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通用17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8W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調整農業結構

為抓手,以發展高效農業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為方向,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規範化、市場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二、建設重點

根據我鎮農業資源優勢,重點構建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平臺,著力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工程,彰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新格局。

突出四條主線,根據我鎮農業產業佈局,依託貫穿我鎮的主要幹道為主導骨架,接受興泰線的輻射,以特色農業為重點,形成四條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帶。

一是以興沙公路沿線的優質糧經作物生產的產業帶。重點謀劃在興沙路沿線區域,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優質棉花、油料生產以及擴大鄭朱優質葡萄品系的種植及品質的提高,努力打造興沙線優質糧經產業帶。

二是興西線高效產業帶。重點在興西路兩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高效農業專案,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逐步實施高效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等生產加工基地以及蔬菜脫水、生產加工基地,逐步擴大圩岸“金花菜”種植規模,努力形成興西線高效特經產業帶。

三是蕩橫線重點實施**鎮高效生態農業園區。以姜戴、夏許、丁沙、馬港等村形成20xx畝的核心區,規劃建設面積1萬畝,接受其輻射面積2萬畝,在園區內引進先進的品種,新型種植模式,推廣配套的新技術,走標準化生產路,創新經營模式,不斷提升形象,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20xx年春,園區建設工作初建成效,指導、示範全鎮的高效生態農業。

四是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依據馬呂線現有的林地資源,策應徐馬荒景區開發,充分發揮馬呂路馬志巨集林下養殖生態雞的典型示範作用,重點建設10萬隻畜禽生產基地,以馬港生態養殖為基地,採取“三統一分”模式加快林下畜禽養殖的南伸北延,做大叫響原生態林下畜禽這篇文章和品牌,不斷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努力形成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

林業綠化:20xx年在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22.4%的基礎上,再增0.5個百分點,重點實施村莊綠化,所有的通村道路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栽植景觀樹,美化環境,每個村建立圍村林,農戶家前屋後栽植林果經濟林,美化環境、增加效益。

實施三個規劃。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是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環節,針對洪澇災害頻發的趨勢,水利建設在我鎮顯得十分重要,計劃實施三個規劃。一是對全鎮84.6公里的聯圩每年加修聯圩30公里,按照4.54式標準,能擋3.5米的水位進行加修;二是對三個大聯圩新建三個4個流量的排澇站,加大內排能力,關閉破舊、損耗大的老、病排澇站;三是新建3座高標準的圩口閘,確保高水位擋得住。

建立三個畜禽特色基地。水產業是我鎮農業的半壁江山,傳統的養殖品種養殖模式,效益低下,市場風險加大,完全不能適應現代高效農業的要求,依據我鎮豐富的水產資源,20xx年建立三個特色基地,一是以徐馬荒原生態區域為主的3000畝生態龍蝦養殖基地;二是以中丁圩星火科技為示範點200畝特種魚、泥鰍養殖基地;三是以我鎮水產養殖場徐馬荒生態區域的3000畝為主機板橋大閘蟹養殖基地。

三、主要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鎮成立現代高效農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鎮現代高效農業的規劃,實施及實施過程中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協調,同時,根據工作重點和職能分工,成立以片長、蹲點鎮幹、各農業口職能部門具體工作班子,黨委、政府把現代高效農業作為20xx年三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之一,並根據農時季節序時進度,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檢查,對各村進展情況予以點評,督促年終進行考評、獎勵。

2、強化工作責任。鎮幹部、村主要負責人、農口各單位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責任主體,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學習,勇於實踐,要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制定出工作規劃,明確時間部署,明確現代高效農業專案,創新土地的流轉方式,採取農戶自建、租貸、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給群眾自己選擇;同時明確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職責。

3、激勵扶持政策。根據市委22號檔案精神,除市裡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獎勵政策外,鎮將出臺《關於促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獎勵辦法》實行以獎代補,調動全鎮上下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2

一、充分認識發展品牌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當今日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造就本站一批知名度廣、影響力大的農業名牌產品,是搶佔農村經濟發展制高點,加快推進農業市場化、商品化和專業化程序,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也是粗放農業轉變為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和高效農業的必然要求。r /> 第一、發展品牌農業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改變傳統農業的“弱質性”,形成優勢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發展品牌農業能充分體現農產品生產地區本站的資源特色和優勢,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開啟市場銷路,提高經濟效益,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第三,發展品牌農業有利於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識和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需要,為消費者提供方便,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第四,建立品牌、樹立品牌有利於維護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使農業科技人員的智力勞動得到承認,從而進一步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力。

二、我縣品牌農業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品牌農業發展現狀:

××縣位於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南岸,是省會南昌市的東大門,面積1971平方公里,人口79萬,轄21個鄉鎮,具有文化底蘊深厚、區位交通優越、資源生態一流、特色產業蓬勃的鮮明特點。境內有59.84萬畝山,91萬畝水,82.62萬畝耕地,號稱“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湖山壯美秀麗,氣候四季宜人,森林覆蓋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綠水、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尤其是面積達32萬畝的全國最大縣域內湖——軍山湖,更是××得天獨厚的資源財富,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被譽為××的北部明珠和綠色聚寶盆。我縣現有綠色食品a標誌一個:雨飛牌本站純天然飲用礦泉水;有機產品AA標誌十四個:永湖牌黑芝麻、軍山湖牌翹嘴、鯿魚、鯉魚、鯽魚、中華絨螯蟹、鱅魚、草魚、鱖魚、黃顙魚、銀魚、河蚌、清蝦、甲魚;十二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蒸穀米生產基地、江西省鄱湖實業有限公司藜蒿基地、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基地、江西省××縣皖贛特種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軍山湖東港湖汊魚蟹養殖基地、江西省××縣青嵐湖水產養殖基地、××縣衙前菌菇基地、××縣南臺蔬菜基地、××縣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馬蘭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生豬基地、××縣新輝煌養殖場生豬基地、江西省國恩賓館生豬基地、××縣茅崗春風良種場基地;三個無公害產品認證:清水大閘蟹、黃顙魚、鱅魚:五個典型的“一品”村:溫圳鎮湖南朱家村養雞專業村、衙前鄉貫坑村本站菌菇種植專業村、泉嶺鄉倉頭村甲魚養殖專業村、前坊鎮茅崗焦家養豬專業村、三裡鄉愛國村網箱養鱔專業村;九個農副產品基地:生態畜牧小區、河蟹養殖基地、珍珠養殖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雙低油菜生產基地、黑芝麻生產基地、果業生產基地、油茶生產基地、藥材生產基地;三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米加工—中糧江西米業、糧食加工—××縣糧友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縣食用菌開發責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大米生產能力居亞洲之首,公司已獲得“省級龍頭企業”、“優秀農業龍頭企業”證書,並被iso9001haccp管理體系認證,生產的“金地牌”蒸穀米遠銷國內外; “軍山湖清水大閘蟹”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證書和“著名商標”、“江西名牌產品”等稱號;“香廬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證書;“賢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聞名遐邇、響譽中外的綠色食品。××已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全國淡水漁業重點縣”、“國家河蟹生產出口基地”、“特色農業國家綠色食品(黑芝麻)標準化生產基地”、“江西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南昌市都市型農業綠色環保生物食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通過包裝和品牌宣傳,我縣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歷史悠遠、具有傳統特色的傳統農業品牌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所熟知和了解,農業品 牌效益逐步顯現,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縣發展品牌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農業創牌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農產品品牌較為混雜,存在“小、散、弱”現象,管理難度大。

二是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意識淡薄,求精求高意識不強。不少農副產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級加工品階段,加

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一些傳統食品守舊有餘,創新不足,影響了產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後,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較低。即使是獲得註冊的品牌農產品,其生產、加工等各環節仍是常規生產、傳統做法。

四是對名牌產品廣告宣傳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難以發揮。

五是農民營銷觀念與方式陳舊,產品流通渠道單一。

三、發展品牌農業的對策措施

(一)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引導和服務、完善創牌體系。

1、轉變政府職能,為品牌農業創造良好環境。縣裡要成立專門機構,認真制定××縣農業品牌發展規劃,督促有關部門、社會中介組織、各類經紀人和生產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發展名牌、保護名牌工作落到實處。各類農村投資專案的安排、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推廣、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等,都要與品牌農業發展有機地結合,並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專項經費,對獲得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稱號的有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給予適當獎勵。對申報使用綠色食品成功的企業,應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企業適當的獎勵。對農產品註冊商標及農產品質量監測認證的費用均應給予適當補助或扶持。

2、加快引導步伐,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尤其要尊重農戶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在自願、有償、依法、規範的原則下,正確引導,加強管理,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3、加強部門協作,形成發展品牌農業的合力,為名牌農產品企業發展提供寬鬆環境。發改委、農業、財政、稅務、工商、技術質量監督、環保、衛生防疫、金融等相關部門,要及時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務、技術服務、資訊服務。尤其在稅收、信貸、商標註冊及各種管理費用收取上給予農業龍頭企業一定的傾斜,為企業提供寬鬆環境,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二)圍繞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區域佈局。根據我縣農業經濟佈局,要優化調整區域產業佈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複佈局,該調整的立即調整,該優化的馬上優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把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以科學佈局來實現產業開發的規模效應。

2、發展特色農業名牌產品。發展農業特色名牌產品必須緊緊圍繞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立足資源、區域優勢,培育特色基地,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手段,著力提高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發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名牌產品。

3、要切實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基地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區域性合作組織和各方面的積極性,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加強糧食、水果、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相關部門要將生產基地建立與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業、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專案、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等專案資金捆綁起來使用,並予以重點支援。

(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名牌產品宣傳塑造力度。

我縣著名的農產品種類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歷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產形不成規模,市場形不成影響,其原因就是品牌不響,名氣不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重視對名牌農產品的“包裝”,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名牌農產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擴大名牌農產品的社會影響。二是積極參與各種農產品展銷會,開展節假日促銷宣傳;三是舉辦名牌農產品文化節活動等,把名牌農產品的名聲做大、做響、做強。在宣傳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傳,從註冊商標,到產品包裝全過程都要注重品位、檔次和預期效果,不斷擴大××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加強培訓引導,抓好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

1、加大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的宣傳引導和培訓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認識到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儘快提高素質、轉變觀念、掌握技術,改變原有粗放管理和生產方式,自覺地走農業創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起一套規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都有技術標準作為技術依據,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快建立農產品檢測監督網路,使產品品種標準、質量分級、專用標準,生產技術規程、藥物殘留等符合安全衛生標準;大力開發好綠色資源,建好綠色基地,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面積。

(五)加快流通體系建設,開拓營銷市場。

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和網路,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營銷活動,搞活農產品流通,不斷擴大我縣名牌農產品的影響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充分發揮名牌產品對全縣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一是加強營銷管理,積極開展市場調研,進行科學的市場預測和決策,確定企業的營銷策略和發展規劃;二是抓好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三是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和規範農民經紀人隊伍;四是要加強農業資訊網路建設,為農民提供產品、技術、價格資訊服務。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3

在新形勢下,農業和農村工作是按照老規矩到春天催種地、夏天催夏鋤、秋天催秋收,繼續唱“四季歌”,還是轉變工作方式,把主要經歷投放到推進農業產業化上?帶著這個問題,我利用近一個月時間深入農村進行了認真調研。通過調研,感到近幾年來特別是實施“五大戰略”以來,全市上下絕大多數基層幹部,特別是縣、鄉級領導幹部對新形勢下如何抓農業和農村工作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基本上告別了過去唱“四季歌”的傳統工作方式,擺脫了過去那種“就農業抓農業”、“就種植業抓種植業”的傳統思維定式,進一步理清了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圍繞市場抓農業,立足產後抓農業,著眼工業抓農業的良性發展軌道。一些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較高的鄉鎮對農業已開始實行產業化經營、工廠化生產、市場化營銷、專案化運作、社會化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的程序,為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一、農業產業化方興未艾

