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教案應急預案(通用16篇)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6.84K

教案應急預案 篇1

活動目標:

教案應急預案(通用16篇)

⑴ 幼兒通過音樂發揮想象,用動作表現種子成長過程。

⑵ 讓幼兒瞭解種子發芽變化過程。

⑶ 體驗音樂樂趣以及大自然神奇。

活動準備:

⑴ 種子變化過程圖片及豆芽生長過程圖片。

⑵ 小種子兒歌。

⑶ 實物:綠豆,豆芽,瓜子,向日葵。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種子發芽圖片講述故事

故事:我是一粒小種子,被勤勞的人們種在了芬芳的泥土中,聽說外面世界非常美麗,於是我扭動身體,一個勁從泥土裡鑽了出來。哇,這個世界可真美,我看見了藍藍的天空,白白雲彩。(第一張圖片)

有一天,春雨姐姐來到了我的身邊,它輕輕撫摸著我,慢慢的我進入了甜蜜夢鄉。(第二張圖片)

當我醒來時,我才發現,在春雨姐姐哺育下,我成為了一顆快樂的小嫩芽。(第三張圖片)

太陽公公也緊緊擁抱著我,在它溫暖呵護下,我變得更漂亮,瞧,這就是我現在樣子。(第四張圖片)

在雨水姐姐和太陽公公照顧下,過了一天又一天。終於我變成了一朵豔麗的花朵。小鳥也在為我唱歌,蝴蝶也在為我跳舞,在這一刻我感覺到自己無比幸福。(第五張圖片)

總結:小朋友們,這段美麗的小故事我們就欣賞完了,那周老師想問小朋友們一個小問題:

① 勤勞人們把誰種在了泥土裡?(小種子)

② 有一天,春雨姐姐來到種子的身邊,小種子醒來時,發現自己怎麼樣?(發芽了)

③ 太陽公公也緊緊擁抱小嫩芽,小嫩芽越長越怎麼樣? (越長越高)

④ 最後,它變成了漂亮的什麼了?(鮮花)

二、請小朋友用肢體動作表現小種子發芽長大過程

① 先請小朋友們上來做;

② 教師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做。

三、出示實物 (瓜子、向日葵)

㈠ 今天,周老師不僅帶來了美麗的小故事,還帶來了許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看一看這是什麼?(那一盤瓜子)

① 那周老師想問問小朋友們這盤瓜子是怎麼樣長出來的呢?

(幼兒:是向日葵)

② 那你們知道向日葵是怎麼長大的嘛?(幼兒起來回答)

(教師拿出一盤向日葵)

③ 看看,周老師把向日葵帶來了,你們想想這盤漂亮的向日葵是怎麼長大的呢?(幼兒回答)

小結:向日葵之前也是由一顆小種子慢慢發芽長大而變成的。然後慢慢發芽長大而變成的。然後慢慢的,它結出果實就是瓜子了,非常神奇。

㈡ 出示綠豆:

① 今天周老師把神奇小種子帶來了,看一看這是什麼?(綠豆)

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們有沒有種過綠豆小種子?(種過)

那你們和誰一起種的呢?(老師、小朋友)

② 那我們今天來看看小朋友們自己種豆子的圖片好不好?

四、出示圖片

① 出示小朋友們種綠豆種子圖片,每張圖片進行解說。

② 出示小朋友們觀察豆芽圖片,每張圖片進行解說。

五、放兒歌:小種子

帶領小朋友們像種子一樣快樂跳舞,快樂唱歌。

教案應急預案 篇2

教材分析:

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與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同樣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藝術成就的,它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獨樹一幟,自成體系,與歐洲、阿拉伯園林藝術並稱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的園林,既是作為一種物質財富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又是作為一種藝術的綜合體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現的,園林建築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相親和的思想傳統”;我國民居建築表現出強烈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地方色彩,顯示出豐富多彩的藝術面貌,體現“長幼有序的_念”,主要是實用性。

教材中第一段先對中國園林的地位、起源、特徵加以概括的說明;第二段對中國園林的分類、設計思想、藝術手法作了介紹;第三段講的是欣賞方法與欣賞要點;然後是分別介紹拙政園、網師園、圓明園與頤和園。

民居建築一節,首先強調了其實用性及民居的分類,然後對南、北及少數民族民居分別加以概括的介紹。

對我國的欣賞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園林、民居建築知識的積累以及對於建築的審美的提高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對中國園林藝術與民居建築有基本的瞭解;

2. 通過對形式上的分析研究,總結出其精神內涵,提高欣賞的能力;

3. 通過了解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設計思想對現代環保意識的影響,提高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 瞭解建築藝術的思想內涵及實質;

2. 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通過直觀的建築實體,分析出象徵的意義;

3. 中國園林藝術對現代環保思想的影響。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提問、欣賞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匯入 :讓學生欣賞一組本地園林的圖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一座縣級市園林城市。

進入課題。讓學生觀看短片(蘇州園林),針對短片提問:我國園林的主要特色是什麼? 自然山水風景園

我國園林有哪些主要型別? 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風景園林

我國的四大名園是什麼? 拙政園、留園、頤和園、避暑山莊

對南方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拙政園的圖片進行欣賞,以及北方園林的代表——北京頤和園的圖片欣賞,在欣賞過程中穿插講解。(或讓去過園林的學生談談感受,並介紹遊園的經歷)

(教師講解)中國園林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的靈囿(“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遊樂的一種園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由於文人蔘與園林的建設,中國古代的園林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詩情畫意”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境界。為達到這一目的。造園藝術家常利用古人詩文與造景的結合。我們剛才欣賞的短片中的蘇州園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們再來看一些有關園林的圖片。(顯示遠香堂圖片)取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之意,提為遠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是賞荷佳處,園主借花自喻,表達其高尚的情操。

(顯示“香洲”圖片)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艙樓,用的是屈原筆下“芳洲”的典故《楚辭》中有“採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的句子,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船頭是臺,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顯示圖片“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的廊橋,取南北朝宋代鮑昭《白雲》詩“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而命名。硃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古人以虹喻橋。

(顯示與誰同坐軒圖片)蘇州拙政園“與誰同座軒”:取蘇軾詞“與誰同座,明月清風我”之句為名。蘇軾詞的原意是標榜清高不群,這裡只借以寫景,使意境更為豐富。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國園林藝術的境界是講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它的特點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規律來安排(尊重自然規律,屋內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樹木在自然界的狀態)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們要尊重自然規律的法則,不要橫加干涉自然法則。園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國古代園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築等融為一體的遊賞環境。以自然與人工的關係來劃分可分為風景園林和城市園林。風景園林是在較廣闊的自然環境中點綴少量人工建築,如,頤和園,而城市園林則是在人工建築的環境中佈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觀,如,蘇州園林。分的細一點則,它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面積較大、氣派巨集偉的皇家園林,如清代的圓明園、現存的北京頤和園等;另一種是規模較小的私家園林,園林風格因園主的情趣而異,如蘇州的拙政園、網師園等。還有一種是城郊風景區和山林名勝,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這種園林規模也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為一體。這三種類型的園林中以前一、二種藝術成就,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特點和精華。但萬變不離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築隱於自然山水環境中。)

小組討論:

我國的園林建築有哪些特徵?南北方園林建築有哪些區別?(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構成?建造的目的是什麼?規模怎樣?)

