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生態調研報告4篇大綱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1W
本文目錄2018年生態調研報告生態旅遊大發展調研報告關於實施美好鄉村建設推進城鄉生態一體化發展的調研報告關於生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了加快**區旅遊村建設進度,我們圍繞**區建設旅遊村基礎條件和發展前景、存在問題,以及如何整體推進全區旅遊村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

生態調研報告4篇大綱

一、旅遊村建設的現狀

(一)農家樂迅速發展成為旅遊村建設“重要支撐”。**區“農家樂”自XX年“十一”旅遊黃金週在瀛湖鎮湖心村興起以來,先後輻射到玉嵐鄉、南溪鄉、流水鎮、吉河鎮、新城辦、江北辦、迎風鄉、縣河鄉、五里鎮、恆口鎮等鄉鎮、辦事處,基本形成了瀛湖周邊“湖畔農家樂”,黃洋河、吉河沿岸“田園農家樂”,香溪洞周邊“近郊農家樂”,月河川道“庭院式農家樂”等發展模式,為旅遊村建設創造了基礎。旅遊村建設也為整合和提升農家樂發展開闢了新路子。

(二)景區周邊環境日趨優化為旅遊村建設創造發展空間。隨著瀛湖、香溪洞、毛壩田園農業旅遊示範點等主要景區的道路、綠化、景點建設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區自然景觀為依託的農家樂的發展空間,為提升農家樂檔次、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村,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三)統籌城鄉一體化促進旅遊村建設。圍繞“統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扶貧、農業、水利、交通、環衛等部門投入專案資金,加快了旅遊村水、電、路、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7.18洪災後,各涉旅鄉鎮、辦事處結合災後重建工作,採取建設旅遊社區、打造農家樂叢集等措施,將旅遊村建設納入鄉鎮統籌發展規劃,著力改變村容村貌,使建設旅遊村基礎條件得到根本改變。

(四)立體交通網路建設為旅遊村開闢新的客源市場。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車後,**旅遊交通大格局優勢凸顯。隨著西康、襄渝、陽安三條鐵路複線,十堰至天水(陝西安康段)、包頭至茂名(陝西安康段)、北京至昆明(陝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設和安康機場遷建,構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樞紐,西安、武漢、重慶、成都等大中型城市進入安康三小時生態旅遊經濟圈。屆時,以陝南風情特色為主體的**鄉村旅遊獨具魅力,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鄉村旅遊客源僅以城區居民為一線消費群體的局面。

二、旅遊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三個認識誤區”。調研中發現,大多數鄉鎮認為旅遊村就是以一個行政村為單位;認為旅遊村建設就是農家樂經營戶的檔次提升;認為旅遊村規劃就是“建成一條路、房子兩邊蓋”的發展模式。產生這“三個誤區”的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全面地理解旅遊村建設“環境生態化、居住文明化、餐飲風味化、服務標準化、管理規範化”(五化)標準,對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規模發展效應認識不足,尚未系統的、全方位的考慮旅遊村建設中的具體事宜。

(二)缺乏觀賞性景觀和參與性旅遊消費支撐。當前,全區旅遊村建設僅以農家樂為主體。由於農家樂自身發展缺乏觀賞性景觀和參與性旅遊消費專案支撐,導致旅遊村以“吃”(農家飯)、“麻”(打麻將)為主要消費內容,表現出旅遊檔次低、消費單一性、抗市場風險能力差、發展後勁不足。

(三)人力資源不足。突出表現在,鄉鎮機構改革後,原有的旅遊辦撤銷,鄉鎮現有從事旅遊工作的人員均為兼職人員,旅遊村建設工作人力明顯不足。此外,缺少懂旅遊、愛旅遊、有見解的旅遊管理人才,旅遊村建設工作中缺乏創意性的建設思路。

(四)資金缺乏依然是“瓶頸”。當前,僅僅依靠扶貧、農業、水利、交通、環衛等部門投入專案資金建設旅遊村水、電、路、環衛等基礎設施,投資渠道單一,投資額度有限,投入資金明顯不足。

(五)工作考核機制尚未建立。旅遊村建設工作未納入年度專項考核,旅遊工作質量競爭機制還沒有建立。

三、幾點建議

(一)政府主導、打造景觀

借鑑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遊村建設的成功經驗,政府按照城市建設標準,對旅遊村道路、供電、供水、排汙、綠化、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公共基礎設施進行整體規劃、統一建設,力求達到城市化、現代化、集約化。按照“農戶出資、政府補貼”的辦法,實施民居景觀化,突出規模發展的整體形象。特別是要依託自然資源,實施景觀打造,建設觀賞性和參與性較強的環境元素,營造良好的外部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入駐經營,走“政府搭臺、業主唱戲”的路子。

(二)調整規劃、打造主題

按照“規模發展”、“不同區域打造不同主題”和“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適當調整旅遊村布點規劃。具體地說,以黃洋河為紐帶,整合迎風鄉、縣河鄉鄉村旅遊資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壩田園、牛蹄嶺解放戰爭遺址、迎風袁臺清代古建築等基本元素,以“走進田園·品位鄉村”為主題,建設新“毛壩田園”;以新城辦木竹橋村為核心,沿襲首屆東藥王殿壽文化節的影響力,將東藥王殿旅遊開發納入其中,著力打造“鄉村長壽文化”;整合瀛湖鎮湖心村、洞橋村和玉嵐鄉橋興村、清泉村等鄉村旅遊發展基礎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漁家”主題;流水鎮窯頭村以打造“古鎮人家”為主題,展現陝南古鎮特色。四個板塊打造的四大主題,均以“親近自然·放飛心情”為主線,實現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有機統一。

