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通用8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68W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 篇1

駐拉祜山村、帶老鄉脫貧,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通用8篇)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10月,一場競買會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大塘子村進行,朱有勇院士扶貧工作站科技扶貧專案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現場,各企業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價,他趕緊叫停,“我們要種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價格太高,不是我們種植的目的。”

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更準確地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20__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瀾滄縣開展對口幫扶。這裡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脫貧攻堅主戰場。討論會上,院士雲集,環顧一週,當時已經60歲的朱有勇發現自己最年輕,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輕,我來幹。”

進村考察,朱有勇連連嘆氣,漏風漏雨的籬笆房,放上幾張床,堆著點玉米雜糧,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當。“是真的窮,但是不該這麼窮。”朱有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裡,以種植野谷、玉米和打獵為生。在中國工程院進駐之前,這裡的很多村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

全面調研之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

20__年,蒿枝壩就實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設等一系列專案,卻並沒有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這裡不是資源貧困,是典型的素質貧困。”資訊閉塞、語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當地貧困的根源。這裡的貧困讓朱有勇一股熱血湧上心頭,“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

“手把手領著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

調研分析當地的氣候、土壤、降雨後,冬季馬鈴薯成為朱有勇及其團隊試點扶貧的第一個重點專案。

但在專案推廣初期,卻吃了閉門羹。院士的名聲,在這個小壩子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們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間,村裡嘗試種植新品種卻慘遭市場“滑鐵盧”,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陰影。

“難道院士比我們農民更會種地嗎?”“種地就是掙口飯吃,還能指望著掙大錢?”“冬天種了,賣給誰?院士還能管你賣土豆?”

村民的疑慮,是擺在朱有勇面前最實際的問題。為證明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選擇了用事實說話。

在當地政府和雲山村村委會的支援下,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專案正式上馬。帶著新研發的馬鈴薯品種,朱有勇扛起了鋤頭。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裡紮了根,有時候甚至直接跪在田裡,雙手刨土,檢視土壤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20__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正式在蒿枝壩種下。從播種、看護、澆水,每個環節,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都精益求精。20__年3月,密密麻麻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產值達90萬元。

劉扎襪是第一批貸款入股種植的村民,這個專案讓他增收上萬元,“沒想到院士還真的管我們賣土豆啊。”過去的冬季閒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門檻快被村民們踏破了。“要讓村民們真正看到效益,我們可以手把手領著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朱有勇的科技種子在這裡結出了果實。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

冬季馬鈴薯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種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一點點實現,“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從20__年駐村蒿枝壩以來,朱有勇一大半時間都在村裡度過。很多當地村民不會漢語,為能順利溝通,他還從頭學起了拉祜話。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繞著蒿枝壩,每天5圈,雷打不動。開始,只要聽見村裡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來的扶貧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裡的狗不叫了,來蒿枝壩參與扶貧的教授、專家也加入晨跑。

好幾次,每當朱有勇要離開村子,村民就跟在後面,一起唱當地的民族歌曲《實在捨不得》:“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最想麼就是你再來,要多快樂有多快樂……”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朱有勇說。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 篇2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後,是他不忘初心,紮根基層,苦心鑽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後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為一生奮鬥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幹,而且乾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僻壤大山溝裡一干就是五年。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域性,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群眾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為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

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用科技改變家鄉貧困。開展扶貧工作後,朱有勇經過全面調研,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面對諸多困難,朱有勇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他認為“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在他身上,人民群眾真切地感受了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

不負桑梓,發揮餘熱,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說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著家鄉人民的生活。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 篇3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訊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生活的廣東,在初冬的嶺南大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廣東各界,尤其是來自高校和農業農村系統的黨員幹部們,追憶著“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自己在新時代幹事創業的信心。

恰逢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週年,訊息傳來,讓學習、工作於這所盧院士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更添激動和感慨。“歲月更替,精神永恆。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大寫的人;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勤儉甘願奉獻,燃燒自我的蠟燭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民的事業奮鬥終身的愛國情懷。”“長江學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少奎說。

