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44W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1

科技注入 激發無限潛力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4月正是冬季馬鈴薯收穫的季節,小型拖拉機順著壟墒來回穿梭翻土,密密麻麻的馬鈴薯從地裡蹦躂出來,村民們緊隨其後,挑選、分級、裝箱。作為最新開闢的全國最早上市的馬鈴薯產地之一,蒿枝壩及其周邊村寨出產的新鮮馬鈴薯當天就被運往昆明,為種植戶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全部收完估計能分得1萬多元的純利。”看著這樣的豐收景象,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委會副主任張文清懸著大半年的心總算踏實了不少。

去年,中國工程院在村裡的蒿枝壩村民小組實施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專案。由於村裡從未種植過冬季馬鈴薯,張文清和10多名村組幹部帶頭,每人出資1.2萬元入股,依託蒿枝壩拉祜雅專業合作社,從村民手中租來了100畝土地,示範種植。

“通過初步測產,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瀾滄專案冬季馬鈴薯示範基地種植,最高畝產為4.7噸,平均畝產3.3噸,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訂單價格,每畝增收9000多元。”從去年11月播種到今年4月收穫,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團隊用亮眼的成績單贏得了群眾的信賴。

一陣春風吹過,思茅松林沙沙作響,乾燥的松針輕輕飄落,覆蓋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為天然的保溼層,讓三七避過了冬春乾旱季節。

走進瀾滄縣竹塘鄉李召樑子的思茅松林裡,開展三七種子直播和種苗移栽試驗的地塊,嫩綠的三七小苗齊刷刷冒出土層,眼下已長到10多釐米高,超過90%的出苗率,小苗長勢喜人,這印證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團隊的調查結果:該試驗點冬季3個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氣溫13.7℃,平均溼度78.46%,非常適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長。

在每片示範種植基地,都有一個監測器掛在松林間。“這用來收集降雨資料,全天候監測種植區域的土壤、大氣狀況。”雲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博士劉屹湘說,在雨季來臨,降雨量到達警示值時,就需要利用避雨膜調節雨水,控制病蟲害發生。就是憑著這樣嚴謹的科學管理,朱有勇院士團隊逐步形成了思茅松林下三七種植的關鍵技術指標,探索建立了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標準。

“林下三七可以實現生態有機種植,預計每畝產量50公斤至80公斤(乾重),村民每畝林下三七可收入5萬元至15萬元。”毛如志博士說。

毛如志博士是中國工程院派駐瀾滄縣竹塘鄉掛職副鄉長。他告訴記者,中國工程院幫助村民制訂了短、中、長期相結合的產業發展規劃,目前各產業成效初顯。

在雲山村蒿枝壩馬鈴薯種植示範基地,正忙著撿拾洋芋的拉祜族群眾李扎謝臉上洋溢著喜悅,他告訴記者,這裡採收洋芋的群眾都是附近幾個村的,他們從去年11月份開始就受僱在這裡幹活,每天60元的工錢,從鬆土、墊肥到種植、管理全程參與。他說:“我已經學會了技術,明年自己家也種。”

記者瞭解到,各專案自去年9月份陸續開展以來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種植4畝林下三七,出苗率達90%以上,達產後每畝可增收5萬元至15萬元;完成100畝冬季馬鈴薯,畝產3噸,產值達90萬元,每戶平均純收入達2672元;完成50畝冬季蔬菜種植工作,蔬菜長勢良好,預計每畝增收9000元;為186戶農戶發放種豬2頭、雞苗10只,每戶農戶可創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畝冬季鮮食葡萄種植,目前長勢良好,預計20__年4月第一次產果。

經過中國工程院開展的系列精準扶貧工作,瀾滄縣特別是竹塘鄉的脫貧攻堅成效已逐步顯現。思路更加清晰、舉措更加明確。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支援和人才幫扶,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榮廷昭院士和傅廷棟院士的《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畜牧業》、陳宗懋院士的《普洱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鄧秀新院士的《熱帶水果關鍵技術》、黃璐琦院士的《中藥材資源普查》等院士扶貧專案正相繼落地實施。

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縣脫貧攻堅方興未艾。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瀾滄縣脫貧攻堅的成果已一項項留在瀾滄的大地上。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2

