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精選17篇)

欄目: 事蹟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6.34K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效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精選17篇)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__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__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__年,運20列裝部隊。20__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著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2

顧誦芬,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了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許多人聽說他,是因為他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架雙發、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戰鬥機的總設計師。實際上,他的故事裡遠遠不止一架飛機,他用一輩子的時間見證並書寫“航空救國”“航空報國”“航空強國”。在不久前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獲20__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顧誦芬的名字取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名句。1937年,7歲的顧誦芬在北京目睹日軍飛機肆意轟炸,讓航空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裡紮下了根。1947年高中畢業,他毅然選擇了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從此,他的人生和我國航空工業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顧誦芬不甘步人後塵,決意要設計出自己的飛機。面對蘇聯、歐美對我國飛機設計的技術封鎖,他忘我鑽研,“連洗腳時也在看書”。為收集資料騎著自行車跑了一個星期,邊摸索,邊試驗。為解決飛機抖振問題,他瞞著愛人乘飛機三上藍天,冒著生命危險尋找問題癥結。從殲教1、初教6到殲8、殲8Ⅱ,一次次歷史性突破的背後,都有他的身影,以至於有人感嘆“翻開他的人生履歷,就彷彿在閱讀一部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志在藍天、航空報國的顧誦芬擇一業而終一生。在他的人生軌跡中,有著閃亮的三個關鍵詞:航空報國、航空救國、航空強國。面對日機轟炸,他立下了航空報國巨集志;邁出大學校門,他開啟了航空救國征程;擔當設計重任,他踐行了航空強國理想。從青絲到白髮,顧誦芬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祖國的藍天;從空白到突破,他讓新中國的“長鷹”不斷迭代升級;從學子到大師,他用畢生心血書寫了載入史冊的航空事業發展成就。

壯心未與年俱老,一生鍾情翼沖天。顧誦芬忠誠奉獻、逐夢藍天,敢擔重任不怕挑戰,苦心鑽研不甘落後,以身作則不懼風險,以航空夢奮力託舉強國夢。他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把奮鬥情懷融入時代洪流,與時間賽跑、同強國競爭,以強國有我的使命感催生報國熱情,以爭先創優的緊迫感創造航空奇蹟。他匠心不息、勇攀高峰,堅持走自己的路,搞自己的飛機,帶領研製團隊行進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歷史軌道上,戰鬥在發展創新、蝶變躍升的報國天空中。

顧誦芬一生淡泊名利,也從不宣傳自己。他只是說:“沒有虛度這一生,幹了幾件事。”直至1978年以後,才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即使是回憶錄,他也堅持只談飛機設計工作和航空科研有關的經歷。診斷出直腸癌,他還是每個工作日“早晨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從住處到辦公區,不到500米的距離,他要花十幾分鍾才能走完。顧誦芬在手術住院期間,還將外文書刊資料影印或翻譯給一線設計人員。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顧誦芬胸懷“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堅持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默默無聞地揮灑著青春和熱血,無怨無悔地貢獻著智慧和力量。他堅定“功成必然有我”的歷史擔當,潛心鑽研的報國志、強國心純粹而堅定,一代代戰機在藍天掠過的是他嘔心瀝血的軌跡,翱翔的是他發奮圖強的赤誠。他秉持“公燭無私光”的人格風範,把忠誠彰顯一輩子,把大愛融入全身心,“事業擺當中,榮譽藏身後”是竭誠奉獻的航空壯歌。

“癌患無所畏,暮年寄壯心”是其鞠躬盡瘁的人生寫照。1986年之後,離開了飛機設計崗位的顧誦芬將主要的精力轉向了飛機的主動控制技術研究,以及推動國產大飛機的發展。他力主並做出巨大努力促成新一代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的立項。參加運—20試飛評審時,顧誦芬其實已經顯現出直腸癌的症狀,身體極為虛弱。可他在後來手術住院期間,還叮囑資料室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重要資料甚至會翻譯好提供給學生和年輕技術人員閱讀。

這些年,他還心繫母校發展。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學院成立時,他作為“特班”班主任為首屆36名碩士生開講第一課。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空天科技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飛機出版工程》總主編……此外,顧誦芬還積極參與“思源校友年度捐贈”專案,為建設校園和幫助學子而慷慨解囊。

現在,辦公室或是會議室裡還常常能見到這位耄耋之年的航空英雄的身影,他依舊活躍在第一線,關心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仍在思考如何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中國航空工業未來如何發展,如何培養堪當重任的專業人才隊伍。

他對年輕人充滿期待:“中國航空事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說,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顧誦芬曾在接受採訪時說:“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3

1969年7月5日,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首飛成功。顧誦芬鬆了一口氣,前一晚,他做了很多噩夢,擔心飛機會摔下來。顧誦芬沒辦法不擔心。“殲-8”的研發經歷了太多的艱難。

研發中國自己的新型殲擊機——顧誦芬第一次正式提出這個想法,是在1963年7月的一次技術報告會上。此前,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已經對米格-21進行了近3年“技術摸透”。顧誦芬認為,摸透只是初步階段,我國最終還是要設計出自己的飛機。為此,他在會上提交了一份設計報告。

