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83W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通用18篇)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

通過這一學期對《管理學概論》的學習讓我對管理學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

通過學習,知道了管理者與領導者的區別。以及合格的領導者應具有的性格屬性。而且領導的特點與所處環境的影響,如何達到最好的領導功效。

在這一門課的整個學習中,最讓我影響深刻,給我無限啟迪的應該是博弈論。老師當時說了一個流傳廣泛的博弈例子——囚徒困境。

話說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殺,財物被盜。警方在此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A和B,並從他們的住處搜出被害人家中丟失的財物。但是,他們都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後只是順手牽羊偷了點兒東西。於是警方將兩人隔離審訊。這個時候,聰明的警官找他們談話,分別告訴他們說:“你們的偷盜罪確鑿,所以可以判你們2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個交易。如果你招了,他不招,那麼你會作為證人無罪釋放,他將被判20xx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你們都將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招了,你不招,他無罪釋放,你被判無期徒刑,終身囚禁;如果你們都不招,各判2年。” 當時我認為,既然兩個囚犯最好的結果是都不招供,兩人都只被判2年,那麼,兩個囚犯都選擇不招供就是這個博弈的最終結果。然而,“囚徒困境”之所以稱為“困境”正是因為這個博弈的最終結局恰恰是最壞的結果,即兩個囚犯統統招供,結果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囚徒困境和其它的博弈一樣,都需要有2個前提假設:囚徒A和B兩人都是自利理性的個人,即只要給出兩種可選的策略,每一方將總是選擇其中對他更有利的那種策略;兩人無法溝通,要在不知道對方所選結果的情況下,獨自進行策略選擇。囚犯“思想搏鬥過程”大致如下,囚犯A的內心活動是這樣:假如他招了,我不招,我就要將牢底坐穿,招了最壞坐20xx年,還是招了合算;假如他不招,我也不招,只坐2年的牢(因無法串供,風險太大);如果我招,他不招,馬上被釋放,也是招了合算。因此,無論囚犯B是坦白還是沉默,囚犯A採取坦白的策略對自己更為有利。同樣,以上推理也適用於囚犯B。結果兩個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之所為被稱為“困境”,正是在於:如果A、B二人都保持沉默,則都只被判刑2年,顯然比兩人都坦白的結果要好。兩名囚犯都作出招供的選擇,這對他們個人來說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們個體理性的選擇。A與B的任何一人單方面改變選擇,他只會得到更加不經濟的結果。而在其它的結果中,比如兩人都不坦白的情況下,都有一人可以通過單方面改變選擇,來減少自己的刑期。可是兩人經過一番理性計算後,卻選擇了一個使自己陷入不利的結局。

而後,老師再說了一個智豬博弈的例子則更讓我訝異。通過矩陣分析可知,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智豬博弈”的結論似乎是,在一個雙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競爭環境中,有時佔優勢的一方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有悖於他的初始理性。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誰先去踩這個踏板,就會造福全體,但多勞卻並不一定多得。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爭著做那隻坐享其成的小豬。而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又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為了避免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淪為“大豬”,懂得智豬博弈對於個人並非是件壞事。

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習到的管理學知識只是冰山一隅,但是他使我對這門知識有了感性上和理性上的認識,豐富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它培養了我對管理學的興趣,學到的知識對以後的生活和工作對受益匪淺。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2

課堂教授我們所謂管理,就是建立組織並根據組織目標,通過人員、計劃和規則,對人、財、物、資訊等組織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以實現組織和成員的良好發展;

我自認為管理就是上司在駕馭下屬的同時使得下屬心服口服,心甘情願的為組織作出貢獻;簡單的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控制,這個才是最為重要的;法約爾提出了管理的定義“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我始終認為要講管理,就要講如何提高自身發展、提高自身素質先;要做一名管理階層人員是談何容易,做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更是難上加難;這個需要的就是一定的自身發展能力和來自外界的支援;“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but you must try ,try and try,you'll succeed at last ......”

溝通,人與人之間永遠都會有著地位的懸殊;但是如何把這種生硬的地位懸殊轉化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微妙情感卻是需要技巧;倘若組織裡的一個小團體跟領導者的意見相左,那麼這個領導者會想方設法找出這個小團體的頭兒,然後要去收攏他;雖然說服一個人要比說服一群人簡單,但是這個小首領卻往往是小團體思維最敏捷的一個,想要收攏他談何容易;這個時候就需要溝通,要試著讓對方講出心中的不滿,然後一一通過解說得到諒解和認可;但是如果是強制性的壓制,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管理者是否會成功,與人之間的溝通起著相當重要的因素;

管理的人性化;並不是歐美國家那些非人性化的管理在我們這個製造大國就很適用;因為組織制止同事間的戀愛,可能就會因此失去一個很優秀的員工,甚至是兩個優秀員工;但是如果組織裡的人之間有著微妙的情感,那麼工作的氣氛和效率會有很大改善;雖然會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就中國人民的熱情來講,這個人性化管理的利大於弊;組織還是最終受益者;

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曾經出過一本書《人性的弱點》他在書中講到“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歸結子他的專業知識.還有85%歸於他表達思想、領導他人及喚起他人熱情的能力。”

所以對管理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的控制和指揮,而是通過溝通來駕馭團體。

得賢人,國無不安,民無不榮;

失賢人,國無不危,民無不辱。 --《呂氏春秋.求人》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3

一句話總結管理學概論的感想——寫三萬字手磨出了老繭

離上次的《調研策略與方法》總結彷彿只是昨日之隔,便已經倆月過去,白雲蒼狗了。

雖然《管理學概論》的課程已經結束,但是一想到下週還是王老師給我們上《設計營銷》的課,我的嘴角不住的哆嗦,渾身戰慄,枯黃的面龐上深陷的雙眼竟然擠出了幾滴渾濁的淚滴。這裡有人不禁要問,你上次結課也哭那是因為分別的淚水,這次怎麼也哭呢?我滿懷深情答覆他說:“因為我對這老師,愛的深沉。”

119教室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前面一個曲尺形的大講臺,桌子底下預備著張倩提的熱水,隨時可以泡茶。上專業課的人,起床洗完了臉,每每拿著包子,來教室裡吃——這是以前的事,現在不讓在教室裡吃了——坐在咯腚的凳子上,熱熱的吃著休息;倘若多花一塊七,便可以買一杯豆漿,或者燕麥粥,就著包子吃了;但如果花十幾塊,就能買一個肯德基早餐,但這些學生,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學生會的領導們,才踱進119教室裡,就著衛龍,慢慢的坐喝。

我從大一開始,便在13級文管班裡當班長了,做整天管插電腦開投影儀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每天整天的坐在座位上,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校長是一副凶面孔,輔導員也沒有好聲氣,只有王重遠老師來上課,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王重遠老師是面帶笑容而穿levis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魁梧;紅撲撲的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笑意;一絲絲才露尖尖角的鬍子。雖然穿的是levis,可是並不修身。他對人說話,總是笑呵呵的,教人覺得親切。王老師一到班裡,所有吃包子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到:“王老師,昨晚寫讀書筆記累死了!”他不回答,只是對大家,對我說:“拿兩包茶葉,看看同學們來全了沒有?”便排出他的U盤。同學們又故意高聲嚷道:“老師,啥時候考試啊,能給我們發答案看看不?”王老師睜大眼睛說,“不行不行,這是考查大家讀書多少的一個途徑,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啊?我們寫統一答案,老師您閱卷也方便。”老師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理論到,“這也不是我的意思,教學部的安排…..教學部…..我說了不算,難道我還想讓大家考嗎?”接著便是難懂的話,什麼“讀書筆記寫上自己的感想”什麼“與拍攝過程中產生的管理學問題結合起來”之類,引得大家都聽得入神,教室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王老師已喝過半杯茶,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同學們便又問道,“王老師,下午還上課嗎?”王老師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下午別上課了吧,我們宿舍商量好了去商業街買衣服。”王老師立刻顯出正經但是笑眯眯的模樣,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寫好讀書筆記、組長負責催促下午按時上課”等之乎者也的話,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唉聲嘆氣起來;教室內外充滿了哀傷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嘆氣,王老師是絕不責備的。王老師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女生們說話,有一回對張小滿說道,“這幾天看書了沒?”張小滿略微點了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目標管理,知道是啥意思不?”小滿想,這麼簡單的問題,說出來豈不是顯得太掉價,於是看著王老師,默不作聲。王老師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說不上來了吧?……叫你應該多看書。……來我給你講講,記著!這些知道應該記著。下週二考試,要考這個問題。”小滿暗想這還離著下週二還有好幾天呢,而且反正也有考試題,回去百度一下也不遲啊,又好笑,又不能笑出來,“老師我看過目標管理,不就是什麼SMART原則嘛?”王老師顯出極高興地樣子,將兩個手指的指甲敲著桌子,點頭說,“對呀對呀!…..可是你可知道SMART這個單詞所分別代表的五個字母,你會拼寫嗎?”小滿瞪大了她萌萌的雙眼,努著嘴說不出話來,王老師用手指頭在桌子上比劃了一個單詞的拼寫,見小滿看的認真,便又揮毫了一個,顯出極開心的樣子。

