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專題 > 熱點專題

課文《藍影子》的聽課筆記

欄目: 熱點專題 / 釋出於: / 人氣:5.45K

編者按:老師也是要不斷學習,才能提升不斷自我。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課文《藍影子》的聽課筆記吧。

課文《藍影子》的聽課筆記

拿到《我愛藍影子》的課文紙,初初看了一遍之後,我想,要有什麼樣的底氣才敢選擇這樣的課文來上公開課。臺北教育大學的許育健老師讓我遇見了一個美好的“藍影子”。

《我愛藍影子》這篇課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藍影子”是一個又高又帥的男生,他會很多種運動,排球、籃球等,還是學校體操隊長。“我”每天放學都去運動場看穿著藍色運動衫的他打籃球。

“我”的女同學唐曉月告訴“我”,“藍影子”是她的鄰居。唐曉月過生日那天,我也應邀去了她家,當時就想近距離看到“藍影子”。看著窗外,等著想要見的人,腦子裡不斷浮現出前兩天的尷尬事兒。

那天我一時著急摔了一跤,裙子上沾滿了灰,一隻鞋子也甩了出去。“藍影子”把我扶了起來,還把寫字撿起來遞給我,當時太過狼狽,我還很不好意思的說了句“討厭,要你管!”

正在自責中,有人大聲朗讀著一張送給唐曉月的自制卡片,卡片上是乾燥過的玫瑰花排成的心形圖案,署名是“你的鄰居”,後來的生日會,我忘了臉上有沒有露出祝福的微笑……

清純又略微苦澀的萌動青春躍然紙上,上課的六年級學生與文中的“我”有著同樣不可言說的情愫。看完課文,我一直在想,這樣的文章如何來切入呢?學生會不會接納一位陌生的老師來進行深度對話?

一、“記憶中,那個人

“有沒有什麼人,讓你經常掛念?這個人和你是什麼關係?”許育健老師用這個問題開啟了探索自己和學生內在的旅程。從學生的作答來看,這個時候學生充滿著對老師問題的“戒備”。當幻燈片上出現了“我,也有。”“記憶中,那個人。”我一下子明白了,“破冰”要來了,許老師讓學生在他的故事中,探索並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開始更深度的對話。許老師講述與國中同桌24號女生之間的故事,故事的安排,看起來十分隨意,但卻處處藏著“小心機”。

“偶爾筆掉下來,我就幫她撿起來,她說聲謝謝,我就高興一整天,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我們都坐在這,話沒說幾句,就到高中要分離的時候了……”細節描述會擊中不少學生的心吧,至少擊中了我。故事是有生命的,它真實的生命始於它開始活在你心中的那一刻,它就像水一樣,能夠找到直抵內心深處的道路,能夠透過裂縫滲入堅不可摧的牆壁。用故事來破冰,實現共情,與學生一起探索內在,這是我所欠缺的,在課上,找不到故事,能投射文字內涵;不敢講故事,怕破壞了節奏;不會講故事,不具備講述的技巧。而這樣,就散失了觸動學生內在,引匯出學生多元觀點與思辨力的機會。

許老師在講到國中畢業與24號女生,隔著深深淺淺海互通訊件,這時候,他請來了兩個“神助攻”:地圖和鄭愁予的詩《小小的島》。地圖提升了故事的真實性,讓學生產生了期待,而詩歌呢,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情境,又巧妙的與課文最後的卡片重合,讓文學回到了心靈的需要。

二、“喜歡是件很正常的事”

當許老師的故事講完以後,學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喜歡是件很正常的事”,那麼接下來,學生的心中會一個影子出現,這時候匯入課文《我愛藍影子》,就水到渠成了。在解讀文章的時候,用的依然是閱讀問思教學的路徑:“透過良好的提問設計,以不同的教學與討論形式依序引領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與文字進行不同層次的互動與迴應,進而促進學生閱讀理解”。

許老師與學生一同分析文字,解讀課文時,我覺得這是一場越來越豐富的遇見。許老師的課聽過不止一節了,《笛卡爾的迷思》我聽到的是,如何讓提問來成為一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生長點,如何用提問來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思考。《倒立的老鼠》我聽到的是,一種參與感,富有張力的語言勾勒出的情境,加之教育技術與文字的融合帶來的互動。《喜歡讀書的人》我聽到的是,如何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獲得聽的技能。之前聽課的耳朵更多的放在了提問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上了,忽略了許老師對一些教育細節的處理。

在分析文字的時候,許老師用細節加幽默形式解釋了“始終”這個詞,引發了學生善意的笑,一句話的輕描淡寫,效果比一遍遍強調好太多了,看似不刻意的機智處理,背後需要深厚的土壤進行養料輸送。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首先要讓學生覺得有趣、有料、有態度。

三、星期二的心情折線

在許老師對文章進行第二次分析的時候,他著重引導學生學習了文章的佈局和手法。他講了課文中關於“星期二事件”的插敘,以及用心情折線圖來講課文中“我”的情感變化。

從細節分析到整體把握,我看到的是一種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一篇課文的“文字建模”,讓學生在審美閱讀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將文章的“佈局手法”內化成自己的語文工具,為讀懂更多的作品服務。

我很喜歡許老師書裡這樣的一個比喻“如果將文字分析比喻為欣賞偉大的建築,主題細分就是分析眼前所見的表象,而佈局手法則是站在建築設計師的角度,思考當初如何構建此作品。”常常和學生說這篇課文的篇章結構如何如何,但是現在需要反思的是,我是不是真的給到學生建立“篇章結構”的設計圖了呢?

四、“你的鄰居”是誰?

在講到唐曉月收到玫瑰心型自制卡片的時候,許老師問:卡片署名“你的鄰居”真的就是“藍影子”嗎?這樣的開放性的問題,沒有答案,也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才愈發能引起學生的思考。

分析文章的核心意旨的時候,許老師用了幾個問題“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這樣的作品帶給我們什麼感受?”“曾經有類似的經驗感受嗎?”……問題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結合這篇與學生情感關係密切的課文來看,卻是需要問的勇氣,學生的答案,能接得住嗎?開發引匯出來的內心,能感同身受嗎?我們必須有勇氣準備讓學生來欣賞這個世界,來理解這個世界,並按照自身的特點積極地藏於這個世界。所以,當許老師最後總結的時候,他說:“有的文章比較理性,有的文章比較感性……閱讀不同給的文章,能讓你的人生更美好……”當時沒有記錄完全,那一瞬間,在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找到了相匹配經驗,被閱讀的美好感染。

對於聽課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不一樣的遇見,遇見不一樣的課文,遇見不一樣的方法,遇見不一樣的內心。當文字與情節觸動學生的內在,我想他們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靈魂都開始被理解與靠近,他們會擁有更廣闊的視野,並對生命投入更多的熱情,這不是我們每一個老師所期盼的嗎?

於我而言,遇見“藍影子”,“閱讀問思”再一次煥發出了他該有的光彩。從一個故事的娓娓道來,遇見了一位語文老師的素養與技巧;從一個詞語的簡單解釋,遇見了一位語文老師的內涵和底蘊;從一篇課文的層層分析,遇見了一位語文老師的閱讀與思考。感謝遇見,閱讀,一直都在,從未遠離。

作者:思榮

公眾號:一個人的教育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