我國園林的特徵:

1.取法自然,高於自然,容自然美與建築美為一體,以詩情畫意的傳統作為創作方法。

2.為了滿足封建統治階級和文人士大夫遊憩生活的需要而興起和發展的,滲透著封建文人的藝術情趣

3.都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4.劃分景區和空間,善於“借景”

5.追求寓情於景、觸景生情的藝術境界

要素:

園林少不了建築,建築在東西放園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園林的佈局中,建築佔主導,園林是延伸部分,服從於建築,使園林“建築化”,建築是孤立的,無須同園林互相滲透。中國園林的佈局中,園林統帥建築,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樹木滲透到建築中去,迫使建築園林化,要求建築隨高就低,因山就勢,自然敞開,使建築本身與自然融為一體。

中國古代向來把園林看成是一首詩或一幅畫,而不是單純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將詩畫藝術與園林熔於一爐,如建築上的匾額、雕塑等。詩畫與園林作品不僅讚賞自然本身的形態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內在美,將自然“人格”化,認為松柏延年、荷花廉潔、翠竹虛心,岩石堅貞,都和人的情感相聯絡。竹影花影、風聲雨聲、陽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們的情感和豐富的聯想

中國園林三大要素:

山水地形:山是永恆穩定的象徵,大園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點部位稱“山骨”,小園山小,可全用山石堆疊;水是智慧和廉潔的象徵,水從山泉流出,通過曲折的溪澗最後匯成大池,成為園林的主體水面

花草樹木:富有生機,象徵著欣欣向榮。花草樹木是自然式的,講究意境,花木種類的選擇都要順應地形、朝向等自然氣候條件與植物的生長習慣,同時特別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樹和植被,使之成為全園植物的骨幹。

園路建築:“曲徑通幽”建築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與自然的景物交織在一起。園中的主要建築往往和主山池相對,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點景和觀景的建築。建築和園路還起著分隔空間和組織遊覽路線的作用。

園林中的對景和借景:

對景:中國園林講究的是“步移景異”隨著人的走動,景物就不斷地變換。在中國園林中,的景點往往置於最有利的地勢上,而且有的自然環境作襯托,在遊覽路線最適於停留的地方便是賞景的位置,在景點多的園林中,各個景點常互為對景。有時為了強調對景中最精彩的部分,還利用門洞、窗洞或建築的間隙把對景框起來

借景:把園外的佳境,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收納到園林中來,擴大空間感。借景有多種形式:

遠借 如,拙政園“依虹亭”、“菏風四面亭”借園外北寺塔

鄰借 如,頤和園漏窗,信步間透過一個個窗洞,就能“步移景異”地欣賞到一幅不同的畫面

仰借、俯借則是觀賞的角度不同,如,晴空萬里,春江漁火

應時而借,一日之間的疏影移動,晨曦殘陽

借景還可引申為借聲、借香等等。

園林的景的欣賞

靜觀(類似欣賞一幅幅圖片)

所謂“靜觀”是庭院中人能夠駐足的觀賞點,在可停息的小亭裡、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對四周的景觀仔細觀賞。因其視點與景物的位置不變,眼前猶如出現一幅立體的風景畫,整個畫面就象一幅靜態圖畫,造景就是有意識地安排視線範圍內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遠景,儘可能使畫面向縱橫發展。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還常常通過各式洞門或通過各式窗戶及各種漏窗,透過門框或窗框,透過門,空間相互聯絡、滲透,使空間感覺更為深遠,使畫的境界更生動、更深邃,耐看、耐尋思,讓人回味。

動觀(類似欣賞短片)

所謂動觀,是通過一定的行走的路線,把不同的景組成連續的景觀序列,隨著人的移布,景色不斷地發生變化,因其視點與景物相對位移,猶如觀看一幅長卷圖畫,一景一景不斷闖入眼簾,成為一種動態的連續構圖,獲得良好的動觀效果。西方"流動空間"的理論和東方"空間分隔"的理論都異曲同工地創造出庭園步移景異的景色。

尤其在中國的古典園林中,蘇州一批面積狹小的私家庭園採用了曲徑通幽的表現手法,將動觀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庭園造景有如撰文畫畫,有法而無定式。同一景色畫家可用不同筆法表現之,攝影師可從不同角度拍攝之,同一園林也可用不同構思設計之。幾百座江南庭園千變萬化,各有所妙。故園林造景能有獨特的立意,做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就可稱為佳作。

每個庭園造景時,不可忽視動觀和靜觀的景色,通常狹小的庭園應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遵循"小中見大"的原理,創造出"有限中見無限"的美景,更重視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應用。在相對較大的庭園中,應以動觀為主,靜觀為輔,更應注重空間的分割,通過對景,夾景、添景等各種形式,造成或開郎,或收斂,或幽深,或明暢的空間,使景色更為豐富。在現代的庭園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質感、動勢等的配置,組成優美的焦點景觀,將會是更為重要的課題。

引導學生總結:園林藝術作為中國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和文人士大夫遊憩生活的需要而興起和發展的,滲透著封建文人的藝術情趣,這些文化遺產,又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中國園林,取法自然,高於自然,融建築美與自然美為一體,以詩情畫意的傳統作為創作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鑑、繼承和發揚。

欣賞了我國的園林建築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我國的民居建築(顯示一組民居圖片),將各地的民居建築進行對比,概括我國民居建築的特點:(結合圖片進行講解)

? 平面形式豐富,空間組合多變

?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造型樸實,群體和諧,環境優美

? 鮮明的民族特色

(新疆喀什地區天旱少雨,居民喜愛戶外生活,院落四周設廊,廊下砌土坑,上鋪地毯,是平時待客及家人活動之處。

福建永定縣古竹鄉圓土樓,為自衛防禦而形成的一種封閉型聚居環形大樓,外牆用土造,厚達一米多,大樓一般為一環,高2~4層,每層16間,多的有32開間,內部各間有迴廊相連,外部下層不開窗,第三、四層開小窗。)

北方寒冷,人口相對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間大些

南方炎熱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緊湊,多為樓房

少數民族由於安全因素——以族為單位,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形成各種形狀的土摟,便於防禦

民居建築的實用性大於精神性追求。

課後思考題:

l 請舉例說說中國道家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以及它對現代環保意識的影響?

l 當今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現代建築越來越多,他們同園林建築、民居建築能不能相融合?