“讓農民過好一點”是朱有勇的初心,而“農民院士”是各族群眾和社會各界給朱有勇最親切、最貼切的“暱稱”。朱有勇22歲考入雲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從此便與“三農”結下情緣;朱有勇2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便烙上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留學澳大利亞,任國家農業生物多樣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導,任國家973計劃專案首席科學家……獲得國際農業磋商組織優秀成果獎、雲南省自然科學研究一等獎等國際、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4項,主持完成863、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發展銀行及省部級專案20餘項,研發技術累計推廣面積1億餘畝……太多學術和科研貢獻,太多頭銜與榮譽光環,但朱有勇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選擇脫貧攻堅最前線作為他的新戰場。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60歲之前的朱有勇已經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歲之後的他主動請纓到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扶貧。為了交流,他從頭學習拉祜話;為了“扶志”,他進村入戶去動員;為了“授漁”,他他挽起褲腳,直接跪在田地裡示範種植;為了“扶智”,他先後收了1500個農民學生。蒿枝壩組寨子是他的“工作站”,迷彩服是他的“作戰服”。五斤重的“神奇土豆”,藥企搶買的“有機三七”,“冬閒田”變“致富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有了自己的特色產業,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播撒到祖國的邊疆,讓科技扶貧的花朵在千家萬戶裡綻放,“農民過得好一點”的初心碩果累累。

“會種莊稼的農民”是朱有勇對自己的定位,“農民院士”是群眾對朱有勇的褒獎。“時代楷模”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鋒兵,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心繫“三農”的“農民院士”。打贏脫貧攻堅戰,已經到了啃最後硬骨頭的決戰階段,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朱有勇這樣的榜樣,讓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仰、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汗水和血水揮灑在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戰場上,把初心和使命踐行在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舞臺上,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3

院士下田 把脈產業發展

“那段時間,朱院士白天在田間觀察記錄,晚上召集大家討論研究,目的就一個,找準當地最適合的種植專案。”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專案組成員、雲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教授朱書生說,每天清晨,植被還掛著露珠,朱有勇和團隊成員便拿著儀器下田了。

經過對瀾滄縣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分析後,朱有勇院士和大夥一致認為,這裡具備發展冬季馬鈴薯和冬早蔬菜產業的條件。“冬季馬鈴薯在11、12月播種,翌年3、4月收穫,瀾滄可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產區之一。”團隊成員、雲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博士黃惠川說,由於氣候條件要求嚴格,可種植產地較少,因此冬季馬鈴薯鮮薯價位高,訂單收購價可以達到每公斤3元,是正季價格的5倍左右。於是,20__年10月,在蒿枝壩完成了冬季馬鈴薯百畝示範和冬早蔬菜50畝示範。

同時,朱有勇院士團隊調研發現,瀾滄縣境內有大面積退耕還林的思茅鬆,林下經濟本來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卻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他們發現,松樹的揮發物具有很好的驅蟲防病作用,在瀾滄發展林下優質中藥材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發財”的好路子。“到20__年,雲南省三七種植面積約為40萬畝,總產值達800億元,如果能在瀾滄順利開展林下三七種植,對百姓脫貧致富將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朱書生說,通過多次實地調研,他們還發現瀾滄縣的松林氣候環境適宜三七生長,於是決定在竹塘鄉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開展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林下三七種植試驗,建立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標準,輻射瀾滄乃至整個普洱市林下經濟的發展。

兩年多來,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專案組經過多次實地調研,決定在瀾滄縣竹塘鄉東主村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開展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種植和禽畜養殖等專案示範點建設。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4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學農愛農為農,四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態度致力於科技示範扶貧、教育培訓扶智等,帶領瀾滄直過民族“拉祜族”農民走上生態脫貧致富之路、綠色發展之路。

蒿枝壩村是一個以拉祜族為主的邊境“直過民族”小村寨,那裡地處熱帶雨林區,溫度高、日照長、水資源豐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種植條件好。但因為沒有技術、沒有產業,當地群眾素質型貧困問題突出,良好的自然條件並沒有利用起來。20__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60歲的朱有勇到這兒長期駐村,他和團隊在當地推廣冬季馬鈴薯無公害超高產技術,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種、如何賣;帶領團隊根據三七的生長髮育自然規律,模仿三七生長的環境創立仿生技術,最終克服了連作障礙;開設馬鈴薯種植、林下三七種植、畜禽養殖、中草藥材種植等培訓班,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理論、教生產,手把手地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種植……5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為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

