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通用18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5.04K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

在奧運會上,能站上最高領獎臺,是每個運動員的夢想,也是該國人民的驕傲。可為什麼在東京奧運會的男子100米決賽中,中國運動員蘇炳添只跑出了第六名,全國人民卻為他沸騰了呢?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通用18篇)

我們一起回到半決賽的畫面來探探究竟吧。男子100米半決賽中,所有的運動員已經就位,屏氣凝神等待槍響,現場緊張得空氣都要凝固了。

砰,發令槍一響,世界頂級高手飛奔出去,而蘇炳添,一個亞洲人,在這群高手如雲的隊伍裡顯得是那麼弱小,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蘇炳添能堅持住嗎?只見他咬著牙,瞪著的眼睛似要噴出火來,頭髮被風颳了起來,腳下像踩著風,跑得飛快,這幾秒很漫長,好像捱過了幾個世紀。漸漸地,蘇炳添反超了一個,反超了兩個……一路領先。啊,真是太帥了,看得我熱血沸騰,忍不住在屋子裡轉起圈來。

估計這種速度快到連蘇炳添自己也沒有料到,調皮的蘇炳添還不忘轉過頭去看看超過對手多遠,“哎呀,這可要壞大事,會不會被超過呀?”我的心裡又一陣緊張,不過,蘇炳添依然遙遙領先,以絕對優勢位列小組第一,用時僅9。83!好傢伙,他書寫了100米的歷史!全場沸騰了!

男子100米,那是黑種人的強項,白種人和黃種人能夠進半決賽,那實屬不易,這次蘇炳添代表中國,代表亞洲衝出了世界,站在了決賽的跑道上,蘇炳添他突破了亞洲人的記錄,成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當中國和蘇炳添的名字出現在跑道上,大家激動到淚目,這條奧運百米決賽跑道上,終於有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名字,不愧是我心中的蘇神。

賽後,記者採訪蘇炳添是如何做到這樣的好成績的?蘇炳添非常淡定,只說了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想,年齡、種族不是問題,科學訓練就好了。

簡短卻極具力量的話語,讓我在遇到困難時想起了你,你讓我明白了人人都可以創造歷史,只要自己想。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2

最初,其實沒人看好蘇炳添。他的身體條件並不優越。小時候在體校,甚至曾因身材矮小,而遭遇教練勸他離開田徑隊。從10秒59到9秒99,蘇炳添用了整整9年。

我們總以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生來就是天才。殊不知,那個在舞臺上閃著光的人,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過多少寂寞,付出了多少無人問津的努力,又耐受了多少回脫胎換骨的自我蛻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正是因為從父母眼中看到了光,孩子未來的模樣才被被慢慢點亮。就拿運動健兒來說,如果您也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終身鍛鍊,終身成長,在家庭中也不能忽視體育的重要性。

首先父母要有體育鍛煉的愛好,定時拿出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只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父母要有良好的體育習慣,以自己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帶孩子多進行體育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體魄與身體素質。

其次,體育鍛煉是提升孩子意志力、自制力的重要方式,當然,這需要家長充分引導,以身作則!孩子由於還處於未成年階段,對待困難容易氣餒,容易放棄。父母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失敗觀。

此外,家長還可以及時關注一些體育方面的話題,讓孩子接受到一些體育知識,提升體育的興趣。在飯桌上,茶餘飯後之時,不再只一味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多給孩子講講體育新聞或者趣聞,對提高孩子對體育的興趣頗有助益。

學會冷靜是人生必修課

當孩子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時候,當家長覺得孩子總是不盡如意的時候,可曾想過,除了一味指責,是不是更應該為孩子提供幫助和支援,陪他尋找更多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沒有人會生來成功,如果孩子們在學習過程遇到了問題,我們也不能急於指責孩子,而是應該耐心地找出問題,分析解決辦法。譬如,試著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建立錯題集,改進寫字速度……總之,請相信,這世上沒有毫無理由的成功,不過是找準方向,然後不斷努力罷了!

頂級運動員如此,我們的孩子更如此。

蘇炳添父母對兒子的評價很低調,只說努力了就好,結果怎麼樣現在誰都不能下定論;兒子能有多點時間回家看望父母,他們倒是高興,一年見不上一兩次面,挺想念兒子的;當然,不能影響比賽和學習,兒子既要好好比賽,也要好好讀書,將來年紀大了跑不動了,能有份穩定的工作就好。

也正是蘇炳添父母對孩子不驕不躁的教養態度,蘇炳添對待比賽時才能永遠保持一顆冷靜踏實的平常心。

自律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蘇炳添一直很小心地看護自己的身體。他作息非常規律,晚上23點睡覺,早上7點多起床,不抽菸不喝酒,也不追求大運動量訓練。他曾提過自己在20__年上半年訓練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__年在封閉備戰的時候,成績也不比今年的成績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沒有比賽,然後在5月底的時候就訓練過度,就出現了一些骨裂,然後看到鑽石聯賽取消,國內所有的比賽都取消,我自己就請假回家了。”

這就是蘇炳添之所以能夠在31歲依舊成為中國短跑領軍人物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對任何情況,他都極度自律地完成訓練計劃;不管年齡多大,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的成績,將技術推進到新的高度,他都願意做出改變和嘗試。

有時,那些努力和嘗試並不一定能幫助到他,就像他所說,有的帶來了傷病,讓人不得已選擇放棄,但有也有另一些帶來了積極的進步,激勵人繼續打磨到完美。

正是蘇炳添對待短跑的極度自律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突破極限,做到更好 。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要成為冠軍,但也應該有進取心,對待自己想要做好的事保持專注的態度,自覺自律地努力達到目標。

“我們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這一點(站上奧運決賽)了,我希望我們後面的年輕運動員,可以借鑑我的訓練手段,然後調整,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資源。”

站在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裡,蘇炳添說到了劉翔,“劉翔就像是中國田徑的開路人”。而如今,蘇炳添成了下一座燈塔,把劉翔給他帶來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遠。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3

在8月1日,東京奧運會的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一個紅色的身影,在跑道上飛馳而過,這就是“亞洲飛人”蘇炳添,曾創造了九秒八八的亞洲記錄。

昨天,在半決賽跑道上站著膚色不同的各國百米選手,聽著一聲槍響,蘇炳添脫穎而出,依據著超強的反應力一下子佔據了第一的寶座,跟別人拉開了一定的距離,雖然一秒一秒的過去,蘇炳添的速度一直非常穩定,腿之間出現了重影,有兩位外國選手同時開始衝刺,看著他倆與蘇炳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我也是十分緊張。在最後時刻宿命天他人一分米左右衝過終點,成為小組賽第一,晉級決賽。

