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課後反思總結(通用12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3.03K

課後反思總結 篇1

《繁星》描寫了巴金先生在三個不同時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熱愛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課後反思總結(通用12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上課前,我讓學生暢談每當凝望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星星時的心情怎樣?會產生了怎樣的遐想?並由此引至課文中作者看星星的感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思考都踴躍的暢談自己的感想,這樣的匯入對激發學生聯想和創造思維,喚起情感體驗,都具有積極作用.

二、整體感知課文。

我讓學生帶著問題整體感知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作者幾次觀察繁星?“我”在什麼時間、在哪些地方看星天?(學生閱讀課文完後,老師引導提示:可以從時間地點上尋找答案,讓學生找出相應答案的句子。)思考二:作者三次寫看星的情況和感受有什麼不同?(指引學生從文中劃出相關的句子並提示。)思考三:誰能概括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而後利用表格理清課文結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此環節緊緊相扣,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品味感悟。

首先找出優美的句子,反覆的朗讀,讀出感情並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然後揣摩語言,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並對揣摩的語言進行比較閱讀,最後找出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加以品味,體會這些語句的精妙之處,並說說其表達的作用。(明確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不足之處:

一、時間上沒有充分把握好,剛開始講得太細,花的時間多,後面由於時間的關係就趕著把課文講完。

二、內容講的過多過細,太面面俱到了,造成學生不易消化,應每節課挑一到兩個知識點作為重點講解。

在以後的課堂中,我會不斷反思,爭取做到最好!

課後反思總結 篇2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自然之道》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敘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教學反思:每次總是在完成教學過程後,才發現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的合理與否,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採用了具體、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現將執教這一課後的不足之處總結一下:

1、關於質疑,這是自勝利聽課回來後,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本學期語文研究的重點。在自然之道這節課上,也設計一個質疑的環節,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課堂上並沒有做出適時、恰當的指導,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教案繼續進行,使這個環節失去了它的意義。我認為主要是因為自己對教材理解的不夠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給學生,也就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得學習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2、在教自然之道這課時,採取了以演促讀的方式來理解課文,走進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來評議嘲鶇的表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後我想: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課後一位老師提出了這個環節是否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作用,仔細一想確實如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而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抓住描寫小海龜動作的重點詞語來理解,體會作者在寫作上的特點。但是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沒有太大的關係,還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後每上一節課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瞭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麼,達到什麼要求,每一個教學目標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課的時候就能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難點的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

3、評價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催生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無疑會喚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的求知慾。但是在課堂上我的評價語言相當睏乏,激勵不起學生的興趣。這也是這節課學生主動參與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這樣的缺點還有很多。仔細反思一下,不難發現,這些都是平時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於心而未能成於行。

課後反思總結 篇3

反思一:在學生自由閱讀時,教師是否應該做相應的指導,如何指導?我的做法是做讀書筆記,摘抄。目前學生的閱讀水平只能達到國小生的水平,而馬上就要升入九年級了,多麼可怕呀,當然個別學生的閱讀水平可能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去。這幾到我就老想一個問題:這兩班學生是我一手帶上來的,從七年級到八年級,我怎麼就沒有指導過她們的閱讀呢?語文課標要求國中三年的閱讀量達到260萬字,而我的學生的閱讀量差得遠呢。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語文教師。

反思二、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也是我的責任,從接上這兩個班,我就沒有培養過她們的閱讀習慣。以至於她們不能進入閱讀狀態,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地閱讀。不知道怎樣做讀書筆記。一切都得從頭做起。我在看了吳軍的大語文觀,現在的語文教育缺失了什麼的統計資料,在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解課文,分析課文中,浪費了學生大好的閱讀時間,學生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鐘7個字,看到我裡,我的心真的很震撼,我第一次感到了什麼是心靈的震撼。這個資料觸動了我的心靈。我要改變我的教學方法,把課堂真正還給孩子,把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閱讀。

反思三: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教師只是一幫助者,幫助學生,指導學生自學。如何發揮這個例子的作用,目前對我來說還沒有很好地研究過。

反思四:學案的問題。我們現在使用的導學案。質量如何?沒有一個檢測標準。什麼樣的學案就是高質量的學案?再者,學生一拿到學案,先不看書,而是急於在參考書上找答案,這並沒有錯,問題是學案完成了,是不是就等於這篇課文學懂了?學好了?學案成了脫離文字的課堂教學。脫離學生主體感悟的教學。學案做完了,課文都沒有看一遍,學生與文字根本就沒有接觸,這不能算是語文教學,這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案需要改革,怎樣改呢?

