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演講稿 > 發言稿

省科技工作會議領導講話(通用5篇)

欄目: 發言稿 / 釋出於: / 人氣:8.47K

省科技工作會議領導講話 篇1

同志們:

省科技工作會議領導講話(通用5篇)

今天召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主要是認真貫徹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和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分析我省科技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研究“”科技工作思路,部署20xx年具體工作。針對“”工作情況和“”工作思路,李省長還要作重要講話。下面,我簡要彙報一下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情況,以及20xx年科技工作打算。

一、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回顧

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科技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自主創新體制,優化自主創新環境,為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3項,獲國家科技獎勵成果36項,再創新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5.2%,圓滿完成了“”任務目標。全省R&D經費支出實現大幅增長,達到519.6億元,居全國第四位,佔GDP的比重為1.53%。爭取國家各類科技計劃經費近15億元。根據《20xx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我省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6位。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著力培育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增強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力

在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把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突破口,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引領我省未來經濟發展方向。

一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質和量同步提高。認真貫徹《山東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在高階計算機及伺服器、物聯網、特種纖維、氟矽材料、新藥創制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加強了關鍵技術的攻關,培植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285家。加快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1.2億元。新增2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省達到8家。新增4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總數達到33家。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蓬勃發展,全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16萬億元,同比增長28.85 %,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比年初提高了2.26個百分點。

二是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積極搞好重大專項頂層設計,突出技術創新,將重大專項與《山東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結合起來,針對重點發展的十大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優先安排了80個重大專項,下達資金2.5億元,著重加強了對高階電子資訊、新藥創制、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產業的支援。完善了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組織形式,引入招標機制,對“山東省重大藥物產值利稅雙倍增科技示範工程”和“山東省氟化工產品研究開發專案”面向全國公開招標,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加快高新區“二次創業”步伐。濟寧、煙臺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這是我省高新區發展的重要一步,省政府分別召開了高規格的建設動員大會,國家高新區增加到7家,並列全國第二位。文登高新區納入省級高新區管理,省級以上高新區達到20家。創新型園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青島、淄博高新區進入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行列,全省達到4家。全年省級以上高新區批准入區專案2190個,全社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115.73億元,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2552.18億元,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最快、執行質量最好、創新能力最強、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特色園區,併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

(二)著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重點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全面部署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山東省試點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濟南市開展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工作,支援青島市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市工作。

一是積極構建和發展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我省優勢產業和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新構建了53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開展了整合創新,突破了部分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環節,提升了產業核心競爭力。3家戰略聯盟被批准為國家試點聯盟,獲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5億元支援。

二是著力培育創新型(試點)企業。針對不同型別的企業進行分類指導、重點扶持,探索不同型別企業創新發展的有效模式,發揮其輻射和示範作用,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新增9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總數達到35家,並列全國第一位。積極開展省級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新增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96家,總數達到392家,同時認定了58家省級創新型企業。

三是強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目前我省已建成各類孵化器60餘家,其中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22家,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2家。全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達到111家,其中國家級示範中心12家,省級示範中心23家。

(三)著力建設科技創新平臺,佔領科技前沿陣地

一是全面部署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目前,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二期工程建設資金已經得到落實,進入了實質性建設階段。山東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院在推進量子通訊實用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啟動了量子保密通訊試驗網建設,確定了量子通訊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方案。山東千萬億次超級計算中心順利通過專家論證,進入了建設階段。同時,安排部署了山東鋼鐵研究院建設,著力在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培植新的增長點。

二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實現新突破。今年新增8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到26家,居全國各省市第一位。新增11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到744家。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通過科技部驗收。5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被批准籌建,總數達到10個,居全國首位。3個實驗室被批准建設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總數達到6個。

三是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建5家國家級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了山東省對獨聯體國家科技合作聯盟。推動中科院有關機構與日照、煙臺等市開展了全面合作,建立了多家技術開發平臺和產業化基地。通過實施科技合作專案,獲國家科技經費支援首次超過億元大關,佔全國十分之一以上。

(四)著力發展民生科技和農業科技,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

一是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取得重大突破。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為把醫藥產業打造成為我省的支柱產業提供了重要保障。重大新藥創制體系和重大新藥成果轉化體系取得新進展,山東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臺構建了12個單元技術平臺,培育了20家國家新藥大平臺產業化示範企業,啟動了“泰山學者-藥學特聘專家”專項建設工程,系統整合濟南高新區、濰坊高新區和煙臺高新區醫藥科技園區的優勢資源,構建了山東創新藥物孵化基地,成為全國7個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之一,爭取經費3億多元。中醫藥現代化建設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加強。我省作為唯一的試點省正在開展國家農村農業資訊化示範省建設,這是我省發展現代農業、擴大農村內需的重要支撐。濱州農業科技園區被批准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重點探索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農業良種工程取得新突破,安排了18個重大課題,並重點支援了小麥、玉米、林草、肉牛和水產等農業生物資源創新利用研究。圍繞小麥、棉花、蔬菜等全省農業主導產業或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組織認定了26個第一批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組織實施了15個省級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專案,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成效顯著,為全省開展超高產建立活動和實現糧食連續8年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五)著力服務全省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

一是努力支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制定完善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組織編寫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科技優先行動計劃》,並積極爭取科技部在政策等方面支援我省開展海洋經濟試點工作。推動全省海洋大院大所、涉海企業申報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加快了海洋領域創新步伐。全年新增國家、省市海洋領域專案412項,合同國撥經費總額3.65億元。重點培育了現代生態海水養殖、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興產業,取得了多項重要科研成果並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

二是努力支撐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充分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機遇,重點為黃三角經濟區打造平臺支撐和科技支撐。推動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我國第一個跨行政區域的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加快建設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攻克了一批制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開發了適合不同型別溼地生態保護的關鍵技術。

(六)著力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為自主創新提供智力保障

把科技人才工作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積極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快推動高層次人才向我省聚集。省農科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山東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全省科研院所繫統共引進8名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並授予“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稱號。山東資訊通訊技術研究院累計引進28個研發團隊,其中來自海外創新創業人才領軍或加盟的團隊達17個。新建48個院士工作站,共有49位院士進站工作,院士工作站達到108個,進站院士119人,院士與企業合作了大批專案,轉化了大批科技成果。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億元,增幅達到38%,有力地支援了基礎研究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認真做好省自然科學基金,加大了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資助力度,特別是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成為了我省公認的高層次人才成長的重要臺階。

這一年來,全省科技工作呈現出諸多的亮點,形成了鮮明的特點,並在多個領域開展了積極的探索,為全國積累了有益經驗,特別是高新園區和創新平臺建設等重點工作取得了大豐收,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肯定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取得這些成績,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鼎力支援的結果,是全省科技系統和廣大科技工作者開拓進取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省科技廳,向為全省科技進步作出積極貢獻的各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的發揮,離全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離全社會的需求還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在“”期間,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措施,努力實現科技工作快速進步發展。

二、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部署

當前,我省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和引領。全省科技工作者要充分擔負起這一重要責任,以堅定的信念努力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發展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以建設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為支撐,以實施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為抓手,以推進體制創新、培養吸納創新人才隊伍、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為保障,使科技成果更多惠及群眾百姓,支撐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實現山東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目標是,力爭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增加1個百分點(按新口徑),省級以上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增加25%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增加0.15個百分點以上,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達到600家,新建10個省重點實驗室,20個省企業重點實驗室,獲國家科技獎勵數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

將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作為我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進一步落實工作方案,細化分解工作任務,確保試點工作紮實開展,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一是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健康有序發展。圍繞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重點,進一步完善構建聯盟的工作佈局,突出重點,明確目標,加快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把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鏈作為聯盟發展的重點任務,按照產業技術創新鏈來開展整合創新,突破關鍵共性技術,貫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聯盟發展的突破口,將活躍的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和高校、科研機構豐富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支援聯盟單位承擔各類科技計劃,並給予傾斜。

二是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引導和支援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術要素、資金要素和管理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增強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各類科技計劃將優先支援創新型企業發展。

三是爭取開展市、縣試點工作。充分發揮縣市區和各類園區在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核心帶動作用,選擇不同型別的、有條件的市、縣(市、區)開展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同時,開展創新型縣市區建立活動。

(二)加快發展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

一是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繼續實施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部署,立足省情和科技、產業基礎,加快實施《山東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重點支援新資訊、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和海洋科技開發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對經濟社會全域性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進一步拓展產業鏈,發展產業群,形成規模經濟和特色優勢,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同時,繼續加強與國家科技計劃和“”科技發展規劃的銜接,最大限度地爭取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案。