令我驚喜的並不是蘇炳添成為第一,而且他打破了自己的記錄,9秒83雖然只比9秒88快0.05秒,但能提高這0。05秒也是十分不容易。蘇炳添的起跑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之前有專家推測人類百米的極限是9.6秒,但不知為什麼非人般的博爾特跑了9.58秒,當初蘇炳添的快速起跑可是把“世界飛人”博爾特都嚇了一跳,要不是博爾特依靠著中途的超快衝刺還真不一定跑的過蘇炳添。在跑步過程中蘇炳添的面部表情很嚇人,全身的肌肉凸顯的十分清晰,跑完之後蘇炳添跪在地上,用怒吼來表示行動的高興,身披國旗。打破記錄的喜悅是無與倫比的,我也體驗過,等我1000米從3分41秒一下子進不到3分33秒時,那一週都沉醉在喜悅之中,但面對那些選手,我的成績他們面前不值得一提,他們的2分20多秒比我快了一分多。但在100米決賽中,蘇炳添跑了九秒八 九獲得第六名,這已是一個非常好的成績。

相信蘇炳添在退役之前定能再創輝煌,突破9.8秒這道大坎,跑贏“世界飛人”博爾特。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4

在亞運賽場最受矚目、最激動人心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中,中國男子百米飛人蘇炳添以9秒92新的亞運會紀錄摘得金牌,引起了全場沸騰。“中國飛人”蘇炳新增冕“亞洲飛人”,其9秒92的成績不僅重新整理亞運會紀錄,與亞洲紀錄也僅有0.01秒之差,他也是參加決賽的8人中唯一一個跑進10秒以內的選手。蘇炳添帶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和榮耀。

決賽前,蘇炳添的外教蘭迪·亨廷頓曾說:“如果比賽的氛圍、環境和氣候都合適,加上運動員感覺良好的話,蘇炳添能在雅加達給中國帶來一個奇蹟。”外教在訓練場上信心滿滿地留下這番話,而蘇炳添果然也不負眾望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的驕傲。

在本屆亞運會前,蘇炳添兩度跑出平男子100米亞洲紀錄的9秒91,追平了卡達選手奧古諾德創造的亞洲紀錄,成為“跑得最快的黃種人”。帶著這樣一份輝煌的成績單第三次來到亞運會賽場,蘇炳添的目標很簡單——拿到男子100米的金牌。最終以9秒92的成績奪冠,蘇炳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說:“我覺得今天已經破了我的魔咒,作為男子百米選手訓練了十幾年,我參加的所有運動會都沒有嘗試過拿一個冠軍。29歲,我終於在亞運會上證明了自己。”手捧亞運金牌,蘇炳添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飛人”。是的,蘇炳添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中國速度不容小覷。

2020__年初,那些關於“蘇炳添退役”的新聞不脛而走,蘇炳添的確動了這個念頭。然而,蘇炳添不甘心就這樣結束自己的運動生涯。於是,他堅持了下來,日復一日訓練比賽。數年如一日的封閉訓練,肩上積攢的'各種壓力,局外人統統無法體會。正是這樣的堅忍不拔、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才成就瞭如今的亞洲飛人。

在整體水平依然無法與歐美抗衡的亞洲,亞運會百米飛人大戰的意義不言而喻,正如蘇炳添所言,“這是打破魔咒、揚眉吐氣的一晚”。輝煌背後總是藏著無人言說的艱辛,不過還好,蘇炳添堅持下來了,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自己也鑄就了中國的驕傲亞洲的驕傲。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5

“人生給了我一雙看不見的眼睛,我依然用它來尋找光明。”朱麗華說,她一直到很久以後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會黑暗。

18歲,這是朱麗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這一年,只剩下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徹底失去光明。從此,五彩繽紛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記憶裡、想象中、夢境裡。無邊無際的黑暗,讓她在此後的7年時間裡,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與掙扎中。

“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我就是想死,覺得自己活著就是家人的負擔。”儘管時隔40多年,那時的彷徨、那時的無助、那時的絕望,對朱麗華來說還清晰如昨,“我偷偷攢了60多粒安眠藥,藏在枕頭套裡,準備隨時與這個世界告別。後來,護士來打掃房間時發現了,直接把枕頭套拿走。她也沒戳穿我,只是此後再給我安眠藥時,要求我當著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緊了對我的照顧。”

深烙於心的苦痛記憶,最後化作奮進力量的轉折點,是在1983年。這一年,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向張海迪學習,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廣播裡報道張海迪的長篇通訊《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朱麗華喚醒了、感動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癱,沒有進過校園,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等多國語言,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我眼睛雖然看不見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為什麼要等死?”千萬次的追問,朱麗華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話激勵自己,“一個人要奮鬥,內在的力量才是永恆的,總是依靠別人鼓勁是不會長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

20__年10月12日,朱麗華終於見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這個時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國殘聯主席,而朱麗華因為自強自立、樂於奉獻被推舉為嘉興市盲人協會主席。

從1983年起,朱麗華漸漸明白:“眼前的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甘願淪為黑暗的奴隸。”她決定不再待在家裡孤影自憐,而要走出家門,用行動尋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舉辦第一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朱麗華報名成為嘉興市第一個勇吃螃蟹的盲人。

儘管爺爺是老中醫,儘管當一名醫生是她從小的嚮往,但第一次碰觸到患者身體學習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為她看不見,不知輕重,碰疼了患者的身體,讓患者有點慍怒。這個時候的她才知道,要學好推拿,對於她來說是關隘重重!

當一名合格的推拿師,就需要對骨骼、經絡、穴位、手法等技能瞭然於心,在對的地方用對了力量,病人才會感到舒適。這對普通人來說尚且不容易,更何況是盲人。為了掌握推拿技術,朱麗華反覆練習,揣摩每種手法的動作要領,她還經常聽廣播,努力學習中醫知識。手練得拉傷還打了石膏,雙腿也因為長時間站立而腫脹痠痛,但她沒有就此鬆懈。她反覆琢磨穴位的精準度,以及每一個部位受力的強度,細細體會什麼樣的病灶該用什麼樣的方法,病人才會發出滿意的讚歎。她在心裡暗暗發誓:“我朱麗華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6

艾滋病在押人員管教工作可以借鑑的經驗不多,毛卓雲主動鑽研法律法規,向市疾控中心請教知識,自學心理、教育、醫學等知識,成為全市艾滋病防控的行家。

同時他潛心鑽研,邊實踐邊總結,12年來積累了十餘萬字工作筆記,總結提煉出 “五心工作法”——近心法、正心法、勞心法、破心法、寧心法。

艾滋病在押犯人是一群極度缺乏關愛、十分敏感的群體,而毛卓雲就像是衝破黑暗的一束光。

29歲的石頭因殘忍殺害前妻被判死刑。收押時,他已是肝腹水、肝硬化晚期,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只能進行隔離。

