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冬季殘奧會2022心得體及感想(精選5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03W

冬季殘奧會2022心得體及感想 篇1

從北京殘奧會報道傳出最多的一個詞是“夢想”。曾經勇敢地和命運拔過河的殘疾運動員們,正在北京、在全世界的面前淋漓盡致地展示生命的夢想——這夢想不獨屬於他們自己,更屬於我們,屬於全人類。

冬季殘奧會2022心得體及感想(精選5篇)

11歲的李月,雙足點地時擁有的芭蕾夢想,並沒有因被汶川地震殘忍地奪去一條腿而破滅。在殘奧會開幕的夜晚,李月成了童話中擁有更多足尖的芭蕾小公主。

輪椅網球選手董福利,7歲時唐山地震奪去了父親的生命和自己的右腿,19歲時照顧她的母親病故,後來與她相依為命的丈夫又車禍身亡……似乎失去了一切的她,在苦難中的唯一夢想是:“重新獲得快樂和成功,絕對能!”

瑞士女孩烏秀拉酷愛登山,在阿爾卑斯山攀冰時因保險栓從冰壁脫落,她墜下深淵……失去下肢的她,歡樂地走出生命的深淵,※※在手動自行車的訓練與比賽之外,還在實現更輝煌的夢想:設計低能耗的環保建築。

李月、董福利、烏秀拉……他們夢想實現的那一幕幕,是人類所有歷史收藏中、是我們所有記憶中最美妙、最動人的一瞬。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在幫助我們、幫助人類實現一個數千年來志士仁人共同追求的和諧夢想——人人平等,大同世界。

是的,所有的生命都需要尊重,都擁有夢想,都渴望精彩。我們知道,還有更多的李月、董福利和烏秀拉,更多沒能參加北京殘奧會的殘疾人,他們的夢想還可能是一朵朵沒有盛開的花朵,他們還在等待雨露陽光。

中國有8300萬殘疾人,這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字。平均每五六個家庭,就有一個殘疾人。感謝北京殘奧會,使我們更加深切地關注這個龐大群體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的夢想。殘疾人火炬手金晶說過一個感受:在國外,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殘疾人;在國內,上街的殘疾人並不多。

“中國的殘疾人為什麼不願意出門?”個沉重的問號,在北京殘奧會之後,非常值得我們思考。試想:不出門的殘疾人,如何去圓他們的夢想?

或者可以解析一下他們不愛出門的幾個緣由:

——由於社會保障機制的不健全,如果家有殘疾人,父母和家庭就背上了沉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負擔。許多殘疾人的生活還相當窘迫,沒有面對陽光的勇氣和心境。

——無障礙設施仍然嚴重欠缺。北京殘奧會使北京成了一個無障礙的城市,但對全國而言,為殘疾人提供的“無障礙”環境仍然嚴重不足。殘疾人出門障礙重重,他們只能選擇居守家中。

——社會對殘疾人的接納度不夠。如果有殘疾人上街,他會吸引眾多的目光,這目光中有憐憫、好奇、驚異,甚至可能有鄙夷。他們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走出家門,面對如此打量呢?

北京殘奧會還有幾天就結束了,它不應該只是一場轉瞬即逝的盛宴,而應該是對全民的一次思想啟蒙與洗禮。希望它帶來的“殘奧效應”,能讓我們重新審視並完善面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體制,重新審視並完善自己的心靈與觀念。

冬季殘奧會2022心得體及感想 篇2

從運動員障礙等級的劃分不難解釋為什麼殘奧會受關注度遠不及奧運會,如果以競技技術和人類運動美學為出發點去看待殘奧會或許你是失望的,出發點也是不對的。殘奧會的舉辦,著重點本身就不是極限挑戰,而是反映人類文明的進步,以及人類頑強不息的精神。這兩樣,需要健全人也需要殘疾人一起努力。

對於殘疾人來說,殘奧會更是一個重要的自我展示平臺,是他們面對命運不公奮發圖強、努力拼搏的最佳精神展示舞臺。本屆殘奧會中國代表團共有251名運動員,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16歲,來自各行各業,有些運動員堅持體育訓練已20多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用超乎常人的意志與生命抗爭。殘疾人運動員需要付出比常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在一次又一次與生理、心理的對抗中尋求突破,詮釋著生命的倔強。