二是按新口徑做好高新技術產業統計考核工作。在全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形勢下,省政府重新調整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統計考核辦法,並將列入省委、省政府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考核監督體系。新口徑下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資訊、海洋開發“四新一海”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山東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確定的十大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統計工業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及其所佔比重,以此考核全省工業領域轉方式、調結構的情況。從今年起,每季度將以明電形式按新口徑統計釋出高新技術產業統計指標資料。這是今年科技工作的一大轉變和創新,希望各市認真研究統計指標體系,確定正確的投資方向,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三是加快實施高新區提升工程。近年來,我省高新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引領著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高新區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國家即將出臺《關於加快國家高新區發展的意見》,將為高新區提供重要的發展機遇。今年,省政府將適時召開高規格的高新區工作會議,專題研究加快高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關於加快高新區發展的相關檔案,完善高新區考核管理辦法。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全省高新區的指導,引導高新區圍繞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凝練發展目標,確定調整重點,大力發展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推進高新區量和質的同步提升,加快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步伐。深化我省高新區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試點工作,力爭我省國家級高新區全部進入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行列。

(三)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將科技創新平臺作為增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持之以恆地抓好建設工作。突出創新平臺支撐發展、整合資源和轉化成果的作用,著力突破關鍵共性技術,佔領科技制高點,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要加快二期工程建設進度,儘快建成海洋分子生物技術、深海科學、海洋高階儀器裝置研發和濱海綜合實驗4個公共實驗平臺,以及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海水資源綜合利用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爭取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儘快正式批覆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同時,與國家自然基金委聯合,凝練海洋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支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山東資訊通訊技術研究院將聚焦世界資訊通訊領域的前沿技術,建設研發平臺、人才聚集、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四大高地”,重點打造好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院、千萬億次超級計算中心、衛星產業園和積體電路設計等高階研發平臺。山東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院要加快量子保密通訊試驗網和量子通訊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實施好國家863計劃資訊科技領域“光纖量子通訊綜合應用演示網路”主題專案。山東省千萬億次超級計算中心要儘快啟動建設工程,以提升我省科技創新能力,帶動重點支柱產業。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要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力求在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產業化攻關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真正成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這一國家戰略的支撐平臺。魯南煤化工研究院要深化與中國科學院、華東理工大學的合作,強化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方面的攻關,研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煤化工成套工藝和裝備。實質性推動山東船舶設計研究院、山東海洋工程研究院、山東鋼鐵研究院建設,著力在船舶設計製造、海洋工程裝備和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培植新的優勢。同時,研究制定“”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統計考核指標體系,提高其服務能力和輻射作用。積極爭取建設更多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四)加快發展民生科技

民生科技是全部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我省科技工作的傳統優勢所在,今年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科技成果更多地惠及群眾百姓。

一是以建設山東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臺和國家山東創新藥物孵化基地為突破口,構築我省重大新藥創制體系和重大新藥成果轉化體系,培育新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軟硬體建設,圍繞新藥技術鏈,從新藥創制、技術平臺建設、大品種藥培育、關鍵技術與裝備、醫藥企業孵化基地、醫藥科技園區等六個重點內容,建立和完善國內一流水平的醫藥產業科技創新體系。今年重點建設“一箇中心區、六類研發基地、二十個示範企業和三十個創新團隊”為主要內容的山東省重大新藥創制中心,確保完成國家新藥研發大平臺建設任務。做好“泰山學者--藥學特聘專家”專項建設工程,組建高水平的醫藥創制團隊,力爭進入國內先進行列。

二是抓住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加快發展海洋科技。藍色經濟,科技先行。抓緊整合海洋科技資源,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國家深海基地、綜合性海洋科學考察船等科技創新平臺。瞄準國際海洋科學前沿,強化低碳技術、深海技術、新能源技術、食品安全、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六大技術研發。培植現代海水生態養殖業、海洋藥物和生化製品產業、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海洋精細化工產業、海洋新材料產業、海洋新能源產業、現代船舶製造業、海洋儀器裝備產業、海洋工程產業等九大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加快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三是全面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紮實推進國家農村農業資訊化示範省建設,著力加強資訊化綜合服務平臺、資訊化基層服務站和示範基地建設,努力探索農村農業資訊化長效執行機制。出臺《山東省現代種業科技振興計劃》,省裡將拿出1億元資金支援種業科技發展,加大對種質資源保護、農業良種培育和科技型現代種業企業培育的支援力度,建立從資源保護、種質創新、品種培育到企業培植、種苗擴繁、基地建設、轉化應用的現代種業技術體系,推進種子產業化程序。加快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建設,籌建國家黃河三角洲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定出臺《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理實施細則》,新認定1-2家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圍繞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需求,重點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和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建設。

四是繼續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重要社會事業兩個科技支撐體系。攻克行業節能減排共性技術,建立技術共享機制和政策推動體系,推動行業節能減排。圍繞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技術整合與攻關,加快綠色城鎮建設和汙染物減排科技示範,著力解決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的汙染問題和節約問題。重點加強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等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組織公共安全科技攻關,構築公共安全科技支撐體系。

(五)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完善學科佈局,促進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全面發展,著力解決資源、能源、農業等領域的重大基礎研究問題,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一是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制定“”省重點實驗室發展規劃,在國家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領域、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和交叉科學領域,建設好省級重點實驗室和省企業重點實驗室,重點支援有特色有優勢、有實力和建設執行好的實驗室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出臺《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建設與執行管理辦法》,健全管理、執行和考核機制。

二是提升科技條件基礎支撐作用。完善大型科學儀器裝置協作共用服務功能,建設10個大型科學儀器裝置資源共享檢測研發公共服務基地。進一步規範實驗動物管理,啟動實驗動物管理立法調研工作。開通科技文獻共享網,推進科技文獻共享。

三是加快推廣應用創新方法。與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相結合,面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型企業,開展創新方法試點應用。成立創新方法研究會,以數字化技術促進創新方法推廣與應用。面向廣大青少年和兒童宣傳普及創新方法,培養創新興趣,提高創新思維和能力。

(六)加快推進科技合作

科技合作要樹立大合作、大科技的理念,高起點整合國內外科技資源,進一步拓寬合作渠道,夯實合作基礎。針對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劃重點開發的高新技術產品,全面分析整理國內的院士、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等院校一級學科和國外相關專利等科技資源情況,通過實施科技合作支撐計劃,服務好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深化院士工作站建設,與院士合作開展更多專案,轉化更多科技成果。全面加強與中科院的合作,力爭儘快建設中科院山東分院。適時召開與中國工程院的高層次合作會議,開展與中國工程院的新一輪戰略合作。全面加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的合作,重點深化區域規劃設計、新材料、電子資訊等領域的合作。

(七)加快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專案、基地、人才”一體化原則,強化各類創新平臺建設以延攬人才,突出支援參與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部署和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突出科技人才在科技計劃實施中的主體地位,努力做到引進一個領軍人才、組建一個創新團隊、孵化一個科技專案、興辦一家高新企業、帶動一個新興產業。做好高層次創新人才建設工作,積極參與“泰山學者”工程、引進海外人才“千人計劃”和省“萬人計劃”等工作,加快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向山東聚集。繼續做好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和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為基礎研究領域人才提供支援。完善人才評價使用機制,建立符合人才隊伍成長規律的體制機制。大力弘揚追求真理、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發揚學術民主,倡導百家爭鳴,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

(八)加快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

為加快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及其金融配套政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科技部等五部門印發了《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實施方案》,聯合開展“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並選擇國家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市)、創新型試點城市等科技金融資源密集的地區先行先試。試點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為從初創期到成熟期各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這是我省科技發展的一項重要機遇,是短時間內快速增加科技投入的一項重要選擇。我省將積極爭取進入國家科技和金融合作試點行列,並與交通銀行等金融部門合作開發科技金融產品,推動有條件的企業上市。同時,有條件的市或高新區要探索建立科技銀行。

三、深化改革,創新思維,全面實現科技工作各項任務目標

今年是“”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事關大局、事關長遠。全省科技系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突破常規,提高新形勢下駕馭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確保20xx年各項科技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一是深化改革,增強活力。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全省科技工作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努力探索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著力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統籌考慮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建設等不同要求,對現有省級科技計劃體系進行科學梳理和分類,充分發揮科技計劃的指導和調控作用。對科技攻關計劃進行合理定位,一方面支援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另一方面實現對基礎類計劃研究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開發。根據省“”科技發展規劃,圍繞服務科學發展、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提高省科技獎勵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充分發揮科技獎勵激勵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作用。

二是創新思維,整合資源。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完成新任務,首要條件是創新思維。特別是面對我省創新資源較為短缺的狀況,更要開闊眼界,樹立世界眼光,在全國範圍、全球範圍內整合科技資源,為我所用。省科技廳系統內部單位之間實現有效溝通,協調一致,資源共享。全省科技系統也要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加強相互之間的學習交流,步調一致推進全省科技重點工作。要擯棄“只有經費才是資源”的觀念,積極爭取更多國家級平臺、品牌,通過平臺、品牌凝聚人才,爭取各類計劃落地。要提升發展的境界,爭取更多優質資源。

三是巨集觀指導,抓好落實。結合山東省“”規劃和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科學務實做好我省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確保省委、省政府關於科技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思路落到實處。編制省“”科技發展規劃,要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牢牢把握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條主線,注重發展民生科技,以富民強省和建設創新型省份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基層科技工作力度,推動縣(市)域經濟科學發展。加快修訂完善山東省科技進步條例,形成全社會推動科技進步發展的良好格局。

同志們,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攻堅戰中,省委、省政府賦予科技工作崇高的使命,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我們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黨的xx大和xx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努力實現“”科技工作良好開局,為加快創新山東建設和經濟文化強省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在這裡給各位領導、同志們拜個早年,祝大家豬年吉祥、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幸福!