幾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農業產業化做精、做大、做強的總體要求,切實加大了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領導力度,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使全市農業產業化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生產基地逐步擴大。各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從鐵嶺的實際出發,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轉、人轉我快”的要求,調準、調優、調高、調特了我市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規劃建設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豬、肉雞、花生、馬鈴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藥材、蠶繭、林木、榛子、林蛙等重點產業為主的生產基地。全市已建以鄉域為單位的農業產業化基地140個,其中100畝以上的種植小區129個,500畝以上的小區31個。蔬菜產業開發帶初具規模,形成了南起鐵嶺縣新臺子鎮北至昌圖縣毛家店鎮29個鄉鎮的蔬菜保護地,其中千畝以上專業小區達到40個,湧現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窪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專業鄉鎮。畜牧業規模養殖發展較快,全市養豬超3萬頭專業鄉鎮58個、養牛超萬頭專業鄉鎮68個,養肉雞超100萬隻的鄉鎮14個。第二、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有明顯提高。20xx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總產值實現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參與農業產業化的農戶總數達30.1萬戶,比上年增加4萬戶,佔全市農戶總數的50.7;全市農民人均從產業化鏈條內獲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總量以達245萬噸,農產品加工率達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已達20。第三、龍頭企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到20xx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資產總額達27.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7.4億元,實現利稅4.1億元,從業人員達3.26萬人。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達28,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7家,市級20家。20xx年全市新上固定資產超20xx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6家,相當於“十五”前四年新上農業產業化加工企業的總和。第四、農產品品牌建設有新進展。目前,全市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已註冊275個。獲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34個、市級著名商標和名牌55個。“北綠”牌商標獲得了全國馳名商標,填補了我市無全國馳名商標的空白。“鐵嶺榛子”獲得國家原產地認定。“大成鮮雞”、“嬴德”肉禽、“鬱青”種子、“豆中寶”調味品、“文選”葡萄、“帽山”鮮奶等一批產品已經形成了名牌效應,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雖然全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國內先進地區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個別地區的領導對農業產業化認識不高,領導不力,存在上農業產業化專案對地方財政貢獻率低的偏見。二是產業化率不高,農產品加工率只有3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產業鏈條短,還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四是產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沒有實現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對縣、鄉級領導幹部的教育和引導,增強對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重大意義的認識。在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我市傳統農業地區的優勢變成了劣勢,面對新形勢,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但現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認識問題,特別是縣、鄉級主要領導的認識問題。因此必須採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對縣、鄉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導,使其進一步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的重大意義,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最有效途徑,是加速工業化、城鎮化的最佳切入點,是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現實選擇。通過教育,進一步解決一些領導幹部思想中存在的農業產業化專案只富民富企,對財政貢獻率低的錯誤認識。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上農業產業化專案興一業,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通過教育和引導解決一些鄉村幹部思想落後,只當官不作為,作風漂浮的問題,激發他們抓農業產業化的工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在農業產業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實現新跨越,才能橫下一條心,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才能解決農業比重佔全市經濟總量30%,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業大市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大問題。

(二)強化領導,加大力度,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農業產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具體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正確導向。要通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確定發展重點,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確定主攻方向,選準切入點。規劃要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要把做強傳統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作為規劃的靈魂。第二,要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援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需資金、信貸等的支援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援農業產業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勵有才能、有志向的專家、能人到農業產業化戰場上建功立業。第三,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村經濟的一項中心工作,用農業產業化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域性。要建立領導包專案責任制、工作落實問責制,切實加強考核,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作為對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成績突出的進行表彰獎勵,對貢獻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對於不作為、亂作為和搞政績工程,損害群眾利益的要追究其責任,直至調離原工作崗位或就地免職。第四,提升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軟環境建設。要把提升服務水平和為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創造優良環境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永恆主題。各級經濟主管部門要牢固樹立一切服從於、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大局意識,要轉移視角,多關注基層,多支援企業,真正為基層、為企業辦好事、辦實事。各鄉鎮黨委和政府要象昌圖縣八面城鎮、開原市業民鎮黨委和政府那樣,始終把發展農業產業化擺到黨和政府重要日程,常抓不懈,積極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三)從實際出發,堅持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起抓。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起抓。一是要從本地實際出發,選準能代表本地特點的專案,採取“反彈琵琶”的方式上龍頭企業,同時按照品種和質量要求建設與龍頭企業相匹配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採取定單形式實現生產加工的有機結合。隨著加工能力的不斷擴大,生產基地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和延伸,進而帶動一定區域範圍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關聯度較高的產業鏈條。在建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過程中,政府部門主要是承擔組織、協調、服務職能,特別是生產初期政府必須對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援,解決企業和農戶自己解決不了和解決不好的問題,必須象扶持不會走路的孩子一樣幫助其學會走路,同時還要清除他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正常運轉後,政府應側重搞好協調和服務,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使其得以健康發展。在抓農業產業化工作,切不可只單一的抓基地或龍頭企業,必須兩手抓,不可顧此失彼。如果只抓龍頭企業建設,不抓基地建設就會使企業陷入無原料資源、不能達產的地境。必須把基地建設作為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第一道工序,必須把農產品生產作為產業化建設的第一車間,否則就將使農業產業化建設變成無米之炊。

抓龍頭企業群建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的關鍵環節。要堅持“誰是龍頭扶持誰”的原則,根據產業佈局,在現有的龍頭企業中篩選出一批有發展前途的“大(大規模)、高(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外(外向型)、強(強帶動)”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扶持的重點,促其加快發展。同時再通過招商引資有選擇的新上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專案,使那些尚未得到加工的農產品品種得到加工,使已經初加工的產品再進行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市範圍內形成一個多種農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叢集,整體推進全市農業產業化向範圍更廣、深度更深的方向發展。

抓大規模、高標準、集約化生產基地建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基礎和致富一方百姓的前提。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建設一批大規模、高標準、集約化種、養基地,以滿足龍頭企業所需原料需求。要依靠基地示範帶動作用,促進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儘快形成一鄉一品、一縣多業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一是引導龍頭企業投資建設生產基地,走“企業+基地公司+農戶”的路子。二是加快畜牧小區建設,培育規模養殖場和專業養殖大戶。在抓基地建設上要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不斷優化農產品質量。要從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制定生產技術流程入手,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系列標準和技術規範,完善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不斷適應市場標準化、優質化的要求。同時,要實施品牌戰略,打造我市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優質品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知名度。

(四)加強培訓,建設一支適應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要求的人才隊伍。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鄉、村幹部和龍頭企業法定代表人以及農民素質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的關鍵,沒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想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那隻能是紙上談兵。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必須做好培訓工作。一是市、縣級兩級黨校要充分利用黨校教育資源,常年開辦鄉村幹部進修班,進行認真培訓,重點傳授市場經濟理論、政策法規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同時採取走出去參觀、調研的辦法,學習過去與我市經濟基礎相類似,通過近幾年努力現在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好經驗和做法,激發鄉村幹部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二是各級經濟主管部門要定期組織仍然採取“家族式”管理辦法管理企業的廠長(經理)到採用現代企業管理辦法的企業參觀學習,或採取開座談會的形式請他們現身說法,使我市的企業家借鑑他們的先進經驗,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各級涉農部門和科研單位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定期組織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到農村傳授科學技術。繼續實施“綠色證書”發放制度,爭取利用1—2年時間使60的農民接受培訓,掌握1—2門農業實用新技術,使每戶農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專案所涉及科技知識的明白人。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4

活動時間:20xx年6月30日---7月6日

活動地點:x市xx縣大雲,魏塘、姚莊、丁柵,西塘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決策,更需要全民的參與。20xx年6月30日至7月6日, xx大學農業機械化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在張馨藝的帶領下一行9人,來到xx縣進行了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本次實踐以“農業機械化調研”為主題,通過對各鎮的探尋,深入xx縣各鎮農業機構調查,走訪當地資深農民,向上一級政府反饋意見,我們相繼參觀了碧雲花園,魏塘甜瓜之鄉,丁柵漁民村,西塘古鎮,“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與此同時我們在各鎮進行農業機械化方面知識的宣傳,進一步倡導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的應用,讓大眾瞭解到機械在農業中的重要性。這次實踐活動增加了我們對農業化程度的深層瞭解,既看到了近年來xx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取得的成果,也深深的被xx人民的吃苦耐勞、勤勞樸實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堅定了我們刻苦學習、奉獻祖國的決心,因此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令我們受益匪淺。

一、簡介

近年來xx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xx縣農機部門圍繞促進效益農業發展,全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一是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全縣擁有拖拉機5397臺、聯合收割機203臺,植保機械721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3.76萬千瓦,機械原值15760萬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機具、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圍繞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配套裝備先進適用農業機械,促進了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全縣擁有冷藏保鮮4745M3,多功能田園管理機15臺,噴滴灌設施1935畝,大棚溫控設施3套,果蔬分級機5臺。三是公司投資農機成為新亮點。在農機專案的引導扶持下,先進適用農業裝備成為農業企業的投資熱點。碧雲花園有限公司先後投資395.3萬元,購置引進農產品冷藏保鮮庫1230 M3、噴滴灌設施350畝、大棚溫控設施3套、田園管理機3臺、集雨設施2套、割草機3臺、農用運輸機4臺,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較好地提升了產業層次和效益。xx縣的專業鄉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魏塘的“中國甜瓜之鄉”、姚莊的“黃桃之鄉”、西塘的“沼蝦之鄉”、丁柵的“甲魚之鄉”、惠民的“蜜梨之鄉”相繼湧現。農業區域特色經濟加快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全縣初步形成了南部設施農業栽培、北部名特優水產養殖、中部食用菌生產的區域佈局,設施瓜菜種植面積4.9萬畝,淡水養殖8.3萬畝,糧經比例已調整為45∶55,前幾年又啟動了3萬畝無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縣上下以穩定糧食生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主線,探索了一條具有特色的結構優化增收之路,提高了農業競爭力,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據農經統計分析,今年糧食收入2.7億元,比去年增17.4%,經濟作物7.08億元,增長10.5%,畜牧業7.3億元,增長27.5%,林業0.9億元,增長25%,食用菌0.58億元,增長5%,預計全年農業總收入18.5億元,增長24.9%。 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特色主導產業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9.5萬畝,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農產品加工等幾大特色農業產業不斷髮展,優勢進一步顯現。基地促龍頭,龍頭帶基地,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龍頭企業健康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單一糧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檔次向中高檔次,由內銷為主向外銷推進,湧現出具有一定帶動力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26個。今年新增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各4家,全縣已擁有2家省級骨幹農業龍頭企業、9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縣級龍頭企業15家,4家農業行業協會、43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其帶動輻射力進一步增強。生態綠色農業與迴圈經濟相結合,推廣了一批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了一批生態農業示範區,生態綠色農業優勢進一步凸現。今年新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3個,國家綠色食品1個,組織申報的省綠色農產品4個正在認證當中。目前全縣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16個,國家綠色食品1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13個。

二、社會實踐具體情況介紹

碧雲生態農業機械化

7月1日上午,xx大學農業機械化調研社會實踐隊伍的同學來到了此次的第一站——碧雲花園。

這次社會實踐緊緊圍繞著農業機械化生產這一課題,通過對碧雲花園生態農業結構的調查、瞭解、學習現有一些生態植物的一些栽培技術和機械化設定。與碧雲花園的建立人潘菊明先生進行交流,逐漸對碧雲花園總體的結構、潘先生建立理念和對農業機械化前景的一些評價。

作為優勢產業農機化示範基地農業大棚是種植過程中的重點設施農業。在作物培養過程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便是大棚的機械化集中管理。大棚採用自動溫控,溼控對作物的生長條件進行精確控制,還利用自動遮陽棚保證陽光的適當供給。

在作物的灌溉方面,園區全面採用雨水灌溉,並配有專業的水淨化裝置,使用噴滴灌裝置,使植物得能夠得到充足的無汙染水分。

現在園區正處於建設當中,在未來的兩三年時間裡將會有巨大的變化,相信在兩三年後,作為農機化的示範基地的“碧雲花園”,不管是在園區整體管理及進一步建設方面,還是在園內作物的培養方面,機械化程度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作為典範,使周圍鄰近縣市,乃至全國各地的農業生產者們更加重視農業機械化,並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效益。