朱有勇說,“我不過是一名農民院士,農民在前,院士在後”。我們要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把工作幹在貧困群眾的心坎上,用切實的行動幫助困難群眾脫貧增收,早日讓各族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5

餘旭,美麗的四川姑娘。20xx年,她曾上央視春晚,表演小品《我心飛翔》。

“請祖國檢閱、請人民放心!”在20xx年央視春晚上,以國慶60週年首都大閱兵為背景的小品《我心飛翔》,藝術地反映了人民空軍崇尚榮譽、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16名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以颯爽英姿、鏗鏘誓言,向全國觀眾展示了新一代空軍官兵的藍天情懷。

《我心飛翔》講述了一個關於“備份”女飛行員的故事。在參加國慶60週年首都大閱兵前夕,為確保閱兵任務萬無一失,必須要在參加閱兵的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中,確定一名素質全面,飛行技術過硬,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替補到所需機位的“備份”飛行員。為此,飛行大隊長(閆妮飾)前往動員,01號飛行員(殷桃飾)主動幫助做其他隊員的思想工作,其間發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最後,隨著舞臺升降機緩緩升起,16名殲擊機女飛行員列陣舞臺展現在億萬觀眾面前,此時大螢幕上再現閱兵時人民空軍戰機飛過天安門上空的巨集偉畫面,為作品畫上了震撼人心的感嘆號。

“我們都沒想到,亮相春晚就1分鐘,會引起全國那麼多人對我們的關注!”當時,回到成都休假的餘旭談及這次上春晚,高興地說:“真的,我為我們空軍感到驕傲,我為四川四個女飛行員感到驕傲。”

餘旭說,20xx年4月2日,16位女飛行員從全國25萬報名者中挑選出來,譽為“空中寶貝”,“我和陶佳莉、鍾芹、何曉莉等四川女孩,都是1986年生的,我們4個人都屬虎,一起參軍,一起上學,一起參加閱兵,這次一起上春晚。自從入伍後,我們親如姐妹,互相學習,表現都很好。”

我們作為年輕的飛行員,有很多需要做好的事情,在工作學習方面要做好自己的思想穩定工作,加強飛行員的職業道德,崇尚敬業精神,提高綜合素質,嚴謹飛行作風,刻苦鑽研飛行技術,尊章守紀,做一名手冊飛行員,確保飛行安全,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在自己的崗位上充分發揮青年人的聰明才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航空事業的壯麗起航獻出自己的力量。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6

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時強調,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任務。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回首20__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對陝西提出追趕超越和“五個紮實”要求。五年來,全省上下紮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紮實加強文化建設,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紮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推動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諄諄囑託,眷眷深情。在這個春意盎然的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肯定陝西踐行追趕超越和“五個紮實”取得的成效,對陝西作出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重要指示,提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等五項要求。“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三秦兒女信心更足、動力更強!

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加之疫情不可避免給我們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帶來挑戰。全省上下必須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摧傷雖多意愈厲,直與天地爭春回。”疫情陰霾終將散去,三秦大地已然春暖花開!讓我們“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越是艱險越向前,萬眾一心加油幹,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7

伍淑清在訪問中表示,香港近期風波暴露出的一大問題是年輕人的思想狀況。她指出,政府長年對年輕人國民教育的忽視,導致很多年輕人完全被社交媒體洗腦,成為反政府、反體制和反中國的人,這將是一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她認為,社會已經失去整整兩代年輕人。伍淑清表示:“我會放棄(這些年輕人了),不會再浪費時間去跟他們講什麼,因為他們的腦子已經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事情。”

另一方面,伍淑清亦在訪問中亦批評香港部分公務員自稱“政治中立”,所以面對社會危機什麼都不管,有些人只考慮自己的飯碗,甚至還有一些公務員參加反對政府的遊行。伍淑清認為前些天懷疑參與非法活動被捕的海關、律政司、醫生等人員,“他們既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也不清楚什麼是合法的,(就是)一窩蜂。”