沒多久,石頭即將執行死刑的訊息傳來,毛卓雲特地跑去給石頭買了一套紅格子的棉睡衣和一雙厚實的棉鞋,想讓他走得體面一些。

執行那天,不知情的石頭穿著新衣新鞋,顯得難得的精神。毛卓雲又仔仔細細幫他把衣服打理得整整齊齊,以談話為名把他帶到了審訊室。

聽到宣判結果的那一刻,石頭看了看身上的衣服,突然反應過來,他撲通一聲跪下,只說了一句:“毛警官,謝謝你。”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7

“女排精神,洪荒之力!”“中國女排一直是我心中的神!”“如果奇蹟有顏色,那麼一定是中國紅”……當近10億中國觀眾聚焦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當全世界華人矚目這場意義遠超體育競賽的巔峰對決,一份久違的感動像閃電擊中億萬觀眾,一股雄奇的力量穿越重洋,叩響每個中國人的心扉。

中國女排再奪奧運冠軍,讓人憶起曾經的光輝歲月。35年前的冬日,女排姑娘首次榮獲世界冠軍。咚咚的“鐵榔頭”,敲響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戰鼓,提振了中國人的精氣神。這支光榮的隊伍不僅是競技舞臺上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更成為無數中國人的勵志榜樣。“三連冠”“五連冠”,在那個國門剛剛開啟、人民呼喚精神力量的時代,中國女排以她們無畏的拼搏精神跨上巔峰,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能行”。在那個改革開放大幕初啟、中國奮力追趕世界的時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幟,讓世人看到中國的集體主義、愛國精神、自強意志,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能創造怎樣的奇蹟。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價值標籤。

時光流轉,世事滄桑。30多年來,女排姑娘有過成功登頂的榮耀與輝煌,也有過跌入低谷的徘徊和迷茫。但“跌的有多深,反彈就有多強”,正如主教練郎平所言:“中國的女排精神與輸贏無關,不是說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要看到這些隊員努力的過程。”堅守為國爭光的夢想,永葆求新求變的精氣神,不忘初心,與時俱進,用專業素養提升實力,以開放包容博採眾長,靠苦幹巧幹贏得競爭,這是新時代女排精神的豐富所在、持久魅力所在、深刻啟迪所在,也正是新長征路上的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力追上時代的底氣所在、力量所在。

歷史是現在跟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今天的中國,時代正開啟一幅全新的場景,衝頂更需要堅強的意志、精神的偉力。面對決勝全面小康的艱鉅挑戰,面對困難眾多的經濟新常態,我們依然要發揚歷久彌新的女排精神,去解決眾多“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去化解“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風險,去應對暮氣日長、銳氣漸消的挑戰,為民族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動力。

“再難的逆境也絕不言棄”,“可以被打敗但是絕不會被打倒”,“哪有什麼洪荒之力,不過是在咬牙堅持”,中國女排正是憑著這樣的執著勇毅去拼搏去奮鬥。今天,啃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頭,涉過經濟轉型升級的險灘,都需要發揚女排精神,去把困難踩在腳下,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夢想化作風帆。

壯哉,女排精神!加油,中華兒女!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8

第一次寫周秀芳的故事時,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對於大多數鄞州人來說還是一個很遙遠很陌生的地名。記得當時某位與貧困學子結對的愛心人士,一個字一個字告訴記者,那些陌生的鎮名、村名、校名應該怎麼寫。

如今,不僅漵浦山區已經成為大家所熟知的愛心匯聚之地,還有源源不斷的人群,在那山路上,用腳步丈量著屬於他們的公益歷程。

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為那個滾燙的名字--周秀芳。

記者在漵浦的第一站是北斗溪鎮桐林希望國小,是她牽線捐建的29所希望國小中的第一所。

“下雪天,孩子們在沒有門沒有窗戶的教室裡上課,小臉凍得通紅。”這樣的情形,每一次在記者腦海浮現,只為了與眼前高山之上,樹木清幽,校舍嶄新的景象作對比。

每一次去桐林,一路都是“過山車”般的轉彎,驚心動魄的山路,同行的新聞界同仁,有人在半路就吐了,有人到第二天還暈著。

這樣的山路,恐高、膝蓋疼痛的周老師,走過了4年。

在那些希望國小,每一次都會出現的畫面是,周奶奶被孩子們圍在中間,他們親熱地叫著她,好像是在叫著自己的親奶奶,他們還總會拿出畫之類的小禮物,送給周奶奶。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身影,燦爛的笑容,與周圍山區的環境,與他們身後一個個貧困的家庭,形成了一種反差,給初見的我們帶來強烈的震撼,總是有人當場溼了眼眶。

在孩子們中間,她的笑容熱情親切,她的聲音溫柔隨和,她叫得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她會問起他們家人的近況,她會勉勵大家要努力學習,她會隨時隨地教導學生,從握筆的姿勢到正在做的數學習題。

是奶奶,也是老師。從她身上,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被愛被重視的幸福。特別是一些身體上有些病殘的孩子,依偎在她身邊時,臉上的神情特別踏實。

在山村的國小,聽著孩子們的聲音,看著那一條條曲折而漫長的山路,曾經,這些孩子們為了上學,每天要走上幾個小時。

也只有走到這裡,看到她和孩子,才會更加明白,那一所所希望國小,那些因為她而來的支教、送教的老師,對於孩子們,對於山區的未來,所具有的意義。

她因此成為所有人的“周奶奶”,孩子、村民、家長、學校老師、縣城裡社群的居民以及記者在漵浦不同場合遇到的人們,都知道她。

她實實在在感動著漵浦,感動著湖南。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9

“一個人可以沒有視力,但不可以沒有事業。我叫朱麗華,是一名盲人黨員,也是嘉興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

昨天下午,在嘉興大劇院內舉行的朱麗華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感動了現場所有人。

市委書記張兵,省委第四巡迴指導組組長金興盛,市領導毛巨集芳、劉冬生、高玲慧、孫賢龍,省委第四巡迴指導組副組長葉鳴等出席報告會。

臺上,朱麗華用自己的經歷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

臺下,掌聲,因內心敬仰而響起;淚水,因心靈觸動而滑落。

站在大劇院的講臺上

黨徽在朱麗華胸前格外鮮豔

而她穿的條紋襯衫

正是今年9月20日

在杭州接受“浙江省道德模範”表彰時的那一件

朱麗華

1994年10月入黨,現任省盲協副主席、市政協委員、市盲協主席,是嘉興麗華推拿診所所長。

40多年前,兩次意外事故讓她的雙眼徹底失明,但她用奮鬥來追逐光明,靠自己的雙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鑽研中醫推拿技術,成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並帶動了100多名殘疾人就業;

她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額高達333萬元。

近年來,朱麗華榮獲“全國自強模範”“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道德模範”等諸多殊榮。