教案應急預案 篇3

活動目標:

1.懂得借別人的東西要愛護,並能按時歸還。

2.能使用借書和還書時的禮貌用語。

3.積極參與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圖片。

2.故事PPT活動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起興趣。

教師:明明買了一本故事書,丁丁想借來看。丁丁該怎麼做呢?

(二)看圖書,瞭解故事內容。

(1)教師示圖1教師:丁丁嚮明明借書時是怎麼說的?(明明,這本新書借給我看看好嗎?)(2)教師示圖1教師:他在幹什麼?(把借來的書包上封面。)為什麼要包上封面呢?

(3)教師示圖1教師:丁丁看書時怎麼樣?(丁丁看得很認真,也很小心,不把書弄髒。)(4)教師示圖1教師:丁丁還書時會說些什麼?(明明,這本書我看完了,現在還給你。謝謝!)明明怎樣說?(不用謝。)(二)情境表演,鞏固經驗。

1.自由組合,表演"借書"。

2.個別表演,師生評價。

3.遷徙訓練,可表演借鉛筆、借橡皮等,練習借和還時的言行。

(三)師生總結,提升情感。

1.教師:你喜歡丁丁的哪些地方?

2.師生針對班級實際,對幼兒進行表揚和鼓勵。

3.教師小結:借了東西要愛護,要及時歸還。借和還的時候要使用禮貌用語。

(四)欣賞故事:《宋 濂 借 書》,懂得"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的道理。

教師:為什麼主人同意宋濂隨時來借書呢?

教師小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借別人的東西不僅要有禮貌,還要講信用,要及時歸還給別人,今後再問別人借,就不難了。

活動延伸: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借別人東西時有禮貌,並且及時歸還。

附故事:

宋 濂 借書明朝有一位叫宋濂的人,家裡很窮,根本買不起書。宋濂為了學習知識,常常借書讀。許多富有的人家藏書很多,但是都不願意借給他。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戶借書看,這家人不願意借給他,所以借的時候講明十天之內要還回來,可十天根本就讀不完那本書。到了第十天早晨,天下著大雪,那家人以為宋濂不會來還書了,可是宋濂卻冒雪把書送了回來。主人很感動,他告訴宋濂以後可以隨時來看書,不再給他限定借書時間了。

教案應急預案 篇4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語言,瞭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聲的深刻含義,聯絡生活實際,探討小說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聽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心聲。

二、展示教學目標

三、正音聽讀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發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抽泣(qì)稜角分明(léng)

四、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準備用簡練的語言複述主要情節。

情節:公開課前 想讀課文

回家路上 偷讀課文

次日放學 聽讀課文

公開課上 終讀課文

2、京京為什麼渴望朗讀課文?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實現了自己的願望的?他能不能讀好課文呢?

當李京京看到講義上印的《凡卡》時他喜歡極了,因為凡卡使他想起鄉下跟爺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兒一塊兒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課後聽了趙小楨軟綿綿、奶聲奶氣地練習,更增強了他公開課上事先佈置好的趙小楨不敢舉手,別人更不敢舉手,只有李京京舉起了手。程老師有點慌亂了,在實在沒有人舉手的情況下,處於無奈,程老師只好叫李京京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著相似經歷和同樣不幸命運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鳴。他讀得聲情並茂,教室裡一片寂靜,大家都被感動了。

3、課文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來刻畫李京京?找出這些描寫的句子,並討論這些描寫作用。

心理描寫:

17小節:京京垂下頭。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麼一小段呢!他準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嗎?(表現了他執著、倔強的性格,對朗讀課文的渴望。)

27小節:聲音是不太好聽,有點毛毛刺刺的。可是公開教學課難道是上臺表演嗎?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裡讀他喜歡的課文嗎?京京心裡難受極了。(表現京京對老師的不滿和難受的心情。)

32小節: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著,在心裡說,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裡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捱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表現京京對萬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純樸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課文

1、課文題目是《心聲》,是誰的心聲?心聲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淺層:執著地要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

深層:

⑴ 要求教師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個人相同的關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個幸福安寧的環境裡。

2、四人一組討論:這篇小說觸及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現象?

⑴ 重視對優秀學生的教育,對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指導和關心不夠,教師在無意識中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

⑵ 教師在教學中事先安排、弄虛作假,給學生帶來不公正的感覺,對學生誠信做人帶來負面影響。

⑶ 教師的行為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愛心,平等待人等教師應具有的優秀品質。

3、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小說的主題。

通過寫李京京渴望表達親情的心聲來呼籲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真情,批評了教育領域裡追求形式甚至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六、練習

請用精練的語言講述你學習生涯中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表達你的心聲。

教案應急預案 篇5

教學目標:

1、景物描寫

2、瞭解對比手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作品通過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二、示標

三、新授:

1、魯迅對“故鄉”景物的描寫共有哪幾次?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2、蕭索的荒村:(討論)

① 一般地說,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氣又陰晦了”的“又”是什麼意思?

③為什麼寫冷風發出嗚嗚的響聲?

④“蒼黃”的“蒼”照應了前文的哪一個詞?

⑤“深冬”“陰晦”“嗚嗚”“蒼黃”各是寫什麼?這些背景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⑥“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一句中,哪兩個詞是說明“蕭索”的?它們各是什麼意思?

⑦“我”為什麼會產生“悲涼”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僅僅是“幾個”荒村嗎?

3、神異的圖畫:(討論)

①故鄉近三十年前後有什麼差異?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

“深冬”、“陰晦”、“冷風”、“蒼黃”、“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②“天空”“圓月”“沙地”“西瓜”,“深藍”“金黃”“碧綠”,從所寫景物和色彩看,這幅圖畫給人什麼感覺?

③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麼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麼感覺呢?

④“我”兒時的故鄉只是一個一般的村莊,兒時的閏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少年,作者為什麼要寫得這麼美呢?

4、朦朧中的想象

①作者寫了“蕭索的荒村”、“神異的圖畫”,為什麼結尾還要寫“朦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異的圖畫”的重複?難道二十多年前的“故鄉”就是美好的天堂?

這是為了反映“我”對現實的故鄉的不滿,希望能改變現實,有一個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希望”。這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②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體會結句的含義)

有沒有希望,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奮鬥,希望一定能夠實現。

5、齊讀三處有關景物描寫的部分。

6、作品對景物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寫景要配合人物,要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不能為寫景而寫景。

四、作文片斷訓練:景物描寫

教案應急預案 篇6

教學目標(情感、知識、技能)

1、學習速寫的表現方法,用簡潔的線條迅速地表現出人物的動態特徵和精神狀態,畫出成功的速寫作品。(瞭解)

2、通過速寫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練習)

重點

訓練人的觀察物件的能力和以迅速、簡單的線條畫出物件的主要特徵的能力。

難點

養成教育:貴在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很難收穫。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範作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畫一畫人。

板書課題。

2、講解“速寫”。

什麼是速寫呢?

