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科學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35W

科學心得體會 篇1

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

今日,我看了一集《走近科學》欄目,節目介紹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建築奇蹟。最讓我感到震撼和驚奇的是恆山上的懸空寺。讓我作為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廟宇。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其進行過修繕。懸空寺距地面約50米,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能夠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應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為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唐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寫道:“中國的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為一體,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經過這

次參觀遊覽,才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和禮貌歷史。懸空寺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義大利威尼斯考古專家尼諾先生認為:懸空寺及它象徵的一切,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傑出體現。

“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和一般寺廟相比,懸空寺規模很小,但它建在連猴子也上不去的萬丈懸崖上,又安然無恙地儲存了一千多年,真是人間奇蹟!

科學心得體會 篇2

看走近科學——龍遊迷窟有感 看走近科學——龍遊石窟有感在一九九二年的時候,龍遊縣石巖背村的四個農民,用四臺水泵去抽水抓魚。經過十七個晝夜,他們把水抽乾了,但一條魚也沒發現,而讓他們吃驚的是,這水下是一座地下宮殿。這四個農民又把村裡其它幾個水潭都抽完了,發現這全都是美麗的地下宮殿。幾名專家得知後,紛紛來到龍遊石窟。經過專家的百般思考,斷定這近五十座地下宮殿是越國準備伐吳的祕密基地。

看完後,我不禁在心裡讚歎:古人那時沒有我們的先進工具,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們的萬里長城,現在說的龍遊石窟和還沒有發現的親王地下宮殿……這些古代建築,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凝結的。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勞,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讓後人可祖國曆史的辦法,沒有遊人的'歡樂,更沒有這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他們是為國家繁榮蒼勝做出貢獻的無名英雄!想到這裡,我內心感到一陣愧疚。在我們去遊覽古代名勝的時候,嫌地方太髒,就說那地方不好。雖說髒,但它也是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我們不應該嫌棄它。從經以後,我們不應該嫌棄古代名勝,應該珍惜它、愛惜它。

希望在以後的考古學裡,有一個新的突破,把一些大家還沒發現古代建築發現,還可以多瞭解古代情況。

科學心得體會 篇3

攜帶著對教好國小科學這門課的渴望,今天我非常榮幸的參加了由鎮裡組織的“科學探討會”。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感觸:

一、對自我的認識:

作為一位科學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掌握最現代的理論知識,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我不僅僅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任務和目的,也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更應該注重日常的實驗操作能力等。

二、對科學課程教學也有了新的認識:

1、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句空話。

2、課堂教學以科學探究為主。《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著意味著國小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科學來源於生活,從生活中體會科學,學習科學。記得有一次授課過程中,我問同學們我們屬於哪個洲這個問題,三年級同學異口同聲回答:“滄州”。聽了同學們的回答,我哭笑不得,知識來源於生活,也許孩子們日常生活太侷限了,我們不能對他們要求太高,因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通過近期的考試來看,科學試題不僅僅侷限於書本知識,更多的開放性試題層出不窮,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科學探索,通過科學探索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索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決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通過科學探究,學生對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是獲得了關於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這更需要老師的輔導與幫助。

三、對今後科學教學的思路:

首先,需要教師充實自己的知識水平,課前準備充足的實驗器材,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學好科學。其次,選好實驗,讓學生產生好奇心,積極鼓勵學生做好實驗。最後,讓學生學會自己總結、陳述實驗過程,鍛鍊自學能力。多使用加到好處的評價性語言,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做到自主探究,讓孩子們心中喜歡科學,愛科學。記得上學期《尋找蚯蚓》這一課,我佈置的作業讓學生們每小組準備一條蚯蚓,第二天上課時,有的同學抓了十幾條蚯蚓,有的同學因為抓蜜蜂蜇到了眼睛,有家長幫忙抓蠍子的,有從家拿王八來的,有抓蜈蚣的.......最後教室裡成了動物世界。

總之,在這次的學習中,我不僅在教學能力上,還是在教育教學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烏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學生自制力差,需要老師耐心的教導。這一屆學生中,許多同學的底子很差,許多字都不認識,在科學課上又充當起語文老師,進行教學、教導等。想做事的人找方法,不想做事的人找理由。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我會不斷的尋找自己的方法教好這門課程。

科學心得體會 篇4

經過一個階段的國小科學繼續教育培訓,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總的說來通過緊張而又認真的學習所獲得的感想與心得體會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經過專家的講解,使我清晰地認識到科學課程內容。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評價的定位其基本理念等。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科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國小科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於一個國小科學教師,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成為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知識的更新與深化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一成不變的教材與教法是不能適應於社會的發展與需求的。專家們所提供的知識框圖分析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對於必修課程必須講深講透,對於部分選學內容,應視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國小科學新課程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作為教師理應先行一步,為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2.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國小科學新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體把握國小科學新課程不僅可以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科學的主要脈絡,而且可以使我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一覽眾山小的姿態來面對國小新課程。整體把握科學新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的世界觀素養。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數學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所謂的主線即貫穿於某一階段的某個知識點,或者是某種運算,或者是某種思想方法等等。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科學新課程、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科學的主線,對於一個國小科學教師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融於一體是把握科學中的主要脈絡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對待同一個問題的看法與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維模式會產生不同的講課方式,不同的授課方式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課方式與方法能使學生輕鬆樂學,如沐春風;科學的思維模式,能使學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當的情景導學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融於一體進行歸納、總結、交流能促進我們產生更多更好的授課方式、方法,產生更多更新的科學思維模式。這對於我們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非常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3.通過網路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點評,使我認識到應該如何把握課堂教學。通過網路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已經認識到新的大學聯考越來越傾向於“重視基礎,能力立意”。 “重視基礎”,意思就是從最基本的知識出發。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通過把握課堂教學來達到以下兩個目標:一方面,通過我們的日常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另一方面,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將來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新教材的安排與設計充分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作為教師,應該通過自己與集體的創造,更好地為我們的學生和社會服務。