經濟下行週期至少三年

日前,香港政府公佈今年第三度本地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下降2.9%,為10年來首次下跌。伍淑清認為,今年十月香港的經濟資料只會“更慘”,而明年二三月份可能要比今年年底更差。她說,香港的旅遊高峰期是七月到十一月,但現在酒店入住率只有20%,很多店舖關門,內地、外國遊客來的人都少了。

伍淑清相信,香港經濟的“下行週期”恐怕至少要持續三年。她感嘆道,深受其害的香港商界其實應該站出來做些事情,可惜現在敢站出來講的人還太少。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8

有一個名字叫“王家壩”,有一種精神叫“王家壩精神”。20日上午8時32分,接國家防總命令,有“千里淮河第一閘”之名的____省____市阜南縣王家壩開閘蓄洪,頃刻間,良田變河澤。這是王家壩閘自1954年以來第16次開閘蓄洪,也是時隔13年後,濛窪蓄洪區再度啟用。

淮河汛情進入嚴峻態勢,抗洪進入最危急的時刻,蓄洪區內4個鄉鎮、20__餘居民將簡單的家當綁在三輪車上,趕著牛羊,帶著雞鴨,連夜有序撤離。“舍的是我和親朋的小家,為的是壩外人民的安居樂業。”這種舍小家為大家、舍區域性顧全域性的“王家壩精神”感動人心、鼓舞人心。

“王家壩精神”是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是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是軍民團結、幹群同心的同舟共濟精神;是尊重規律、綜合防治的科學治水精神。緊要關頭,大力弘揚“王家壩精神”,凝聚起億萬人民全力戰“汛”的磅礴力量,是奪取防汛救災最後勝利的堅強保障。

幾十年來,幾代阜南百姓用開閘蓄洪的壯舉詮釋了“舍小家為大家、舍區域性顧全域性”的偉大意義,也用奉獻、堅守、不屈與樂觀,展現出____人民的濃厚家國情懷。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9

1990年,延遲兩年退休的葉連平還是離開了講臺。在很多人看來,辛苦大半輩子,總算可以歇歇了;但葉連平說,那是他人生中最難過的一天……

退休後,附近學校但凡有老師生病了、離職了,他不問待遇、不講條件,第一時間出現在學生們面前,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就這樣代課,一晃又是10年。20__年,葉連平正式創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節假日免費給孩子們補課。19年來,1000多個孩子從這裡走出;現在還在上課的,仍有156個。

“讓學生親眼看看,比上課講多少次印象都深”

這天,葉連平特別高興,他的學生江明月來看他了。“我不叫他老師,叫他爺爺。”江明月笑著說。20__年,江明月還是卜陳學校七年級的學生,因為語文老師臨時有事,她遇到了來代課的葉連平。家訪中,葉連平發現江明月的家離學校太遠了,覺得江明月每天把大量時間花在路上,影響學習,就和她父母商量,讓孩子住到自己在學校附近的屋子去。

從此,江明月在葉連平家,一住就是兩年。“葉老師輔導我的學習、照顧我的生活,還聯絡不同科目的老師來幫忙。”江明月說,“一次家訪改變了我的人生。”如今在南京工作的她,每當有空就回來探望爺爺。

像江明月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

1993年,葉連平到縣辦中學代課。“48個人登記在冊,教室裡只有22個人,這怎麼上課?”45天,他騎自行車跑遍了48個學生的家,勸家長、勸學生,硬是把學生湊齊了。畢業那年,這個班有11個學生考上中專,而另一個平行班只有3人。“不家訪,怎麼能完全瞭解學生的情況、怎麼能把他們教好啊!”葉連平說。

將近20年,他就這樣騎著自行車,奔波在去學生家的路上,直到幾年前不慎被撞傷,查出腦溢血加腦膜炎……“現在腰有些直不起來,出不了遠門,騎不了自行車,累的時候只能坐在板凳上給孩子們講課、批作業了。”葉連平有些遺憾。

“老師的工作,絕不止在三尺講臺上。”這是葉連平堅持的理念。他還有個規矩:每年帶孩子們外出遊學兩次,參觀科技館、博物館、烈士陵園,花的都是自己微薄的退休金。

“有一次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很多孩子都哭了。”葉連平說,“讓學生親眼看看,比上課講多少次印象都深。”

