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發展現代農業的調查和思考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8.22K

今年中央“一號檔案”要求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並提出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這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根據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結合我縣農業發展實際,重點就如何加快發展金塔現代農業產業提出如下思考。

發展現代農業的調查和思考

一、我縣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和現狀

現代農業是與經濟、文化以及科技緊密相關的產業,是城市化、工業化、資訊化高度發展的產物,是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進一步融合。但是,由於傳統農業的慣性使然和農業自身的弱質狀況,我縣在發展現代農業程序中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和諧因素,結構性、素質性、體制性矛盾十分突出。

1、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但調整比例不盡合理。縣鄉各級組織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資訊引導、政策扶持等手段,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為糧∶經∶草為17∶89∶4,牧草比例偏小;大農業內部農、林、牧、漁、服務業各業比重為35.6∶0.1∶10.7∶0.1∶53.5,林業和漁業比重太低;一、二、三產比重為47∶18∶35,表現為一、二、三產結構不盡合理,第一產業比重較大,二、三產業比重太小。

2、主導產業已經形成但產業風險逐年加劇。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全縣形成了棉花和肉羊兩大優勢和支柱產業,“兩白”產業收入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70%以上,奠定了“全省第一產棉大縣”和“全省農區最大養羊縣”的地位。但全縣農村經濟受棉花產業的影響過大,“棉花經濟”特徵明顯,輔助和後續產業不強,棉花產業的興衰直接影響著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經濟收入,產業過於單一,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

3、科技推廣力度加大但創新能力明顯滯後。“十五”期間,我縣推廣普及了各類農作物和畜禽新品種430多個,推廣了地膜覆蓋、設施種養、病蟲害綜防等10項常規技術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節水灌溉、胚胎移植等10項高新技術,全縣農業科技覆蓋率達97%,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5%,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4%。為推動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於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品牌農業發展滯後、高新農產品生產技術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能力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業發展後勁明顯不足。

4、市場體系逐步完善但發展水平整體不高。初步建成了30萬畝優質棉花、2萬畝制種、百萬只肉羊等種養業生產基地,培育扶持了西域陽光、康源油脂、金信蔬菜、神舟紡紗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了農產品不出縣即可實現加工增值,延長了產業鏈條。但是農業產業化整體還處於初級水平,呈現出“兩多兩低三少”,即低檔產品多、初級產品多,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名牌產品少、出口產品少、花色品種少。缺乏高檔、名牌產品和支撐拉動金塔經濟發展的規模龍頭企業。

5、基礎建設不斷加強但區域性生態趨於惡化。依託鴛鴦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黑河節水改造、日協節水治沙、“三北”防護和退耕還林等專案,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林地建設,全縣灌溉水利用率達到了51%,有效農田灌溉面積達50.68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08%,綠洲內森林覆蓋率達32.8%,封育天然植被230萬畝,但近年大面積開荒,隨著耕地面積的逐年擴張,用水量的不斷增加和全球氣候變暖及西部風沙乾旱加劇等因素的影響,地下水、草場和林地枯萎、退化,砍伐林木、過渡放牧的現象仍然存在,生態環境逐年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6、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但功能發揮仍顯不足。建立和完善了縣、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核定了人員編制和工資,初步實現了農牧業生產的全程化服務。但鄉鎮涉農機構工作人員專業知識水平低、人員不到位、工作量大、工資水平低、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長期存在,影響了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7、農民素質有所提高但小農經濟意識依然濃厚。依託“綠色證書工程”、“陽光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等專案和“三下鄉”等活動,大力開展了農民科技培訓,累計完成培訓“綠色證書”學員8341人、“陽光工程”學員2500人,使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是,在長期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影響下,農民生產經營“小而全”的做法根深蒂固,農民一家一戶耕地面積小,田塊零星分散,種養規模小,經營水平低的問題非常突出,部分農民觀念陳舊、技術欠缺、生產落後、收入偏低、缺乏誠信意識,仍是最需要扶持幫助的一大群體。

8、農村改革逐步深化但基層矛盾不容忽視。以家庭承包經營為核心的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以稅費改革為核心的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進一步理順了農村分配關係,扭轉了長期以來農民負擔過重的局面,邁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步伐。但是,農民綜合素質低、農村剩餘勞動力多、土地流轉難度大、土地集約化經營困難、土地產出和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長期存在。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指導思想和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域性,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以促進農業增效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專案建設為重點,以增強為農服務水平為抓手,加強“三農”的決心不動搖、扶持“三農”的力度不減弱,強化“三農”的工作不鬆懈,努力把金塔建成現代農業的示範園、酒嘉地區的後花園和衛星發射基地的後勤生活保障基地。