魏塘甜瓜之鄉之行

7月2日上午,xx大學農業機械化調研社會實踐小分隊到達了目的地魏塘益農合作社(曾被xx省農業廳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在輔導員、當地瓜農和隊長的帶領下,小分隊參觀了種植大棚,學習了甜瓜種植的有關知識和相應的機械化程度並動手嘗試了摘瓜。

當中我們瞭解到魏塘益農合作社由於引進外資,機械裝置和改進生產技術,從而使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還了解到種植過程中不同時期應用到的相應農具和小型機械。而後,我們還品嚐了名為皇后翠綠的甜瓜。在滿足和充實中結束了上午的調研。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由於人力、資金、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魏塘益農合作社的機械化程度相對不高,種植技術較為傳統。基本上都採用人工採摘方式,國外先進的瓜果採摘機應用不足。據問卷調查發現,95%以上的瓜農農忙時會選擇僱傭農民採瓜,而很少有瓜農會想到使用機械,而且國內暫時還沒有普及效率高,價格低廉的瓜果採摘機。但是“甜瓜之鄉”機械化發展前景看好。希望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扶持幫助下魏塘的明天會更好。

漁村印象

很多人以為美是一種奢侈品,只有藝術家、文人才有,漁民村的美告訴你,美完全可能體現在生活底層,滲透在自然而然的舉手投足,辛勤勞作的汗水和特色創業的智慧之中。

這便是丁柵漁民村,也是xx大學農業機械化調研小組次此行的第三站。

漁民村,遠近聞名的六塔鱉產地。魚鱉混養是村裡的一大特色產業。7月3日,在丁柵黨委吳書記的陪同下,調研小組參觀了養鱉池,學習了養鱉過程中建池、引種、餵養和捕撈等有關知識。有幸欣賞到了的打甲魚的場景,還見識了打魚槍和其他一些新農具。

鑑於漁民村是由傳統家庭式漁民經集合而設,養殖捕撈手法承襲了傳統方式,生產方式還趨於人工和半機械化。但從蒸蒸日上的水產養殖事業,集垂釣、餐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正確發展模式不難看出,只有採用合適的操作方式,才能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效益,實現和諧發展

姚莊特色

近年來,在xx縣農機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姚莊全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歷史上的姚莊一直以種糧食為主,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傳承,才有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實踐小分隊通過調研瞭解到姚莊主要擁有各式拖拉機近五千臺,聯合收割機187臺,植保機械總動力約兩千千瓦,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0萬千瓦,在全縣佔有很大比重。新機具.新機械得到廣泛應用,包括播種機、還田機、耕作機、插秧機、脫粒機等。以錦繡黃桃和蘑菇為突出產業, 配套裝備新近適用農業機械,擁有冷藏保鮮51353立方米,多功能田園管理機,噴滴灌設施,大棚控溫設施,果蔬分級機,還配有農用割草機和農用運輸機以及一些再加工工機械。

姚莊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農業機械化發展不是盲目的,機械裝置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依託區域性優勢產品,尋找農機化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才能充分發揮機械的作用 ,提高作業效率。

“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

7月5日,xx大學農業機械化調研小分隊來到第五站,魏塘鎮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

頻振式殺蟲燈

該燈是農業部推廣的物理誘殺蟲害裝置。葡萄上的各類害蟲,通過該等夜間的燈光、波、色、味等四種功能可誘殺1287種害蟲,基地果穗生長至採收期間可不實施殺蟲劑農藥。

葡萄基地還引進了以色列滴管灌溉技術,在葡萄生育期間,控制漫灌,同時控制土壤地面水分,以株定水滴灌,降低葡萄果實的含水量,提高品質。 除了瞭解到正在使用的一些裝置,我們還學習了很多新技術。例如葡萄套瓶,生物農藥防病,生態施肥等。

調研小組到達葡萄基地時,正值農民們下地勞作,小分隊於是分散在田間對農民進行問卷調查。95.3%的農民都表示更願意用機械代替人力,95%的農民意識到機械化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就小蜜蜂葡萄基地來說,43%的村民認為政府的投入力度相對不夠,機械化程度相對不高。除此之外,小分隊還走訪了一些農民家庭,瞭解他們曾經使用和想要使用的機械化設施,併發放宣傳單。

由於是精品葡萄,種植過程中使用大型機械的可能性較小,但這並不妨礙發展機械化的生產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紮實文化課的基礎,充分運用創造力,能夠設計出合適的機械。

本次社會實踐我們走訪了5站,歷時7天,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誌。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為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xx縣緊緊抓住農業發展的新機遇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目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在近幾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將“獨特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向,乃至全國,對新農村的發展,農產量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小分隊總報告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誌。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為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xx縣緊緊抓住農業發展的新機遇,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目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近年來,xx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同時其發展也存在著農機科技含量低、農機化投入相對不足、農機化程度相對不高等問題。

1 基本現狀

xx縣地處xx省東北部杭嘉湖平原,位於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轄區耕地面積 458072畝,總人口38萬,其中29萬是農業人口,佔 75%,人均耕地面積1.5畝。;第一產業實際從業人員 18.69萬人,農業人均純收入已經上升到 10121 元。傳統農作物以水稻、大小麥等為主,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瓜果等經濟作物發展迅速,大棚蔬菜是農業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全縣大棚蔬菜面積超過5萬畝,機械耕地面積32.64萬畝,植保機械作業面積136.35萬畝,機械收穫面積31.13萬畝,播種面積1.27萬畝,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農業產業特色明顯,瓜果蔬菜、畜禽養殖、淡水養殖等已具規模。

(1) 農機化裝備增強,發展空間很大。至 20xx年底,xx縣農機總動力 253182KW。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糧食作物生產中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機耕率90%,機脫率 100%,機電排灌 92%,機收率 32%,機植保率 66%。而農業結構的調整以後,新興經濟作物生產中農業機械化的利用程度低,尚處於起步階段,瓜果蔬菜、畜禽養殖、淡水養殖等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水平還很低,只有少數環節使用機械,大量還需依靠人工作業,農機化發展的空間很大。

(2) 農機化投入多元化,服務社會化。農機化投入機制有了新的突破,改變了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單一投入的格局,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和專業大戶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新模式。農村經濟組織、專業大戶購置了農業機械,以農機服務隊等形式,進行社會化服務,把農機作為一項產業來經營。

(3) 農機化管理法制化,管理力度大大加強。隨著農業部《農用拖拉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聯合收割機及其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暫行管理辦法》、《xx省農業機械管理辦法》的頒佈實施,以及《xx市拖拉機駕駛員管理辦法》和《xx市拖拉機牌證管理辦法》的實行,農機生產、銷售、使用行為得到規範,農機化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管理力度大大加強。

(4) 農機經營效益化,農民收入增加。20xx 年,xx縣農機經營單位數11817,收入 18416.66 萬元,純收入 7127.42萬元,為農民人均收入貢獻245.7 元。在市場的引導下,農機經營效益明顯,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2 存在的問題

xx縣的農機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是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稻、大小麥及油菜等大宗農作物農機化水平有待提高。雖然全縣機耕率水平已經比較高,但是水稻、大小麥、油菜等種植、收穫等許多環節還是大量依靠人工作業,農民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放出來。

(2) 設施農業的農機化水平很低。近年來,xx縣設施農業發展很快,但是與設施農業配套的農業機械引進、示範、推廣力度不夠。雖然在碧雲花園大棚澆灌裝置水平比較高,但是像“甜瓜之鄉”等地的大棚仍然使用人工澆灌。目前推廣的僅有大棚多功能管理機等為數很少的農業機械,推廣範圍和規模也僅限於農業園區和少數大戶,與大棚配套的噴滴灌設施應用範圍也不廣。

(3) 農產品加工儲運機械發展緩慢。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xx縣的瓜菜水果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瓜菜水果等農產品年產量已達到 100萬 t。目前以鮮銷為主,只有少量農產品經加工後投放市場或者採用冷庫保鮮,雖然較20xx年已經有相當大的提高,但是總的來說農產品加工儲運機械發展緩慢,農產品附加值低,適應市場能力較弱。

(4) 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不高。生豬、家禽、淡水養殖等雖然已達到一定規模,但機械化水平低,目前只有漁業生產上增氧裝置在使用,大量依靠人工作業,我們參觀了丁柵“甲魚之鄉”,仍然採用打甲魚的方式獲得成品甲魚,效率不高。養殖戶急需相應的機械裝置來提高生產率,增加產品附加值。

3 農機化發展對策

農業機械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因此,xx縣農機化發展的思路是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緊緊抓住農業結構調整機遇,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傳統農業產業機械化水平,拓展新興農業產業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放農村勞動力,實現農機化發展的目的。為實現這一目標,應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1) 重視農機化作用,切實做好建設農業機械化的工作。加大對xx縣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定製好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將其作為xx縣發展計劃的一部分。

(2) 加強基層農機化推廣隊伍建設,健全農機化推廣體系。農機化發展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農機化推廣隊伍,要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機化推廣服務隊伍建設,保證編制、人員、經費的落實,通過技術培訓等形式加強其業務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農機化服務能力。

(3) 政府投入資金,戰略性調整農業機械化結構,以適應農業結構的調整。一是要提高水稻、大小麥、油菜等大宗農產品的機械化水平,從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提高機械化水平面;二是加快設施農業配套農業機械的引進、推廣,重點支援高效益設施農業實現機械化;三是加快引進畜禽、淡水養殖機械,提高規模化養殖的機械化水平。

(4) 加強組織,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管理部門要按照市場規律,合理佈局農機化區域,做好農機供求、服務等資訊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

(5) 加強引導,形成多層次、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以政府和集體資金投入為導向、以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投入為主體的農機化投入機制,逐步加大對農機化的投入,促進農機化的發展。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5

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總結近年來農機化發展的經驗,找準農機化發展中存在薄弱環節和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特對我市農機化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採取到鎮、進村、入戶詢問走訪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全市農機化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並就今後的發展提出了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農機化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思路,銳意進取,真抓實幹,農機化工作取得長(20xx最新民營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足發展。

1、農機裝備不斷提高。隨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我市的農機裝備能力進一步提高。截止20xx年底,全市各類農業機械1747962 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958706千瓦,農業機械原值51890萬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182臺,配套農具8478臺,配套比1﹕3.9;小型拖拉機14040臺、配套農具24459臺,配套比1:1.74;聯合收割機2148臺,其中小麥聯合收穫機1626臺(其中自走式239臺)、玉米聯合收穫機522臺(其中自走式102臺);耕整地機械20713臺,其中深鬆機169臺、旋耕機2905臺;播種機3174臺、其中免耕播種機441臺、精少量播種機2324臺;機動噴霧(粉)機1217臺;排灌機械52663臺;農產品初加工動力機械5420臺、農產品初加工作業機械6101臺;畜牧養殖機械 926臺(套);農用運輸機械27561臺(套);農田基本建設機械118臺等,農機裝備開始向多元化、高技術方向邁進。為我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和新農村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2、農機管理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市一級設立農業機械管理局,為一級事業單位,是市政府主管全市農業機械化和設施農業工程的職能部門,承擔了全市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農機安全監理、農機供應與維修管理、農機質量投訴監督等管理服務職能;全市20個鄉鎮、辦事處處都設有農機管理服務站;912個行政村均設立了農機服務隊,由村主任兼任農機隊長;形成了以縣(市)為龍頭、鄉(鎮)為骨幹、村為基礎的三級農機化公共管理服務體系;並且在新形勢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初步形成了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機大戶為骨幹,農機協會、農機中介組織為補充的多形式並存的市鄉村一體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截至20xx年底,全市擁有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1979個(其中農機原值 20萬元以上農機服務組織70個)、農機戶29300個(其中原值20萬元以上的農機戶140個)、農機化中介服務組織10個、農機專業合作社32個、農機維修廠點245個、農機經銷機構144個;農機從業人員達42178人。這些農機服務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為提高我市農機化服務水平、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農機化作業水平進一步提高。近幾年來,隨著我市農機裝備的逐年增加,我市的農機化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基本滿足了全市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不斷髮展的要求。在小麥生產全程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的基礎上,我市重點對玉米機械化生產、花生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免耕播種等進行了大力推廣。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我市的玉米機械化生產、花生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免耕播種等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玉米聯合收穫機522臺,完成玉米機耕面積6700公頃、機播面積20xx0公頃、機收面積25667公頃,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0%;花生機耕面積19523公頃、機播面積 14200公頃、機收面積1200公頃,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4.5%;機械化免耕播種面積32100公頃,其中小麥免耕播種面積9687公頃、玉米免耕播種面積22413公頃;馬鈴薯機械化生產也有了新的突破,綜合機械化水平也達到了30%。總之,在國家農機化政策的指引下,全市農機人的努力下,我市的農機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並朝著農業機械化的深度和廣度拓展。