(三)產業聯動、健全要素

以旅遊村為核心,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發揮建設區域內,運輸業、種植業、產品零售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旅館業等相關產業優勢,完善服務,豐富產品,最大限度的延長遊客消費鏈條。比如,瀛湖周邊有果樹、有茶葉、有漁業資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採茶、垂釣等參與性旅遊活動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葉、魚產品等,滿足遊客購物需求。還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資源優勢,開闢農家寫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圍;黃洋河沿岸群眾擅長製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將其發展壯大成為傳統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賦予其藝術內涵,為遊客增強旅遊文化氣息,增加其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實現以旅富農。

(四)創新模式、科學發展

鼓勵成立蔬菜種植協會、林果種植協會、畜禽養殖協會、農家樂旅遊協會等與旅遊行業密切相關的群眾性協作組織,村委會以專業協會為載體,協會帶動經營戶,經營戶相互協作,建立經營戶+專業協會+村委會的管理模式,彙集專業協會優勢因素服務於旅遊,實現行業准入、服務質量、收費標準等方面自我規範,共同促進鄉村旅遊良性發展。

(五)儲備土地、規模開發

用活土地流轉配套政策,儲備一批鄉村旅遊規模開發用地;採用適度土地補償或土地入股方式,將土地資源集約化經營,專門用於大型旅遊專案建設;避免農家樂小規模、低檔次、零星式經營。一方面要從旅遊村建設規劃入手,嚴格限定土地用途。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關,對於投資額度小、規模小、缺少特色的鄉村旅遊建設專案予以限制。

(六)企業運作、聯手促銷

採用股份制形式,整合旅遊村經營優勢,適時組建旅遊公司;圍繞主題特色,準確定位客源,創新宣傳渠道,統一對旅遊村進行整體形象策劃和包裝;積極參與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評選,打造對外整體形象“名片”;著力構建旅遊公司與旅行社利益共同體,健全科學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旅行社主動宣傳推介旅遊村的能動性,建立穩定的鄉村旅遊客源市場,逐步走出一條鄉村旅遊品牌化的路子。

生態旅遊大發展調研報告2018年生態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xx屆六中全會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員令,強調“要推動文化與旅遊、體育、資訊、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處於跨越發展、趕超進位歷史節點的,必須搶抓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機遇,著力挖掘文化資源,傳承弘揚民族民間文化,促使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高度融合,豐富生態旅遊內涵,通過文化軟實力提升生態旅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實現自治縣人民政府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專案興旅、品牌強旅、文化活旅,把生態文化旅遊業作為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謀劃、來培育”的工作目標。

一、文化建設對旅遊發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內涵是現代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旅遊產業的發展,旅遊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滿足“觀光休閒”向享受“文化洗禮”方向轉變,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審美享受,文化逐漸成為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力和強力支撐,二者緊密結合,必定會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繁榮。因此,要激起旅遊者的旅遊“衝動”,旅遊目的地必須具有魅力無窮、獨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提高旅遊景點和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和品位,已經成為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須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遊業,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態文化,豐富旅遊文化內涵。

㈡文化旅遊的交融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現代旅遊非常強調參與性,旅遊者已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一般觀賞,更多地祈求融入旅遊地的人文環境中,深度體驗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許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既是旅遊的載體,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和視窗,是一個地方的“精神形象”。旅遊者在欣賞自然風光、名勝古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獲得當地歷史文化、民族傳統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可以進一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旅遊的文化內涵開發,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有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㈢加強文化建設是提高旅遊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的有效舉措。旅遊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具有唯一性、差異性和獨特性,很難模仿和複製。因此,獨具魅力的文化差異,在旅遊客源競爭中將處於優勢地位,易形成強有力的“排它性”競爭能力,易於創造特色和名牌效應。可通過極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無我有的旅遊文化活動,以獨特的民俗風情、地方特色和民間文化去吸引外地遊客,提高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綜合競爭力。

二、文化的獨特魅力

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山川秀美、民風淳樸,這些都是發展旅遊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和文化基礎。

㈠“古文化”遺存底蘊厚重。的人類居住活動歷史悠久,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民族民俗文物,歷史文物及革命文物極為豐富。據初步統計,僅散存在民間的各類有徵集收藏價值的文物近3萬件,其中國家級文物17件,標本文物62件。漢土疆界碑、百順橋碑、興文塔、乃見天日坊、青龍寺碉堡、白溢寨土司帥府遺址、湘鄂西邊區五縣黨代會會址、中國工農紅軍紅四軍軍部舊址、漁洋關市蘇維埃政府舊址、晚清漁洋關古民居建築群被納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是文化的無價之寶。

㈡“生態文化”蘊涵豐厚。由山得名,森林覆蓋率高達81%,位居全省縣市區之首,被認定為第六批國家地質公園。境內國家4a級風景區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以“幽峽百里、奇峰三千”而美名遠揚;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3萬餘畝原始森林,珍稀動植物、原始生態令人神往,被稱為“中國鴿子花的故鄉”、“珍稀動植物基因庫”,是世界“人與生物圈計劃”組織保護地之一,即將成為華南虎野外放養地;白溢古寨的高山絕壁、土司遺蹟、“世界之謎”暑天冰穴,給人無限神祕和嚮往,是國際洞穴聯合會考察研究基地;名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特色茶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豐富多彩。巍巍山,不僅養育了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這些正是都市人的嚮往和追求。

