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演講稿 > 發言稿

在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欄目: 發言稿 / 釋出於: / 人氣:2.47W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些年來,我省基礎教育事業不斷髮展,具有了良好基礎。“兩基”於1998年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全國第8個實現“兩基”的省份。到XX年,國小和國中入學率分別達到99.8%和98.4%;高中階段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49.3%;學前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較快發展。教*繼續教育全面展開,教*隊伍整體素質有了新的提高。義務教育投入逐步增加,高中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初步形成,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現代教育技術開始應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的探索逐步深入,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湧現出一批實施素質教育的典型。

在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看到,我省基礎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基礎教育發展不夠平衡,農村國中輟學率呈上升趨勢,普通高中教育需求和供給的矛盾突出;基礎教育管理體制不順,拖欠教*工資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公用經費匱乏,推廣現代教育技術任務十分艱鉅;教育教學改革有待深化,教*隊伍調整優化不夠,實施素質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僅“兩基”成果難以鞏固,而且可能引發基礎教育出現滑坡。

儘管基礎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礎教育工作,強調搞好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工程,進一步確立了基礎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為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進入新世紀,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對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將為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我省具有重視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傳統,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積累了有益經驗,使我們有條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加快基礎教育發展。

根據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從我省實際出發,省政府確定,“十五”期間,我省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建成與我省人口變化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滿足社會成員基本學習要求,佈局合理,教育設施和資訊化程度達到全國中上等水平的基礎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並切實落實到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和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形成符合省情,有利於基礎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教育體制和支撐基礎教育發展的教*教育體系和法制保障體系。到XX年,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鞏固“兩基”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提高到99%;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9%以上。

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達到60%,城市和經濟發展較快的農村基本滿足國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要求,建設一批示範性普通高中。

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或接近健康兒童、少年的水平;幼兒教育有較快發展,城鎮幼兒園(學前班)基本滿足社會需求;少數民族教育水平有較大提高,“雙語”教學科研和實踐進一步加強,初步建立開放式、能適應未來競爭需要的民族教育體系。實現上述目標和任務,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在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各級政府要牢牢把握四點: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搞好基礎教育是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首要任務,牢固樹立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必須首先落實到義務教育上來的思想,繼續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二是要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突出創新,強化“發展是硬道理”的意識,以大教育、大產業、大市場的視角來研究解決基礎教育問題,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全面推進改革。三是要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認真解決農村基礎教育面向農村、服務農業、致富農民的問題,促進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四是要正確把握基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端正辦學指導思想,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擺到突出位置,堅持基礎教育規模、質量和效益的統一,提升我省基礎教育整體水平。

二、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加快基礎教育發展,根本出路在於深化改革。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全面深化基礎教育改革,走出一條符合我省實際、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路子。(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要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切實樹立素質教育思想。儘管近些年來我們對素質教育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從總體上看,素質教育並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基礎教育仍在很大程度上處於“應試教育”的慣性和影響當中。特別是在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認識中,對於什麼是素質教育以及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解比較膚淺、片面、簡單,有的甚至把素質教育與課堂教學嚴重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以至誤認為“上午搞正規教育、下午搞素質教育”或“課內搞正規教育、課外搞素質教育”。要充分認識到,素質教育要求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是目前世界上先進教育思想的體現。實施素質教育,最終是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和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實踐證明,素質教育的關鍵在課堂教學,教育改革的重點也在課程上。為此,必須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真正把課堂知識轉化成實際能力,使學生成為素質教育的最終受益者。

一是要以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和學會做事為目標,切實加強和改進德育教學,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合理確定由低到高的

階段性教育目標,克服成人化、簡單化的傾向,努力提高德育教學的針對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各學科課堂教學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改進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與各學科中滲透德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在這裡,要特別強調不能把素質教育簡單、片面地理解為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在素質教育中有著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德育的重要載體,但它不是素

質教育也不是德育的主渠道。而且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也需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全面進行創新,緊隨時代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德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基礎,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怎樣做事。