有一回,同學們聽到王老師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王老師。王老師便東一句家常西一句家短的與大家熱火朝天的聊了起來,聊到開心的時候,大家都建議說:老師下午兩點再上課吧。一點上課太困了,乾巴巴的望著王老師。王老師著了慌,伸出手往前推的樣子,“不行,下午還有四位同學要講PPT。”他又不忍看著同學們乾巴巴的眼神,自己搖頭說:“那就一點半,一點半吧!”於是大家這一群同學們都在笑聲中走散了。

王老師的課是這麼的使人快活,可是即便不上課,下課也得拍廣告。

第三週的時候,作業是一天比一天多,看著英語四級考試將近;我整日的拍著視訊,也沒有去背背單詞。一個課間,班裡人都出去吃飯去了,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田銳,來包茶葉。”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左邊卻也沒人。我往右邊一看,王老師便在講臺處笑呵呵的看著我。他臉上紅潤潤的,這周還換了卡其色的外套,顯得極其年輕有活力。見我回過神來,又說道,“泡包茶葉。”小滿也伸過頭去,“鐵觀音來,老師,好茶來!肯定很貴啊!”王老師謙虛的低頭說道:“沒…沒…沒有沒有,想喝你們拿就行啊。這茶不貴,從網上買的。”小滿依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王老師說,“王老師,你又謙虛了。”老師泡了茶,從口袋裡捧出新買的ipad,放在桌子上,喝著茶,便在我們嘰嘰喳喳的說笑聲中,看起了電子書。

自從考完試之後,又一週沒看見王老師。到了每天晚上,舍友們總是轉轉脖子,伸伸懶腰,“寫讀書筆記寫的累死了!”到了週五晚上,便相互詢問著:“管理學的總結寫完了嗎?我還欠一萬九千字呢!”到週末晚上可是沒有說,再到週末也沒有看見他。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4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組織之中的,如工廠、學校、醫院、軍隊、公司等等,人們依賴組織,組織是人類存在和活動的基本形式。沒有組織,僅憑人們個體的力量,無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沒有組織,也就沒有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與繁榮。組織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類獲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然而,僅僅有了組織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組織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動,有人群的活動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組織才能進行正常有效的活動,簡而言之,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地執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我認為對於有效的管理,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實際,對於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的,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我們要從中間選擇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都不是容易達到的事情。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我認為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首先是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需要在企業運作前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說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著很大的成就。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泰羅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說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說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群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著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型別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說,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5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有了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活動。管理活動的出現促使人們對來自這種活動家的經驗加以總結,形成了一些樸素、零散的管理思想。我們可以從已有的文字記載中,尋覓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豐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紀末,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管理理歷煉與概括,是較成熟、系統化程度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組織為了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通過各項職能活動,合理分配、協調相關資源的過程。

在人類社會五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都在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的活動,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經過大腦思考,是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而進行的。併為了實現其目的而不斷努力,人類從數次的生產力革新、發展,歷經了數次工業革命,依次走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所以可以說人類是經過不斷的勞動、思考、合作,不斷髮展生產力中逐步發展的;人類的生存在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人類自身必須與周邊的環境相互依存,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類就不斷的試圖改變周邊的環境,在不斷的失敗或成功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豐富自己的知識,掌握各種生活和改造社會的技能。隨著人類知識的不斷完善,各種生活,工作的組織,機構,方式,制度不斷髮展形成一定形態的管理機構,逐步發展為管理系統,並使用於當今資訊瞬息萬變的時代。雖然管理的制度不斷改革推進,但是再完善的系統也離不開人類的相互協作,無論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或資訊瞬息萬變的今天,人類的各種特徵為管理學形成提供了客觀的條件。至此管理學應運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機構在一定範圍內通過計劃、組織、控制、領導等工作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人、物、財、時間、資訊等)進行合理的配置後有效的利用,以實現組織預定的目標的工程。管理學潛藏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首先就一個人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資訊,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仔細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再者到每一個人都處在管理學的範圍之內並受其影響。

所以說管理充溢著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並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正在並將長期影響著人類社會。

提到企業管理,我們首先要講什麼是企業,企業的法律形式,企業的型別等等。

企業是以市場為主導,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自主經營,自盈盈虧,獨立核算,具備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具體可分為國有、集體、私營、股份制和外資企業等等。

因此,企業管理是指:由企業經理人員或經理機構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盈利這一目的的活動總稱。

誰是管理者?什麼樣的人能稱為管理者?又或者有人會問:什麼是總經理,總經理是總(攬大局),經(始大業),理(事自若),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那些所謂的一些企業的經理,董事或一些職能部門的領導或一些政府部門的處長、部長、廳長等等。而這些觀點都是對的,但是也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那怎樣定義管理者,根據管理學的概念,管理者應該是這樣的人,他通過協調其他人的活動達到與別人一起或者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目標,應此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著協調一個部門的工作,也可能意味著監督幾個單獨的人,還可能包含協調一個團隊的活動,具體到生活,一些經營的小部市門,或一個幾個人組成的商店的老闆,又或是一個家庭的決策者,大至大公司的經理,理事,董事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必須達到幾種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話說:理念為“體”,能力為“用”,“用”不足可找人幫忙,無“體”則為無頭蒼蠅。企業管理者亦是如此。

在《易經》中有一種說法:生生之謂易,易是指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即是指變化,天地萬物隨時隨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規律下不斷變化的,在這些規律下產生了很多的思想、學派,管理學也隨之誕生(管理學是在人類活動發展、變化過程中孕育出來的)。

人類活動的一切表明“變化”的重要,缺少了“變化”世界、人類的發展將寸步難行。那麼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能否缺乏“變化”這一因素呢?回答響亮而肯定:這是不行的,企業管理宛若一條大河,而變化就是其流動的動力,河流缺乏了動力就變為一潭死水,如果企業管理缺乏了變化,那麼企業管理將無法正常,那麼,變化在企業管理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即一個企業圍繞著一個基本的企業理念、文化為中心不變,而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內,適當的改變企業的決策和戰略,即企業的權變關係(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企業根據國際格局、形式,世界經濟變化或國家的政策、法令調整,適當的改變自己的營銷管理策略、方法,以便更好的盈取經濟效益);或者在同一物件下,為達到企業的盈利目的,在法律範圍內改變企業自身的銷售策略,例如:有一個以銷售梳子作為盈利的企業要求自己的銷售員去一個和尚廟裡推銷梳子,開始第一個推銷員認為和尚怎麼可能買梳子呢?於是他懷著疑惑去了廟裡,而和尚沒有頭髮拒絕了他,結果一把也沒賣出;第二個推銷員去了廟裡見到和尚,說沒有頭髮也可以梳頭,這樣可以促進血液迴圈,還可以止癢,於是和尚們買了十多把;第三個推銷員去了,見到了和尚,他便對和尚說:你看香客們那麼虔誠的叩拜以至於把頭髮弄亂和香灰落在發上,為了表示寺廟對香客的關心,應該在桌上擺放些梳子,結果賣出幾十把;第四個推銷員去了廟裡,說明來意後又說寺廟都有很多虔誠的香客,他們燒香敬佛,寺廟應該有所回贈,特別是在梳子上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以便更好的留念,結果一次賣出一千多把,還達成了長期供貨的協議。這一例子告訴我們:改變企業自身的銷售策略,可以更好的為企業賺取利潤。

可見變在企業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什麼在變,什麼不變(中心不變,規律不變,但方式發生變化,現象發生變化),即以不變應萬變。

首先,管理學新的發展是中外管理理念的結晶。

在古代的中國,存在著相當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學。比較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認為管理應該是“以人為本,道德教化,以仁愛治天下”;而道家學派提出的是“以道為中心,以德治國,無為而治”,老子是怎樣闡述這個理念的呢?他極力反對“有為”,他認為國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貧困;政府規定越多,社會越混亂。不能為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謂“管理”。而他認為“無為”就是:不任意妄為,“無不為”就是:為而不恃,為而不爭;而法家則認為管理應“以法為中心,依法治國”,其理念衍發了法律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種種說法不一,眾說紛紜。在當今中國注重的是一種“和諧”、“含蓄”的管理理念,強調的是一個以情感為基調的傳統社會,尊重人,以人為本,強調人的重要性。在西方國家,同樣存在與中國頗為相似的觀點——哈佛大學教授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的霍桑試驗,即:“從人的行為本質中激發動力,不斷提高效率。”該理論注意到了人的重要,以人的本質出發,提出了“社會人的假設”,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梅奧與泰羅(以效率為中心,注意力只放在盈餘增加之上,不重視人,把人看為工具、經濟人)的觀點。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管理的概念也應該隨之發展,即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結晶、整合和發展。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6

這學期開始接觸現代企業管理這一門課程,以往對於企業組織與企業活動方面瞭解甚少,在企業管理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老師一開始就為我們重點講述了企業與企業組織。這一學期已經上了六週的課了,在這六週中學習的內容有:企業與企業管理組織、管理與企業管理以及企業文化與企業道德和責任。通過學習這些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知道了管理學在現代的重要性。