似乎感受到臺下灼灼的目光,朱麗華讓志願者扶著她走到講臺旁,向在場的聽眾深深鞠了一躬。

頓時,嘉興大劇院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在掌聲中,朱麗華摸索著走到講臺上,將她的初心故事娓娓道來。

掌握推拿治療的方法是她夢想的起航。

為22萬多人次緩解病痛,治療308例腦癱患兒的背後,是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頑強品質。

一次,為了抱住突然抽筋的腦癱患兒,她因急性扭傷造成腰椎間盤突出,那年春節她是在醫院度過的。

剛剛出院回到家,市福利院領導趕到她家說,來自全國各地的20個腦癱患兒正在等她治療。

當時,朱麗華的母親含著淚送她出門。

說到母親,朱麗華聲音開始顫抖,一時哽咽,久久說不出話。

在她失明後,是母親晝夜陪伴她,後來不論是開設診所還是捐資助學,母親一直支援著她,攙扶著她參加各種場合。

但在去年4月2日,母親永遠離開了她,25天后,朱麗華鄭重地簽下了器官捐獻書。

淚水,同樣閃爍在臺下聽眾的眼眶中。

在朱麗華停頓的時候,黨員幹部的掌聲響起,鼓勵她講下去。

一如往常給人的堅強印象,她迅速調整了情緒,開始講述自主創業的故事。

談到創業歷程,她說得最多的是感謝,正是黨和政府的支援與幫助讓她在創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她的感恩之心再一次獲得了大家的掌聲。

“我覺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盡多少義務,讓更多需要關懷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雖然我的資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無限的愛心中去。”

“眼疾已註定我一生要忍受無邊的黑暗,但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始終是指引我前進的那盞明燈。”

朱麗華就像一面鏡子

映照著現場千餘名黨員的初心

通過朱麗華的故事

在場的黨員們重溫信仰的光輝

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後,朱麗華鄭重許下誓言:“既然進了黨的門,就要做好黨的人,愛崗敬業在診所,樂於奉獻在社會,活著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將把此生獻祖國。”

18分鐘的演講結束後

現場響起了長達十多秒的熱烈掌聲

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胡惠娟是嘉興市社會福利院的一名普通黨員,現在工作的崗位就是朱麗華曾經工作過的兒童護理部。

她說,福利院的兒童護理部照顧的都是一些腦癱、肢體殘缺、智力低下、發育不全的孩子,他們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時精心護理,朱麗華就是為這樣一群孩子無怨無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用她的堅強之心、慈愛之心、奉獻之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院職工和孩子們。

胡惠娟還說,20xx年,新的南湖革命紀念館籌建時,朱麗華捐款1萬元;

20xx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她交了10萬元“特殊黨費”……

在胡惠娟的眼中,朱麗華是一個愛崗敬業、懷有慈母之心的人,是一個組織觀念、黨員意識特別強的人。

“朱阿姨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榜樣。”

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朱麗霞,是一名在讀的碩士研究生,曾經接受了朱麗華大學四年的資助。

她說,朱麗華的資助,是學費,是希望,更是茫茫黑夜中的一盞路燈。

朱麗霞說:“自此,我的人生不再低著頭,我每天開心地笑著,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因為我的夢想有了領路人。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像您這樣堅忍不拔、充滿陽光的人——無論前方道路多麼曲折,我必披荊斬棘,闖出屬於自己的未來。”

朱麗霞立志向朱麗華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她積極參加志願者活動,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本科階段以專業第二的成績保研,研究生階段還獲得了國家獎學金。

在朱麗霞的心中,朱麗華是她的榜樣,是她的明燈,指引她前進的方向。

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聞人慶是嘉興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她被朱麗華身殘志堅、心有大愛的行為深深感動,在講述了朱麗華的事蹟後,

她說:“朱麗華同志用她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感召著我們,她的情懷鼓舞著我們,作為殘疾人工作者,全市殘聯絡統廣大黨員幹部將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入開展學習朱麗華先進事蹟活動,學習她堅守初心、一心向黨的政治品格;心有大愛、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懷;勇於擔當、奮發有為的崇高追求。腳踏實地,認真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報告會結束後,大家紛紛表示,將學習朱麗華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頑強品質,學習她心有大愛、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爭先創優、追夢奔跑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為嘉興爭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鋒、高質量發展的典範不斷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在那個“談艾色變”的年代,面對巨大的監管壓力、高傳染性的監管風險和空白的監管經驗,許多人望而卻步,毛卓雲卻迎難而上,主動請纓,一干就是12年。

上任前,所裡給他買了防護服,從牙齒武裝到腳趾,毛卓雲卻一次都沒用過。不僅如此,他還將艾滋病在押人員從裝有玻璃牆隔絕的特殊監室搬到了普通監室,將談話室搬進了艾滋病監區。

20__年9月的一天,看守所裡收押了一個渾身是血的年輕人阿明,他因吸毒產生幻覺,凌晨捅傷女友後,又用匕首刺中了追捕自己的巡邏民警。

一審宣判後,阿明像是徹底瘋了,不斷用頭撞監室的鐵門,有時蹲在地上像困獸一樣嗚咽,拳頭緊握。

向領導請示後,毛卓雲進入監室,準備和他談談。

他假裝若無其事地檢查內務,正思忖著怎麼和阿明聊天,背上卻突然重重地捱了一下。

千鈞一髮之際,旁邊另兩名在押人員,突然衝出來擋在了毛卓雲面前,幫忙控制住了想要撲上來的阿明。

可毛卓雲沒有走,他站在門口等待阿明慢慢平靜下來,又走了過去,輕輕抱住了他。一旁的在押人員都驚呆了:如果這時候阿明在他肩膀上咬上一口……

誰知阿明遲疑了一會,竟趴在毛卓雲的肩頭,像孩子似的哭了起來。

原來,庭審時阿明的父母並沒有來,女友的出庭指證對他也很不利。他覺得自己是被所有人拋棄了,更覺得刑期漫漫,自己很可能就這樣死在牢裡。

過了幾天,阿明意外收到了幾張毛卓雲抄寫下來的簡訊,分別來自他的父母、女友還有表弟,家人都言辭懇切地勸他好好改造。阿明並不知道,毛卓雲是如何輾轉聯絡上自己家人的,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說服他們,為自己寫下那樣的鼓勵。

在阿明投牢的第二天,毛卓雲如釋重負,悄悄去醫院做了一次體檢。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伍淑清,1948年生,香港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之女,祖籍廣東臺山。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第七、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上世紀80年代參與建立我國第一個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現任該公司名譽董事長。香港迴歸後,伍淑清建立“中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基金”,計劃每年組織一萬名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參觀學習,認識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增進民族情懷,關心祖國未來。

