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通用3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22W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 篇1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我於2月1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通用3篇)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建立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著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蘊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巨集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17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群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著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程序。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禦市場風險。

我老祕網縣農業專案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10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後,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裝置落後,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老祕網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採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資訊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範,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技推广部門,被“轉、並、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一是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於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六)農業生產規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轉渠道不暢。

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要求土地集中連片開發,現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戶,土地經營權可以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進行流轉。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農民小農經濟意識淡薄,存在戀土情結和“紅眼病”現象,加之土地流轉費相對較低,農民擔心今後的保障問題,而不願進行土地流轉,從而使土地難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規模經營,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七)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鏈延伸不長

農產品加工領域,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完整產業鏈系統沒有建立,產品流通領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統。

三、 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加強各部門之間統籌協調

各級領導應該充分重視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擺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協調全縣農業的現代化程序。

(二)制定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應該抓緊組織農業各相關部門充分調研全市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借鑑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合理、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發展投入,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圍繞糧食、蔬菜、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大推進基地建設,提高基地標準、打牢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農業招商,以招商為載體,緊盯大型龍頭企業,主動對接,力爭在引進龍頭企業上實現新突破。準確把握國家新的投資重點,完善專案儲備,進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爭取更多對農業發展具有支撐性的專案落戶我市,適時舉行和參加名優產品展示展銷會,做大做強產品品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主打品牌效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場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其擴規模、提檔次、升水平,提高其輻射帶動力。

(四)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

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出臺並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資訊化建設步伐,建立完善網路服務平臺,建立農產品產加銷和資訊化服務新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五)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著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鄉鎮站、區域站建設,建立激勵引導機制,大力推行農技人員聯合作經濟組織,聯企業、聯基地、聯專業大戶制度。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和植保專業化防治體系,提高社會化水平。加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科學生產和就業創業能力。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 篇2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當前,農業正逐步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時期,這將對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瞭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客觀分析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以“現代農業發展”為調研課題,在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帶領下,組織農口部門領導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企業開展了詳細調研,同時考察學習了XX市XX區現代農業示範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考察學習xx市XX區白鹿原現代農業示範區基本情況

XX區白鹿原現代農業區位於XX區東南部和東北部,包括席王、紅旗、灞橋、洪慶、新築、狄寨、新合7個街道辦,128個行政村,農業總人口24萬人,耕地總面積80000畝。規劃區遵循以人為本、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適當集中,接二連三,關聯互動”的規劃思路和培育新型農民、建設新型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深度挖掘農耕文化與白鹿原文化,集示範性、效益性、生態性與休閒性於一體的“三區、兩帶”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區形成“一心、三帶、六園、九點”格局。

(一)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XX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關於“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和農業部關於“主導產業強村、工商企業富村、科技人才興村、生態家園建村、支部組織帶村”的新農村建設思路,結合該區植被茂盛、特產豐富、自然風景秀麗、又靠近城市的特點,大力發展現代種植業,加快發展養殖業,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和各項社會事業。

(二)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佈局日趨合理

2019年全區耕地面積18.7萬畝,農業總產值21.75億元。其中以小麥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10萬畝,年產糧食5.2萬噸;以櫻桃、葡萄、獼猴桃及小雜果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萬畝,年產各類水果12萬噸;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蔬菜基地1.6萬畝,年產蔬菜15萬噸;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5.5%,形成21.5萬畝林地;奶牛存欄量達1.3萬頭左右,年產奶類6萬噸;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8個,認證無公害產品23個,“灞橋櫻桃”、“灞橋葡萄”獲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榮獲“2019年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榮譽稱號,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生產、區域化佈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態”的基本格局。

(三)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發展現代農業意識不斷增強

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91元,是2019年的2.7倍,年均增長21.6%,增長在XX市排名第一。全區已培育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和龍頭企業9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化組織121個,建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55個,白鹿原現代農業示範區已成為“XX市統籌發展示範區”和“陝西省現代農業園區”。