在企業與企業管理的學習中,重點講了企業組織結構,瞭解到了職能制、直線—職能制、事業部制等組織結構。在管理與企業管理的學習中,瞭解到了管理的概念、職能和作用。重點了解了古典的管理理論,其中有泰羅這一“科學管理之父”在生產領域的科學管理原理、“現代經營管理之父”法約爾在經營管理原理以及“組織管理之父”韋伯為官僚組織指明瞭一條制度化的組織準則。還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後還有就是企業文化與企業道德,這雖然沒有重點介紹但對我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企業道德與企業責任。一個企業沒有很好的企業文化和高尚的企業道德那是很難在當今社會立足的,像以前的三鹿事件與最近的雙匯這都是很好的例子。這主要是我們在這六個星期裡面學到的東西。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是根據老師的思路這與課本的知識不是特別吻合,書本上的東西說真的要我每個地方都理解那是不可能的,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很深奧的,但老師在講的過程中是用最簡單的語言讓我們理解尤其是結合案例,這讓我能夠有更深的印象。那些案例中有很多是生活中這更容易讓我理解。還有就是讓我們講解ppt,這也算是一個讓我們上臺展示的機會,讓我們瞭解到了更多的成功企業與管理者。知識面得到了擴充套件,也讓我們的表達能力增強。雖然我現在還沒有講解,但我相信我一定會學到知識。

在慢慢的學習過程中我知道了管理學在當代的主要,企業管理學是系統研究企業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學科的綜合性科學。當今中國,改革開放逐步推進與升化,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快速崛起的經濟,需要大量的綜合性人才。就算是工程技術型人才也需要一些經濟意識與管理意識。我是學證券投資管理專業的,以後的工作過程中肯定離不開管理活動,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著都需要有管理意識。因此需要好好學習瞭解管理學知識。

總之,在這幾個星期的管理學學習中真的讓我學到了知識,老師課程知識很豐富,講解也很生動。通過這課的學習我相信我們會了解自己一些方面的不足,進一步去改善,進一步去提高。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7

市場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房地產公司面臨著轉型和調整。向土地要效益的發展思路導致企業管理者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企業外部,鉅額的土地增值收益足以保障房地產開發公司的生存和快速發展,公司的內部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缺乏科學性,只有部分公司提出精細化管理的目標,只有少數公司將精細化管理的理念轉化為相應的流程、策略、制度等,而只有極少數公司的精細化管理得到了較好的執行。向土地要效益的思路要從根本上轉變,轉而向管理要效益。精細化管理指的是通過規則的系統化,運用程式化、標準化和資料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同執行。

實施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比較突出的障礙在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中庸思維方式形成的企業文化土壤不利於精細化管理。在中國長久以來形成的人治大於法治的社會環境下,推進精細化管理會遇到無形的阻力。精細化管理最早是工業化的產物,要求對於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強調執行力。但是大多數企業內的人員將管理視作藝術而非科學,對於細緻規範的流程缺乏認真執行的動力和習慣。

二是,過度強調形式,過度量化,流程設計不合理,導致效率反而降低。精細化管理需要細化的流程來保障,但是如果設計的流程過於細緻,過於依賴數字來進行量化管理,那麼就會從科學性走向另一個極端。數字並不能表現出所有的問題,對數字的追求更不能解決所有的管理問題。精細化管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的同時,也會增加企業管理的複雜程度,如果超過一定的界限,就會適得其反。

三是,對流程設計的要求很高,如果流程設計的可操作性不強,執行環節就難以推進。精細化管理對於流程的設計和重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看起來完美的流程設計也許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硬傷,而能夠得到較好執行的流程設計往往並不是無可挑剔的。也就是說,流程設計需要的方案並不是可能最好的,而是最好可能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要充分立足於企業現狀,透徹分析企業問題。管理首先要強化相關的理念,培養一支專業的職業化團隊,形成重視規範的企業核心理念。精細化管理需要由職業經理人式的思維方式來構建企業文化,通過組織設計、績效管理等手段來監督和督促精細化管理的實現,並且形成一個嚴格的執行體系。

其次,優化業務流程是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業務流程優化的目標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效率,在各個環節和模組之間,做出系統最優的組合。通過業務流程的優化,控制管理費用,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房地產公司的業務流程應當充分考慮房地產業務的特點,這裡可以運用的工具是業務流程價值鏈分析模型,針對性地找出企業價值鏈增值大的環節,進行鞏固和加強,分析和優化流程。

再次,專案管理資訊化也是實現精細化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為核心業務搭建一個資訊化平臺,資源就會得到更好的整合,對節點的控制會更為科學有效。專案運營管理系統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集約性,在專案管理的各個環節藉助於資訊化平臺提升精細化管理的水平。

最後,精準營銷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體現。對於房地產公司來說,精準營銷重點是兩個方面:客戶服務的精準化與產品設計的精準化。為了實現精細化的客戶服務,需要對不同客戶進行有效細分和研究,關注客戶服務的每一個細節。在此基礎上,還把精準的客戶服務反映到精準化的產品設計上。例如很多房地產公司都針對不同的客戶,形成了特徵鮮明的產品系列,正是面向客戶進行精準化營銷的一種嘗試。客戶服務的精細化意味著從售前、售中、售後各個階段和過程都充分考慮客戶的需求。例如,當前在房地產專案的設計中,普遍存在著會所的設計更多隻是為了推進銷售的問題,往往忽視了後期運營使用過程中的成本費用,設計階段也很少聽取物業管理人員的意見。在精準營銷的要求下,相關問題就應得到充分重視,客戶的聲音也應得到充分體現。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8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境界,後人歸之為:“知、行、得”,用它來描述專案管理應是,在管理中突出專案管理的重要性,在學習中獲取智慧,在生活和工作中把握客觀的規律,明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

做事多靠能,做人多靠德。而做事容易做人難,職位越高,做人越比做事重要,因為他大多是通過做人來做事的。因此一個管理者,特別是一個領導者,“德”比“能”更重要。以專業技能和人格魅力來領導,重視思想工作和人文關懷,這樣才能服眾,下屬才能心甘情願、自覺主動地做事。以此認識,我們清楚在專案中要相信團隊合作才可能把專案做到最好。

從整個專案的過程來看,團隊合作中需要溝通、分工、協作和監督。

溝通的目的就是讓別人瞭解你的想法,因為每個人考慮問題的時候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偏差,我們只有通過很好的溝通來綜合所有人的好的想法,才能減少走彎路,才能讓事情進行的更順利。而分工則是使各組按照每人的工作量來評估績效,均勻地分配任務得以實現的關鍵。

在專案組中各成員都明確了任務後,需要大家單獨工作同時去配合其他人。組員相互之間互相協作,不僅可以提高各個任務進行的速度,也利於對專案中別的模組的瞭解。這樣既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也能通過討論和幫助,減少錯誤的可能性。專案管理的人員,處理和調配資源的能力是必須擁有的,如何通過溝通與協調為專案組贏得組織的支援和理解,有時關係著專案的成敗。不同的專案接踵而至,孰重孰輕,孰急孰緩,風險如何,所需多少,專案管理者必須心中有數,手中有賬,只有對專案的基本情況了熟於心,管理者才能妥善處理過程中的問題,做出適宜的決策,使專案繼續實施下去。

專案經理的監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團隊中,難免有人會偷懶或拖延,或者完成任務的質量不理想,專案經理就要對這些人進行督促和提出合理的建議。通過監督瞭解專案的進展、質量、問題等並及時的調整資源利用情況,以保證專案的成功。管理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它考驗的是管理者綜合的素質和能力,看他是否可以在困境中處變不驚,靈活應對,能否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制定策略和計劃,又是否意志堅定,使計劃得到真正的貫徹實施,而不因他人詬病,半途而廢。專案經理的工作涉及範圍廣,不可能事必躬親,因此懂得借勢和用人的領導才能更出色的完成工作。要學會創造一種氛圍為專案推進減少阻礙,爭取他人的認可和支援,用人用在關鍵處,取他人之長,彌補自己知識或精力上的不足,以便抽出時間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團隊的合作雖有助於專案的成功,但專案的真正實施必須依靠詳細制定的計劃,和嚴格的執行。

定義專案活動、任務、活動排序、每項活動的合理工期估算、制定專案完整的進度計劃、資源共享分配、監控專案進度,計劃對專案的成功是格外重要的,只有進行詳細的計劃,才能做到合理地安排專案時間,保證按時完成專案、合理分配資源、發揮最佳工作效率,組員才會有緊迫感,主動要求自己抓緊時間完成當天的任務。同樣的道理,擁有詳細而完整的計劃,才能確保專案成本不超過已批准的預算,甚至有所節約。如此來看,計劃對於專案的意義在於一方面有助於保證專案的實施進度,在專案實施過程中把握工作的優先順序,另一方面實現高效而節約的完成專案。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9

市場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房地產公司面臨著轉型和調整。向土地要效益的發展思路導致企業管理者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企業外部,鉅額的土地增值收益足以保障房地產開發公司的生存和快速發展,公司的內部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缺乏科學性,只有部分公司提出精細化管理的目標,只有少數公司將精細化管理的理念轉化為相應的流程、策略、制度等,而只有極少數公司的精細化管理得到了較好的執行。向土地要效益的思路要從根本上轉變,轉而向管理要效益。精細化管理指的是通過規則的系統化,運用程式化、標準化和資料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同執行。

實施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比較突出的障礙在於以下幾方面。

一是,中庸思維方式形成的企業文化土壤不利於精細化管理。在中國長久以來形成的人治大於法治的社會環境下,推進精細化管理會遇到無形的阻力。精細化管理最早是工業化的產物,要求對於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強調執行力。但是大多數企業內的人員將管理視作藝術而非科學,對於細緻規範的流程缺乏認真執行的動力和習慣。