8月24日開賽以來,殘奧會每一天都有這樣的瞬間上演,閃耀著堅韌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神光芒。同時,殘疾人運動員在賽場上展示的友愛和尊重同樣震撼著人們的心靈。28日的女子50米蝶泳S5級頒獎禮上,金牌得主、失去雙臂的盧冬兩旁是下肢殘疾需要坐輪椅的銀牌得主、西班牙選手瑪爾塔和隊友成姣。拍照時,站立的盧冬單膝跪地,為的只是與另外兩名獎牌得主顯得一樣高。盧冬“跪下”的一幕感動了無數人,也收穫了無數讚譽之聲。

像盧冬這樣的例子,殘奧會還有很多很多,每次瀏覽殘奧會的新聞總會被殘疾人運動員積極向上的精神所感動,淚水總會在流淌的邊緣徘徊。殘疾人運動員給予我們遠比奧運會更多的感動,因為他們面對“逆風飛翔”的勇氣和意志比大多數健全人還要堅定。這或許是殘奧會給健全人最大的精神禮物。

冬季殘奧會2022心得體及感想 篇3

有種說法:物慾橫流的年代,感動是一種奢侈品。也有種說法:感動像審美一樣,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北京奧運會和北京殘奧會,加起來才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場內場外,有多少“感動”存在!而其中又包括了多少感動的人、感動的事、感動的物。

大至大氣磅礴的開幕式,小至一條小小的導盲犬,微至志願者雪裡送炭遞上的一根絲線……大至“鳥巢”全場9萬名觀眾在不同的時間,為牙買加的博爾特、中國的王浩齊唱《祝你生日快樂》歌;小至兩名運動員,不因雙方國家的突然“敵視”而賽後相擁相祝;微至幼童撿起地上的一張廢紙,搖搖晃晃地跑去垃圾箱……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八、九月的北京(延伸至上海、青島、天津、秦皇島、瀋陽、香港),在時間、空間、行間的三維座標內,上演著源自體育運動而又展至社會生活的一部“感動”鴻篇鉅製。然而,在所有的章節中,有一種感動,應該是又有著深刻而獨特意義的,那就是民眾社會素質的改變與提升。

沒有不散的筵席,兩個奧運再精彩,再讓我們留戀,也終究要遠離而去,一切將歸於平靜。唯有生活將衡久延續。運動員、志願者們脫下服裝,觀眾們放下手中的小旗,所有的人都要融回社會,非常態復歸常態。

這個時候,以公民角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芸芸眾生,還能不能繼續堅持並創造感動,也許則是最具價值,最有意義的。

我不會忘記,奧運期間聽到、看到的一些感動細節。一次,偶聽北京廣播電臺的體育節目,一女觀眾情緒激動地說道:我昨天去看游泳比賽,周圍的人隔一會兒就互相提醒比賽時拍照別用閃光燈。臨走時還互相提醒帶走自己的垃圾,特讓人感動!

媒體報道:北京奧組委場館管理部官員對記者表示,“此屆奧運會沒有在場館裡出現有些人所想象的垃圾遍地、場館環境被破壞的情況。許許多多觀眾離開時,將瓶子、食品包裝袋等都很自覺地帶離場館,放到指定的垃圾收容器裡。我們非常受感動!有的國際單項組織曾經表示說,應該給北京的市民及世界各地的觀眾發一塊大大的金牌!”

筆者每天下夜班乘地鐵時也注意到,運行了一整天、成千上萬人流動的地鐵車廂地面,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纖塵不染,比國外很多夜班收車時的地鐵都乾淨。

法國大思想家盧梭說過:“民眾德行、教養的提升,才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才是市長最值得誇耀的”。

聖火就要熄滅,奧運專用車道就要歸還,但我們的“感動”卻應該永遠在社會生活中延續下去。這是兩個奧運留給我們的重要遺產!

冬季殘奧會2022心得體及感想 篇4

很多關注殘奧會的人在為運動員的堅韌不拔而喝彩時會納悶,為什麼每個比賽專案中都會由一個英文字母和數字組合而成,比如女子50米自由泳S11級,代表什麼意思?