(四)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壯大,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全區重點發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園、廣茂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兆龍有限公司、西安東方乳業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態農業觀光園、洪塬鑫養雞場等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初具產業園區化、生產規範化、組織合作化、環境生態化的加工龍頭企業和公司龍頭帶動型農業產業化經營示範小區。目前,全區註冊的農產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東李牌櫻桃、新合牌蔬菜、東方牌乳品、兆龍牌牛肉、洪塬鑫牌雞蛋等10餘種,有力地促進了示範村果蔬業和養殖業的發展。

(五)農業投資力度加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XX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近年來,在農村道路、水利設施、給(排)水工程、電力電訊和熱力工程等方面,區政府先後投入數十億資金,對其進行了整修和修建,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二、南康現代農業的現狀

20xx年10月,我市被省農業廳列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之後,我市為實施好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專案,充分發揮自身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等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規模種養、精深加工、商貿流通、科研實訓”於一身,融“低碳示範、客家風情、民俗文化、農事體驗、休閒觀光”為一體的一流的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聘請了西南大學和中柑所的農業規劃專家精心編制XX市芙蓉現代農業示範區總體規劃,財政撥付規劃編制費80萬元。力爭把我市現代農業示範區打造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三星級休閒農業旅遊區。

我市立足本地實際,按照“三園五化”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迴圈農業示範園、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和農民創業園,生態化種植、清潔化養殖、合作化推進、品牌化經營、標準化建設),建立了面積超過19.69萬畝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迴圈農業,堅持規劃先行,高標準開發建設,推行“豬—沼—果”立體開發模式,做到“山頂帶帽、山腰種果、山腳穿裙、山底養殖”,果園之間種植生物隔離帶,水保措施同步跟進,力求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範園區打造成集生態、旅遊、觀光、休閒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目前,根據農業資源條件及產業特色,結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打造出特色突出、佈局合理、效益顯著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一帶、四區”的佈局結構。即 一帶:章江濱水景觀-休閒農業帶 四區:(一)高科技農業示範區(二)低碳迴圈農業示範區(三)現代農業科教園區(農三所)(四)綠色甜柚產業示範區)。

三、南康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在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重視、支援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提升園區建設檔次、增強科技研發水平、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整體效益有待提高。從我市園區來看,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靠“廣種薄收”和政策扶持來維持的,從中反映出我市園區科技創新能力整體不強,尚未真正成為農業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園區示範、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經濟、社會、生態“三合一”的綜合效益還沒有完全顯現。

2、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為園區發展的瓶頸問題。園區技術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複合型人才。園區建設週期長、投入大、週轉慢、回報低,受到業主資金有限,信貸額度不高,國家扶持不足等影響,資金缺口較大。部分鄉鎮土地流轉工作推進緩慢,大面積連片土地供給不足。

四、發展現代農業的建議和對策

1、統一認識,強化領導。要充分認識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深層意義,應以建設工業園區那樣的熱情來建設農業園區,要對農業園區工作高度重視。專門制訂扶持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引進業主。成立園區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為園區建設提供服務。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要立足當地農業資源,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要素的區域差異性,進行合理區域佈局。要運用現代化的建設和管理手段,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使園區成為農民、市場、企業三者相連的橋樑。要轉變觀念,創新體制和機制,要把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引導、業主主導。政府主要是增強服務職能,加強調查研究,提供資訊,抓好典型推廣,在制訂政策、招商引資、引進業主、引導發展上多下功夫。有選擇的引進新品種,讓園區在新品種的引進、研發、試驗、推廣上起到農業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並重,要在致力發展農業園區的同時,實現企業與農民的雙贏。

3、多方籌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的資金和扶持政策,同時要管好和用活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資金,整合涉農部門的力量、資金、專案資源,向園區建設重點傾斜。另一方面要制訂一些優惠政策,多渠道籌集各類社會資金。在搞好園區規劃前提下,加大宣傳力度,千方百計引進業主,廣泛吸引龍頭企業進區開發建設,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帶技術入股或進入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承包開發。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