二是要以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生存為目標,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基礎教育是為每個學生髮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的教育,不是終結性教育,它的課程內容和要求應當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其功能主要是教會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也就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同時,社會需求是課程設定的根本依據,課程唯有反映時代發展和現實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和生活,有助於其提高生存能力,才能體現課程的本質功能。我們要在積極實施國家新課程的同時,緊密結合實際,系統開發我省多樣化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為適應新課程的變化,課堂教學改革就要努力實現新的突破。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的超越,讚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教*要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生間、學生間的動態資訊交流,使學習成為在教*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在教學改革中,要採取各種措施,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隊伍建設。

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基礎教育水平,關鍵在於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隊伍。要在加強*範性院校建設,保證合格新*資來源,加強教*繼續教育和培訓,提高教*職業道德和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為重點,進一步加強中國小教*隊伍建設。

近3年來,我省在中國小進行了以“四定”、“四制”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基本解決了人員超編問題,邁出了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重點解決中國小核編、減編問題。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制定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國辦發〔XX〕74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研究制定《*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實施辦法》。在核編過程中,要合理規範學校內設機構和崗位設定,精減壓縮非教學人員,建立機構精簡、職責分明、管理高效的學校內部執行機制。依法全面實施教*資格制度,嚴把教*入口關,拓寬教*來源渠道,注意吸收具有教*資格的非*範性院校畢業生從教。針對一些農村貧困和邊遠地區教*數量不足特別是相關學科教*短缺的實際,從XX年開始,在全省範圍內實行城市和縣鎮新補充*資到農村中國小鍛鍊、支教的辦法,有關部門要抓好落實。

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形成“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新機制,最大限度調動廣大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則,積極探索教*職稱評聘分離的辦法,重點抓好教*聘任制的實施。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依法治校,推行校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和管理,確保教職工聘任工作的公平、公正

、公開和學校在改革過程中的穩定。

改革和完善中國小校長選拔任用方式,是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講,薄弱校首先是校長薄弱,要把加強校長隊伍建設作為教*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來抓。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校長職能發生了變化。現在是職務校長,多數實行的是任命制;而今後對教育實行市場行為管理,校長將是受聘於市場的職業,擁有職業能力,成為“職業化校長”,實行的是聘任制。這就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吉發〔1999〕17號)有關規定,由教育行政部門聘任校長,儘快建立校長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聘任制和任期制,積極實行職級制。對於現有在崗的校長,要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改進培訓內容和方法,注重其觀念的轉變和能力的培養,尤其要加強對校長進行教育經營理念的培訓,促進校長從權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實現職業能力和職務能力的合理的嫁接,通過體制過渡,逐步轉向職業化的新的校長管理體制。(三)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推進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

我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都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省“普九”還處於較低標準,許多地方舉債“普九”。在這種基本國情、省情條件下,要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從調整教育所有制結構入手,積極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實現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

在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投資體制改革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頭戲,而積極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辦學則成為教育投資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就基礎教育來說,普通高中教育和學前教育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義務教育則要堅持以政府辦學為主,以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社會力量辦學的重要意義,認真落實有關政策,積極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投資基礎教育,尤其是要扶持發展民辦學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總結分析近幾年來民辦學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依法加強對民辦中國小、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指導和監督,規範其辦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在鼓勵、支援社會力量辦學的同時,還要積極探索教育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在統籌規劃前提下,

以城市為重點,積極探索公辦學校主要是薄弱學校、國有企業辦學校和政府新建學校辦學體制、機制改革的路子。改革要從實際出發,有利於改造薄弱學校,有利於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有利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基礎教育整體水平。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依法加強對改制校的管理,明確學校與政府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劃清產權歸屬,合理確定辦學規模,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保證平穩健康發展。

三、突出重點,積極推動農村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我省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直接關係到“科教興省”戰略和“縣域突破”戰略的實施。因此,我們必須把農村作為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的重點,積極推動農村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一)調整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

