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通用15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1.45W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1

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成長,這是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蘇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國短跑隊的隊友張培萌曾多次擊敗過蘇炳添,比如20_年4月的全國田徑大賽上,張培萌打破了蘇炳添保持的紀錄;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徑大獎賽中跑出10秒整的成績,這一度讓蘇炳添感到“壓力山大”。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通用15篇)

但是,蘇炳添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如繼往的訓練,分析技術動作的每個細節,從0.01秒中爭取進步。最終在20_年5月31日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中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為亞洲短跑第一人,為黃種人爭得了榮譽。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2

20__年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現場,蘇炳添跑出了9秒83,以小組第一進入決賽。

9秒83,超出了蘇炳添的極限9秒85!

9秒83,代表最快的中國速度!

9秒83,全球百米比賽速度榜第12名!

從此,蘇炳添多了一個響噹噹的頭銜:

首個進入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的中國人!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亞洲飛人”,究竟是什麼,支援他跑到奧運百米決賽的現場?

小鎮跑出來的“短跑天才”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農民家庭。

他還有一個弟弟,一家四口有商有量,日子雖然並不富裕,但也過得和諧愜意。

蘇炳添小時候這麼愛跑步,是因為媽媽也酷愛跑步,蘇媽媽是當年古鎮“跑得最快的人”。

蘇炳添最喜歡和小夥伴比快,玩捉迷藏、紅綠燈遊戲,都是他搶第一。

他的11個表兄弟中,有5人曾是田徑運動員。

蘇炳添從小就喜歡追著表哥蔡建發屁股後邊跑,表哥當時是全中山市的冠軍,蘇炳添總跑不贏他。

蘇炳添卻越挫越勇,以“跑贏表哥”為目標,經常拉表哥一起比賽。

八年級的時候,蘇炳添成績不是很好,“補課”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他和同學比賽摸籃球框,他一下子摸到了最高處,被路過的體育老師楊永強看到了。

楊永強老師問他:“願不願意練體育?以後就不用補課了。”

聽說不用去“補課”,蘇炳添開心極了,馬上就答應了。

蘇炳添剛開始練的是跳高,一次體育課的短跑比賽,他輕輕鬆鬆就甩掉了受過專業訓練的田徑隊同學。

當時沒有人練100米短跑,蘇炳添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校田徑隊的短跑隊員。

15歲的蘇炳添瞞著教練參加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還拿了個冠軍,跑出11秒72的好成績。

楊永強驚喜萬分,對他說:“不用練了,直接去比賽!”

蘇炳添,很快就從小鎮來到了中山市體育學校,成為全村人的驕傲。

縱使前路坎坷,也要咬牙堅持

一開始,蘇炳添難以適應嚴格的體育訓練,在體校,每天早上五點就得起床,還要跑十幾公里,有時候還得帶著沙袋。

個人來到陌生的地方,又是轉校生,蘇炳添沒有什麼朋友,有苦無處說,情緒一直低落。體校考試時,他的成績不怎麼好,教練也開始冷落他。

終於有一天,他偷偷坐車跑回家,告訴父母不想上體校了。父親本想揍他一頓,被母親攔下來。

後來,體校發現蘇炳添不見後,馬上找到楊永強老師一起尋人。楊永強在凌晨才找到蘇炳添。

楊永強帶著體校老師勸蘇炳添回校,這時,蘇媽媽卻猶豫了。

表哥蔡建發勸她:“為了蘇炳添的前途,現在吃點苦不算什麼!”

表哥已經是一名專業運動員,看到他,蘇炳添又重新燃起了“超越表哥”的夢想,他又回到了體校。

從此,蘇炳添不再怕吃苦,他也向隊友敞開心扉,互相交流,最重要的一點,他特別自律。

我們都知道,運動員訓練要控制飲食,蘇炳添一直堅持合理飲食。

家庭聚會的時候,蘇炳添從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和西瓜,不喝橙汁,更不會喝酒。

作息上,蘇炳添堅持5點起床訓練,從不遲到,晚上10點準時睡覺,放假也如此,幾年如一日。

吃苦耐勞加上嚴格自律,蘇炳添迅速調整好狀態,進步神速。

有一次,表哥說他100米最快能跑到11秒。

蘇炳添說:“那也太輕鬆了。”

表哥要求他現場演示。

他們來到村裡國小的百米賽道,表哥掐秒錶。秒錶一停,表哥震驚地看著那“10秒75”,說不出話來。

那天,蘇炳添實現了“超越表哥”的夢想。

“戰勝表哥”之後,蘇炳添想走向更大的賽場,挑戰自己。

在香港對抗賽上,蘇炳添收穫了100米和200米比賽的冠軍。僅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蘇炳添就接近了健將級運動員的水平。

年底,蘇炳添拜別恩師寧德寶,進入廣東省田徑隊,正式成為一名職業短跑運動員。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進入了魔鬼式的訓練。

每天要五點多起床,晨跑5000米,吃完早飯,又要進行體能訓練、負重跑訓練、技術動作訓練,每天都在不斷地重複,繁雜而枯燥。

蘇炳添感覺太累,太困了!

