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53W

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_學習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

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_學習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1

尼采說:幸福就是隨著權力的增加,阻力被克服了的那種感覺;英格麗·褒曼說:幸福是有健康的身體和易忘的記憶;盧梭認為:幸福是銀行有豐厚存款,家中有美食佳餚,加上良好的胃口;哲學家羅素認為幸福存在於心靈的寧靜與淡泊;蕭伯納與雨果則認為幸福來自於與他人真正的分享;亞里士多德與奧古斯丁認為幸福是一種美德的體現。

職業經理人認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我的手裡,把公司做成一個世界品牌。”國小老師覺得:“幸福就是我的學生都能成才,我的兒子將來有所作為。”工人說:“幸福就是工資再高一點,加班的時間少一點,能和妻子、女兒散散步、逛逛公園。”起早摸黑的農民說:“我的牛越長越壯,奶賣得越來越多,就能給兒子娶媳婦了,這就是我一輩子的幸福。” 一名井下工作的礦工說:“幸福就是馬上要出井的時候。”不同個體對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將幸福定義為“有錢,有權,有位”之人。可是根據生活中的種種事例來看,富有之人,高位之人並不一定是幸福之人。那麼也就是說幸福與物質表面層次聯絡少,而與精神層次聯絡的多。幸福更多的是人們對現實中自己所處的地位與價值的一種肯定與滿足。缺了這種肯定與滿足,必然導致精神的痛苦。而痛苦過多,擠壓過重,認得幸福感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失望與沮喪,所以做一個幸福的人,更要強調對自己現實的肯定。

物質的過度貧困不容易產生幸福感,但物質的過多充足也會產生幸福感危機,經常有彩票中大獎的時間在現實中產生,我們經常被那些巨大的數字所吸引,進而嘆息。但又有誰去關注一個人突然暴富所帶來的幸福感失衡?我想一個人突然得之自己會得巨大財富興奮的同時,是不是會伴有惶恐,驚懼呢?如果說不是這樣,那麼也就不會有回去鉅獎之後舉家搬遷之事了。騎士事情永遠沒有停止,獲取巨大財富之後恐怕將原先家庭的一種幸福感打破,那麼就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去重塑新的家庭幸福感。

其實我們的幸福來自於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我們的不幸福來自於我們的缺失。我們常常放大我們的缺失,進而產生自己不幸福的感覺。於是對自己所擁有的視而不見。如果我們能夠將人生的生死淡然看成一個必然的過程,學會真正勇敢去面對,將人生酸甜苦辣看成豐富人生的必要成分,那麼做一幸福的人其實很容易。當我們懷有一顆的心,當我們充滿自信,當我們無私的為他人著想,我們都會驚奇的發現自己早已被幸福的感覺圍繞,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

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_學習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2

生活中,人們對幸福的看法並不一致,有時還截然不同。當人們受到疾病折磨時,認為幸福就是身體健康;當人們陷入貧困時,認為幸福就是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能夠吃飽穿暖。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夠全面,且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更多對幸福的定義來自心理學研究。雖然心理學關於幸福的定義還存在爭論,但人們通常認為幸福感是一種滿足感或者愉悅感,是根據個體心理自定的標準對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心理學還認為,負面情緒對幸福感影響較大。在一個較封閉的社會,即使社會物質生活水平不高,人們也可能有知足常樂的心態,幸福感較強;在一個開放社會,人們有了參照系,即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可能出現幸福感的削弱。

從經濟學角度定義幸福,是幸福研究的又一個重要領域。一般認為經濟發展能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這主要是由於經濟發展能帶來生活便利,如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訊、多彩的生活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經濟發展雖能提升人們的幸福感,但它對幸福的貢獻是遞減的,即最初的經濟發展帶給人們的幸福感較強,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它所帶來的幸福感就會降低。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從道德維度對幸福作了分析,認為人生的幸福來源於積極生活和有助於他人的行動,懶惰和奢侈都會導致幸福感的降低。

財富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對是否幸福具有重要影響。沒有基本的物質條件就很難有幸福感可言,特別是對於那些仍然處於貧困狀態的人來說,財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財富不是萬能的,有錢卻不幸福的人比比皆是。還有不少人對財富的理解是片面的,認為金錢就是財富的代名詞。其實,財富可分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物質財富可以用金錢來衡量,而精神財富則不能。對一個人來說,人生境界、才能、思維能力、意志品行、人格修養等都是精神財富,是難以用金錢換取的,但都可能影響他的幸福感。

