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激盪三十年》讀書筆記2000字範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3.09W

《激盪三十年》讀書筆記XX字

《激盪三十年》讀書筆記2000字範文

單位辦了個“閱讀人生”的讀書活動,說是讀一本經典,品一段人生。手頭正翻著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猶豫了一下要不要換本更切題的,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出版不過兩、三年的暢銷書,能不能稱之為經典不由我說了算,也不由封底一串當下正紅的推薦專家說了算。不過,就作者的敘事能力和洞察能力而言,這的確是本好書,流暢的文字之間既有擋不住的激情澎湃,又不失細膩、冷靜和睿智,以至我常常搞不清自己讀的究竟是一部企業史,還是一篇圍繞中國企業而作的紀實文學報告。既然是好書,也就找不到半途而廢的理由了。

描繪1978年至XX年的中國企業史不是什麼易事,正如吳曉波書中坦言,“要完成一次跨度長達三十年的巨集大敘事畢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知僅僅為了架構方便,還是有意迎合讀者心理,吳曉波選擇了編年體的記述形式。這種形式讓親見這三十年的讀者很難不對號入座,跟著作者的筆端一段又一段回憶當初的經歷。

如果以1978年作為基準,那麼我的出生要晚六年,按照吳曉波的說法是在中國的“公司元年”。那一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那一年萬科、海爾和聯想相繼誕生,那一年民間最熱的詞彙是“我們都下海吧”。可惜,那一年我只是襁褓中的嬰兒,除了吃喝什麼都不關心,並且在隨後的25年中一直糾結於小農思想,不自覺地與時代變遷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面對歷史的變遷不太願意主動表現,因而對歷史的感受總有些模模糊糊和底氣不足。正如書中提到的曾紅極一時的詞彙,譬如物價闖關、南巡講話、國進民退、顧郎之爭等等,背後都有一連串精彩故事,然而當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去體會這些詞彙時卻幾乎無從下手,恍惚間一切竟如夢如幻。就這點而言,《激盪三十年》可以算作臨空一鞭,落在我蹉跎而不自知的青春上。

回到歷史本身,78年以後中國企業的發展說白了就是國營、民營、外資企業三股勢力的鬥爭史,至今依然。相比國營企業出身正統以及外資企業實力強大,民營企業家們除了敏銳的嗅覺和頑強的鬥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麼與對手抗衡。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出身草莽,不無野蠻,性情漂移,堅忍而勇於博取”的群體,令人難以置信地讓自己的企業在體制外壯大,在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區位都毫無優勢的前提下實現了高速成長。這其中自然有機遇問題,也迴避不了原始積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營企業家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一往無前的氣質,對我們年輕人的成長更具借鑑意義。我突然想到一個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國人一樣,我向來都把“史玉柱”三個字視作黃金搭檔、腦白金的代名詞,可如今讀了書中關於他的故事,看到一個“巨人”閃耀登場、迅速覆滅、然後頑強重生的過程,看到一個民營企業家絕不言敗的傳奇人生,心裡竟生出幾分敬佩。失敗、挫折是人生無可逃避的課題,對於成功、順利的嚮往甚至會加大解題的難度,那麼,在前途未知獨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幾個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樣的答卷呢?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撇開中國企業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動軌跡對於個人的發展也是有所啟示的。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再到可持續發展,從無條件保護國營企業到大規模推廣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堅決壟斷命脈行業,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一路走來,雖然政策設計常有反覆或者模糊不清的情況,政策效果也常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國家為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且改革的意志無可阻擋。反觀我們自己,從蹣跚學步對人生作出第一次嘗試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條無可回頭的成長之路嗎,註定要不斷地接受考驗、不斷地走岔走彎,併為此不斷地調整自我、不斷地明確目標。其實我們的人生同樣是“摸著石頭過河”,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那樣,經歷過諸多次激情嘗試後才能夠把準方向穩步前行。只不過個人對未來的預期無法與國家相比,所以我們還要懂得“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後做減法”的道理。當我們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說“大不了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們就必須學會理性思考並慎重選擇,以對人生負責任的態度,將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認定的事業中去。

閱讀《激盪三十年》,無疑是一個百味雜陳的體驗過程:親切,因為和這段歷史有25年的交點;陌生,因為向來處身事外不問天下;激動,因為青春的躁動被企業家的故事挑弄起來;遺憾,因為匆匆走過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為一個小人物我至少沒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為犧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給大眾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它提醒小人物們千萬不要被財富左右理智,集體的瘋狂可以瞬間叩響天堂之門,但必將猛地跌進地獄之淵。在此我並沒有給出價值判斷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參與歷史的方式,每一種方式又都暗示著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樣,光陰百代,時間也是冷的。時間會冷卻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力量,穩穩推動歷史前行。如果這麼講,曾經波瀾不驚的生活倒勉強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韌勁的了。只希望下個三十年,我們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熱情和自信,以及對這個時代的擔當。

《激盪三十年》讀書筆記XX字

初讀這套書已經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現在重新翻看一點也不覺得乏味,而是又會馬上被那獨特的視角、精確的記敘和精彩的評論深深吸引。這套被稱為“新貨殖列傳”的“企業史記”的確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和國家命運的人精讀和珍藏。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這三十年前半段、並且在經濟領域工作的年輕人,更應該仔細閱讀和認真思考,瞭解我們所成長的時代發生了怎樣的鉅變。形勢比人強。只有我們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才能因勢利導,取得進步。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有幾個寫作特色。