“我沒有那麼亮,能做的微乎其微”

“曹冬霧,家庭困難,600元;王妹,父病母離異,600元……”一張鮮豔的紅紙貼在牆上,這是20__年葉連平獎學金的發放公告。

20__年,葉連平同烏江鎮政府、卜陳學校三方籌款6萬元,成立了和縣烏江愛心助教協會暨葉連平獎學金。目前,獎學金的規模已達30多萬元,發放了7屆,惠及132名學生。

“原想等我‘走了’以後把積蓄捐出來做點事,但現在就實現了,我很高興。”葉連平說,隨著自己的事蹟被傳揚開,不少學校邀請他去講課,不少人來捐款捐物,他把錢都投入到獎學金裡。

葉連平也和很多高校建立了聯絡,每年寒暑假都有大學生來。“之前有香港大學的學生來代課,他們的宗旨是快樂英語,寓教於樂,給我很大啟發。”葉連平說著,翻開了自己破舊的筆記本,檢視著記錄。

王簡是合肥市一所幼兒園的老師,20__年暑假,作為巢湖學院的一名學生,她來這兒支教過。“我以葉老師為榜樣,努力地工作。”王簡說。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牆上掛滿了錦旗和獎狀,其中一個寫著:“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葉連平搖搖頭說:“我哪是什麼燭光,我沒有那麼亮,能做的微乎其微。我充其量是隻螢火蟲,因為失去的時間太多了,怎麼也補不回來,我只想追趕時間……”

一天上課結束,葉連平倚在門口,微笑著望著孩子們蹦蹦跳跳遠去的背影,眼神裡,滿是欣慰和期許……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10

洪水進家園,良田變汪洋。____20日8時31分,淮河王家壩閘開閘放水,滾滾淮河水又一次流進濛窪蓄洪區。這是濛窪蓄洪區第16次開閘蓄洪,王家壩人再一次用開閘蓄洪的壯舉,詮釋了“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面對蓄洪,王家壩人這樣說——“為了削減淮河洪峰,確保兩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滬交通大動脈、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我們王家壩人義不容辭。”“請黨和政府放心,我們絕對服從命令,顧全大局。”“我是老黨員,我帶頭撤離。”“人在堤在,洪水不退我們不退。”

王家壩閘開閘蓄洪的訊息,經中央、省、市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出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有人感慨、有人淚目,凝聚起同舟共濟的拳拳力量。

有一種感動在心頭——網友“春風十里不如你”:“舍小家為大家”,這六個字對於淮河沿岸的蓄洪區來說很沉重,從小不明白莊臺的意義,長大才明白是世代人的付出。網友“趙振宇”:每一次看到濛窪人民為了防洪撤離的場景,都久久難以平復心情,希望可以多給他們一些幫助,共同渡過難關。

有一種牽掛在縈繞——網友“假裝”:這裡是我的家,敞開胸懷的王家壩,每一次艱險來臨的時候,不計較得失代價。網友“一塊咕嚕肉”:為王家壩點贊,洪水無情王家壩有情,願洪水早日退去,願你們早日重返家園。

有一種精神在傳遞——網友“頂影”:王家壩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網友“善於知足”:最淳樸善良的農民,“舍小家為大家”,他們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淳樸的文字,厚重的情誼。王家壩精神是王家壩幾代人努力奮鬥積累的寶貴財富,是潁淮兒女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全國各地網友的關心和關注,激勵著蓄洪區人民不怕困難,戰勝洪災,守護家園、奮力前行。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11

一個擁抱,溫暖了冰封的內心

一段時間工作下來,毛卓雲慢慢發現,這些在押人員內心很敏感,也很脆弱,他們害怕冷漠和歧視,渴望被關愛。

一開始,為了民警的安全,所裡四處找有經驗的部門諮詢,購入了一批防護服和安全設施,還特意改造了幾間隔離性強的專門看管監室。

這套裝置,毛卓雲就用了一次。“穿得和宇航員一樣,他們連我的臉都看不見,心理距離太遙遠了。”他乾脆就和平時一樣,穿著制服就找在押人員談話去了。

距離在一次次談話中拉近,彼此也有了肢體接觸,儘管只是拍拍肩膀、握握手,或者一個擁抱,但對很多在押人員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尊重和安慰。“毛警官,自從我得艾滋病以來,親朋好友都不敢來見我,而你卻敢這樣和我面對面交談。”曾經的一位在押人員陳某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面談話時,毛卓雲給他的那個擁抱。