1年後,經過進一步準備,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設計研究所提出,“現在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自行設計上去了”。1965年1月,黃志千被任命為殲-8飛機總設計師,顧誦芬擔任副總師之一。

不幸的是,4個月後,黃志千在赴西歐考察途中遭遇空難。新機研製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為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成員包括蔣成英、顧誦芬等。接下來的幾年裡,顧誦芬主持解決了殲-8縱向穩定性、橫側向穩定性等技術問題,為其首飛成功作出了貢獻。

但對顧誦芬等人來說,首飛成功只是一個開端。沒多久,他們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飛機在向大速度飛時出現了抖振問題。飛行員對顧誦芬說,就像坐在一輛破公交車行駛在並不平坦的馬路上,顛得太厲害。

為了找出問題所在,顧誦芬帶領團隊想了各種辦法,從機尾罩的設計到內外流的協調,再到方向舵上安裝阻尼器,一步一步去排振,逐漸提高飛機的速度。然而,直到1978年,飛機的抖振問題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顧誦芬判斷飛機尾部存在著氣流分離現象,卻苦於沒有好的錄影機和照相機,而無法證實這一判斷。後來,他想到了一個“土辦法”,在機尾罩周圍貼上毛線,人坐在另一架飛機上觀察,哪些地方的毛線是震動的,這樣就可以看出哪裡存在氣流分離問題,而顧誦芬本人就是那個觀察者。為了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說是一種冒險,更何況顧誦芬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但他還是承受著巨大的身體負荷,連續3次上天觀察,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

試飛當天,他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出門了。家裡人以為他只是日常上班,沒想到他會瞞著他們登上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由於姐夫黃志千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但從提出辦法那時起,顧誦芬就沒有再考慮這個問題。“心裡想著的是國家,並不是想著自己怎麼樣。”顧誦芬說。

1979年年底,殲-8終於正式定型了。殲-8的橫空出世標誌著中國擁有了完全國產的高空高速殲擊機。第二年,顧誦芬成為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承擔殲-8Ⅱ的研發工作。殲-8Ⅱ被評價為“我國空軍裝備的殲擊機中最高檔的機種,對改善空軍裝備、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而整個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

1986年,顧誦芬離開他工作了30年的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調到北京的航空工業科技委工作,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為航空裝備的體系建設、重點型號的未來發展,以及國防事業的巨集觀佈局建言獻策上。

從大飛機專項到第四代戰機技術的革新,再到最新前沿技術探索,顧誦芬一直關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希望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有顧總在場,我們就踏實了。”不少年輕飛機設計師這麼說。

20__年,顧誦芬被確診患有直腸癌。雖然後來接受了手術,但他至今仍處在癌症的康復期。可即便如此,他依舊每天雷打不動地按時出現在辦公室裡。從家到辦公室,距離約500米。這段路程,常人走起來用不了10分鐘,顧誦芬卻需要花上至少3倍時間才能走到。但他從未想過要停下來。“瞭解航空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顧誦芬認真地說,“希望我們的航空工業能夠真正發展起來,成為世界先進國家之一。”

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前,顧誦芬不小心摔了一跤,當被問到康復後最想要做什麼時,他緩緩說道:“還是搞飛機設計。”

“還是搞飛機設計”,說這句話時,這位已過鮐背之年的老人,眼中隱隱有光。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4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出生於江蘇蘇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震得家裡的玻璃窗都發顫。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顧誦芬說:“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裡埋下了。

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便也買了一架給他。最初的航空夢想,便從小小的航模上誕生。此後,他先後求學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航空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建立獨立完整並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1951年,顧誦芬畢業後分配到航空工業局。當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於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5

1950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研究我國航空工業建設問題時提出,國家準備5年內拿出60億斤小米用來支援發展航空工業。60億斤小米,按當時的物價算大約是5.35億元人民幣。對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說,這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沒有制空權的國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窮二白,中國航空工業還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煙中艱難起步了。

1951年,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顧誦芬來到北京,加入剛剛組建的航空工業系統中。1956年,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繼續北上。在瀋陽,他作為首批核心成員,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新徵程。

對年輕的顧誦芬來說,離家北上建設航空工業,不僅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在踐行他從小的理想。多少年過去,“七七事變”爆發後頻繁出現的飛機轟炸聲,總是在他的耳邊迴盪。“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顧誦芬堅定地說。從此,他在大學聯考志願上填報3所大學的航空系,是因為這份初心;大學畢業後,投身航空工業一線,也是因為這份初心。

到瀋陽後,顧誦芬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架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殲教-1。在這之前,中國航空曾迎來一批蘇聯“老師”。可他們的“課程”裡,只有如何製造飛機,並不教我國如何設計飛機。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命脈在人家手裡,這怎麼能行?但自行設計,就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