4、農機安全形勢保持穩定。以建設平安新泰為目標,強化農機執法工作,保證了農機安全生產。一是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安全生產月活動。把每年6月份作為全年安全生產月,利用廣播、明白紙、宣傳車等形式進行安全生產宣傳,進一步增強了農機戶的安全生產意識,促進了全市安全生產工作的開展。二是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落實,層層簽訂安全工作責任書,把農機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每臺車和每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形成齊抓共管機制。三是依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山東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大農機執法力度,嚴把農機登記關、檢驗關和農機駕駛員培訓關、考核關,多年來未發生一起重特大農機安全生產事故。四是廣大機手法制意識逐步提高,掛牌、辦證、年審的主動性有所增強。五是認真開展“平安農機”示XX縣建立活動和農機安全“十、百、千”活動;全市共建立農機安全鄉鎮5個,農機安全村60個,農機安全示範戶600個;20xx年我市被山東省農機局和山東省安監局評為“平安農機”示XX縣。

5、農機經營效益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市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形成了“農機合作社帶動農機戶、農機大戶帶動農機戶、農機戶戶戶聯合”等多種形式的農機合作服務組織,既方便了農民,又給自己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收益,尤其是每年的三夏期間,市農機局都組織大型聯合收割機外出跨區作業,平均每臺聯合收割機收入4萬元,最高的單機可收入6萬元,跨區作業成為農機戶增加收入的亮點,並逐步從三夏擴充套件到三秋,從小麥機收擴充套件到玉米機收,發展前景廣闊。 20xx年,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4.1657億元,其中農機戶4.0122億元,佔總收入的96.3%;純收入2.7597億元,其中農機戶 2.6331億元,佔純收入的95.4%,從調查的情況看,在農村從事農機經營的家庭要比一般家庭富裕一些,全市年純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達到500 家。

二、XX市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我市現有農機裝備中,20馬力以下拖拉機14040臺,佔保有量的86.6%;20-25馬力拖拉機327臺,佔保有量的2%;25-50馬力拖拉機1227臺,佔保有量的7.6%;50-80馬力拖拉機251臺,佔保有量的1.5%;80馬力以上拖拉機377臺,佔保有量的2.3%。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我市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中小型偏多而大型偏少,1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就更少了;在秋季深鬆整地、深翻整地作業中,只有100馬力以上拖拉機才能達到理想作業效果,能夠達到標準深度。我市每年需要深鬆、深翻整地10萬畝左右,現有大馬力拖拉機滿足不了作業需要。小型機具作業達不到標準作業、作業質量不規範,不能進行聯合作業,重複進地,造成土地板結,耗油增多,浪費能源。

2、鄉鎮農機管理工作薄弱。全市20個鄉鎮、辦事處均設有農機管理服務站;多年來,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一直採取“以塊(鄉鎮政府)為主,條(上級主管部門)塊結合”的管理模式,市農機局只負責業務指導,鄉鎮農機站的人、財、物全歸鄉鎮政府管理;由於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機化工作重視不夠,致使鄉鎮農機管理人員嚴重缺乏(幾乎所有農機站僅有一名管理人員,甚至有個別鄉鎮沒有專職管理人員),即便如此它們也是以鄉鎮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為主,這給農機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動,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影響了農機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農機化水平參差不齊。在小麥實現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我市玉米、花生機械化生產水平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馬鈴薯機械化生產剛剛起步,糧食機械烘乾機械化水平仍是空白。同時還存在鄉鎮之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由於地形、地勢差異造成部分山區鄉鎮農機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後,近年來,雖然這些鄉鎮實施了土地整理等工程,修建了一定數量的機耕路,整合了部分零星地塊,但所佔比例很小,地塊過於分散,且種植作物品種不統一,不適應大、中型農機作業,一些先進的、大型的、效益顯著的農業機械難以普及應用,導致農機作業效率低、成本高,影響了全市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4、農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雖然我市已建立比較完備的安全監管體系,各項農機安全措施得到進一步落實,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中華人民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沒有賦予農機部門上路執法權;二是農機安全監理裝備不足或老化;三是農機監理執法人員不足;四是農機手安全意識淡薄等;五是國家及相關部門沒有出臺農業機械強制報廢的標準,造成我市拖拉機在冊數虛高,制約了我市農機“三率”的提高;六是檢驗手段落後,檢驗還停留在人工狀態中。

5、農機質量監管存在漏洞。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農資市場的整頓力度,要求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加強農機質量監管,及時有力地打擊假冒偽劣農機產品,淨化農機市場;但由於以下原因,農機質量監管存在漏洞;一是農機部門只有監督權,沒有行政處罰權,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二是省、市、縣三級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工作不理順,監管缺乏常態化;三是市、縣沒有質量鑑定裝置,缺乏質量鑑定能力;四是執法人員缺乏培訓,專業鑑定能力不強。

6、農機培訓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於各種原因“XX市農業機械化學校”已被撤銷,無法正常開展農機教育培訓,致使農機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得不到進一步提高,從而直接影響了農機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影響了農機的安全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中的應用。

三、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1、加強宣傳,營造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毛主席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實施農業高新生物技術的有效載體;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我們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路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業機械化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降低勞動強度、節本、增效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營造一個全社會都關心、支援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2、優化裝備結構,提高作業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農機化政策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農機補貼政策為槓桿實現四個目標:一是優化農機裝備結構。要加大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和設施農業裝備的補貼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購買先進、適用的大型農機裝備,;二是加大對山區鄉鎮的農機補貼力度,積極鼓勵和引導山區農民購買適合山區特點的農機裝備,加快推進山區機械化作業水平;三是通過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滿足農民對主要農作物和關鍵生產環節農業機械的需求,尤其是目前要加大對玉米收穫機、免耕播種機、深鬆機和薯類機械的補貼力度,以提高我市綜合機械化水平。四是在做好農業產中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向產前、產後延伸,加大對糧食烘乾機械的補貼力度,積極引導農民購買糧食烘乾機械,以做到糧食顆粒歸倉。

3、加大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力度,增強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深化鄉鎮農機站的機構改革,整合機構和人員。要在機構設定及管理體制上把“以塊(鄉鎮)為主,條(上級農機部門)塊結合”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條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把鄉鎮農機站管理人員的人事權統一歸口到市農機主管部門管理。要針對當前鄉鎮農機站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適合農機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爭取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機化工作的支援,採取有效措施,充分調動鄉鎮農機站的積極性,加快推進我市農機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

4、加大安全執法力度,保障安全生產。農機安全生產關係到廣大農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關係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保障安全生產為重點,加強農機安全體系建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大安全生產宣傳力度,提高安全生產意識;二是加強農機執法體系建設,增加裝備和人員,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四是按照鄧小平同志在“研究新情況 解決新問題”一文中提倡的“嚴格考核,賞罰分明”的要求,充分調動執法人員的積極性,把好農機登記關、檢驗關和農機手的培訓關、考核關,從源頭上減少農機事故隱患;

5、加強質量監管,維護消費者權益。要加強與技術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建立常態化的農機質量監管機制;在每年的“春耕備播”、“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積極組織開展“農機打假專項整治活動”,著力清查農機及零配件“三無產品”;對無證生產經營和維修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予以取締;對群眾投訴舉報多、情節嚴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重點整治;對質量不合格、源頭不明確的農機產品,要及時收繳,杜絕劣質農機產品流入市場,從根本上杜絕“三無”產品,防止坑農、害農現象的發生。

6、加強農機教育管理,培養合格人才。要加大對農機職業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常態化的檢查監督機制,按照國家、省農機部門制定的資質條件,實行動態管理,對達不到資質條件的學校,要堅決取締,絕不姑息;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要按照農業部農機化教學大綱的要求,嚴格監督,杜絕只收費不培訓現象的發生,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

四、幾點建議

1、建議國家修改和完善農機法律法規,賦予農機部門在對拖拉機的日常管理中有上路檢查權、在農機質量監管中有行政處罰權。

2、農機產品質量的好壞,關係到農機的安全生產,建議把農機銷售納入行政許可事項。

3、建議鄉鎮農機站人事納入市農機局管理。

4、建議儘快制定拖拉機強制報廢標準和機械化作業的各種標準。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6

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總結近年來農機化發展的經驗,找準農機化發展中存在薄弱環節和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特對我市農機化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採取到鎮、進村、入戶詢問走訪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全市農機化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並就今後的發展提出了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__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農機化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思路,銳意進取,真抓實幹,農機化工作取得長(20__最新民營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足發展。

1、農機裝備不斷提高。隨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我市的農機裝備能力進一步提高。截止20__年底,全市各類農業機械1747962 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958706千瓦,農業機械原值51890萬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182臺,配套農具8478臺,配套比1﹕3.9;小型拖拉機14040臺、配套農具24459臺,配套比1:1.74;聯合收割機2148臺,其中小麥聯合收穫機1626臺(其中自走式239臺)、玉米聯合收穫機522臺(其中自走式102臺);耕整地機械20713臺,其中深鬆機169臺、旋耕機2905臺;播種機3174臺、其中免耕播種機441臺、精少量播種機2324臺;機動噴霧(粉)機1217臺;排灌機械52663臺;農產品初加工動力機械5420臺、農產品初加工作業機械6101臺;畜牧養殖機械 926臺(套);農用運輸機械27561臺(套);農田基本建設機械118臺等,農機裝備開始向多元化、高技術方向邁進。為我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和新農村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2、農機管理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市一級設立農業機械管理局,為一級事業單位,是市政府主管全市農業機械化和設施農業工程的職能部門,承擔了全市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農機安全監理、農機供應與維修管理、農機質量投訴監督等管理服務職能;全市20個鄉鎮、辦事處處都設有農機管理服務站;912個行政村均設立了農機服務隊,由村主任兼任農機隊長;形成了以縣(市)為龍頭、鄉(鎮)為骨幹、村為基礎的三級農機化公共管理服務體系;並且在新形勢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初步形成了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機大戶為骨幹,農機協會、農機中介組織為補充的多形式並存的市鄉村一體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截至20__年底,全市擁有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1979個(其中農機原值 20萬元以上農機服務組織70個)、農機戶29300個(其中原值20萬元以上的農機戶140個)、農機化中介服務組織10個、農機專業合作社32個、農機維修廠點245個、農機經銷機構144個;農機從業人員達42178人。這些農機服務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為提高我市農機化服務水平、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農機化作業水平進一步提高。近幾年來,隨著我市農機裝備的逐年增加,我市的農機化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基本滿足了全市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不斷髮展的要求。在小麥生產全程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的基礎上,我市重點對玉米機械化生產、花生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免耕播種等進行了大力推廣。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我市的玉米機械化生產、花生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免耕播種等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__年底,我市玉米聯合收穫機522臺,完成玉米機耕面積6700公頃、機播面積20__0公頃、機收面積25667公頃,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0%;花生機耕面積19523公頃、機播面積 14200公頃、機收面積1200公頃,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4.5%;機械化免耕播種面積32100公頃,其中小麥免耕播種面積9687公頃、玉米免耕播種面積22413公頃;馬鈴薯機械化生產也有了新的突破,綜合機械化水平也達到了30%。總之,在國家農機化政策的指引下,全市農機人的努力下,我市的農機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並朝著農業機械化的深度和廣度拓展。