速寫,是以簡單而迅速的筆調錶現一種動態形象的圖畫,即在短時間內用簡煉的線條扼要的畫出物件的形體、動作和神態。

它的目的是記錄生活,為創作積累素材,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及迅速表現物件(描繪)的能力。

要畫好速寫,必須堅持勤奮練習。

3、欣賞:

欣賞課本4、5頁,葉淺予、黃胄的畫,以加深對速寫的理解。

講明簡單的線條表現動態、神態。

寫生前的準備:

教師挑選四位特徵明顯的四位同學,擺出看書的姿勢,講明模特的要求。

教師示範:

(1)抓大形,大構架,大比例。

(2)用簡單的長線表現特徵,省略繁瑣的。

(3)細描。

指導練習:

記住:“站七坐五盤三半”,也就是說,坐著看書時,人高是五個頭高。站的時候,人高是七個頭高;坐在地上時,人高是三個半頭高。

我們在畫人物速寫的時候,抓住人物頭、手與書本的微妙關係,才能畫出動態。注意線條越簡單能體現動態越好。

7、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8、講評:

對作業中線條簡練、概括的表揚,鼓勵學生在課外、課間休息的時候多畫畫人物速寫,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教案應急預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感知夏季的來臨,掌握夏季的季節特徵。

2、引導幼兒初步懂得夏季炎熱、乾燥要注意防晒,不在烈日下玩耍、要多喝水。

3、幫助幼兒認識幾種常見的降溫工具,並簡單瞭解人們夏季防暑降溫的方法。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夏天的物品活動過程:

一、匯入老師給小朋友講《小狗不熱了》的故事。

二、展開

1.認識夏天的基本特徵小朋友們,剛才老師故事中講的小狗一會兒戴涼帽、搖扇子,一會又喝桔子水,吃西瓜、吃雪糕,這是說的什麼季節的事呀?(夏季)

(1)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了嗎(夏季)

(2)你們是怎麼知道夏季來到了,夏天有什麼感覺呀?

夏天比起春天、秋天、冬天有什麼不同?

(自由討論)小結:夏季十分炎熱,穿的衣服比以前少了,吃的水果的種類比以前多了,昆蟲多了,樹葉也更茂密了。

2.讓幼兒知道夏天天氣炎熱,人們在這麼熱的天該怎麼辦。

(1)如果我們現在出去跑一圈,就會滿頭大汗的,夏天這麼熱,我們該怎麼辦呀?誰能想出一些好辦法,讓我們在外面玩的時候不會這麼熱?

(2)小結:在戶外時要注意防晒,不在烈日下玩耍,外出長時間在烈日下行走要打太陽傘,下午2點鐘太陽最熱,在很熱的夏天,要儘量減少這個時間外出。

3.引導幼兒討論:有什麼辦法能使自己涼快?

(1)小朋友們,你們有什麼辦法能使自己過一個涼快的夏天呢?比如你吃什麼能涼快一些?你怎樣做能使自己涼快一些?和你旁邊的小朋友商量一下,我們比一比誰想的辦法有多又好。”

(2)幼兒講述想出的涼快的辦法。

三.結束

1.引導幼兒交流,知道夏天要怎樣過才涼爽。

2.趣味練習:夏天的物品讓幼兒瞭解夏天的物品有什麼。讓幼兒知道在游泳的時候,一定要爸爸媽媽跟著,一定要注意安全呀!

附:故事《小狗不熱了》

小狗黃黃去旅行,心裡高興極了。黃黃起了一個大早,背上自己的旅行箱九出發了。哎呦,今天的天氣可真熱啊,沒走一會,黃黃頭上的汗珠就滴答滴答落下來了,把黃黃穿著的小背心都溼透了,這可怎麼辦呢?黃黃忽然記起自己的旅行箱裡還有一頂太陽帽呢,趕快拿出來帶上,哇,涼快多了。可是沒走一會兒,又熱了起來,黃黃又從旅行箱裡拿出了自己的小扇子,上下一扇,真涼快。走著走著,黃黃覺得口渴難耐,又拿出了自己帶著的桔子水,哇冰涼的桔子水喝下去真痛快,黃黃覺得自己舒服多了,聰明的黃黃已經不熱了。

教案應急預案 篇8

【活動目標】

1、觀察兩面鏡夾角的變化所帶來的物體成像數量的變化。

2、嘗試記錄兩面鏡成像的現象。

3、樂意表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和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1、一面大的兩面鏡;每人一面單面鏡、兩面鏡、各種立體小玩具。

2、記錄紙、筆若干。

【活動過程】

1、幼兒瞭解單面鏡的成像現象。

(1)教師組織幼兒自由地照小鏡子。

師:“小朋友們長得真可愛!老師今天特意為每一位小朋友準備了一面小鏡子,讓朋友照一照自己可愛的樣子。看一看,你在小鏡子裡面能看到你自己的什麼呢?”

(2)幼兒同伴間相互交流。

師:“你發現鏡子裡有幾個自己?”

2、探索兩面鏡有趣的物體成像現象。

(1)認識兩面鏡,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師:“今天老師除了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一面小鏡子外,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另一種鏡子,你們看,它像什麼?它是怎樣做成的?”(出示特大的兩面鏡)

(2)師:“這種鏡子就叫兩面鏡。它非常好玩!可以慢慢地開啟,還可以。慢慢地合起來。”(老師邊講邊演示)接著老師邊看邊作驚訝狀說:“咦!這兩面鏡真好玩!還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小朋友,你們猜一猜我在兩面鏡裡看到了什麼有趣的現象呢?”

(3)師:“那我究竟看到了什麼呢?小朋友們想知道嗎?請小朋友把你們桌子上的兩面鏡拿起來玩一玩,看一看你能發現什麼有趣的現象呢?”

3、幼兒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兩面鏡成像的有趣現象。

(1)幼兒照兩面鏡,老師觀察指導。

(2)組織幼兒相互交流。

師:“小朋友,你們剛才在兩面鏡裡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和一面鏡子裡照出來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4、幼兒第二次探索,進一步感知兩面鏡有趣的物體成像現象。

(1)幼兒用各種立方體小玩具和兩面鏡玩一玩,進行探索,教師注意觀察和指導,並鼓勵幼兒相互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發現了這麼多有趣在現象。其實,兩面鏡還會變更多的戲法呢!看,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小玩具,請小朋友用這些小玩具和你的兩面鏡一起玩一玩,看看你們還能發現什麼更有趣的現象?”