二是,過度強調形式,過度量化,流程設計不合理,導致效率反而降低。精細化管理需要細化的流程來保障,但是如果設計的流程過於細緻,過於依賴數字來進行量化管理,那麼就會從科學性走向另一個極端。數字並不能表現出所有的問題,對數字的追求更不能解決所有的管理問題。精細化管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的同時,也會增加企業管理的複雜程度,如果超過一定的界限,就會適得其反。

三是,對流程設計的要求很高,如果流程設計的可操作性不強,執行環節就難以推進。精細化管理對於流程的設計和重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看起來完美的流程設計也許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硬傷,而能夠得到較好執行的流程設計往往並不是無可挑剔的。也就是說,流程設計需要的方案並不是“可能最好的”,而是“最好可能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高的要求,要充分立足於企業現狀,透徹分析企業問題。管理首先要強化相關的理念,培養一支專業的職業化團隊,形成重視規範的企業核心理念。精細化管理需要由職業經理人式的思維方式來構建企業文化,通過組織設計、績效管理等手段來監督和督促精細化管理的實現,並且形成一個嚴格的執行體系。

其次,優化業務流程是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業務流程優化的目標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效率,在各個環節和模組之間,做出系統最優的組合。通過業務流程的優化,控制管理費用,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房地產公司的業務流程應當充分考慮房地產業務的特點,這裡可以運用的工具是業務流程價值鏈分析模型,針對性地找出企業價值鏈增值大的環節,進行鞏固和加強,分析和優化流程。

再次,專案管理資訊化也是實現精細化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為核心業務搭建一個資訊化平臺,資源就會得到更好的整合,對節點的控制會更為科學有效。專案運營管理系統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集約性,在專案管理的各個環節藉助於資訊化平臺提升精細化管理的水平。

最後,精準營銷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體現。對於房地產公司來說,精準營銷重點是兩個方面:客戶服務的精準化與產品設計的精準化。為了實現精細化的客戶服務,需要對不同客戶進行有效細分和研究,關注客戶服務的每一個細節。在此基礎上,還把精準的客戶服務反映到精準化的產品設計上。例如很多房地產公司都針對不同的客戶,形成了特徵鮮明的產品系列,正是面向客戶進行精準化營銷的一種嘗試。客戶服務的精細化意味著從售前、售中、售後各個階段和過程都充分考慮客戶的需求。例如,當前在房地產專案的設計中,普遍存在著會所的設計更多隻是為了推進銷售的問題,往往忽視了後期運營使用過程中的成本費用,設計階段也很少聽取物業管理人員的意見。在精準營銷的要求下,相關問題就應得到充分重視,客戶的聲音也應得到充分體現。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0

《管理學》閱讀心得 在《管理學》一書中,羅賓斯提到:溝通是管理的濃縮。真正的有效溝通不僅能夠達到控制員工行為、激勵員工的功能,更為企業員工提供了一種釋放情感的情緒表達機制,也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了所需要的資訊。 據悉,美國曾對500家企業中的191名管理者進行調查,資料表明:大部分企業導致失敗最主要的原因並非是技術或能力上的欠缺,而是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溝通技能,無法將最好的想法和計劃,通過溝通進行傳達和實施。

在《管理學》中強調,溝通與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密切關係。管理者每天都離不開溝通,每件事情都離不開溝通,為了進行有效的溝通,掌握溝通的技能及克服溝通障礙的方法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門課。 有兩個數字可以直觀地反映溝通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兩個70%。 第一個70%,是指企業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70%的時間用在溝通上。開會、談話、做報告是最常見的溝通形式,撰寫報告實際上是一種書面溝通的方式,對外各種拜訪、約見也都是溝通的表現形式,管理者大約有70%的時間花在此類溝通上。 第二個70%,是指企業管理中70%的問題是由於溝通障礙引起的。例如:企業中最常見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往往是有了問題後,大家沒有溝通或不懂如何溝通所引起的。

另外,執行力差、領導力不強的問題,歸根到底,都與溝通能力的欠缺有關。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位元曾指出:“未來競爭是管理的競爭,競爭的焦點在於每個社會組織內部成員之間及其外部組織的有效溝通上。”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有效溝通是企業管理藝術的精髓。 有效溝通不但可以消除誤會,增進了解,更能維繫整個企業的融洽氛圍。通過良好的溝通,一方面為管理者在決策前提供了全面準確可靠的資訊,達到人際關係和諧;另一方面為決策後的有效執行奠定了基礎,確保工作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總之,有效溝通是管理者必備的一種高尚品質。它不僅是企業整體的凝聚劑,更是管理者實現管理基本職能的有效途徑。

高效團隊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通過有效溝通,在確保了管理者與員工之間資訊傳達的準確性之後,管理者還需從各方面加強團隊的穩定性、專業性、高效性。

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名詞——授權,如何把握授權的尺度是一門藝術,也是優秀企業管理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中國的道家哲學中,對於一個國家或一個組織的管理提倡“無為而治”,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無為”並非是什麼也不做,而是要管理者尊重人性,在管理與約束人的行為上要收放自如,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在一個企業中,管理者的管理寬度是有限的。資料表明:一個管理者在最佳狀態下,管理3-8名員工為最適宜,如果超出這個限度,管理的效率會隨之下降。

在大部分中小型企業,往往存在兩個最關鍵的弊端:第一,管理者不願意放權,事事親力親為;第二,皇親國戚處於企業的核心位置,導致管理斷線。面對這樣的企業,管理者應當如何有效管理? 授權到什麼程度很重要,授權的節奏也很關鍵,對於企業的每個成員像放風箏一樣放了出去,但是手中線的粗與細,風力和天氣及風箏自身的好壞都是管理者需要考慮的。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管理實踐,想要放好員工這支風箏實屬不易,達到收放自如的無為而治更是難上加難。

風箏放得好壞取決於三個方面:第一,空氣及風力的大小;第二,好的風箏和線;第三,放飛的技術。這與成功企業具備的三個要素一一對應,風箏放飛時的空氣和風力猶如企業所處的環境,包括社會與人文環境,企業一般很難去改變它,只能去適應;風箏本身毋庸置疑就是指企業的所有員工,而風箏的線就是指企業的戰略定位、組織結構、績效制度、管理流程等制度。這些就是所謂的企業管理的物質層。放風箏的技巧,就是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也是企業管理的精神層面。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只有構建一個好的企業環境和氛圍、打造一支優秀的員工隊伍、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企業文化,才能管理好一個企業。如果管理者完全掌握了放風箏的哲學理念,並把它應用在實踐中,那麼他將成為管理大師。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1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管理研究方法可以分為不同的型別。吳金希,於永達(20xx)認為,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管理研究方法論可分為兩大主要正規化:實證主義正規化和解釋主義正規化;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管理研究方法可分為描述型、解釋型和規範型三種;從論證方法和途徑的角度,又可將管理研究分成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類,分別反映了演繹法和歸納法兩種論證方法。從具體研究方法上來看,朱巨集傑(20xx)按照經濟管理問題研究流程和資料來源的不同,將研究方法分為四類:實驗方法、標準方法、市場調查法和人文學法。

國內關於管理研究方法的專著以教材型別的專著為主,關於管理研究方法論研究的論文較為缺乏,且相關研究結果相對分散,不成體系。肖世明,黃群慧、劉愛群,羅仲偉等學者討論了經濟學與管理學兩大學科的研究方法的差異性及相互間的可借鑑性。近些年不少學者關注管理研究方法的應用研究。其中,案例研究的應用研究成為熱點,也是中國管理研究方法相關論文成果最為集中的範疇,而其他重要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研究法等就少見相關的應用研究。

一、案例研究方法

定義:吳金希,於永達(20xx)認為案例研究方法就是通過對一個個案例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概括、總結而發現新知的過程。從哲學範疇上說,人們通過對相對小的樣本進行深度調查,歸納、總結現象背後的意義和基本規律,案例研究方法屬於解釋主義的範疇。從論證方法角度看,案例研究又屬於實地研究方法,是一種實證研究。

優點:有利於建立探索性的理論框架。案例研究通過深入的案例調研和系統的資料分析,做到更加充分地貼近現實,使得研究者能夠對現實產生足夠的敏感和全方位的理解,能夠將案例中生動的“故事”轉化成理論元素。這樣,一個理性客觀的觀察者通過案例研究能夠打破現有的概念框架,建立一個有效的探索性的理論框架 。

案例研究通過研究者與被訪問物件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接觸,例如,通過與管理一線的“人”進行面對面溝通,傾聽他們經歷的生動故事,理解反映實際管

理的經驗和過程,使得研究者能夠發現與實際相關的知識、構建有普遍解釋能力的理論框架,從而能夠更好地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案例研究更有利於通過溝通獲取豐富的資訊,保證資料有效性。深入企業現場的案例調研能夠使得研究者有機會對被訪問者進行有關概念的解釋和說明,並且在調研的過程中,資訊的溝通是雙向的,通過多次反饋達到充分的溝通,雙方能夠對討論的問題的本質有共同的認識,從而保證了研究者所獲取資料的有效性。

缺點:

適用範圍:①當研究的問題是一種理論空白,或者處於學科的幼稚期,已有的文獻不能夠解釋和回答所要研究的問題,需要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理論框架和概念模型時,不能從已有的理論假設出發進行演繹分析和推導,最佳的研究策略應該是採用定性的歸納方法,如案例研究方法就可以用來探索構建新的理論框架。

②研究複雜性和動態性的特點的問題時,需要系統地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本質和全貌,以增強對問題的全方位的理解,這往往是定量研究方法所不能承擔的。而案例研究方法可以對研究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構建的理論框架更具豐富性、動態性、更貼合實際。

