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交流材料大綱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1.86W

××縣地處××西北邊陲,轄17個鄉鎮(街道),地理概貌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屬典型的山區丘陵縣。全縣有近十個鄉鎮屬山區、半山區,這些山區鄉鎮中不少地方因交通不便、資訊閉塞,仍有部分群眾處於貧困、半貧困狀態。然而,這些鄉鎮由於地處邊遠山區,受工業汙染比較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著較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近年來,通過大量的論證調研,該縣提出了“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發展理念,將山區鄉鎮的生態環境優勢與發展現代有機農業結合起來,在保護了綠水青山的同時,又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全縣有機農業生產鄉鎮由最初的1個發展到現在的9個,有機耕地面積達6.5萬畝,有30多個產品通過德國歐格耳有機保證公司(bcs)和歐盟國際生態認證中心(ecocert)的有機認證,有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6家。有機農業專案區的農民人均每年可從中增收300多元,有機農業正逐漸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助推器。

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交流材料大綱

該縣通過示範引導、科技創新以及龍頭企業的拉動,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由單一靠政府扶貧救助向依靠有機農業產業化脫貧致富的轉變。

一、依託示範引導,強化制度約束,推動傳統耕作型農業向標準化農業轉變

有機農業是集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監測跟蹤體系、檢測檢驗體系為一體的標準化農業,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嚴格操作標準。但有機農業在發展的初期,特別是在土壤轉換期內,由於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及轉基因產品,在一定程度會造成減產,群眾對發展有機農業存在較強的牴觸情緒。針對這一情況,該縣沒有搞強迫命令、強行推廣,而是在加大宣傳的同時,通過三個步驟,逐漸轉變了群眾的觀念,實現了有機農業生產操作的標準化。第一步是典型示範引導。政府出資建立了有機農業科技示範園,功能集科研、示範、旅遊為一體,為全縣有機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試驗、示範作用。同時選擇群眾基礎較好、積極性高的茭湖鄉作為首個推廣示範點,對全鄉實行土壤轉換,有機操作。經過幾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條有機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子,特別是通過與江西金佳穀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價格收購有機水稻,讓群眾嚐到了發展有機農業的甜頭,產生了強大的宣傳示範作用。在有機農業逐漸被群眾瞭解、接受後,開始第二步工作——編制操作標準。該縣先後向省質量監督局申報了有機水稻、有機木姜、有機毛豆的標準化操作規程,在通過省級驗收以後,立即製作成通俗易懂的宣傳小冊,免費發放給有機農業專案鄉鎮的農民,讓農民群眾可以按照標準規範生產。在有機農業生產之初,雖然大部分群眾都能按照標準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許群眾圖方便省事,違反操作規程,導致產品通不過有機認證,使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受損。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開始標準化生產的第三步——強化監控,一方面成立了縣、鄉兩級的監控隊伍,實行全天候巡迴監控,嚴堵化肥、農藥供應源頭,在發展有機農業的鄉鎮或村,嚴禁銷售化肥、農藥,做到統一供應有機肥、生物農藥或自制有機肥,一旦發現農戶施用化肥、農藥,嚴肅處理,並當場記錄在案;另一方面將有機農業鄉鎮的每十戶農戶組成協作小組,民主選舉有機農業監督員,建立有機農業監控卡,監控卡上標明田塊、面積等內容,從而形成農戶自我監督、自我約束機制。

二、依託科技創新,培育新型農民,推動傳統粗放型農業向科技化農業轉變

現代有機農業是一項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生產,只有依靠現代高科技,依靠一批懂技術新型農民,才能獲得較高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從而促進農民的增收。該縣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實踐中,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關鍵環節來抓,在建立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通過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縣校、縣院合作機制,大力推進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有機質及生物肥料開發、替代化學制劑的病蟲害及雜草生物防治技術、土壤水體生態培肥技術、畜禽水產有機養殖技術等研究與應用,不斷提高有機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及產品品質。通過與南昌大學合作建立南昌大學××有機食品研發中心,重點解決有機食品開發中的技術難題,與省農科院合作,就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有機肥開發、良種開發等方面進行研究,有效地進行了生產與科技的對接;另一方面是建立了為有機農業服務的技術推廣服務網路。縣有機農業辦公室組建了有機農業技術服務指導小組,小組由省級專家、鄉土專家、專業大學生組成,常年下到有機農業基地,分片包乾進行技術指導,負責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技術示範和技術諮詢服務。在村一級通過培育有機農業種植示範戶,形成以產業技術小組為紐帶,以示範戶為核心,連線周邊農戶的技術推廣網路,有效提升了有機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發展水平。同時充分利用“陽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農民培訓專案,對有機農業專案鄉鎮的農民進行免費培訓,重點講授有機農業發展前景、有機農業操作標準、認證標準等專業知識,對有機農業種植品種的選擇、病蟲害的防治等栽種技術進行指導培訓,不斷提高農戶發展有機農業的信心與能力。

三、依託產業拉動,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推動傳統“提籃小賣型”農業向產業化農業轉變

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實踐中,隨著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農作物品種的不斷增多,依託產業脫貧致富這條路子要走下去,就必須讓產業與市場對接。因此該縣把有機食品加工業作為全縣招商引資的一個重點向外推介,努力啟用本縣民營資本投入有機農產品加工業,同時從縣財政拿出一定的資金用於培育和扶持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含量高、市場佔有率大的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引進、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目前全縣已有20多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有 10 家企業是省、市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在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同時,還帶動2萬多戶農戶參與有機農業種植。尤其是一些山區鄉鎮貧困農戶,由於資金緊缺,無力投資有機農業,一些龍頭企業就為農戶先墊付種子及有機肥料、生物農藥款,有效地提高了貧困戶栽種有機農作物的積極性。為有效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龍頭企業與千家萬戶農戶的對接,該縣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大力鼓勵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通過成立××有機食品行業協會以及在有機農業專案村成立有機農業協會互助組,把企業與農民聯結起來,真正實現了“龍頭加工企業+有機農業合作組織(協會)+生產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達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目標。據統計,該縣現有各類有機農業基層協會組織46個,帶動7650戶農戶、34600人。今年全縣通過合作協會落實的有機水稻訂單面積達到4萬畝,龍頭企業按每百斤150元的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民種一畝有機水稻可增收近400元,僅此一項,全縣農民就增收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