(2)組織幼兒交流探索的結果。

師:“剛才,小朋友用小玩具和兩面鏡一起玩了玩,又發現了什麼更有趣的現象呢?”

5、幼兒第三次探索,感知兩面鏡夾角的變化所帶來的物體成像數量的變化並記錄結果。

(1)教師鼓勵幼兒繼續探索並記錄,教師注意觀察和指導。

師:“我們的小朋友可真能幹,又發現了這麼多有趣的現象。現在,老師想請小朋友把這些有趣的發現給記錄下來。那麼,該怎麼記,記在哪呢?請小朋友看黑板上的這張記錄表。”

(2)教師介紹記錄表格:“第一行是兩面鏡的標記。第一個圖是兩面鏡完全開啟時的標記(邊講邊演示);第二個圖是兩面鏡合攏時,張口大一點兒的標記;第三個圖是兩面鏡再慢慢合攏,張口小一點兒的標記。這第二行、第三行是空格,是給小朋友記錄用的。如果,你是用小魚跟兩面鏡玩的,你就在第二行的第一個空格里面畫上小魚的標記,然後根據上面的標記,看看小魚在這種情況下(指第一標記)小魚像的數量是多少,在這種情況下(分別指第二、第三標記)小魚像的數量又是多少?然後,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以用數字表示,也可以用畫圖來表示。下面,請小朋友去試一試,邊玩邊記錄吧。”

(3)展示個別幼兒的記錄單,組織幼兒講述記錄結果。

師:“你是用什麼跟兩面鏡玩的?發現了什麼規律?”

6、將幼兒作業記錄裝訂成冊,結束活動。

師:“今天,小朋友玩兩面鏡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探索出當兩面鏡完全開啟的時候,物體像的數量最少,只有一個,當兩面鏡慢慢合攏的時候,物體像的數量就越來越多,並把它記錄下來。現在,老師把小朋友的記錄裝訂成一本書,取名叫“我們的發現”,在教室掛起來,好嗎?”

教案應急預案 篇9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動作的靈敏性和平衡能力,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2、讓幼兒在活動中嘗試與同伴合作,培養勇敢精神。

活動準備

1、動畫片:溜冰

2、溜冰鞋,護膝,護肘,音樂。

活動過程

一. 室內活動

1、小朋友,你們喜歡溜冰嗎?你是怎樣溜冰的?

(請幼兒互相說一說)

2、我們來看一個溜冰的動畫片好不好,看看運動員是怎樣溜冰的。

3、觀看動畫片:溜冰

4、幼兒回憶和鞏固溜冰的動作要領。

二、室外活動

1、組織小朋友把護膝,護肘帶上,穿上溜冰鞋。

教師提示帶好護膝,護肘的重要性。穿溜冰鞋注意什麼?

2、溜冰練習。

(1)幼兒正溜

保持身體平衡,不要太快,穩穩的向前溜。

順一個方向溜。

(2)集體練習溜冰

幼兒嘗試練習。

教師表揚動作正確,溜的好的幼兒。

3、鞏固練習

(1)穿越障礙物

幼兒嘗試過障礙。

(2)幼兒個別表演。

提問:他用的是什麼方法?(兩腳分開,穩穩的溜過去)

幼兒嘗試兩腳分開過障礙。

(3)幼兒分散練習

啟發幼兒合作遊戲。

三、活動結束

組織脫溜冰鞋,拿下護膝,護肘。”(幼兒整理)

教案應急預案 篇10

活動意圖:

幼兒社會性的目標是形成完整的自我。認識自我是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以及一切積極個性特徵形成的基礎。都有他的特長是值得大家認識和學習的。幼兒自信心的強弱,是建立在評價的基礎上。從引導、欣賞自己的優點上切入,通過積極的自我評價,改善自信心。

活動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自我介紹、特長展示等,使幼兒形成自我評價,增強自信心。

活動準備:

電視機、實物投影儀、教師和幼兒小時候的照片、布、針等。

活動過程:

1、遊戲《請你猜猜他是誰》,引導幼兒觀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

(1)引起幼兒玩遊戲的興趣。

“老師這兒收集了許多我班小朋友小時候的照片,看著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誰嗎?”

遊戲名稱與玩法。“老師和小朋友一起玩個有趣的遊戲,遊戲的名字叫《請你猜猜他是誰》,老師把小朋友小時候的照片放在實物投影儀上,映在電視螢幕上,大家猜猜他是誰?”

(2)引導幼兒制定遊戲規則。

“你覺得大家應該遵守哪些規則才能使遊戲玩得更有趣?”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3)引導幼兒開展遊戲“請你猜猜他是誰?”

①教師在投影儀上依次展示本班幼兒和教師小時候的照片,引導幼兒根據相貌猜測。

“他是誰?你是怎麼猜出來的?”“他有什麼特點?”

②教師小結:每個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沒有哪兩個人會長得一模一樣。

2、通過自我介紹、特長展示,引導幼兒發現並大膽展示自己的長處,初步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我們每個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獨特的長處是值得大家認識和學習的。”

(1)教師自我介紹並展示特長。

現場快速裁剪製做(兒童)吊帶裙,並用別針別好,請一幼兒做模特展示。

(2)鼓勵幼兒大膽講述並展示自己的特長。

“誰願意把自己獨特的優點介紹給大家?”

幼兒依次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長,如:唱歌、舞蹈、武術、自我服務等。

3、向客人老師作自我介紹,和客人老師交朋友。

“今天還來了許多不認識你的客人老師,你能禮貌大方向客人老師做一下自我介紹嗎?”

(1)討論並回答“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作自我介紹呢?

(2)幼兒自由尋找客人老師作自我介紹,瞭解客人老師情況,和客人老師交朋友。

(3)教師小結:老師衷心地祝願大家能夠交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要好好學習,發揮自己的特長,將來為祖國、為人類做貢獻。

活動延伸:

開展角色遊戲《照相館》,表現每個人的相貌特徵。

活動反思:

活動開始,以遊戲“猜猜他是誰”為基本形式,教師通過形象直觀性、趣味性的實物投影儀,將幼兒熟悉的小朋友展現在同伴面前,不僅使幼兒從中獲取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調動了幼兒觀察、比較、聯想、判斷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對隔近友愛的態度。本活動以“獨特的我”為主題,開展了幼兒自我認識、評價、對同伴的認識、對同伴的評價活動,增強了幼兒的自我意識,養了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了幼兒良好的人際關係。

教案應急預案 篇11

教學目標:1.瞭解神話傳說“夸父追日”“嫦娥奔月”。2.瞭解課文內容。 3.學習散文詩優美的語言,蘊含著哲理。4.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5.貫通理解兩篇短文的主題表達。6、 強化誦讀,體會巴金散文作品蘊含的美感

