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市委文化生活近況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8W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大我市文化建設力度,重振文化雄風,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據市政協總體安排,9月份,市政協第一調研組(學習文教體衛委員會、提案委員會)就我市文化建設開展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市委文化生活近況調研報告

一、我市文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文化工作者遵循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執行規律,自加壓力,搶抓機遇,砥礪奮進,鎮村文化建設得到較快發展,農家書屋、文化資源資訊共享工程實現了全覆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書畫藝術事業和文化產業取得長足發展。但是,和上個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相比,我們不免心存遺憾,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如果我們不懈怠而是持之以恆的加強,可能我市文化建設面貌比時下會更好一些。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文化建設的發展僅僅是初步的、低水平的,文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的文化建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投入不到位。雖然我市財政收入連年增長,但是僅僅還是一個吃飯型財政,市鎮(辦)財政並不寬裕。因此,市鎮(辦)兩級對文化投入少,僅靠上級文化扶持專案、資金支撐。多年來,文化館、圖書館兩館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造成文化建設經費欠賬較多,活動經費短缺,這是影響我市文化建設滯後的重要瓶頸。據調查,多年來,我市應當列入財政預算的人均文化經費、圖書經費、體育經費,均未納入財政預算,難以保持正常工作和活動開展。

(二)文化陣地建設不平衡,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無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全市現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影劇院1個,博物館3個,廣播電視臺1個,電影公司(含數字電影服務站)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4萬冊,面積500㎡,按標準我市應存書45萬至90萬冊,藏書相差甚遠。文化館面積基本達到相關要求,但圖書館面積遠遠達不到標準。除文化、文物系統外,教育部門剛剛建成青少年課外活動中心;市總工會有工人文化活動中心1個。市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等公益性事業單位都是計劃體制留下來的簡陋的基礎設施,落後陳舊,裝置老化。圖書館無錢買書,劇團改制後,無錢排練新劇目,演出的老劇目市場萎縮,經營困難,昔日走南闖北、譽滿三秦的風光不復存在。雜技團現已名存實亡,演員過去已被分配到其它事業單位,從事與本職專業無關的工作,從前的輝煌已成歷史,令人扼腕嘆息。廣播電視臺沒有正式的辦公樓,近幾年一直在金谷酒店內辦公。全市現有鄉鎮文化站14個,基本有固定場所,有編制,配備站長1名,幹事1-2名。除田阜、南市、莊頭3個鄉鎮文化站基層文化基礎設施達到要求外,其他11個鄉鎮文化站基礎設施不健全,硬體配置相差很遠,存書和文化器材配置不到位,長年無專人負責,文化活動基本沒有開展。文化站由於鄉鎮財政投入極少,裝置簡陋,功能不全,管理不力,導致相當多文化站形同虛設,沒能發揮農村新文化主陣地的作用。許多文化站難以盡到組織引導、藝術輔導的職責,使農村的一些文化活動停留在自發的、分散的、無組織狀態中,難以發展壯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市223個行政村,120個村有村級文化活動室,44個村級文化活動室發放了文化活動器材。全市共有農家書屋223家,實現了村村有農家書屋。文化資源資訊共享工程已經建成中心機房1個,電子閱覽室1個,鄉鎮服務點8個,農村基層服務點223個。但是,大多數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農村基層服務點只是掛一張牌子而已,由於沒有專門管理人員,裝置、設施利用率極低,甚或很多村的文化器材存放在村領導或私人的家裡,形同虛設,未能發揮服務群眾的應有作用。

(三)各種文化人才缺乏,整體素質在下降。一個地區文化落後的重要原因表現在文化人才少,文化人才素質不高。如文化館,現有職工61人,從學歷上看,大專以上學歷人數12人,佔總人數的19%;從專業技術職稱看,中級以上職稱4人,助理館員8人。如圖書館,在職53人,從學歷上看,大專以上學歷26人,中專、高中以上學歷46人;從專業技術職稱看,中級以上職稱2人,初級以上職稱14人。如廣播電視臺,現有職工77人,大專以上學歷28人,有專業技術職稱的26人。經過多年培養,市文化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劇團、雜技團)擁有一批年富力強的舞臺精英,但由於我市劇團條件差,待遇差,近兩年先後有2名“臺柱子”加盟省戲曲研究院,3名骨幹擬調入禮泉劇團。市演藝公司人才流失勢不可遏,發展前景令人擔憂。由此可見,在我市現有的文化人才隊伍中,正規大學畢業的少,有中高階專業技術職稱的很少,省市拔尖人才、有較大影響的人才很少。特別是文化原創人才不足,文化體育專業人才比例嚴重失調。正是人才的缺乏,影響了文化活動的開展。