伍淑清記憶猶新的一個細節是,時任中國民航局局長當時對他的父親伍沾德說,“伍先生,因為中國沒有審批中外合資企業的先例,審批還需時日。我們先握握手,一言為定。”聽到這番話,伍沾德說:“我們都是中國人,都相信鄧小平先生宣佈的改革開放政策。”於是,雙方握手為約。

1979年11月,距離中美通航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伍淑清之父伍沾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自己墊付500萬港幣購置裝置開工,再等待批覆合同

伍淑清回憶,父親做這個決定時,曾揹負了不小的壓力。“當時很多身邊的人都勸他不要‘去北京做生意’,伯父也曾警告他‘有問題要自己承擔責任’。”然而她的父親,並未退縮。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命運以痛吻了朱麗華,而朱麗華報之以歌。如今的朱麗華已不滿足自己是一個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當一個發光者,做一個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陰鬱中賜予別人光亮。

朱麗華在嘉興推拿界聲名鵲起,是她的推拿醫療技術給腦癱患兒帶來福音。而她與腦癱患兒結緣,純屬偶然。1988年4月,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名患有病毒性腦炎後遺症的男孩找到她:“朱醫師,幫幫忙,這孩子四歲了還不能獨自坐立,我們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醫院,都說這病,難醫!你這裡有啥法子?哪怕是緩解一下病痛,也謝天謝地!”

本來就對聲音極其敏感的朱麗華,從這對夫婦的苦苦哀求裡,聽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那種絕望。她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當年的父母、當年籠罩在全家人頭頂上的哀傷。

“我能不能幫幫他們?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幫他們!即便沒有療效,也可以用我的熱情回饋給他們溫暖。”曾經的經歷,讓朱麗華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她決定用手中僅有的技術——推拿,盡力幫這對夫婦、這個家庭撥開烏雲。

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麗華根據孩子的病情和經絡走向,不斷創新推拿方法。奇蹟也在她的嘔心瀝血付出中出現了:持續推拿兩個月,孩子會爬了;第五個月,孩子能扶著牆走了;第八個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萬謝中,朱麗華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醫道的崇高與偉大。好的醫師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責任和擔當照亮許多曾經傷心絕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寬慰滋潤許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靈;像一團火,用大愛點燃許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熱情。

她說:“小孩站起來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中國就少了一個殘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負‘醫師’這個稱謂!”

她的確沒有辜負社會對她的期待、患者對她的信賴。31年來,她治療的308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達90%以上,部分腦癱患兒甚至能與正常孩子一起上學,還有25例小兒哮喘病人經過她的治療無一復發……“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熟悉朱麗華的人用這句話來描述她與病人及其家屬相處的常態。面對每一個患者,朱麗華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次穴位的精細把控,為艱難前行的他們努力點亮生命的明燈!

其實,腦癱治療是世界級難題,發病的原因千差萬別。曾有朋友這樣對她說:“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讓每一位前來就診的人稱心如意。何必這麼累呢?”

朱麗華總喜歡用一個故事作答:“大海剛退潮時,沙灘上留下了淺淺的水窪,裡面有一群小魚在苦苦掙扎。有個孩子一條條把它們撿起來,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過來說:誰還在乎那一兩條小魚,這麼多,你扔得完嗎?小孩沒有停手,邊重複著動作邊答: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每一條都希望自己能迴歸大海。我想,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撿魚的小孩一樣,多救治一個,社會的負擔就少一個,世間的歡快就多一分!”

朱麗華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個體的力量雖然如螢火之渺小,但只要匯聚起螢火蟲之光,定能光芒萬丈,照亮一片美麗的精神天空!也因為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幾十年來,只要國家需要、社會需要、腳底下的這塊土地需要,凡有召喚,她必率先響應、帶頭踐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顧大局、識大體,彰顯當代共產黨員的新魅力:

1990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當於奉獻出了兩個月的薪資所得;

20xx年,嘉興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她二話沒說捐款1萬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動交納了10萬元“特殊黨費”,說是無論如何要為抗震救災奉獻綿薄之力;

每年的寒門學子結對,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萬元,結對46名寒門學子;

……

朋友問:“朱醫師,你對自己吝嗇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腳上那雙新布鞋只花了20多塊鈔票還嚷嚷著嫌貴,對國家、對別人卻那麼慷慨。你的錢都是血汗錢,靠平時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積攢的,何苦呢?值得嗎?”

“不能這麼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個盲人,能有今天發光發熱的機會,也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就了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讓我去培訓,幫我安排了工作,後來又藉著改制的東風,盤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診所,帶著一群盲人朋友過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給予的光亮,還要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樣的我才不負紅船旁共產黨員的稱謂!”朱麗華說,我們雖不像太陽那樣光芒萬丈,讓光輝溫暖萬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個發光體,用真誠、純粹、善良和寬廣,讓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朱麗華總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去年4月27日,在母親去世25天后,她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說:“活著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不佔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最是尋常見真情,最是細節顯品格。因為不幸,朱麗華的眼睛從光明走向黑暗;因為自強,她的心靈從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進靈魂,把信念化為行動的力量,帶著夢想追光,帶著情懷造光,帶著使命發光,在最平凡的崗位展現堅毅與自強的力量,傳遞奉獻與擔當!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搖曳的樹枝、被高樓遮擋的樓角、玻璃折射下灰藍色的天空……不與朋友聊天時,躺在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病床上的王婭,喜歡仰頭望向窗外。主管醫生呂巨集程曾經俯下身子,順著王婭目光的方向望去,看到的便是這樣一幅畫面。有一次,好奇的他忍不住問道:“王姨,您在看什麼?”收回目光的王婭笑著說:“我在看太陽,每天能夠看到太陽的升起,我就覺得特別溫暖。”

看到太陽就會覺得溫暖嗎?呂巨集程有些疑惑。昨天,當手捧鮮花來到“奉獻著生命禮讚──王婭緬懷告別儀式”的現場,聽到大家講述著一個個有關王婭和愛的故事時,年輕的他突然明白了:一切的溫暖都源於愛。只要心中有愛,這世界就會溫暖如春。

67歲的王婭走了……昨天,為助學傾盡所有的她,完成了人生最後的“給予”──捐出的遺體被送往天津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回憶著她的點滴,帶著哀思送她最後一程。

含著淚水的回憶,懷著哀慟的溫暖……

溫暖是什麼?