省科技工作會議領導講話 篇2

同志們:

這次全省科技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統一思想、調整思路,研究部署明年的科技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吳新雄省長作出重要批示,省紀委尚勇書記為與會同志作專題講座。 等一會, 王海廳長將對具體工作進行部署,請同志們結合各自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今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科技戰線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動力,堅持科技創新與科技普及相結合,積極實施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重大科技行動,科技事業穩步發展,科技創新亮點紛呈。一是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取得新成效,整合 2 億元資金支援的 32 個專案進展順利,對全省優勢產業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二是科技大開放取得新成果,爭取國家專案 337 個、資金 3.36 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了 43% 和 55% ;以科技支撐引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中心議題的部省會商取得圓滿成功;參加第十屆深圳高交會,簽約專案資金 22 億元,為歷屆最好水平;承辦的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中國智慧財產權成就展和江西科技創新成果展引進專案 79個、資金 49.2 億元,成效明顯。三是 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 ,國家銅冶煉及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評審。 四是高階人才培養取得新進展 , 顏龍安同志成功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3 位院士後備人才直接提拔為院校負責人。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科技發展戰略和思路符合實際、正確實施的結果,是全省科技戰線的同志克服各種困難、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受吳新雄省長的委託,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崇高敬意!

20xx 年科技工作的成功實踐充分說明,我省的科技創新應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以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培養壯大創業創新人才隊伍和加快形成優勢產業、產品、技術的實際成果作為檢驗科技工作成敗的標準。二是 堅持 大開放戰略,強化大科技理念,積極爭取國家更多的專案和資金支援,爭取發達地區科技資源為我所用。三是 堅持有限目標、重點突破,主攻大專案、抓好大工程,推進高新成果產業化,提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度、顯示度。四是堅持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加強條件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增強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和活力。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創新在全國的位次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社會科技需求不斷增加與供給不足、科技投入不足與產出率有待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與成果轉化滯後、普通人才大量增加與領軍人才缺乏等四個方面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再加上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因素的影響,20xx年我省的科技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正確選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戰略,進一步增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面對當前嚴重的危機及其帶來的嚴峻挑戰,我想和大家一起思考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戰略?

先看這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據有關資料介紹,二次大戰以後,美國和前蘇聯爭霸,投入大量財力用於軍品開發,並積極支援其他高科技領域與軍事有關的科技活動,研發出了通訊、計算機、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帶動了90 年代美國經濟的發展,乃至成為全球新經濟發展的引擎。然而,隨著冷戰結束,美國失去了大量投入軍事研發的動力,國家整體科技投入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下降,研發經費每年減少5% ,導致科技進步下滑,經濟失去了穩定增長的源泉動力。20xx 年中期,美國經濟開始衰退。為刺激經濟,美國政府沒有選擇科技驅動的戰略,沒有把推動經濟發展的戰略放在通過科技創新做強做優實體上,而是過分依賴虛擬手段,刺激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危機爆發已是遲早之事。但危機也使美國政府重新審視科技支撐發展的重大作用。例如,拿出174 億美元支援三大汽車公司渡難關的嚴格前提條件,就是必須實施技術創新和產品更新換代,研發生產電池和油混合動力的汽車。當選總統奧巴馬提出了大力支援科學研究的一攬子計劃,包括在未來10 年,投資1500 億美元重點支援新能源發展,基礎研究經費翻一番,永久性實行研發稅收減免計劃,等等。

再看我們國家是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目標,支援重點企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中央為此出臺了一系列巨集觀調控政策措施,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這些充分說明:戰略的選擇是關係國家安危和經濟興衰的頭等大事。經濟發展必須以實體經濟穩定支撐為基礎,實體經濟的穩定支撐作用來源於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活力。面對金融危機的衝擊,靠什麼“變”壓力為動力?靠什麼“化”危機為生機?靠什麼“變”經濟波動期為發展的機遇期?歸根到底,要靠國家和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要靠企業源源不斷的創新技術和創新產品來推動實體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們科技戰線的同志擔負什麼樣的責任?

這場危機不僅對實體經濟產生壓力,也對科技工作產生了很大壓力。一是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企業紛紛“關、停、限產”,經濟效益明顯下滑,直接影響財政增收和企業研發的投入。例如受到嚴重衝擊的我省銅產業,凡是技術含量低、處於產業鏈低端的粗銅生產企業基本停產,十月下旬前,銅材加工企業大部分處於半停產狀態。二是國際市場需求顯著減少,我國傳統的競爭優勢逐步減弱,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對科技創新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據統計,1 —11 月,省屬國有企業雖然總體上贏利,但增幅比1 —10 月下降了13.2%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去主要靠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低勞動力成本等傳統優勢形成的低質量、低水平的競爭力,根本無法抵禦金融風暴的衝擊和激烈市場競爭的壓力。而目前我省省屬國有企業平均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 ,與創新型企業要求差距甚遠。三是危機使國際間的科技壁壘進一步加強,企業賴以生存和搶佔市場的新技術難以得到,對企業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發提出了更高要求。江銅集團公司新上10 萬噸銅板帶專案,非常希望引進美國奧材公司、荷蘭奧托昆普公司、日本住友公司等世界一流的技術,但這些公司有的明確拒絕,有的以種種理由拖延。四是隨著經濟多年來的粗放方式增長,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顯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對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呼聲越來越高。據江鎢集團介紹,受危機影響,公司現在生產的中低檔產品APT ,訂單顯著下將,每噸售價幾萬元,存貨已達幾百噸。而技術含量較高的鎢硬質合金擠壓型棒,雖每噸售價幾十萬元甚至一百多萬元,但產品仍然供不應求,明年的訂單都已接滿。同樣的市場,面對同樣的金融風暴,為什麼有的產品變成了庫存、訂貨單變成了退貨單、身價“跳水”;而有的產品供不應求、訂單應接不暇、身價穩固,關鍵在於科技創新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實現了產業升級。

分析金融危機給科技工作產生的壓力,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提高創新能力,是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工程;是做強企業、做大產業、解決群眾就業問題的民心工程;是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企業搶資源、搶市場、搶訂單能力的重點工程;是擴大開放、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贏得良好外部發展環境的紐帶工程;是節約資源、保護生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工程!全省科技戰線的同志們都是這項偉大工程的建設者,擔負著對黨、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極端負責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時不我待,義不容辭!

第三個問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們應當確定什麼樣的科技發展思路?

這次金融危機,雖然直接的原因是次貸衍生產品的泛濫,但深層次的根源,還是20 世紀90 年代後,美國始終缺乏足夠的創新成果來支撐新產業興起,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因此,我們一定要站在科技創新才能支援產業興起和提升,才能保持經濟增長不竭動力的角度審視科技工作,用全球化理念、世界性眼光、國際化視角謀劃和部署科技工作。不僅要把科技創新與當前的擴內需、上專案、調結構、保增長的政策要求結合起來,更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全省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加快有江西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形成我省自主創新的長效機制。

有江西特色科技創新體系是不是應該有這麼幾個特色,在此提出來與大家共同研究:

第一 ,更加註重開放。經濟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化解危機、實現科技創新也應該是全球性的。建設大開放的科技創新體系,才能真正“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利用世界文明成果為我所用,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自主創新有機結合起來。

第二 ,更加註重為企業、園區和產業化服務。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價值在於為優強企業、優勢產業和做大經濟規模服務。宜春的“科技入園”、“科技進村”為服務企業發展、產業聚集和新農村建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科技服務“五入園”措施,深受園區企業好評,起到了不斷聚集企業、人才、資源、專案、資訊的作用。他們的經驗啟示我們:園區是企業發展的搖籃,產業是企業發展的依託,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企業靠什麼搶資源?搶市場、搶訂單、搶人才?靠的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這個平臺!資金、技術、專案、資訊隨著人才走,人才隨著什麼走?人才隨著創新的企業、創新的平臺走!因為那裡有他們發揮作用的舞臺!

