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小團體求職”:無人喝彩

欄目: HR管理 / 釋出於: / 人氣:2.8W
“小團體求職”:無人喝彩
前不久,四位3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起到上海西區的一家職業介紹所,要求到營銷公司進行“小團體求職”。他們說:“我們四人中一位對銷售人員的管理頗有經驗,一位擅長營銷企劃,另外兩位擁有龐大的銷售網路。我們希望集體加盟某家營銷公司。”令他們始料不及的是,一個多月過去,只有兩三家企業給過他們面試機會,最後也沒有“照單全收”。筆者隨機電話採訪了上海五六家企業的人事經理,結果都對這種求職方式表示“婉拒”。
其實“小團體求職”並非以上四位年輕人的“專利”。去年北京恆久昌銷售“職業經理人團隊”,就成功應聘於香港創升國際集團,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據牽頭人李海波介紹,廣告刊出後企業的反應出乎他們的意料。當天,就有上百家有合作意向的企業打來電話。約有300多家客戶有與他們合作的意圖,包括“紅太陽”、“盼盼”、鄧亞萍服飾等知名企業。這幫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年輕人到任不到半個月,就得到用人公司高達300萬元的前期投入。
李海波說,這種求職方式能夠建立一個新的平臺,以便更好地為企業服務,企業也可以通過最低的成本獲得更高的附加值。他表示:“現在是資源互補的時代,我們可以掛靠在企業的一個部門中,也可以獨立幫企業做一個新產品的市場開發,但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將這個團隊拆散,保留團隊的完整性,否則它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從這些至今依然不斷的電話中,我們看到許多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和需求,同時也看到人們對這種求職方式的認可與鼓勵。”
當時就有一些資深人力資源專家投了贊成票。認為雖然這是一種已經異化了的求職方式,但是求職團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得以在巨大的操作平臺上施展才華。應該說,在目前人才市場總體供大於求、個體求職勢單力薄、一向處於被動的今天,這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首先,小團體求職的最大好處是節省了用人單位的成本。現在,一般企業的招聘週期很長,由釋出資訊、收簡歷到面試,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即便只招一個人,按流程也需要十幾天,而小團體求職簡化了繁瑣的程式,讓企業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較高的回報。
其次,成熟的團隊因經過專門的培訓,具有良好的工作理念,又可以減少人員重新磨合的時間。團隊的合作精神是現代企業文化的核心,而小團體求職恰恰體現了這一種合作精神。
第三,對於求職者個人來說,“團隊求職”在保證專業方向的同時,減少了個人形式帶來的就業壓力,人才可以真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做好本職工作中,工作開始變得有趣。
但是,更多的人對此反應冷淡。輿論普遍傾向於:對於小團體求職這種新現象,還是應當結合每個人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不宜輕易盲從。北方交通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林玳玳女士在接受筆者採訪表示:一個團隊,在一個特定環境中可能配合很好,效益也很不錯;當換一個環境時;未必也會磨合得很好。畢竟是兩個獨立運作的系統。兩群不同經歷的人,其間往往具有排異性,要嫁接、組合為一個正常運轉的系統,是需要克服許多障礙。另外,客戶看重的是公司的服務和產品,而不僅僅會看臉面是否熟悉。
俗話說:“五個手指頭伸出來都不是一般齊”,更甭說幾個性格迥異、能力側重不同的活生生的人了。小團體求職者素質可能良莠不齊。有符合職位要求的,也有不符合的,如讓企業全盤接收肯定不現實。
對此,一位大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說:“對於我們公司而言,招聘職位是按照需要來的,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多個人,我們都要認真衡量一份工作到底需要多少個崗位,一個人是否適合這一崗位,也就是說要量才而用。我們不會因為是一個團體或是熟人就多招些編外人,這不合情理,我們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承諾。”
很多公司一般會在年初做出全年的人力資源規劃,根據企業每年經營情況及財務計劃指標,結合員工流動率,測算出年度人力資源總量和結構性指標,包括所需的數量、質量、人才素質要求等。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職位要安排一個合適的人選,平時各部門只對一些職位進行增補,很難說一下子招進來那麼多人。
再說,團隊效應的確有一些積極因素,但是這幫人抱成一團、形成氣候以後,老闆很難隨意調遣,一旦有了點集體情緒就像豆腐沾上泥,吹不得打不得,弄不好以炒老闆相威脅。一旦員工跳槽時的個人行為演變成了集體行為,企業流失的不僅僅是培養成熟的人才,極有可能還會流失企業的客戶、技術、成熟的運作模式等有形與無形的資產。所以,矛盾的產生可能比想象得要快,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常常以專案來劃分組織結構,企業接受求職團隊的風險係數也很高。
由此看來,“小團體求職”在上海遭遇“滑鐵盧”,除了南北文化差異之外,根本的原因還在於這種求職方式內在的缺陷性。青年人選擇求職方式,僅僅“看起來很美”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