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有錢買不來幸福,物質財富增加與幸福並不成正比。當然,這不是說物質財富對生活幸福不重要,而是說它是生活幸福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比較而言,精神財富更為幸福所必需。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是否幸福,往往不是由物質財富決定的。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而物質財富只是獲取幸福的手段。

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_學習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3

本學期學習了幸福心理學,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感受,也大大的影響了我的價值觀,人生觀。

我們常常會感到內心空虛,常常會抱怨現實。其實很大原因在於我們選擇了我們不喜歡的生活,走了自己不喜歡的路,到頭來,我們並沒有從追求和獲得中體會到快樂,即便我們最後成功了,我們也未必就生活的快樂。社會上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多人在事業有成之後選擇隱退,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他們大多是迫於社會的壓力,在人生之初選擇了人們所認為的光鮮的人生道路,可是在事業有成之後他們發現這樣的生活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可能他們想要的只是簡簡單單的生活,所以當他們有條件享受這種生活的時候,他們毅然拋棄了現在的一切。

我們常常覺得社會認同的就是對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其實不然。無可否認,社會認同的一定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他是你的需要嗎?這樣做你就真的會快樂嗎?還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嗎?同學三個各有夢想,卻迫於家庭的壓力來到大學學習,他們在大學的課堂裡找不到快樂,他們在大學課堂裡找不到自己。顯然,儘管他們就讀於名牌大學,可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別人的眼中活著,可是這樣的我們並不幸福,說的誇張些我們是在別人羨慕的眼光中過著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痛苦的生活。

可能有些人會提出:“我們連溫飽都解決不了,何談幸福?”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真的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嗎?不,是我們不甘心用一種別人看不起的方式解決溫飽。清潔工,修鞋匠,修車工„„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的把職業劃分為三六九等,這是我們價值觀念的問題,這是社會錯誤的價值觀念導向。如果我們真能突破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念,幸福就不遠了。 那麼,如何突破這種價值觀念呢?我們需要時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這麼做是不是有意義的,我們在做的過程中是在享受還是在忍受,我們為了什麼做這些,是什麼力量讓我們這樣做„„在一連串的思考中我們認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清晰地瞭解自己。記住,你不一定了解自己,這個社會的浮躁讓我們安不下心來,甚至無暇去了解自己,我們必須靜下來,時常回回頭,不然我們很容易就在社會的洪流中迷失了自己。

但是有些人似乎是在做著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這又是為什麼呢?是攀比,是錯誤的攀比。我們常常會感嘆“我和他付出的一樣多,為什麼我得到的少?” 其實這種比較是最愚蠢的,也是最可悲的。為什麼要把自己和別人去比較,這可能就是在競爭社會中形成的慣性思維吧,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當初為什麼選擇從事你現在所做的,你是喜歡它,不是為了從中獲得勝過別人的快感。“人們之所以得不到幸福,是因為人們要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我們在和別人的比較中否定了自己,踐踏了自己的勞動,試想,這樣的活著我們怎能幸福快樂!再者,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常常不知不覺的更換了自己的源動力,從最初的“因為喜歡做而做”變成了“因為要比別人做的好而做”,源動力的改變可能達成的結果會是一樣的,可是在我們心理產生的結果卻不是一樣的。好一點的結果是:可能我們得到了預想的成功,打敗了自己一直認為的對手,可是這種競爭是無休止的,

你將要進行的是下一場競爭,這時都已經很難讓自己停止,我們已經深陷在這無休止的競爭中了,再也沒有原來對這件事淳樸的單純的喜歡了,自然也不會有先前的快樂了。差的結果呢?如果我們在這種競爭中失敗了呢?其實如果你還是“因為喜歡做而做”,這也算不了什麼,既然喜歡就一直做下去嘛,做得差與好交給老天吧。但是對於已經盲目追求的人來說,面對失敗的結果,他們就不能那麼淡定了,煩躁、不安、焦慮接踵而至,輕者會放棄自己所愛,重者可能再也走不出失敗的陰影了。

所以保持一顆持久的對一件事情的淳樸的喜歡的心,我們就不會疲倦,也不會給自己帶來無謂的煩惱。

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_學習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4

著名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正所謂觀念變,行動就變;行動變,習慣就變;習慣變,性格就變;性格變,命運就變;命運變,人的一生就改變。只有擺正了心態,才能最終成就美好人生。這一點毋庸置疑。