㈢“民俗文化”積澱深厚。民間歌謠、故事、傳說、諺語原汁原味,充滿機趣與智慧。“國寶”劉德培被授予中國民間文藝首屆“山花獎”終身成就獎,位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之首;竹枝詞堪稱文苑裡的一朵奇葩,絢麗多姿;南曲、吹鑼鼓、滿堂音是久負盛名的“曲壇三枝花”;堪稱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堂戲、柳子戲、儺戲、皮影戲既原始古樸,又極富表現力。此外,民間唐祭、南曲、撒葉兒荷、打溜子、薅草鑼鼓先後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南曲、薅草鑼鼓、打溜子被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農民藝人簡柏元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傳承人”,珍貴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傳承。

三、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的對策措施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是旅遊的生命源和推動力,旅遊業提質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斷增強文化內涵。旅遊業的興盛繁榮,關鍵在於將各類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利用與旅遊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協調發展。

㈠科學制定旅遊文化發展規劃。按照省委、省政府構建“ 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戰略決策和部署,進一步深化對旅遊形勢的認識,用好用足各項優惠政策,把各類文化資源的整合與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努力將打造成國內外知名,集旅遊觀光休閒、文化展示於一體的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在規劃時,對已建成的旅遊景點,要注重文物資料蒐集,豐富文化內容;對在建或擬建的旅遊景點,要深挖文化內涵,進行深度開發;對列入規劃的民間文化資源,要出臺保護政策,嚴禁破壞原有風貌,鼓勵恢復原有風格。

㈡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發展旅遊文化的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來對待,逐步健全機制,完善保護體系。一是設立專項資金對全縣造詣較高的民間老藝人進行獎勵和資助,使珍貴的民間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二是大力宣傳優秀民間藝人的事蹟和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先進典型,舉辦民間文化藝術精品展示活動,在全縣營造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濃厚氛圍。三是鼓勵支援教育部門把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知識編成鄉土教材,將民間文化藝術欣賞和技藝訓練引入中國小課堂,讓珍貴的民間文化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

㈢豐富旅遊產品文化內涵。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把各類文化資源與旅遊產品開發有機整合,提高旅遊產品和旅遊商品的文化含量。大力發展“農家樂”,挖掘、整理傳統飲食文化,推出一批鄉土菜餚;繼續抓好民居改造工程,建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風情小鎮、風情村和風情街道,鼓勵發展農民家庭旅館,開發富有特色的採摘、垂釣、耕種等農事體驗專案;對風景區內古樹名木生活習性、生長規律、生存條件和功能作用精深研究,合力打造生態文化教育長廊;將民間藝人請進景區,舉辦文藝表演,集中展示木雕、竹編、刺繡、製茶等民間手工藝,滿足遊客體驗生活、體驗文化和求知求樂的願望。

㈣加大生態文化旅遊的宣傳力度。一是採取“自己辦”的方式,重點利用“中國茶葉之鄉”的優勢,舉辦大型茶文化藝術節,讓遊客在領略神奇秀美風光的同時,欣賞到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提高全縣旅遊文化品位。二是採取“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傳媒記者新聞採風、拍攝旅遊風光專題片,舉辦書畫名家和文化名人現場創作、題詩作畫、編寫傳說故事,努力提升旅遊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三是採取“走出去”的方式,積極參與各類大型民間文藝比賽,加強與外地旅遊文化的溝通交流,有計劃地推出一批具有歷史文化韻味的圖書、音像等宣傳推介產品,擴大旅遊文化的影響力。

關於實施美好鄉村建設推進城鄉生態一體化發展的調研報告2018年生態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為進一步推動我市美好鄉村建設工作,按照市政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資政會實施方案》的要求,市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通過制訂計劃、座談學習、到縣區和外地調研等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美好鄉村建設的現狀,分析梳理了存在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美好鄉村的決策部署後,我市迅速啟動了美好鄉村建設的相關工作。全市83箇中心村截至目前共投入美好鄉村建設資金42797萬元,31個重點示範村共實施專案158個。相關部門以推進重點工作和解決主要問題為導向,及時出臺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制度體系,進一步從調查研究、幫扶指導、溝通協調和優化環境四個方面下功夫,美好鄉村建設工作得到了較好推進。同時,我市美好鄉村建設工作還存在鄉村規劃進展緩慢、形式單一、群眾參與不足、農村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缺乏、農業面源汙染嚴重等問題。為此建議:

一、高度重視鄉村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1.加快鄉村總體規劃編制進度

按照聚集發展、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原則,構建佈局合理的鎮村體系,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風貌特色等,在全市加快建設一批規模大、層次高、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的宜業、宜商、宜居、宜學新型社群,使其成為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單元。將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建議在每年市級財政預算內安排不少於XX萬元的專項資金作為鄉村規劃補助,規劃鄉村所在縣區財政按比例配套,爭取在三年內完成我市所有鄉村的規劃工作,平均每年完成200個左右。

