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民間戲文收集與初步研究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59W

一. 研究原因與現狀分析

民間戲文收集與初步研究報告

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戲曲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形式之多樣,內容之豐富與涉及範圍之廣在文化的長河裡熠熠生輝。它所涉及到的文藝領域包括文學、音樂、美術、表演等等,不同時期的戲曲所反映出的社會現狀,歷史背景也不同。因此,戲曲不僅可以帶領我們感受藝術風采,對我們瞭解歷史也有其現實意義。

但是,古典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在今日之中國似乎遇到了瓶頸。文化批評家解璽璋先生在其《古典戲曲的魅力》一文中提到:“戲曲的衰落是最近20多年的事,其明顯標誌是大量觀眾的流失。……特別是青年觀眾,喜歡戲曲的幾乎鳳毛麟角。”他在文中還引用了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傅謹先生的一段話:“知識界之遠離戲劇,不僅僅是戲劇的損失,同時也是知識分子們的損失;就像普通民眾之遠離戲劇,既是戲劇的不幸,同時也是民眾精神生活之不幸一樣。”同時,傅謹先生也提出:“我們經歷了對中國社會政治與文化傳統持全盤質疑態度的20世紀80年代,在世紀之交時開始逐漸迴歸傳統,漸漸學習以更理性的態度去重新認識中華民族悠久綿長的文化源流。”

那麼,在戲曲傳承的過程中,什麼能夠作為我們繼承的依據呢?我想,戲文也許是最直觀的表現。文字的表現力是無窮的。我們或許不能夠去觀看每一場戲,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戲曲的文字來了解和分析它。但戲曲的唱腔、曲譜由於它的專業性,在大眾對戲曲進行了解的過程中也許會帶來一些障礙。因此,戲文因其文學性就成了最好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傳承形式。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例如元曲、元雜劇便是戲曲的文字。

而民間古典戲曲因其口口相傳的特性以及方言的使用而不易謄抄,也就更加不易傳承。作為老戲迷的我的外婆,今年已有76歲高齡。於她而言,“唱大戲”不僅伴隨著她的童年、青中年,在現今也是她自己自娛自樂的消遣。外婆不識字,也不能完整地準確地“唱”出“大戲”的曲調,但是她還記得一些幼時從她的母親那兒,從戲班子那兒聽來的唱詞。

這些用澧水養育、澆灌出來的唱詞,在外婆之前,在戲班子之前不知唱了多少年,只通過一代代人的口口相授傳遞下來,靜靜地在他們的心中散發出歲月的清香。

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當這一輩受過古典戲曲薰陶的老人離開這個世界,他們心中的唱詞將何去何從?而現今大眾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行動似乎讓人有些寒心。因此,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肩負起將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的艱苦的使命,並且刻不容緩。因為,這一批老人正在不斷老去,也意味著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緊張。

我願用我的行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微薄的力量,為此,我利用XX年下半年外婆住在我家期間的課餘時間與XX年寒假,從外婆處收集了她所記得的一部分戲曲唱詞。進行了一些初步研究。

二.收集整理的唱詞資料彙編

1.《仁貴打馬出長安》:(XX.10.18夜 外婆口述 聽記)

此唱詞為外婆小時候所看的戲,用澧縣方言唱成,是外婆的母親口述給外婆的。仁貴打馬出長安

滿朝文武淚不幹

老者見我雙流淚

少者見我淚不幹

催馬來在汾河岸

見一娃娃顯手段

箭射半天張口雁

槍挑魚兒水上翻

保舉江山萬萬年

倘若的彈網(唐王)新改變1

統領的人馬訪長安

麥/勒馬踏隊可雕鞍2

見一小哥把話圓

2.《楊家將》(XX.10.18夜 外婆口述 聽記)

一郎死 二郎亡

三郎死在沙灘上1

四郎失舍2在番邦

五郎怕死做和尚

把守山關楊六郎

只有七郎死的苦

亂箭穿身捨命亡

八郎不是親生養

他也失舍在番邦3

注:1:三郎死在沙灘上:類似外婆口述的楊家將在網上還有一個岳陽歌謠的版本,其中三郎和七郎的經歷和外婆說的不一樣,也沒有提到八郎。

附:(引自新浪網友揚之部落格:《楊家將的悲劇美》)

