編鐘演奏,然後再自由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除《曾侯乙墓》、目前還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樑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等十多個展覽,大家可以隨意參觀。12點我們在省博的大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盡興遊的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