二、紮根理論研究法

定義

優點

缺點

適用範圍

三、問卷調查法

定義

優點

缺點:無法應付複雜性和動態性的問題 ,它容易限制

觀察的視角,使得研究者喪失對資訊的敏感性。

問卷調查範圍寬而深度和豐富性不夠的 缺點

適用範圍

四、實驗與準實驗研究法

定義

優點

缺點

適用範圍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2

第一:瞭解了這門學科的組成:《管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古代以及現代的經典《管理學》原理。這一章裡,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經典的管理學榜樣。首先,管理的最重要原則——以人為本。這和現代的管理理念一致,到處都是聽說的“以人為本”,因此,在這裡,我才真正的在書上接觸到了這個觀念。

其次,管理者中的“人際技能”,這又映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處理好人際關係。同時“人際關係”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點。

再次:分工與協作,分工要求各盡其職,協作便又是現在熱炒的“團隊精神”。

老師在總結這一章時,提出了以下一些令人受益匪淺的五點意見:

1:自我超越(pemonal mastey);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ls);

3:建立共同的願望(building shared vision);

4:團體學習(team leaning);

5: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第二:瞭解了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是“道德與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那門課,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道德與責任”便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也被提到了。其次,全球化管理。這一點是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的,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21世紀。還有就是“資訊管理”,這是一個新觀念,因為以往沒有,這也是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提出的。Internet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這就不斷要求現代人要專門化的從事這門管理。

第三:管理的幾個方面: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和創新。在提到決策時,老師曾說了兩句他人的名言:“做一件事情,在沒有最好意見之前最好不要做決定(即集思廣益)。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只有一種方法,則此種方法可能是錯誤的。”我想這便說明了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決策時候應把握的兩個基本觀點。它教導我們不要“唯心主義”,同時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不拘書本上的知識,概括地提出了以下6W和3H的思想,“WHAT、WHY、WHEN、WHICH、WHO、WHERE,HOW、HOW MUCH”,有了這些,我們便能更好的決策一件事了!

其次,組織,老師也是作了非常詳盡的闡述。其中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集權與分權”,即所謂的“分權與授權”。職權在被接受之前必須具備以下四點:1,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能夠了解溝通的內容;2,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深信他的要求和組織的宗旨是一致的;3,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深信他的要求跟他本人的興趣是一致的;4,在做決定時,下屬在體力和精力上應能予以配合,職權的行使不能逾越他們的能力和服從範圍。授權,就是為了共享內部權力,激勵員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權力或職權授予下級。授權時必須的原則是“重要、適度、權責、級差授權”等原則。

老師在講以後幾點時,提出了前人總結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大管理原則:

1, 可靠的方案而非倉促應急的彌補;

2, 承擔風險而非迴避風險;

3, 實用的創造而非盲目地遵從;

4, 行動果斷而非多謀寡斷;

5, 以智謀事而非勞力而作;

6, 簡潔明瞭而非繁冗複雜;

7, 少說多做而非誇誇其談;

8, 質量至上而非速度至上;

9, 忠誠穩定的員工而非頻繁流動的隊伍;

10, 協作而非對立。

我想這便成了我們每個今後涉及管理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參考!

在談到領導時,老師也同樣不遺力的講述了優秀領導的作風。其中的“不可求全責備,切忌用人唯親,應當用其才,力戒貽誤時間,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以下兩點又是不可或缺的。絕對深度的溝通技能與一定的激烈措施。溝通是領導能夠深得人心的重要保證,而激勵便是領導能夠留住人心的重要措施。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3

無論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他們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方面都受到了德魯克的啟發和影響。“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這是著名財經雜誌《經濟學人》對彼得·德魯克的評價。

7月22日,臺灣德魯克管理學家詹文明先生前來海爾大學交流。詹先生曾師從德魯克,曾親自聆聽大師教誨;立志傳播大師樸素而偉大的思想。

詹先生了解到海爾CEO張瑞敏是大師思想虔誠的學習者,曾在兩年前與張首席晤面共同探討學習心得,並將海爾有關案例寫入他的新作《德魯克教你當領導》。

《海爾人》報記者藉此機會採訪了詹文明先生。

“我從德魯克那裡學的三件事”

“我從德魯克那學了三件事。”剛一落座,作為德魯克的學生,詹文明先生就說起了他最崇敬的老師。

“當然,這三件事還未完全學到。”詹先生說,“第一件,德魯克每天五點亮燈,九點半熄燈,真像中國古人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二件,德魯克每天用2小時閱讀大量的資訊,持續達60年。第三件,德魯克把個人收入的90%捐贈給非營利組織,僅留10%家用,長達半個世紀,令我動容!德魯克沒有祕書,沒有傭人,戴的手錶超過40年,穿的西裝超過50年!”

“喜歡德魯克的人,都有點‘怪’!”

“我覺得喜歡德魯克的人都有點‘怪’。”說完恩師的生活點滴,詹先生髮表了這一觀點。

“為什麼這樣說?”這一觀點讓人很感興趣。

“因為德魯克的思維與一般人都‘背道而馳’。”詹先生說,“我認識你們的張首席也已經好幾年了,我覺得他像德魯克。”

說到德魯克與一般人“背道而馳”的思維,詹先生舉了一個例子:做企業的,都認為公司的最終目的是賺利潤,但德魯克說“利潤是一種限制”。德魯克認為企業的目的是為顧客提供產品或服務,沒有所謂的“利潤最大化”,只有“合理的利潤”:獲得合理的利潤以抵償經濟上的風險,以便更好地服務顧客,所以利潤只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限制因素。“比如,現在原材料上漲,企業就不能把這個風險轉嫁在顧客身上。至於怎麼辦,這是企業你自己的事情。”詹先生說。

“德魯克這種與常人‘背道而馳’的思維是怎麼來的?”記者問。

“一是天分;二是宗教觀,德魯克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詹先生說,“心中無神,眼中無人。”

“但中國人沒有類似於西方的基督教……”記者說。

“我想,你們海爾信仰的神就是顧客。”詹先生說。

這的確是這樣,海爾的確是把顧客永遠放在心上的!心中有顧客,就會愛員工、顧客、股東!

“學習德魯克,不在學習,而在認知!”

對德魯克,中國企業界不乏推崇者。詹先生對中國企業家在學習德魯克方面有什麼評價?

“學習德魯克,不在學習而在認知!”詹先生說。

詹先生講了一個故事:1950年至1985年,德魯克先後到過日本23次之多,主持政府高階官員、企業CEO經營管理研討會。一次會上,有位社長問道:“我們來學習西方的管理有用嗎?”德魯克不假思索地回答:“沒用!”這位社長接著問:“既然沒用,我們為什麼還要來學呢?”

德魯克說:“除非你們能將西方的管理本土化,成為日本式的管理。”

詹先生說:同樣,現在中國企業家把德魯克的理念引進來,首先必須要能夠融入中國文化,如果一味照單全收,你吸收進去後會水土不服,因為價值和文化都有差異。

“張首席花了將近20xx年學習德魯克,效果為什麼能體現出來?因為他已經將其消化了,轉化成了中國式的管理。假設張首席沒有領會老子、莊子、儒家思想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怎麼能成其大?”詹先生說,“可是中國很多企業家沒有張首席這樣的認知,我看到的大部分企業家都是認為德魯克的理念好,就趕快用,用了以後效果不好,然後歸罪於德魯克。很多人認為學習是重點,其實不是,是認知,認知錯了,學習再好也沒有用。”

詹先生認為:“中國更多的企業家是要‘術’,而不是要‘道’,‘術’是工具,‘道’是靈魂。如果把德魯克的理念當工具來用,就會無用。但海爾是先賣信譽再賣產品,這體現了管理的真正精髓。”

“從謙卑做起,由感恩出發”

詹先生最近出版了《德魯克教你當領導》一書,第一章的題目是:“領導來自謙卑”。

為什麼說“領導來自謙卑”?

“我們需要從謙卑做起,由感恩出發。”詹先生說,“我們就拿海爾來說,要感恩誰?感恩國家:沒有改革開放哪有海爾;感恩顧客:沒有顧客哪有海爾;感恩員工,有了員工才有海爾的活力……有了感恩,自然就會謙卑。海爾做家電回收,就是以謙卑的姿態感恩地球和人類。但很多公司不感恩、不謙卑,只顧今天榨取利潤,可問題是那些錢剛好明天買棺木,埋葬他自己。所以德魯克說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第一步是先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好。”

有人“始終如一”,有人“始終不如一”

詹先生與德魯克的師生情緣,可謂是“一面相見、一生追求”。1997年,詹先生前往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德魯克管理研究中心進修,從此矢志不渝地學習、傳播大師的理念。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傳播,一些正確的理念沒有經過有效傳播,很可能就會誤導,這會對不起德魯克。”詹先生說,“第二件事就是樂意跟企業家們分享德魯克。可惜,交流過程沒有想象中的好!”

“是因為企業家天賦不到、不理解,還是不夠投入?”記者問。

“理解是一方面,更主要是在實踐。就是德魯克說的: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詹先生說,“恰恰張首席最厲害的就是實踐!”

“但是,我看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的企業家很忙碌?”記者問,“這種忙碌不是真正的實踐?”