課後反思總結 篇4

有從事教學研究多年的學者提出,現代英語教學中,反思能力是一個高素質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其中包括對教學設計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課堂教學群體行為的反思,對教學評估的反思等。可以看出,教學的反思,已不簡單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它是伴隨著整個教學過程的監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顯然,這種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那麼,作為教師,怎樣形成並發展自身的教學反思能力呢?

實驗時常想,數學課無論怎樣改,還不是代數學公式,用公式進行運算;幾何學定理,用定理進行證明,能改到哪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進行,作為一個課改實驗的數學教師,我切實體會到新課改給我和我的學生帶來的諸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課中,我在備課時總覺得用七巧板進行拼圖來設計寓意也就那麼幾種圖案,不會有什麼更新的花樣,但在實際課堂上,學生卻給了我一個意外的驚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後,充分展示了小組合作的力量,他們不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種小動物等圖案,而且還創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陽》、《憫農》、《百花齊放》等美麗的圖案,更令我驚喜的是有的小組的同學結合邊境口岸的例項,拼出了《國門》的圖案,使當時的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再加上磁鐵小黑板、實物投影的應用,使學生的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節課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學生還能在活躍的氛圍中指出課堂中應用的數學知識。

經過一段時間課改的具體實施,我發現也真正體會到,許多曾經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都對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也使我真正體會到只要你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學生便會還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課後反思總結 篇5

這篇課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巴金先生在三個不同時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繁星》是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語言流暢優美,情感洋溢,將敘事、寫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教學時比較準確地把握好文章的內容和內涵,教學時教師的範讀必不可少,通過反覆的練習以及平時積累的基礎,在課堂上我的範讀比較成功地引發了學生的情感、。

2、《繁星》所描寫的內容是星空,所營造的氛圍是溫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節奏較為舒緩,除了教師的範讀,想象畫面也是本單元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關鍵詞畫出來,比如“密密麻麻群星散佈……”讓學生想象畫面,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再結合圖片補充學生們的畫面,引導他們藉助關鍵詞把畫面說的更加完整。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學生能夠掌握課文結構和課文描寫順序;能夠藉助表格梳理課文主要內容:“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鞏固了修辭手法的運用,養成了摘抄的好習慣。通過總結讓學生明白,要想寫出美文,就要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學會觀察,在觀察中學會思考,寫下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三、不足之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想象力不豐富,不能利用關鍵詞把畫面說清楚,說完整,需要在平時教學中多指導學生多讀,多看,多思考。

教師可以收集幾篇美文,練習抓關鍵詞,藉助關鍵詞說畫面,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留給學生思考的餘地,對文字有更好的理解。課堂上多提問,多鼓勵,讓同學能大膽地說話,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敢於在眾人面前表現自我,對自己充滿信心。

課後反思總結 篇6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

在教學本課時,學生對於課文的內容並不難理解,他們讀完課文對文中滲透的道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理解到位,但是,很多學生在讀這篇文章時,對於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卻是一帶而過,這也正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就是說,要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這是有前提條件的。發明家一定是一位善於思考的人,因此,我引導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看發明家遇到了哪些難題,遇到問題後他是如何想辦法解決的?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時就會多了一層思考,看來發明家遇到問題時沒有退縮,而是積極主動地思考,想辦法,因此,我認為,這是學習著一課除了讓學生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之外也非常重要的一點。

當然,語文課不能上成品德課,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老師還要引導學生用事例加以說明的表達方法,以及如何把這個過程寫清楚寫具體,這一點,我認為做的還不夠細緻,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視並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課後反思總結 篇7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為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理念,把學生的自主體驗、個性閱讀作為教學的主導方式,重視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三維目標的統一生成,同時,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展語文能力,受到人文薰陶。