按照時任瀋陽飛機設計室主任徐舜壽的方案,他們要設計的噴氣式飛機需要從兩側進氣,而不是用機頭進氣。這在國內根本沒有先例。準確說,那時我國在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為氣動組組長,顧誦芬在大學時就沒接觸過噴氣式飛機。因此,在聽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國外文獻後,他立刻動身來到北京。為了不影響學生白天使用資料,他借了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詢抄錄資料,整整跑了一個星期,自行車前叉在土路上都顛裂了。就這樣,靠著硬“啃”國外資料,顧誦芬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引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佈局設計。

殲教-1首飛成功後,幾乎是無縫銜接,顧誦芬又通過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隨即又在國內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採用,為後續殲擊機設計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但在1978年之前,顧誦芬的名字並不為人所知。雖然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瀋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但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首飛成功的訊息並沒有公開。周恩來總理知道後還託人帶話,“告訴這架飛機的設計人員,要他們做無名英雄”。

顧誦芬和他的同事們從不畏懼做無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是他們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世人的視野。他卻總是說:“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6

隊員們說,吳天一在高寒地帶開展科研工作的拼搏精神和獻身精神,曾令外國專家欽佩不已。

那是1990年夏,中外科學家攜手組建“阿尼瑪卿雪山聯合登山隊”。海拔6282米的阿尼瑪卿雪山位於青海南部,以其海拔高、地形複雜、氣溫低、風力大、紫外線照射強,氣候多變等特點,為高山環境生理研究提供了完備條件。此次登山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人在徒步急進登山狀態下的複合反應。

在海拔5000米進行高山生理實驗10天后,外方醫療隊員因為出現急性高原反應停下了腳步。而同樣出現高原反應的12名中方隊員,在隊長吳天一的率領下卻一直攀登至5600米高度,並建立了實驗站,完成了一週的科學考察。此次考察結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研究》論文在國際高原醫學界引起轟動,為我國贏得一項特別貢獻獎。

在高原醫學研究中,吳天一不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極富語言天賦,精通英語、俄語,且與藏胞交談不用翻譯。陪同外賓訪問時,他地道的英語令美國科技參贊驚詫不已。

掌握多種語言,賦予他登上世界舞臺的階梯。他第一個向世人介紹高原肺水腫和成人高原心臟病。他將險境中求得的數以萬計的科學資料,撰寫成100多篇論文。其中,《我國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獲最佳高原適應性》一文,榮獲世界高原醫學界認可。《高原病命名與分型》等論文被國際低氧學術研討會多次引用,並收錄於國際科技資料資料庫。

年過八旬的吳天一仍帶著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他直言,高原醫學研究的“無限風光”在崇山峻嶺之間,只要事業需要,他將隨時背起行囊奔赴險峰。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7

顧誦芬帶領的團隊誕生出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冊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

“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顧誦芬淳樸的話語中不無謙虛。對於年輕人,他充滿了期待。“我國航空事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說,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20__年,當鮐背之年的顧誦芬再次回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時候,執意要到中國航空事業開拓者黃志千烈士的塑像前去看一看,顫顫巍巍的他看向黃志千塑像時眼睛裡閃爍著光芒。

在顧誦芬的心裡有國家、有航空、有飛機、有研究所、有團隊、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沒有他自己。他講起來都是設計製造飛機的時候如何的艱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話飛機就飛不起來,可是他自己的功績總是一筆帶過、不願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應該受到照顧,誰的日子過得很苦,他都說的清清楚楚,但是問到他自己受的苦時,卻總是雲淡風輕。

顧誦芬說:“這沒什麼,都是應該做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是這樣的,這是主席的教導。”這些話不是喊口號,不是說空話,這是他內心最真的話。他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共產黨員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他用過去投身航空幾十年的時光告訴我們,航空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8

楊振寧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2箇中國人之一(最早獲得提名的華人是在清朝政府任職的馬來西亞醫學家伍連德),也是目前成就最高的華人物理學家。關於宇稱不守恆的研究在發表的次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快的獲獎速度在諾貝爾獎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而且在此後也非常少見。楊振寧的成就已經達到即使再多獲一次諾貝爾獎也很難繼續提升其地位。楊振寧的事蹟鼓舞了不少後輩華人物理學家。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佈,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提名申報,將該臺於1975年11月26日發現,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1999年5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20__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用於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傑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

20__年11月29日,楊振寧當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20__年5月14日,楊振寧先生捐贈清華大學暨“楊振寧資料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舉行。

20__年9月22日至20__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大學展覽廳舉辦“楊振寧教授百齡華誕:物理巨擘中大摯友”公眾展覽,介紹楊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蹟,並展出楊教授的珍藏。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9

海勝歸來,雄鷹返鄉,英姿颯爽處,爭睹爭睹,滿城盡說聶英雄。

當選湖北日報形象人物的我省棗陽籍航天英雄聶海勝迴歸故里,出席頒證典禮。兩天來,英傑所到之處,萬眾矚目,成了街巷嘖嘖誇讚的焦點人物,又掀起一陣“聶旋風”!