“用德魯克的話說:在一個時間裡面僅做一件事;實踐必須要專注,專注才會去思考。問題是有的企業家在一個時間裡做很多件事。”詹先生說,“德魯克真正的厲害,不是告訴你要做什麼,而是告訴你要思考什麼。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就會得出精髓所在。張首席可貴的地方,就是堅持目標始終如一,幾乎如痴如醉。有的人沒法跟他比,始終不如一。”

知道顧客的“不要”比知道顧客的“要”更重要

德魯克有一本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說的是管理者的“有效性”。詹先生也認為:“成功”無法複製,最多隻能學習成功者的“有效性”,也就是“做對事情的能力”。

“有效性是什麼?德魯克說就是做對事。”詹先生說,“但是,有效性必須從顧客的角度去思考。你認為對了,顧客不一定認為對。”

詹先生接下來的一段話,讓人思索良久,他說:“知道顧客的‘不要’比知道顧客的‘要’更重要!但企業統統都是問顧客‘要什麼’顏色、款式、功能,但是從來不問你不要什麼。比如現在的手機,功能一大堆,但真正用的沒幾個,顧客說‘我只要有3種基本功能的手機’,企業可能會說‘對不起,我們只有16種功能的手機’。”

大師95歲逝世,但他從來沒有“老”過!

對德魯克,記者有一個奇怪的問題,就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1920xx年)出生的人,但他的管理思想直到21世紀,網際網路普及的年代仍指引著管理領域的革命。

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的人產生作品就限於一個時期,甚或有的人一輩子就一部作品,就很難再有超越了;而德魯克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一直到老都有創新思維,他甚至對全球化,網際網路將會帶來的影響都做了精闢的分析與預見。

德魯克的預見能力很驚人:

——1942年,德魯克寫道:企業團體將變得與國家一樣重要。今天的現實是:世界最大的100個經濟體中44個是國家,56個是企業。

——1985年,德魯克告訴花旗集團主席——沃爾特·里斯頓(WalterWriston)柏林牆將要倒下。里斯頓說如果這個預言不是出自德魯克之口,他一定會認為是無稽之談。1989年,當柏林牆真的倒下時,德魯克笑著說:“我不知道它這麼快就倒了。”

——在1999年,德魯克在評論網際網路的繁榮時說:“獲取資訊的途徑並不是最重要的,組織、企業和每個人如何進行調整變革以應對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商業著作《企業重組》的作者——邁克爾·哈默說德魯克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之一:“我雙手顫抖著翻開他早期的著作,因為我害怕發現他在幾十年前就預見了我最新的思想。”

大師活了95歲,但他從來就沒有“老”過!實在是令人欽佩之至!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4

一、基本概念:法國的法約爾最早提出管理的五項職能,現在演變為四項:計劃、組織、領導(指揮、協調)、控制。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角色的概念,分為人際關係、資訊傳遞、決策制定三類角色。羅伯特-卡茨提出了管理者需要的三種技能:技術技能、人際技能、概念技能,管理的層級越高相應技能越重要。

二、管理理論發展的歷史:科學管理-泰勒,一般行政管理理論-法約爾和馬克斯-韋伯,組織行為-霍桑實驗(試圖檢驗各種照明水平對生產效率的影響),質量管理-愛德華-戴明、約瑟夫-朱蘭(摩托羅拉公司提出了六西格瑪管理質量標準)

【管理學複習分享8.8】

三、組織文化與環境:組織文化是組織成員共有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傳統習俗和做事方式,它影響了組織成員的行為方式。組織文化有七個維度:關注細節、成果導向、員工導向、團隊導向、進取性、穩定性、創新與風險承受力。組織文化分為強文化和弱文化。外部環境即對組織績效造成潛在影響的外部力量和機構,分為具體環境和一般環境。具體環境指顧客、供應商、競爭者、壓力集團。一般環境指經濟條件、政治/法律條件、社會文化條件、人口條件、技術條件。

四、全球環境中管理:三種全球觀念:民族中心論、多國中心論、全球中心論。全球貿易由兩股力量引導:區域性貿易(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東南亞國家聯盟)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全球組織的型別:跨國公司、多國公司、全球公司、無邊界組織和初始全球化組織。組織開展全球化經營採取的策略有:戰略同盟(IBM)、合資企業(惠普)、外國子公司。

【管理學複習分享8.10】

第五章:社會責任與管理道德。有關社會責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古典觀點主張管理當局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利潤最大化(支持者為經濟學家和諾貝爾殊榮的獲得者米爾頓-弗裡德曼)。社會經濟學觀點認為管理當局的社會責任不只是創造利潤,還包括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其實組織所處的階段不同,對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則不同。一個公司的社會責任並不一定會明顯降低長期經濟績效,但是如果一個公司的行動不具有社會責任感,將面臨重大的商業風險。道德發展存在三個階段(和心理學劃分相似)前習俗水平(建立在個人後果基礎上)、習俗水平(維護傳統秩序和不辜負他人期望)、原則水平(確定了自己的道德準則)。影響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個人特徵、自我強度、控制點、結構變數、組織文化和問題強度。

【管理學複習分享8.10】

從第六章開始進入管理學的核心內容,即按四項管理職能來論述,首先為計劃(複習會上蔡寅同學會對這部分做分享)。

第六章:制定決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質。決策的制定共有8個步驟:識別決策問題、確定決策標準、為決策標準分配權重、開發備擇方案、分析備擇方案、選擇備擇方案、實施備擇方案、評估決策結果。管理決策的制定可以被假設為理性的、有限理性和直覺。理性的決策者客觀符合邏輯,對問題、目標、解決方案和結果都很清楚;決策者一般都按照有限理性進行決策,制定滿意的而不是目標最大化的決策,出現了承諾升級的現象,即在過去橘色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承諾。決策風格根據模糊承受力和思維方式(理性、直覺)可分為概念性、分析性、命令性、行為型。

第七章:計劃的基礎。計劃的型別:估計計劃寬度分為戰略計劃、運營計劃;根據時間分為長期計劃、短期計劃;根據具體性分為方向性的計劃和具體的計劃;根據使用頻率分為一次性的計劃和持續性的計劃。

【管理學複習分享8.11】

第八章-戰略管理(重點):戰略管理的過程分為六個步驟:確定組織當前的使命、目標和戰略,外部分析(機會和威脅),內部分析(優勢和劣勢)、構造戰略、實施戰略、評估結果。組織戰略根據管理者所處的層次不同分為公司層戰略、業務層戰略(競爭性戰略)和職能層戰略。公司層戰略又分為三種:增長戰略、穩定戰略和更新戰略。公司常用業務組合矩陣(BCG矩陣)來進行業務組合管理。BCG矩陣從市場份額(橫軸)和預期增長率(縱軸)兩個維度將業務分為四種:明星(高增長、高市場份額)、現金牛(低增長、高市場份額)、瘦狗(低增長、低市場份額)、問號(高增長、低市場份額)。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企業存在的五種競爭力量:新加入者威脅、替代威脅、現有的競爭者、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三分律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個行業中通常又三大玩家主導市場。

第九章-計劃工作的工具和技術:評估環境的技術:環境掃描、預測、標杆比較。分配資源的四種技術:預算、排程、盈虧平衡分析和線性規劃。排程常用工具有三種:甘特圖可以通過條形圖說明整個期間內的計劃活動及完成情況;負荷圖是改進的甘特圖,將縱軸改為部門和特定資源;PERT網路分析,其關鍵路徑是佔用時間最長的一系列相互銜接的事件。

【管理學複習分享8.12】

第十章組織結構與設計:組織設計涉及6方面關鍵要素:工作專門化、部門化、指揮鏈、管理跨度、集權與分權、正規化。部門化有五種通用的方式:職能部門化、地區部門化、產品部門化、過程部門化、顧客部門化。管理跨度即管理者有效地管理下屬的個數。傳統觀點認為管理者不能直接監督5、6個以上的下屬,但是隨著員工綜合素質和經驗的提高,目前組織有加寬管理跨度的趨勢。集權和分權是個相對概念,目前由於組織對靈活性和反應能力要求變高,下放決策權成為趨勢。組織設計主要有兩種模型:機械式組織(刻板)和有機式組織(靈活)。合適的組織結構取決於四個方面的權變因素:組織的戰略、規模、技術、環境的不確定性。傳統的組織設計形式有:簡單結構、職能型結構、事業部型結構;現在組織設計形式有:團隊結構、矩陣-專案結構、無邊界組織。第十一章:管理溝通與資訊科技。溝通的主要功能有4項:控制、激勵、情緒表達和資訊。溝通過程的7個要素為:資訊源、資訊、編碼、通道、解碼、接受者、反饋。組織中的溝通分為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溝通訊息的流向有4種:下行溝通、上行溝通、橫向溝通和斜向溝通。

【管理學複習分享8.13】

第十二章: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為:人力資源規劃、招聘、甄選、培訓、績效管理、薪酬與福利、職業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當前面臨的問題:勞動力多元化的管理、性騷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控制人力資源成本。

第十三章:變革與創新管理。變革通常由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影響。外部力量包括: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政府法律法規、技術、勞動力市場波動、經濟變化。內部力量包括:組織戰略的重新制定或修訂、組織勞動力隊伍的變化、新裝置的引進和員工態度的變化。對於變革的過程有兩種觀點:風平浪靜觀(但不是目前大多數管理者面臨的)、急流險灘觀。組織變革是指人員、結構和技術的任意變動,對應管理者可選的變革方案有人的變革、結構變革和技術變革。創新包括技術創新、戰略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可以激發組織創新能力的三類因素:結構、文化和人力資源實踐。