第三,更加註重發揮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人才是創新體系建設之本。創新體系是創新人才的“吸鐵石”、健康成長的“營養地”、充分發揮作用的“大舞臺”。只有源源不斷出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科技創新體系,才是真正充滿生機活力的體系。因此,一定要把吸引、培養、使用好科技人才,充分發揮創新人才的作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四 ,更加註重形成網路。我省科技資源相對匱乏,而且條塊分割、自我封閉較為嚴重。建設科技創新體系,必須整合資源,使各類科技條件平臺、研發機構、科技服務中心、中介組織、投融資體系聯成網路,加大交流合作和優勢互補力度,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整合創新、協作創新格局。要加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發揮其在網路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強科技研發機構、基礎條件平臺科技服務中心建設,發揮其在網路中的紐帶作用;加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城、特色產業基地和科技園區建設,發揮其在網路中的支撐作用,使之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的重要載體、帶動全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前沿陣地。

二、進一步落實科技創新工作措施,不斷提高自主創新成效

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使我們明確了戰略、明確了責任、明確了思路。從我省實際出發,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成效,關鍵是要狠抓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

第一,加快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步伐。

加快推進步伐,著力點在“四個提高”上:一是提高在建專案推進速度,縮短工期,降低成本,使專案儘快達產達能。承擔專案的地方和單位要定目標、定進度、定時間、定責任,形成專案實施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二是提高服務質量,主動深入一線,瞭解情況、現場辦公,及時協調解決專案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健全和完善專案全過程管理機制,加強排程和跟蹤檢查。四是提高產品搶市場的能力。危機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機遇稍縱即逝,產品如果不能儘快佔領市場,就會喪失先機,產業化就會失去意義。

確保實施成效,著力點則在“三項機制”上:一是健全完善專案評審機制,堅持“部門推薦、專家評審、綜合平衡、好中選優”原則,強化評審機制,確保達到標準的專案優先列入重點扶持範圍。二是健全完善扶持投入機制,加大科技資金整合力度,重點進行開發性、先導性、基礎性投入。三是健全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動態跟蹤,嚴格年終評估,嚴格按要求兌現獎懲。

第二,加快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按照“明確方向、把握重點;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統籌兼顧、分步實施;完善體制、健全制度;突出服務、激發活力;政府主導、多方共建”基本原則,堅持地方需求與國家佈局相結合、自主經營與政府支援相結合、重點突破與全面推進相結合,將條件平臺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主要是 “四個一批”:一是籌備爭取一批,抓緊做好新餘國家光伏產業材料產業化基地、LED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紅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生豬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西中藥國家級生產力中心籌備組建工作,力爭在2-3 個領域實現突破。二是加快建設一批,圍繞高校重點學科和科研院所優勢研發領域,組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大力支援我省優勢領域、主導產業、產業叢集和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或工程中心,組建研發團隊。三是開放共享一批,按照“全面開放、有償使用、政府補貼”的模式,促使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學開發自有平臺,最大限度地提高省級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的社會使用率。 四是引進聯合一批 ,學習廣州科學城的做法,對國內外研發機構到我省建立分支機構的給予獎勵,並享受用地、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

第三,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科技創新基礎建設。

落實“一個成果”、開好“兩個會議”、處理好“三個關係”。落實“一個成果”,就是落實好20xx年部省會商成果,加強與科技部相關司局的對接,切實做到專案落地、資金到位。開好“兩個會議”,就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領導指示,抓緊做好“國際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暨技術博覽會”和“江西省科技專案、人才、技術對接會”籌備工作,以此推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大專案 。處理好“三個關係”,就是要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處理好重大科技專案和條件平臺建設的關係,做到兩手抓、兩手硬、兩促進。通過抓重大科技創新專案,推進條件平臺建設,通過建設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平臺,吸引、支援、扶持更多的科技創新專案;處理好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關係,通過理論研究的指導和實踐探索的檢驗,把握以科技創新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最佳結合點;處理好聚合功能建設和輻射功能建設的關係,使區域內外的科技資源能有效聚合起來,使區域內的創新能力和成果能有效發散出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第四,加快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援。

在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依靠技術創新的中小型科技型企業成長週期非常短。因此,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必須快。一是在物件上,圍繞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儘快幫助提高“四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持續贏利能力。二是在資金上,加大創新基金投入力度,加大對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科技創新專案支援力度。三是在服務上,圍繞特色產業園、特色產業基地,加快建設一批技術服務平臺,為園區企業發展提供各項科技配套服務,幫助他們儘快走出當前困境,步入良性發展快車道。

第五,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

一是 以水稻、果業、油茶和生豬產業的重大戰略產品研發為重點,組織科研力量聯合攻關,力爭在關鍵技術、名牌產品上有新突破。二是圍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設計和篩選生態農業專案,在生態養殖、面源汙染治理、紅壤改良及綜合開發等方面,建立一批生態農業示範基地。三是通過實施星火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促進我省傳統農業改造升級和農村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四是引導支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主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中心,增強持續創新能力。五是加強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發揮其在普及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推廣農村科技成果中的積極作用。

(六)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科技人才隊伍,是提高我省創新型能力的根本保障。當前,一是抓住危機帶來的“人才抄底”機遇,有的放矢,加快引進步伐,做到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二是以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為抓手,以支柱產業、重大基地、重點科研專案和工程為依託,以股權激勵、職稱評定、成果獎勵、智慧財產權保護、政府津貼等政策措施為手段,重點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物、科技骨幹和創新團隊。三是加強培訓,廣泛開展“雙培”活動,採取多種方式和手段,儘可能更多地把科技工作者培養成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把懂經營、善管理的領導培養成科技素質較高的人才。四是進一步創新人才選用和激勵機制。不重資歷重能力,不拘一格選拔使用好科技人才。深化分配製度改革,保護智慧財產權,鼓舞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充分體現科技人員的勞動價值。

三、加強對科技工作領導,進一步開創科技工作新局面

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切實把科技工作真正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認真研究推動本地、本部門科技進步的新思路、新舉措, 為科技創新提供組織保障。

第一,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環境。

一是堅持科技政策在公共政策中的優先地位。 認真落實國家推進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推進國家和我省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相關配套政策及其實施細則的落實,逐步形成包括科技資源共享,促進企業研發、人才激勵、公共平臺建設、智慧財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等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在科研立項、經費支援及評價體系方面向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傾斜。積極實施扶持自主創新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採購制度。二是強化科技投入對自主創新的支援力度。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公共科技投入機制,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加快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重點加強對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公共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加強對企業和社會投入的引導,積極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風險投資基金和擔保機構,完善相關政策保障,拓寬科技投融資渠道。三是完善政府領導聯絡重大科技創新專案制度。堅持和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制度,各設區市、縣(市、區)的每一位政府領導都要負責抓一項科技創新專案,為專案推進排憂解難,建立重大科技專案實施的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確保重大科技專案的順利實施,並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二,進一步完善對自主創新工作績效的考核制度。

加強科技計劃專案管理,對專案的立項、審批和管理進行優化和改革,不斷提高科技專案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加強對重大科技專案實施情況的排程、監督和考核。加快研究科研院所目標責任制考核的制度和辦法,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規範薪酬激勵措施,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對各地、各部門年度科技投入的量化考核,抓緊研究對科技投入的量化考核辦法。落實考核目標、考核措施、考核責任,強化各級主要領導的科技意識,全面提高我省科技工作的綜合績效。

第三,進一步加強各級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自身建設

著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對科技工作規律的理性思考。黨的xx大報告提出,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放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首要位置,對科技部門同志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了,對研究解決科技問題能力提高的要求也更高了。明年初,全省將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希望大家抓住契機,自覺學習,加強調研,重點思考和研究幾個問題。比如,為什麼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戰略的核心?應該解決哪些突出問題?建設科技創新體系主要採取哪些措施?科技工作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服務,有哪些基本經驗值得總結和推廣?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的目標和主要抓手是什麼?還有,要注意在調研中發現成功應對當前危機的典型,總結有效應對的辦法,宣傳創新發展的經驗,使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二是提高抓落實的能力。要善於吃透上情、瞭解下情,創造性地抓落實;善於溝通上下、聯絡各方、形成合力抓落實;善於遵規守紀、不折不扣抓落實。三是加強作風建設。全省科技戰線的同志要大力弘揚抗冰救災和抗震救災精神,迅速融入各類工業園區和科技園區、融入大中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融入重點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專案、融入重點科技條件平臺、融入農村科技示範基地,做到帶資金、帶人才、帶技術、帶專案、帶感情到一線去,為提高我省創新能力搞好服務。

同志們,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積極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考驗,為我省加快崛起、科學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新年即將到來,藉此機會,我給全省科技戰線的廣大幹部職工拜個早年,祝大家新的一年,工作順利、家庭幸福、身體健康!

謝謝大家!