最關鍵的是,蘇炳添來到省隊,又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連廣州的公交車都不會坐。

他不認識人,感到很孤單,特別想家,有時覺得自己都待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偷偷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個星期後又回來。

回來之後的蘇炳添一門心思撲在跑步這件事上,他也逐漸顯示出他的天賦,不斷向前,不斷突破。

蘇炳添師從的教練是袁國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速度”的代表人物。

剛入省隊的時候,蘇炳添每天認真刻苦訓練,但是成績沒有進步也沒有倒退,他告訴教練他真的練不下去了。

袁國強教練就對他說:“你再堅持一下,後面有一個比賽,馬上就可以檢驗一下自己了。”

蘇炳添決定再堅持一下。

所謂“名師出高徒”,兩年內,蘇炳添斬獲了男子60米、男子4×100米接力專案的三枚金牌。

憑著優異的比賽成績,蘇炳添20歲的時候,進入了國家隊,他的能力上了一個臺階,當年以11金的成績稱霸“田徑短跑界”。

榮譽與傷痛並存,突破極限

運動員榮譽的背後,往往伴隨著傷痛,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戰勝這些傷痛,也就突破了自己。

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奪冠後,蘇炳添突遭病痛折磨,上半年基本沒有什麼比賽。養傷期間,他還在不斷地進行力量練習。

傷痛並沒有阻礙蘇炳添的速度,適當的反而讓他爆發更強的潛能。

年底的廣州亞運會,蘇炳添拿下男子4×100米的冠軍金牌,這枚金牌時隔20年再度回到中國接力隊。

莫斯科世錦賽中,蘇炳添因搶跑被罰下場,而同年比賽的張培萌卻跑出了10.00秒,追平日本選手伊東浩司跑出的黃種人最快紀錄。

“搶跑罰下場”那一幕,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甚至有的時候裁判還沒有開槍,他卻總覺得“槍好像已經響了”。

打那以後,這一幕就成了蘇炳添心裡的一道坎,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幸運的是,蘇炳添遇到了他現在的外國教練蘭迪-亨廷頓,這個教練帶來了新的技術和方法,讓蘇炳添慢慢找回了自信。

蘭迪-亨廷頓是個“多事的老頭”,他原來是中國男子跳遠隊的教練,那時經常去短跑組提意見,蘇炳添從中獲益良多,後來蘭迪-亨廷頓就成了他的專屬教練。

亨廷頓經過研究,找出蘇炳添百米跑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起跑很快,但是在50米到60米的時候,容易打亂節奏,力量和速度也逐漸下滑。

全球百米記錄前10名都是跑進9秒的非洲後裔選手,跑進9秒,是亞洲人的極限。

亨廷頓說,蘇炳添想要突破極限,最關鍵的是改變他的起跑習慣--由左腳起跑改為右腳起跑。換句話來說,就是重新學跑步。

這個改變存在很大風險,蘇炳添很有可能毀掉他十幾年的運動員生涯。

但是,他堅持這麼做,決定改技術的那一時,他就做好了退役的準備。

蘇炳添聽從亨廷頓教練安排,遠赴歐洲改技術。

改技術的過程中,蘇炳添承受巨大的壓力。剛開始,他連女運動員都跑不過,加上年紀越來越大,他的職業運動生涯遇到了瓶頸。

他每天逼迫把左腳放前面,故意讓右腳發力,雖然極不協調。腦海裡也在不斷重複這個動作,甚至睡覺都是在跑步。

休假期間,他竟跑去訓練基地外的森林“追兔子”,把每個兔子洞都摸得一清二楚。

這樣“高強度”的練習下,蘇炳添很快掌握了新的技術。

在美國尤金站中,26歲的蘇炳添跑出了9秒99,跑進9秒關口,成為“亞洲第一飛人”。

領獎那一刻,蘇炳添致敬劉翔,做了一個同樣的動作:身披五星紅旗,跳上領獎臺。

退役了,再戰奧運

長期的征戰比賽,高強度訓練,讓蘇炳添身上多處帶傷。

短跑運動員的黃金年齡大多在28歲前,20__年,蘇炳添選擇了退役。

但是他還有兩個願望沒有實現:突破亞洲人的極限9秒85,站在奧運會男子百米的決賽場上。

所以,為了進入奧運會的百米決賽,蘇炳添堅持繼續比賽,讓自己回到巔峰的狀態。

宣佈退役的兩年內,蘇炳添再次為國家貢獻男子100米3金,男子60米1金1銀。

由於疫情的影響,20__年的東京奧運會推遲到20__年舉行。

訓練期間,蘇炳添曾出現兩次大傷。

第一次是田徑亞錦賽前,一次力量訓練中,蘇炳添腰部肌肉拉傷。

蘇炳添晚上睡覺時,腰部還隱隱作痛,就像一根刺在上面。

他積極出國就醫。在美國養傷期間,想到自己的年齡和久病纏身,蘇炳添曾一度想放棄比賽。

隊醫朱志偉開導他:“你屬蛇的嘛,蛇都會冬眠的,人的狀態也有恢復週期,不如等春天來了再考慮。”

就這樣,蘇炳添回國康復養傷,繼續參加當年的鑽石聯賽上海站。雖然表現不理想,但是,蘇炳添還在堅持,他一邊調整狀態,一邊比賽。

第二次受傷是蘇炳添在一次力量訓練中,不小心拉傷左肩,短期內很難恢復,幸好沒有傷到關鍵的腿部。

為了以最佳狀態迎接東京奧運會,從那時起,蘇炳添就進入了較長的恢復調整期。

20__年8月1日晚,萬眾期待下,蘇炳添出現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現場,而且超水平發揮,跑出9秒83!

全國人民都沸騰了!

劉翔第一時間發微博祝賀他:封神!9秒83!