【管理學複習分享8.14】

第十四章:行為的基礎。組織行為學主要關注個人行為和群體行為,其目的在於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MBTI是一種廣泛使用的人格測試方法,每個問題都會落在四個維度:社交傾向(外向型E或內向型I),資料收集(領悟型S或直覺型N),決策偏好(情感型F或思維型T),決策風格(感知型P或判斷型J)大五人格模型包括的五個因素為:外傾性、隨和性、責任意識、情緒穩定性、經驗的開放性。

第十五章理解群體與團隊。群體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形成階段、震盪階段、規範階段、執行階段、解體階段。工作團隊有四種常見的型別:問題解決團隊、自我管理團隊、虛擬團隊、跨職能團隊。

【管理學複習分享8.16】

第十六章:激勵員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包括5部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麥格雷戈的X理論(性本惡)和Y理論(性本善)。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激勵-保健理論),內部因素與工作滿意有關,外部因素與工作不滿意有關(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不滿意,滿意與不滿意相互獨立)。戴維-麥克利蘭提出三種需要理論:成就需要、權力需要、歸屬需要。第十七章:領導。領導者是那些能夠影響他人並擁有職權的人,領導是領導者所做的事情。管理方格使用“關心人”和“關心生產”兩個行為維度,從1(低)到9(高),共有81個,領導者的行為風格可能落在任意一格上,其中有五種典型的型別(橫軸為關心生產,縱軸為關心人):貧乏型管理(1,1)、任務型管理(9,1)、中庸之道型管理(5,5)、鄉村俱樂部型管理(1.9)、團隊型管理(9,9)。費德勒權變模型:它指出有效的群體績效取決於兩個方面的恰當匹配:一是與下屬發生相互作用的領導風格;二是領導者能控制和影響情境的程度。費德勒認為一個人的領導風格是穩定不變的,他揭示了確定情境因素的三項權變維度:領導者-成員關係、任務結構、職位權力。

【管理學複習分享8.17】

第十八章:控制的基礎。控制是對工作情況進行監督、對比並糾正的過程。三種不同的控制系統:市場控制、官僚控制、小集團控制。管理中的控制手段分為三種:前饋控制(逾期出現的問題)、同期控制(糾正發生的問題)、反饋控制(糾正發生後的問題)。第十九章:運營及價值鏈管理。運營管理是將原材料變成銷售給顧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轉換過程中的設計、運營和控制。價值鏈管理是管理價值鏈上流動的產品的有序的關聯的活動和資訊的全部過程。其優點是優化採購、改進物流、改進產品的開發、加強顧客訂單的管理。著名的質量目標有兩種ISO9000,摩托羅拉公司提出的六西格瑪(即產品的不合格率不高於百萬分之三點四)。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5

一直以來都想看看管理學方面的書籍,以免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比如考級考證,做兼職,參加社會實踐佔用了大量的課外時間,想看的念頭剛冒起來又沉了下去,所以,這門課還沒有入門,直到時間的車輪輾轉到了現在。

前段時間,終於有機會接觸管理學這個學科領域了。我緊緊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系統的,全面的,深刻的學習了有關知識。"學然後知不足",基於此,本人鼓起勇氣抬起怯懦的筆,將自己學習《管理學概論》的一些淺陋的體會流露出來,作為一個引子,希望大家能夠參與到這個話題的討論上來,共同進步、共同提高。這種討論是雙贏的,一個人在教導別人的時候,往往自己學到的也最多;一個人在試圖協助別人開發自我潛能的時候,也能充分發展自我,這也算是"教學相長"的一個特例吧!

《管理學概論》這本書主要闡述了社會各種組織內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論、方法和技術等,同時還加入了管理科學的發展和管理實踐技巧等內容。具體來說,它分為三大部分,緒論、管理職能、管理技巧和管理方法。由概論、西方管理思想發展史、組織的環境和目標、計劃職能、組織職能、控制職能、領導與激勵、決策、衝突處理,時間管理這十章組成。

通過這十章的學習,讓我認識到: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群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群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越來越重要;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當今社會管理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管理的地位越來越受關注,管理的作用越來越大。作為當代大學生,管理學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學好管理學對於今後步入紛繁複雜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本書,讓我體會最深、最感興趣的是計劃職能這一章,一方面是因為它是管理學理論的基礎,是本書的重點內容,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寫得很精彩。當然,這並不代表其他章節就寫得不精彩,其它章節同樣寫得不錯。所以,《管理學概論》這本書,它讓我在看完第一遍後,有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衝動,甚至N遍,每次看後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觸、新的收穫。

全部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一個職能,管理職能中的首要職能就是計劃職能。為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努力使群體中每個人理解群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並有效地完成任務,我認為這就是計劃。計劃包括六個方面,做什麼,為什麼做,何時做,何地做,誰去做,怎麼做。如果能夠回答這六個問題,就說明你已經初步完成了計劃的制訂。計劃制訂,又稱計劃工作的程式,分為如下步驟:估量機會→確定目標→確定前提條件→擬訂可供選擇的方案→評價和選擇方案→制定派生計劃→用預算量化計劃。計劃制訂的步驟適用於大多數場合。例如許多在廣東非珠三角地區讀書的大學生準備到珠三角就業,那就可以根據這些計劃步驟來為自己做準備。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珠三角就業的機會有多大以及由此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其次,我們就需要設定各方面的目標,如選擇城市以及從事的職業。再次我們需要詢問所在的單位有沒為職工購買失業、養老、工傷、醫療四險,能否享受住房公積金,在購車貸款方面有什麼優惠政策。無論哪種情況,都有幾個可供權衡的方案。因此,學生們可以就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單位,不同的崗位的利弊進行評價,選擇適合自己的城市、單位和崗位。在被某個單位錄用並簽訂就業合同後,我們就需要制定派生計劃,包括選擇食宿,兼職,進修等等。最後,我們還需要將這個計劃轉換成預算,這些步驟都是一個計劃的體現。

戰略,是計劃的一種,它是指確定企業的使命和長期奮鬥目標,並制定行動方案,配置相應的資源以實現這些目標。在現代社會中,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戰略對一個組織,尤其是一個企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指明瞭實現組織總目標所要採取的行動方針和資源使用方向,是專門為對抗競爭對手的優劣勢而制定的。制定戰略計劃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適應環境,把握時機,揚長避短,集中資源,量力而行。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當時很少有人去考慮花了7000美元買一部新的卡迪拉克的顧客,是為了得到一種運輸工具呢?還是主要是為了取得聲望?在一般的人看來,卡迪拉克是在同福特汽車公司、德國的大眾汽車公司競爭。但是,在當時蕭條時期接管卡迪拉克公司的德雷斯達卻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卡迪拉克汽車是在同鑽石和貂皮競爭,卡迪拉克的買主不是為了購買一種運輸工具,而是為了顯示地位。他的這種分析挽救了趨於衰落的卡迪拉克公司。在兩年左右的時間裡,儘管美國的經濟還處與蕭條的時期,該公司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就是適應環境原則的應用。另外,關於把握時機也有這樣一個例子。今年來,我國的兒童市場一直是企業所關注的物件,但是,一些比較有遠見的企業已經注意到另一種變化趨勢-人口老齡化。若干年以後,老年人的保健、老年人的娛樂、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將成為新的經營商機。因此,研究環境所帶來的機會,如行業結構的調整、行業核心技術和相關技術的重大革新和商業化、人口、自然資源、教育水平、環境保護方面的變化趨勢以及國家重大經濟政策的改變,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關鍵在於如何利用這些變化,不失時機地取得發展。

因此,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一個好的完善的計劃必定能夠幫助我們更快更有效的確定行動方向,從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許多著名品牌都制定了其長遠的營銷戰略。廣州豐田是:一邊造車,一邊育人,做受尊敬的企業;中國移動是:做為客戶提供卓越品質的移動資訊專家,做最具價值的創造者,成為員工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舞臺;可口可樂是:我們致力於長期為公司的股東創造價值,不斷改變世界,Werefreshtheworld。通過生產高質量的飲料為公司、產品包裝夥伴以及客戶創造價值,進而實現我們的目標。

學習管理學之後,我深刻地意識到一個企業或者團隊的成功需要具備各方面的條件。比如我的一個同學,讀人力資源管理的,曾經向我講述了他們搞活動時的節目,讓我看到了管理學的實際應用。例如有一個節目就是圍繞前面我提到的"計劃"這個主題展開的。由兩支隊伍完成相同的任務,而最終勝出的那支隊伍往往是計劃最周密的,而且會應用不同的決策方法。例如為電信公司招聘人才,兩支隊伍就分別策劃去中大、華工進行招聘。其中一支隊伍在第一天上午就做了詳盡的計劃,加之新穎的創意使得之後的招聘活動進行得很順利,選拔出的人才也符合公司的要求,圓滿地完成任務;反觀另一支隊伍,由於沒有良好的活動規劃、戰略,使其效率不如前者,並且整個活動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學這門學科的應用面之廣。

綜上所述,管理學的學習讓我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我會將我所學的知識應用於今後的實踐當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6

這個星期我們在老師的安排下進行了入校以來的第一次管理學實訓,總的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實訓,在老師的正確帶領下,我們的這次實訓進行得如火如荼,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發言,也對這次實訓做了充分的準備,會場氣氛相當活躍,相信在每個同學心理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們從這次實訓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

這次管理學的第一次實訓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使我在理論上對管理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實踐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在這次管理學實訓-廠長競選中所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大多來自幾位專業的老師和同學們的教導,真讓我們受益匪淺,這也是我一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這次實習也讓我深刻了解到,在學習、工作中有很多重要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做 。一是如何準備競選,如何在臺上演講,二是如何做人。事前的準備以演講在我們今後的學習生活以及步入社會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做好這兩點,才能在社會上去展現自己好的一面,優秀的一面,把他呈現給別人。二是做事首先要學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與人相處是現代社會的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對於自己這樣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知識、道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暫的實習過程中,讓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讓我們真正領悟到“學無止境”的含義。

通過這次實訓,我們對管理學以及如何競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做一名好的管理人員不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要有健康的體魄,紮實的理論、實踐知識,正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後各知五千年。”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來說,必須有較高的實踐水平,要把如何管理作為一個重點來抓!