通過此次學習,不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開闊,而且使自己對國小科學新課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這無疑將對我們今後的教學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科學心得體會 篇5

科學來自生活,科學來自大自然。我們身邊流動著科學,科學也改變著一切,只是我們不曾注意過。

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此刻我們的手機,它的功能已經不是單純的通話工具,而是能夠集中電腦、電話、照相機、MP3等功能於一體,我們旅行時,不用背上重重的行李,至一個輕便的手機就能實現所有的功能,科學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在媽媽的引導下,我也漸漸喜歡上了收看《走進科學》,《走進科學》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大型科普欄目。每期節目由一個或幾個故事構成,透過主持人在演播室的講解與演示,把整個節目串聯成一個激發好奇、啟迪智慧的科普主題紀錄片。節目中主持人和很多專家利用科學為我們解釋了很多奇怪的現象,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鬼怪神仙、沒有什麼靈異事件

其中20__年1月27日這一期,講述了一個能夠發電的屋頂。這個能發電的屋頂實際上是使用了能夠發電的光伏瓦,也就是我們都明白的太陽能電池板,有了這種瓦,增加了我們對電能的節省,提高了對太陽能的利用。有了這個種瓦,不但能夠保證屋裡的美觀,還能夠實現太陽能發電的功能,遙遠的山區不用長距離鋪設電線也能夠用電了。

透過節目介紹,我發現這種瓦的發明過程也經歷了很多困難,發明過程中用到了很多科學原理和工藝、配方的調整,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捷徑,只有一步步的踏踏實實才能夠成功。

在中央電視臺的眾多節目中《走進科學》是我最喜愛的節目之一,它讓我受益匪淺。

在《走進科學》中有幾集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生命天書》就是其中一集,這集先講述了小男孩桑紫恆的故事,8歲的小男孩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應是活潑、開朗的,然而桑紫恆卻不是這樣的,我的一眼看到他時都驚呆了,哇!這根本就不是一個8歲孩子的樣貌,倒更像年近古稀的老人,長著一張老人的臉,滿臉皺紋、眼窩深陷、目光渾濁、呆滯無神,身體瘦的只剩下一把骨頭,不高興時也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只能從嘴裡發出輕微的嗚嗚聲,而且聲音十分小,不湊到嘴邊幾乎聽不見,他今年已經快九歲了體重卻不到五千克,他那巨大的額頭與他極小的下巴極不相稱,有點像電視中的外星人。桑紫恆這是得了一種叫早衰症的怪病,他家長都健健康康為什麼只有他得病了呢我帶著這個問題去查閱了一下資料,在我認真看後最後找到了答案,人體中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常染色體,兩人結婚後如果同一對染色體發生了病變,這樣他們生出的小孩就有三種可能,有二分之一的可能性是病的攜帶者但不發病。有四分之一的可能發病,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正常,桑紫恆就是因為遺傳基因而發病的。遺傳基因的受害者還有小峰,他患上了假肥大性肌營養不良,這種病人一般活不到20歲,然而此刻卻沒有相應的治療手段,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亡,我看完以後感

到十分痛心,我下決心長大後做一名醫生,發明出一種能修改基因的技術,讓每一個人攜帶的基因都是優良的,人們就不會再受到各種怪病的折磨。

科學心得體會 篇6

我非常榮幸自已能參加了由蕪湖縣教育局組織的“國小科學研修班”的學習活動,也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我的這次學習的機會。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感觸:

一、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通過學習使我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變,作為一位科學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特別是骨幹教師,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夥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二、對科學課堂教學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1、課堂教學強調從問題入手。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這是自然課與科學課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2、課堂教學以科學探究為主。《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國小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學生們可以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做計劃、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同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聯絡起來,並把所學的科學內容應用到新的問題中去。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是獲得了關於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

總的說來,在培訓過程中,因為學校事務,也有幾次缺席了培訓活動。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參加此類活動,一定揚長避斷,爭做優秀學員。