4、農機安全形勢保持穩定。以建設平安新泰為目標,強化農機執法工作,保證了農機安全生產。一是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安全生產月活動。把每年6月份作為全年安全生產月,利用廣播、明白紙、宣傳車等形式進行安全生產宣傳,進一步增強了農機戶的安全生產意識,促進了全市安全生產工作的開展。二是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落實,層層簽訂安全工作責任書,把農機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每臺車和每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形成齊抓共管機制。三是依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山東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大農機執法力度,嚴把農機登記關、檢驗關和農機駕駛員培訓關、考核關,多年來未發生一起重特大農機安全生產事故。四是廣大機手法制意識逐步提高,掛牌、辦證、年審的主動性有所增強。五是認真開展“平安農機”示__縣建立活動和農機安全“十、百、千”活動;全市共建立農機安全鄉鎮5個,農機安全村60個,農機安全示範戶600個;20__年我市被山東省農機局和山東省安監局評為“平安農機”示__縣。

5、農機經營效益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市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形成了“農機合作社帶動農機戶、農機大戶帶動農機戶、農機戶戶戶聯合”等多種形式的農機合作服務組織,既方便了農民,又給自己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收益,尤其是每年的三夏期間,市農機局都組織大型聯合收割機外出跨區作業,平均每臺聯合收割機收入4萬元,最高的單機可收入6萬元,跨區作業成為農機戶增加收入的亮點,並逐步從三夏擴充套件到三秋,從小麥機收擴充套件到玉米機收,發展前景廣闊。 20__年,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4.1657億元,其中農機戶4.0122億元,佔總收入的96.3%;純收入2.7597億元,其中農機戶 2.6331億元,佔純收入的95.4%,從調查的情況看,在農村從事農機經營的家庭要比一般家庭富裕一些,全市年純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達到500 家。

二、__市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我市現有農機裝備中,20馬力以下拖拉機14040臺,佔保有量的86.6%;20-25馬力拖拉機327臺,佔保有量的2%;25-50馬力拖拉機1227臺,佔保有量的7.6%;50-80馬力拖拉機251臺,佔保有量的1.5%;80馬力以上拖拉機377臺,佔保有量的2.3%。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我市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中小型偏多而大型偏少,1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就更少了;在秋季深鬆整地、深翻整地作業中,只有100馬力以上拖拉機才能達到理想作業效果,能夠達到標準深度。我市每年需要深鬆、深翻整地10萬畝左右,現有大馬力拖拉機滿足不了作業需要。小型機具作業達不到標準作業、作業質量不規範,不能進行聯合作業,重複進地,造成土地板結,耗油增多,浪費能源。

2、鄉鎮農機管理工作薄弱。全市20個鄉鎮、辦事處均設有農機管理服務站;多年來,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一直採取“以塊(鄉鎮政府)為主,條(上級主管部門)塊結合”的管理模式,市農機局只負責業務指導,鄉鎮農機站的人、財、物全歸鄉鎮政府管理;由於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機化工作重視不夠,致使鄉鎮農機管理人員嚴重缺乏(幾乎所有農機站僅有一名管理人員,甚至有個別鄉鎮沒有專職管理人員),即便如此它們也是以鄉鎮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為主,這給農機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動,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影響了農機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農機化水平參差不齊。在小麥實現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我市玉米、花生機械化生產水平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馬鈴薯機械化生產剛剛起步,糧食機械烘乾機械化水平仍是空白。同時還存在鄉鎮之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由於地形、地勢差異造成部分山區鄉鎮農機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後,近年來,雖然這些鄉鎮實施了土地整理等工程,修建了一定數量的機耕路,整合了部分零星地塊,但所佔比例很小,地塊過於分散,且種植作物品種不統一,不適應大、中型農機作業,一些先進的、大型的、效益顯著的農業機械難以普及應用,導致農機作業效率低、成本高,影響了全市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4、農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雖然我市已建立比較完備的安全監管體系,各項農機安全措施得到進一步落實,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中華人民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沒有賦予農機部門上路執法權;二是農機安全監理裝備不足或老化;三是農機監理執法人員不足;四是農機手安全意識淡薄等;五是國家及相關部門沒有出臺農業機械強制報廢的標準,造成我市拖拉機在冊數虛高,制約了我市農機“三率”的提高;六是檢驗手段落後,檢驗還停留在人工狀態中。

5、農機質量監管存在漏洞。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農資市場的整頓力度,要求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加強農機質量監管,及時有力地打擊假冒偽劣農機產品,淨化農機市場;但由於以下原因,農機質量監管存在漏洞;一是農機部門只有監督權,沒有行政處罰權,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二是省、市、縣三級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工作不理順,監管缺乏常態化;三是市、縣沒有質量鑑定裝置,缺乏質量鑑定能力;四是執法人員缺乏培訓,專業鑑定能力不強。

6、農機培訓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於各種原因“__市農業機械化學校”已被撤銷,無法正常開展農機教育培訓,致使農機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得不到進一步提高,從而直接影響了農機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影響了農機的安全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中的應用。

三、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1、加強宣傳,營造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實施農業高新生物技術的有效載體;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我們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路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業機械化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降低勞動強度、節本、增效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營造一個全社會都關心、支援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2、優化裝備結構,提高作業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農機化政策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農機補貼政策為槓桿實現四個目標:一是優化農機裝備結構。要加大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和設施農業裝備的補貼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購買先進、適用的大型農機裝備,;二是加大對山區鄉鎮的農機補貼力度,積極鼓勵和引導山區農民購買適合山區特點的農機裝備,加快推進山區機械化作業水平;三是通過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滿足農民對主要農作物和關鍵生產環節農業機械的需求,尤其是目前要加大對玉米收穫機、免耕播種機、深鬆機和薯類機械的補貼力度,以提高我市綜合機械化水平。四是在做好農業產中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向產前、產後延伸,加大對糧食烘乾機械的補貼力度,積極引導農民購買糧食烘乾機械,以做到糧食顆粒歸倉。

3、加大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力度,增強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深化鄉鎮農機站的機構改革,整合機構和人員。要在機構設定及管理體制上把“以塊(鄉鎮)為主,條(上級農機部門)塊結合”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條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把鄉鎮農機站管理人員的人事權統一歸口到市農機主管部門管理。要針對當前鄉鎮農機站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適合農機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爭取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機化工作的支援,採取有效措施,充分調動鄉鎮農機站的積極性,加快推進我市農機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

4、加大安全執法力度,保障安全生產。農機安全生產關係到廣大農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關係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保障安全生產為重點,加強農機安全體系建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大安全生產宣傳力度,提高安全生產意識;二是加強農機執法體系建設,增加裝備和人員,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四是按照同志在“研究新情況 解決新問題”一文中提倡的“嚴格考核,賞罰分明”的要求,充分調動執法人員的積極性,把好農機登記關、檢驗關和農機手的培訓關、考核關,從源頭上減少農機事故隱患;

5、加強質量監管,維護消費者權益。要加強與技術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建立常態化的農機質量監管機制;在每年的“春耕備播”、“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積極組織開展“農機打假專項整治活動”,著力清查農機及零配件“三無產品”;對無證生產經營和維修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予以取締;對群眾投訴舉報多、情節嚴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重點整治;對質量不合格、源頭不明確的農機產品,要及時收繳,杜絕劣質農機產品流入市場,從根本上杜絕“三無”產品,防止坑農、害農現象的發生。

6、加強農機教育管理,培養合格人才。要加大對農機職業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常態化的檢查監督機制,按照國家、省農機部門制定的資質條件,實行動態管理,對達不到資質條件的學校,要堅決取締,絕不姑息;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要按照農業部農機化教學大綱的要求,嚴格監督,杜絕只收費不培訓現象的發生,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

四、幾點建議

1、建議國家修改和完善農機法律法規,賦予農機部門在對拖拉機的日常管理中有上路檢查權、在農機質量監管中有行政處罰權。

2、農機產品質量的好壞,關係到農機的安全生產,建議把農機銷售納入行政許可事項。

3、建議鄉鎮農機站人事納入市農機局管理。

4、建議儘快制定拖拉機強制報廢標準和機械化作業的各種標準。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7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我於2月1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建立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著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蘊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巨集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17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群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著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程序。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禦市場風險。

我老祕網縣農業專案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10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後,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裝置落後,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老祕網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採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資訊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範,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技推广部門,被“轉、並、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一是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於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六)農業生產規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轉渠道不暢。

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要求土地集中連片開發,現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戶,土地經營權可以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進行流轉。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農民小農經濟意識淡薄,存在戀土情結和“紅眼病”現象,加之土地流轉費相對較低,農民擔心今後的保障問題,而不願進行土地流轉,從而使土地難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規模經營,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七)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鏈延伸不長

農產品加工領域,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完整產業鏈系統沒有建立,產品流通領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統。

三、 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加強各部門之間統籌協調

各級領導應該充分重視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擺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協調全縣農業的現代化程序。

(二)制定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應該抓緊組織農業各相關部門充分調研全市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借鑑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合理、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發展投入,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圍繞糧食、蔬菜、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大推進基地建設,提高基地標準、打牢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農業招商,以招商為載體,緊盯大型龍頭企業,主動對接,力爭在引進龍頭企業上實現新突破。準確把握國家新的投資重點,完善專案儲備,進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爭取更多對農業發展具有支撐性的專案落戶我市,適時舉行和參加名優產品展示展銷會,做大做強產品品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主打品牌效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場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其擴規模、提檔次、升水平,提高其輻射帶動力。

(四)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

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出臺並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資訊化建設步伐,建立完善網路服務平臺,建立農產品產加銷和資訊化服務新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五)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著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鄉鎮站、區域站建設,建立激勵引導機制,大力推行農技人員聯合作經濟組織,聯企業、聯基地、聯專業大戶制度。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和植保專業化防治體系,提高社會化水平。加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科學生產和就業創業能力。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8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當前,農業正逐步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時期,這將對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瞭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客觀分析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以“現代農業發展”為調研課題,在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帶領下,組織農口部門領導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企業開展了詳細調研,同時考察學習了XX市XX區現代農業示範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考察學習xx市XX區白鹿原現代農業示範區基本情況

XX區白鹿原現代農業區位於XX區東南部和東北部,包括席王、紅旗、灞橋、洪慶、新築、狄寨、新合7個街道辦,128個行政村,農業總人口24萬人,耕地總面積80000畝。規劃區遵循以人為本、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適當集中,接二連三,關聯互動”的規劃思路和培育新型農民、建設新型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深度挖掘農耕文化與白鹿原文化,集示範性、效益性、生態性與休閒性於一體的“三區、兩帶”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區形成“一心、三帶、六園、九點”格局。

(一)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XX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關於“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和農業部關於“主導產業強村、工商企業富村、科技人才興村、生態家園建村、支部組織帶村”的新農村建設思路,結合該區植被茂盛、特產豐富、自然風景秀麗、又靠近城市的特點,大力發展現代種植業,加快發展養殖業,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和各項社會事業。

(二)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佈局日趨合理

2019年全區耕地面積18.7萬畝,農業總產值21.75億元。其中以小麥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10萬畝,年產糧食5.2萬噸;以櫻桃、葡萄、獼猴桃及小雜果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萬畝,年產各類水果12萬噸;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蔬菜基地1.6萬畝,年產蔬菜15萬噸;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5.5%,形成21.5萬畝林地;奶牛存欄量達1.3萬頭左右,年產奶類6萬噸;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8個,認證無公害產品23個,“灞橋櫻桃”、“灞橋葡萄”獲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榮獲“2019年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榮譽稱號,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生產、區域化佈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態”的基本格局。

(三)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發展現代農業意識不斷增強

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91元,是2019年的2.7倍,年均增長21.6%,增長在XX市排名第一。全區已培育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和龍頭企業9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化組織121個,建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55個,白鹿原現代農業示範區已成為“XX市統籌發展示範區”和“陝西省現代農業園區”。