蘇炳添也完成了交接,成為中國新一代“飛人”。

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收穫跑得最慢的“愛情”

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蘇炳添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學術論文。

8 月 1 日,蘇炳添一篇名為《新時代中國男子 100m 短跑:回顧與展望》的論文在社交網站走紅,網友紛紛感嘆蘇炳添親自為論文 " 跑資料 "。

暨南大學畢業後,受學校聘請,蘇炳添決定留校任教,成為體育學院的一名副教授,繼續他的學術研究。

東京奧運會上“一戰成名” ,蘇炳添也成為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

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卻收穫跑得最慢的“愛情”。

20__年10月10日,蘇炳添與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完婚,結束16年的“愛情長跑”。

國中時,蘇炳添貪玩不好學,林豔芳是組長,每週就負責催他交作業。

“女神”林豔芳有很多愛慕者,唯獨和蘇炳添“傳紙條”,後來,他們改用“日記傳情”。

蘇炳添進入國家隊後,兩人極少見面,只能通過打電話聯絡,這一打堅持了十幾年。

20__年7月11日,蘇炳添的兒子小天天出生。兒子出生那天,他還沒有從瑞士回國,網友調侃“亞洲飛人第一次輸了,跑不過兒子!”

現在,蘇炳添一完成比賽,就堅持回家陪兒子,餵奶、換尿布、哄睡、帶娃出去走走,“亞洲飛人”秒變“奶爸”。

在一次採訪中,蘇炳添說:“我有一個夢想,在我孩子有認知能力的時候,讓他的媽媽帶他到現場去看一次我的比賽,讓他永遠記得自己的父親最輝煌的一瞬間。”

今年東京奧運會,他讓妻子和兒子看到了他“封神”的時刻!

雖然未在決賽中拿到獎牌,但蘇炳添覺得雖敗猶榮。

賽後他也在微博上留言:

“以9秒83進入奧運會決賽圈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決賽的9.98也沒有遺憾,因為這就是我的最真實水平!”

東京奧運會,很有可能是蘇炳添的最後一站,也許未來,他會以新的身份,再次回到賽場上。

祝福這位“亞洲飛人”,願他能培養出更多的“中國飛人”,帶領中國田徑隊走向另一個巔峰!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3

關鍵詞1:另起一行,走出別樣風景

周圍的人都說是正確的路,就一定正確嗎?未必!當年的蘇炳添很反感學校的放學後“興趣小組”補課行為,這種“自願”參加的“興趣小組”實在引不起他的興趣。於是,為了逃避補課,他選擇了短跑隊。然而,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一選擇,竟然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蘇炳添是一個知奇才。在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中,他以11秒72的成績引起市體校的注意,隨即進行專業訓練。

關鍵詞2:感恩對手,在競爭中成長

本次上海站比賽,與蘇炳添一同站上跑道的還有19歲的小將桐生祥秀等三名日本選手,蘇炳添最好成績是9秒99,而桐生祥秀在超風速情況下曾跑出過9秒87。拿桐生祥秀的話說,本次上海站比賽中,日本選手要圍剿蘇炳添。然而,疾風知勁草,烈火現真金。在兩次有選手搶跑等種種擾亂比賽節奏的情況下,蘇炳添成功突圍,以10秒09強勢奪冠。這才是對日本選手們最好的迴應。

關鍵詞3:臨淵羨魚,不若退而結網

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成長,這是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蘇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國短跑隊的隊友張培萌曾多次擊敗過蘇炳添,比如20__年4月的全國田徑大賽上,張培萌打破了蘇炳添保持的紀錄;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徑大獎賽中跑出10秒整的成績,這一度讓蘇炳添感到“壓力山大”。

但是,蘇炳添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如繼往的訓練,分析技術動作的每個細節,從0.01秒中爭取進步。最終在20__年5月31日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中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為亞洲短跑第一人,為黃種人爭得了榮譽。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4

東京奧運會已經過去幾個月,蘇炳添以亞洲最好成績、小組第一名跑進百米決賽的那一段視訊仍被很多人發上社交媒體,他自己也常重溫,但不是回味成為第一個決戰奧運會百米的黃種人而帶來的激動心情,而是反覆研究對手,觀察自己技術上的問題。成為專業運動員後的十幾年裡,他都是這樣過來的,突破自己會獲得一瞬間感性上的興奮和激動,但很快,就又迴歸理性,琢磨自己還有沒有進步空間,是不是哪裡還可以更好。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東京奧運會結束不久,蘇炳添度過了32歲生日,他心裡很清楚,這個年紀在短跑專案上已經過了所謂黃金期,這倒也讓他鬆弛下來,現在的目標變得很簡單:能跑一年是一年,至於20__巴黎奧運會,“就先不想那麼遠”。

天天就知道訓練

如果決賽能跑出半決賽的成績,蘇炳添可以拿到銀牌,儘管他已經創造歷史,體育迷們還是免不了替他遺憾。他的外籍教練蘭迪·亨廷頓深感自責,認為是自己和團隊沒能為蘇炳添在短時間內連跑兩槍做足訓練上的準備。但蘇炳添能理性看待這個結果,他認為半決賽9秒83是超水平發揮,決賽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過一個嶺南文化在廣東人身上造就出的鮮明特徵,看似矛盾卻辯證統一——生猛求變又理性淡定。這種性格在蘇炳添身上格外凸顯,無論在生活還是專業上,蘇炳添始終是努力且務實的人,即便短暫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他也可以很快回歸問題的本質,清醒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在情緒裡。也許正因如此,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為先進技術的受益者。

很多運動員在非賽季的休息日會稍微放鬆自己,蘇炳添並不。他的表哥蔡健發曾經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