有一種追逐總是讓人翹首,有一種標杆總是讓人仰望,有一種楷模總是讓人致敬,有一種精神總是讓人激昂。

這是因為,以聶海勝為代表的優秀荊楚兒女身上的責任、理性、堅毅的光芒,指引著普通人前行的方向,榜樣讓人找到向上的勵志力量,因而顯得備加親切可感。

京劇宗師譚鑫培出自江夏,武音大三學子兩度用音符打動央視,武鋼撐起北京鳥巢,“武漢艦”護航索馬利亞……

為什麼這些“傳奇”總是讓我們津津樂道?並不是名人效應讓我們有攀附的世俗,也不是要拿他人的成就為自己臉上貼金。

是因為這類“湖北造”的人傑,根植於荊楚的地靈。歷歷在目的,是他們曾跟我們一起奔跑在田野上的身影;歷歷可數的,是他們從我們這一方水土一方人物中脫穎而延伸出去的攀爬足印。

他們的偉大,他們的神奇,都所來有本。父老兄弟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沒有絲毫“如隔雲端”的縹緲。因為“水有源,木有根”,他們成長的經歷,是荊楚人民握在手中的育才母本,順著他們走過的路,可以孵出新的希望、複製新的成功。

他們在璀燦之前,也是平凡的,從小草長成大樹,從小鴨變成天鵝,是因為付出更多。

聶海勝也好,其他荊楚驕傲也好,總是讓我們不知疲倦,常見常新,就是因為身邊熟悉的風景有著借鑑的便利,激勵著荊楚子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曾跟大家一樣生在這塊土地長在這塊土地,他們能之,後生亦能之!

這就是聶海勝讓人歡呼的意義吧。惟楚有才,英傑輩出,願我楚天,星光更多。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0

天梯和溜索。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會深切地體會到當地民眾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的。去懸崖村的必經之路,是用鋼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級。不要說叫你親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圖片你也會嚇得兩腿發軟。更不要說爬上去之後還要下來,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下來時更困難,特別是對有恐高症的陳貝兒來說。但陳貝兒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體能上的困難,親自上下了懸崖村的天梯,前後花了十多小時,目的是體驗一下當地村民的不容易。如果沒有真誠的心,就讓無人機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攝乘溜索過怒江那一節,隔著螢幕都可以感受到陳貝兒是極其害怕的,剛開始的時候連眼睛都不敢睜開。但本著對拍攝的真誠,她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完成了拍攝。

陳貝兒對祖國也充滿著真誠。《無窮之路》的播出,讓香港觀眾有了更多的瞭解祖國的途徑和機會。在TVB製作的英文版《無窮之路》中,陳貝兒親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讓更多的外國人瞭解真實的中國。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1

聶海勝,湖北棗陽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稱號。20__年7月,獲頒“二級航天功勳獎章”。

聶海勝,棗陽市楊壋鎮樊莊村人。1981年,考入棗陽一中讀書,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空軍招飛,1983年6月,聶海勝在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現空軍航空大學)入伍。學習期間,其成績優秀,在同期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聶海勝成為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__年,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航天員梯隊。

20__年10月12日,聶海勝與指揮長費俊龍冒雪出征,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執行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蔘與的空間科學實驗,標誌著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蔘與的空間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20__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

20__年4月,聶海勝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並擔任指令長。同年6月11日,聶海勝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太空,在實現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開展航天員太空授課後,於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飛行任務中,手控交會對接難度係數很大,被形象地稱為“太空穿針”,對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度和心理素質要求極高。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聶海勝在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__次,充分展示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20__年2月,聶海勝出任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__年11月,聶海勝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稱號。20__年,榮獲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20__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向其頒發“二級航天功勳獎章”。20__年1月,聶海勝等11名航天員被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員群體“時代楷模”稱號。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2

吃得苦,霸得蠻"湖南小子

一九六六年十月的某一天,湖南湘潭縣雲湖橋鎮飛蘭村的湯姓人家迎來了他們的大兒子,湯家這個大兒子取名洪波,大概是希望這個孩子將來能幹出一件波瀾壯闊的事。

果不其然,湯洪波作為湯家的長子,從小就很懂事。

由於湯洪波在家務農,承包了10多畝地,湯洪波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在地裡勞作,從5歲起,就跟著他們一起地幹活。

年僅10歲時,就已是家中插田的高手。

湯洪波不僅在地裡幹活,而且還幫著家裡做家務。到了國中,他每天起得很早,然後燒火做飯,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之後去上學。

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做過最調皮的事也不過是躲在田野裡看小說而已。

湯洪波的母親伍蘭清心中,湯洪波的艱苦奮鬥精神來源於父親湯海秋用心教導。

根據伍蘭清的回憶,湯海秋從小就教導湯洪波和弟弟做事要勤快,常常把“不能插完這一塊田不能吃,不割一擔魚草不能休息”這句話掛在嘴邊。

或許是父親對湯洪波的嚴厲要求,才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能夠吃苦。當了一名空降兵的飛行員,不管訓練過程多麼辛苦,他總是咬牙堅持下來,也從來不給父母打電話。

即便每一次回到湘潭老家,湯洪波都沒有放鬆過,別人跑出去玩,他卻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讀書學習。正如湯海秋所說:“兒子戀家,可以工作,學習從不含糊!”