“安於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虛名。”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20__級碩士生丁允賀表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他會努力學習老校長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絡在一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盧永根院士一生報效祖國,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學科熾熱的情感,貫穿一生。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科研和教育。盧院士的事蹟激勵著我更加努力,以盧院士為榜樣,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談到如何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時,暨南大學藥學院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全國模範教師高昊動情地說。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廣東省“時代新人說——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總決賽上,來自華農外國語學院的輔導員黨林夕以《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為題,向大家講述了盧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現場眾多觀眾。“盧院士是我們華農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對於我來說,我將繼續講好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讓他的精神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黨林夕表示,在講述院士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找到了值得為之奮鬥的人生方向。

作為一名奮鬥在基層的農業系統工作者,來自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張文芝認為,身為農業系統工作者,在被這樣心懷家國、品德高尚、節儉樸素的學界泰斗深深感動之餘,更應該學習大師的奉獻精神,時刻不忘畢業時的初心,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在農業基層平凡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張文芝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幹部李向陽。“對於我來說,作為奮戰在基層‘三農’工作一線的黨員幹部,我們唯有立足崗位,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作為,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為‘三農’事業作出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 篇4

烏雲密佈、狂風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號颱風“利奇馬”突襲,導致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廣德、績溪等地受災嚴重。這場超強颱風不僅留下了滿目瘡痍,而且帶走了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年僅33歲的寶貴生命。

“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作為紀檢監察幹部,我們要以李夏同志為榜樣,時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發展好、維護好群眾利益作為監督執紀問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在郎溪縣紀委監委機關召開的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專題會議上,委宣傳部負責人呂昂深有感觸。

“李夏同志的不幸遇難,讓人感到十分痛惜。這幾天我通過各個媒體不同角度的宣傳報道,感受到了他那份赤誠的初心和質樸的奉獻,不愧為當代青年的楷模。我將以李夏同志為標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準“90後”的郎溪縣飛鯉鎮民政所所長許易軍,更加堅定了將青春紮根於基層的信念和決心。

8月15日,宣城市委面向全市印發了《關於追授李夏同志“宣城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並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向李夏同志學習,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心繫群眾、紮根基層的公僕情懷,恪盡職守、擔當作為的敬業精神,以及不怕吃苦、勇敢無畏的優良作風。

宣城市各級黨組織紛紛把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作為即將開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並通過召開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機關專題學習交流會以及撰寫心得體會、對照查擺提高等多樣化形式,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真正做到思想上有觸動、作風上有轉變、工作上見行動。

“榜樣的形象最直觀,讓人看得見、摸得著;榜樣的力量最強大,感人肺腑、懾人心魄。”宣城市紀委監委駐市委組織部紀檢監察組組長江豔表示,接下來,將圍繞“學榜樣守初心擔使命”主題,組織各綜合監督單位結合實際,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

作為革命老區的涇縣,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學習的步伐。縣紀委監委專門研究制發《關於開展學習宣傳李夏同志先進事蹟的工作方案》,就當前和下一階段的學習宣傳事宜作出細化安排,確保真正將先進典型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質發揚光大。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當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狂風暴雨威脅時,李夏同志不懼艱險、奮勇向前,展現出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這給剛踏上基層紀檢監察工作崗位的我上了生動一課,帶來的是無限的動力。”涇縣雲嶺鎮紀委幹部左鴻感慨。

“榜樣其實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李夏同志與我們是同齡人,但他身處基層一線,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工作任務,都比我們要惡劣得多、繁重得多。”“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我們要主動向李夏同志對標看齊,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用美好的青春詮釋初心和使命。”近日,旌德縣藉助青年學習型組織“慢城漫談”,開展了一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活動,40餘名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幹部踴躍發言。

日前,受災最為嚴重的寧國市,黨員幹部都全力奮戰在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一線。白天,他們奔赴各自聯絡點發放救援物資、督促施工進度、幫助清掃淤泥;晚上,他們圍坐在一起,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分享新感悟、新思路、新點子。“跟李夏同志比起來,我們吃的這些苦壓根兒算不了什麼。”這已成為宣城市參與抗災救援的黨員幹部的共識。