科學心得體會 篇7

科學來自生活,科學來自大自然。我們身邊流動著科學,科學也改變著一切,只是我們不曾注意過。有的科學十分搞笑,在道爾頓和阿福賈德羅中,是誰先發現原子和分子的呢

不知何時,我在電視上看到了《宮》這部電視劇,自從那以後,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夠與女主角一樣來到一片樹林,看到一棵樹,我也穿越了。如果是這樣,我會帶上手機、電腦,甚至還會帶上一些漢堡包、雪碧之類的。能夠的話,我還會染上一個紅毛,到了那裡人人都會崇拜我,愛上我這個21世紀的小男生。這是科學給我帶來的好處。我拿出手機正要拍照,一大群人會圍著我議論:這面鏡子怎樣會有圖案呢這小男孩不會是變戲法的吧如果太過迷信的人還有可能以為我是妖怪或上帝什麼的。這是科學的力量。有可能正因為科學,將來有一天真的能夠穿越到古代或未來。不是僅有會科學或懂科學的人才能發明或創造。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一位生活很貧窮的畫家李普曼,因為他的畫一向等不到伯樂,所以也就越來越貧窮。而他的畫具也僅有那麼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正因為僅有這些,所以他經常找不到工具。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作畫的靈感,可是與平時一樣,他找不到自我的橡皮。等找到橡皮、鉛筆後,他腦子裡的靈感卻已經空空如也!他想用一根鐵絲把橡皮和鉛筆連起來,可是每當作畫時,橡皮總是在他的面前東搖西晃,很是影響他的思維和情緒,並且使用一段時間後有要重新綁紮。畫家不耐煩了。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先解決好畫筆的問題

後再作畫。經過幾天苦想之後,他最終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從一個廢舊的鐵盒上剪下一小塊薄鐵皮,把橡皮和鉛筆頭對頭包起來,使它們固定成一體。因為有了這項發明專利,他擁有了55萬美元的專利費。這是一個畫家因為科學而擁有的財富。

科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能夠改變一大群人的生活,甚至能夠改變我們的地球,讓它更美麗,讓我們更歡樂、更幸福。

科學心得體會 篇8

本週2113一下午觀看了《走近科學》節目5261,節目介紹了中4102國古代的一些建築奇蹟。最讓我1653感到震撼和驚奇的是恆山上的懸空寺。

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恆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廟宇。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其進行過修繕。懸空寺距地面約50米,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樑,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樑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為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樑,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樑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唐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寫道:“中國的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為一體,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通過這次參觀遊覽,才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和文明歷史。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義大利威尼斯考古專家尼諾先生認為:懸空寺及它象徵的一切,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傑出體現,僅僅是為了這座奇特的寺廟,就值得到中國來一趟。

懸空寺經歷千年依然幾近完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向我們以及全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們在感慨之餘,多少也應該有所思考。思考為什麼在1400多年前建築的廟宇在風吹雨打、烈日驕陽,甚至山崩地裂中依舊能夠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築卻脆弱到經不起一絲考驗?不是今天的技術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許是因為面對今天的喧囂,我們太多地關注背後的東西,卻獨獨忽略了眼前的責任。或許我們在研究古人的建築方法,為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和偉大的文化驕傲之餘,也應該繼承他們樸素、純淨、認真、踏實的心態。

懸空寺集自然美和人工美為一體,又將美學、力學和宗教融合為一處,不愧於東方瑰寶的美稱。誠若明代詩人王湛初遊懸空寺發出的感慨萬分的詩句:“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

科學心得體會 篇9

開學初我參加了葫蘆島市國小科學專業知識及技能培訓活動,在這次的培訓活動中收穫很多,獲益匪淺。回首培訓的足跡,發現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學理論得到了昇華,眼界開闊了,思考問題站的角度更高了,許多疑問得到了啟發和解決,對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將要把握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強調從問題入手。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讓學生對問題的結果進行猜想,假設,探究等等,這就是自然課與科學課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探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才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發展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達到的目標。

2、課堂教學以科學探究為主。《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國小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科學心得體會 篇10

經過了這次培訓活動,我在各個方面收穫甚大,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常山縣教研室——江根祥提出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要求。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學思維方式獲取知識,這是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地球科學是國小科學領域比較難的一塊內容。在太陽系組成中,各個行星的大小和與太陽的距離空間感較強,對於同學們理解困難。但是中山國小的姜老師給與我們一個很好的體會。讓在座的科學教師模擬太陽系空間,構造一種空間模型,讓我們形象直觀的認識到空間的距離和大小問題。由此可見科學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的能力基礎上,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創新性學習是一種對未來的預期與前瞻的意識。

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多從身邊的事物尋找。江山市教研室徐老師的《認識身邊的植物》仔細描述了我們周圍的植物,便於研究。這也在提醒我們,科學即生活。科學課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這種意識的作用,使兒童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科學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科學課的課堂常規,如有條不紊的開展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時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長期堅持觀察記錄,能傾聽別人的發言,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等。

四、科學教師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科學課的內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對教師的知識要求很高,因此教師要及時補充知識儲備,同時要學會科學探究的技能,具備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樣科學教學質量會更高。

經歷了這次培訓,我深刻體會到有太多的知識需要我去學習,有太多的問題值得我去探究。今後,我將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做好國小生的科學啟蒙教育。

科學心得體會 篇11

緊張而忙碌的一學期教學工作已經結束,細細回顧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的得與失時,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當然也有很多的遺憾。教育終究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為了能進一步的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基本狀況:

本班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觀念。但仍有小部分學生學習、紀律都較鬆散,學習潛力較弱。

二、主要成績:

1、具體措施: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潛力。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開學初,用心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科學意識,提高認識潛力。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科學觀念。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_,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本班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的實際狀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此外,我堅持檢查後進生的轉化狀況,做好小結工作,使優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上臺階,進一步培養智力和思維的發展,全面地提高教學質量。

2、經驗淺談:

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實驗教具,做到先備課,後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我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潛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1)關照學生參與的潛力,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後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決定。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序,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佈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帶齊實驗器具,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依照提示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2)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用心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