追逐夢想的勇氣,永不懈怠,永不懈怠

湯洪波高三畢業那年,向家裡說自己很想參加“招飛考試”。因此,在父母的支援下,這位勇敢的少年朝著自己的飛天夢邁出了第一步。

媽媽伍蘭清回憶說,湯洪波一下子就通過了“招飛考試”,那時年僅19歲的湯洪波特別開心,還特別高興,還跑到村口的小賣部買了一串鞭炮為自己慶祝,隨著一聲“招飛”而來,他要保衛祖國的遠大目標。

事實上,在老師的記憶中,湯洪波的成績在成績上並不突出,屬於中等偏上。

而且,在老師眼裡,湯洪波還是個遇事十分淡定、從容的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鎮定自若,非常鎮定、鎮定。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陽光和穩重的個性,才讓這樣一位成績並不出眾的孩子在追夢路上越走越堅毅,越走越勇敢。

湯洪波於1995年入選為飛行員,經過長達8年的飛行訓練,成為大隊總隊長。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時引擎發出的那種轟鳴,也喜歡駕駛飛機在雲層裡爬上爬下,這種直插雲霄的感覺,很愜意。」湯洪波這樣形容自己對飛行的熱愛。

但是湯洪波的心中仍然有一個更加遠大的理想,他要成為一名航天員,飛向太空。通過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他終於在20__年5月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這是一次跨越,從飛行員到宇航員。接著,湯洪波必須從零開始學習,開始一天一天的嚴格訓練。

自作自受,成大器

「特別能吃苦可能是我們家的「遺傳」,我家大人都可以吃苦,小孩也可以!」湯海秋的父親覺得,正是兒子從小在農村的歷練,讓兒子在追夢的路上從不怕累,不怕苦。

由於這是湯洪波第一次參加載人航天任務,被問到是否有壓力,他真誠地說:壓力會更大。

確實,壓力是必然存在的。

但是對湯洪波來說,這同時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挑戰,他已經為這個挑戰準備了11年,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會滿載而歸。

湯洪波在六月十七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了這樣一句激動人心的話:

「要往上長,先往下扎!」

雖然只有十一個字,但卻顯示出湯洪波作為一個航天員應該有的精神面貌。

事實上,無論何時,做什麼事,我們都要保持一顆努力向上的心,困難再大,也無法放棄心中的夢想。

正如湯洪波,向著目標永遠堅定地前進,只要堅持下去,光明就會迎來輝煌的曙光!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3

最近,我國“天宮”空間站為孩子們在太空進行了一場生動、趣味性十足的授課。王亞平和葉光富以及翟志剛三位航天員老師,向孩子們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的人體運動、細胞學試驗以及液體表面的張力等神奇現象。這是我國空間站首次展開授課,而未來神舟十三號乘組包括後續抵達的航天員們,也將繼續在太空授課向大眾科普航天知識。

而在太空授課進行時,神舟十二號的乘組人員也在返回後首次在大眾和媒體前亮相,但網友卻發現了他們不同之處。從劉伯明、聶海勝以及湯洪波身穿的航天服裝看,發現他們每人胸前都多出1顆“星”,這讓廣大網友十分好奇。目前聶海勝已經擁有2顆,但我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卻至今只有1顆,未來王亞平也有望再獲1顆,這顆星到底代表什麼?對航天員們來說,這代表著驕傲。

神十二乘組全部“加星”,對於自己的3顆星聶海勝表示,這代表他執行了3次航天任務,每次進入太空都會多1顆星,執行任務的次數越多胸前的星星就越多。目前劉伯明已經擁有2顆,湯洪波雖然目前仍然是1顆,但未來的“星星”數量一定會再增加。而除了胸前的“星”之外,航天員們胸前還佩戴徽章,這是他們飛行過的任務標,有的是神舟六號,有的是神舟十號,當然也包括不久前的神舟十二號。

這些徽章不僅見證了航天員們的付出,同時也是我國太空事業的最佳見證,無論他們胸前有幾枚徽章、幾顆星星,都是我國航天的功勳者。而這時候就不得不提我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雖然他胸前只有1顆星,但在國人眼中他卻是最了不起的太空人。作為我國首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和如今的航天員們不同,他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太空,可以說賭上了自己的性命。

但最終他成功完成任務並順利返航,為我國開啟了載人航天曆史,堪稱中國航天的里程碑,但後期因為身體原因加上需要為我國培養更多的航天員,所以他不再執行航天任務。而在大眾眼中,他永遠是那個不會被忘記的航天員,即便他胸前只有1顆星,但這顆星卻是中國第1顆,分量不言而喻,當然不僅是楊利偉,每位航天員都值得被銘記,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中國航天。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4

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北京8月3日隨著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發令槍響起,七個人影飛速衝向終點。這其中,只有一位有著黃色面板。

北京時間1日晚,年近32週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半決賽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亞洲紀錄。