同樣作為災區的廣德縣,通過“清風桐汭”等學習的平臺,組織全縣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將其在困難面前無所畏懼、真抓實幹的崇高精神融入大家的靈魂深處,融入建立全國文明城市的具體實踐中,不斷激發基層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和熱情,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

“致敬英雄,我們心懷不捨;致敬英雄,我們充滿敬仰;致敬英雄,我們繼續前行。”“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黨員幹部要以李夏為榜樣,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臨危不懼、一往直前;要如李夏一樣,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無畏勇氣,踐行責任、詮釋擔當。”“有一種責任叫擔當,有一種情懷叫堅守。李夏同志告訴我們,條件再艱苦,彎下腰去適應;工作再困難,迎上前去拼搏。”……自掀起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熱潮以來,宣城市紀檢監察網站刊發的黨員幹部親筆撰寫的手記,不僅寄予了對李夏同志的緬懷之情,而且充滿了無限敬仰。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 篇5

黃詩燕去世後,鹿原鎮黨委書記賀勇說,“好久都沒有勇氣走進縣委大院,這裡到處都留著對黃書記的記憶,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黃詩燕喜歡晚飯後散步,習慣叫上幾個年輕同志,在縣委大院邊走邊聊,邊啟發教育大家。他博聞強識,古典詩詞信手拈來,《資治通鑑》等名著中的段落,能一字不差背下來,讓大家汗顏。“私下裡,我們都叫他‘黃老師’”。賀勇說。

20__年3月,賀勇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負責文字綜合工作。第一天報到,他和黃詩燕在縣委大院散步交心:自己第一學歷只是中專,起點低。年齡也40歲了,不知道如何勝任新崗位新要求。

黃詩燕明白了賀勇內心的糾結,以一位“老辦公室”的身份開導他:辦公室工作以文輔政,最能鍛鍊人,不要有畏難情緒。工作注意做到“四來”,“黃河之水天上來”,接通天線,掌握上級精神要求,領會領導意圖;“為有源頭活水來”,接通地線,深入基層群眾,瞭解情況吸取智慧聽取意見;“梅花香自苦寒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謀事不圖名,奉獻不圖利;“不盡長江滾滾來”,身在兵位、心為帥謀,多出好思路,多想好點子。

散完步,賀勇的心,定了。

黃詩燕的工作報告,充滿激情,富有詩意。“聽他作報告,是一種享受,我們愛聽。”大源村村支書唐自華說。

全縣脫貧攻堅動員會上,黃詩燕說,脫貧攻堅關鍵在驅貧、治窮、解困、擔責。“貧”字,就是一分錢還得掰開兩半來花,重點是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增收;“窮”字,就是勞“力”趴在洞“穴”下,重點是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讓老百姓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困”字,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縛,始終無法長大,重點在解決房子、路子、身子、底子等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責”,就是用荊條抽打,逼迫歸還錢貝,貧困就是發展的欠賬,脫貧就是抽打我們的荊條。

報告形象生動,大家記憶猶新。

脫貧攻堅關鍵時候,各級幹部上了“火線”。鄉村偏遠,生活枯燥,任務繁重,時間長了,有些幹部唉聲嘆氣,對群眾沒了好臉色。

他看到了思想情緒變化,給大家打氣:“革命要有點詩情畫意。脫貧攻堅吃苦吃虧,是眼前的苟且。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實現鄉村振興,是詩和遠方。抓好隊伍建設,就是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

大家的激情,又點燃了。

精彩的語言,來自持續地學習積累。他號召大家,“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學習增強底氣,提高執政能力。”

他宿舍的床頭櫃上,一直有本《唐宋詩詞鑑賞辭典》。這本翻閱了多年的舊書,陪伴他走完了最後的人生。

“我爸是賣黃桃的農民”