(3)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

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就是改變過去以教師講、學生聽,死記硬背的教學手段。自然課教材的特點十分抽象,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發現祕密,獲取新知識。如果教學中只是老師講、學生聽,就會顯得很不協調,太乾癟了。如在自然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勤於動手動腦,仔細觀察,就會獲得新的科學理念。

(4)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定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學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動的,在參與過程中,他們能體驗到自己的生活智慧與人類已有的知識融為一體的快樂。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必須的成績,但由於自己經驗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潛力等,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科學心得體會 篇12

今天是星期天,媽媽帶我去職工醫院檢查眼睛。

掛完號以後我跟著媽媽坐電梯上了六樓,到了檢查視力的房間,醫生用小棒子指著視力表上的一個字母,我說:"右,左,上,下"。看到三四排的時候,我看得很模糊,我的身體已經很向前傾了,結果還是看不清。我想:"咦!我的眼睛怎麼了。"醫生說:"你的眼睛視力下降,現在你的左右眼視力只有0.4了,要格外引起重視啊!你以後寫字要坐端正,看一小時書要休息一下,睡覺不能看書......"

媽媽為此幫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愛眼護眼計劃,什麼時間起床、睡覺,什麼時間學習、看書,包括多吃胡蘿蔔、雞肝 對眼睛好。

這次到醫院一查視力才知道自己視力很差,所以我以後一定要愛護自己的眼睛,看書時坐端正,做作業時間也要控制好,在走路、吃飯的時候都不要看書。希望我現在改正還來得及,小夥伴們你們也要好好的愛護眼睛哦!

篇四:愛護眼睛

今天媽媽帶我去醫院檢查視力,經過檢測,我的視力比放假前下降了。媽媽問我:"知道視力為什麼下降嗎?"我搖搖頭。醫生問我:"小朋友,暑假裡你玩電腦了嗎?"我小聲說:"玩了。""你經常看電視嗎?"我點點頭,醫生又說:"喝碳酸飲料了嗎?"我不解的說:"喝過幾次可口可樂。"醫生說:"碳酸飲料裡的碳酸對視神經發育很不好,現在你的年齡還小,視神經還沒有發育好,以後不要再喝飲料了,"媽媽驚訝的說:"不知道飲料還有這麼大的危害。"醫生又說:"小朋友,現在你還沒有形成近視眼,平時注意讀書、寫字時的姿勢,學習一小時休息一會兒,做做眼睛保健操,往遠處望望,不能再玩電腦、看電視,這樣你的眼睛就不會近視了,"媽媽嚴肅的對我說:"叔叔說的話你都記住了嗎?"我狠狠的點點頭。這時我知道了媽媽平時的嘮叨都是為了我好。

從現在開始,我一定好好保護視力,愛護好我的眼睛。

科學心得體會 篇13

眼睛,大家都有。眼角膜是眼睛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人沒有眼角膜就會失明。可以想象得到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痛苦,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眼睛。通過近視防控,讓我從中學到許多。

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看見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東西。它能讓大家享受視覺的美。我們能看見東西是多麼美好啊!但是,大家如果看不見東西心裡就會急躁,眼前一片黑暗:那將是多麼痛苦啊!

有很多同學把眼鏡當做好東西,覺得戴上眼鏡就會很帥。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把眼睛當玩具,不要想使就使,不想用就不用。我們學生由於學習不注意身姿,看電視太近,導致近視。假性近視的孩子太多了,所以要早糾正,不然就發展成真性近視。到真性近視時很難挽救。所以大家如果發現視力低於5.0度的,那就趕快矯正。

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習慣,每天按時做兩節眼保健操。科學用眼,不要過於疲勞。疲勞時眼睛痠痛。這時我們就要坐下來閉上眼睛,休息一下,看一下綠色的東西,或者站在高處眺望遠方,使眼睛得到輕鬆。如果不保護眼睛,將來眼睛不好,我們就看不清東西。那種難受的感覺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我就是一個好例子。我本以為戴眼鏡很好看,但是我錯了。等我戴上眼鏡拿不下來的時候,一將眼鏡拿下,我看東西就模糊不清。和同學在一起,我老把人錯了。這經常是夥伴們取笑的笑柄了。

如果不想當夥伴們的笑柄。最重要的一點是為自己好。那就從小養成一個科學愛眼的好孩子,按時做眼保健操,讓眼睛放鬆,讓視力一直處於正常範圍才行,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健康成長。

科學心得體會 篇14

一連五天可以不用聽老媽的嘮叨了,哈哈!馬上要和閨蜜一起去杭州參加暑期美式科學夏令營的我一想到這點,心情格外好。

初到營地時,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還可以與外教老師盡情地交流,在老師的帶領下化身魔法師學徒,解出一個個“魔法”背後的祕密,我覺得新鮮極了。可當夜幕襲來,想家的感覺卻如洪水般席捲而來,在帶隊老師的安慰下,我和閨蜜才漸漸進入了夢鄉。

然而隨著課程的展開,令人眼花繚亂的實驗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很快填滿了我們的空閒時間,讓我完全沒時間想家。外教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失傳已久”的.絕學——火焰掌;帶領我們品嚐了液氮製作的“爆米花”;引導我們穿越時空,回到白堊紀探尋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大家當了一回小天文學家,從開普勒望遠鏡的觀測,到辨別土壤PH酸鹼實驗,再到發射水火箭,認真地執行“人類火星計劃”;化身小物理學家,製作動力機械手臂,放飛放生機械鳥,在“牛頓過山車”實驗中領悟力學的奧祕;開啟“特工”模式,運用學到的知識解除炸彈威脅,破譯摩斯密碼,播放紙上貝多芬,無線電追蹤炸彈信……

