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4.25K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18篇)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應因材施教,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絡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盡力信心。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2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體會

一、必須知道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區別

以往教學大綱突出了知識的主體地位,它主要是對教師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在以往教學法大綱的基礎上,突出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在課程學習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作用,還注重教學法的指導。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研究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白新課程“新”在什麼地方,才能體現“新”字。

二、做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現代教師的共識。如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呢?這裡應該注意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這裡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誇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習慣的發展層次,以便自己靈活地制定教學計劃。

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為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為左右課堂程序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於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社會的進步在於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如果都是一個模具“造”出來的,那還有什麼矛盾,還怎麼促進學生進步?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

四、認真鑽研教材,依據課程標準把握教材的特點

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我覺得,如果我們對新課標學習掌握的不到位的話,其結果必然是轟轟烈烈的學習,平淡無味的實踐。可以說是“穿著新鞋走老路”。所以說,加強學習是工作的重心,實踐是學習的核心,這次我們畢竟是“摸著石頭過河”。課標吸取來的經驗在實施過程中還得要再接受考驗的。一切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構建學習—實踐—提高—再學習—再實踐的良好的發展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講,課標的實施是複雜的,任務是艱鉅的。透視種種現象,可以使我們在學習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調整、完善自己,真正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3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推薦讀《新課標解讀》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教學模式將“人——人”系統轉變為“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常讀書和常思考,能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

當然讀書需要認真的態度,更需要堅決的毅力。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讓自己再度成為學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體會我們的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快樂和喜悅吧,在書的世界裡,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4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緊密相連,教師應該儘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經驗加入到學習內容中,使學生更願意接受。還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懷疑、美麗和活潑的特性。數學教師應該在這個方面多加思考,如何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國小數學教學裡創造一個玩和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中玩,在玩中學習,這種創新課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集中,主動探索學習的共同特徵。

教師在國小數學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動手,自主探索的精神。國小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使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參與鼓勵學生的感官練習.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圖紙測量、實驗和其他動手實踐,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中自我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實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強動手活動讓學生參與各種感官學習,不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符合他們的好奇、好動的特徵,也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5

一直耕耘在英語教學第一線,對於國中英語教學及英語《新課標》的研究,不敢談深入,卻有一點點體會,對教材也有了更新的認識和體會,現將教材做一下解讀與分析。

一、設計理念生本化

《新標準》在設計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由淺入深,逐步過渡,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能力結構。課本中有更多的生動的插圖,更多的看圖說話,更多的讓學生開口的機會。七年級的學生剛從國小升上來,直觀思維為主,表現慾望較強,這樣的內容容易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有效地體現了從國小到中學過渡和銜接。例如:七年級下冊的My Favorite Pet 和My Favorite Music兩個單元, 畫面生動、形象、直觀,學生很容易看懂,學起來根本不成問題,而且圖文並茂,學生記憶深刻,不易忘記。這部分的設計是為了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質上是相當於對課文的複述,而圖片成了重要的輔助工具。圖片能給學生以直觀提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八年級、九年級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學習策略方面的培養。

相同的話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側重點也不同。隨著學生的知識不斷豐富,學習內容的難度廣度也相應加大。七年級以語音為主,包括母音音素,子音音素,讀音規則等,由母音到子音,由單個字母到字母組合,由單音節到多音節,由單詞到簡單句子慢慢過渡。而八年級則注重語調、連讀、重讀及意群、停頓等等,由淺及深,層層遞進,不僅符合教學規律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

二、文字內容生活化

語言在生活中產生,又回到生活中去。《新標準》國中英語文字內容生活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題話題化

《新標準》國中英語課程中,美四個單元一個話題,每個單元又由幾個模組組成,這幾個模組又都是 為一個話題服務的。眾所周知,話題是構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話題。它的這種設計充分體現了現代英語教學的主流:學習外語是為了更好地交流,交換資訊以及獲取資訊以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標》明確列出話題細目表,包括個人資訊,家庭、朋友與周圍的人,學校生活,興趣愛好,個人情感,人際關係, 健康,文娛與體育,節假日活動,世界與環保,語言學習,社會,歷史與地理等25項。《新標準》把這些話題落到了實處,這些話題涉及人物故事,運動健康,生態環保,歷史古蹟,人口,節日休閒,慈善事業,文化,安全教育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常常碰到中或談及的話題。

2、語言地道化

對比以前的教材,《新標準》的語言表達更加地道化,例如以前的教材中會出現這樣的對話進行人物介紹:

A: Li Lei, this is my father. Dad, this is Li Lei.

B: How do you do? Li Lei, nice to meet you.