2.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因地制宜進行編制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尊重稟賦特徵、尊重歷史傳承、尊重發展基礎,突出村莊個性,凸顯差別化優勢,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村一業”格局。在規劃編制結束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各類規劃一經批准,強制性的規劃內容不得擅自調整和改變。

3.要賦權於民、以人為本

改變以往政府主導下的自上而下的編制過程,確立農民在鄉村規劃中的主體地位,使農民真正參與到規劃中來,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選擇,充分調動農民建設美麗家園的積極性。規劃編制要全程公開,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規劃結束後必須經村民委員會討論同意後方可報送審批。

二、科學處理鄉村垃圾問題

1.解決好“源”的問題

要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教育活動,倡導移風易俗,引導、促進廣大農民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步建立“農戶自覺分類匯聚,村街入戶收集分揀,鄉鎮區域壓縮運輸,縣區無害處理”的垃圾收運模式,以提高農村垃圾處理的效率,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汙染。

2.解決好“收”的問題

針對各鄉(鎮)、村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和經濟實力等現狀,科學研究制定多種可行辦法,如戶集、村收、村處理;戶集、村收、鄉(鎮)處理等多種處理方式。推行環衛體制改革,建立生活垃圾經營許可證制度,對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部門逐步實行企業管理體制,並採取入股、合作、合資等多種形式,建立垃圾處理專業公司,培育垃圾處理產業。

3.解決好“錢”的問題

拓寬渠道,多方籌措垃圾處理經費。一是拓展上級政策。用足用活各項補助政策,爭取更多資金補助。二是要將“農村清潔工程”長期納入市民生工程,市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助。三是建立“市補助一點,縣區配套一點,鄉鎮、村自籌一點,社會各界贊助一點,村(居)民自願交一點”的農村清潔工程經費保障機制。四是搭建多元融資平臺。

4.解決好“管”的問題

完善“部門分工協作、縣區負責、鄉鎮組織、村組實施、群眾參與”的管理機制。建議明確由市容管理局統籌協調“農村清潔工程”的相關工作和督查考評,由原負責單位市農委密切配合,各鄉鎮統一部門,明確責任領導和專門工作人員,負責本鄉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的組織推動。

6.解決好“推”的問題

抓好規劃,堅持試點先行、穩步推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對各鄉鎮、村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選擇美好鄉村建設試點村作為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試點村,在充分總結試點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成功經驗基礎上,逐步鋪開,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三、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

1.完善政策法規,為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結合我市實際,抓緊制定完整、具體、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治理農業面源汙染的政策法規。規範化肥、農藥使用。加強監管,認真執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規範,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從銷售源頭上進行遏制,杜絕有毒有害投入品在市場上銷售流通。

2.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和農藥

全面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提倡施用有機肥,從技術層面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採取綜合防治技術,大力推廣誘蟲燈、昆蟲性資訊素、色板、防蟲網等無害化防治技術。同時要加快農藥新品種和新制劑的研發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3.加強汙染監測,建立農業面源汙染防治長效機制

進一步完善市、縣(區)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監測網路體系。在重點地區建立監測站,第一時間掌握農業面源汙染動態。加快土肥檢測和資訊體系建設,為培肥地力、測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礎保障。加強病蟲害監測網路建設,強化病蟲資訊傳遞能力,加快實現病蟲預報視覺化,減少盲目用藥、過量用藥。

4.加快發展生態迴圈農業

積極推廣和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範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各項措施的落實,實現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提高產品質量,減少農業環境的汙染。積極發展生態型種養模式。大力推廣已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豬—沼—菜(果、魚)模式、加工—養殖—沼氣處理模式、果—草—畜—沼模式。

5.全面開展“農村清潔工程”

加快“農村清潔工程”的推進速度和美好鄉村建設步伐,以農村沼氣工程為抓手,把“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建設與庭院經濟開發、農村環境整治結合起來,建設村莊排汙管網和農村垃圾汙水處理設施。

6.針對不同區域開展農業生態治理

沿湖沿河低窪地通過加大投入,建設排灌設施,新建、加固堤防,疏浚河道等辦法,增強低窪地排澇減災能力,解決低窪地群眾防洪安全問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江淮分水嶺地區通過植樹造林,發揮森林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的作用。力爭用3—5年時間建成10萬畝森林苗木基地,並配套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從根本上改變我市江淮分水嶺地區的生態面貌。

關於生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2018年生態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當前,保護楠溪江母親河,加快楠溪江生態建設已成為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日前,縣政協調研組先後赴巽宅、碧蓮、大若巖、渠口、巖頭、楓林、巖坦等鎮鄉及縣機關建設、環保、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就楠溪江生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聽取了鎮鄉及機關部門的情況介紹,並實地到楠溪江兩岸部分村莊對垃圾處理、汙水排放、畜禽養殖及居民住宅等情況進行考察。調研組充分肯定各級政府實施“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戰略,在楠溪江生態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同時針對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我縣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發展為目標,改革為動力,把“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作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來實施,在楠溪江生態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領導重視,不斷加大工作力度