在這麼多有趣的實驗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製作食用水球實驗”。給我們上課的是我最喜歡的美國女老師Ale-,她呼閃著藍色的大眼睛微笑著注視我們,神祕地說,如今人們生活中都喜歡使用塑料瓶,導致白色汙染越來越多,但是她卻能教我們一個方法不用瓶子裝水?大家都驚奇地瞪大眼睛、伸長脖子,想看看到底是什麼方法。只見她先舀了一勺氯化鈣小心翼翼地撒在水裡,水漸漸成了奶白色,等待氯化鈣完全溶解後,她又舀了一匙食用海藻膠浸泡在水中,我們和她一起數著,1、2、3……奇蹟發生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浮在了水面上,它似透明又不似透明,在陽光下的照射下,彷彿有一條金色的水蛇遊動其間,教室裡頓時爆發出一陣歡呼聲。我們也學著美女老師的樣子做起了食用水球,我還在海藻里加了布靈布靈的閃片,很快一個更美的藍色水球呈現在眼前,讓人愛不釋手。

五天離開家的夏令營時光,讓我全身心沉浸在科學的世界裡,在一次次神奇的實驗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夥伴的友誼和老師的耐心,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獨立、什麼是配合,提高了我的自理能力,擴大了我的科學知識面,希望我還有機會再參加這樣的夏令營!

科學心得體會 篇15

這學期我就擔任八年級兩個班的科學教學。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學習。經過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情況的工作總結

1、認真備課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教師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因為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

2、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內容豐富,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

所以,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課,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為有時我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並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衝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後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採取有效方法解決當中困難。

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教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3、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

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4、精心佈置作業

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網上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經過將近一學期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科學水平。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向同行學習,爭取進步。

科學心得體會 篇16

自9月3日至12月10日進行了科學素養培訓。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科學素養包括運用科學基本觀點理解自然界並能做出相應決定的能力。科學素養還包括能夠確認科學問題、使用證據、做出科學結論並就結論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世界普遍運用的科學素養的三個維度包括:科學知識(科學術語和科學基本觀點)、科學方法、科學對社會影響的理解。下面就理念的認識作一個簡要總結。

一、領悟了新課程的理念。

1 提高科學素養

培養全體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是科學教育最根本的任務。

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之中,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

1.1 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科學態度:好奇心、誠實、實事求是、合作、創造力等。

科學的世界觀:科學認為世界是能夠被認知的;科學知識是不斷變化的,科學是一個產生知識的過程,知識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學雖然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但這種變化是處於緩慢的修正之中。絕大多數知識是相對穩定的;科學不能為一切問題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還有許多事物不能用科學方法來驗證等。

1.2 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1)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是可以受益終生的;

(2)在參與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3)重過程勝於結果;

(4)在探究過程中,學習、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技能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作出預期、收集證據(分析資料)、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

(5)科學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辨證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批判思維等。

1.3 科學知識和技能

科學知識主要包括: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等。

技能包括:觀察、動手、分析、收集和處理資訊、撰寫報告、設計實驗等方面的技能。

1.4 科學、技術、社會(STS)

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關注、認識STS之間的關係和科學技能對社會的影響。教學中的STS主要要求把注意力投向學生身邊的社會,現實生活中與科學技術相關的問題上。STS也包含了對學生現實生活的關注,對學生個人健康的關注,對家人、社群、社會的關注。STS還包含了對學生今後發展的關注,如職業選擇、職業引導的教育等。

當今大學聯考的命題原則之一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以基礎知識為載體”,能力測試是目標,知識的正確理解、掌握和應用是實現能力的基礎。

提高科學素養的理念首先還是要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強調能夠合理地將所學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之中。

2 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此理念可以詮釋為:尊重每一個學生;“課標”制定的標準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課標”制定的標準並不意味著忽視那些優秀的、有特長的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意味著教師要因材施教;學習資源的分配上對每一個學生應該是人本的、公平的:評價應該是公正、公平的。面向全體學生,意味著學校、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通過學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尤其是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集中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的,當屬新課標將整個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2個模組,必修模組是課程的核心內容,對於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選修模組可促進學生多樣化的發展,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滿足學生進一步發展的願望。

進一步挖掘“面向全體學生”的內涵,還應體現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的機會。通過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得出科學的結論,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3 倡導探究性學習

科學探究作為發現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律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途徑之一。新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揚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並通過動眼看、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及基於實驗的、測量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模擬的、模型的、技術設計的等多種形式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方法。以及要求學生主動地蒐集和分析各種資訊,善於與他人交流和合作,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把探究性學習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正如有的專家所說的新的課程標準重視探究性學習,但不贊成事事探究、時時探究,濫用探究,進行科學探究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有值得探究的問題或研究任務,探究性學習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同時也不否定傳統講授的合理性。

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 探究活動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每一次探究活動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使用行為動詞來表達,以便有針對性地完成活動過程的設計,也便於在活動之後檢驗教學成果。