我省過去實行縣、鄉、村三級辦學,縣、鄉兩級管理體制。在實踐中我們已經認識到,這種體制使農民的教育負擔過重,很多地方的鄉級財政難以支撐,直接影響到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這次國務院提出建立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為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以縣為主”,是調整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關鍵環節。縣級政府要提高認識,切實負起責任,統籌規劃義務教育的發展,抓好中國小布局調整、建設和管理,確保教職工工資的統一發放和對教育的投入,負責中國小校長、教*的管理,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動員和組織各方面支援教育事業發展。在強調以縣為主的同時,要明確和落實鄉、村在發展農村義務教育中的責任,充分發揮鄉、村在籌措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待遇、動員適齡兒童入學等方面的作用。各地要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執行情況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劃清縣、鄉兩級政府職責,能理順的馬上理順,暫時有困難的要採取措施爭取儘快調整到位。

在調整和完善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過程中,要堅決貫徹國務院提出的“一保二控三監管”原則,以縣為主,認真解決教*工資拖欠問題,建立教*工資保障機制。近幾年來,儘管我們採取了多種措施,但教*工資拖欠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其中有管理體制方面的原因,有財力方面的原因,在個別地方也有重視不夠的問題。我們要從理順教*工資管理體制入手,確保教*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各地都要在XX年底前,將教*工資的管理由鄉(鎮)上收到縣(市、區),由財政部門根據核定的編制和國家規定的工資專案及標準,通過銀行將教*工資直接撥入教*在銀行開設的個人帳戶。各地要在確保教*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由教育、財政部門與有關銀行共同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工資發放具體形式,以利於更好地調動教*工作積極性。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教*工資經費的監管,實行舉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嚴格控制收費專案和標準,堅決制止學校亂收費。(二)深化農村國中辦學模式改革,促進農村國中教育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我省國中學生多數在農村,農村國中學生多數要回鄉務農。其中一些學生在學校感到升學無望,對學習失去興趣,厭學、逃學直至輟學,而回家後所學知識又用不上。“讀書無用”,這就是農民從活生生的現實中得出的直樸而又深刻的結論,也是農村國中輟學率不斷上升的本質原因。如何變農村國中“讀書無用”為“讀書有用”,使不升學的國中畢業生就業有技能、致富有希望,是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必須回答的一個重大課題。在這方面,舒蘭市等地對農村國中辦學模式的積極探索啟示我們:農村教育要姓“農”,堅持為“三農”服務的辦學方向,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改革農村國中課程結構和辦學模式,擴大國中功能,實施“農科教相結合”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形成農村社群終身學習機制。實踐證明,這是農村國中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是解決農村國中輟學問題的治本之策。

農村國中辦學模式改革的首要問題是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的調整。要認真研究解決讓農村學生學什麼、會什麼、回到農村做什麼的問題,將以“綠色證書”教育為

主的農業實用技術課作為農村國中的必修課。同時,農技課的具體內容應因地、因校制宜,在一定範圍內讓學生選修,增強教學彈性。在此基礎上,實行多種形式的分流教育,進行某一方面的強化訓練,增強針對性,讓不升學的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和一定經營管理知識。無論是農技課的選修,還是分流教育,都要由資源約束型向需求引導型轉變,使農村國中辦學與農民致富的需求始終保持一種主動適應的趨勢,形成完善的自我調節機制。

在農村國中辦學模式改革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要處理好文化課和農技課的關係。無論是文化課還是農技課,都是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石。因此,必須堅持文化課與農技課“兩條腿走路”,緊密結合當地生產實踐互相滲透,使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身邊,看得見、“摸”得到、用得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應用、創新的能力。二是要處理好專職教*和兼職教*的關係。加強教*隊伍建設,是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要對學校原有教*加大培訓力度,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雙*型”專職教*隊伍。同時按有關規定採取內調、外聘、走出去、請進來等辦法,通過多種渠道保證一定數量的農技課兼職教*和實習指導教*。三是要處理好農技課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的關係。要克服“黑板上種田”的弊端,堅持課堂教學內容與當地特色產業相統一、教學進度與農時季節相統一、勞動實踐安排與教學基地管理相統一,使學生既能學會理論知識,又能動手操作,成為有市場經營頭腦和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在教學基地建設上,除了各級政府要幫助學校解決外,學校也要與當地種植業、養殖業大戶開展多方面的合作,把基地延伸到學生家庭,使學生學習與家庭致富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三)繼續抓好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及危房改造工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調整中國小布局、改造中國小危房,是適應學齡人口變化,提高義務教育整體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的戰略措施。目前,我省農村學校平均規模國小為174人,國中為605人,辦學效益低的問題仍很突出。因此,