因為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我以對“矛”、“盾”這兩種兵器的認識和對這兩個生字的識記入手,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探究期待。接著,我把教學重、難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瞭解發明家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以讀促悟,在朗讀中體會發明家的發明過程、感受集合的神奇、感悟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1、在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產生想法時,我讓學生和我一起演一演,感受比賽的緊張激烈,抓住“如雨點般、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固然”等詞語進行品讀指導,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進行了朗讀的訓練。

2、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修正想法、延伸想法時,我換了種方式,以置換角色的形式讓學生以發明家的身份來說感受,再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句段,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接近文字的基礎上,與文字更深入地對話。

3、在瞭解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後,我出示坦克圖和視訊,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導學生讀好第5段,讀出坦克的威力,感受集合的神奇。這時,學生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感悟已是水到渠成,我再以自己的激情引讀將這個道理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最後,在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根據板書複述本課所學內容,進一步感受作者描述坦克發明過程的表達方法: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鋪墊。

當然,教學作為一門藝術,有完美的,就有缺陷的,在複述總結本課所學內容時,本來想讓學生用上文中的詞語“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合二為一、龐然大物、集於一身、大顯神威”來說一說課文的大意。但學生表現不大盡人意,我沒能及時引導點撥,此環節有點草草過場之嫌,心中難免有點遺憾。敬請各位專家、同行多多指教。謝謝!

課後反思總結 篇8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作者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天,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為何美。同時利用多媒體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利用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有發現如下幾個方面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體課件的使用。

2、春天各種美景的展示。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品讀。

3、學生相互評價。

但也發現了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

1、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

2、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農村七年級學生以前接觸多媒體比較少,因此學生的興趣有點過多的被課件吸引了。以後多用一些應該會好些。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個問題: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學生激情高起來的時候沒有能很好的調控好,使個別環節用的時間過長。使後面的教學完成的不是那麼到位。

課後反思總結 篇9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後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後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麼,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著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後再抓住“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為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覆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麼?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說一說。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後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字時,發現文字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字要揭示的道理。於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後勾連。那麼,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複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後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後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於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說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後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課後反思總結 篇10

語文中閱讀的教學不僅僅是掌握文章的語句,學習寫作的技巧,閱讀教學的過程必然也是學生情感體驗積極內化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由衷地感到把我們祖國美好的語言文字傳授給學生,把名家名篇推薦給學生,尤其是從小在他們心中撒下對美的文字、真的情感的熱愛與認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要做到這些,光讀讀教科書、教學參考,光學習一些講課技巧,光會在講課時“炫技”是遠遠不夠的,紮實的語文功底、文化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是支撐課堂教學的支柱。

1.夯實基礎,打好紮實的語文功底。

《繁星》是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語言流暢優美,情感洋溢,將敘事、寫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著真摯熱烈的情感,向讀者傳達了強烈的內心感受,是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學生時代的我就非常熟悉、喜歡這篇文章,所以在教學時能比較準確地把握好文章的內容和內涵。這篇文章最動人之處在於它語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讀是最直接也最能體現這種美的。因此教學時教師的範讀必不可少,通過反覆的練習以及平時積累的基礎,在課堂上我的範讀比較成功地引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教師→作者一下子產生了共鳴。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中的範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敘述中迴盪,有實有虛,揮灑自如:有對母親的甜蜜回憶之情,有對未來充滿堅定樂觀之情,有對故土深切的懷念之情,有對人生理想的獻身之情。有了對文章透徹的理解,我才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調,用心靈的聲音緩緩道來。可見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要有紮實的語文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領會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內在情感,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予以再現和還原。

2.積澱底蘊,融入寬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學諸如《繁星》這樣的散文時為了烘托氣氛、帶動情感往往會配上一段樂曲,但並不是什麼樂曲都適用的。我考慮到《繁星》所描寫的內容是星空,所營造的氛圍是溫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節奏較為舒緩,於是我選擇了一段鋼琴曲《海邊的星空》為教師的全文範讀配樂。這段鋼琴曲曲調明朗,節奏舒緩,聽覺上給人寧靜寬廣的感覺,一曲終了,效果極好。而文章最後一節描寫海上情景的段落請學生朗讀,我考慮到當時的時間是夜裡,周圍環境是大海,氣氛是安謐而又充滿著神祕,於是我想到了《小夜曲》。但《小夜曲》有多首,有舒曼的、舒伯特的、蕭邦的……最後我選擇了託塞裡的《小夜曲》,它悠揚中不失明快,輕盈中流露著深沉,整個曲調洋溢著夜的靜謐、柔和與寬廣,和文章最後一節文字有異曲同工之處。果然在教學時這段配樂帶動了學生的情緒,引導他們深情地朗讀了文章,帶領他們走進了美的境界。