(四)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壯大,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全區重點發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園、廣茂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兆龍有限公司、西安東方乳業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態農業觀光園、洪塬鑫養雞場等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初具產業園區化、生產規範化、組織合作化、環境生態化的加工龍頭企業和公司龍頭帶動型農業產業化經營示範小區。目前,全區註冊的農產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東李牌櫻桃、新合牌蔬菜、東方牌乳品、兆龍牌牛肉、洪塬鑫牌雞蛋等10餘種,有力地促進了示範村果蔬業和養殖業的發展。

(五)農業投資力度加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XX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近年來,在農村道路、水利設施、給(排)水工程、電力電訊和熱力工程等方面,區政府先後投入數十億資金,對其進行了整修和修建,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二、南康現代農業的現狀

20xx年10月,我市被省農業廳列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之後,我市為實施好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專案,充分發揮自身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等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規模種養、精深加工、商貿流通、科研實訓”於一身,融“低碳示範、客家風情、民俗文化、農事體驗、休閒觀光”為一體的一流的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聘請了西南大學和中柑所的農業規劃專家精心編制XX市芙蓉現代農業示範區總體規劃,財政撥付規劃編制費80萬元。力爭把我市現代農業示範區打造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三星級休閒農業旅遊區。

我市立足本地實際,按照“三園五化”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迴圈農業示範園、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和農民創業園,生態化種植、清潔化養殖、合作化推進、品牌化經營、標準化建設),建立了面積超過19.69萬畝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迴圈農業,堅持規劃先行,高標準開發建設,推行“豬—沼—果”立體開發模式,做到“山頂帶帽、山腰種果、山腳穿裙、山底養殖”,果園之間種植生物隔離帶,水保措施同步跟進,力求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範園區打造成集生態、旅遊、觀光、休閒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目前,根據農業資源條件及產業特色,結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打造出特色突出、佈局合理、效益顯著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一帶、四區”的佈局結構。即 一帶:章江濱水景觀-休閒農業帶 四區:(一)高科技農業示範區(二)低碳迴圈農業示範區(三)現代農業科教園區(農三所)(四)綠色甜柚產業示範區)。

三、南康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在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重視、支援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提升園區建設檔次、增強科技研發水平、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整體效益有待提高。從我市園區來看,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靠“廣種薄收”和政策扶持來維持的,從中反映出我市園區科技創新能力整體不強,尚未真正成為農業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園區示範、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經濟、社會、生態“三合一”的綜合效益還沒有完全顯現。

2、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為園區發展的瓶頸問題。園區技術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複合型人才。園區建設週期長、投入大、週轉慢、回報低,受到業主資金有限,信貸額度不高,國家扶持不足等影響,資金缺口較大。部分鄉鎮土地流轉工作推進緩慢,大面積連片土地供給不足。

四、發展現代農業的建議和對策

1、統一認識,強化領導。要充分認識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深層意義,應以建設工業園區那樣的熱情來建設農業園區,要對農業園區工作高度重視。專門制訂扶持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引進業主。成立園區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為園區建設提供服務。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要立足當地農業資源,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要素的區域差異性,進行合理區域佈局。要運用現代化的建設和管理手段,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使園區成為農民、市場、企業三者相連的橋樑。要轉變觀念,創新體制和機制,要把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引導、業主主導。政府主要是增強服務職能,加強調查研究,提供資訊,抓好典型推廣,在制訂政策、招商引資、引進業主、引導發展上多下功夫。有選擇的引進新品種,讓園區在新品種的引進、研發、試驗、推廣上起到農業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並重,要在致力發展農業園區的同時,實現企業與農民的雙贏。

3、多方籌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的資金和扶持政策,同時要管好和用活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資金,整合涉農部門的力量、資金、專案資源,向園區建設重點傾斜。另一方面要制訂一些優惠政策,多渠道籌集各類社會資金。在搞好園區規劃前提下,加大宣傳力度,千方百計引進業主,廣泛吸引龍頭企業進區開發建設,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帶技術入股或進入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承包開發。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

4、啟用機制,農民參與。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造就農民參與園區建設的氛圍,使農民成為園區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轉政策,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制定有利於消除農民後顧之憂的鼓勵政策,使農民變消極為積極,支援和參與農業園區建設。探索土地折價入股,通過農民以土地入股參與土地利潤分配的辦法,一方面使農民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轉換成對農民生活的長期保障,既保證了農民切身利益,又促進了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發展。

5、探索建立觀光農業。觀光農業改變了傳統農業僅專注於土地本身耕作的單一經營思想,拓展為旅遊業與農業園區結合的新型產業模式。觀光農業注重經營養殖、種植園,種養品種以新、奇、特吸引遊客,遊客通過觀賞、採摘、燒烤、垂釣、消費農產品,其利潤是普通種養業的5至10倍。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9

活動時間:20__年6月30日---7月6日

活動地點:____市__縣大雲,魏塘、姚莊、丁柵,西塘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決策,更需要全民的參與。20__年6月30日至7月6日,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在張馨藝的帶領下一行9人,來到__縣進行了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本次實踐以“農業機械化調研”為主題,通過對__各鎮的探尋,深入__縣各鎮農業機構調查,走訪當地資深農民,向上一級政府反饋意見,我們相繼參觀了碧雲花園,魏塘甜瓜之鄉,丁柵漁民村,西塘古鎮,“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與此同時我們在各鎮進行農業機械化方面知識的宣傳,進一步倡導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的應用,讓大眾瞭解到機械在農業中的重要性。這次實踐活動增加了我們對__農業化程度的深層瞭解,既看到了近年來__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取得的成果,也深深的被__人民的吃苦耐勞、勤勞樸實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堅定了我們刻苦學習、奉獻祖國的決心,因此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令我們受益匪淺。

一、__簡介

近年來__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__縣農機部門圍繞促進效益農業發展,全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一是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全縣擁有拖拉機5397臺、聯合收割機203臺,植保機械721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3.76萬千瓦,機械原值15760萬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機具、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圍繞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配套裝備先進適用農業機械,促進了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全縣擁有冷藏保鮮4745M3,多功能田園管理機15臺,噴滴灌設施1935畝,大棚溫控設施3套,果蔬分級機5臺。三是公司投資農機成為新亮點。在農機專案的引導扶持下,先進適用農業裝備成為農業企業的投資熱點。__碧雲花園有限公司先後投資395.3萬元,購置引進農產品冷藏保鮮庫1230 M3、噴滴灌設施350畝、大棚溫控設施3套、田園管理機3臺、集雨設施2套、割草機3臺、農用運輸機4臺,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較好地提升了產業層次和效益。__縣的專業鄉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魏塘的“中國甜瓜之鄉”、姚莊的“黃桃之鄉”、西塘的“沼蝦之鄉”、丁柵的“甲魚之鄉”、惠民的“蜜梨之鄉”相繼湧現。農業區域特色經濟加快了__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業現代化步伐,全縣初步形成了南部設施農業栽培、北部名特優水產養殖、中部食用菌生產的區域佈局,設施瓜菜種植面積4.9萬畝,淡水養殖8.3萬畝,糧經比例已調整為45∶55,前幾年__又啟動了3萬畝無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縣上下以穩定糧食生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主線,探索了一條具有__特色的結構優化增收之路,提高了農業競爭力,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據農經統計分析,今年糧食收入2.7億元,比去年增17.4%,經濟作物7.08億元,增長10.5%,畜牧業7.3億元,增長27.5%,林業0.9億元,增長25%,食用菌0.58億元,增長5%,預計全年農業總收入18.5億元,增長24.9%。 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特色主導產業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9.5萬畝,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農產品加工等幾大特色農業產業不斷髮展,優勢進一步顯現。基地促龍頭,龍頭帶基地,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龍頭企業健康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單一糧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檔次向中高檔次,由內銷為主向外銷推進,湧現出具有一定帶動力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26個。今年新增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各4家,全縣已擁有2家省級骨幹農業龍頭企業、9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縣級龍頭企業15家,4家農業行業協會、43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其帶動輻射力進一步增強。生態綠色農業與迴圈經濟相結合,推廣了一批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了一批生態農業示範區,生態綠色農業優勢進一步凸現。今年新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3個,國家綠色食品1個,組織申報的省綠色農產品4個正在認證當中。目前全縣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16個,國家綠色食品1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13個。

二、社會實踐具體情況介紹

碧雲生態農業機械化

7月1日上午,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調研社會實踐隊伍的同學來到了此次的第一站——__碧雲花園。

這次社會實踐緊緊圍繞著農業機械化生產這一課題,通過對碧雲花園生態農業結構的調查、瞭解、學習現有一些生態植物的一些栽培技術和機械化設定。與碧雲花園的建立人潘菊明先生進行交流,逐漸對碧雲花園總體的結構、潘先生建立理念和對農業機械化前景的一些評價。

作為__優勢產業農機化示範基地農業大棚是種植過程中的重點設施農業。在作物培養過程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便是大棚的機械化集中管理。大棚採用自動溫控,溼控對作物的生長條件進行精確控制,還利用自動遮陽棚保證陽光的適當供給。

在作物的灌溉方面,園區全面採用雨水灌溉,並配有專業的水淨化裝置,使用噴滴灌裝置,使植物得能夠得到充足的無汙染水分。

現在園區正處於建設當中,在未來的兩三年時間裡將會有巨大的變化,相信在兩三年後,作為農機化的示範基地的“碧雲花園”,不管是在園區整體管理及進一步建設方面,還是在園內作物的培養方面,機械化程度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作為典範,使周圍鄰近縣市,乃至全國各地的農業生產者們更加重視農業機械化,並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效益。

魏塘甜瓜之鄉之行

7月2日上午,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調研社會實踐小分隊到達了目的地魏塘益農合作社(曾被__省農業廳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在輔導員、當地瓜農和隊長的帶領下,小分隊參觀了種植大棚,學習了甜瓜種植的有關知識和相應的機械化程度並動手嘗試了摘瓜。

當中我們瞭解到魏塘益農合作社由於引進外資,機械裝置和改進生產技術,從而使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還了解到種植過程中不同時期應用到的相應農具和小型機械。而後,我們還品嚐了名為皇后翠綠的甜瓜。在滿足和充實中結束了上午的調研。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由於人力、資金、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魏塘益農合作社的機械化程度相對不高,種植技術較為傳統。基本上都採用人工採摘方式,國外先進的瓜果採摘機應用不足。據問卷調查發現,95%以上的瓜農農忙時會選擇僱傭農民採瓜,而很少有瓜農會想到使用機械,而且國內暫時還沒有普及效率高,價格低廉的瓜果採摘機。但是“甜瓜之鄉”機械化發展前景看好。希望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扶持幫助下魏塘的明天會更好。

漁村印象

很多人以為美是一種奢侈品,只有藝術家、文人才有,漁民村的美告訴你,美完全可能體現在生活底層,滲透在自然而然的舉手投足,辛勤勞作的汗水和特色創業的智慧之中。

這便是丁柵漁民村,也是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調研小組次此行的第三站。

漁民村,遠近聞名的六塔鱉產地。魚鱉混養是村裡的一大特色產業。7月3日,在丁柵黨委吳書記的陪同下,調研小組參觀了養鱉池,學習了養鱉過程中建池、引種、餵養和捕撈等有關知識。有幸欣賞到了的打甲魚的場景,還見識了打魚槍和其他一些新農具。

鑑於漁民村是由傳統家庭式漁民經集合而設,養殖捕撈手法承襲了傳統方式,生產方式還趨於人工和半機械化。但從蒸蒸日上的水產養殖事業,集垂釣、餐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正確發展模式不難看出,只有採用合適的操作方式,才能提高產品競爭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效益,實現和諧發展