3.2 要有值得探究的問題或教學任務

每個探究活動應有學生未知答案的問題。如果學生已經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經歷真正的探究。如在學習“礦質營養”前,教師可以這樣設問:“戶養的花為什麼要定期鬆土?為什麼要選擇肥料?”有條件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郊區蔬菜或花卉基地瞭解“無土栽培技術”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活動,促使學生在好奇與思考中獲得知識,並發現新的問題。

3.3 要有民主的師生關係和求真務實的氛圍

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準確表達,幫助學生流暢表達,使學生有信心表達,學會與他人溝通。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方面發現,鼓勵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只要學生能提出問題。解釋問題有自己的思路,均應給予鼓勵;即便是學生的回答偏離教育目標甚遠時,也不要給予絕對地否定。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共同討論。

當學生解決問題有困難時,教師要適時給予啟發,搭一個“腳手架”,降低問題的臺階,設定低一個層次的探究點或子目標,引導學生繼續探究。調控的宗旨是使學生在探究的氣氛中學習,鼓勵學生的探究精神。

3.4 探究性學習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單不應成為惟一的方式

不同的學習方式有各自的特點、優勢和適用條件。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注意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講授、演示、辯論、模擬、專題討論等。

總之,收穫大,只是停留在理念的轉換上,具體到實踐中還有很多挑戰等待著。

科學心得體會 篇17

世界愛眼日,是全世界宣傳怎樣愛護眼睛的日子。

要想不近視,就得按以下幾方面做:

食物對保持好的視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多食一些健脾養胃和補益氣血的食物,如龍眼肉、山藥、胡蘿蔔、山芋、芋頭、菠菜、小米、玉米等。也可多食用一些桑椹、黑豆、紅棗、核桃仁等食品,能養心安神明目。補充鋅和鉻等元素也很重要,黃豆、杏仁、紫菜、海帶、羊肉、黃魚、奶粉等含鋅量較高;牛肉、穀物、肉類、肝類等食物中含鉻也較豐富。為防止近視眼的發生發展,應適當控制甜食,經常吃鹼性食品,如蘿蔔、胡蘿蔔、白菜、大蔥、萵苣、黃瓜、豆芽菜等等。近視眼:要避免視力衰退,就得多吃魚、五穀雜糧、柑桔類水果柑、桔、橙、檸檬與紅色果實,這是防止近視眼的有效辦法。但是要注意不得吃那些加重近視眼的食物,特別是精糖各種糖果、甜食、肉和全脂乳酪。

在看書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和書相距1尺33cm左右的距離,不要太近了,但也別太遠了。

看書、看電視、看電腦時不要時間太長。一般看將近一小時後要閉上眼睛休息休息,如果能閉著眼睛讓眼球轉上幾圈是最好的了。

看書、寫字、打電腦一段時間後,除要讓眼睛休息一下,還應該讓眼多看看遠處的景緻,如遠處的樹,遠處的雲,最好的是看晚上的星星。以放輕緊張的眼睛肌肉。

在讀書寫字時光線一定要合適。過強或太弱的光線都會使眼睛在短時間內疲勞。在晚上,光源一定要使用顏色接近自然光的顏色,不要用顏色太重或頻閃嚴重的光源。最好的光源是自然光的散射光,所以在白天讀書寫字時,最好不要使用人造光源。

不要在運動的物體上看書。長期這樣做,你的眼一定是一個近視眼,再繼續這樣做,就會由低度近視變為高度近視。

當你的眼睛有疲勞的感覺時,不要急於做眼保健操,而應該閉上眼睛休息休息。每天的兩次或三次眼保健操要在你的眼不疲憊的時候做。

我們應該把每一天都當成世界愛眼日!

科學心得體會 篇18

《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主要內容,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有了接觸,當然不是原著,是一些後覺者加了很多詮釋的批評版。今天,讀了泰勒的原文,感覺到收益良多,很有必要。

按照西方思想史的說法,泰勒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綜合,是管理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又是一個較為完善的管理思想體系。對管理的發展的貢獻是莫大的。

通常,當文化處於它的襁褓期,留給後世的往往是一些短小精粹的經典。這些經典的作者留給後人的印象,如同開闢混沌的眾神。憑藉《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就贏得了這種神祗般的地位。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在現代管理者的眼裡,泰勒制已經徹底成為史前時代的傳說,有著恐龍般的外形與氣質。或者說,泰勒製出現剎那造成的震撼本身就不亞於一頭恐龍降臨在原野上,足以引發弱小動物的恐慌,也因此造成了它不得不急速消亡,隨後,它的後裔改頭換面,以進化了的姿態悄然滲入現代工業的血脈。

泰勒時代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是任何體制下的國家、社會都必須面對並且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當今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極快,在很多方面,泰勒的觀點都很有參考價值。列寧在著名《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寫道:“泰勒制――也同資本主義其他一切進步的東西一樣,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豐富的科學成就,即按科學來分析人在勞動操作中的機械動作,省去多餘的笨拙的動作,制定最精確的工作方法,實行最完善的統計和監督制等等。蘇維埃共和國在這方面無論如何都要採用科學和技術上的一切寶貴的成就,社會主義實現得如何,取決於我們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機構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的好壞。應該在俄國研究與傳授泰勒制,有系統地試行這種制度,並且使它適應於我國的條件。”