省科技工作會議領導講話 篇3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等精神,總結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任務。省政府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建星副省長親自到會並將做重要講話,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抓好落實。

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廳做工作報告

一、20xx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科技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為產業優勢。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科技廳、教育廳、商務廳、工信委、財政廳、金融辦、新聞辦、智慧財產權局等推進組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在全省深入開展了科技成果招商及轉化對接活動,遴選梳理出數千項省內外優秀科技成果,通過舉辦“全省科技成果招商及轉化對接大會”、“哈洽會”高新技術科技成果展等多種方式,共組織201場科技成果招商及轉化對接活動,落地轉化科技成果523項,簽約額10.5億元,帶動投資95.8億元。各市地政府積極承接轉化哈工大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哈爾濱市投入1億元資金建設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通過參加“國家863專案巡展”等對接活動,落地轉化專案259項;大慶市依託石油及石油裝備產業,通過參加“科技大篷車”等對接活動,落地轉化專案84項;齊齊哈爾市與哈工大對接,簽約轉化“高精密機床研發製造戰略合作專案”等2個投資超億元的專案;綏化市將科技成果招商納入“產業專案升級招商之夏”活動;雞西市以石墨產業優勢吸引省內外投資17.8億元。此外,牡丹江、佳木斯、雙鴨山、伊春、七臺河、鶴崗、黑河與大興安嶺等各市地,也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成果招商和轉化對接活動。20xx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實現112.18億元,同比增長11.62%,其中60%留在省內。

(二)實施產業技術創新行動,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一是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案。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爭取到大型核電站關鍵部件等8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案,獲經費支援3.53億元,同比增長2倍以上;組織實施了“27噸軸重通用貨車關鍵技術研究”等50個省級重大科技專案,突破了“1000MW級核電主裝置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等一批產業核心技術。“高層建築鋼管約束鋼筋混凝土技術研究與應用”等289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二是推進生物產業建設。省市雙層推進生物產業大專案111個,生物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600億元。哈爾濱利民生物醫藥產業園聯合省醫科院、哈醫大,建設生物醫藥研發中心,已吸引63家企業入駐,售銷收入達到120億元。三是支援特色產業發展。通過組織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純石墨開發及其典型應用”專案,一批石墨深加工專案在雞西、鶴崗等地陸續投產,全省石墨產品深加工比重達到37%,石墨精粉就地轉化率達到38.5%。20xx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佔GDP比重達到13%。

(三)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提升。一是支援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新組建了8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企業院士工作站,全省企業研發機構達到472個。齊軌交通裝備公司組建的國家過載快捷鐵路貨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獲批,全省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7家。二是支援科技型企業發展。新培育和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525家,新認定(複審)高新技術企業152家、高新技術產品547項,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635家。7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5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國家技術創新基金支援1.1億元。三是支援企業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20xx年,全省發明專利和企業專利申請量首次實現雙破萬,分別達到1.03萬件、1.04萬件,同比增長46.26%和22.61%。

(四)實施科技園區建設行動,企業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一是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加快建設。已集聚國內外各類科技創新機構143個、研發專案148個、產業專案122個、高階人才2400餘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哈爾濱產業育成中心已入駐18家中科院所屬院所,13個專案落地孵化;創新城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已入駐12個單位,17個國際科技合作專案正在孵化。二是創新型產業叢集加快建設。省市合力推進佳木斯新型農機裝備製造等14個創新型產業群建設。大慶高新區謀劃生成乙烯、汽車等18條產業鏈,培育科技型企業1300多家;齊齊哈爾高新區重型數控機床產業叢集成為國家級試點。全省新認定了8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哈工大、東北農大、哈理工大學科技園成為國家級創業與培訓基地。20xx年,全省5個高新區實現總產值4063.7億元,同比增長13.8%;18個科技特色產業基地實現總產值2158億元,同比增長20%。三是農業科技園區加快建設。新認定17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大慶、黑河2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成功晉升國家隊,全省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達到4個。四是科技和金融緊密融合。啟動建設省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在省財政廳的大力支援下設立了省創新創業天使投資基金,新增科技投融資總額5.3億元,新增專利權質押貸款1.37億元。

(五)實施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行動,科技服務功能穩步提升。一是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有新進展。省科技大廈正式投入使用,省科技資料中心、美國通用電氣哈爾濱創新中心、上海萬達資訊公司研發中心等33家科技服務機構和企業研發中心入駐,已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150餘場。二是行業研究院建設有新突破。省工業技術研院、省綠色食品研究院、省中醫藥科學院先後啟動執行,標誌著我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十大行業研究院成功組建7家。三是對外科技合作平臺建設有新成就。新增哈獸研、哈工大和省對俄工業技術合作中心等3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全省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達到15個。四是科技資源共享平臺覆蓋全省。“龍江平臺模式”成為全國典型,累計加盟單位630個、大型儀器3075臺、檢測專案1.93萬項,開展服務4.2萬次,網上服務金額1.97億元。

(六)實施科技惠民行動,科技成果更多服務百姓、普惠民生。一是實施科技富民強縣計劃。組織實施了20個科技富民強縣計劃專案,新認定法人科技特派員215個、自然人科技特派員1286人,推廣新技術185項、新品種64個。省農科院佳木斯水稻所育成的“龍粳31”超級稻,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為農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二是組織實施民生科技專案。“飲用水安全保障整合技術研究與工程示範”、“乳腺癌基因組學研究臨床轉化應用”、“齊齊哈爾市3G-WIFI城市安全監控系統推廣”等一批民生科技專案加速推進。三是群眾性科普活動豐富多彩。全省共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5000餘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100餘萬份,培訓260萬人次。科技活動週期間共有230餘個科研機構面向社會開放。

(七)實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行動,產學研合作更加緊密。新組建了衛星導航服務和石油鑽採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制定了石墨、衛星導航、馬鈴薯、冷水魚等產業技術創新規劃和技術路線圖,石墨、冷水魚、馬鈴薯等3個聯盟成為國家級試點聯盟。全省32家聯盟中,有國家級聯盟5個;961家盟員單位中,有企業526家、高校147家、科研院所168家。石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企業與科研機構,成立了天然石墨加工新技術與高階應用等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馬鈴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25家企業,合作開展了19項新技術與新產品研發,簽約金額達到2億元。

(八)實施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行動,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一是支援科技人才創新。共組織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910項,獲經費支援4.79億元;承擔省科學基金專案負責人中,35歲以下年輕科技人員比例由16%提高到37%。二是支援人才團隊建設。啟動省科研機構創新能力提升專項計劃,重點支援了省工研院、中醫藥科學院、綠研院、農機院、石化院、農科院等6個科研院所建設人才梯隊。全省新培育創新創業團隊60個。三是通過對外科技合作支援創新創業。成功舉辦了海外學人創新創業洽談會,承辦了科技部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投資對接會等活動,吸引高階智力資源服務龍江發展。有19個專案獲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支援。

(九)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工作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一是加強科技政策落實。分解落實了省委、省政府科技強省建設任務,推進了《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修訂,開展了人才強院(所)政策調研起草工作。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科技創新工作的若干意見》。二是加強科技計劃管理。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省級研發專案全部實現了按企業技術需求申報。開展了財政科技專項經費績效評價,初步實現了財政科技經費使用的量化與常態化管理。三是加強科技宣傳。繼續打造《科技傳奇》電視欄目和《科技廳時間》廣播節目,廣泛營造創新創業輿論氛圍。

(十)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實轉變作風。按照中央和省委第一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部署,在省委督導組指導下,省科技廳黨組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主題,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領導班子帶頭,層層傳導壓力,以整風精神聚焦“四風”問題,以講認真的態度,紮實推進學習教育和聽取意見、查擺問題和開展批評、整改落實和建章立制等三個環節的各項任務,規範了權力執行,取得了轉變作風、教育幹部、推動龍江科技事業加快發展的明顯成效。

雖然我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亟待破解的難題。一是企業還沒有成為創新主體。我省建有研發機構的大中型企業只佔總數的1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6個百分點,企業的創新意識、研發投入、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急需加強。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不高。從全國科技進步水平監測報告看,我省科技綜合實力在全國位居第12位,但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在全國排名第25位。三是科技投入不足。我省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僅為1%,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xx年重點工作任務

20xx年,全省科技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標是:按照黨的xx屆三中全會、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省委省政府“五大規劃”和“十大重點產業”部署,落實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強省戰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科技創新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以市場為導向配置創新資源、支援企業技術創新、轉化科技成果,繼續實施科技“5381”工程,為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全年組織實施50個省級重大科技專案,省內落地轉化成果500項,新孵化和引進科技型中小企業500家,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

重點完成五個方面任務:

(一)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以抓產業帶企業,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支撐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深入實施產業技術創新行動。積極爭取國家科技計劃專案支援。圍繞培育壯大“新字號”、改造提升“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鼓勵支援“民字號”,以市場為導向徵集企業技術需求,加強重大科技專案頂層設計,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招標,組織實施50個省級重大科技專案。在新能源裝備、衛星應用、優良作物品種、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領域,突破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推進生物產業專案建設,加快利民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打造生物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二是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支援企業自建或與大學、院所聯合組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支援專利優勢企業、專利示範企業建立。激發非公有制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新孵化和引進科技型中小企業500家以上,培育50家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科技“小巨人”企業。

(二)健全技術轉移機制。發揮政府搭臺、大學和院所創新、企業轉化的“三位一體”螺旋架構的作用,推動科技成果省內落地轉化與產業化。一是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大力開展科技成果招商和轉化對接活動,充分發揮市地主導作用,抓住招商線索,促進意向對接,落實對接合同,盯緊產業化,全年實現省內落地成果500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到115億元。著力提升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孵化和轉化功能,促進哈工大等高校、科研機構的一批優秀科研成果在龍江落地產業化。充分發揮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場作用,建立起覆蓋全省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集聚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服務成果轉化對接、促進技術轉移。加快科技和金融結合,搭建科技金融平臺,集聚金融機構,新設立股權投資和債權融資2支子基金,專利權質押貸款新增支援2億元,天使基金支援科技型小微企業專案20項。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採用後補助方式,擇優支援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合轉化重大科技成果。二是深入實施科技園區建設行動。支援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建設。完善配套服務功能,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經濟群,加快產城融合,真正把哈爾濱的科技資源優勢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優勢。支援科技園區提檔升級。大慶高新區加快發展超五百億元、上千億元的六大特色產業叢集;齊齊哈爾高新區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完善服務功能;推動有條件的省級高新區晉升國家級高新區;支援黑河、綏芬河建設以對俄科技合作為特色的省級高新區。支援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以建三江、哈爾濱等4個國家級和33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重點,整合各類農業科技資源,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技術整合、示範推廣,把農業科技園區建成“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導區,打造龍江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主陣地。

(三)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以市場為導向配置創新資源,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一是深入實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行動。充分發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用,創新執行機制,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推動重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制訂產業技術創新規劃和技術創新路線圖,打造綠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裝備、交通裝備、機器人、衛星應用等優勢產業創新鏈。二是深入實施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行動。進一步完善和發揮省科技大廈功能,支援科技服務業發展。組建科技服務業聯盟,集聚成果轉化、智慧財產權、投融資、生產力促進、科學資料等科技服務機構,建立科技沙龍,開展論壇、講座、新產品新技術釋出、成果推介、技術難題招標等科技服務活動。支援十大行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推進省屬科研機構資源整合。支援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 使我省以對俄科技合作中心為主體的各型別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系列化和網路化。

(四)健全科技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推進計劃,加強優秀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讓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一是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行動。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加大省科學基金支援強度,重點支援20名45歲以下優秀科技人才承擔傑出青年基金專案,支援40名留學歸國人員承擔留學歸國基金專案,支援100名35歲以下青年人才承擔青年基金專案,培養和聚集一批能夠衝擊科技前沿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援人才團隊建設。繼續實施科研機構創新能力提升專項計劃,支援省屬科研機構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梯隊。建設科技人才庫,新培育科技創新創業團隊60個。支援人才基地建設。推動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大慶高新區建設人才實驗區;以提升孵化功能為核心,鼓勵各地市、園區發展大學科技園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80家。支援對外科技交流合作。舉辦好第五屆“哈科會”、“綠色食品”院士龍江行和產業論壇、海外學人黑龍江創業專題洽談會,吸引高階智力資源服務龍江發展。支援科技人員創業。推進“千名專家下基層”行動,新組建一支工業領域科技特派員隊伍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繼續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鼓勵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二是深入實施科技惠民行動。支援醫藥、環保等民生領域開展重大技術攻關,推進哈爾濱環保產業園和醫療器械產業園建設,組織實施“伊春北部林區林火遠端監控系統應用與民生安全保障”等科技惠民計劃專案。組織科技人員廣泛開展群眾性科普活動,開展好送科技下基層、科技活動周和科普基地建設工作,讓先進技術和成果走進百姓生活。

(五)健全公開透明的科技專案和資源管理評價機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升科技管理科學化水平。一是改革科技資金和專案管理辦法。按照“錢隨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決問題”的原則,把資金用到刀刃上,促進政府引導支援和市場導向作用有效結合,建立財政科技投入與社會資金搭配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堅持科技立項由支援專案向支援方向、由支援專家向支援團隊、由支援企業向支援產業的“三個轉變”,完善專案生成機制。二是優化科技專案審批與管理流程。建立公開透明的申報、評審、立項制度,加強過程管理和資訊公開。加強各類科技計劃統籌協調與有機銜接,整合科技管理資訊系統,全程記錄、痕跡管理。加強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監管,強化法人責任,健全績效評價、動態調整和終止機制。建立科研誠信和“黑名單”制度,杜絕一題多報、重複資助等現象。啟動建立科技報告制度,探索建立創新調查制度。三是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科技資源共享平臺要更多地整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服務機構等省級各類平臺創新資源,更多地引入國家平臺創新資源,形成區域資源與創新服務的整合優勢。

20xx年,我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動創新、服務發展。一是講政治。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對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自覺與黨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重成效。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制訂並落實好支援科技創新創業、鼓勵創新人才雙向交流的相關政策,狠抓落實、務求實效。三是建陣地。聚焦“十大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科技園區、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和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四是強隊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強科技人才培養、科技管理幹部培訓和對市、縣科技工作的指導。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貫徹國務院第二次廉政會議,抓好黨風廉政建設。

同志們,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真抓實幹,攻堅克難,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為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省科技工作會議領導講話 篇4

這次會議是公司××年以來召開的規模較大的一次科技資訊座談會。公司領導十分重視這次會議,明確指示要重點開發對公司安全穩定執行和經營有益處的、實用性強、經濟效益好的專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把手要抓第一生產力,資訊化工作也要一把手親自抓,公司將在適當的時候召開科技資訊工作會,這次會議將為開好公司系統科技資訊工作會奠定很好基礎。這次會議既是多年工作的總結會,又是落實中央領導對科技資訊工作指示,做好下一步工作的部署會。

剛才,××同志就公司科技資訊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存在問題和下一步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具體措施和要求做了重點發言,我完全同意。一些單位也做了發言,都有很好的經驗值得總結,是大家辛勤勞動的結晶。下面結合座談會中提出的有關問題,再講幾點意見:

一、提高對科技資訊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世界範圍內的科技進步、社會資訊化正在形成新的浪潮,推動著社會經濟迅速走向知識化、資訊化的發展道路,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從事科學技術和資訊化工作的同志,必須緊跟形勢,跟蹤技術發展方向,真正認識到科技、資訊工作的重要性,把科技資訊工作當作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好。

堅持把科技資訊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馬克思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更是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英明論斷。黨的xx大又做出了“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決策,號召全黨堅持科教興國,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依靠科學技術和資訊化管理是提高經營和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企業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顯得更為重要。科技和資訊工作在公司的重要作用已逐步得以確認和提升。公司領導一貫重視科技資訊工作,對科技資訊工作有明確的指示:依靠技術進步,不斷提高安全穩定執行水平。要緊緊圍繞解決安全、穩定、高效、經濟執行,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開展科技創新,要注重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和推廣。重視資訊網路安全管理,紮實搞好資訊資源整合,以資訊化推動電網管理現代化。因此,我們要從提高安全、穩定、經濟、優質執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高度,抓好科技資訊工作,為全面提高公司規劃、設計、建設、生產、運營、試驗研究和經營管理的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全方位的服務。

二、加強領導,不斷理順管理體制

⒈“一把手”的重視是搞好科技資訊工作的關鍵

各單位的“一把手”也要儘快到位,完善領導機構,成立一把手擔任組長、主管領導為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科技和資訊化領導小組,並報公司科技資訊部備案。“一把手”必須真正對科技資訊工作負起責任,親自抓,“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抓資訊化建設。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出面都不難”,只要你們單位一把手重視,沒有錢會變成有錢,沒有人會變成有人,肯定會做好科技和資訊化等各項工作。但是,不管怎麼說,總工程師在科技和資訊化工作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取得一把手的支援,在一把手的領導下把科技、資訊工作抓好。有作才會有為,有為才會有位。要切實發揮科技資訊領導小組的作用,做到科技資訊工作“領導小組總體負責、主管領導具體負責、科技資訊管理部門歸口管理、各部門各司其職”的要求。