為保證訓練強度,蘇炳添常年晚上十點準時上床,手機關機。有些人拿了好成績,會在比賽結束當天慶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後,蘇炳添依然在22點準時睡覺。他的髮型十幾年不變,出門就是運動服,身邊的朋友說,蘇炳添天天就知道訓練,和訓練無關的事他就沒興趣。蘇炳添的國中體育老師楊永強回憶,他在學校田徑隊訓練時,就從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他從小就對自己的運動天賦有自信,儘管個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學比賽摸籃板,自己都不輸他們。七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老師楊永強在沙坑邊劃了一道線,看誰能跳到那裡,結果,蘇炳添一跳就越了過去。課後,楊老師把蘇炳添拉到一邊,“有沒有興趣過來田徑隊?”這成為蘇炳添運動生涯的起點。“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我在田徑場上特別威風。”他在紀錄片《逐夢者蘇炳添》中說。

20__年11月,蘇炳添第一次參加正規百米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他代表古鎮中學以11秒72的成績拿下冠軍,這已經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這個成績吸引了中山市體校,同年12月,15歲的蘇炳添被體校錄取,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兩年後,他毫無懸念地通過選拔,進入省隊。

中國田徑的傳統訓練模式沿襲自前蘇聯,以大負荷量、高強度的“苦練、狠練”為主,缺乏深刻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支撐。直到20__年劉翔在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獲得冠軍,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學訓練”和“國際交流”才真正被田徑界廣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躋身半決賽的邢衍安的一番話,讓很多教練員和高層管理者深受震動——“在沒同劉翔、孫海平教練一起訓練前,我的技術很差,現在改進了很多。” 20__年以後,中國短跑的訓練理念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在蘇炳添18歲時,訓練還是從難、從嚴的粗放時代。

18歲的人對未來還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訓練才能達到健將水平,成為專業運動員,只要轉正,每個月就有工資拿了。在高負荷的訓練下,他的成績以0.01秒為單位,艱難地在秒錶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國錦標賽上10秒28的成績跑入國家隊。

廣東隊著名短跑教練袁國強曾在回憶徒弟成長經歷時說,“我帶了他快十年,可以說,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真正理解短跑

之後的三兩年,有輸也有贏,蘇炳添慢慢在田徑界嶄露頭角。20__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百米賽場上,蘇炳添跑出10秒16,不僅獲得冠軍,還打破周偉13年前創造的全國紀錄。一年後,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又成為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也正是從這場與博爾特並肩賽道的比賽開始,讓蘇炳添開始留意外國選手的節奏特點,思考自己在技術上的短板。

前30米,蘇炳添有絕對壓制對手的能力,但在30米後,身邊的博爾特一下子就衝了出去。與身高1米95的博爾特一起跑,蘇炳添坦言並沒有太大壓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但如此迅速被超越,還是讓他頭腦空白了一下,“30米後不會跑了”。後來,他反覆觀看比賽錄影,發現自己與博爾特等國外選手在節奏上存在巨大差異:僅僅跑出5米時,自己就抬頭進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國選手仍在埋頭利用身體的蹬伸繼續加速。提前進入途中跑,使蘇炳添比別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後,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對短跑專案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針,加強短跑專案與世界的交流融合。蘇炳添得益於此,20__年到海外訓練營待了很久。他不斷觀察國外的對手,有些明明個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還是那一個,對方後勁足,而自己一聽到槍聲,就一口氣衝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後面體力受影響,只能儘量頂,這樣的節奏“已經特別僵了”,哪怕在狀態特別好的時候,也難以突破10秒10。這一年,還發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蘇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變原有節奏的決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旁邊道次的選手在發令槍響前晃了一下身體,蘇炳添被誤導,搶跑罰下。既是隊友也是國內賽場上老對手的張培萌第二小組出戰,跑出10秒整的成績。如今再回憶搶跑,蘇炳添仍然覺得那件事長久地挫傷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一點點走出害怕搶跑的陰影。而當時沒幾個人注意一個搶跑者的失落,人們都為張培萌的10秒所振奮,看到了中國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變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援蘇炳添,剛開始受聘於中國田徑協會的美國科研型教練蘭迪·亨廷頓給了他信心。亨廷頓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讓蘇炳添站好,然後走到身後,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蘇炳添下意識就邁出了右腳,這與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時,他是右腳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腳。

亨廷頓建議,改變起跑腳,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節奏,既然身體最自然的反應是右腳先出,那麼當槍聲響時,自然的反應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蘇炳添到佛羅里達冬訓,在美國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起跑腳,適應新節奏下的起跑、銜接、途中跑、衝刺,將“一飛沖天”改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儘可能將最佳狀態保持在後半程。

就像習慣右手吃飯的人突然換到左手,難處可想而知。為了把新的節奏刻在腦子中,印到肌肉裡,他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走路時模仿起跑蹬伸的動作,睡覺前在大腦中演練白天訓練的技術,一步、兩步……想得太多,有時候做夢都在跑,早上起來累得不行,因為“訓練”了一晚上。

教練估計蘇炳添改變十幾年的習慣、適應新節奏需要一至兩年,他用了7個月。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以9秒99一戰成名,成為歷史上首位跑進10秒以內的黃種人,也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那一晚,極少播報體育新聞的《新聞聯播》用時1分45秒高規格播報這一體育事件。

3個月後,他在北京世錦賽上再次跑出這個成績,成為首個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人,並和隊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銀牌,創造了亞洲運動員在田徑集體專案上獲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這次改變帶給蘇炳添的不僅是突破瓶頸,還有理念上質的轉變,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這項運動:僅有優秀的起跑,一聽到槍聲就玩命向前衝,無法成為世界頂尖,只有輔助以科學的技術和節奏,才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賽場唯一“80後”

亞洲短跑選手有個不成文的“28歲定律”,28歲被認為是一個無形的頂點,由盛轉衰,蘇炳添的很多師兄弟選擇在這個年齡退役。20__年,28歲的蘇炳添結婚成家,他也遞交了退役申請,人事關係轉到暨南大學。有領導勸他,“很多人退役是為了趁年輕找工作,工作你已經有了,不如繼續跑。”