自縣委、縣政府提出“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戰略決策,加強楠溪江生態建設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這項工作。縣政府投入巨資,在搬遷、關閉楠溪江中上游汙染企業基礎上,採取了許多措施保護和建設楠溪江生態。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9.7%,楠溪江的水質保持在國家ⅱ類水標準。針對楠溪江中、上游村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垃圾已成為楠溪江新的汙染源,縣政府及縣規劃建設局在督促各建制鎮搞好現有鎮所在地環衛清掃工作基礎上,在巖坦鎮和渠口鄉開展了垃圾清理試點工作。試點結束後,除各建制鎮所在地已實行垃圾統一清掃外,楠溪江沿岸所有的村和旅遊景點村的垃圾將都實行有專人負責清掃,有固定的垃圾堆放轉運點。沿岸各鄉鎮都有一個垃圾中心轉運場,有一個離民居較遠的上規模的垃圾填埋場和垃圾場汙水處理池。目前這項工作正在進行。沿溪各鎮垃圾清掃處理及垃圾填埋場和垃圾場汙水處理池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展情況詳見附表。一些鎮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大若巖鎮從1998年開始建立生態示範鎮。該鎮在生態效益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遊業及環境汙染治理等方面下大力氣,拆除露天糞坑230座,建成生態公廁7座,綠化面積3000多平方米。XX年12月 4日該鎮已通過市政府檢查驗收,成為我縣第一個市級生態示範鎮。巖頭鎮黨委、政府把建立文明旅遊鎮作為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他們針對鎮區和景區環境髒、亂、差以及群眾文明意識落後等薄弱環節,開展集中整治和教育活動,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巽宅、碧蓮、巖坦等鎮委、政府也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

二、部門配合,共同建設生態楠溪江

為了加強楠溪江生態建設,縣機關各部門也都結合本部門職能做出努力。縣委宣傳部和永嘉報社聯合開展了“愛我母親河”大型採訪活動。報社同志遍走楠溪江採寫稿件,向廣大讀者全面介紹了楠溪江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文化;同時,也直面了當前楠溪江旅遊發展的現狀,評擊了有關部門和有關鄉鎮在這方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採訪活動既激發了人們對楠溪江的熱愛,也使人們在這種實實在在生態環保教育中,進一步認識生態和發展的辯證關係,增強生態意識,推進生態建設。

縣規劃建設部門在重視做好景區規劃和33個古村落建設保護規劃的同時,積極督促楠溪江沿岸各鎮鄉村實施垃圾清掃和處理的方案。目前,該局已確定一名主要領導負責試點鎮鄉垃圾清掃處理工作,並幫助有關鎮鄉做好垃圾場和垃圾場汙水處理池等基礎設施建設。

縣農業局已完成全縣農村汙染面源調查,並正在加強農業執法管理,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指導和推廣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現全縣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2個,浙江綠色農產品7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個,市放心農產品基地33個。

林業局努力在綠化、美化楠溪江上做文章。XX年已在全縣界定104萬畝公益林保護區,XX年已實施封育96萬畝。同時,以龍灣潭森林公園為基礎,規劃發展5大林業景區,建立一個約10萬畝面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此外,為進一步美化楠溪江,該局將依靠鎮鄉黨委、政府組織村民開發楠溪江沿岸十大景觀林基地。

縣水利局結合防洪抗災,實施小流域治理和採砂石管理,並從保護楠溪江生態出發,嚴格水電站的審批把關。對那些要求把電站建在楠溪江溪流上,將導致楠溪江形成較長距離斷水段,對沿岸村莊生態帶來嚴重影響,群眾呼聲強烈的,該局決定決不給予審批。

縣能源辦為解決生活汙水對楠溪江水體的汙染,近年來已推廣建造淨化沼氣池公廁40處,計2080立方米;同時,推廣太陽能熱水器1000多戶,計XX多平方米。

三、村民環保意識增強,主動參與生態建設

近年來,村民環保意識普遍增強。陳飛,這是我縣一位普通農民。XX年,他手提環保菜籃,身披環保標語走四方的身影見諸全國各大媒體。他先是坐車到省內宣傳,爾後坐飛機赴京城宣講。一路開銷,全系自費。天上、地下、長城腳下;場內、場外、會場內外。這份熱心、這份痴情,轟動全社會。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等首都大報都競相報道。

界坑鄉界坑村位於小楠溪源頭,該村商店繁多,村民環保意識淡薄,大部分村民都習慣於將垃圾甚至糞便倒入楠溪江中。為了保護楠溪江,村兩委將環保列入村居民約,實行嚴格的獎懲辦法,把環境保護作為村裡的一項長期工作來抓。該村兩委召開會議決定:一是加大環保宣傳力度,使每位村民自覺保護環境。二是確定專人負責清掃全村主要路道。三是嚴禁村民將垃圾糞便倒入河中,違者重罰,最高罰款500元。

潘坑鄉佳溪村位於大楠溪上游,有著豐富的旅遊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但環境的髒、亂、差使來該村的遊客心情大受影響。為此,該村黨員幹部從實際出發,積極做好村中古宅的規劃保護和修建工作,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增設綠化點,購置了一些垃圾筒,劃分了6個衛生片區,並教育、糾正村民亂倒、亂丟垃圾的不良習慣,培養村民環境衛生意識。

巖坦鎮村村都從實際出發制定了環境衛生村規民約。一些村規定,對往楠溪江亂倒垃圾者罰款50-100元。實施村規民約後,各村環境衛生均有明顯改善。現村民放養毛豬沒有了,露天糞坑少了,鎮村還定期組織人員到楠溪江岸邊灘林清理垃圾。