艾滋病監區在押人員中,有近七成是吸毒或販毒人員,他們情緒極不穩定。毛卓雲要採用各種辦法,對他們的心理進行疏導和干預。

一次一名在押人員得知自己的判決後,突然情緒失控,在監室內自傷自殘。“當時他臉色發白,雙手冰涼,對人生充滿了失望、怨憤。”毛卓雲用了很多辦法安撫,效果都不明顯。最後,冒著被攻擊甚至被傳染的風險,毛卓雲走上前去,擁他入懷,才令他漸漸平復。“我該怎麼救贖?”幾次談心談話下來,這名在押人員突然問毛卓雲,又一字一句地說道,“我要好好活下去。”毛卓雲趁熱打鐵,告訴他,做好事,一天做一件好事就是救贖。於是,他從擦床板做起,每天積極打掃監室。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12

24日上午,五華縣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和陝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會議及省委、市委常委會會議精神,研究五華縣貫徹意見。

五華縣委書記吳暉主持會議。朱少輝、鄧伯錦、葉天泉、傅國強、鍾光振、張愛芳、王建華、劉敬東、羅麗思、招業斌等縣領導參加會議。

會議強調,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市有關會議精神,準確把握當前形勢,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兩手抓、兩手硬、兩促進,最終奪取雙勝利。一要深刻領會黨中央作出的從“六穩”到“六保”決策的深層次含義,結合部門職責和自身工作實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分類分項分輕重緩急,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二要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按照既定部署,靈活應對,確保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復學復課安全有序,尤其是復課復學工作,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進一步強化防控力量和物資保障服務,提升校園周邊治安環境水平;“五·一”小長假即將到來,面臨著人員聚集和疫情防控雙重風險,要拿出翔實的應急預案,為廣大市民群眾歡度假期營造祥和、愉快的節日氣氛。

會議強調,得益於紮實的發展基礎,今年第一季度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經濟指標進入了全市前三,呈現危中向好、穩中向好的態勢。但我們要辯證看待問題,要把受疫情影響帶來的困難想得更充分一些,把影響的週期想得更長久一點,做到化危為機。要保障基層運轉,開源節流,立行立改;要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簽約的專案儘快動工、動工的專案加快進度、有意向的專案要持續跟進,充分發揮固投拉動作用;要服務保障重點專案建設,實現鎮鎮有專案,以專案帶動凝聚人心,增強廣大群眾的自豪感、幸福感和榮譽感;要繼續爭取並用好政府債券,挖掘政府債券推動經濟發展的潛力;要全力落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堅決摒棄“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的工作態度,看到差距和不足,迎頭趕上,奮起直追。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13

老毛是高牆裡的一股暖流

記錄這樣的人民警察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我採訪過不少先進事蹟報告會,這次,第一次從臺下採訪改成了臺前宣講,向大家介紹我認識多時的採訪物件毛卓雲。

老毛的戰場沒有刀光劍影,卻也凶險無比,他的課堂沒有講臺話筒,卻也教化心魂。高牆鐵門,是要鎖住邪惡與流毒,卻並不遮擋他將正心正行的光亮照進人性的黑暗。即使這樣的過程,如行走于堅冰,他也要破冰而行。

自從寧波市看守所設立專門的艾滋病犯監區以來,我就想去採訪,想揭開它“神祕的面紗”。直到20__年,才得到許可,走進禁區,也認識了老毛。老毛質樸、健談,平實的語言裡透著鄰家大哥的親和力,給人很強的信任感。在這堅壁高牆中,他像一股暖流,他那並不偉岸的身軀,總是散發著強大的磁場,有一種無形力量。

我們媒體的報道採寫一開始定位在設立艾滋病犯監管的角度。但幾次接觸,我發現這個被大家親切地喚作“老毛”的質樸警官,才更應成為焦點。

老毛是一位警營裡的學者。在12年的工作中,他幾乎每天都要和艾滋病在押人員談心,每次談話和心理疏導後,他都會將對方的心理反應、情緒變化等記錄在冊,因此也積累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和研究素材,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而可操作的“五心法”。他五大本十幾萬字的工作筆記,無論從所耗費心血來看,還是作為可資研究的一手資料而言,都彌足珍貴。