姚莊特色

近年來,在__縣農機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姚莊全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歷史上的姚莊一直以種糧食為主,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供應基地。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傳承,才有發展農業機械化。__農業機械化實踐小分隊通過調研瞭解到姚莊主要擁有各式拖拉機近五千臺,聯合收割機187臺,植保機械總動力約兩千千瓦,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0萬千瓦,在全縣佔有很大比重。新機具.新機械得到廣泛應用,包括播種機、還田機、耕作機、插秧機、脫粒機等。以錦繡黃桃和蘑菇為突出產業, 配套裝備新近適用農業機械,擁有冷藏保鮮51353立方米,多功能田園管理機,噴滴灌設施,大棚控溫設施,果蔬分級機,還配有農用割草機和農用運輸機以及一些再加工工機械。

姚莊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農業機械化發展不是盲目的,機械裝置不是越多越好,只有依託區域性優勢產品,尋找農機化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才能充分發揮機械的作用 ,提高作業效率。

“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

7月5日,__大學__農業機械化調研小分隊來到第五站,魏塘鎮小蜜蜂葡萄生產基地。

頻振式殺蟲燈

該燈是農業部推廣的物理誘殺蟲害裝置。葡萄上的各類害蟲,通過該等夜間的燈光、波、色、味等四種功能可誘殺1287種害蟲,基地果穗生長至採收期間可不實施殺蟲劑農藥。

葡萄基地還引進了以色列滴管灌溉技術,在葡萄生育期間,控制漫灌,同時控制土壤地面水分,以株定水滴灌,降低葡萄果實的含水量,提高品質。 除了瞭解到正在使用的一些裝置,我們還學習了很多新技術。例如葡萄套瓶,生物農藥防病,生態施肥等。

調研小組到達葡萄基地時,正值農民們下地勞作,小分隊於是分散在田間對農民進行問卷調查。95.3%的農民都表示更願意用機械代替人力,95%的農民意識到機械化對__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就小蜜蜂葡萄基地來說,43%的村民認為政府的投入力度相對不夠,機械化程度相對不高。除此之外,小分隊還走訪了一些農民家庭,瞭解他們曾經使用和想要使用的機械化設施,併發放宣傳單。

由於是精品葡萄,種植過程中使用大型機械的可能性較小,但這並不妨礙發展機械化的生產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紮實文化課的基礎,充分運用創造力,能夠設計出合適的機械。

本次社會實踐我們走訪了5站,歷時7天,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誌。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為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__縣緊緊抓住農業發展的新機遇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目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在近幾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將“__獨特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向__,乃至全國,對新農村的發展,農產量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小分隊總報告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誌。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為農機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__縣緊緊抓住農業發展的新機遇,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目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近年來,__縣相繼出臺了農機化扶持政策,加快了農機化發展。同時其發展也存在著農機科技含量低、農機化投入相對不足、農機化程度相對不高等問題。

1 基本現狀

__縣地處__省東北部杭嘉湖平原,位於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轄區耕地面積 458072畝,總人口38萬,其中29萬是農業人口,佔 75%,人均耕地面積1.5畝。;第一產業實際從業人員 18.69萬人,農業人均純收入已經上升到 10121 元。傳統農作物以水稻、大小麥等為主,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瓜果等經濟作物發展迅速,大棚蔬菜是__農業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全縣大棚蔬菜面積超過5萬畝,機械耕地面積32.64萬畝,植保機械作業面積136.35萬畝,機械收穫面積31.13萬畝,播種面積1.27萬畝,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農業產業特色明顯,瓜果蔬菜、畜禽養殖、淡水養殖等已具規模。

(1) 農機化裝備增強,發展空間很大。至 20__年底,__縣農機總動力 253182KW。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糧食作物生產中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機耕率90%,機脫率 100%,機電排灌 92%,機收率 32%,機植保率 66%。而農業結構的調整以後,新興經濟作物生產中農業機械化的利用程度低,尚處於起步階段,瓜果蔬菜、畜禽養殖、淡水養殖等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水平還很低,只有少數環節使用機械,大量還需依靠人工作業,農機化發展的空間很大。

(2) 農機化投入多元化,服務社會化。農機化投入機制有了新的突破,改變了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單一投入的格局,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和專業大戶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新模式。農村經濟組織、專業大戶購置了農業機械,以農機服務隊等形式,進行社會化服務,把農機作為一項產業來經營。

(3) 農機化管理法制化,管理力度大大加強。隨著農業部《農用拖拉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聯合收割機及其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暫行管理辦法》、《__省農業機械管理辦法》的頒佈實施,以及《__市拖拉機駕駛員管理辦法》和《__市拖拉機牌證管理辦法》的實行,農機生產、銷售、使用行為得到規範,農機化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管理力度大大加強。

(4) 農機經營效益化,農民收入增加。20__年,__縣農機經營單位數11817,收入 18416.66 萬元,純收入 7127.42萬元,為農民人均收入貢獻245.7 元。在市場的引導下,農機經營效益明顯,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2 存在的問題

__縣的農機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是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稻、大小麥及油菜等大宗農作物農機化水平有待提高。雖然全縣機耕率水平已經比較高,但是水稻、大小麥、油菜等種植、收穫等許多環節還是大量依靠人工作業,農民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放出來。

(2) 設施農業的農機化水平很低。近年來,__縣設施農業發展很快,但是與設施農業配套的農業機械引進、示範、推廣力度不夠。雖然在碧雲花園大棚澆灌裝置水平比較高,但是像“甜瓜之鄉”等地的大棚仍然使用人工澆灌。目前推廣的僅有大棚多功能管理機等為數很少的農業機械,推廣範圍和規模也僅限於農業園區和少數大戶,與大棚配套的噴滴灌設施應用範圍也不廣。

(3) 農產品加工儲運機械發展緩慢。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__縣的瓜菜水果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瓜菜水果等農產品年產量已達到 100萬 t。目前以鮮銷為主,只有少量農產品經加工後投放市場或者採用冷庫保鮮,雖然較02年已經有相當大的提高,但是總的來說農產品加工儲運機械發展緩慢,農產品附加值低,適應市場能力較弱。

(4) 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不高。生豬、家禽、淡水養殖等雖然已達到一定規模,但機械化水平低,目前只有漁業生產上增氧裝置在使用,大量依靠人工作業,我們參觀了丁柵“甲魚之鄉”,仍然採用打甲魚的方式獲得成品甲魚,效率不高。養殖戶急需相應的機械裝置來提高生產率,增加產品附加值。

3 農機化發展對策

農業機械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因此,__縣農機化發展的思路是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緊緊抓住農業結構調整機遇,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傳統農業產業機械化水平,拓展新興農業產業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放農村勞動力,實現農機化發展的目的。為實現這一目標,應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1) 重視農機化作用,切實做好建設農業機械化的工作。加大對__縣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定製好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將其作為__縣發展計劃的一部分。

(2) 加強基層農機化推廣隊伍建設,健全農機化推廣體系。農機化發展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農機化推廣隊伍,要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機化推廣服務隊伍建設,保證編制、人員、經費的落實,通過技術培訓等形式加強其業務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農機化服務能力。

(3) 政府投入資金,戰略性調整農業機械化結構,以適應農業結構的調整。一是要提高水稻、大小麥、油菜等大宗農產品的機械化水平,從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提高機械化水平面;二是加快設施農業配套農業機械的引進、推廣,重點支援高效益設施農業實現機械化;三是加快引進畜禽、淡水養殖機械,提高規模化養殖的機械化水平。

(4) 加強組織,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管理部門要按照市場規律,合理佈局農機化區域,做好農機供求、服務等資訊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機社會化服務功能。

(5) 加強引導,形成多層次、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以政府和集體資金投入為導向、以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民投入為主體的農機化投入機制,逐步加大對農機化的投入,促進農機化的發展。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0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__縣農業機械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與此同時,一些相關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嚴重地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現象必須得到足夠重視。為認真貫徹落實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結合工作實際,我們總站抽調職工深入村屯農戶,針對我縣農機化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

一、__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__縣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全省處於上等水平,特別是水稻生產機械化名列前茅。截止目前,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51.73萬千瓦,全縣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4.66%,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9,651臺,小型拖拉機保有量7,512臺,擁有配套農具19,975臺,水稻育秧大中棚20,000棟,水稻插秧機5,713臺,播種機3,129臺,聯合收穫機1,389臺。現已組建水田農機作業合作社6個,水田農機作業協會18個。水稻生產普遍應用機械播種、大中棚育秧、機械插秧、機械收穫,旱田也是機械播種、機械中耕、機械收穫;水、旱田均採用機械整地等先進適用農機化新技術。

二、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調研表明,制約全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程度不高,存在誤區。

接受調研的大部分農戶對大型農機具整地、播種、收穫作業給農業生產帶來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作物抗災能力、節種節肥、減少糧食損失、增產增收、提高生產效率、解放勞動力等作用認識不足不全。

相當一部分農戶不根據實際生產需要,盲目地攀比,購置農機具隨意性大,出現了各家各戶擁有的機具小而全、品牌雜的混亂局面。全縣水稻插秧機5713臺,最佳作業期滿負荷作業可機插114萬畝,而實際機插只有80.5萬畝,水稻插秧機利用率為71%。水稻收穫機1,389臺,可完成機收作業156萬畝,而實際機收97.1萬畝,收穫機利用率為62%。拖拉機可進行整地、播種、中耕、田間運輸等農機田間作業,可進行各種作業70天,而實際全縣拖拉機平均作業只有30天左右,拖拉機利用率只有43%。

第二,農機裝備配置結構不合理。

現有農機裝備中,大、小型機車配置不合理,小型多而大型偏少。全縣100馬力以上拖拉機僅有12臺,80-100馬力才64臺,一萬七千多臺拖拉機幾乎都是中小型。在秋季深鬆整地、深翻整地作業中,只有100馬力以上拖拉機才能達到理想作業效果,能夠達到標準深度。我縣每年需要深鬆、深翻整地14萬畝左右,現有大馬力拖拉機滿足不了作業需要。小型機具作業達不到標準作業、作業質量不規範,不能進行聯合作業,重複進地,造成土地板結,耗油增多,浪費能源。機多具少,機具配套比不合理現象比較嚴重。全縣拖拉機保有量17163臺,配套農具19975臺(套),機具配套比為1:1.2,比較合理的機具配套比應該為1:3。農具相對的不足影響了農機效率的發揮,造成了農機資源的浪費。

第三,鄉鎮農機服務中心服務功能發揮不明顯。

鄉鎮農機服務中心設定地在農村,面對農民,本該是最便捷、最有效的農機服務機構,但近些年來,由於國家沒有資金裝置等投入,對人員培訓少,沒有辦公地點、維修設施,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低,維修服務能力差,致使絕大部分服務中心有名無實,已基本失去了應有的服務功能,不能發揮正常的服務作用。

第四,農機安全管理工作局面尷尬,教育培訓工作基礎設施薄弱。

由於農機安全管理缺少剛性政策、法規支援,使工作經常出現尷尬局面。比如,農機安全檢車沒有上路權,為工作正常開展帶來極大不便。又如,農用機車已達到報費時限而仍在作業,因為對此沒有強制處罰規定,致使農機管理工作無法正常進行。

農機教育、培訓由於近年的投入減少,缺少教學設施,師資力量薄弱,不利於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五,農機作業合作社作用發揮不好。

全縣20__、20__年兩年分別在清河鎮、祥順鎮、烏鴉泡鎮、三站鄉四個鄉鎮建立6個農機作業合作社,國家共補貼專案資金240萬元。由農機大戶出資牽頭,其他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合作社。目標是通過裝備大型機械,集中經營,產生規模效益,帶動、輻射周邊地區,起到示範作用。

從調研結果看,合作社自經營以來,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經營情況不好。其原因主要是,組建初始,由於分散農戶每家都有較多耕地,自耕自種,效益可觀,不願拿出耕地入股,合作社就沒有耕地股,合作社大型機具,無活可幹,年作業量很少,直接影響收入,只靠對外零星作業來維持經營。

三、對策及建議

第一、對農民認識不高的問題,通過幫助農民分析農機化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使他們提高認識,走出認識上的誤區。