瞭解這字母和數字組合的含義,更有助於瞭解殘奧會,也明白其中關於公平精神的傳遞。為了保證同一賽場運動員的公平性,必然需要對殘疾程度進行細化。其中,英文字母代表運動員所參加的專案,如F級為田賽(Field)、T級為徑賽(Track)等等,後面的數字則代表了殘障等級。每個殘奧會專案都有自己的分級,總體上分為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視覺障礙、脊椎神經損傷、學習障礙以及其他障礙,這些都需要通過數字來代表,雙位數字中的十位數值代表運動員的殘疾類別,“1”代表視障類別、“2”代表智障類別、“3”代表腦癱及大腦麻痺或後天性腦損傷類別、“4”代表截肢及身材矮小的類別、“5”代表脊髓損傷及部分輪椅組的類別。雙位數字中的個位數值則代表運動員在殘疾類別中的級別,數字越小代表殘疾情況越嚴重,比如視力障礙中的11級為全盲或接近全盲,而13則為符合最低視力殘障標準。具體到比賽中,視力障礙11級必須要有領跑員及戴上眼罩,12級和13級則不一定需要領跑員。

這樣的規則等級制定非常細緻,目的在於確保對每一名運動員的公平性。為了確保這一公平性,運動員也是有級別區分的,比如PPS(殘奧會級別永久狀態)、PRS(殘奧會級別核查狀態)和PNS(殘奧會級別全新狀態)。其中PPS不需要再進行分級,因為他們曾多次參加殘奧會或者世錦賽,已有了準確分級。

相比於健全人,殘疾人的賽事準備工作更多也更為細緻,最主要的是安全性和公平性。現代奧運創始人顧拜旦曾說“奧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戰鬥”。而殘奧會最能彰顯“戰鬥”二字,因為運動員們都是經過了難以想象的磨難才得以踏上賽場,他們身上所展現的精神才是賽事的精髓,所以公平安全的競賽環境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也是一種尊重。

冬季殘奧會2022心得體及感想 篇5

20_年北京的秋天格外斑斕。當人們還在收穫著奧運盛典的豐厚饋贈時,彰顯人性光輝與生命尊嚴的08年北京殘奧會又如約而至。

相聚在北京殘奧會的體育健兒,以出色的競技水平和昂揚的精神風貌,演繹著殘疾人與健全人“同屬一個世界,共求美好夢想”的深刻主題,傳揚著“超越·融合·共享”的鮮明理念。中國相繼奉獻給世界的兩個奧運同樣精彩,也帶來別樣的啟迪和感奮。

顧拜旦歌贊,奧林匹克精神是一所培養高尚情操和純潔心靈的學校。在殘奧會賽場上,將被世人永遠銘記的那一幕幕特殊的“超越”,讓所有參與者、觀看者更強烈地感受到陶冶情操、盪滌心靈的震撼和力量。肢殘運動員艱難地搏擊水浪衝向終點時的歡呼,腦癱運動員躺在推床上雙臂奮力擎起槓鈴時的吶喊,昭告著他們不畏身體缺憾、付出比常人更多艱辛挑戰極限的生理超越。“我不能選擇命運,但可以選擇對待命運的態度”,“悲劇不在於沒有實現目標,而在於沒有目標”,殘疾人運動員的這些人生箴言,宣示著他們沖決歧視偏見、渴望平等參與社會的心理超越。他們的人生因自強不息、追求卓越而煥發異彩,比金牌更閃光的精神境界的超越,更動人心魄、更催人奮進。

殘疾是人類發展程序中不可避免地付出的一種社會代價。當今全球殘疾人總數約6.5億。以空前規模笑迎五大洲朋友的殘奧會,確切地說,是更完整意義上的人類體育慶典。“融合”,不僅標誌著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燦爛文明的又一次雄偉交匯,而且凸顯著殘疾人與健全人和諧共融、攜手同行的厚重人文蘊涵。賽場內外,志願者手腕上的“微笑圈”無聲地傳遞著理解和友善,鏗鏘的中國語彙“加油”成為通用的“國際語言”。加拿大記者評述:“中國正擁抱整個世界,每個人再次在奧林匹克大家庭中贏得真誠的微笑和尊重。”“融合”理念的傳播,將喚起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更深體認和倍加珍視,匯聚起推動世界和平進步、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強大力量。

殘奧會為殘疾人實現夢想、放飛希望提供了廣闊天地。殘疾人與健全人一樣追求瑰麗夢想,追求生命價值。北京殘奧會倡導的“共享”理念,響亮地傳達了殘疾人共享社會文明成果、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的共同心聲。殘疾人在體育競賽中的優異表現以及在其他領域的驕人業績,無可辯駁地證明,他們同樣是書寫歷史、創造歷史的主人。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理解、尊重、幫助殘疾人這個最需要社會關愛的群體,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國際社會的崇高職責。國外網站載文說:“北京殘奧會顯示出中國以集體主義尋求和諧與共享理想的巨大而有效的努力。”“聯合國人權獎”、“聯合國殘疾人十年特別獎”、“聯合國和平使者獎”,記錄著中國推進殘疾人事業、踐行“共享”理念的強勁足音。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豐收的最大喜悅永遠屬於播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