蘇炳添自己也覺得還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經不光是身體的競技,更多在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跑不動,而是看想不想跑。後來他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通過科學化的訓練和保障可以讓大齡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

這一年,從暨南大學借調到國家隊的蘇炳添,正式成為蘭迪·亨廷頓的弟子。亨廷頓團隊中,有世界頂尖的康復師、體能師、醫生、營養師以及生物力學專家,一接手蘇炳添的訓練,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和分析,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例如,幫助他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

日常訓練中,亨廷頓會根據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確定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等一系列訓練的負荷量度,避免運動員發生損傷和過度訓練。科研儀器裝置也幫了大忙,亨廷頓給手下的運動員做3D模型,將他們的跑動姿勢輸入電腦,對比最科學的模型跑動姿勢,來發現他們每個跑動瞬間不科學的地方,甚至還對運動員的睡眠進行監控。

蘇炳添感慨,這與傳統訓練拼命練、不斷加大強度有本質區別,他發現自己練得更少,卻跑得更快。20__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達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七天之後,在鑽石聯賽巴黎站,蘇炳添再次複製了這個成績。

亨廷頓曾說:“我只是2%的教練,科技才是那個98%的教練。”科技這個教練,支撐著“高齡運動員”蘇炳添收穫了技術引數和身體素質的不斷進步,疫情造成的比賽中斷,也意外幫助他康復了20__年復發的腰傷。東京奧運前夕,亨廷頓和蘇炳添都滿懷信心,他們制定的目標是進入前八,併為中國開啟9秒90。

後來的故事,每個人都已經知道。蘇炳添認為自己的突破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再只“看見”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見”百米;另外,就是讓更多人接受,技術是一個運動員天賦之外,最鋒利的武器。

榜樣的帶動力是立竿見影的。奧運結束後一個月,西安全運會賽場,蘇炳添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短跑運動員身上,都出現新技術的影子,從賽前準備這一項就能看出來。大家的熱身有很多步驟,跳躍、拉伸、核心、泡沫軸放鬆……一套做下來像個完整的小練習,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動開,這明顯是國際化的熱身理念,以前蘇炳添總在國際賽場看見,國內比賽,選手通常是傳統的踢腿拉伸,做兩次高抬腿,跑個加速跑,然後就準備比賽了。

“新技術早就有,只是推廣下去有難度,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回想自己剛開始去國外訓練,境界還不夠,外國教練教的很多動作,他也不理解,“覺得很奇怪,這麼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經過之後多年的實踐,才發現當初他們所說都是對的。

20__年的國內賽場,“00後”已經成為主力,八十幾人的參賽名單,蘇炳添是唯一的“80後”。他開始計劃人生的下一階段,不是遵循退役後留在一線當教練的傳統軌跡,而是回到大學,在基層培育更廣闊的土壤。

他對自己經歷中最寶貴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作為創造過“奇蹟”的運動員,最光輝的時刻足以讓人們忘記他曾有過的失落和失敗,或者認為那些應該只是“小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一個運動員如何從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來,以及在漫長的時間裡,如何和傷病共處,如何面對贏與輸。他覺得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傳授的經驗。中國體育由“過來人”帶新人的時代正在過去,以後的頂尖運動員自有他們的專業教練和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掙扎與成長,然後把那一切教給年輕人。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5

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北京8月3日隨著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發令槍響起,七個人影飛速衝向終點。這其中,只有一位有著黃色面板。

北京時間1日晚,年近32週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半決賽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亞洲紀錄。

作為第一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這一夜,他“蘇神”的綽號被更多人知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炳添的人生,遠比比賽還要精彩。

北京時間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圖為蘇炳添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飛人”

“9秒98”、“9秒83”,東京奧運會像一場夢——“飛人”蘇炳添終於圓夢東京。

半決賽起跑前,他擺出了“拿捏”的手勢,幾秒後,他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賽後,他說自己只是想進步一點點。看似“凡爾賽”,但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多年的漫長磨鍊。

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蘇炳添原本計劃在20__年退役,卻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賽場。

20__年兩次跑出9秒91的蘇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錦賽後,便遭遇了18個月的傷病困擾,腰傷新愈,又添肩傷。這個永遠追求速度的身體,跑得過對手,卻跑不過傷病。

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圖為蘇炳添在比賽中。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奧運會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長達13個月沒有比賽。種種困難之下,身為“超齡”老將,他仍笑著說“我真的還可以再跑。”

強大的意志力支撐他一步步靠近奧運夢想,最終,蘇炳添站上了奧運決賽的起跑線。

“蘇教授”

賽場下的蘇炳添,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暨南大學,還在核心期刊發表過論文,學生們叫他“蘇教授”。

個人的實踐是他寶貴的教學素材。20__年4月,蘇炳添被正式聘任為暨大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或許下一次“蘇教授”回到學校,可以給學生們講講站在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的心得體會。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重新整理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今年,他帶的第一撥碩士研究生已畢業,而“蘇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學步伐。他還有一個身份——北京體育大學20__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炳添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件事登上過微博熱搜,引得無數網友討論。

蘇炳添曾說,完全退役之後,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添添”

很多次採訪中,蘇炳添都會提到“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他們的愛情故事更是羨煞旁人。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重新整理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

談及20__年國中軍訓時的初見,林豔芳曾回憶說,笑容燦爛的蘇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在那個純真的年代,蘇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樣,會用玩鬧、傳小紙條等招數來吸引“女神學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們走進婚禮殿堂,結束了15年的愛情長跑。而後,他們迎來兒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後的生活就像結婚紀念日一樣,十全十美。

蘇炳添平時稱妻子為“芳姐”,對方則叫他“添添”,作為外人,很難把這個稱呼和奧運賽場上那個追風的男人聯絡在一起。林豔芳曾說:“他無論去哪兒都會跟我彙報,十幾年一直都這樣。”

蘇炳添自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人,但他會記得兩人的每一個紀念日,幾乎每一條微博都會和妻子互動。如果這不是浪漫,那什麼才是浪漫?