趙穎:“溫暖是吃著白水煮菜的師傅,說起又有一個孩子的學費有了著落時的滿足。”

“你能想象得到我師傅每個月的伙食費只有200元嗎?”告別儀式上,王婭的徒弟趙穎哽咽著問站在她身邊的記者。

1976年,王婭成為一名電力工人。20xx年後,前來國網天津電力檢修公司報到的趙穎,當上了王婭的徒弟。在趙穎的眼中,師傅是個對工作要求極其嚴格的人,“她常說,我們做一件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但一件小事的發生卻讓趙穎看到了師傅的另一面。“那年年底,公司有位同事的家被盜了,年貨都丟了。大家就商量每人拿出點年貨幫幫她。”那天,晚歸的趙穎路過值班室時,看見師傅王婭偷偷把整整一箱的年貨放進了大家準備第二天送給同事的年貨筐裡。可當向師傅問起這事時,王婭卻一直沒有承認。“從那時開始,我就認定了我師傅,覺得她就是個做了好事還不願說的好人。這樣的人,值得相交一生。”

相差20歲的王婭和趙穎不僅是親密的師徒,還是一對兒“忘年交”。即使是在王婭退休後,趙穎也一直與師傅保持著密切的聯絡。“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三年前的那天,我去師傅家看她,一開門她便滿臉笑容。她拉著我的手說,‘小穎,我今天聯絡上了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以後我要盡我所能地幫幫西部的孩子們。’”之所以對那一天印象深刻,趙穎說,不僅是因為那天的師傅說起這些時笑得像個孩子,更是因為從那天開始,師傅的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差。“她最喜歡吃的是白水煮菜,因為不用放油,幾乎不太吃肉,一個雞架便是一頓奢侈飯,一個月的伙食費只有200元。她說,錢要用到有用的地方。”說這些時,趙穎哭紅了眼睛。

身邊的人,其實都看不慣王婭對自己如此“吝嗇”。走進王婭位於西青區中北鎮華亭麗園的家,70平方米的一居室單元裡,只擺放了沙發、餐桌椅、電視櫃、書櫃和床幾樣簡單傢俱。開啟她的衣櫃,更是簡單得令人吃驚。幾件薄厚不同、款式普通的衣褲,是她一年四季的服飾。“師傅都是自己買布做衣服,50塊錢就能做一身,她說這樣的衣服質量好還便宜。”趙穎說。

在臥室的書桌上,散落著王婭手寫的每月收支情況。每一筆收入與支出都詳細記錄。話費支出100元、生活支出566元、捐款20xx元……除了必要的醫藥費,捐給貧困學生的錢,佔據了王婭資金支出的最大比重。“買菜挑便宜的,生活上能省則省。”高桂芬和王婭相識多年,談起自己的這位老姐妹,高桂芬紅著眼睛說:“我們看不慣她這樣,希望她過得好一點,可是她說自己過得很幸福。唯一讓她煩心的就是,每次看到孩子們的資料,都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真的是哪個都想幫。”

溫暖是什麼?

陳章武:“溫暖是平凡的王婭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著有需要的人。”

王婭的家,沒有講究的裝飾、華麗的擺設,卻有她心中千金不換的“寶貝”──那一厚沓捐款證書和受資助孩子們寄來的封封書信。攤開一張張證書,看到的是王婭30年來捐資助學的心路歷程。

早在1989年,希望工程設立之初。當時月收入不足200元的王婭,毅然捐出了100元善款。自此,一份“初心”成為了一生的堅守。100元、500元、4000元、30000元……數字在疊加,愛越延越深。一生獨身的王婭雖無子女,但她把自己母親般的溫暖獻給了千里之外的孩子。

3年前,王婭從媒體上了解到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趙家和傾畢生積蓄捐資助學的故事。趙教授一生節儉,攢下千萬家產全部奉獻給了貧困學生。王婭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她雖沒有千萬家財,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女工,但她知道世間有很多和她懷揣同樣“初心”的人。她要找到這些人……不久後,王婭給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發去了郵件。理事長陳章武親自回覆了她。“她說自己是工薪族,但第一筆捐款就匯了6000元。”陳章武記住了王婭。

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晚期,王婭加快了捐資助學的腳步。放棄了昂貴的醫療、拒絕價格高的進口藥,王婭在病中又向基金會匯去3萬元。她說,自己的機會不多了,要抓緊每一分鐘,做想做的事。

生命有多長久?從呱呱墜地到心跳停止,生命可以是一個確切的數字,也可以擁有超越數字的深度和廣度。

去年8月,醫生告知王婭還有半年時間。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停止化療、放棄手術,接受保守治療。她從容地背起旅行包,踏上了飛往西部山區的飛機。看到孩子們艱苦的生活,她幾次潸然淚下。回機場的路上,王婭沉默良久。她對興華基金會愛心人士楊志明說:“我想把房子捐了。等我死後,房子變賣的錢可以繼續用來幫助困難孩子。”短短一句話,舉重若輕。楊志明望著眼前這位身型消瘦、已被病魔纏身的老人,驚訝於她身體內蘊含的巨大力量,敬佩她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依舊為素不相識的寒門學子奔走。

回到天津,楊志明協助王婭辦理了房產公正、過戶等手續。辦好了身後捐贈遺囑公證,王婭又放心不下,最後決定將身後捐贈變為生前贈予,並簽署了遺體捐獻協議。

了卻後顧之憂,事無鉅細的王婭還想到將去世後醫藥費的二次報銷、單位發放的喪葬撫卹等錢款,都提前做公正,全部捐出去。

溫暖是什麼?

王海龍:“溫暖是王婭忍著病痛,還在努力地逗我們開心。”

對於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王海龍來說,王婭絕對可以算得上是位特殊的病人,“當了這麼多年的醫生,幾乎天天都會遇到有病人來找我要‘單間’,王婭卻是個例外。”剛住院時,由於床位緊張,王婭住進了一個4人間病房。在腫瘤科,4人間是最擠的病房。在她入院的30多天裡,王海龍曾3次找到王婭,想幫忙安排“單間”,但都被謝絕了。擔心王婭是因為費用的問題,王海龍特意寬慰她說“錢的事不用操心”,當時已經很是虛弱的王婭卻擺擺手說:“我就想花自己的錢,我的錢有限,不用去單間了。我在這裡住得很舒服。”

腫瘤晚期患者一般要承受著來自身體與精神上的疼痛與壓力。王婭的特殊,還在於每一次當醫生對其進行治療時,拖著病體的她卻總是反過來安慰醫生,“有一次給她做腹腔引流,看見她面板裹著骨頭,擔心她疼,我們猶豫著遲遲沒有下手。沒想到虛弱的她竟笑著說‘沒關係醫生,你們做吧,從我這個角度看過去,你們真是帥氣的白衣天使’,那一刻,突然鼻子就酸了。”回憶起這一幕,王海龍的眼睛紅紅的。

“王姨,您今天心情真好!”這是腫瘤科的護士們,每天跟王婭打招呼的習慣用語。“從住進來的那天開始,王姨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愛笑,無論是什麼時候,只要看見有人走進她的病房,她會馬上露出微笑。”在護士長魏靜的眼中,瘦弱的王婭有著一種特殊的力量,她的笑容讓人倍感溫暖。正是因為這份笑容與溫暖,每當路過王婭的病房,魏靜和護士們總願意向裡多看幾眼,並喜歡叫她王姨。“我們真的沒想到王姨的背後還有那麼多感人的故事。”

同樣沒想到的,還有王婭同屋病友的家屬韓大哥,“當時就覺得她是個很樂觀的大姐,也是個很會替別人著想的人。在她走了兩天後,我在網上看到了她的報道,特別震驚,對她真是特別佩服。我這人沒上過多少學,不會講話,我就是覺得如果咱們的國家能多點像她一樣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好!”