一是要藉助媒體作

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調研報告第2頁

用進行宣傳。利用電視渠道,通過編輯播放通俗易懂的節目向農民進行宣傳,讓農民進一步真正認識農機。

二是要強化自身作用進行宣傳。農機人要時刻把宣傳農機化為己任,做到工作時間專門宣傳,業餘時間隨地宣傳,走親訪友順便宣傳,來人諮詢藉機宣傳。

三是要調動鄉、村幹部作用進行宣傳。鄉(鎮)和村直接面對農戶,做農民工作既便利又有效,調動好他們的積極性宣傳農機化,具有事半功倍的便利條件。

第二,對於農機裝備配置結構不合理,大型偏少的問題,建議國家加大對大型機車的補貼力度,提高單臺補貼額度,增加補貼機車數量,鼓勵和吸引農民購置大型農機具。針對機、具配套比偏低的狀況,立足幫助農戶制定可行計劃,對利用率低的機、具通過組合或買賣等方式調劑餘缺,按生產實際需要達到合理配置。

第三,對鄉鎮農機服務中心功能癱患的問題,應該積極爭取國家支援,在資金、專案、裝置和技術等方面加大投入,使鄉、鎮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儘快得以恢復、發展、壯大,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第四,對於農機安全管理、教育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建議上級有關部門儘快制定出相關法規、政策,投入資金、裝置,完善教育培訓基礎設施。支援保障管理、培訓工作正常開展。

第五,對農機合作社作用發揮不好的問題,建議在組建合作社初期就應科學論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選擇農民人均耕地少的村屯,來集中土地,嚴格按照省有關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章程,真正納入一定數量土地入社,把零散土地集中起來,統一耕作經營,產生規模效益,發揮出合作社應有的作用。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1

一、基本情況

隸屬於省市,全縣轄11個鎮(鄉),299個行政村,2890個社,幅員面積703平方公里,總人口56.67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農業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將柑橘、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50個。其中天保柚獲得國家商標註冊,喜幫生豬獲得國家級示範專業合作社,助推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二、產業現狀

(一)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規模及生產經營情況。

縣屬柑橘產業發展適宜區,盛產甜橙、檸檬、柚子等柑橘。20__年,全縣水果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甜橙種植面積6萬畝,以柑橘產業為重點,建設萬畝核心示範區3個。全縣現有盛產柑橘的鄉鎮5個,柑橘專業村25個。建成萬畝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範基地3個,20__畝以上集中成片的5個,1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7個;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銷售企業1家,縣城新老城區各有中型果品批發市場1個,有縣富鑫檸檬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省市級龍頭企業2家、有益發種植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2家、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實行訂單生產和二次返利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戶增收的目的。20__年,全縣水果總產20萬噸,實現產值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2.85%,助農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成片推進發展不夠。一是產業集中度不高。全縣10萬畝柑桔分佈在11個鎮鄉,最大的蓬萊鎮也不到2萬畝;二是規模優勢不突出。河邊檸檬、河邊鎮中江柚、天保鎮文旦柚等在全縣獨具優勢,也具備一定規模,但與規模相適應的品牌優勢、市場優勢、產值效益未完全顯現。其餘鎮鄉種植區域分散,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程度低,效益不凸顯。

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性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專案區交通網路化程度不夠,農業機械化程度滯後。

③生產水平差距較大。20__年,從單產看,縣水果平均畝產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園可達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畝產值一般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達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撐能力亟待強化。一是農科教、產學研結合不夠,技術整合度不高,產後加工薄弱,缺乏佔領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核心技術。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通過土地流轉的生產經營單位基本上沒有專門從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技術人員。

⑤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一是加工轉化率低。我縣農產品加工多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龍頭企業弱。全縣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幾乎沒有。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足。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多、實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作用、組織作用和服務作用發揮不充分。

(二)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發展現狀。

縣畜牧業主導產業是生豬產業,先後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範區等稱號。20__年全縣出欄生豬56.45萬頭,生豬產業產值為9.5億元,佔畜牧業產值的60.66%,佔農業總產值的24.55%。生豬產業有喜幫、豬豬、森林、浩源、雷金、森林、東方、森福等市級以上專業合作社19個,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專業大戶496戶,生豬養殖家庭農場16個,生豬產業協會1個。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汙無害化”要求,我縣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建立活動,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現有部級標準化示範場1個,省級標準化示範場4個,市級標準化示範場6個。

2.存在的問題。

(1)養殖設施裝置較陳舊,部分養殖場環境控制設施不齊全完善,不利於提高養殖水平。

(2)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設施、糞汙治理設施的容量達不到養殖規模要求,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較大,周邊農戶意見較大,急需整治。

(3)養殖場資金短缺,再生產資金壓力大,扶持專案少,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三、工作建議

(一)明確發展思路,把握髮展方向。

1.發展思路。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線,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從縣的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出發,瞄準農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縣產業優勢,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運用為支撐,以提高產品質量為突破口,大力引進、開發和示範名、特、優、新品種以及先進實用的技術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建設,把專案區建設成為具有我縣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示範與推廣展示區、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高新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嫁接、農業教育培訓與農業新技術普及相結合、農業生態與觀光旅遊相結合,以及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2.發展方向。

一是建立科技產業新樣板:立足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新品種、新技術,並與本地現有條件相結合,不斷探索創新,把柑橘專案區建成具有一流的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區,把生豬產業專案區建成我縣迴圈農業示範區。

二是實現園區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在充分考慮規模化的同時,還必須考慮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和週年供應鮮果,產品質量應符合“綠色食品”標準,一方面吸引眾多的旅遊觀光人員,另一方面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是園區展示生態旅遊化:通過科學規劃、環境治理、品種展示、觀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態模式、景色如畫的農村田園風光,提供新型娛樂休閒方式及旅遊觀賞景點。

四是實現果業產、加、銷一體化:瞄準商機,針對當前存在的環境,狠抓產業發展和營銷環節,突出產品的商品化、標準化,註冊商標,爭創品牌,以綠色、優質、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場,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服務工作。

五是園區實現網路化:通過網頁製作和網路營銷,實現資訊網路化,及時瞭解國內外的生產、市場資訊及農業高新技術發展狀況,及時對專案區有關內容進行調整,以適應國內外市場快速變化的需要。

六是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建立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網路,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開展科學技術培訓和文化素質教育,把農民培養為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能置身市場競爭、具有科技意識的新型農民。

(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區域佈局

第一、柑橘產業佈局

建議規劃區域地處中國死海與卓筒井主題旅遊鎮黃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體推進的原則重點建設3大優勢區域。

第二、生豬產業佈局

縣畜牧業以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建議在全縣11個鎮鄉發展。

(三)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產業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也是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為確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得起、能見效、可持續,一是強化與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西南農業大學的技術聯姻,定期邀請優勢農業產業專家到基地現場指導開展培訓。二是建立專家指導小組,由相關責任單位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股室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專案儲備、申報、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工作,將先進的管理技術真正落實到田間地頭的生產過程中。

(四)加大資金投入,創新聯結機制

建議政府加強對投入的引導,積極整合各種涉農專案資金,綜合用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創新投融資機制,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多元化。

發揮龍頭企業的經營主體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主體作用以及種養植大戶的生產主體作用,組織帶動農戶進行生產與經營。創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業主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總結推廣產業基地建設新模式,讓“龍頭”真正能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2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專案、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汙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型別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戶+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戶”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戶”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戶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戶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戶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戶20多萬戶。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建立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戶:我市種養殖業大戶已發展到797戶(其中種植業大戶

333戶,養殖業大戶464戶),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戶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稅、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戶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11.74萬噸,總產值1.85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2.6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1.8萬畝,永勝縣0.5萬畝,華坪縣0.3萬畝,古城區0.4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戶就有160多戶,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xx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0.83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專案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2.4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1.5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5.98萬畝,產量1.38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1.46萬畝,產量0.3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xx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1.2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xx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xx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戶有1000多戶,種植戶有6000多戶,種植面積3.6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建立麗江天然無汙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xx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8.36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戶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16.2%,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1.38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123.76萬畝,收購菸葉233.05萬擔,農民收入77786.8萬元,財政收入19389.6萬元。我市菸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菸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資料,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菸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菸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1.5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裝置,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1.3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xx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5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專案,建立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xx年“”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103.79萬隻,出欄肉羊36.35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群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專案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群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戶106戶。黑頭山羊群體數由1995年的2.7萬隻增至目前的3.4萬隻,增長25.9%。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1.2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4.1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戶20戶,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專案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峰蜂業公司,滇峰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程序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為農民增收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專案。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援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建立畜牧大縣為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為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程序,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群眾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20xx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戶,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程序,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建立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檔案出臺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著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專案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裝置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除錯裝置,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活動,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戶,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援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脫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

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第2頁

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汙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著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汙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汙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汙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汙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為200萬元以上,排汙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戶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汙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汙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戶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著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著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衛生監管由衛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裝置,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說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裝置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新增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才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建立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戶為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群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為抓手,以利中盆地為中心,著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xx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到戶,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為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戶,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戶,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戶、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著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床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援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裝置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專案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專案、爭大專案;二是優化專案儲備;三是圍繞連結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兌現到場、到戶。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兌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建立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檔案出臺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戶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戶)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4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專案、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汙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型別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戶+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戶”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戶”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著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戶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戶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戶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戶20多萬戶。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建立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戶:我市種養殖業大戶已發展到797戶(其中種植業大戶

333戶,養殖業大戶464戶),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戶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稅、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戶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11.74萬噸,總產值1.85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2.6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1.8萬畝,永勝縣0.5萬畝,華坪縣0.3萬畝,古城區0.4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戶就有160多戶,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__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0.83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專案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__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2.4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__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1.5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5.98萬畝,產量1.38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__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1.46萬畝,產量0.3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xx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1.2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__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__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戶有1000多戶,種植戶有6000多戶,種植面積3.6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建立麗江天然無汙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__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8.36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戶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16.2%,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1.38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123.76萬畝,收購菸葉233.05萬擔,農民收入77786.8萬元,財政收入19389.6萬元。我市菸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菸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資料,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菸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菸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1.5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裝置,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__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1.3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__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5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專案,建立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__年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103.79萬隻,出欄肉羊36.35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群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專案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群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戶106戶。黑頭山羊群體數由1995年的2.7萬隻增至目前的3.4萬隻,增長25.9%。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1.2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4.1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戶20戶,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專案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峰蜂業公司,滇峰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5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程序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為農民增收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專案。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援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建立畜牧大縣為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為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程序,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群眾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20__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戶,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程序,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建立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檔案出臺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著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專案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裝置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除錯裝置,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活動,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戶,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援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脫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

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第2頁

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汙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著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汙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汙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汙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汙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為200萬元以上,排汙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戶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汙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汙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戶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著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著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衛生監管由衛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裝置,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說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裝置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新增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才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建立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__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戶為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群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為抓手,以利中盆地為中心,著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__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到戶,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為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戶,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戶,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戶、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著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床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援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裝置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專案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專案、爭大專案;二是優化專案儲備;三是圍繞連結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兌現到場、到戶。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兌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建立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檔案出臺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戶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戶)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6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xx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菸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菸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菸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為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為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豬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戶44萬戶。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菸葉種植戶數達4多萬戶,戶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戶有1984戶。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戶155戶,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資訊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臺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臺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臺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臺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園,引進臺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臺灣良種29個,引進臺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戶僅佔總農戶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脫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

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路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資訊,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專案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專案,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專案資金支援。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啟用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專案支援、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著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資訊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臺、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臺林業研究所、閩臺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臺,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為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著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資訊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資訊、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稅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援。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援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援。

(五)突出明臺合作,實現明臺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平臺,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臺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臺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臺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關於農業調研報告 篇17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__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菸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菸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菸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為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為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戶44萬戶。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菸葉種植戶數達4多萬戶,戶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戶有1984戶。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戶155戶,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資訊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臺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臺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臺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臺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園,引進臺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臺灣良種29個,引進臺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戶僅佔總農戶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脫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

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路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資訊,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專案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專案,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專案資金支援。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啟用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專案支援、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著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資訊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臺、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臺林業研究所、閩臺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臺,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為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著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資訊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資訊、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稅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援。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援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援。

(五)突出明臺合作,實現明臺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平臺,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臺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臺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臺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