一是編年體和標題語。作者把這三十年羅列開,一年一章,逐年敘述,又穿插對相近年份的比較和類似事件的評述,讓讀者比較容易把握時間座標,還能夠觸類旁通,自己挖掘貫穿全書的諸多線索。作者還用幾個字的短語或短句分別作為每年的標題語,如1981年“籠子與鳥”,1992年“春天的故事”,XX年“入世與出局”等,都準確提煉了每年的大事,提綱挈領,一目瞭然。對現在許多不諳歷史的年輕人來說,這種按時間線索進行的梳理和總結最為直觀和有效。

二是春秋筆法和民間視角。作者吳曉波是財經記者出身,與書中很多人物都有過交流。他在這套書裡並沒有打官腔、唱高調,而是以一個親歷者和記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識分子的情懷,對事件和人物儘量如實記敘,娓娓道來,字裡行間讓我們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對人物前途、民族命運的殷切關心。這一點給我印象最深之處就是對健力寶之父李經緯的描繪。作者真實地寫出了在那個並不遙遠的年代,一個企業家與政府在企業產權問題上的博弈和必然失敗的結果,也配以那幅幾乎是整本書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經緯在公司股權被轉讓他人的儀式上淚眼問蒼天——和文字來說明一個創業者在特殊環境下的悲情和無奈。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結合。

三是似曾相識,志在高遠。讀這套書,讓我聯想起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和曼切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兩本書。吳曉波毫不掩飾對前一本書的崇拜,認為它“令人血脈噴張,激動難以”。在《激盪三十年》中,那揮之不去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對歷史性重大事件的著重描繪正是茨威格的血脈。而後一本書的文體可能對吳的影響更大,無論是編年體裁還是“企業人物史”單元,更像是對曼切斯特致敬。這兩本書一個是薄薄的冊子,一個是厚厚的鉅著,卻同樣是傳記中的經典。《激盪三十年》一書吸取前者之魂,後者之體,既是對前輩偉大傳記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補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現在吳曉波作為專欄作家還在用同樣的筆觸記敘晚清和民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傳承了他在本書中的一貫風格。

回到本書。我很喜歡這套上下兩冊的傳記,因為它不僅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引人深思:

第一,在中國從事商業活動,不懂政治是最大的風險。要知道,這段三十年傳奇的起點就是政治因素引發的。其間,“騰籠換鳥”,南巡講話,產權改革,巨集觀調控等等,政治或者說政策上的變化讓人應接不暇。在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裡,很多企業和企業家因為把握政治脈搏能力的不同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命運。我們既能看到李經緯、仰融在政企博弈中的悲劇,也能看到魯冠球、柳傳志如何老樹常青;既為鐵本戴國芳和復興郭廣昌在同一輪巨集觀調控中的不同結局而唏噓,也為“溫州八大王”在“投機倒把”罪名下的共同苦難而慨嘆。這對我們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應時刻保持對政治和政策的敏感度,在行業選擇、經營地域、資金調配等諸多方面順勢而為,才能趨利避害,發展壯大。

第二,企業經營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和道德感。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企業從幼稚走向成熟中的一個階段,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的一個階段。改革開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種財富失衡刺激著普羅大眾的神經,只要能賺到錢什麼都可以做,所以保健品不求實效只拼廣告、南德牟其中天馬行空要炸珠峰、證券市場莊家橫行醜聞不斷等等,亂象橫生,不一而足。企業經營的目標是盈利,不過企業的生命來源於社會,必須要對社會和公眾負責。責任和道德感的缺失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企業對消費者不負責任,消費者反過來就不信任企業。信心缺乏造成經濟負外部性過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經濟效率難以提高。不解開這個死結,中國的市場經濟不可能得到長遠發展。

最後,中國企業在這三十年裡出現的很多問題仍然未能得到解決。我們現在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仍然在摸著石頭過河,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從《激盪三十年》裡,我們看到沈太福集資如何讓人傾家蕩產,呂梁和德隆系如何在股市坐莊,各種富豪排行榜如何變成“落馬榜”。直到今天,這些問題仍然一再出現:就在數天前,號稱“民間天使投資第一人”的劉曉人涉嫌非法集資被捕,他與沈太福一樣是個“包裝高手”,只不過換了個創投概念而已;現在的股票市場仍然莊家遍地,這是證券界“公開的祕密”,只不過資金量更大,手法更隱蔽;至今很多有錢人仍然畏懼上富豪榜,前首富黃光裕的鋃鐺入獄又一次驗證了“福布斯咒語”。這也是我讀完此書後最大的遺憾:中國的市場機制仍不夠完善,我們的政府、企業和個人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任重道遠。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因噎廢食,裹足不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產生的重大進步是不容抹殺的。如今,我國gdp已經從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上升到第四,與在金融危機之下歐美國家慘淡經營相比更是蒸蒸日上。《激盪三十年》中記敘的企業史,正是這三十年發展的一個絕佳註腳——企業是微觀經濟層面最為活躍的個體,在當今世界,企業的興衰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經濟的興衰,國家的興衰。

其實,歷史記敘是冰冷的,事件親歷者的悲歡離合對於他們自己是刻骨銘心的,對於我們讀者卻只是印在這幾百頁紙上的文字。歷史記敘也是殘酷的,那些被讀者認定的成功者和失敗者,似乎就此已蓋棺定論,勝王敗寇。歷史記敘還是狹隘的,作者所處年代、所掌握材料和所持觀念往往會影響記敘的真實性。因此,我們喜愛《激盪三十年》,卻不能過於迷戀它。它無法告訴我們仰融此刻在大洋彼岸是何心情,無法告訴我們牟其中是否能東山再起,無法告訴我們郭廣昌再面對巨集觀調控會有何作為。這些都需要我們超越圖書,自己去尋找答案。也只有自己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前輩,超越這段歷史,在下一個三十年的偉大曆程中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