⒉完善機構和充實人員,提高科技、資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

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是搞好科技和資訊化工作的基礎和關鍵,各單位應該理順管理體制,對科技資訊工作的組織機構進行重新梳理和職責定位,理順工作關係。有條件的單位,也可以設立科研研究機構。公司這次機構調整,精簡了個部門,但是保留了科技資訊部,充分體現公司領導對科技資訊工作的重視與支援。×公司是系統反應最快的單位,他們很快在原來科教科的基礎上設立了科教資訊部,由總工程師協助局長分管。他們還成立了科研研究機構。這樣既可以做到減人增效、又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做出了貢獻,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關於人員問題,該充實的一定要充實,但更重要的是要留住現有人員。大家一定要以感情、以環境、以事業、以待遇來留住人,營造幹事創業的環境。沒有高新的技術,就沒有必要要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只有科學技術發展了,只有幹一些高精尖的技術才有這些人才的使用場所,不然的話,幹兩年行政,幹兩年事務性的事情,博士就變成碩士了。大家要以高新技術專案來留住人才,保持和提高人才的技術水平;待遇當然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在資訊科技方面,建立一個省公司的核心層,這就是以科技資訊部為主和其他各個部門領導、專家組成,公司管的各個單位人員是我們的骨幹層;第三層就是我們外圍的專家層。我們搞資訊化建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有一批大專院校的優秀人才與我們有著密切的聯絡。

⒊健全科技資訊工作會議制度

科技、資訊工作是一項學習型、創造性的工作,不斷地學習、交流經驗,查詢不足是我們搞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措施。各級政府非常重視科技、資訊工作,剛剛結束的省科技大會出臺了不少的政策。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將召開科技資訊大會,會議將表彰先進、出臺有關政策。科技資訊部要每月召開一次月度例會,組織公司管各單位一年召開一次科技資訊工作座談會,各單位也要及時召開科技資訊大會,定期召開科技資訊座談會,宣傳科技、資訊工作的重要性,動員、鼓勵單位內部職工參與科技創新和資訊化建設的熱情。

三、結合大家的發言談幾點想法

⒈落實資金問題。公司每年都拿出部分資金用於科技專案開發和資訊化建設,重點支援重視科技資訊工作的單位和科技含量高的專案,也鼓勵單位自籌資金進行科技攻關,公司將幫助組織成果鑑定和評獎,並在系統內予以推廣。

資訊化裝置更新較快,不能滿足發展應用的要求,各單位在每年的更改和成本費用預算中,應考慮資訊系統的更新、維護費用,以滿足實際需要,保證資訊網路系統的穩定執行和可持續發展。我想,首先,要根據盧總的要求,管好、用好現有的錢,才會有更多的錢用。其次,光要錢,用不好也是不行的。

⒉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力度,科技成果推廣和產品轉化才是科技開發研製的最終目標。成果推廣要充分考慮到科技成果的時效性,在當時為領先水平的成果,過後就可能不是領先的了,因此,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敏感性,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及時將成果進行推廣應用,才能真正為經營、管理、執行服務,真正體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英明論斷。我們將來要強力推行自己開發的成果,不再重複開發已經開發過的專案。

⒊公司對在科技資訊工作做得好的單位和有突出成績的個人,要大力表彰,給以鼓勵,對於做得不好的,當然也要進行批評。公司將出臺獎勵辦法,加大獎勵力度,希望各單位也制定本單位內的科技資訊工作的獎勵辦法,以充分調動科技資訊工作者和廣大員工對科技創新工作積極性、主動性。

⒋請大家認真閱讀本次會議發給大家的科技專案管理辦法和獎勵辦法,並提出修改建議,同時認真填寫發給大家的調查表,按時反饋給公司科技資訊部。這次立項時,基本上每個單位都有專案,一是為了普及科技、資訊專案研究工作,提高大家的積極性。二是解決部分單位科技、資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還有對過去專案的清理、上報工作,請大家月底前必須完成,這也是對大家的工作作風、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檢驗

公司將建立科技專案的申報、諮詢、立項、下達、進度跟蹤、評審、後評估的常態機制,即專案可以隨時申報;申報完成後立即組織專家諮詢;諮詢通過的分批下達;下達的專案必須每季報完成情況、務期必成;專案完成後進行評審和後評估。進一步完善科技專案軟、硬體的招標制,以後發展為科技專案的招標制、合作單位的招標制。希望大家要有做好科技、資訊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我們還將建立類似成果釋出形式的科技專案釋出方式,以利於科技成果的推廣利用,防止重複上報專案。 ⒌要高度重視網路與資訊保安工作。隨著資訊系統應用的不斷深入,網路與資訊保安日益重要,公司已把網路安全執行率納入公司的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網路與資訊的安全工作。在下一步公司安全專案統一實施中,各單位要積極做好配合,整體完成網路與資訊保安建設工作。

⒍關於資訊網路聯網工作。目前資訊網路還有四個單位沒有實現與公司的聯網,今年我們要完成這項工作,以全面實現公司資訊網路的互聯。前天已經召開了未聯網單位主要負責人和有關人員的會議,要求這幾個單位立即行動、積極配合。

、關於資訊資源整合工作。開展資訊資源整合是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資訊系統應用發展的必然。但是,整合的難度也是非常之大的。公司已運作一年,今年已正式開展此項工作。目前,一期開發進入了實施階段。按照“先機關後基層,先易後難,先資料後流程”的原則推廣。

⒏公司科技資訊部要作好優質服務工作,各單位也要主動積極與公司科技資訊部保持聯絡,做到“及時溝通、上下同欲”,發揮科技、資訊隊伍的整體優勢。我也想提醒大家一下,總工程師一定要有大局觀念,一把手安排的事要幹好,副職的急事也要辦好,同時要準確定位,一定要種好自己的地,千萬別種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四、關於會議的貫徹

會後,希望大家積極向單位黨政“一把手”彙報,取得黨政“一把手”的支援,召開一次辦公會辦公會,專題彙報本次會議情況,討論和佈置科技、資訊工作,認真分析本單位的優勢和查詢自己的不足,使本單位科技、資訊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同志們,在座的各位都是科技資訊工作的直接組織者、推動者和實施者,擔負著促進公司和本單位科技進步、提高企業資訊化水平的重要責任。希望大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以資訊化帶動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等各項工作,為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省科技工作會議領導講話 篇5

老師們、同志們、同學們:

學校第三次科技工作會議即將勝利閉幕。這次會議對於全校師生員工進一步深刻領會科技工作的神聖使命,準確把握科技工作的目標任務,著力深化科技工作的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學校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奮力推進研究型大學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老師們知道,上半年我們勝利召開了第三次黨代會,學校黨委認真學習調研、凝聚師生智慧、反覆研究論證,作出了轉型發展的戰略部署,提出“開啟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奮鬥目標。我曾多次強調,這一奮鬥目標在學校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現在,目標已經確定,關鍵在於落實。不抓好落實,任何巨集偉的藍圖、美好的願景,都只能是空中樓閣。建設研究型大學,任務非常艱鉅,涉及到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從哪兒入手?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意見高度一致,就是把科技工作作為轉型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所以,我們把轉型發展的第一個條線會議確定為科技工作會議。

今天上午,袁校長作了很好的工作報告,全面總結了學校科技工作五年來所取得的顯著成績,深刻分析了科技工作在研究型大學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提出了今後一段時期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贊同。剛才,幾位同志的交流發言,非常感人,聽後很受啟發很受鼓舞。在分組討論中,大家暢所欲言,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總的來說,這次會議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內容豐富,開得很成功。在此,我和袁校長一起,代表學校黨委和行政,向受表彰的先進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學校科技工作、事業發展付出辛勤勞動、作出無私奉獻的同志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關於今後一個時期學校科技工作,我再強調幾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明確使命,充分認識科技工作的重要意義

高校的科技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高校科技創新活動與高等教育質量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我們要充分認識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意義。

第一,做好科技工作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黨的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國家發展全域性作出的戰略抉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今年 9月,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在學習會上指出,從全球範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有助於加快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家知道,高校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相關統計顯示,近 10 年來,高校承擔國家科技攻關專案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承擔“ 863 ”專案三分之一以上,承擔“ 973 ”專案三分之二以上,每年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在國家科技三大獎中佔 50% 以上,高校發表 SCI 論文數佔全國的 80% 以上,高校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全國的55% 左右,橫向科研經費十年增長了 4 倍佔總撥入經費的 33%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創新在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高校科技工作的巨大作用,敏銳把握當前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緊緊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牢抓住國家科技發展的“黃金期”,自覺承擔起高校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第二,做好科技工作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迫切需要。 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部,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研究顯示,美國擁有 120 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學,這些大學教育質量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其強大的科技創新來實現的。大家知道,高等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科學研究的支撐。一所大學的科研質量、科研實力、學術水平決定了這所學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說,科學研究是目前高校最豐富的資源之一,是支撐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強大動力。當前,迫切需要我們推動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有效協同,使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人才培養、學科發展和社會服務的資源,實現科教結合。只有實現了科教結合,科學研究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促進育人氛圍的優化和學生科研水平的提升、促進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最終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第三,做好科技工作是推進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必由之路。 黨的強調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同樣,對學校來講,要實現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就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支撐,牽住了這個牛鼻子,就走好了先手棋,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從世界範圍看,研究型大學都具有一流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依託科技創新,他們形成了一批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學科及研究領域,產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培養了大批傑出創新人才。可以說,沒有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就難以培養出高素質創新人才,就難以培育出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就難以支撐高水平學科(領域)的形成。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科技工作對學校事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研究型大學建設。