(二)基本思路和發展目標

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為目標,堅持產業發展與推進城鄉統籌相結合、與推進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推進法制農業建設相結合,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突出農業內部三業並舉,加快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科學的產業佈局、鮮明的產業特色、高效的產業結構、發達的產品加工、活躍的農業服務,使農業由傳統的產品或原料產業轉變為與現代工業相協調的高度商業化的現代綜合產業。具體地講:就是堅持不懈地抓好“兩白”產業;突破性地抓好日光溫室、精細加工菜和高效葡萄種植;下大力氣抓好高效制種、優質紅棗種植;穩定提高水產養殖,擴大特禽養殖,提高名特優比重。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觀光農業,突出特色,興辦多種形式的“農家樂”,帶動農村二、三產業快速發展。

主要發展目標是:棉花產業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肉羊產業年飼養量達到100萬隻以上,特色高效產業發展12萬畝;發展日光溫室蔬菜、弓棚蔬菜、精細加工蔬菜5萬畝;發展庫爾勒香梨、套種紅棗、高效葡萄4萬畝;發展對外高效制種3萬畝;發展特禽、水產養殖10萬隻。

力爭“十一五”末,全縣生產總值達到30億元,在“十五”的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長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年均增長7%。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具體措施

1、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把高效農業規模化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第一工程加以推進,重點加快“三個調整”:一是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不斷提高種養效益。積極擴大高效經濟作物面積,加快新品種引進,挖掘本地優勢,加快建設棉花良種、優質畜禽、高效制種、加工蔬菜等一批規模大、區域特色明顯的生產基地,不斷提高優質品種和養殖業的比重。二是加快農業空間佈局調整,不斷提高規劃水平。種植業上,在全面發展優質棉種植的基礎上,依託城郊和毗鄰十號、十四號基地的地域優勢,以金塔鎮和航天鎮為重點,發展日光溫室和觀光休閒農業;以羊井子灣鄉和新開發的農林場站為重點,大力發展食用葡萄和釀酒葡萄;依託敦煌種業公司,重點以中東鎮為主,輻射帶動西壩、古城、三合發展蔬菜、瓜類、花卉等高效對外製種;以航天鎮為重點,大力發展套種紅棗;依託西域陽光集團、金信食品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企業,重點以金塔鎮、三合鄉、東壩鎮為主,發展各類加工蔬菜種植。畜牧業上,順應城鎮化、生態化發展要求,建立高標準人畜分離養殖小區,大力發展設施養殖業,淘汰非設施化規模養殖場;重點在西壩鄉、鼎新鎮、東壩鎮等鄉鎮發展優質肉羊基地;城郊地區大力發展奶牛產業,保證城市居民對牛奶的需求;利用鼎新片和鴛鴦池、解放村水庫的水資源,大力發展優質水產品養殖生產基地和建設休閒漁業基地。三是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調整,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專業大戶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種養,積極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擴大優勢特色產業規模,重點打造優質棉花、加工蔬菜、日光溫室蔬菜、高效葡萄、對外製種、特色紅棗等六個產業基地,逐步使每個鄉鎮都能形成至少一個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在全縣範圍內形成一批高效產業區、產業帶,建成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競爭力強的高效農業規模化產業基地。

2、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培育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撐產業。

農業技術水平高低是支撐特色優勢產業比較優勢的核心因素。一是加大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切實把建設新型種業體系,加快現代種業發展作為基礎性、戰略性舉措來抓,圍繞優質棉、肉羊、果蔬等,引進推廣一批適應產業化發展和加工需要的優良新品種,在棉花上,重點引進jd-3、jd-4、新石k4、豐棉8號新品種,為提質增效,現有常規品種逐步向雜交品種過渡,大力引進西北內陸雜交棉新品種,加大推廣力度;在肉羊上,重點引進道塞特、杜泊、夏洛萊、薩福克、波爾山羊等優質肉羊新品種;在林果上,重點引進酥梨系列、庫爾勒香梨、堤子系列葡萄、油桃、仁用杏等優良品種;在水產業上,引進羅鯡魚、鮭鱒魚、河蟹等優良品種,逐步實現主要農作物和畜禽品種良種化。二是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加快推廣間作套種、立體種植技術、平衡施肥、畜禽水產高效養殖技術、旱作節水農業技術、主要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低能耗設施農業技術,綠色高效生態畜禽養殖、清潔能源等資源節約型技術,促進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推進資源綜合迴圈利用。三是積極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生產技術標準和檢驗檢測三大體系建設,重點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制定縣級並爭創國、省級農業技術標準,加快金塔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