來回近五百公里,車程五六個小時,這是炎陵到株洲的路程,也是炎陵到黃詩燕家的距離。週五下班後往家趕,週日晚上回炎陵,每週這樣奔波,他堅持了近九年。

回到家,一身疲憊。女兒跑過來,捶背揉肩,陪他說笑,妻子抓緊時間在廚房忙活,這是一家人難得享受的親情時光。

有時,週五晚上回,週六又走。

“跑這麼遠的路,在家只睡一晚,待在縣裡別回來算了。”妻子體諒他。

“我不走,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都不好回啊。人家也有家,不要給人添麻煩。”他說。

他去世的那周,妻子過55歲生日。一家人約定,趁著他週六在家,提前吃個生日飯。正巧,那天家裡來了幾位親戚。擔心親戚們知道了會送禮,一家人都瞞著。

桌上,沒有蛋糕,沒有儀式,連一句“生日快樂”都沒有。一家人在心裡默默祝福,吃了一餐心照不宣的生日飯。

意到濃時怎忍舍,情到深處無怨尤。

女兒記得,小時候看書,喜歡將書頁折起。他仔細展開、撫平,對女兒說,“爸爸小時候,窮,買不起書,家裡點煤油燈,沒這麼好的燈光,你要愛惜書,珍惜現在的好條件。”

女兒房裡,掛著他送的一副銀鐲,上面吊著小鈴鐺。女兒小時戴著,一走,叮叮噹噹響。

“這是當農民的爺爺送給我的。”他對女兒說。

“鈴鐺的叮噹聲,彷彿爸爸在提醒:我們是農民的後代,不能忘本。”女兒對記者說。

低調的他,深深影響女兒。女兒上學,同學們都不知道她爸爸做什麼工作。讀大學,同學們好奇地打聽,女兒自豪地回答:“我爸是炎陵種黃桃、賣黃桃的農民。”黃詩燕去世之前,女兒單位的同事大多不知道她是縣委書記的女兒。

去年,大學畢業後,女兒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一家單位的合同工。他很高興,叮囑女兒好好工作。

去世前一個月,他特意抄下一段話寫在紙上贈給女兒:“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燕語呢喃。誰能想到,一位慈父對女兒的深情叮嚀,竟成了他留給女兒的人生遺言!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 篇6

“李夏,洪水退了,大傢伙都平安回家了,衝倒的樹木及淤泥也都被清理乾淨了,你什麼時候回來呢?”荊州鄉的鄉親們熱切的呼喚著,但是卻永遠也得不到迴應了。

烏雲密佈、狂風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號颱風“利奇馬”突襲,導致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廣德、績溪等地受災嚴重。這場超強颱風不僅留下了滿目瘡痍,而且帶走了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年僅33歲的寶貴生命。李夏同志走了,留下了他面對危險堅定的背影、留下了他對工作的熱愛、留下了人們對他的讚揚。

李夏同志把不畏風險、不懼艱難、忠誠擔當、恪盡職守的精神帶到了抗臺搶險工作一線,用年輕寶貴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在群眾危難時刻衝鋒在前,勇於擔當,不怕犧牲,用實際行動和寶貴的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他做到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言。

學做基層“守望者”,當要有基層情懷。我以為,當好基層“守望者”,沒有基層情懷是做不了的。就像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促使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幹出了許多驕人成績。而要想獲得“守望者”這份稱號則需要帶著感情、飽含熱情、充滿激情去幹工作,有時候還要有點痴情。同時在遇到困難挑戰時,要能夠敢於亮劍,衝鋒在前,還要具備“穿針引線”的繡花功夫。並且出差比別人都遠,加班比別人都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也比別人少。更得到村到戶、爬坡下田,到群眾中去處理家長裡短……所以擁有基層情懷就是當好基層“守望者”的不竭動力。基層幹部必須堅持群眾立場,在做事時,牢牢將基層情懷銘記於心。

