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關於傳統文化的文章:淡忘傳統,會忘掉來時的路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2.61W

編者按:文化傳統是我們這個華夏民族的根,傳統節日包含的不止是這些儀式,更多的承載了我國傳統的文化和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

關於傳統文化的文章:淡忘傳統,會忘掉來時的路

1

十月一,送寒衣。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相傳起源於周代。

寒衣節和春季的清明節和秋季的中元節,還有下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

這一天,寄託了人們對故人的思念,通過送寒衣、燒冥幣的方式送去溫暖。人們祈願,在另一個世界,那些故去的人在寒冬不再孤冷,願天堂美好。

這是活著的人們和故去的先人的一種精神維繫,代代相傳,每一代都承前啟後。

有時候,一個節日包含的不止是這些儀式,更多的承載了我國傳統的文化和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

偶爾看朋友轉發文章,知道今天是寒衣節,除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大多的時候根本不看陰曆,也不知節氣。

就知道陽曆幾月幾號,星期幾,週一到週五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週末休息。

大多的傳統節日,都是老人們記得,張羅著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立冬吃餃子,端午包粽子。

老一輩的人對節日的儀式感很強,到那天一定會記得,做好了一桌子吃的,打電話叫來兒子女兒幾家子。

大家吃完聊聊天就各回各家了,沒有這些節日,聚會似乎少了理由。

習慣了工作餐,快餐,連做飯都懶得做,隆重談不上了,更別提節日的細節了。

現代人在忙碌的同時生活變得粗糙了,心理也越來越粗糲了,沒有了傳統中的溫潤,細膩和風雅,拼命掙錢的時候談文化有些不合時宜,有些奢侈。

2

傳承似乎在60後、70後的記憶裡漸漸淡漠了,不再重視傳統。

尤其是十年寒窗的苦讀,二十幾年在城市的打拼,好不容易脫離了鄉土,種莊稼不會,必須熟稔的節氣自然不太懂了。

老輩人如數家珍的二十四節氣歌,在我們的記憶裡似乎沒有儲存。

老人們念念不忘的一些老工匠,像木匠、鐵匠都被工業化迅速取代了,漸漸失傳了。

吹糖人的,捏泥娃娃的,也幾乎絕跡了,孩子們不缺玩具,不缺零食。

“磨剪子來,戧菜刀”的聲音悠長的吆喝也聽不見了,那些都是小時候的事兒了。

我們是生活在傳統和現代對接的時代,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國內到國外。

觀念中更重視創新、效率、時間、金錢,對傳統中的春種秋收、男耕女織,對歷史的來龍去脈更少有人坐下來去細細品味。

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故事、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實在是瞭解的太少。

3

90、00後的這一代人,更追求過洋節了,什麼聖誕節、萬聖節、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鋪天蓋地。

商家的炒作,推波助瀾,孩子們的狂歡,樂在其中,父母們身在其中,迎合了孩子們的喜惡。

吃麥當勞、必勝客,韓國料理、日料,考雅思、託福,出國留學,移民。

印度國父甘地說過: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風盡情地吹到我的家園,但是我不希望它把我連根拔走。

文化傳統是我們這個華夏民族的根,是底蘊,文字是文化的載體。

沒有文化,還剩下什麼。

如果過於尊崇西方,把英語說得比漢語還漂亮,我們怎麼能用母語順暢地表達。

在我們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真實的有力量的正劇很少,大多是戲說,胡編亂造,背離歷史,這對形成歷史觀和價值觀的下一代產生了不可逆的影響。

多少書籍是玄幻、穿越,多少綜藝是娛樂至死,淺薄搞笑。

文化產品賦予的如果不是正能量,不能帶來正引導,這種產品就是偽劣產品,應該下架。

記住傳統,記住我們來時的路,真正地過過我們中國人的節日,發掘帶有厚重感的文化傳承,才是正道。

作者:心飛揚

公眾號:心靈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