作為第一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這一夜,他“蘇神”的綽號被更多人知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炳添的人生,遠比比賽還要精彩。

北京時間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圖為蘇炳添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飛人”

“9秒98”、“9秒83”,東京奧運會像一場夢——“飛人”蘇炳添終於圓夢東京。

半決賽起跑前,他擺出了“拿捏”的手勢,幾秒後,他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賽後,他說自己只是想進步一點點。看似“凡爾賽”,但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多年的漫長磨鍊。

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蘇炳添原本計劃在20__年退役,卻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賽場。

20__年兩次跑出9秒91的蘇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錦賽後,便遭遇了18個月的傷病困擾,腰傷新愈,又添肩傷。這個永遠追求速度的身體,跑得過對手,卻跑不過傷病。

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圖為蘇炳添在比賽中。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奧運會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長達13個月沒有比賽。種種困難之下,身為“超齡”老將,他仍笑著說“我真的還可以再跑。”

強大的意志力支撐他一步步靠近奧運夢想,最終,蘇炳添站上了奧運決賽的起跑線。

“蘇教授”

賽場下的蘇炳添,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暨南大學,還在核心期刊發表過論文,學生們叫他“蘇教授”。

個人的實踐是他寶貴的教學素材。20__年4月,蘇炳添被正式聘任為暨大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或許下一次“蘇教授”回到學校,可以給學生們講講站在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的心得體會。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重新整理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今年,他帶的第一撥碩士研究生已畢業,而“蘇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學步伐。他還有一個身份——北京體育大學20__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炳添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件事登上過微博熱搜,引得無數網友討論。

蘇炳添曾說,完全退役之後,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添添”

很多次採訪中,蘇炳添都會提到“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他們的愛情故事更是羨煞旁人。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重新整理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

談及20__年國中軍訓時的初見,林豔芳曾回憶說,笑容燦爛的蘇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在那個純真的年代,蘇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樣,會用玩鬧、傳小紙條等招數來吸引“女神學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們走進婚禮殿堂,結束了15年的愛情長跑。而後,他們迎來兒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後的生活就像結婚紀念日一樣,十全十美。

蘇炳添平時稱妻子為“芳姐”,對方則叫他“添添”,作為外人,很難把這個稱呼和奧運賽場上那個追風的男人聯絡在一起。林豔芳曾說:“他無論去哪兒都會跟我彙報,十幾年一直都這樣。”

蘇炳添自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人,但他會記得兩人的每一個紀念日,幾乎每一條微博都會和妻子互動。如果這不是浪漫,那什麼才是浪漫?

蘇炳添曾經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不要活在紀錄裡,要為破紀錄而活。”這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5

最近,若問什麼最火?非神舟十二號昇天莫屬。

同時,三位飛天的宇航員也成了全民偶像,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什麼才是民族英雄。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他們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名字,也是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

這次飛天,相關部門採取“新老搭配”的方式,以便能及時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而三位航天員中,年齡最大的當屬57歲的聶海勝,已經是三探蒼穹,擁有極其豐富的飛天經驗。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聶海勝的成長背景,和他生活中的趣事。

一、聶海勝的童年

聶海勝出生於1964年,老家在湖北棗陽。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口觀念”,所以父母連著生了8個孩子,聶海勝排行老六。

家裡條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張嘴等著吃飯,所以聶海勝經常能體會到餓肚子的滋味。

而且,聶海勝經常穿姐姐們的花衣裳,還惹得不少同學嘲笑他。

不過,即使餓著肚子,也沒耽誤他調皮搗蛋。小時候的聶海勝可是遠近聞名的捉魚摸蝦小能手,有時一次能摸上來十多斤。

當然,他是逃課出去的,這些“戰利品”當然不敢帶回家。於是,他就帶到同學家,跟同學一起分享。

魚蝦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鹽,在那個年代可是絕頂的美味了。

面對生活的窘迫,聶海勝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學習非常好。以至於在國中時,還獲得了一個“數學王”的稱號。

當時,考試滿分是100分,老師說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聶海勝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個人。

二、學霸聶海勝

1980年,聶海勝的父親不幸離世,整個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母親身上。

年紀輕輕的聶海勝非常懂事,幫母親攬下了許多農活,像放牛、割麥子等等。

也因此,聶海勝耽誤了不少學業。這麼一個好苗子,每天在地裡忙農活,可急壞了老師們。

老師們商量後,決定免除他的學雜費,減輕他家裡的負擔,聶海勝這才能安心讀書。

會考時,聶海勝考上了棗陽一中,整個地區最好的高中。

進了這所頂尖高中,聶海勝終於感受到了壓力,曾經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的他,現在只能排在中游。