4、啟用機制,農民參與。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造就農民參與園區建設的氛圍,使農民成為園區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轉政策,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制定有利於消除農民後顧之憂的鼓勵政策,使農民變消極為積極,支援和參與農業園區建設。探索土地折價入股,通過農民以土地入股參與土地利潤分配的辦法,一方面使農民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轉換成對農民生活的長期保障,既保證了農民切身利益,又促進了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發展。

5、探索建立觀光農業。觀光農業改變了傳統農業僅專注於土地本身耕作的單一經營思想,拓展為旅遊業與農業園區結合的新型產業模式。觀光農業注重經營養殖、種植園,種養品種以新、奇、特吸引遊客,遊客通過觀賞、採摘、燒烤、垂釣、消費農產品,其利潤是普通種養業的5至10倍。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 篇3

為全面摸清我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總結近年來農機化發展的經驗,找準農機化發展中存在薄弱環節和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特對我市農機化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採取到鎮、進村、入戶詢問走訪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全市農機化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並就今後的發展提出了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__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農機化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思路,銳意進取,真抓實幹,農機化工作取得長(20__最新民營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足發展。

1、農機裝備不斷提高。隨著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我市的農機裝備能力進一步提高。截止20__年底,全市各類農業機械1747962 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958706千瓦,農業機械原值51890萬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182臺,配套農具8478臺,配套比1﹕3.9;小型拖拉機14040臺、配套農具24459臺,配套比1:1.74;聯合收割機2148臺,其中小麥聯合收穫機1626臺(其中自走式239臺)、玉米聯合收穫機522臺(其中自走式102臺);耕整地機械20713臺,其中深鬆機169臺、旋耕機2905臺;播種機3174臺、其中免耕播種機441臺、精少量播種機2324臺;機動噴霧(粉)機1217臺;排灌機械52663臺;農產品初加工動力機械5420臺、農產品初加工作業機械6101臺;畜牧養殖機械 926臺(套);農用運輸機械27561臺(套);農田基本建設機械118臺等,農機裝備開始向多元化、高技術方向邁進。為我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繁榮和新農村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2、農機管理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市一級設立農業機械管理局,為一級事業單位,是市政府主管全市農業機械化和設施農業工程的職能部門,承擔了全市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推廣、農機安全監理、農機供應與維修管理、農機質量投訴監督等管理服務職能;全市20個鄉鎮、辦事處處都設有農機管理服務站;912個行政村均設立了農機服務隊,由村主任兼任農機隊長;形成了以縣(市)為龍頭、鄉(鎮)為骨幹、村為基礎的三級農機化公共管理服務體系;並且在新形勢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積極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等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初步形成了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機大戶為骨幹,農機協會、農機中介組織為補充的多形式並存的市鄉村一體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截至20__年底,全市擁有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1979個(其中農機原值 20萬元以上農機服務組織70個)、農機戶29300個(其中原值20萬元以上的農機戶140個)、農機化中介服務組織10個、農機專業合作社32個、農機維修廠點245個、農機經銷機構144個;農機從業人員達42178人。這些農機服務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為提高我市農機化服務水平、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農機化作業水平進一步提高。近幾年來,隨著我市農機裝備的逐年增加,我市的農機化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基本滿足了全市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不斷髮展的要求。在小麥生產全程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的基礎上,我市重點對玉米機械化生產、花生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免耕播種等進行了大力推廣。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我市的玉米機械化生產、花生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免耕播種等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__年底,我市玉米聯合收穫機522臺,完成玉米機耕面積6700公頃、機播面積20__0公頃、機收面積25667公頃,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0%;花生機耕面積19523公頃、機播面積 14200公頃、機收面積1200公頃,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4.5%;機械化免耕播種面積32100公頃,其中小麥免耕播種面積9687公頃、玉米免耕播種面積22413公頃;馬鈴薯機械化生產也有了新的突破,綜合機械化水平也達到了30%。總之,在國家農機化政策的指引下,全市農機人的努力下,我市的農機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並朝著農業機械化的深度和廣度拓展。