一郎死 二郎亡

三郎馬踏成泥漿

四郎失落在番邦

五郎被迫做和尚

六郎把守在山關

只有七郎最是苦

芭蕉樹下把命亡

2:失舍:澧縣方言音譯,失散之意

3:八郎不是親生養,他也失舍在番邦:據查證,楊八郎即楊延順,原名王英,是楊業的老友王子明之子,后王臨終託孤,楊業認王英為乾兒子,才有後來的“七郎八虎”。

3.《放羊下海》:(故事梗概、唱詞均又外婆口述,故事梗概由我進行了一些加工。外婆十幾歲時看戲所記,十幾年未講過遺忘了一些。但此戲為最完整最長的一齣戲。)

1 故事梗概:海龍王的女兒打破了一個金邊碗,海龍王責貶她下凡歷劫,把她嫁入了凡間的一戶人家,在婆家放羊。未曾想到她在凡間飽受丈夫、公婆、姑妹的折磨與虐待。她受盡折磨只能在放羊之時哭泣。一日,書生柳一春經過看見了她,問她為何流淚,她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柳。柳於是把其遭遇寫成書信,欲下海找海龍王告之女兒境況。海女便把自己的八寶耳環取下給柳,交代他到海邊將耳環丟進水中。柳到了海邊,照海女的話把耳環丟入大海,海水立時分成了兩邊,中間露出一條滴水不沾揚起灰塵的平坦的大道。柳一春進入海中,一路過了龍王所設關卡,最後將書信交到龍王手中。龍王看了書信,立時派去蝦兵蟹將女兒接回龍宮,婆家所在之地頓時沉入海里,海女凡間婆家之人除兄嫂曾對她施予援手而倖免於難外,其他人都得到了報應。

2 唱詞:

失手打破金邊碗

將奴責貶配凡人

正月放羊正月正

辭別爹孃就起身

羊兒它在前面走

奴家後面隨後跟

二月放羊是春分

手拿放羊鞭一根

羊兒不吃東湖草

只吃西湖嫩草根

三月放羊是清明

……

四月放羊插秧青

手拿放羊鞭一根

日裡放羊三百隻

可恨可恨真可恨

可恨可恨真可恨

可恨丈夫心腸狠

隔層牆來喊不應

羊兒腳下來翻身

抻起睡來羊又咬

lóng1起睡來又quán2筋

日裡派3麻十三兩

夜晚派麻麻半斤

粗的只有頭髮粗

細的細來說不盡

只有哥嫂他就好

隔牆拋麻來zhuàng4稱

六月放羊熱茫茫

天空降下火太陽

羊兒晒得無處躲

把奴晒得臉泛光

七月放羊定了秋

……

八月放羊是中秋

可恨小妖精苦害奴

日裡派奴九間屋

夜晚派奴九間房

奴在前面掃潔淨

小妖精她在後面撒灰塵

九月……

十月……

八寶耳環丟下水

中間大路起灰塵

進了頭關需要怕

進了二關需要怕

二關把守是閃電

進了三關需要怕

三關把守是雷神5

……6

注:1:lóng:澧縣方言,縮。

2:quán:澧縣方言,抽。

3:派:唱時作pǎi音,分配……任務;派麻,分配搓麻線的任務

4:zhuàng:澧縣方言,意思是哥嫂隔著牆拋麻線來替她湊夠稱。

5:該段為書生進海尋龍王。頭關需要怕,指要怕鬼神,對鬼神有敬畏之心。此時出現演員扮演鬼神打書生演員。書生打鯉魚跘子(打滾);二關需要怕時飾演電母的演員用鏡子晃書生,書生打鯉魚跘子。

6:省略號部分為外婆記不起來的唱詞。

4.《蔡鳴鳳坐店》:(XX.10.18夜 外婆口述 聽記)

唱詞1:

蔡鳴鳳(下稱蔡):

蔡鳴鳳坐店房

前思後想

思想起我爹孃

好不慘傷

蔡鳴鳳找店房

上街跑下街

胡二姐一眼看見

(後蔡鳴鳳住進胡二姐店中,二人成親)

……

胡二姐(下稱胡):

八百畝luó róng2田

一望無涯3

修東樓和西院

何等體面

打一對水銀球

他踢來奴踢去

二人遊玩

蔡:(接到家信)