為此,聶海勝學習更加認真。下晚自習後,別的同學都回了寢室,只有他在教室裡點著煤油燈,繼續讀書。

老師知道後,勸他回寢室,他就在寢室的被子裡打著手電筒繼續讀書。

雖然沒有“頭懸樑,錐刺股”那樣刻苦,但是效果也非常顯著,聶海勝的成績很快就攀升到班級的前列。

由於學業繁忙,聶海勝不能像小時候一樣貪玩了。所以,他唯一的愛好就是運動。

那時,學校裡流行一個遊戲——刀蹴,也就是現在的“鬥雞”。剛開始聶海勝還屢嘗敗績,等到鍛鍊了幾個月之後,班級裡已經沒人是他的對手了。

聶海勝平時非常樂於助人,每次學校檢查衛生,同學們打掃完,他都要幫其他同學再看一遍,偶爾有些遺漏的角落,聶海勝都會幫忙清理。

有一次,同班同學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聶海勝為了照顧他,每天幫他打飯、洗碗,連續做了一週。

正是因為這種品格,聶海勝在高中時人緣非常好,交到了不少朋友。

聶海勝曾跟好友金邦才吐露心聲:“我以後想當兵,最好是飛行員。”他說:“小時候飛機飛過,小夥伴都喜歡看,而我是看得最久的那個。”

那時,學校附近有一根十來米長的鋼管,只有一隻腳那麼寬。聶海勝每次都能走完,而且一次比一次快。

事實證明,他的平衡能力非常強,再加上常年鍛鍊養成的身體素質,絕對是當飛行員的料。

三、飛行員時期

沒過多久,聶海勝的機會就來了。

1983年,空軍部隊到棗陽一中招募飛行員,聶海勝輕鬆達標,成功考入長春飛行學院。

當時的條件不如現在,各種器械非常粗糙。手腳磨起泡,甚至滲出血水都是常有的事。

好在聶海勝憑藉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最後,聶海勝終於成為了一名殲擊機的飛行員,還是同行中第一個單飛的人。

在部隊訓練期間,聶海勝每隔幾年會回家探望一次。其中有一次,還鬧出了不小的笑話。

當時,聶海勝像往常一樣,回家幫母親幹農活。心血來潮之下,借了鄰居一輛手扶拖拉機。

結果,從沒開過拖拉機的他,剛一上手,差點給開翻了。

鄉親們看到後不由得起鬨:“會開飛機,不會開這個?”

聶海勝則是尷尬地撓撓頭,說:“這玩意兒確實不好弄。”

1989年6月3日,聶海勝駕駛殲擊機升到4000多米的高空時,發動機突然出現故障。

聶海勝憑藉強大的心理素質,一邊向指揮部報告狀況,一邊在腦海裡想解決辦法。

然而,各種辦法都試了個遍,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飛機還在下墜。

由於速度過快,聶海勝的雙眼甚至出現了黑視現象。

在最後一刻,深知局面無法挽回,聶海勝才按下了彈射開關。等到他看清時,發現飛機已經墜毀了。

為了表彰聶海勝在這次飛行中,努力挽救殲擊機的精神,部隊給他頒發了三等功。

此後,聶海勝駕駛各種型號的殲擊機,累計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四、英雄背後的功臣

1991年,聶海勝正在南昌工作,27歲的年紀已經老大不小了,卻還沒有個物件。

聶海勝有一套自己的擇偶標準:首先兩人必須得合得來,而且最好是在南昌本地,這樣兩人有更多的機會相互瞭解。

有意思的是,當時他因病住院,看到醫院裡的女護士很多,於是就請護士長幫他挑一個。

護士長思來想去,決定把聶捷琳介紹給他,兩人就這麼認識了。

聶海勝樸實厚道,聶捷琳心靈手巧、大大方方。第一次見面,兩人就對彼此很滿意。

沒過幾次,聶海勝就見到了女方的父母,二老對他也非常看好。於是,兩人順理成章地結了婚,聶海勝成了“江西女婿”。

兩人婚後一直非常恩愛,吵架都很少有。然而,有一次兩人卻鬧得險些離婚。

1996年,兩人結婚第5年時。我國準備進行航天員遴選,聶海勝作為國家特級飛行員,自然對這個機會非常渴望。

可是,等他回到家對妻子一說,聶捷琳的態度卻非常堅決:不同意。

聶海勝也很無奈,一邊是結髮的妻子,另一邊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實在讓人為難。

於是,聶海勝想了一個辦法:先斬後奏,等通過了選拔,再徵求妻子的原諒。

可是等選拔人員登門的時候,聶捷琳直接把他們“掃地出門”,就是不同意丈夫做航天員。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聶捷琳甚至拿離婚來威脅聶海勝。

婚當然是不能離的,可是聶海勝也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後來,經過聶海勝多次軟磨硬泡,聶捷琳才終於同意了丈夫的請求。

五、航天員時期

1998年1月,聶海勝跟楊利偉等一共14人,成為了我國首批航天員。

從那以後,聶海勝跟妻子就開始了“兩地分居生活”。

作為宇航員,光是基礎課程,就要學習58門。還要經常在失重的環境中訓練,為將來進入太空做準備。

雖然,家屬樓跟基地之間只有500米的距離,但是聶海勝忙得很久都不著家。

近在咫尺的家屬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棗陽老家了。

20__年,聶海勝的母親突發腦溢血,聶海勝才千里迢迢趕回老家。

看著床頭虛弱的母親,面對生命危險都毫不畏懼的硬漢,終於留下了眼淚。

好在經過救治,母親的性命保住了,在母親身邊陪伴了三天之後,聶海勝又回到基地,投入到訓練中。

20__年,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出征太空,鄉親們都聚集在老家的空地上,跟聶海勝的母親共同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