教學重點:(1)加強誦讀,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兩篇短文的精神實質及其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把握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嚦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héng)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露臺:晒臺。yang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匯入

二、匯入:無數人詠歎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裡,對著這永恆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中寄託著深意;而寒夜裡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作者簡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__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後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後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後心得。

四、精讀《日》

學生朗讀《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這篇散文詩僅僅250餘字,卻濃縮著豐富的感情,它像一團火,炙烤著讀者的心靈。

開頭兩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讚美飛蛾,因為它是為追求光和熱而被燈火燒死的,接著又懷念夸父,因為它是為追趕日影而渴死暢谷的。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頌的是追求光和熱的執著態度,是為了得到光和熱不怕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飛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

三、四兩段,對追求光和熱的獻身精神正面展開議論,指出了生命是可貴的,但為了追求光和熱應該不怕犧牲,並且還指出追求光和熱的目的是為了給人間爭得光明與溫暖。這裡滲透著進步的價值觀、生死觀的理論原則,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進一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決心。自己願作人間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飛向日球,失去知覺,化為灰燼,在所不惜。這是作者莊嚴的宣言,具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著熾烈的熱情的佳作。作者歌頌了不顧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為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思想,表達了為國家、為人民發光、發熱,直到燒成灰燼的決心和意志。它蘊含著哲理,奔湧著熱情,堪稱“字挾風霜”、“聲成金石”的藝術精品。五、指導學習《月》

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月》。學生自由朗讀,提出問題,共同解決。

提問:月亮在這裡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裡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月亮在文章這裡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筆下的月給人的是寒冷、陰冷,讓人冷靜,不同於日帶來的熱情洋溢。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一)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月,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六、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建國前創作的散文詩。它散發著作者憂鬱而熱情的青春氣息。 。

《日》表現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

《月》則表現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讚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這兩篇短文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佈置作業

寫給巴金的頒獎詞:“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鉅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裡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的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於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

1、寫給孔子的頒獎詞:“他是個大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__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他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的情況下,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物件的範圍。他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他在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儲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他就是我們的文聖人——孔子”

2、寫給魯迅的頒獎詞:“把生命獻給中國,讓世界為之景仰。矮矮的身軀,創造出崇高的事業,瘦削的肩膀,承載著千年的使命!從狂人的眼睛裡,我們讀出了歷史的沉重;從阿Q的身影中,我們體會到變革的艱難;從墳頭的花環上,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從鐵屋的吶喊中,我們聽清了奮進的聲音!你在孤獨中吶喊,你在市聲裡彷徨,採一片朝花為自己送行,荷一杆長戟向黑暗進攻!大星隕落,天地同悲;鉅著行世,千秋共仰——我們知道任何獎項也不足以涵蓋你的貢獻,但謹以此菲薄的禮品獻給你——世紀偉人魯迅。

教案應急預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2、幫助學生制定好學習計劃,樹立遠大理想;

3、增強學生的班級題榮譽感,時刻關注班級,有主人翁意識;

4、增強學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要有正義感,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要敢於和班級的不良風氣做鬥爭!

班會活動設計:

一、學生交流討論後自由發言(10分鐘)

開學一週多以來,班級有哪些新變化?

小結: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贏在七年級!

二、新學期如何才能做到“我能行”?

堅持!

開學第一天,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最容易做的事兒。每人把胳膊儘量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裡,只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願意做,人人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的,終究只是少數人。

成功在於堅持這是一個並不神祕的祕訣。

三、思考:你的明天在哪裡?

圖片展示各種打工生活的情景圖片,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未來生活!

自由發言:我的明天!(5-8分鐘)

某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裡,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觀音。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問題,不要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記住:成功者自救。

四、成功的祕訣

每個人都向往成功,但是隻有少數人能夠真正成功。原因就是隻有少數人不怕吃苦,堅持不懈。想成功就得付出別人不願付出的汗水,要利用好周圍的一切資源,讓自己獲得成功。----全球首席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

成功的人分三種,

一是一路,志在必得的,這樣的同學身上有一股霸氣;

二是快馬加鞭,更上層樓的,這樣的同學身上有一種志氣;

三是力挽狂瀾,異軍突起的,這樣的同學身上有一身的骨氣。

面對失敗,也有三種人,

第一種是逃避失敗,不敢面對,一直生活在失敗的陰影裡,這種人成為被失敗一次打垮的人;

第二種是不屑於失敗,無所謂,仍我行我素,這樣的人麻木不仁,必將重複失敗;

第三種人是勇於直面失敗,在失敗的陣痛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爬起來,並採取積極的行動,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戰,因為他明白,生命遭受痛苦的時刻也是面臨轉機的時刻。

小結:不要羨慕別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功,只要我們奮力拼搏,堅持不懈!

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成在堅持!

五、計劃目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許多作業要做,許多知識已忘,許多書本與筆記,開了又合合了又開,如此的慌張,我來來往往,我匆匆忙忙,從宿舍到教室又從教室到食堂,忙忙忙盲盲盲,盲得已經沒有主張,盲得已經失去方向,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成績卻還是老樣!

這樣的經歷,你是否有過?

小結:的解決方法,就是使學習具有“計劃性”。計劃是實現目標的前提,沒有計劃,目標就成了水上浮萍,沒有根基。做事沒有計劃,結果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是“盲人摸象”一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生活對於沒有計劃的人來說,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六自信與行動自信能激發人的潛能!

早期的學者認為:一個正常人只運用了自身潛能的一半;後來的研究又發現,一個正常人只運用了自身潛能的10%;近代比較的看法是:正常人只運用了自身潛能的2%---5%之間。也就是說,最成功的也只運用了自身潛能的5%,最失敗的人,只要正常,也運用了自身潛能的2%。

一天,獵人帶著獵狗一槍擊中了一隻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拼命逃生,獵狗在其後窮追不捨。可是追了一陣子,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氣急敗壞地罵道:“你真沒用,連一隻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辯解道:“我已經盡力了呀!”

兔子帶著槍傷成功地逃生回家,它的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那隻獵狗很凶呀,你又帶了槍傷,是怎麼甩掉他呢?”

兔子說:“那隻狗只是努力而已,我卻是竭盡全力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它主人的一頓罵,可我就沒命了!”