八月七號,也就是不久前的幾天,劉翔的預賽著實給我帶來不小的失落感,心臟彷彿一隻被美好期待充的飽飽的紅色氣球,在一瞬間突然爆炸,那突如其來的驚嚇和疼痛可想而知。然而,靜下心來想,這樣的結果對劉翔又意味著什麼?如果說20xx年北京奧運會的一幕帶給劉翔的是一種無奈、自責和不甘心,那麼四年後這樣的一幕在劉翔看來是不是一種不然。正如解說員楊健所說:"他已明白自己可能無法堅持到最後,但仍盡力一搏。”即使結果是最壞的一種,劉翔也能淡定又坦然地面對,面對全國、全世界的觀眾,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最重要的是面對自己那一顆爭強好勝的心。正如我們所見,劉翔再次折回賽場以一種勇敢又淡然的姿態面對觀眾。我們知道他盡力了。

劉翔的這種淡薄的心態在以前的比賽中也有體現。在20xx的大邱世錦賽上,劉翔意外遭遇對手打手犯規,觀眾為他感到可惜,甚至有些憤怒。然而劉翔所變現出的成熟、豁達和從容的風度受到各國觀眾的尊重,這種淡泊的心態也給劉翔帶來別樣的光輝。

還記得無臂鋼琴師劉偉嗎?還記得“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著。”這句振奮人心的話嗎?這個小夥子的獨特經歷和積極勇敢的心態讓很多人記住了他的名字。面對數去雙臂的困境,他勇敢地面對,向命運

發起挑戰,23歲他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舞臺,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男孩的奇蹟。他用自己積極樂觀、堅定不移的心態成就了美好人生。

然而,與這種種美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下社會中一些人的病態的行為。我們時常看到殘疾人被追視的鏡頭,也時常看到乞討者被圍觀的場面,還有老人摔倒假裝無視的情景,這些人都沒有一些良好的心態。為什麼不回到人性的原點,以一種“人性本善”的美好心態來接納他人、看待他人?不知不覺中,這些人離快樂和幸福就越來越遠。

歲月長長路長,人的一生,關鍵的就那麼幾個階段。而高中三年無疑是這幾個階段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你為將來奠基的時期,每一天、每一步都要走好。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養成好習慣。昨天的習慣已經造就了今天的我們,而今天的習慣決定我們的明天。祝願我們所有的同學都能擁有更多的好習慣,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_學習幸福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5

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續愉悅的、穩定的幸福感覺,是指人們生活滿意和高頻率愉快、低頻率的不愉快。只有“知足常樂”的心態,才能獲得較高的幸福感。

談到幸福,人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把幸福和金錢聯絡起來,認為金錢的多少決定著幸福的程度。大多人認為金錢可以滿足人的各種慾望,因此慾望獲得滿足時,人就會湧現出幸福的感受。當一個人窮的時候,能吃一頓美食或者擁有一件新衣服,都會湧現出幸福感,而當他有了錢,這兩個要求輕易獲得了滿足,他就再也找不回那種幸福感了。

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即使佔有了整個世界也無法得到滿足, 所以說金錢和幸福不成正比,而且也有許多東西是無價的,即使擁有再多的金錢也是買不到的。

再者,幸福是源於個人內心的感受,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我覺得幸福感包括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對我們已經擁有的感到滿意,從而會獲得快樂的感覺,繼而可以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幸福:例如擁有一個貼心的朋友是一種幸福,擁有一個和諧的家是一種幸福,擁有一個溫柔的愛人是一種幸福……也許我們不可以在每個方面都有幸福,但是在某一個方面我們一定是幸福的。只要我們把心放寬,對自己的那一點小小的幸福感到滿足,我們一定會是快樂的。在我們被朋友,家人或是愛人需要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

曾經有人提出幸福生活的八大原則:失去學會忘記,得到不忘珍惜;有閒不如有錢,有錢更要有閒;小獎不如不獎,小罰不如不罰;好事分開分享,壞事一起忍受;好事力求變動,壞事力求靜止;好事儘量早說,壞事儘量晚說;好事力求無擇,壞事力求有擇;小中之大,不如大中之小。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會覺得上帝不公平,為什麼會有人很富有而有人很貧窮,有人很美麗而有人很醜陋?可是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卻為你開啟一扇窗。所以上帝對每個人應該是公平的。有的人有錢卻不幸福,有的人貧窮卻很幸福;有的人擁有美貌卻不幸福,有的人雖然長得不是太美卻活的很幸福。只要我們做到真誠待人,努力奮鬥,有明確的目標,能與別人友好的相處,我們就會幸福美滿。

最後祝願所有的人都可以生活得幸福快樂,實現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