可見,泰勒制不僅是泰勒本人的驕傲,它的精髓無愧於神祗的地位,而它的運用則完全取決於運用者。

泰勒的《科學管理的原理》中對於“科學管理”的實質,是“在一切企業和機構中的工人們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即“這些工人們對待他們的工作責任、對待他們的同事、對待他們的僱主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同時也是“管理方面的工長、廠長、僱主、董事會對他們的同事、他們的工人和所有的同事工作問題責任上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泰勒認為美國人在效率問題上存在著兩個盲點:其一、沒有意識到管理中的效率問題;其二,即便是他們在意識到了效率問題之後,他們對於如何提高效率卻依然有著方法論操作上的難題。這兩點就可以看做是泰勒要在本書中要啟發美國人“效率心智”的地方。今天我們當然不覺得那是個重要的問題,然而我們卻知道,在任何時候最難改變的就是人們的觀念,整本書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再向美國人普及一些觀念。因此,作者“科學管理之父”的美譽在這裡也可略見一斑。

書的主體內容分為兩章,主要還是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第一章“科學管理的基礎”,這是泰勒要美國人注意到效率問題的重要性,並分析了效率低下的三個原因,在分析第三個原因時引出了第二章“科學管理原理”,通過與“積極性激勵”方法的對比,泰勒提出的解決效率低下問題的科學措施,並進一步闡述了管理科學。

在通讀此書後,我解除了過去對泰勒制的一些錯誤認知,我認為科學管理的精髓在於,強調管理人員和工人親密無間的、個人之間的協作。在充分系統的科學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之上,追求財富最大化,追求生產效率最大化。

應該有四個主題:

1、僱主與僱員的真正利益的一致

2、僱員的財富最大化,實現僱主的財富最大化

3、滿足工人的高薪酬

4、低生產成本

泰勒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1、每個人和每個機器的產出增加,最終將導致大量員工的失業。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了“磨洋工”。

3、單憑經驗行事的生產方式。

泰勒用“磨洋工”或“怠工”來描述當時美國工業企業界存在的普遍現象,這種現象被大多數人認識,但卻被大多數人歸結為“經濟蕭條、失業、貧困等根本原因”(P7)。泰勒分析了“磨洋工”現象產生的原因,以詳實的證據和理由展示給美國的工人和企業家。第一,“磨洋工”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工人們一個悠久的觀念:全力以赴地工作會導致工人失業。泰勒的普及的觀念如下:全力以赴地工作不僅會增加工人工資待遇,還會降低商品價格;這兩個方面會增加人們的購買力,從而達到不斷刺激商品需求的增長,進而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經濟學上的分析)。第二、“磨洋工”現象的出現是因為現行管理制度下建立起來的僱主和僱員之間的不良關係,主要表現為計時工資下消極怠工(懶散鬆懈)以及計件工資下工人對於僱主提高工資承諾的不信任而引發的積極性怠工(符合最高利益)。泰勒在這個原因中的普及的觀念主要是開宗明義的管理目標:“管理的主要目標應該是使僱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僱員的財富最大化。”(P3)他想要改變存在於僱主和僱員見的對立關係,僱主和僱員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僱主通過壓低僱員工資而獲得最大產出的方式是不明智的,除非實現了僱員的財富最大化,否則不可能永久地實現僱主的財富最大化(群體關係上的分析)。第三、“磨洋工”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因為那些單憑經驗行事的方法而造成的無效率操作,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這個原因超越了僱員和僱主的知識,是雙方都不曾意識到的,泰勒的科學研究也就是在這個層面上進行的,他通過他在工廠裡的細緻觀察而提出以科學方法代替單憑經驗辦事(泰勒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參與式觀察,他是其中的一員,他是第一線的員工,從經驗到科學)。泰勒在這裡普及的觀念就是本書整個第二章裡面的內容“科學管理原理”,以一言蔽之,“僱主和僱員親密無間、個人之間的協作是現代科學或者任務管理的精髓。”(P17)(時間和動作科學上的分析)僱主和僱員需要為了效率最大化承擔平等的責任。這些觀念為管理科學奠定了合理的基礎,合理的證據就是工人工資的不斷提高和僱主財富的不斷擴大。

在泰勒提出科學管理之前,管理是一直存在的,美國社會中通常使用一種稱之為“積極性加激勵”的管理制度,這種制度中管理者的職責就是如何刺激著工人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務,並且作為回報,工人可以從僱主那裡得到“升遷、提薪、改善工作環境”等特殊激勵。這種管理方式的特點是“任何成就都必須依賴於工人積極性的調動”,泰勒分析了這種管理方式的效果在現實運作中調動工人積極性的目標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而科學管理制度則可以做到完全、充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只是要求管理者和工人都需要承擔各自的責任。

管理者的新責任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動作的科學方法,以代替過去單憑經驗從事的方法,他經過長期的系列實驗和觀察,拆解每個工人在每一個時間段內的每一個動作,開拓出對提高效率問題的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領域,提高效率用資料為例證而非工人們的主觀判斷;

2、科學地挑選工人,並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成才,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由工人選擇各自的工作,並各盡可能地進行自我培訓,當然,他認為要科學挑選工人也並不是要挑選一些特殊的人,而只是從非常普通的人群中挑選少數特別適合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問題的重點是要對工人進行科學選擇並培訓。

3、管理者與工人密切合作,以確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指定的科學原則行事,爭取做到讓工人將其主管和指導老師看成是幫助他們掙更多工資的朋友,而非強迫他們做苦工的工頭和強迫他們超負荷勞動卻只給一般工資的人,這有助於避免罷工;