(四)文化產業處於起步階段。文化產業是向消費者提供精神文化產品或服務的行業。我市文化產業起步早,但發展緩慢,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產業優勢。現有兩家國有文化企業,分別是市文化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XX年1至6月,市文化演藝公司經營收入30.68萬元,淨利潤31794元,職工收入21.495萬元,上繳利稅1萬元。民營文化企業多分佈在文化娛樂、音像零售出租、網路文化服務、書報刊零售等領域,主要是歌舞廳、遊戲室、網咖、音像店等,經營業主主要是個體戶,呈現規模小、收入少、影響力小的特點。其中,網咖23家,娛樂業29家,印刷業21家,音像業22家,書報零售41家。文化產業總投資8000萬元,從業人員2100人,實現利稅120多萬元。

(五)農村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據調查,目前全市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還是看電視、聽廣播和棋牌娛樂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及產品在數量上還更少,形式上仍然較為單一,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民對農村文化服務和產品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鄉村文化生活貧乏,除了聊天、打牌外,農民沒有其它文化活動,導致一部分群眾沉迷賭博和廟會活動。上個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農閒時間,群眾自發操辦社火,唱木偶戲、皮影戲,耍牛鬥虎、八斬,唱秦腔,看雜技,賭博和廟會基本銷聲匿跡。現在和過去相比,群眾文化活動偏少,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不足,資源偏少、質量不高,仍然是當前的突出問題之一。

二、我市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市文化建設發展緩慢,有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給我市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帶來消極影響。而吃飯型財政、投入不足也嚴重製約了我市文化發展的步伐。但從各級政府自身來說,存在以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對文化建設認識滯後。由於各級領導對文化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認識不足,特別是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下,相當多的人認為文化工作是軟任務,是花錢多效益少的社會公益事業,可搞可不搞,又不願意花錢投入,致使鄉村原有文化陣地丟失,近年來,又重建鎮(辦)村文化陣地。特別是在鄉鎮,儘管上級對於農村文化建設有要求,群眾有需求,但重經濟輕文化的理念在農村基層領導層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認為經濟出成績出效益,文化只投入不產出。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存在著“文化說說重要,做做次要”、“經濟與文化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由此帶來財政投入不足,全市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二)文化政策落實不夠,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活動經費嚴重缺乏。一方面,國家在文化上的投入過去一直嚴重不足,近年來,國家投入不斷加大,但是,遠遠低於經濟發展的速度。另一方面,中、省政策落實不到位,近年來,中央、省都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經濟政策,但有不少政策沒有落實到位。《國務院關於支援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徵文化事業建設費,各種營業性的歌廳、舞廳、卡拉ok歌舞廳、音樂茶座等娛樂場所,按營業收入的3%繳納文化事業建設費。”對於這一規定,至今我市沒有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規定:要將文化館、圖書館的業務費和公共圖書館的購書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縣財政每年安排的文化館業務活動費和圖書館的購書費分別不得低於所轄人口人均0.20元的最低標準,鄉鎮(街道)財政每年安排的文化站的業務活動費不得低於所轄人口人均0.30元的最低標準。這些政策都沒有落實。除了人頭經費外,市、鎮(辦)用於農村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幾乎沒有。

(三)居民文化消費意識不強,文化消費水平低。在居民消費中,受經濟制約和傳統習慣影響,重物質消費,輕文化消費。具體來講,有的人重房子蓋的漂亮,不注重文化素質的提高;只注重吃好穿好,不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因此,居民對文化娛樂和旅遊等精神產品的消費需求也很少。特別在農村,農民消費呈現典型的簡樸特點,一生的花費主要集中在建房、婚喪嫁娶、子女上學等少數幾件大事上。農民花錢買文化消費的意識還不夠強。可見,居民崇尚節儉的觀念基本沒有變,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依然是居民基本的消費行為特徵。

三、加快我市文化建設步伐的思考與建議

在省委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背景下,我們應該看到,當前正是文化建設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期,如果我市適時地抓住這一機遇,加快文化建設步伐,文化事業的發展又會進入一個新的輝煌期,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會成為推動我市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切實把文化建設擺在整體工作的突出位置。與經濟建設相比,多年來,我市文化建設發展相對緩慢,存在一手硬、一軟手的問題。各級黨委政府要用濃厚的責任意識,打造抓文化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抓文化建設就是抓綜合競爭力的執政意識。把文化建設列入發展規劃、列入重點工程。我市雖然對文化建設做出了佈局與規劃,但這停留在行業規劃和部門規劃層面,缺乏權威性,不利於文化建設發展。市委、政府應在充分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我市文化發展規劃,明晰發展思路、發展定位、發展目標。同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考核評估制度。按照中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佈局,適當提高文化在綜合考核中的比例,把文化建設軟目標變為建設西部強市的硬抓手。