從這個教學案例及反思中,我真切地感到要上好一堂課,當好一名教師,真正的功夫在課外,文學、音樂、美術、藝術、歷史、文藝理論……一切都應該有所涉獵,有的更需要潛心鑽研琢磨。只有具備了紮實的業務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站在講臺上胸有成竹,指點馳騁間才不失為一名為師者。

課後反思總結 篇11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順利地完成了原定的教學目標。反思這節課,我認為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教學目標設計合理,重難點的突破方法得當,教學層次清楚,環環相扣。教師的語言簡練,情感投入,保證了音樂課的質量。

第二.本節課注重了新課標中對欣賞課“聽”的要求,強調在音樂課中以提高聽覺能力為中心。雖然這首樂曲較長,但教師仍然設計了“整體——部分——整體”聽賞的教學步驟,保證了學生充分聆聽的時間,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樂曲的情緒,更紮實地完成教學目標。

第三.給學生設計創造性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此,教師設計了“為樂曲取名字”、“即興編歌詞對答演唱”、“用綢棒表現出音樂要素的變化”、“隨音樂自編動作表演過年的熱鬧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四.這首樂曲有四條主題旋律,教師選擇由學生聽琴模唱的方法熟悉,只選擇其中一條進行視唱,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識譜負擔,避免了單調、枯燥的知識性的學習。

第五.滲透了由學生主動質疑的意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第六.教學媒體的選擇樸實無華、經濟實用。

雖然這節課整體效果好,但是,我感到這節課中對答的即興創編歌詞演唱落實得不夠深入,原因是擔心時間不夠用。

課後反思總結 篇12

生活的快節奏讓人沒有過多的閒暇時光,因此簡單的形式,有份量主題的文章便會廣泛贏得讀者的喜愛。加之現在學生接觸現代詩的機會很少,他們喜歡文化快餐、網路遊戲、追求時尚,他們很多人沒有閱讀的習慣,對沒有引人入勝的詩集來說,更是沒有興趣。所以藉著七年級名著閱讀的契機,我特別對《繁星春水》教學做了精心安排準備。

《繁星 春水》是現代女作家冰心的抒情小詩,開學之初就給學生們下達了任務,在10月份講這部名著之前一定要看完。

同時我還著重做了兩個要求:1.自由選擇8首詩配樂朗誦,個人小組合均可。(兼顧不同主題)2.針對母愛、童真、自然、人生哲理四個方面各選一首進行理解賞析。《繁星春水》中的每首詩都十分短小,語言清新淡雅、明白曉暢,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喜歡,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講授之前按要求閱讀並自行理解賞析。

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也要做到,儘管教上屆九年級的時候曾經複習過這部名著,但我還是在備課前將名著及內容簡介仔細閱讀,然後精心製作了圖文並茂的課件。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準備充分,既讓學生關注了冰心的相關文學常識,又引導學生從三個內容“母愛與童貞、自然、人生哲理”閱讀理解和領會經典小詩,同時給學生展示自己朗誦水平的機會,還放手讓學生對喜歡的作品做了一定賞析。整個教學過程緊湊、合理,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也比較好。

在教學中,不盡入人意之處還多,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改進提高:

1、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朗讀指導不到位。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對學生的評價和點撥有所欠缺。同時,配樂的聲音太大,孩子們精彩的朗讀受到影響。

2、在對詩的理解賞析中,交給學生賞析詩歌的方法必須要具體,而且一定要明確出來。否則學生聽過就過了,不能更好地指導個體感知。

3、在引導賞析經典小詩後,應該及時讓學生自由賞析相關主題小詩。

4、老師講得太多,學生讀的還是不夠,詩那麼好,不讀就可惜了。老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感受,去經受精神的洗禮。

一言以蔽之,閱讀名著,要學生多讀經典之處,要學生多講、多練、多思,做到觸類旁通,真正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