學做基層“守望者”,重在有過硬本領。古人常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李夏同志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堅守基層,幹出實績,在於他練好了“臺下十年功”,才能在基層的大舞臺上唱好“紅黑臉”。唱紅臉時,他能勇於擔當,心繫群眾,甘做群眾的“遮陽傘”,更在超強颱風“利奇馬”來臨之時,冒著危險,主動請纓轉移群眾。唱黑臉時,能做到鐵面無私,敢於鬥爭,堅決揪出幹部隊伍中的“蛀蟲”,將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這些事蹟若沒有過硬的真功夫,是難以登臺演出並演的出色的。因而要想“守望”基層,廣大基層幹部就必須多學多做,勤練基本功,且要堅持紅線原則,推動自我革命,成為基層的“萬事通”。

學做基層“守望者”,定要能一以貫之。在古代,守望者可以是戍墾邊關的戰士。在如今,亦可以是大山深處教書育人的“園丁”。不過縱觀古今,他們始終都有一個不變的共同點,那就是無論嚴寒酷暑還是風吹雨打,都能夠將自己的使命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同理,作為基層“守望者”,也貴在一個恆字。李夏深耕基層,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才會收穫群眾“有事情,找李夏”的高度評價。但是堅守基層卻不是件易事,唯有把深耕基層的“初心使命”記於心、踐於行,並以基層情懷為指引,用過硬本領為“法寶”,才能克服重重困難,耐得住堅守的“寂寞”。

李夏在調任績溪縣最偏遠的荊州鄉擔任紀委書記時,其愛人心疼他到艱苦鄉鎮工作,他說了一句“工作總要有人幹”。時下基層正是有無數像李夏一樣的幹部默默耕耘,才有無數基層群眾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更應繼往開來,當好基層李夏式的基層“守望者”,為基層航行保駕護航。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 篇7

烏雲密佈、狂風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號颱風“利奇馬”突襲,導致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廣德、績溪等地受災嚴重。這場超強颱風不僅留下了滿目瘡痍,而且帶走了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年僅33歲的寶貴生命。

“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作為紀檢監察幹部,我們要以李夏同志為榜樣,時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發展好、維護好群眾利益作為監督執紀問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在郎溪縣紀委監委機關召開的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專題會議上,委宣傳部負責人呂昂深有感觸。

“李夏同志的不幸遇難,讓人感到十分痛惜。這幾天我通過各個媒體不同角度的宣傳報道,感受到了他那份赤誠的初心和質樸的奉獻,不愧為當代青年的楷模。我將以李夏同志為標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準“90後”的郎溪縣飛鯉鎮民政所所長許易軍,更加堅定了將青春紮根於基層的信念和決心。

8月15日,宣城市委面向全市印發了《關於追授李夏同志“宣城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並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向李夏同志學習,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心繫群眾、紮根基層的公僕情懷,恪盡職守、擔當作為的敬業精神,以及不怕吃苦、勇敢無畏的優良作風。

宣城市各級黨組織紛紛把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作為即將開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並通過召開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機關專題學習交流會以及撰寫心得體會、對照查擺提高等多樣化形式,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真正做到思想上有觸動、作風上有轉變、工作上見行動。

“榜樣的形象最直觀,讓人看得見、摸得著;榜樣的力量最強大,感人肺腑、懾人心魄。”宣城市紀委監委駐市委組織部紀檢監察組組長江豔表示,接下來,將圍繞“學榜樣守初心擔使命”主題,組織各綜合監督單位結合實際,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

作為革命老區的涇縣,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學習的步伐。縣紀委監委專門研究制發《關於開展學習宣傳李夏同志先進事蹟的工作方案》,就當前和下一階段的學習宣傳事宜作出細化安排,確保真正將先進典型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質發揚光大。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當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狂風暴雨威脅時,李夏同志不懼艱險、奮勇向前,展現出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這給剛踏上基層紀檢監察工作崗位的我上了生動一課,帶來的是無限的動力。”涇縣雲嶺鎮紀委幹部左鴻感慨。

“榜樣其實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李夏同志與我們是同齡人,但他身處基層一線,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工作任務,都比我們要惡劣得多、繁重得多。”“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我們要主動向李夏同志對標看齊,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用美好的青春詮釋初心和使命。”近日,旌德縣藉助青年學習型組織“慢城漫談”,開展了一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活動,40餘名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幹部踴躍發言。