老毛也像一位醫者。他用學到的知識首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做通了身邊相關人士的思想工作。他更在工作中,為每一名監管物件尋找和研製獨門“藥方”。

老毛還是一位師者,對在押人員,既授業又解惑。比如有一批艾滋病犯是文盲和半文盲,老毛就給他們準備了紙筆和課本,還手把手教他們寫字認字,給他們講道理說文化,監室成了文化補習班。

老毛更是一位善者。病犯對老毛如父如兄如師如友的信賴,稱老毛為“毛校長”“毛老師”“毛爸爸”,無疑是因為老毛的善心和善行。無論是擁抱狂躁,安撫哭泣的病犯,還是陪著病犯盡孝,善心和善行總是相輔相成。而每一次接近病犯,都如同接近黑色的魔障啊。

當然,老毛用時間和實踐證明了自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忍者。12年來,監區裡的在押人員一茬茬地換,不換的,是老毛。他很喜歡一句話,“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這幾乎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踐行初志的最佳總結。

老毛無私無畏、坦誠質樸、真心善行,他也正是千千萬萬普通警察砥礪前行的代表。記錄這樣的人民警察是一個記者的責任與使命。我很慶幸,能認識他,用我的筆記錄講述他的故事。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14

12年來,毛卓雲用心管理教育艾滋病在押人員,為打擊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做出了特殊貢獻。他先後獲得浙江省優秀人民警察、全省政法系統先進個人等殊榮。

時隔兩年,妻子才知他在做什麼

在今年6月的一場家屬座談會上,毛卓雲露出了笑容,因為他在現場得到了妻子的肯定。

手寫了七八張講話稿,上面用紅筆修改後,再在重點處反覆標記,但迫於時間關係,毛卓雲當著眾人只讀了其中一張。坐在他身邊的妻子徐愛英最後一個發言:“他做這份工作兩年後的某天,我通過報紙照片上一個小小的背影認出了他,才知道他在幹‘傻’事。這些年老毛真的不容易。”

20__年,寧波市看守所設立艾滋病監區,承擔著全市艾滋病在押人員的羈押任務。這些羈押人員多因犯罪而感染艾滋,雙重打擊下的人生“淪陷”,讓他們脾氣異常暴躁,抵抗心理強烈。

在那個“談艾色變”的年代,面對職業暴露的高風險,很多人顧慮重重。誰來接手這個“燙手山芋”?看守所領導犯了難。“給我半年時間,管得好,讓我幹;管不好,我主動退下來。”毛卓雲主動站了出來。“老實說,沒有思想鬥爭,那是不可能的。”第一次開啟監區的鐵門,手碰到門框時,毛卓雲心裡還是有些發怵,因為害怕被感染,他常常自費去做HIV檢測,卻連檢驗報告都不敢去拿。可他又覺得“風險再大,也總得有人幹啊,更何況我是黨員,要衝在前面。”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15

連日來,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中央宣傳部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有媒體刊文指出,“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一生可以很長,長到度日如年;一生也可能很短,短到白駒過隙。雕琢生命的刻刀就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裡,將刻畫出怎樣豐富精彩的人生,全憑自己的選擇和把握。這既是一種角度,更是一種態度;既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情懷;既是一種修為,更是一種修養。不求無憾,但求無悔。一個“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的“布衣院士”,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懷揣怎樣的篤定追求,擁有怎樣的洞明練達,才能夠坦然無悔地留下這樣一座閃光的“無字豐碑”。“永根”有“根”,探尋盧院士一生令人敬仰的精神密碼,我們找到了“根”之所在。所以說愛國不只是一種口頭上的言語更是一種承諾,許下承諾用一生來堅守這是我們的本分。

學習朱有勇院士精神有感心得體會 篇16

中國女排的這塊金牌,無疑是本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分量最重的一塊;女排這場決賽,應該是本屆奧運會最多中國人觀看的比賽。不靠明星,不比段子,比賽本身就是最吸引人的看點。不分年齡和地域,多少人屏息凝神,同此歡樂。這就是體育的價值、競技的魅力。