4、農機安全形勢保持穩定。以建設平安新泰為目標,強化農機執法工作,保證了農機安全生產。一是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安全生產月活動。把每年6月份作為全年安全生產月,利用廣播、明白紙、宣傳車等形式進行安全生產宣傳,進一步增強了農機戶的安全生產意識,促進了全市安全生產工作的開展。二是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落實,層層簽訂安全工作責任書,把農機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每臺車和每位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形成齊抓共管機制。三是依據《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山東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大農機執法力度,嚴把農機登記關、檢驗關和農機駕駛員培訓關、考核關,多年來未發生一起重特大農機安全生產事故。四是廣大機手法制意識逐步提高,掛牌、辦證、年審的主動性有所增強。五是認真開展“平安農機”示__縣建立活動和農機安全“十、百、千”活動;全市共建立農機安全鄉鎮5個,農機安全村60個,農機安全示範戶600個;20__年我市被山東省農機局和山東省安監局評為“平安農機”示__縣。

5、農機經營效益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市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形成了“農機合作社帶動農機戶、農機大戶帶動農機戶、農機戶戶戶聯合”等多種形式的農機合作服務組織,既方便了農民,又給自己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收益,尤其是每年的三夏期間,市農機局都組織大型聯合收割機外出跨區作業,平均每臺聯合收割機收入4萬元,最高的單機可收入6萬元,跨區作業成為農機戶增加收入的亮點,並逐步從三夏擴充套件到三秋,從小麥機收擴充套件到玉米機收,發展前景廣闊。 20__年,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4.1657億元,其中農機戶4.0122億元,佔總收入的96.3%;純收入2.7597億元,其中農機戶 2.6331億元,佔純收入的95.4%,從調查的情況看,在農村從事農機經營的家庭要比一般家庭富裕一些,全市年純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達到500 家。

二、__市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我市現有農機裝備中,20馬力以下拖拉機14040臺,佔保有量的86.6%;20-25馬力拖拉機327臺,佔保有量的2%;25-50馬力拖拉機1227臺,佔保有量的7.6%;50-80馬力拖拉機251臺,佔保有量的1.5%;80馬力以上拖拉機377臺,佔保有量的2.3%。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我市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中小型偏多而大型偏少,10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就更少了;在秋季深鬆整地、深翻整地作業中,只有100馬力以上拖拉機才能達到理想作業效果,能夠達到標準深度。我市每年需要深鬆、深翻整地10萬畝左右,現有大馬力拖拉機滿足不了作業需要。小型機具作業達不到標準作業、作業質量不規範,不能進行聯合作業,重複進地,造成土地板結,耗油增多,浪費能源。

2、鄉鎮農機管理工作薄弱。全市20個鄉鎮、辦事處均設有農機管理服務站;多年來,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一直採取“以塊(鄉鎮政府)為主,條(上級主管部門)塊結合”的管理模式,市農機局只負責業務指導,鄉鎮農機站的人、財、物全歸鄉鎮政府管理;由於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機化工作重視不夠,致使鄉鎮農機管理人員嚴重缺乏(幾乎所有農機站僅有一名管理人員,甚至有個別鄉鎮沒有專職管理人員),即便如此它們也是以鄉鎮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為主,這給農機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動,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影響了農機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農機化水平參差不齊。在小麥實現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我市玉米、花生機械化生產水平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馬鈴薯機械化生產剛剛起步,糧食機械烘乾機械化水平仍是空白。同時還存在鄉鎮之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由於地形、地勢差異造成部分山區鄉鎮農機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後,近年來,雖然這些鄉鎮實施了土地整理等工程,修建了一定數量的機耕路,整合了部分零星地塊,但所佔比例很小,地塊過於分散,且種植作物品種不統一,不適應大、中型農機作業,一些先進的、大型的、效益顯著的農業機械難以普及應用,導致農機作業效率低、成本高,影響了全市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4、農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雖然我市已建立比較完備的安全監管體系,各項農機安全措施得到進一步落實,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中華人民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沒有賦予農機部門上路執法權;二是農機安全監理裝備不足或老化;三是農機監理執法人員不足;四是農機手安全意識淡薄等;五是國家及相關部門沒有出臺農業機械強制報廢的標準,造成我市拖拉機在冊數虛高,制約了我市農機“三率”的提高;六是檢驗手段落後,檢驗還停留在人工狀態中。