溫暖是什麼?

周玉峰:“溫暖是無論您在哪裡,我和孩子們都會永遠愛著您。”

“王姨,我來看您了……”告別儀式上,周玉峰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這位從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一路“站”過來的老師,剛說了這幾個字,便已潸然淚下。17日凌晨接到王婭去世的訊息後,周玉峰買了最早一趟來津的火車票。當時車票難買,“即使站著我也要站到天津,我一定要去送送王姨。”

周玉峰在靈臺一中負責學生捐助的對接工作,而靈臺一中正是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的對口援助學校。周玉峰與王婭的第一次見面是兩年前,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那天,坐在臺下觀眾席上的二人聊了很多。“王姨很關心娃娃,聊到娃娃家裡困難,她聽著就眼圈泛紅。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王婭問起當時她資助的學生白雲的情況,當她得知坐在不遠處的男孩正是白雲時,她卻拉住了想要介紹二人相認的周玉峰。“別告訴孩子,別讓他知道我就是資助他的王奶奶,我就這麼看看他就好。”

那期節目錄完回老家的路上,白雲曾問起周玉峰,坐在他身邊的奶奶是誰,“我看她在現場總是滿臉微笑地盯著我看”,當得知那就是王婭時,男孩有些失落,“周老師,您應該在現場告訴我,我想當面跟奶奶說聲謝謝。”“你好好學習,爭取考到天津去,以後有的是機會。”周玉峰安慰白雲說。可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一次的“擦肩而過”,竟成了白雲和王婭永遠的遺憾。“王姨在靈臺一中一共捐助了7名貧困學生,得知她去世的訊息,孩子們都哭了。就在那天夜裡,靈臺下起了大雪,所有出山的路都被雪給封住了,要不然,我一定帶孩子們一起來送送王奶奶。”

在周玉峰的上衣口袋裡,揣著孩子們託他帶給王奶奶的信,他小心翼翼地開啟,想念給王姨聽。“王奶奶,我們不僅在物質上有了您的資助,更重要的是您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無限的溫暖,我們將會把這根大愛的接力棒傳遞下去……”“王奶奶,您為我們做了那麼多,您把所有的溫暖都給了別人,我很想對您說,來生您一定要對自己好一點……”

昨天,送別王婭最後一程後,周玉峰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無論您在哪裡,我和孩子們都會永遠愛著您!”

生如夏花般燦爛,死若秋葉般靜美。

輕輕地你走了,沒帶走一片雲彩,但留下的卻是滿天繁星:

在國網天津電力公司,那些深受感動的同事們,正在籌劃著組織一系列愛心捐助活動,“王婭是我們國網天津電力人的驕傲,也是我們的榜樣。她走了,她未完成的事業,我們來。”

在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護士長魏靜拿起手機撥通了孩子的電話:“寶貝,媽媽想跟你商量件事,我想捐獻眼角膜。”

……

萬物復甦,春天來了。王婭,你看到了嗎?

這世界正因為有你而變得溫暖如春!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6月16日上午9時至17日凌晨5時,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凌雲縣遭遇強降雨,持續暴雨引發山洪,黃文秀在抗洪救災途中不幸遇難。黃文秀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之後,回到家鄉百色支援建設,成為廣西百色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的第一書記。(6月24日,光明日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看完各家媒體對黃文秀事蹟的報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為何物。可能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孩提時代,說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為偉大的數學家或者科學家,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貢獻。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思維以及認知的具化,理想漸漸成為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經濟獨立、獨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夠拼湊得起最初夢想的藍圖。也許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淺薄,也許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許是對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的認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黃文秀的事蹟,正是能夠讓我們在感動、感慨的同時,從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樣的力量盪滌靈魂、砥礪初心、呼喚擔當。

時代呼喚黨員幹部的擔當。黃文秀在扶貧日記中寫道:“一位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說過,‘一個國家的落後在於精英的落後,而精英的落後在於嘲笑民眾的落後’,我們黨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從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脫貧,並且扶貧要扶志和扶智,這樣一個切實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的黨,我怎麼能不響應號召呢?”廣大黨員幹部,在開展扶貧工作中,更是要以身作則,樹立為人民服務、建功立業的決心和信心。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不得,畏手畏腳怕出錯而不做事要不得,紙上談兵不深入群眾、不深入基層調研要不得,“數字”脫貧和虛假脫貧更要不得。我們肩上擔負著使命、責任、信仰、人民群眾的期望而負重前行,前行的路上或許荊棘滿布,或許有過不被理解、不被接納,但又何足無懼,當一個人的思想強大到足以凌駕時間與空間,當一個黨員幹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作為自己的追求,忘“小我”而追求“大我”,便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便可以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時代呼喚青年一代的擔當。現在很多青年學生從小就生長在兩代人給他們搭建起的“溫室”裡,對於人生的規劃可能更多的在於實現自我。因此,“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種在少年時代就樹立起來的巨集偉志向、為國家和民族而奮鬥終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對青少年的核心價值觀引導中顯得尤為重要。黃文秀身為北京師範大學的碩士畢業生,畢業後沒有貪戀大都市的繁華,沒有衡量個人的得失而選擇一條可能更開闊、更安逸的道路,而是選擇回到家鄉、反哺家鄉、建設家鄉。筆者認為,黃文秀事蹟也應該宣傳到更多的學校、更多青年學生的視線,不是說簡單的鼓勵廣大青年到基層去工作,而是為了引導青年一代的價值觀,是要他們博覽群書、全面發展、求真務實、不斷增強自己的綜合素養,引導他們樹立更遠大的人生理想,為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而奮鬥。由此,國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來。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已故退休職工王婭用生命做慈善,畢生捐資助學,事蹟質樸無華,傳遞了無私忘我、奉獻社會的價值追求,是國家電網公司系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榜樣,是新時代“普通人慈善”的典型代表,是“用生命之光點亮寒門學子求學之路”的最美國網人,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大愛無聲的傳統美德,生動反映了國家電網員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風貌。她的先進事蹟在中央及地方新聞媒體、網站、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自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傳遍大江南北,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產生強烈反響,被譽為“中國最溫暖的樣子”。在20__年第一期“中國好人榜”中,王婭名列榜首;今年5月,王婭當選天津市第六屆道德模範;9月,王婭獲評天津市“慈善之星”。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我一直將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一直激勵著我。古人云:“人貴能持之以恆”,這句話也不證實了這個道理嗎?