四、雖然各地在實施“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戰略,加強楠溪江生態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1、觀念陳舊,邋遢陋習,是欠發達地區生態建設中遇到的通病

生態產業、生態環境是經濟與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發展是生態建設的基礎;同時,生態能“生錢”,環境可致富。楠溪江是“秀絕江南第一溪”。她,如同“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像許多名人說的那樣,楠溪江令人陶醉,主要是因為她的秀潔純淨。在工業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今天,楠溪江已成為世所罕見的一方淨土。因此,我們必需要象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這一寶貴資源。如果在某種情況下,一經汙染,一經破壞,往往是萬劫不復。政府也已採取了各種措施。但楠溪江中上游是我縣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大多數村民尚處於溫飽消費為主的階段,他們對生態建設觀念比較陳舊,不愛清潔、不愛衛生的邋遢陋習還普遍存在。農村裡人居環境髒亂差現象隨處可見。一些村民習慣於放著養豬,豬糞遍地。一些人雖然生活富裕了,建了新樓房,但屋裡現代化,屋外髒亂差。個別人新屋裡裝上抽水馬桶,但未經淨化處理的糞便直接排入楠溪江。一些古村落,雖令學者專家傾倒,但仍存在豬圈糞坑朝路開,雞屎汙水滿地灑的現象。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汙泥濁水亂倒更是常見。許多沿楠溪江的村,將垃圾隨意傾倒並露天堆放於楠溪江邊,待汛期到來時由洪水一衝了之的作法,則是村民祖輩留下來數千年的傳統習慣。因此,每當洪水過後,楠溪江兩岸的灘林裡,幾乎每棵樹上都會附著一小堆從上游衝下的塑料袋,有的還掛在枝頭隨風飄揚。村民環保意識薄弱導致環境汙染的現象在楠溪江兩岸普遍發生。在碧蓮鎮某村,我們的一位同志看到幾個居住在溪邊的村民向溪裡扔垃圾,忙上去阻止。村民卻說:“我不把這些扔到溪裡,難道放在家裡?反正洪水一來就會被沖走的,不會汙染環境。”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楠溪江兩岸的村莊常有發生。

2、生活垃圾、生活汙水和農業汙染,是當前楠溪江生態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

生活垃圾、生活汙水隨處可見,它不僅直接導致農村環境的髒亂差,影響農村的人居環境,而且對楠溪江水體造成汙染。楠溪江沿岸範圍廣,面積大,分散居住著 30來個鄉鎮近50萬農民,山間眾多的溪流成了楠溪江重要的源頭活水。目前,除各建制鎮所在地的村已實施垃圾清掃,絕大部分村的垃圾和生活汙水還沒有得到治理,絕大多數鎮鄉村還沒有垃圾中轉站、垃圾堆放場和汙水處理池,一些垃圾、汙水還直接進入楠溪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生活的習慣變了,他們洗衣服用化學去汙粉多了,將糞便挑到田裡施肥少了,過去用以施肥的生活汙水和糞便,越來越多地通過地下水道進入各條小溪,再匯流到楠溪江。一些農戶還直接將糞便排入楠溪江。此外,楠溪江沿岸的一些鎮鄉衛生院也將汙水和醫院廢棄物排放到楠溪江裡。

農業汙染具有發生範圍廣,持續時間長,並疏於管理等特點。主要表現以下幾方面:一是長期施用化肥,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造成土地板結,導致耕地耕層變淺,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由於楠溪江中上游農村勞力大量外出,和一些農戶貪圖省力方便,目前,農村普遍以速效氮肥、低濃度複合肥為主,有機肥明顯減少。二是不合理噴施化學農藥,不僅使病蟲害抗藥性增強,提高了農業成本;而且造成土地汙染,水體汙染和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藥殘留直接造成餐桌汙染,危害人民生命安全。這已成為全社會的一大公害。近年來,施用高毒農藥有甲胺磷、氧化樂果等。三是任意焚燒秸杆和農膜汙染已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汙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在我縣一些農村,尤其是蔬菜生產基地更為多見。四是大量畜禽糞便造成環境和飲用水汙染。由於沒有對豬糞、雞糞進行無害化處理,“豬屎溝”、“髒、亂、差”等現象隨處可見。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畜禽飼養的產業化、規模化,畜禽糞便汙染楠溪江的現象增多。此外,一些畜主把鴨群飼放在楠溪江上,甚至放養在楠溪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周圍,給水源造成直接汙染。碧蓮鎮新嶴村幾個村民在該村水源上游100米處辦起了一個養豬場,使村裡的自來水被汙染呈暗紅色,村民不敢飲用。該村280戶村民為飲水問題向永嘉報民家熱線投訴。本調查組去年12月到該村實地調查時,鎮政府已重視對這一問題的處理,但尚未落實,村民還在企盼。