思想起我爹孃

好不慘傷

胡:

猜一猜 蔡郎哥

接書信

一字字 一行行

寫的分明

……

注:1:外婆所述《蔡鳴鳳坐店》與黃梅戲《小辭店》中蔡鳴鳳雖名姓相同,但故事情節與其他人物似乎沒有關聯。但因外婆不記得更多,所以不能在兩劇關係上得出結論。

2:luó róng:音,不知字為何。

3:涯:唱時作yǎ。

三.存留問題

1.唱詞缺失以及在外婆記憶過程中可能存在誤差;

2.由於是聽記,個別字音字形不能確定,造成理解障礙;

3.對於劇種、形式等還不清楚;

四.初步推測

1.上述四則唱詞中,《楊家將》或許不是戲文,可能是老人流傳的歌謠。依據:網友揚之的部落格中提到的“楊家將”是岳陽歌謠。

2.《放羊下海》《仁貴打馬出長安》有可能是澧州荊河戲,依據:上述唱詞與蕭耀庭先生編《荊河戲音樂集萃》中荊河戲唱詞字數、句式結構等有吻合之處。但不能下定論。

五.結束語

經濟,是一個國家立足的基石,而文化,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不倒的根本。在滾滾東逝的歷史洪流中,繁華勝景如畫江山,盛世煙花轉瞬即逝。中華民族五千年分分合合,從遠古裡,從雪山中,從大河旁一路走來,歷經滄桑波折。是什麼讓我們從一個個劫難中走出?是什麼讓我們從一片片廢墟中站起?是什麼讓我們從一次次涅槃中重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中國魂!無論在何處,無論在何時,我們的身上湧動的是炎黃的血脈,我們的內心潛伏的是華夏的靈魂!我們低喃的是同樣的語言,我們吟唱的是同樣的歌謠;我們頭頂著同一片藍天,我們腳踏的是同一片土地;我們有著共同的傷痛,也有著共同的驕傲!

而文化,作為中國魂的載體,出沒在我們生活之中。它是孔孟之道的千年傳承,亦是唐詩漢賦的不朽風姿;它是生旦淨醜的油墨重彩,亦是常德絲絃的雅韻新聲;它是衚衕裡的“麵人張”,亦是小路旁的糖畫匠……中國的傳統文化似中國的河流,總量巨大,源遠流長但總有地方讓人擔心是否會斷流。文化的乾旱比土地的乾旱更可怕,土地的乾旱最嚴重的或許斷絕一次生命,而文化的乾旱則會讓民族生命的花朵枯萎凋謝!河流斷流我們可以調水,存水,文化的斷流則是徹底的斷流!中國民間的工藝、技術在分分秒秒的逝去,有許多或許因為曾經的家族傳承,如今的後繼無人而根本未曾被發現,被記錄!

當我們為古籍中描繪的技藝讚歎不已的時候,當我們覺得語文書中靠一人之力幻化出百千人之呼的口技人神奇了得的時候,當我們看著小朋友從街旁老爺爺手中接過我們口中“童年的回憶”的糖畫的時候,或許那一刻,因為一位孤獨老人的離世,又有一門讓我們以後回想起來咋舌的技藝,有一折令人回味無窮的戲曲,有一種美麗無比的工藝就悄無聲息地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

因此,儘管我現在由於種種原因能做的非常有限,但是無滴水之力無以匯成滄海,我們也已告別青澀的少年時期,成長為了有力量,有擔當的中國青年,為什麼不從身邊開始,從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開始,和時間賽跑,努力地記錄一點,挽留一點呢?並且,當離去不可避免,我們為何不能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與這已老去的一輩多溝通交流呢?

如何留住歲月的腳步?於我而言,這厚厚的,如今記載了,將來還會記載更多外婆念給我的戲文、歌謠的本子,外婆和我交談時印刻在我腦海的蒼老的聲音,她銀白的頭髮便是她的歲月,也是我永遠能夠留住的她的東西,時間的東西。

我將繼續奔跑,努力留下更多老人的歲月痕跡。我相信,文化傳承,往大了去廣闊無邊,往小了去,不過也就是身邊外婆的“大戲”而已。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才能撥開文化籠罩的薄紗,喚醒我們記憶中真正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