正如中國女排,她們在經歷了20xx年的低迷期,仍然不放棄,努力堅持才能再次榮登世界之巔。這幾天人們都沉浸在這份喜悅之中,中國女排因為堅持,她們成功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堅持,不努力。

古今中外無數的成功者,都以他們生動的人生經歷,向我們展示了堅持的寶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才打敗了吳國;司馬遷飽受艱辛,歷經20xx年才寫成了《史記》;愛迪生試驗了上千種材料,終於找到製作電燈的鎢絲;拿破崙幾經波折,才成為稱霸歐洲的法蘭西皇帝;馬雲艱苦打拼,才成立了今日的淘寶網……

如此等等,都雄辯地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堅持是一種態度,只有堅持不懈,人生才能趨於完美。

身處絕境,強者與弱者的區別就在於,強者能夠抓住逆境背後的機遇,在絕境中逢生。而弱者則是在逆境中隨波逐流,在絕境中選擇了放棄。失敗者並不是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絕境中,成功者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成功者比失敗者多堅持了一分鐘,多走了一步路。

曾經的我還以為進不了理想的中學,但正是我堅持著心中的信念和夢想,終於如願以償。每當自己一次次挫敗,感到自己不行了,失敗了,我都會啟用這種力量,讓我重新站起來。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大多數人都是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只有堅持到底,那麼就一定會成功!堅持就是勝利!我們要學習中國女排那永不放棄的精神。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時隔兩個月,伍淑清在接受採訪時,批評了香港特區政府部分公務員,並認為香港經濟已進入下行週期。她認為,香港商界深受香港風波之害,可惜現在敢站出來講話的人還太少!

在香港,伍淑清被人稱為“美心大小姐”,因為她是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的長女。而在內地,特別是在首都北京,她往往被人暱稱為“001小姐”。原因是1979年6月到9月,伍淑清從香港到北京,去了7次,只為謀求到內地做航空食品的機會。1980年4月,“外資審字(1980)中外合資企業第一號”終於出爐,亦即美心集團和中國民航總局成立的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商言商而言,“001小姐”也好,“美心大小姐”也罷,從這家航空食品公司的成立來看,伍淑清確實有過人的政治嗅覺和商業嗅覺。

那麼,如今她怎麼看香港風波和香港的商業前景呢?海叔從採訪稿中,似乎感受到她並不樂觀。她認為,香港經濟的下行週期恐怕至少要持續三年。“經濟壞到底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子再上來的。”她說,“就算中央有政策,香港本身還有底氣麼?”不過,她也並非完全看衰香港經濟。她還表示:“內地的企業來香港,用香港的平臺融資還行。要是內地企業不再來香港融資,你香港錢從哪裡來?”

海叔覺得,伍淑清看到的無非香港經濟的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香港本地的民生經濟,包括旅遊、餐飲、零售等等,短期前景有些不太樂觀。由於風波所及,香港的這些行業確實受到了打擊。計程車司機們敢怒敢言,卻屢屢被打壞車輛;在日內瓦發聲後,伍淑清父親伍沾德創辦的美心集團旗下多個西餅店、餐館與咖啡館屢遭香港破壞,儘管伍淑清後來多次宣告她不是美心的股東,也不在美心工作,但對美心的打砸攻擊至今仍未停止;至於零售業,包括知名的銅鑼灣崇光百貨等,一旦遇到鬧事,總得提前打烊甚至索性一天不開門。

第二個方面,則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包括最大的境外人民幣離岸市場,這一地位仍在,這方面的前景“還行”。換言之,在她看來,未來內地企業來香港融資,保證了香港經濟的活力。這無疑是香港仍有光明未來的一個方面,但單靠這方面顯然不足以確保香港經濟行穩致遠。

她感嘆說,深受其害的香港商界其實應該站出來做些事情,可惜現在敢站出來講的人還太少。如此說來,在她眼裡,香港商界不是沒有明白人,只是怕公開說了什麼,被搞事者起底、與己有關甚至無關的商鋪被破壞……

對於香港特區政府的部分公務員的抨擊,在於一些人以保持“政治中立”為由無所作為,更有甚者,有人認不清自己的身份,去參加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的遊行。最近的案例,就是10月31日,西方“鬼節”那一天,有人在非法示威現場戴有面罩,襲擊在場警員。警察扯下面罩,發現此人是香港政務司司長辦公室助理文書主任。伍淑清也說:“前幾天抓了幾個人,有的是海關出來的,有的是律政司的……這些公務員到底是該為政府工作還是上街?這暴露出什麼問題?”伍淑清反問稱,“這說明他們的腦袋是不清楚的,既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也不清楚什麼是合法的,什麼是不合法的,一窩蜂。”海叔注意到,在伍淑清提出這一觀點之際,《人民日報》也於差不多時間發表了一篇評論,提出“香港一部分公務員不能一邊享高薪厚職,一邊胡作非為”。無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帶領特區政府,恪盡職守,努力穩控局面,改善社會氣氛,止暴制亂、恢復秩序的態度是堅定不移的。但內部個別公務員,包括公營的香港電臺的一些人的一些歪風,確實該殺一殺了!

感動中國蘇炳添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18

朱麗華是我的摯友,更是我尊重的大姐。她失去了光明,卻用她的愛與溫暖照亮了許多人前行的路,生動詮釋了紅船旁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勤善和美、勇猛精進”的新時代嘉興人文精神。

不幸的意外,使她雙目失明,甚至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偶像張海迪的一次報告使她受到了啟發,增強了樂觀生活的勇氣。她潛心學習推拿技術,獲得中醫執業資格證書,成為嘉興首個盲人中醫師;她白手起家辦診所,解決了十幾名殘疾人就業問題,並免費傳授推拿技術,讓100多名殘疾人找到了工作;300多名腦癱患兒經過她的治療,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

“有生之年多回報社會,多幫助別人。”朱麗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創辦的推拿診所成為第一批96345社群服務求助中心加盟企業。除了基本的生活支出外,她每年把大部分收入捐贈給社會,貧困學生、殘疾人家庭更是她資助的物件。

朱麗華還是一名優秀的殘疾人工作者,擔任著省盲協副主席、市殘聯主席團副主席、市盲協主席等職務。她協調起草制定了《盲協內部管理條例》及《盲協組織機構工作規範》,使盲協組織工作有了更具體的章程;組織視力殘疾人蔘與業餘交流慰問活動、學習盲文等。

她還連續五屆當選嘉興市政協委員,為殘疾人事業積極建言獻策。朱麗華始終認為,愛心是需要傳遞的,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盡多少義務,儘可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