3、加強楠溪江兩岸綠化、美化迫在眉睫

楠溪江有著醉人的青山、碧水自然風光,可與已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九寨溝相媲美。但與童話般美麗的九寨溝相比,楠溪江的自然保護、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卻相距甚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大辦鋼鐵時期,楠溪江兩岸的群山沒有一處逃脫過亂砍濫伐的劫難。因此,兩岸群山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近20多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山區農民普遍用上煤氣,村民上山砍柴伐木的情況幾乎沒有了。經過林業部門和各地幹部群眾的努力,山地植被逐年增多。然而,儘管楠溪江兩岸群山已基本上是一片青翠,水土保持能力仍還有一定差距。張溪鄉是楠溪江上游一個鄉,鄉政府前面有一條流入楠溪江的大溪,西面是一條從四海山流入楠溪江的小溪。每當大暴雨過後,人們在這裡可以清楚看到,從四海山流下來的溪水是清清的,而從鄉政府前面流過的大溪則是混濁黃色的。事實表明,楠溪江兩岸大部分群山的山林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還有一定的問題。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當然是植被問題。目前影響楠溪江兩岸群山植被的因素:一是一些居住在高山的村民從眼前利益出發,忽視生態環境保護,沒有正確處理生態保護和基地開發的關係;有的純屬為了拿到國家補助的墾荒造地費,砍柴伐木墾荒建立高山蔬菜基地或水果林基地;二是一些居住在群山之中的村民為修路導致植被嚴重破壞;三是山林火災時有發生,防火及滅火的措施還不夠紮實。總之,公益林和植被保護管理失嚴造成水土流失、山林火災發生的防治、兩岸視野內綠意不濃、景觀林缺乏仍是楠溪江兩岸生態建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如何結合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在加強楠溪江兩岸群山植被保護管理,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時,發展效益農業,發展林業特產經濟,綠化美化楠溪江兩岸群山,既增加農民收入,又適應楠溪江自然環境,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

4、楠溪江的漁業資源保護不容忽視

楠溪江的漁業資源保護,由於漁政部門管理力量和管理手段不適應,且作案物件一般都是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家庭經濟相當貧困,立案後往往也無法落實罰款處理決定;因此,楠溪江毒魚、電魚、炸魚等情況雖發生很多,但被漁政部門立案處理很少。尤其是近年來,由於“包江”這一新事物的出現,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越來越處於無序狀態。漁政部門對一些破壞行為雖也立案處理,但因處罰不到位或長時間無法到位,肇事者仍逍遙法外,致使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進入惡性迴圈。據老百姓反映,XX年夏季的一個夜晚,幾名毒魚者在黃南至巖坦段的溪流裡倒下較多的農藥,致使該溪流長約2公里的魚幾乎全部被毒死。XX年,巖坦段的溪流裡又發生一起毒魚事件。縣漁政部門對此已進行查處,但至今還沒有結果。

5、楠溪江生態環境整治建設領導機構不可缺少

楠溪江生態建設不同於公路、樓房等相對單一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涉及範圍多且廣。目前,部門條塊分割成為現行的楠溪江生態管理體制:垃圾歸城建,汙水歸環保,飲水歸供水公司,養殖歸農業,溪流水利建設歸水利,兩岸綠化歸林業,景區歸旅遊等等,眾多的“婆婆”管理著楠溪江的生態建設。多頭管理的狀況導致“你幹你的,我幹我的”。比如,對某些灘林的整治問題,水利部門認為,為了防洪要對灘林進行整治改造。而旅遊部門則認為,改造這些灘林會影響景觀。多頭管理的直接後果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該花的錢重複投資,造成財力分散;該管的事情扯皮推諉,誰都有責任,結果是誰都又沒有責任。為使楠溪江的生態環境整治和建設,能進行有效的多方協調,實行統一管理,需要一個統一綜合的管理體系。

此外,楠溪江不僅是我縣發展旅遊經濟的風景資源,而且是上塘、甌北約20多萬人日常飲水的“大水缸”。切實避免這個風景資源和20多萬人的“大水缸”不受侵蝕和汙染,事關全域性,非常重要。根據調查,我們認為當前還存在以下幾個極需解決的問題:一是楠溪江中上游的鄉鎮還沒有把對水源保護列入日常工作;二是缺乏一個對水源保護既有責任又有職權的管理機構。

五、通過調查瞭解實際情況之後,調研組對進一步推進楠溪江生態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改變觀念。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要使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提高對實施“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戰略意義的認識,增強生態環境意識,激發他們的生態環保熱情;要使幹部群眾進一步懂得生態環境保護的極端重要性,正確處理在山坡上墾荒建基地和生態保護的關係,遏制水土流失;要使幹部群眾在實施“文化楠溪江”戰略中一方面加強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積極挖掘古村文化、耕讀文化、紅色文化和山水文化;另一方面,必須淨化、美化農民的村居環境,從源頭上保證楠溪江水質的潔淨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品位文化楠溪江的目標。要結合宣傳,改變觀念,去除陋習,引導村民勇於同不衛生、不清潔的不良習慣作鬥爭;要引導村民人人喜潔成性,家家以潔為榮,互相監督,常抓不懈。要糾正那種一提改善環境就強調窮、沒有錢的觀念。對那些並不要出多少錢,也不費吹灰之力的事,要積極引導村民去幹並形成良好習慣。比如,路上的“稻稈刷”捉捉光,屋邊的牛糞雞屎掃掃淨,果皮紙屑不亂扔,汙泥濁水不亂倒以及任意焚燒秸杆要禁止等等。要教育、糾正農民不再把小溪當作天然的垃圾場,而且對門前空地,村中道路劃線編號,切塊到戶,實行衛生門前三包;要鼓勵村民和老人協會種花養草,改善村容村貌。縣鎮鄉幹部,尤其是城建環保工作人員,更要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生態環保意識,要在生態環保建設中做出表率,絕不能身為政府工作人員,在行動上名不符實或只是對人家提“生態環保”要求。