在某種程度上被碎片化資訊和娛樂段子分流了注意力的本屆奧運會,這樣單純地享受比賽的樂趣,是久違的美好體驗。這場酣暢淋漓的勝利,還重新喚醒了一個詞,女排精神。也讓今天的年輕人真切體會到,體育比賽所能帶來的巨大振奮和凝聚力。女排所代表的理想主義和拼搏精神,在這一刻滿血復活。

當然,如郎平所說,單靠精神不可能贏球,實力基礎、刻苦訓練和指揮佈陣,都是必不可少的獲勝因素。但是,在進入奧運決賽圈的隊伍中,中國女排實力並無絕對優勢,隊員陣容還曾飽受質疑,能夠一路戰勝強手巴西、荷蘭和塞爾維亞奪冠,臨場的那種精氣神,就顯得非常重要。敢於勝利、永不放棄、團隊協作,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女排精神。而這種精神,在今天並不過時。

對本屆奧運之旅,女排精神首先是一劑清醒劑:既然上了奧運賽場,目標就要盯著第一,就要敢於勝利。很多人都感覺到,這屆奧運會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觀眾,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有人說是歷史性的轉折:對金牌看得沒有那麼重了,不再盯著獎牌榜“金金計較”;評價一個運動員,也不再只繫於一次比賽輸贏。甚至有人說,運動員的一句話、一個表情都“勝過一萬枚金牌”。

我們當然理解,後者只是一種修辭手法,是出於對錦標主義、唯金牌論的逆反。不再金牌至上、運動員更加個性多元,也是一個國家自信成熟的表現。但是,由“唯金主義”到“金牌並不重要”,好像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不唯金牌不等於不要爭金牌,寬容失敗不等於寬容怯懦、懈怠。

這畢竟是奧運會,不想爭第一,就沒必要去賽場,不全力爭取勝利,是對對手和隊友的不尊重,也是對奧運精神的褻瀆。女排的奪冠之路並不輕鬆,一波三折驚心動魄。但要知道,在奧運這個頂尖賽場,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得第一。孤獨求敗如中國乒乓球隊,主教練劉國樑也說自己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那些雖敗猶榮的傳奇,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他已經竭盡全力。

女排精神的另一個重要內涵,就是集體主義和團隊協作。在三大球這樣的團體專案上,集體合作和信任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即便是一些賽場上“單打獨鬥”的專案,同樣離不開團隊的作用。任何一個奧運專案,都離不開教練、領隊、陪練,離不開協會和專業人員,還需要更多的後備力量和群眾基礎。不管是作為公共事業的運動員培養,還是西方一些參賽“個體戶”,其實都離不開背後的團隊和社會支援系統。

談論女排精神,繞不開的還有愛國主義。出於對舉國體制的反思,以及思想和利益的多元,很多人不喜歡把體育比賽和“愛國”掛鉤,甚至把“為國爭光”只當成套話和空話。但是,國際性體育賽事,確實是和平時期展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民風貌的視窗,也與國家形象和榮譽息息相關。

積貧積弱和“東亞病夫”的時代自不必說,即便在很近的時代,體育比賽經常起到提振民族士氣的巨大作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希望的田野上”,老女排催生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呼喊;奧運第一金、女排五連冠,都在中國歷史上寫下濃重一筆。當今世界,體育健兒奧運賽場奪金,仍是為國家增加榮譽。

奧運會以國為單位參賽,得第一的要升國旗、奏國歌,這些儀式感,都在強化國民的歸屬感榮譽感。不僅是中國強調這些,即便在所謂“個人主義”的美國,也是如此。美國人對金牌的重視,不見得比別國遜色,金牌榜早就是第一了,還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申訴的機會。還有運動員因為奏國歌時姿勢不到位,被網友指責“不愛國”。

雖然金牌不能代表一切,但一個國家在奧運會上的成績,也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尤其是逐漸剝離舉國體制和“盆景專案”之後,奧運會成績也越來越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公眾體育水平,進而反映國民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質。而且,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表現出的頑強拼搏、勇爭第一的精神,也會灌注到全社會,融入整個民族精神之中,成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搞競技體育,需要過關斬將爭第一,更不能少了這種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