4、管理者與工人的工作和職責幾乎是均分的,歸納起來,“在積極性加激勵”的管理制度下,實際上全部的問題由“工人決定”,而在科學管理制度下,一半的問題由“管理者決定”,管理者需要預先制定任務計劃並實施計劃,管理者要告訴工人每項任務要做什麼、如何做以及何時完成。

這四個方面就構成了泰勒本書第二章中“科學管理原理”的主要內容。他在書中這樣提到,“這些成果的取得,並不是由於一種型別的管理機制比另一種型別的管理機制更優越,而是以一套根本原則替代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原則。在工業管理中,則是以一種管理思想代替了另一種管理思想。”(P88)

同時,泰勒在書中總結了建立科學管理原則所需要採取的步驟(P90),

1、找10-15個不同的人,這些人對所要分析的工作具有特殊的專長;

2、研究其中每個人在完成所調查工作時所採用的基本操作或動作確切順序以及他所使用的工具;

3,用秒錶測算工人做這些基本動作時,每一步所需要的時間,進而確定選擇用最快速度完成這項工作時其動作的組成部分;

4、消除一切虛假的、慢的和無用的動作,並把最快的動作和最合適的工具彙集成一個序列。從泰勒對這幾個步驟的強調可以看出,他對於上述科學管理原理中第一個要素的強調,毫無疑問,科學管理原則是泰勒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但除此之外,他也主張對其他幾個要素要兼顧,比如在書接近尾聲的地方,他提到了科學管理中也要詳細研究影響人們動機的因素以及後文中的新舊管理制度改革風險(P102),這說明泰勒充分意識到了科學管理方法在具體現實中的應用情境,他主張要對外部環境進行準確的把握後應用科學管理制度才會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從文中可以看出他給予了後人在他沒有詳細展開的部分進行再研究的期望。

總之,泰勒在本書中,他核心強調的是科學管理制度“科學原則”,他更強調了科學管理四個元素之間整合的重要性,如“正式各個要素的整合,而非個別要素,構成了科學管理。”(P108)

通過閱讀全書內容可以得知,泰勒歸納出這些原理並不輕鬆,這與他在車間中豐富經歷有關的,他對於效率問題的把握從一點點經驗積累和一次次的實驗觀察基礎上而形成的管理科學。而掌握這門科學就需要工廠裡有一部分特殊的人來首先掌握,就這樣他造就了一個由“僱主”向“管理人員”過度的人群,僱主和管理者也開始有了分開的趨勢,專門的管理部門和人員成為工廠裡提高效率的必要配備。管理學這門學科也就因為效率問題而立足了。

可惜,在人們真正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並沒有認識到企業在社會倫理方面的責任。泰勒也沒有。所以,他們關注的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經濟性的問題:效率。

企業到底是什麼?企業是一個過去不存在但是現在是我們所處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血緣關係式我們過去生活的中心,而業緣關係已經使我們現代生活的中心。在這個中心發生更替的過程中,我們作為人的需求仍然沒有發生什麼本質上的變化:物質和精神,經濟和倫理都是我們所欲也。多數企業還只是人為自己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組織,所以他們沒有也不願意承擔更多的倫理和社會功能。所以對很多現代人來說,工作仍然是枯燥、乏味 、冷漠和痛苦的。

在這些年的管理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我認為企業不應該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組織,必須像以往的家庭或家族那樣,成為工業社會的一個倫理組織,並長期保持自身的穩定,保持自身的存在價值與理由。否則,整個社會就無法保持長期的穩定。

當然,從我們的企業來講,泰勒提出的管理問題依舊存在,他總結的管理技巧依舊良好,他探究的管理邏輯依舊普遍,他創造的管理辦法依舊高效。

但是,事物總是螺旋式前進的,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行不通的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卻可以發揮其光芒,重要的是新的方式絕不僅是對原有方式的簡單複製。在今天的工業環境下,我們正在把越來越多的問題交給我們的員工,員工也變得越發自主,越發有參與感。與泰勒的年代不同,今天的員工已經不再靠脊背和手掌工作而是靠智慧和手指工作,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員工能夠掌握更多的資訊;技術本身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員工的參與和貢獻變得前所未有的關鍵,管理者要承擔的功能已不再是簡單的操作定義和計劃指令,對員工的要求也不再是簡單的執行。在科學管理時代被拋棄的“積極性加激勵”,正在更高的層次上回歸,為此“質量圈”,“精益生產”,組織內部的“企業家精神”,正越來越多的被提及。

管理型別的書讀多了,有時候會由於太雜、流派太多而搞到自己摸不著頭腦。生活的本質是迴歸,管理的的終極可能也會迴歸到最簡單的幾個原則上面。弗雷德裡克·泰勒和他的《科學管理原理》開創了一個管理新時期,也在其後百年中鼓勵和啟發了許多和管理者。即便在今日,人們也仍在感嘆,管理需要回歸泰勒。對於泰勒的思考,我必須給予更高的評價,至少比現在那些一出書就靠“營銷”賣成暢銷書的人高出不知多少個層次。感謝科學管理之父給我們留下一本簡單而又深遠的影響著人類管理程序的書。

泰勒的管理理論看起來容易,其實內涵全面,並不是能被一個時期完全吸取。只有親身翻閱大師的著作,才能領悟管理的真諦;也只有實踐大理由的理論,才能實現管理的目標——“使僱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僱員的財富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