二、要加強領導,明確目標,狠抓落實。“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黨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因此,各級政府在狠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定要進一步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戰略,要把組織農民建設生態家園,保護楠溪江水源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縣政府要建立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組織實施生態環保建設,及時對生態環境整治建設進行領導和協調。各鎮鄉也要建立生態環保領導小組,廣泛開展生態家園、生態村和生態鎮(鄉)的建立活動。建立工作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要有目標要求,實行倒計時做法,力爭在5至XX年內將楠溪江沿岸的鎮、鄉、村建成為文明生態單位。要在高度重視和大力加強生態公益林、自然環境保護的同時,不斷加強農村環保的硬體設施建設。力爭在年內實現各鎮(鄉)有一箇中心垃圾轉運場,一個標準的垃圾堆放場和垃圾場汙水處理池;各村要有一個垃圾堆放點。各旅遊景點村和沿江村要實行有專人清掃垃圾。由專門人員負責垃圾回收與清運。沿江住戶都要建立化糞池,完善汙水排放處理設施,儘可能地減少生活垃圾與汙水對水源的汙染。此外,縣鎮鄉要專門建立楠溪江水源保護機構並擁有相應的行政處罰權,承擔對楠溪江水源的保護責任。

三、要落實必要的管理資金。建立清潔隊伍,推行巡江制度,沒有相應的資金提供保障,清掃制度就難免成為臨時性工作。因此,必要的資金和設施是實現長效管理的基礎。為了節省資金,提高溪流河道的保潔質量,對楠溪江的保潔可以劃段實行公開承包招標,實行社會化管理。

四、要大力發展沼氣生態農業。實踐證明,在農村發展沼氣生態農業是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行動。我縣烏牛鎮橫嵐嶴村一些農民一直來有釀酒、養豬的傳統習慣,10多年前,該村豬糞遍地流、蒼蠅滿天飛,臭氣薰倒人。以後縣能源辦在該村推廣沼氣池,養豬戶不但用沼氣做飯燒開水,節省了柴草燃料和煤氣費,而且由於將豬排洩物無害化處理作為肥料,蒼蠅大大減少,臭氣也聞不到了。村民環境大大改善,農作物施上沼渣沼肥,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養豬戶朱榮喜說:“沼氣池確實好,政府應該大力支援、推廣。”我省xx市結合農村“雙整治”工作,在全市規模養殖場(戶)中全面推廣建造沼氣池,並專門制訂有關考核獎勵辦法,到 XX年底,全市已建造沼氣池656只,佔規模養殖場(戶)81%,年處理糞尿佔畜禽糞尿總量的68%;日產沼氣2400立方米,可供1300多戶農戶使用。在這次生態建設調研中,我們組織一些養豬戶到烏牛橫嵐嶴參觀後,他們也積極表示要建造沼氣池。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在貫徹落實xx大“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精神中,責成有關部門作好宣傳,典型示範。要學習xx市建設農村“生態家園”先進經驗,充分發揮縣能源辦的職能作用,採取市場運作辦法,在政策上進行傾斜,在資金籌措上,採取村民負一點,政府補一點,大力發展沼氣生態農業。

六、要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一是要嚴把生產資料關。面對當前我縣各地農產品進入市場前檢測裝置缺乏,無法將各種殘留超標的農產品拒之門外的現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要主動出擊,深入基層,對農藥、化肥等實行監控,嚴禁銷售高毒、劇毒農藥,對禁用的農藥應從源頭抓起,對生產廠家和銷售渠道進行有效監督。二是要抓好生產操作關。要組織科技人員大力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向農民宣傳和推廣病蟲害防治新技術和低毒農藥,普及相關知識,儘量減少農藥等的殘留。三是要搞好環境保護關。各地要把下大力氣治理環境汙染作為治本之策,把生產基地選在遠離汙染源的地方,對土地、大氣和水質等實行監測,全社會構築食品安全網。

七、要加快綠化、美化程序。借鑑九寨溝經驗,精心保護,謹慎開發,永葆生態的完好,應當是楠溪江永恆的主題。因此,建議要加大對生態公益林保護力度的同時,結合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全面落實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推進景觀綠化、公路綠化,村莊綠化,山坡綠化,加大森林公園建設力度,進一步落實山林防火、撲火措施,切實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八、要加大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力度。加大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力度,採取保護和增殖的辦法,恢復楠溪江漁業資源,既有利楠溪江生態建設,增加楠溪江旅遊景觀,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且發展潛力不可低估。因此,建議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這一工作的領導,落實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措施,嚴禁炸魚、電魚、毒魚等行為。

九、要儘快出臺實施保護和建設生態楠溪江的相關政策。搞好楠溪江生態環境建設,防止景區城市化,保護好景區的田園風光和古村落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淨化、美化農民的村居環境,從源頭上保證楠溪江水質的潔淨度;事關“溫州大都市生態公園”和旅遊業的發展,事關人民的生產生活,意義重大。建議儘快出臺實施保護和建設生態楠溪江的相關政策,比如,《楠溪江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楠溪江汙染源治理辦法》、《楠溪江河道分段管理方案》、《楠溪江綜合整治獎勵辦法》、《森林防火撲救預案》、《楠溪江漁業資源保護和增殖實施辦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