蘇炳添曾經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不要活在紀錄裡,要為破紀錄而活。”這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6

蘇炳添不但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絡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即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動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重新整理了全國紀錄。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著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著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即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水平。在國內,蘇炳添面臨 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即使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7

在_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在百米半決賽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績,半決賽排名第一進入決賽。決賽中由於有人搶跑,影響了蘇炳添的心態,最終蘇炳添只跑出9米98,排名第六。

近日,外媒製作的蘇炳添紀錄片播出,給我們帶來了關於蘇炳添更多的資訊。紀錄片中說到,蘇炳添在半決賽中跑出的9秒83不僅是亞洲紀錄,其前60秒用時6秒29更是前無古人,載入史冊。

注意了,前無古人,也就是說,蘇炳添是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奧運會有60米跑,蘇炳添不但能夠站上領獎臺,還很有可能拿到金牌。不過很可惜,奧運會最短距離是100米,並沒有60米跑。

蘇炳添前半程跑能力出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張照片很經典,那就是蘇炳添和博爾特一起隔道而跑。蘇炳添超快的前半程讓博爾特都感到驚訝,看著快如閃電的蘇炳添,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不是吹蘇炳添,如果只比60米,那博爾特都不是蘇炳添的對手。博爾特起跑反應並不算很快,啟動速度也一般般,但後程爆發力十足。博爾特通常是在40米左右開始發力,大步流星甩開對手衝向終點線。

蘇炳添由於身高所限,步子邁得相對小一些,所以雖然前半程能建立優勢,後半程還是很難和博爾特這樣的高手媲美,能夠跑出9秒83,已經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個成績了。

蘇炳添爆發力不如博爾特他們,為什麼前60米卻能跑出世界第一的成績?這都是因為蘇炳添的努力和堅持。在短跑這個領域,30歲算是老將了。博爾特29歲就退役了,可想而知短跑對於年齡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蘇炳添在30歲後還能取得進步,在32歲時創造個人生涯最佳成績,打破亞洲記錄,靠的就是不停的打磨技術。為了能夠跑得更快,蘇炳添對起跑姿勢,對槍聲的預判,對頻率的協調等等,都做得非常細緻。

很多人以為短跑靠的就是身體素質,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身體素質自然是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如果沒有強壯的腿部肌肉,那想在短跑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在世界大賽中跑出好成績取得名次,除了身體素質,技術也很重要。尤其像蘇炳添這樣身體素質並沒有黑人運動員好,就更需要技術來補救了。

可以這麼說,以蘇炳添的技術,如果他擁有黑人運動員平均的身體素質,那100米跑很可能博爾特都要甘拜下風。

在東京奧運會結束後,蘇炳添就沒有再參加比賽。蘇炳添開始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職業運動員,經常要東奔西跑,和家人聚少離多,是非常辛苦的。到了蘇炳添這個年紀,想回歸家庭,也屬正常。

不知道外媒製作的這個蘇炳添紀錄片,會不會重新喚起蘇炳添的雄心壯志。作為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就這樣結束告別奧運會賽場,那是非常可惜的。蘇炳添既然能在32歲時再創新高,那為什麼不能在3年後的巴黎奧運會再創輝煌?支援蘇炳添繼續跑下去,在巴黎創造奇蹟!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8

【頒獎詞】夢想天開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

【事蹟】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裡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著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係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xx年,沈克泉帶著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著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願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裡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範片裡還欠著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於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裡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裡最值錢的是兩臺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說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著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麼也會走下去。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9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先後邀請吳天一去美國從事研究工作,被吳天一拒絕。他說,“我的一生要奉獻於青藏高原。”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20__年,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當時,吳天一已經75歲高齡,又是桃李滿天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卻堅持要去災區參與救援工作。他的同事和家人擔心他的安危,百般勸阻,但他說,“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帶領醫療隊前往災區。在災區,他往返於各個救治點之間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在醫療點為後輩們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在臨時居住點宣傳科普防病知識。震後,他又將這些寶貴的高原醫學救援經驗加以總結,分享給了國際各方。

吳天一今年已是86歲高齡,依舊憑藉著飽滿的熱情和求知的精神,在青藏高原繼續進行高原醫學研究工作。20__年末,《吳天一高原醫學》一書出版發行。這本歷時4年,共340萬字的著作,凝結了吳天一60多年來在高原醫學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該書從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個角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高原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為高原醫學領域的後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指引,同時也對高原衛生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20__年6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頒授勳章。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吳天一院士曾經說過,“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60多年來,他深深紮根於青藏高原,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高原醫學的研究工作之中。從一名普通醫生,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始終保持著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階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吳天一堅守著高原醫學研究的陣地,矢志不渝地探索科學與真理,將高原醫學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卻將這一件事做到極致。他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為年輕一輩樹立了榜樣。

正如吳天一的學生和同事、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所說,“看著吳天一院士日復一日從不停歇地工作,無怨無悔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確實鼓舞和激勵著我們,我們作為吳天一院士的學生,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一定會以吳天一院士作為榜樣,爭做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將不斷地在科學技術歷程中砥礪前進,吳天一院士的科學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10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名單出爐,“人民楷模”、“時代楷模”朱彥夫當選。朱彥夫由於身體原因未能到場,朱彥夫四女兒朱向欣代父親到頒獎典禮現場領獎。