20__年6月11日,聶海勝再次執行任務,乘坐神州十號升空。老家的鄉親們拉起橫幅,寫道:海勝在天攬四海盛景,舉國歡慶賀神州騰飛。

時至今日,聶海勝已經是57歲的老將了。這次神州十二號任務,已經是他第三次進入太空。

臨行前,聶海勝還染黑了白髮,告訴人們:我還年輕,我還能為國爭光。

不光是聶海勝,已經56歲的楊利偉,雖然多年沒有接受航天任務,卻仍然在保持訓練訓練,時刻等待祖國的召喚。

儘管我國第一代航天員已經上了年紀,但是我們還有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之後的無數代航天員前仆後繼。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像聶海勝一樣,為祖國無私奉獻的老一輩愛國人士還有很多,希望他們的事蹟能夠一直傳唱下去。

“航天精神”也會像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一樣,一代代傳承下去,鼓舞著一代代中華人民。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6

聶海勝,男,漢族,籍貫湖北棗陽,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現為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入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__年9月,入選神舟五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航天功勳獎章”。20__年5月,入選神舟七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6月,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擔任指令長,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二級航天功勳獎章”。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擔任指令長。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感悟 篇17

舉世矚目的“神舟六號”發射在即。繼聶海勝和翟志剛之後,劉伯明作為“神舟六號”的梯隊航天員成為“上天”的又一熱門。近日記者瞭解到,劉伯明也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家住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距離翟志剛齊齊哈爾龍江縣郊區何家樓的家,只有180多公里。今天記者造訪了他的家鄉,去傾聽一個航天員成長的故事。

他有一個愛動腦筋的童年

10月11日晚,記者經過20多公里的土路的顛簸,才來到了劉伯明父親劉志生的家——一棟典型的東北農村的矮平房。劉志生的家非常的簡陋,家裡人都在等待這劉伯明最後能否“上天”的訊息,電視機始終停留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時刻關注著“神六”的最新情況。說起劉伯明,劉志生說其實劉伯明和其他小孩沒有兩樣,也比較調皮、淘氣。如果說到不同便是劉伯明雖然淘氣,但卻很少和同齡的小孩玩在一起。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劉志生還說,劉伯明小時侯愛動腦筋。那時他在家裡的最大特點是愛拆東西,他經常把家裡的收音機拆了再裝上,有時甚至他自己能琢磨安裝個小風扇什麼的。

為給家裡省錢放棄考大學的機會報考飛行員,不想卻改變了他的一生

據劉伯明高中時的班主任、現在他的母校依安一中的校長張福林介紹,當時劉伯明在他們班級一直學習很好,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的前三名。以他的學習成績,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學;但是他為給家裡省學費,高中畢業後他就報名要當飛行員。據他的父親劉志生說,由於兒子的身體一直很好,他在參軍體檢時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他的學習也很好,所以他順利考上了飛行員。

劉伯明先是在長春飛行學院學習,之後到牡丹江初教機場學習實驗,然後他又在錦州飛行大隊學習。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1991年,他開始獨立單飛,並獨立駕駛殲八飛機。這期間,他在1995年度,因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正是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很出色,在1998年,他與翟志剛等人一起被選為航天員,開始了他的穿刺蒼穹之夢。

校長相中當了女婿

劉伯明的妻子與他是依安的同鄉,目前也在航天領域工作,現在是一名祕書。說起這段姻緣,還挺有意思。

當年,由於劉伯明以出色的成績考上飛行員,當時一中的校長,也就是他後來的岳母就十分喜歡他,尤其是欣賞他人聰明、誠懇、有上進心,就有意將女兒張瑤嫁給他;後來就找人給從中牽線。結果一介紹,兩人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兩人經過幾年的相戀,最終結婚。

如今兩人的女兒也已經12歲了,十分可愛,在北京上學。據劉志生介紹,每回兒子往家打電話問候父親的時候,小孫女總要與爺爺嘮一段,問爺爺的身體如何,生活咋樣,她好想好想爺爺。每回聽到孫女這樣一說,劉志生說,他感覺真得很激動,也很高興,他說他非常喜歡這個乖孫女。

依安縣領導來家中慰問

在“神舟六號”即將升空的時候,作為“飛天”梯隊成員的的劉伯明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的驕傲。在人們關注“神舟六號”升空的同時,當地政府也十分關注著他的家人的生活情況。

今天下午,依安的縣裡的領導也來到劉伯明的家裡,來慰問他的家人。

依安縣領導帶領著當地的民政部門和武裝部門的同志帶著慰問金和米、面、奶粉等物品來到了劉伯明的家裡,對他們家裡能培養出這樣一個好兒子、一個能對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表示感謝,並共同預祝“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