3、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發展農產品加工、推進產業化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實現高效農業規模化的重要舉措。重點要在培植市場主體、打造優勢品牌上下功夫: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圍繞高效優勢特色產業,充分發揮資源、技術優勢,明確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定位和重點產品,大力發展輻射帶動能力強、骨幹型、成長型和出口創匯型龍頭企業,力爭5年內新上龍頭加工企業10個,其中有2至3家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通過做大龍頭企業規模,實現優勢區域、優勢企業的聚集,形成高效特色產業叢集,逐步實現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二是鼓勵和扶持農民在生產服務、產品流通、儲藏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組建多種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水平。通過發展農民經紀人、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四位一體”的產業化經營形式,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將分散的農業生產整合起來,將產加銷結合起來,提高農民和企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水平。三是加大品牌建立和保護力度。積極培育、發展、註冊綠色農產品品牌;一方面,要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繼續培植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建立統一、權威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對水、土、氣的監測,控制工業汙染物,遏制農業自身汙染。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聯結機制和市場準入機制,實行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另一方面,要著力做大做強現有優勢品牌如大柴夢瓜菜、金雪棉種、鴛鴦河蟹、飛富麵粉等,加大品牌的開發和推介力度,形成一批省內乃至全國知名的名牌產品。

4、加快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的創新平臺。

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一是加速建設農村中介服務機構。依託高等學校、研究開發機構的人才、技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或產業技術聯盟,大力加強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二是積極發展農村專合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首創精神,由農民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鼓勵、支援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專合組織,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三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大力開展科技人員工作考核制度,實行工作績效、職稱評定和職級待遇“三掛鉤”,鼓勵縣、鄉優秀科技人員到農村建立科技實體,實施科技專案,從事科技創業,實現“人才進村”,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四是搭建農業科研和農村生產的合作平臺,建立多元化的技術推廣機制,積極為農戶提供技術和致富資訊服務。

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要按照“發展抓專案”的思路,進一步加大農業專案建設步伐,以專案帶動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依託鴛鴦灌區續建配套工程、黑河節水改造工程、日協節水、農村安全飲水等工程,把解決乾旱缺水和水資源利用擺到農村水利現代化的重要位置,努力建設節水高效的農業灌溉體系、潔淨方便的農村供水體系、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體系、人水和諧的水環境保護體系、統一有序的水資源管理體系、高效合理的農田建管體系和先進適用的水科技服務體系,實行水價市場化運作,逐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農田林網建設依託日協治沙、退耕還林、三北四期防護林建設等專案,補植改造農田林網、整村整組推進村鎮綠化、加快以高接換優庫爾勒香梨為主的優質經濟林果基地建設、以酒航公路為主的綠色通道建設和縣城“兩庫一湖一溪”為主的城區景觀帶建設,逐步改善農業生態和生活環境。加大道路建設和沼氣入戶工程,力爭道路硬化500公里,沼氣入戶1萬戶,新建高標準住房5000戶,改建1.5萬戶;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提高種植業和養殖業機械化水平,以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突破口,重點發展經濟效益顯著、適應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需要及大力發展工業型、城郊型、生態型農業所需的新機具、新技術,加速向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過渡。

6、加大現代農業投入,深化農村體制改革。

按照中央一號檔案提出的三個“繼續高於”和一個“主要用於”的投入政策(即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建設用地稅費提高後新增收入主要用於三農),重視增加發展現代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各級政府和部門向農業投入的資金,由財政、農牧部門進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現代農業建設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科學合理地解決資金使用分散的問題。要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鄉鎮機構改革、財政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用水體制改革和土地使用體制等各項改革,逐步建立“統籌城鄉、統分結合、合理有度、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發展新體制。重點要鼓勵和引導農民採取多種形式,加快土地流轉,逐步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7、加快科技資訊建設步伐,整合建設現代農業的資訊資源。

用資訊科技裝備農業,對於加速改造傳統農業具有重要意義。要進一步完善科技資訊服務體系,按照“強化公益性、發展中介性、經營分離性”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穩定的農業科技資訊服務網路;進一步深化農業科技“進村入戶”行動,努力使農村資訊網路體系延伸至種植大戶和科技示範戶。加快整合現有黨政網、科技網、農業資訊網等傳媒資源,採用“三電合一”(電話、電視、電腦)等多種接入手段,切實解決農業資訊化“最後一公里”問題。推進農業資訊資料收集整理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實行統一、定期的資訊釋出制度,向農民和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及時、準確、實用的科技資訊。加強科技部門與涉農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建立科技資訊交換制度,實現涉農科技資訊資源共享,全面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

8、大力實施依法治農,改善農業發展環境。

一是加大農業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涉農單位的依法治農護農的法制觀念,營造出良好的農業行政執法的環境;二是採取得力措施,加強對坑農、害農案件查處力度,嚴格控制假冒偽劣農資和農產品以劣充優、以次充好流入市場,切實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三是加強農業執法隊伍自身建設,確保從嚴執法,公正執法和規範執法,農業執法的整體素質水平有明顯提高。

Tags: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