“能登上領獎臺,我十分榮光,但也覺得非常有壓力,我們作為晚輩,向父親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接過父親的獎盃之後,朱向欣既倍感榮耀,又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

作為朱彥夫的四女兒,朱向欣說自己繼承了父親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

在朱向欣很小的時候,她記得父親主動騰出自家的一間屋子,買了200多本書,成立了村裡第一個圖書室,當時識字的人很少,所以能來圖書室的人並不多。治標要治本,為了幫助村民讀書認字,朱彥夫又張羅著辦起了夜校,教村民們識字,每天拖著十幾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為老師的朱彥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給村民們上課。夜校的開辦,改變了張家泉村很多人的命運,也培養出了村裡的會計和文書人員等中堅力量。

朱向欣長大後也讀了師範專業,畢業後在沂源縣實驗國小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把學生當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書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師的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獲得了“沂源最美教師”的稱號。

朱向欣到現在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天天還沒亮就聽到父親用假肢走路“嘎達嘎達”的聲音。“當然,我也從來沒覺得父親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在朱向欣看來,朱家人從沒覺得父親是一個殘疾人,電纜、壘牆頭、拾地瓜幹他都能幹,一些體力活他都幹,甚至比母親和家裡其他成員乾的都多。

朱彥夫精神始終指引著朱家的晚輩。在朱向欣眼中,父親是一位自立自強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朱向欣會想到父親的事蹟。父親能沒手沒腳的情況下,做了25年的村支書,為村裡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他還能寫出《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兩部長篇小說,“那我沒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親就是我的榜樣。”說起這些時,朱向欣的語調鏗鏘又有力。

殘而不廢,朱家人認為這是對朱彥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彥夫的人生,是從挑戰“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過來的,他不僅把常人眼中的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一個個可能”,而且創造了一個個常人做不到的奇蹟。“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把父親的事蹟傳承下去。”朱向欣說。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11

20__年是楊振寧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理論物理前沿討論會”,以此紀念該所的理論物理研究室誕生25週年,併為研究室創辦人楊振寧教授預先慶壽。3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及近百位傑出的學者與會,使之成為該領域罕見的學術盛事。

校方在數學所大廈前特別打出橫幅,上書“楊振寧先生學術青春長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解釋,楊先生本不喜做壽,因為真正做科學的人是“沒有年紀的人”。

1986年,剛剛創辦南開數學所的數學大師陳省身,邀請老友楊振寧到此創辦理論物理研究室。儘管“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楊振寧卻欣然從命,只因“陳先生的邀請是無法拒絕的”。

25年來,這間起初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培養的25名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

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了一批人、做出點事”,總算對陳、楊兩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陳省身、楊振寧自蘭州大學聘至南開大學。他最初問陳先生該怎樣發展,陳先生提出要“不開會、無計劃、多做事”;再問研究室該做什麼方向,陳先生回答“就做振寧的方向”。

楊振寧則說,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個菜園裡人多,就擠進去找個角落,花大力氣刨個坑。一定要找一個較空的園子,一刨就出個蘿蔔。他為研究室設定的“楊——巴克斯特系統”相關的數學物理方向,當年並不被人看重,日後逐漸成了該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於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25年來,這裡一貫奉行“不宣傳”方針,數理學界之外,少為人知。數學所共計12位全職教授,理論物理室佔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來已不算小。陳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擴大規模,永久教職保持很少。這個方針堅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擴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說。

此間風氣的一處體現是,本次討論會不少大腕到場,但葛墨林在開幕式上說:“恕我不能一一介紹各位的頭銜,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給同行鞠了一躬,“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對大家無可貢獻,鞠個躬表示感謝”。

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因公爽約,專門發來長信,但大會決定節省時間,不再當眾宣讀。由於學術報告安排極為緊湊,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紀的院士們,感覺累了就去休息,也可騰出座位,讓給後面站著聽講的年輕人。此語令與會者不禁莞爾。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12

羅甸縣麻懷村400多戶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群山環抱的一片窪地,建房蓋屋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是靠人背馬馱來的,如果用拖拉機,要繞道20多公里走後山便道,不僅危險而且負擔沉重。

鄧迎香原是麻懷村的一位普通黨員。為了打通出山的道路,從1999年初起,她積極參與籌款並組織當地村民用人工鑿洞的土辦法,在廣山坡山腰裡挖掘隧道。直至20__年夏天,鄧迎香和當地村民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堅韌與執著,在大山中挖出一條216米長、5至6米高、3、5至5米寬的隧道,將過去幾個小時的出山路變為只需十幾分鐘的通途,解決了麻懷村和鄰近幾個村寨的行路難問題。

隧道通車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用上了農用車、麵包車、轎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世代通達村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13

顧誦芬,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了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許多人聽說他,是因為他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架雙發、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戰鬥機的總設計師。實際上,他的故事裡遠遠不止一架飛機,他用一輩子的時間見證並書寫“航空救國”“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在不久前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獲20__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顧誦芬的名字取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名句。1937年,7歲的顧誦芬在北京目睹日軍飛機肆意轟炸,讓航空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裡紮下了根。1947年高中畢業,他毅然選擇了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從此,他的人生和我國航空工業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顧誦芬不甘步人後塵,決意要設計出自己的飛機。面對蘇聯、歐美對我國飛機設計的技術封鎖,他忘我鑽研,“連洗腳時也在看書”。為收集資料騎著自行車跑了一個星期,邊摸索,邊試驗。為解決飛機抖振問題,他瞞著愛人乘飛機三上藍天,冒著生命危險尋找問題癥結。從殲教1、初教6到殲8、殲8Ⅱ,一次次歷史性突破的背後,都有他的身影,以至於有人感嘆“翻開他的人生履歷,就彷彿在閱讀一部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志在藍天、航空報國的顧誦芬擇一業而終一生。在他的人生軌跡中,有著閃亮的三個關鍵詞:航空報國、航空救國、航空強國。面對日機轟炸,他立下了航空報國巨集志;邁出大學校門,他開啟了航空救國征程;擔當設計重任,他踐行了航空強國理想。從青絲到白髮,顧誦芬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祖國的藍天;從空白到突破,他讓新中國的“長鷹”不斷迭代升級;從學子到大師,他用畢生心血書寫了載入史冊的航空事業發展成就。