教案應急預案 篇13

課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欣賞、講授、演示與圖案製作相結合。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二方連續紋樣的特點及其主要構成形式。初步掌握正確繪製二方連續紋樣的方法。

結合欣賞我國古代文物及兄弟民族在器物上裝飾的二方連續紋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珍視傳統風格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二方連續紋樣的組成骨式及其設計製作步驟。

難點:紋樣的構成與配色。

教具與學具的準備

第一課時教具:

針織花邊,民族花帶2~3條。2、古代及少數民族在器物上裝飾二方連續紋樣圖例。3、二方連續紋樣骨式圖。4、不同的構成方法繪製的二方連續紋樣。5、繪製步驟分解圖。

第二課時教具:

運用各種圖案配色方法繪製的二方連續紋樣。

第一課時學具:

鉛筆、橡皮、直尺、課本、作業本。

第二課時學具:

水粉顏料(6色、12色均可),水彩筆(大、小各一支)、調色盤、盛水瓶、課本、作業本。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組織教學:檢查學具,引導認真聽課。(1分鐘)

複習舊知識匯入新課:(約1分鐘)

以提問形式,複習前面所學的內容:單獨紋樣——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能單獨使用的紋樣。

出示針織花邊,民族花帶向學生提問:這些東西平時稱它為什麼(學生答:花邊),那麼這些花邊是怎樣設計繪製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

新授知識

板書課題:《二方連續紋樣》

1、概念:(約2分鐘)

以一個或幾個單位紋樣,在兩條平行線之間的帶狀形平面上,作有規律的排列並以向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無限連續迴圈所構成的帶狀形紋樣,稱為二方連續紋樣。

意義:(出示古代及兄弟民族在器物上裝飾二方連續紋樣圖例及現代日常生活用具有實物)(約4分鐘)

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單獨紋樣、適合紋樣、二方紋樣……二方連續紋樣由於具有重複、條理、節奏等形式,應用最多:原始社會的彩陶器上,二方連續紋樣裝飾已有了很高的成就;商周時青銅器上二方連續紋樣風格厚重、古樸變化極多;漢代漆器上面的二方連續紋樣裝飾達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唐草紋結構嚴謹,風格典雅、富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兄弟民族在服飾和用具的美化上多用二方連續紋樣,並有其各自的傳統特色。如廣西的壯錦,四川的蜀錦、湘西苗族花帶、土家族織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用具器物及建築裝飾上,二方連續紋樣的裝飾也隨處可見:如染織的花布、花帶紋樣、書籍的裝璜、商品包裝、黑板報的美化等均廣泛應用。下面我們來講講二方連續紋樣最基本的構成形式:

3、二方連續紋樣的骨式:

散點式、傾斜式、垂直式、波紋式、水平式、幾何式、結合式等,每種形式可有四種排列方式:順序排列、顛倒排列、正反順序排列、正反顛倒排列。

展示各種不同的骨式繪製的二方連續紋樣,給學生欣賞並讓學生通過例項辨別出各種骨式。

4設計與繪製步驟:

畫兩根平行線,並適當定出長度.

根據長度劃分若干等分單位.

構思設計:根據用途,內容,表現形式確定紋樣的骨式,在草稿紙上精心設計繪製出一個單位紋樣.

將設計好的單位紋樣復拓到每一個單位上完成鉛筆稿。

著色完成作業。

設計要點:

組織節構要有節奏感、韻律感。

不同題材要選用恰當的骨式。

注意各種骨式的綜合運用。

注意單位紋樣相結合時的關係。

學生作業

設計製作一條有4-5個單位的花邊。

要求:1.以你喜歡的花卉或動物為題材,進行紋樣設計,造型要簡潔、概括。

2.課內要完成鉛筆稿。

課堂小結:

講評作業,佈置下節課的學具準備。

第二課時:

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認真聽課,檢查學具。

課前談話匯入新課:

圖案的色彩是圖案“紋樣、骨式、色彩”三個主要部分之一,是表現物體形象的一個重要部分。正如音調不美,儘管是好臺詞也唱不出好戲,色彩不美,儘管是好紋樣,也談不上是好圖案。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二方連續紋樣,並完成了鉛筆稿。這節課重點學習著色。

新授知識:

板書課題:二方連續紋樣的色彩

(展示各種圖案配色方法繪製的二方連續紋樣彩圖)

底色:底色是為花紋服務的,為的是增強畫面層次,突出花紋。一般淡底色配深花紋或深底色配淡底色花紋,但都必須適當掌握明度。使紋樣在底色上鮮明突出。底色要求均勻,一般要加入白粉顏料才容易均勻,如果用水粉顏料,就不一定要加白色。

配色方法:(以前在學習單獨紋樣的過程中,已學過圖案的配色方法,這裡可以提問的形式複習。)

設問:哪些色屬於同種色配合哪些色屬於類似色配合哪些色屬於對比色配合它們分別會產生

教案應急預案 篇1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覆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峽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覆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緻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介紹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風景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三大峽”。

瞿塘峽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瞿塘峽鎖全川水的險要氣勢。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稱奇於天下。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秀峰豈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萬峰”。

西陵峽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伕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讀一下關於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時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祖國河山十分熱愛,對地理風物精切鑽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注》。

《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註文。《水經》是記述我國河流水道的一部專著,書中列舉大小水道137條,內容簡略。酈道元作注時大為擴充套件,介紹了1252條河流,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述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水經注》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有很大參考價值。

2.教師點明《水經》、《水經注》與《水經疏》三者之間的關係。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聽範讀,標註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再讀課文,理順文章大意。

(一)學習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A)三個標準:“信、達、雅”

“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譯文語句規範、得體、生動、優美。

(B)兩個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係,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著眼於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於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兩者的關係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C)五個步驟:審、切、連、驗、謄

1、審。分析譯句前後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可先抄出來,圈注。

2、切。將譯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後逐字翻譯。

3、連。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

4、驗。將譯好的句子代入語境,看語義、語氣、物件等是否吻合。

5、謄。將草稿紙上的譯句謄寫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

(D)具體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諡號、廟號、年號、書名,等等,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不必翻譯。

①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這裡除了“春、謫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黔州那個地方,從未有過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子到那裡去。(“驢”、“船”古今的詞義完全相同,翻譯時不能改變它的原意。)

2、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①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句中的“之”是個音節助詞,可不譯出來。

②“夫戰,勇氣也。”--“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曹劌論戰》)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誌,刪去不譯。

3、補

(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後再翻譯。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①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②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相同、一樣)

③祖母劉(氏)(憐)憫臣孤(獨)弱(小),躬親撫養。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裡,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口技》)

②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阿房宮賦》)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曹劌論戰》)

4、換

(替換法)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換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物件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後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詞或短語。最常見的是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調換文言文的單音節詞;有些詞,在古書裡常用,但在現代漢語裡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

1)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上有瑕疵,請允許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咬斷了它的喉嚨,吃盡了它的肉,才離去。(“斷、喉、盡、去”均為一個字換為兩個字)

5、調

(調整法)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們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且拜他為師。

②求可使報秦之人--尋找可以出使去回覆秦國的人

③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後置)--從揚州回家。

6、變

"變",就是變通。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另外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互文見義、互文見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

①波瀾不驚--(湖面)風平浪靜。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二)按照這“六法”,學生細讀課文,藉助註釋、工具書、資料獨立疏通文意。

六、作業

獨立思考,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匯入

複習文學常識匯入。

二、檢測作業完成情況

1.交流翻譯心得。

2.小組內提出完成作業過程中的難點,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岩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賓士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裡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淒厲。迴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整體感知,把握脈絡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全文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主要寫的是哪種景物?