5、農機質量監管存在漏洞。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農資市場的整頓力度,要求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加強農機質量監管,及時有力地打擊假冒偽劣農機產品,淨化農機市場;但由於以下原因,農機質量監管存在漏洞;一是農機部門只有監督權,沒有行政處罰權,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二是省、市、縣三級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工作不理順,監管缺乏常態化;三是市、縣沒有質量鑑定裝置,缺乏質量鑑定能力;四是執法人員缺乏培訓,專業鑑定能力不強。

6、農機培訓有待進一步加強。由於各種原因“__市農業機械化學校”已被撤銷,無法正常開展農機教育培訓,致使農機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得不到進一步提高,從而直接影響了農機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影響了農機的安全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中的應用。

三、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1、加強宣傳,營造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實施農業高新生物技術的有效載體;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我們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路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業機械化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降低勞動強度、節本、增效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營造一個全社會都關心、支援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2、優化裝備結構,提高作業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農機化政策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農機補貼政策為槓桿實現四個目標:一是優化農機裝備結構。要加大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和設施農業裝備的補貼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購買先進、適用的大型農機裝備,;二是加大對山區鄉鎮的農機補貼力度,積極鼓勵和引導山區農民購買適合山區特點的農機裝備,加快推進山區機械化作業水平;三是通過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滿足農民對主要農作物和關鍵生產環節農業機械的需求,尤其是目前要加大對玉米收穫機、免耕播種機、深鬆機和薯類機械的補貼力度,以提高我市綜合機械化水平。四是在做好農業產中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向產前、產後延伸,加大對糧食烘乾機械的補貼力度,積極引導農民購買糧食烘乾機械,以做到糧食顆粒歸倉。

3、加大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力度,增強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深化鄉鎮農機站的機構改革,整合機構和人員。要在機構設定及管理體制上把“以塊(鄉鎮)為主,條(上級農機部門)塊結合”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條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把鄉鎮農機站管理人員的人事權統一歸口到市農機主管部門管理。要針對當前鄉鎮農機站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適合農機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爭取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機化工作的支援,採取有效措施,充分調動鄉鎮農機站的積極性,加快推進我市農機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

4、加大安全執法力度,保障安全生產。農機安全生產關係到廣大農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關係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保障安全生產為重點,加強農機安全體系建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大安全生產宣傳力度,提高安全生產意識;二是加強農機執法體系建設,增加裝備和人員,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四是按照同志在“研究新情況 解決新問題”一文中提倡的“嚴格考核,賞罰分明”的要求,充分調動執法人員的積極性,把好農機登記關、檢驗關和農機手的培訓關、考核關,從源頭上減少農機事故隱患;

5、加強質量監管,維護消費者權益。要加強與技術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建立常態化的農機質量監管機制;在每年的“春耕備播”、“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積極組織開展“農機打假專項整治活動”,著力清查農機及零配件“三無產品”;對無證生產經營和維修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法予以取締;對群眾投訴舉報多、情節嚴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重點整治;對質量不合格、源頭不明確的農機產品,要及時收繳,杜絕劣質農機產品流入市場,從根本上杜絕“三無”產品,防止坑農、害農現象的發生。

6、加強農機教育管理,培養合格人才。要加大對農機職業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常態化的檢查監督機制,按照國家、省農機部門制定的資質條件,實行動態管理,對達不到資質條件的學校,要堅決取締,絕不姑息;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要按照農業部農機化教學大綱的要求,嚴格監督,杜絕只收費不培訓現象的發生,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

四、幾點建議

1、建議國家修改和完善農機法律法規,賦予農機部門在對拖拉機的日常管理中有上路檢查權、在農機質量監管中有行政處罰權。

2、農機產品質量的好壞,關係到農機的安全生產,建議把農機銷售納入行政許可事項。

3、建議鄉鎮農機站人事納入市農機局管理。

4、建議儘快制定拖拉機強制報廢標準和機械化作業的各種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