二、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推進學校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關於今後一段時期學校的科技工作,袁校長已經作了一個很好的報告,這裡不再重複。我要強調的是,科技工作要認清發展形勢,瞄準科技前沿領域,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突出人才隊伍建設,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我校科技工作水平。

一是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 袁校長在報告中提出科技工作“做大體量、做亮特色、做高水平、做強能力”四個方面的總體要求,我非常贊同。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做高水平和做強能力。大家知道,基礎性、原創性的研究在科技競爭中具有制高點的地位。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可以說,原始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是檢驗我們能不能躋身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標準。怎樣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就學校來講,要面向國際學術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要敢於面對一些難題甚至是世界級的難題,加強基礎性研究。要重點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傑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國際重大合作專案上下功夫,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高階平臺上下功夫,爭取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高新技術領域產生一批原創性、標誌性的研究成果。

二是瞄準重大需求協同創新。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國家提出了 20xx 年前高校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其中有“三個轉變”:高校科學研究要超越學科導向,逐步向需求導向為主轉變;科研組織要從個體、封閉方式,逐步向開放、協同的機制轉變;科研要素和資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約,逐步向匯聚、融合的方向轉變。通過這“三個轉變”推進高校科技發展方式的根本改變,從而提升高校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支撐教育質量提高的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我從這“三個轉變”中提煉出兩個關鍵詞:需求和協同。這兩個關鍵詞對我們有什麼指導意義?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 20xx 計劃”。目前,國家相關部委把“20xx 計劃”作為高校科技體制改革的總抓手,放在各項重點改革任務之首。據瞭解,國家將在 20xx 年之前建設 80 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去年首批認定了 14 家,今年認定了 24 家,目前江蘇高校共牽頭 5個。就我校研究型大學建設以及在全國所處的位置來看,我們應當有一席之地。因此,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目前,學校已經獲批 1 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和 1 個省級培育中心。“現代農業裝備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今年也曾奮力衝擊國家級中心。下一步怎麼辦?就是我剛剛提到的兩個關鍵詞:需求和協同。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的第一標準是:國家急需。我們已經獲批的省級中心、培育中心還是準備籌建的中心都要切實領會“國家急需”這個第一標準,首先要充分證明我們所建設的中心是真正的國家急需,要系統思考國家急需什麼、我們的優勢是什麼、預計取得哪些顯著成果,從而真正破解行業、區域等最急需解決的難題。其次,要加強協同,通過創新機制整合資源、匯聚隊伍,不斷凝練、組織完成重大協同創新任務,用實實在在的成果來證明我們能牽好這個頭。做到這兩點,我們的協同創新中心才能成為“國家急需、制度先進、水平一流、貢獻突出”的中心,才能不斷提升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才能大力助推學校研究型大學的建設。

三是突出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是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根本保障,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把人才資源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對學校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必須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作為科技工作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源泉。因此,我們要以更大的氣魄和膽略招攬高層次人才,要改革人才選聘和培育機制,儘快實現院士的突破,要集聚更多的長江、傑青、千人等高階人才。要創新人才管理機制,採取與國際接軌的模式,實行“一人一議”、“按水平定薪”和“聘期考核”等,確保能承擔重大專案,產出重大成果,培養傑出人才。要創新國家級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途徑,推進“大師 + 團隊”模式,形成“以人才引人才”的集聚效應。要大力培養學術基礎紮實、發展潛力突出的中青年學術骨幹,形成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具有很強創新能力的人才梯隊,不斷增強科技工作持續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四是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加強學校科技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大家知道, 20xx 年以來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在重大科技專案、國家級科技獎勵、高水平科研論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這都得益於前些年我們科研政策和制度的調整。因此,在學校事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科技工作要圍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服務社會發展能力以及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等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挖掘潛力激發活力。去年以來,國家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出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和政策,比如中央財政科研專案和資金管理若干意見、改革中央財政科技計劃(整合 973 、 863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等)、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和科技報告制度、修訂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等。我們要儘快熟悉、理解、吃透這些最新政策的精神,並結合學校實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學校黨委會已決定,請袁校長牽頭,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按照“繼承、完善、創新、提高”的原則,進行新一輪規章制度的修訂完善。這裡我著重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科研專案和資金管理的改革。今年 3 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專案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這一《意見》在科研專案分類管理、經費預算、結餘經費使用、勞務費開支、科技成果處置收益、專案承擔單位法人責任等方面對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嚴格要求,同時也為解決高校科研“重申報、輕管理”、完善科研監管體系等提出了明確任務。廣大科研人員和科技管理工作者都要認真學習研究,主動謀劃我校科研管理體制的改革完善。二是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去年 11 月,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對重大科研專案、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新世紀人才、創新團隊、科研獎勵等評價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進一步突出質量、貢獻和能力提升,突出科研和經濟、教育教學的緊密結合。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完善我校科技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健全科技評價制度體系,把科研人員引導到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上來,引導到加強技術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來,引導到促進教學提升教育質量上來。三是進一步推進專職科研機構的建立。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我校已有的幾個專職科研機構已成為學校科技工作的排頭兵,為學校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作出了很大貢獻。今後,我們要繼續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產業創新需求,整合學科、學院和科研團隊的優勢與資源,繼續組建一批校級專職科研機構。各學院也要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學科的發展方向和突破點,瞄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成立相應的院級專職科研機構,在全校形成科技創新工作的新格局。這次會議後,學校會盡快根據大家討論的意見,修改出臺相關科技政策。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科技工作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學校科技工作是一項全域性性、基礎性的系統工程,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全校上下要進一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真抓實幹、狠抓落實,努力實現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 要從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研究型大學建設的高度,緊密結合國家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謀劃學校“十三五”科技工作發展規劃,不斷創新爭取大專案、建立大平臺、產出大成果的思路和舉措。要圍繞科技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加強調查研究,切實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科技工作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各部門、各學院、各科研機構、各學科要加強協調,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特別是科技條線要更新觀念,完善職能,改進方式,要組織好重大專案平臺成果的申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技體制機制的改革上,放在科技工作的規劃引領上,放在尋求社會的廣泛支援與合作上,實現學校科技能力和水平的持續提升。

二是營造良好氛圍。 我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風正氣則人心齊、人心齊則事業興。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優良的學風和學術道德是科研創新的重要前提。要積極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營造勤奮刻苦、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形成淡泊名利、潛心學問的科研氛圍。大家都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育人規律。同樣,在科學研究方面,“十年磨一劍”甚至“終生磨一劍”,才能取得突破性成果。我們要培養和發揚這種精神。這裡我特別強調兩點。一是團隊協作精神。現代科技創新越來越顯現出交叉、融合的特徵,單槍匹馬很少成功很難成功,更多的是集體團隊的力量,以團隊合作、多人共同完成一項科研任務的方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所以,我們要大力培育科研創新團隊,團隊成員要有大局意識和協作精神,要堅決破除山頭主義、文人相輕的陋習,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配合,要在團隊的發展中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創新潛能。二是學術道德建設。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誠信和學術規範,嚴禁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特別要合理規範使用科研經費。社會對高校的標準更高,標尺更嚴,不能容忍象牙塔內和科學殿堂中的違規亂紀行為。前段時間,一些高校的個別教授因科研經費腐敗而被處理,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們要高度重視。全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要嚴以律己,嚴格依據科研專案經費管理的各項規定,合法合理、科學有效地使用經費,堅決杜絕科研腐敗行為。

三是強化責任落實。 這次會議是一次系統的部署,下一步關鍵在於落實,在於“創造性落實”。要進一步理清思路,狠抓重點,紮紮實實地開展工作,使思路舉措變成具體行動,取得實際成效。要進一步加強目標管理、科學考核,建立權責對應、職責明確、獎罰分明的考核激勵體系,把科技工作任務完成情況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要加強改革,真正建立起有利於組織大專案、組建大團隊、創造大成果,有利於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體制機制。相關職能部門要不斷改進科技工作的管理和服務,為廣大科研團隊和科研人員提供一流的指導和服務。各學院各科研機構、各學科各團隊要對照學校確定的目標任務,進一步細化分解,將責任落實到人,形成“層層抓落實,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全校教職工要認真學習領會這次會議精神,腳踏實地,潛心研究,形成“人人有壓力,個個爭貢獻”的生動局面。

老師們、同志們、同學們,科技工作是學校事業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和關鍵支撐。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團結拼搏,進一步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勇攀高峰,不斷開創我校科技工作新局面,努力為研究型大學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