日前,受災最為嚴重的寧國市,黨員幹部都全力奮戰在抗災救災和災後重建一線。白天,他們奔赴各自聯絡點發放救援物資、督促施工進度、幫助清掃淤泥;晚上,他們圍坐在一起,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分享新感悟、新思路、新點子。“跟李夏同志比起來,我們吃的這些苦壓根兒算不了什麼。”這已成為宣城市參與抗災救援的黨員幹部的共識。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500字 篇8

新湖南報道“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在湖南省各地基層幹部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表示,要向黃詩燕同志學習,做疾風中的勁草,當烈火中的真金,堅守初心,砥礪前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

一曲蕩氣迴腸的讚歌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但脫貧功成,務必在我。’這句話,黃書記經常對我們說。他還說,精準拔‘窮根’,必須在感情上真心實意、工作上真抓實幹、投入上真金白銀。”炎陵縣扶貧辦主任羅金亮說,“黃書記走了,但他的精神、他的工作方法留下了,他對群眾的熱愛深深影響著我們。”

“我們婁底市扶貧戰線很多同志到過炎陵縣,學習‘炎陵黃桃’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先進經驗,引進種植和管理技術發展扶貧產業。”婁底市扶貧辦幹部劉敏說,“黃詩燕去世的噩耗傳來,我們情不自禁流下了淚水。黃詩燕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把心血汗水灑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新時代英雄讚歌。我們既為他惋惜,更為他驕傲!”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黃詩燕為扶貧燃燒自己,這種責任和擔當將永遠鞭策我們前行。”花垣縣委駐十八洞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說,“作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的扶貧幹部,我們將時刻以黃詩燕同志為榜樣,爭取在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新化縣楓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龔國旺說:“詩言志,燕銜泥,感天動地音容在,英魂不泯浩氣存。黃詩燕的事蹟讓我感動、震撼。為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他用心用情,真抓實幹,擔責於肩,履職於行,將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深深烙在了群眾心中。”

“黃詩燕心中只裝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本色,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辰溪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娟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宣傳工作者,要時刻牢記初心使命,向先進榜樣學習,把黨的聲音送到群眾心坎上,講好身邊鮮活生動的故事,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凝心聚力。

一聲催人奮進的號角

20__年底,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羅武村脫貧出列。湖南省統計局駐該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周志強表示,黃詩燕同志在脫貧攻堅決勝年即將到來之際離開人世,既是一曲催人淚下的悲歌,也是一聲催人奮進的號角,為廣大脫貧攻堅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將以黃詩燕同志為榜樣,鞏固好、提升好脫貧成果,讓侗鄉人民生活越過越好。”周志強說。

“黃詩燕書記50多歲了,還奮戰在扶貧一線。我才30多歲,有什麼理由和藉口鬆勁歇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老幹部局派駐瀘溪縣洗溪鎮杜家寨村扶貧、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覃佔波是一位80後幹部,已3次駐村扶貧並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他說:“年輕幹部更要珍惜機會,做疾風中的勁草,當烈火中的真金。”

“黃詩燕在帶領全縣脫貧摘帽後,依舊奮鬥在扶貧一線。”新邵縣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幹部楊衛軍表示,在接下來的扶貧工作中,他要紮紮實實工作,更多傾聽百姓訴求,全力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帶領未脫貧的貧困戶早日脫貧,確保脫貧群眾不返貧、生活更富足。

隆回縣小沙江鎮黨委書記楊方且說,脫貧攻堅任重道遠,他們將以黃詩燕精神為指引,急百姓之所急,帶領全鎮百姓,發展產業、解決就業,紮實推進金銀花、中藥材、生態旅遊等扶貧產業發展,實實在在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作為一名在脫貧攻堅一線奮戰了4年的鄉鎮幹部,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黨政辦主任滕月嬌說:“黃詩燕‘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使命擔當,激勵著我們越是艱險越向前。堅守初心,砥礪前行,我們一定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