不到3年的時間就將步入社會的我們,面臨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的壓力,我想我們更應該把握住每一個值得我們珍惜的時間,充實、完善自我,攻破缺乏實踐,爭取做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員!

突然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這裡本來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的路呢?生活的路也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一生總要去很多陌生的地方,然後熟悉,而接著又要啟程去另一個陌生的地方。每一段自己需要走的路都是靠自己鋪墊的,每一個陌生的領域都是需要自己去體會的。

通過這次實訓,我們揭開了管理學的神祕面紗,深深的體會到社會企業真正須求,又吸收不少的工作經驗,讓我們在將來的工作上打好了基礎,也相信這些寶貴的經驗會成為我今後成功的重要的基石。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7

通過近幾節課鄭老師對管理學的講解,讓我們對管理學有了大致的瞭解。其內容包括什麼是管理學;管理人員的分類等等。鄭老師上課生動活躍且視野開闊,無形中增長了我們的見識和單詞量。

通過大致的學習,我們知道現在中國的管理水平並不高,且分類不夠精準,各部門職責界限模糊。但管理的精髓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儘管現在我們在學美國和日本的現代管理,高階管理的要義仍然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比如中國的《易經》和《風水》等,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是每個學習管理的人必須要了解的。管理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基本包括以下內容: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林經濟管理、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等。

但個人覺得自己學會管理自己是最重要的。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來說,當今社會不良的誘惑因素太多,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可能會讓自己陷於種種艱難的境地。自己要給自己下定義,定目標。要有一個前進的方向,這樣就不會迷失。

在教學的過程中,鄭老師通過給我們講解《大染坊》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在管理學中的一些概念和手段。《大染坊》是一部很好的學習管理的影視作品。該劇通過陳壽亭這樣一個來自底層社會的民族工業家,在實現強國夢的奮鬥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民間智慧、民間文化、民間生存哲學,抒寫了中國民族工業在20世紀初葉發生、發展的歷程,透視了一代人強國夢的誕生與破滅,講述了一個“亂世奇商”的傳奇故事。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充滿了中國民間智慧。

《大染坊》的主角陳壽亭是一個來自底層社會的民族資本家,他的傳奇性主要體現於他在傳統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間智慧方面。他雖然目不識丁,但又膽識過人,“三十六計”、“三國演義”中的傳統民間智慧成了他獲勝的法寶,藉此得以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游刃有餘,勢如破竹。他在實現強國夢的奮鬥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民間智慧、民間文化、民間生存哲學,解構了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故我認為知識(不僅僅是管理學)不能只是從書上學習,那樣太過於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因為書上的理論如果要應用於實際,必須“因地制宜”,做出適當的變通,這樣才能使理論起作用。畢竟“真理是檢驗實踐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拿《大染坊》來說,片中的東家是留學生,學歷遠遠高於不識字的陳壽亭。但他在現實的管理中,完全沒有任何經驗也未能將他所學應用於實際。相比而言,不識字的陳壽亭經驗十足,能夠將他看到的,聽到的成功的轉化為自己的。這比書上學來的更有效。俗話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大染坊》最“抓人”的地方當屬其波詭雲譎的商戰故事。

對當前的市場經濟,也具有強烈的啟示性。陳壽亭其雄韜大略、商業智慧以及“亂世奇商”的傳奇經歷讓人傾倒,面對商場的爾虞我詐,他的一些戰略戰術,即使在現代商戰中也堪稱高招。爾虞我詐是經商的必要手段。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運用這些手段,一步走錯將全盤皆輸。就如同片中孫明祖一樣,雖然他總在用計卻從未勝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再次,主人公身上所蘊涵的與時俱進的品格和發展的眼光,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資源。

《大染坊》表現了陳壽亭創業的經歷,他從偏僻的周村走出來,進入青島、濟南這樣的城市,甚至夢想著征服繁華的大上海,乃至把自己的企業發展到全國、全球的範圍。他身上濃郁的仁、義、禮、智、信、孝氣息,集中了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個性化弘揚。陳是乞丐出身,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然而在我看來他身上最出彩的就是那顆善心。他為人正直,誠懇,真實,知恩圖報。他的產品從未摻假,擁有良好的口碑,無形中成為了隱形資產。還有就是他善良和知恩圖報,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和財富。在看看當今社會的部分企業,為賺錢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而且這個問題,現在不僅僅存在於小作坊,就連大型企業(如三鹿、蒙牛、雙匯)也加入製假行列。這一點尤其突出在食品行業。由此觀之,不論接受的教育有多高,要想讓企業立足和長期發展,管理者的善心和社會責任感是必備的。

以上是我本人上完管理學課程的總結。我認為自己受益匪淺,希望自己能將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8

這學期學習了管理學這門課程,我覺得自己收穫還是蠻大的。我自己也對有關管方面的知識很感興趣。上管理學的這門課,我覺得自己能學到很多知識,因為我學的是思政專業,平時上的都是很枯燥的理論課,上了管理學接觸到的都是離我們實際生活比較接近的知識,老師講課方式也很好,把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舉很多生活例項,播放一些有助於我們理解課本知識的視訊,也因此我能比較深刻地理解課本的知識,而不像以前的一些科目的學習,是左耳進右耳出,自己能對一些事情進行獨立思考,對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剛上第一節管理課,王老師贈給我們的五句話:“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健康比成績重要,生活比文憑重要,EQ比IQ重要——清華大學校長。”老師對這五句話進行了詳細的解說,那節課我聽得很認真,很入神,因為老師講得實在是太好了,很多話都說到了我們心坎裡去了,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對大學過去兩年的反思,以及對今後兩年大學生活的重新規劃。從第一節管理課開始,我就對這門課產生了興趣。從課本知識,到魯豫有約之“後大學聯考時代,我要我的大學”、“打工皇帝—唐駿”,時代光華管理課程—餘世雄,再到《贏在中國》等,從這一學期的學習下來,我覺得自己的知識面拓寬了很多,學到了很多。下面將具體談談我對這門課學習的一些體會。

管理在現代社會作用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組織之中的,如工廠、學校、醫院、軍隊、公司等等,人們依賴組織,組織是人類存在和活動的基本形式。沒有組織,僅憑人們個體的力量,無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沒有組織,也就沒有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與繁榮。組織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類獲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然而,僅僅有了組織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組織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動,有人群的活動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組織才能進行正常有效的活動,簡而言之,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地執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我認為對於有效的管理,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實際,對於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的,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我們要從中間選擇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都不是容易達到的事情。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我認為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首先是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需要在企業運作前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說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著很大的成就。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泰羅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說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說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群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著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型別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說,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

此外,我想再談談我感悟較深的一點,就是老師播放的餘世維講課視訊之一如何打造高效團隊。他的有條不紊的講述,讓我瞭解到群體與團隊的區別,瞭解到團隊具有的自主性、思考性和合作性的特點以及很多具有反思的議題。團隊精神是從生活和教育中不斷地培養和規範出來的。研究發現,從小沒有培養好團隊精神,長大以後即使天天培訓,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因為人的思想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小時候如果沒注意到,長大以後再重新培養團隊精神其實是很困難的。餘世維教授的話讓我覺得中國的孩子相對於外國的孩子來說缺乏了必要的團隊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也可告知我們在學生中國小的教育當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向市場經濟轉軌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對我們的下一代弘揚團結協作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只有具備了這種“團隊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竟爭中長盛不衰。

團隊精神對於一個成功的企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團體具有自動自發性,作為領導,在組建團隊時要了解每個員工的才華和能力,做到知人善任;人力資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沒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個人總是有長處的,高明的管理者善於從每個普通的員工身上,發現有價值的東西,並加以引導和開發。受人尊重的企業,能讓員工不斷學習,提升的機制等。在當今的資訊化時代,已沒有“獨行俠”,團隊精神在企業競爭與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與日俱增,加強企業團隊精神的發揮勢在必行,誰搶在前列做得好,誰就會成為勝利者。這要求企業與員工的共同努力,企業必須明白“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的道理,員工必須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的內涵。從而做到軟管理與硬措施相得益彰,有效地激發企業員工的團隊精神的發揮。

團隊精神無論是對於個體還是一個集體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具有強烈的團隊精神,從而才能形成這個團體的團隊精神。

學習管理學,我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本身的學科內容,管理學也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發現問題的學科,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鍊,這也是我學習本學期的管理課程的最大收穫。為了進一步的學習,我也選了下學期的《管理心理學》,希望通過學習,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知識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