要繼續按照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設定的原則,因地制宜調整全省城鄉中國小布局,最大限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要結合佈局調整加快學校危房改造步伐,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省教育廳、計委、財政廳制訂了調整中國小布局和改造危房規劃。從今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將全省中國小(含下伸點)從現在的12892所調減到9637所,減少25.2%,其中農村中國小(含下伸點)從現在的7912所調減到6360所,減少19.6%;利用2年時間改造完現有131.3萬平方米危房,其中農村中國小危房63.4萬平方米。各級政府特別是縣、鄉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採取有力措施,多種渠道落實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經費。允許在群眾自願量力的原則下,動員農民按政策進行教育集資,提倡農民通過義務勞動支援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在全省城鄉中國小布局調

整過程中,要確保教育資產不流失,撤併後空餘校舍、土地等資產實行有償轉讓,所得資金必須全部用於新規劃學校的建設。

與此同時,加大對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扶持力度,認真組織開展對口支援活動。從XX年開始,用4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實施高等學校對口支援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工程、城市學校對口支援本地農村學校工程、黨政機關和大中型企業對口支援薄弱校工程,以多種形式幫助農村學校特別是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培訓教*,改善教學設施裝置,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各有關部門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明確具體任務和要求,將對口支援工作落到實處。

四、加強領導,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援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辦好義務教育是各級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要站在實踐xx同志“xxxx”重要思想的高度,認真落實科教興省戰略,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強對基礎教育工作的領導,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援基礎教育。

(一)將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基礎教育投入保障機制。

各級政府要牢固樹立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思想,樹立解決好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最終要靠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思想,切實重視和加強基礎教育。各級領導幹部要研究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新情況和突出問題,及時提出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大膽探索,勇於創新。要轉變工作作風,經常深入中國小指導工作,幫助解決辦學中的困難。要建立和完善基礎教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和落實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改革和發展基礎教育中應承擔的職責,把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作為考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強化制約機制。

落實基礎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根本措施是增加教育投資。各級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要把基礎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寧肯在別的方面忍耐一點,也要千方百計增加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依法實現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省有關部門將核定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定額標準,除從學校按規定收取的學雜費中開支外,其餘不足部分由縣鄉兩級政府予以安排。需要明確的是,新標準僅是維持教育教學工作的最低保證標準,現行標準低於新標準的必須按新標準核定預算,現行預算已經超過新標準的不得降低現行標準。在新政策出臺前,有關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足額徵收農村教育費附加。進行稅費改革試點的縣(市),因稅費改革而減少的教育經費,由當地政府在改革後的財政預算和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中優先安排,確保投入不低於改革前的水平。同時,積極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繼續採取優惠政策扶持中國小勤工儉學,努力增強學校的自我發展能力。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充分運用督導評估機制推動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根據新形勢的要求,要加快地方教育立法步伐。進一步加強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增強各級領導及各有關方面的法律意識,增強依法治教的自覺性,認真貫徹執行教育法律法規。要落實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法定職責,積極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推動基礎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落實。進一步完善教育行政執法制度,加大教育行政執法力度,依法保障學校、教*和學生的合法權益。要將依法治教與以德治教緊密結合,不斷增強以德治教的自覺性,大力推進教*職業道德建設,加強教育系統行風建設。

教育督導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政府要重視教育督導工作,加強督學隊伍建設,為開展教育督導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當前,教育督導工作要緊密圍繞國務院《決定》和省政府《意見》的落實,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強化對下級政府的基礎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以及中等及其以下學校進行監督、檢查、評估和指導,引導和促進基礎教育的鞏固提高和素質教育的實施。

(三)進一步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援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都要關心支援基礎教育。要加大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宣傳力度,宣傳好典型、好經驗,形成有利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強化“安全第一”的意識,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加強學校安全工作,確保*生人身安全和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各有關部門

要密切配合,加大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力度,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淨化育人環境。現有各類青少年活動場所要充分發揮自身功能,免費或低費向青少年學生開放,豐富中國小生的校外生活,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