(二)引入多元投入機制,大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投入是難點,也是關鍵。經費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文化建設的主要瓶頸。文化建設的投入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僅靠政府財政投入是包不下來的。要引入多元投入機制,解決文化建設投入問題。一方面,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中省關於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稅收政策和經費支援政策,把文化事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劃撥專項資金用於文化設施建設和活動經費支出,確保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對鄉鎮文化站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資金,對實施文化站達標建設的鎮(辦)給予資金扶持和獎勵。另外,設立文化活動獎勵扶持經費。“扶上馬,送一程”是改制政策的明確要求,建議政府出資向市演藝公司每年購買一定的戲劇文化產品,讓市演藝公司定期在鎮(辦)村、廣場、影劇院、居民小區演出,並鼓勵群眾購買我市文化產品,形成強大的主流文化輿論氛圍。同時出臺補貼標準,支援市演藝公司配合全市中心工作,排練以愛老敬老、遵紀守法、重視科技為主題的劇目。對服務“三農”的重大活動、重大文化設施建設、農村題材文藝作品等要給予重點支援。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新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積極開展民間融資活動,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集體、個人、社會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多種所有制的投資格局。三是要積極探索投入機制改革,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採取獎勵、補助、貼息等方式,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投資興辦文化產業。要採取減免稅費的辦法,鼓勵民間資金投資農村文化建設,加大文化產業的招商引資力度,興辦民營文化,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繁榮農村文化市場。

(三)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從現有文化體育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構成情況看,文化原始人才不足,文化專業人才比例嚴重失調,制約著我市文化事業的創新和發展。建議政府面向市場,招聘藝術院校的優秀畢業生,把他們充實到文化單位。針對市演藝公司人才流失的情況,公司一方面要返聘部分已退的優秀人才,發揮他們的餘熱,對中青年演員發揮傳幫帶作用。另一方面把調離到其它崗位上的專業專術人才通過優越傾斜的待遇召回來,發揮他們應有的特長作用。同時公司要儘快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分配製度,用感情留人、用事業留人、用利益留人。

在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上,一是對現有文化人才隊伍逐年分批進行培訓,提高業務技能和業務素質,建設行政管理、專業技術、產業經營三支人才隊伍。二是健全鎮(辦)文體專幹隊伍,積極制定出臺村級文化活動器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農家書屋管理員、社群健身路徑管理員管理辦法,明確管理員工作職責,並通過組織各類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其工作能力,為農村、社群文化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堅實的人員基礎,確保惠民工程真正發揮作用。

(四)創新文化活動載體,活躍農民文化生活。要努力推進以激發農村內源性動力為主的“種文化”,發掘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為主的“掘文化”,與政府部門的“送文化”良性互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以活躍農村文化生活,讓健康向上的生活格調充實群眾生活,佔領思想陣地,使廣大農民群眾在參與活動中各展其長,各得其樂,共同得到先進文化的薰陶。一是節俗文化活動。遵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積極加以扶持和引導,使瀕臨消亡的民間節俗文化活動成為廣大農村社群民間文化的健康主流。二是民間藝術表演活動。我市農村有不少民間藝術人才和民間絕活藝人。由於各種原因,大多面臨斷層後繼無人的狀況。市鎮兩級要有計劃、有組織地發掘整理優秀民間藝術,解決傳人問題,積極鼓勵和幫助他們自編自演,參與到弘揚時代主旋律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藝活動中去。如阜寨於堡村的“牛鬥虎”,湯坊許家的“八斬”,西城北湯臺的“皮影”,桑鎮祝原、湯坊上新莊的“木偶”,馬嵬龐家的高蹺,西吳竇馬王家的“社火”,趙村界莊的“竹馬”等。三是各類文化下鄉活動。積極探索“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流動文化車、文化小分隊的作用,鼓勵文化單位送戲、送書、送電影、送文化科技知識到農村。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深入生活,努力創作具有現代農村特點、地域特色和藝術水平的文藝作品。全面貫徹實施電影“2131工程”,整合電影放映資源,建立和發展流動數字電影放映服務網,解決農村看電影難的問題。

(五)突出漢文化特色,打造漢文化名片。是現今漢代遺存最為豐富的城市,有繼承和弘揚漢文化的現實和歷史基礎。建議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成漢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一是打造文化產業園。建議以漢茂陵博物館和西吳重點鎮為依託,以西鹹新區建設為契機,在西吳打造漢文化產業園。把獨特的民間藝術集合起來,融入漢文化產業園,以此作為文化名片,帶動文化旅遊餐飲等相關產業發展。建議財政出資將賦製成拓片,以市禮禮送貴賓。二是建議舉辦一年一度的漢(民間文化)文化藝術節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廣電局牽頭,在國慶節、中秋節或農曆正月十五前組織民間文藝團隊集中進行比賽和交流,以促進我市文化的繁榮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