明確:

三峽的山、水。

兩個。

一層:三峽的山。

二層:三峽的水。

2.第二個大層次又分成哪幾個小層次?

明確:

夏季的三峽。

春冬的三峽。

秋季的三峽。

四、研讀第一層次:三峽的山

1.作者集中寫三峽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確:第一段

2.寫出了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山高嶺連,峽窄水長

3.作者是如何體現三峽山的特點的?

明確: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來寫三峽山高嶺連的特點,再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了山勢高大狹窄的特點。

4.本文是為《水經》作注,應該重點在寫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才開始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因為山勢造就水勢,寫山的特點,為寫水作了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讀第二層次:三峽的水

研讀:夏季的三峽

1.夏季的水具有什麼特點?

明確:水漲流急,交通阻斷。

2.在寫夏季三峽水是,作者運用哪些方法去體現三峽特點?

明確:

(1)王命急宣--側面體現

(2)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誇張,對比。

六、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蒐集關於三峽的神話傳說。

教案應急預案 篇15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畫家張擇端創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並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儘量表現出來。這樣的寫作構思,可以幫助非美術專業的一般讀者更好地瞭解《清明上河圖》的主要內容及畫作的深層意義。

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從而引出本文要說明的物件。第二段介紹了畫作的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這幅畫作所要表現的是“夢迴繁華”的主題,從而確定了本文介紹畫作內容的重點:“繁華”。第三到五段,是對《清明上河圖》的具體介紹。第三段介紹畫作材質、著色和尺幅,並概括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第四段分三層介紹了畫作的主體內容,三層均扣住“繁華”來介紹,語言典雅,富有文氣;第五段總結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全文使用了邏輯順序,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按照“內涵—內容—價值”的思路來展開,著重體現了畫作的主題“夢迴繁華”。

學情分析:

通過第五單元前面兩篇教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抓住說明物件的特徵”“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這些學習重點已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自讀課文《蟬》屬於文藝筆調的說明文,又使學生對說明文的多樣性有了一些瞭解,同時學習該類自讀課文課時已經指導了學生藉助旁批和閱讀提示的助讀系統,運用快速閱讀法的自讀策略。不同的是,本課沒有設定旁批,學生正好根據老師提出的任務,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看法寫成旁批,養成隨手寫批註的習慣。

教學目標: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養成圈點勾畫批註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採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2. 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恰當使用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以及說明方法對於語言特色的影響。

教學創意: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覆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註。

3.通過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說明語言的特色。

教學流程: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區域性,口頭說明內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歷。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區域性,口頭說明。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麼?選擇一個區域性,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說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作內容,可以和後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閱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說明物件特徵,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說明物件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資訊。

(二)結合“閱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說明順序,注意到說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說明語言的特點;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說明物件有了整體把握,隨後教師不必急著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於形成說明文成熟的閱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資訊?在文中勾畫批註: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後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引出本文說明物件。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畫作“夢迴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說明順序,並細讀第四段,判斷區域性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採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容有了全域性印象就能夠理清說明順序。由於第四段說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為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閱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什麼確定說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註,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夢迴繁華”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了作者夢迴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容所表現的主題,也是本文說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提出任務,學生採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為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註第四段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著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再現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說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師點撥: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也接觸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兩文都選擇了摹狀貌這一方法?

學生明確:1.在說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杆上千態萬狀的獅子,說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美”的特點。2.恰當使用說明方法才會使說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說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說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說明物件的特點決定的。3.摹狀貌的方法給說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5:瀏覽全文,在文中勾畫批註,結合例句辨析課文中還用到哪些說明方法?具體有什麼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字使說明穩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說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說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為體味說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檢視自己在書上關於說明方法的勾畫批註,思考不同

的說明方法使語言呈現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資料使說明更準確穩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蘊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資料舉等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具體;2、本文語言也體現了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第四段為了說明畫作內容表現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容,再現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於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說明物件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裡,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在體會到為什麼語言會呈現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佈置閱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後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採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作品內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說明語言為我們再現這幅畫所表現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2.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類文。通過抓關鍵句來理清文章內容和思路,弄清說明順序;結合具體例句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同時注意到不同的說明方法帶來語言的不同風格;

3.隨時勾畫批註,養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註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後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關於《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書,進一步瞭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覆強化說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說明文閱讀策略。課外閱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

教案應急預案 篇16

設計思路:

甜甜的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不同的外形、精美的包裝、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著巨大的_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_,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徵(軟硬、形狀、顏色、味道),體驗認識糖的樂趣。

2、願意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與教師、同伴交流分享。

3、嘗試自己動手製作棒棒糖,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糖果、小棒、橡皮泥若干、大盒子。

活動過程:

一、教師用語言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件你們最喜歡吃的禮物,你們猜猜它是什麼?(出示糖)

二、師生感知糖果特徵,共同交流分享。

1、你們都吃過糖嗎?那你吃過什麼糖?還知道什麼糖?(幼兒說說自己對糖果的經驗)。

2、老師這裡有很多糖,請小朋友挑一顆最喜歡的糖。(幼兒分散去挑糖。)

3、你挑的是什麼糖?老師挑的糖是什麼顏色的?(小結:糖是有各種顏色、各種圖案和不同形狀的。)

4、請幼兒摸摸是硬的還是軟的?(用力按一下)

5、請幼兒一起聞一聞:真香,要不要嘗一嘗它的味道?(要求幼兒注意:1、自己動手剝糖,不會剝請旁邊小朋友或老師幫忙,不過要說一句好聽的話。老師示範,教育幼兒使用禮貌用語。2、那剝下來的糖紙怎麼辦呢?不要亂扔,你們看糖紙多好看呀,我們把剝下來的糖紙放在筐裡存起來,等以後再用。)

6、幼兒嘗糖果。(1、嚐出來了嗎?說說你吃的糖是什麼味道的?2、現在糖變得怎麼樣了?感覺糖果的變化。)

7、糖很好吃,能不能多吃?為什麼?(教育幼兒少吃糖、吃好糖後要刷牙漱口,保護好牙齒。)

三、製作棒棒糖。

1、出示棒棒糖,老師示範。

2、幼兒自由選擇顏色製作棒棒糖,教師巡迴指導。

3、請幼兒將做好的棒棒糖插進盒子裡,說一說:你做的棒棒糖是什麼味道的?以後我們把它放到“糖果商店”遊戲中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