壯心未與年俱老,一生鍾情翼沖天。顧誦芬忠誠奉獻、逐夢藍天,敢擔重任不怕挑戰,苦心鑽研不甘落後,以身作則不懼風險,以航空夢奮力託舉強國夢。他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把奮鬥情懷融入時代洪流,與時間賽跑、同強國競爭,以強國有我的使命感催生報國熱情,以爭先創優的緊迫感創造航空奇蹟。他匠心不息、勇攀高峰,堅持走自己的路,搞自己的飛機,帶領研製團隊行進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歷史軌道上,戰鬥在發展創新、蝶變躍升的報國天空中。

顧誦芬一生淡泊名利,也從不宣傳自己。他只是說:“沒有虛度這一生,幹了幾件事。”直至1978年以後,才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即使是回憶錄,他也堅持只談飛機設計工作和航空科研有關的經歷。診斷出直腸癌,他還是每個工作日“早晨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從住處到辦公區,不到500米的距離,他要花十幾分鍾才能走完。顧誦芬在手術住院期間,還將外文書刊資料影印或翻譯給一線設計人員。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顧誦芬胸懷“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堅持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默默無聞地揮灑著青春和熱血,無怨無悔地貢獻著智慧和力量。他堅定“功成必然有我”的歷史擔當,潛心鑽研的報國志、強國心純粹而堅定,一代代戰機在藍天掠過的是他嘔心瀝血的軌跡,翱翔的是他發奮圖強的赤誠。他秉持“公燭無私光”的人格風範,把忠誠彰顯一輩子,把大愛融入全身心,“事業擺當中,榮譽藏身後”是竭誠奉獻的航空壯歌。

“癌患無所畏,暮年寄壯心”是其鞠躬盡瘁的人生寫照。1986年之後,離開了飛機設計崗位的顧誦芬將主要的精力轉向了飛機的主動控制技術研究,以及推動國產大飛機的發展。他力主並做出巨大努力促成新一代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的立項。參加運—20試飛評審時,顧誦芬其實已經顯現出直腸癌的症狀,身體極為虛弱。可他在後來手術住院期間,還叮囑資料室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重要資料甚至會翻譯好提供給學生和年輕技術人員閱讀。

這些年,他還心繫母校發展。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學院成立時,他作為“特班”班主任為首屆36名碩士生開講第一課。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空天科技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飛機出版工程》總主編……此外,顧誦芬還積極參與“思源校友年度捐贈”專案,為建設校園和幫助學子而慷慨解囊。

現在,辦公室或是會議室裡還常常能見到這位耄耋之年的航空英雄的身影,他依舊活躍在第一線,關心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仍在思考如何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中國航空工業未來如何發展,如何培養堪當重任的專業人才隊伍。

他對年輕人充滿期待:“中國航空事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說,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顧誦芬曾在接受採訪時說:“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14

在比賽中捧回的一個又一個獎盃,大大增加了蘇炳添的自信心,也讓他更執著於短跑這條道路。

但是,教練說蘇炳並添沒有短跑運動員的天賦。

他個子只有172cm,短跑運動員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當年中國另一飛人劉翔身高在189cm,短跑專案中,個子矮要失去許多先天優勢。

再加上我國短跑事業相比其它國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選擇短跑作為終身事業的運動員少之又少,國際短跑賽事上我們從來沒有進入過決賽。

年輕氣盛的蘇炳添偏偏不信這個邪,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短跑運動上創造出奇蹟,讓外國人看看我們的實力。

為了這個理想,蘇炳添想去專業的體校進行學習和訓練,但他去了幾家體校,都因為他個子矮、年齡大被婉拒,現實將他打回原型。

劉翔從七歲就開始進行專業訓練,而想入體校的蘇炳添,這時已經15歲了。

眼看蘇炳添的田徑之路就要畫上句號,這時候他人生中的伯樂出現了。

中山體校教練寧德寶看中蘇炳添的身體素質和爆發力,想把他收為麾下弟子。

寧教練費了好大勁才說服體校的領導,破格把蘇炳添招進來,然而,訓練剛剛開始不到半月,蘇炳添就吵著要回家。

中學時的訓練和現在專業體校的訓練相比,從運動量、技術上都簡單很多。

體校要求學生6點就要起床開始訓練,一上午的高強度練習,在中午短暫午休後,下午還要接著練,蘇炳添被體校辛苦的訓練嚇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來父母想要退學,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帶回家,寧教練實在捨不得這個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勸說蘇炳添和他的家人。

蘇炳添的父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從寧教練的態度上,他們覺得是真心為孩子好,於是媽媽許諾給蘇炳添100元零花錢,把他留在寧教練身邊。

從此,蘇炳添如開掛般,正式開啟了屬於他的“飛人時代”。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 篇15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裡,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說過:“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時,選了《用群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並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計物理髮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來唁電說:“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還回憶道:“以後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後,開始注意“場論”,並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臺。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群論的領地,並說後來包括宇稱守恆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