C: 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too.

這樣的語言顯然是不地道的, “ How do you do?” 一般是成年之間初次見面時用,而成年人與小孩間的初次見面常說:“How are you”。另外, “How do you do” 與 “Nice to meet you”一般不會同時出現。在看《新標準》七年級英語上冊 Module 2 Unit 1 Activity 3 的對話:

Miss Li: Please welcome Betty and Tony to our school. They are from Beijing International

School. This is Betty.

Betty: Hello. My name is Betty… This is Tony. He’s my friend.

Tony: Hello….

這樣的語言顯然地道多了,在同齡小孩間介紹完了之後的招呼應該是簡單的,隨意的,非正式的。學生在地道的輸入環境中學習,語感會更強,語言表達會更地道。

3、滲透文化意識

語言來源於生活,語言是豐富文化的載體。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於認識,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學習外語不僅要學習其語言形式,更要學習其文化;瞭解彼此不同的文化差異,有利於外語的學習.那麼《新標準》國中英語是如何在文字中滲透文化意識的呢?

1話題蘊藏文化

綜觀《新課標》的每個模組 不難發現模組中蘊含著濃濃的文化氣息。不用看每個模組的具體內容,單從畫面上就已經讓人感覺到文化的存在。

2Passage 體現文化

除了從Topic 嗅到文化的氣息,不同的問段體現著不同的文化差異。例如七年級下冊Module 1 Unit 2 They’re going to the opera. 同一世界,不同國家的生活及不同的生活方式讓學生開闊視野,瞭解世界;七年級下冊Module 8 Unit 2 I was born in Quincy. 讓學生了解美國城鎮及歷史人物;Module 10 Unit 2 The 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 讓學生了解英國的大文豪William Shakespeare 的生平和著作,這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方法,以趣促學;八年級上冊Module 5 Unit 2 Vienna is the centre of European classical music, 八年級上冊Module 12 Unit 2 Advice for visitors: traditional life in England; 九年級上冊Module 7 Unit2 The camel that I rode had a bad temper等等。學生能體會到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

3幫助學生領略異域風情

《新標準》國中英語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模組最後都有讓學生談論異國文化這一部分。這一部分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是課外知識的拓展,讓學生開闊視野,領略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其中包括娛樂休閒,異國文化,英雄人物,世界奇觀等等。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6

開學初我們進行了新課標的學習,在學習中使我受益匪淺。我從專家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根據語文能力實踐性,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與養成,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中強調日積月累、長期修習、潛移默化、薰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語文素養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認真地學習我有了一些收穫:1、學習新課標,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要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2、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學方式的確立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出來,有助於學生髮揮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課程總目標和各個階段目標的設立,讓我們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和學生在每個年級所要達到的發展。

總之,通過本次的學習使我感受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以上是我對語文新課標淺微的認識,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提高。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7

眾所周知,在學習過程中,“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學生不願學英語,關鍵是他們對英語沒有興趣。因此,作為中學的英語教師,首先應該先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往今來,凡是教學上有所建樹的教師,無一例外的是:他們的課都讓學生著迷。筆者通過幾年英語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

一、遷移學生的興趣,激發求知慾。

讓“雙差生”學英語是讓很多老師頭痛的事。學好英語需要持之以恆的毅力,而“雙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如果只是從正面向他們大談學好英語的種種好處,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這些學生在其它方面的興趣,遷移到學英語中來,則可事半功倍。有一次,筆者把班上的幾個常逃學到街上打電子遊戲的學生叫到宿舍,開啟電腦,讓他們見識“紅色警戒”、“沙丘20xx”、“星際爭霸”等遊戲。那令人震憾的32位音效,賞心悅目的3D動畫,人性化的互動式操作,讓街上游戲廳中的16位甚至8位的遊戲望塵莫及。很快地,他們就融入遊戲之中。但每每就在他們指揮著千軍萬馬,即將解放全人類,實現心中夢想時,螢幕上卻出現了數行的英文提示,這些學生全傻眼了,這時我就在旁邊輕描淡寫地給予翻譯。學生頓悟:下世紀,玩,也要懂英語。事後,我發現英語課上,這幾個學生“重新做人”了。可見,巧妙地遷移學生的興趣,正如“四兩撥千斤”。對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大有裨益。

二、用口訣幫助記憶,提高學英語熱情。

英語語法規則,詞的用法區別,發音規則等,常讓學生迷惑。有鑑於此,教師可編些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降低學習難度,使學英語的熱情升溫。對七年級學生講“be”的用法,記口訣:I用am,you用are;Is跟著他,她,它。要問複數用什麼?其後全部都用are .又如,Double O的長短音,編“三字經”如下:

煮毛木,看了書,腳送[u],立後屋。除之外,讀長|u:|。

前面7個單詞是:cook,wool,woud,look,good,book,foot;接著是2個動詞過去式:took(take),stood(stand)並帶出另兩個過去式mistook,understood;然後是一些“後屋”,classroom,bedroom,meettingroom等等。教師只要常收納,多積累,勤總結,口訣就會湧湧不斷,教學也定會趣味橫生。

三、讓學生製作教具,激發學習英語興趣。

對初學者,直觀教學尤其顯得重要。由於條件限制,學校缺乏必要的掛圖,筆者就發動學生自己動手畫。對教學中所要用到的圖片,提早一個星期佈置下去,要求他們用彩筆畫在白色的硬紙片上,在紙片的背面再寫上圖畫所表達的單詞及其音標,為了便於以後儲存,我對紙片的大小作了統一的規定。一週後,一些“作品”被運用在課堂上。這樣,在課外學生都興趣盎然地製作圖片,課上他們都期待著自己“作品”的出現。開展畫圖片活動,其意義已經超出圖片的本身,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這種成功的喜悅大大激發了學英語的興趣,使學生願意來上英語課。此外畫圖片,也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開發他們的智力,也可讓他們先熟悉一下將要教的新課,達到預習的目的,真是一舉多得!

四、自編短劇,調動學習積極性。

學習要“學以致用”,而英語的學習更是如此。我們要讓學生學了英語後,要會開口說英語。為此,每節課,筆者都花五分鐘左右時間讓學生到講臺前表演他們自編的課本劇。具體做法如下:上課前,由當天的值日生(兩個),先用英語作Duty Report.內容有:星期、日期、出席情況、天氣等。(未學到的專案可適當刪減)。然後由這兩個值日生,或者他們再邀請別的兩三個同學一起,表演他們課前已編排好的短劇,劇情可依照已學過的課文的情景,也可自己創設情景,但是臺詞必需要運用已學過的型別。之所以這樣做,為了複習舊課,而這種複習不是簡單的重複,而一種創造,是語言的活用,從而加深對新學內容的理解,最終達到“學以致用”。自編自演課本劇,讓學生在笑聲中複習,鞏固舊知識,避免了讓學生緊張得窒息的提問複習法,而收效卻遠遠超過後者,這點,筆者深有體會,一些學生畢業後,仍戀戀不忘他們英語課上的五分鐘表演。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試得一試。

五、開展競賽,調動學習興趣。

國中學生具有進取心和榮譽感,尤其在市場經濟競爭的薰陶下,學生的競爭意識更加激烈。將競爭機制引入英語課堂教學中來,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我們可以將日常口頭操練用語變化成競賽用語;問答可以來一個“搶答”;拼讀學詞,來一個拼“單詞大王”競賽,以及書寫比賽,猜謎語大賽,傳悄悄話競賽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再用積分法,給予鼓勵效果更佳。課堂上適當的競賽,學生樂於參與,樂於爭先,樂於學習,這就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記憶體動力。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創設多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景,以增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8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極大的推進了應用數學和數學應用的發展,使數學幾乎滲透到每一個學科領域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數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在於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而我們在過去的數學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計算技巧的培養,忽視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一個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不會運用,將很難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重視數學應用的教學,將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數學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機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和初步的應用能力。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並用於現實。數學知識的形成來源於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從生活實際引入新知識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為學生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提出了示範。例如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法的估算"首先引入以下現實情境:學校將要舉行運動會,需要購置一些體育器材,體育老師帶100元錢來到體育用品專賣店,籃球每個38元,排球每個27元,跳繩每根8元,羽毛球每副22元。請你幫體育老師估算一下:買這四樣體育器材大約要用多少錢?100元錢夠用嗎?這樣一來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階段中大量的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對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絡的內容和一些抽象的內容,都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樹立數學的應用意識的信念。

二、親自動手實踐,尋找數學有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機會,並努力去實踐,培養應用意識。比如學了行程問題之後,讓學生測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測一下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再計算出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學了納稅之後,佈置學生回家瞭解一下爸爸媽媽一個月或者一年要繳納多少稅款。學了利息的計算之後,佈置學生把自己的零用錢存起來,看一年或幾年之後能得到多少利息。學生經常吃的食品、飲料就是由廠商按一定的比例配製的。學生學了"比的應用"之後,可讓學生自己動手按不同比例配製飲料。再嚐嚐不同的味道,覺得自己喜歡按哪一種比例配製出的味道。這樣當生活實際中的情景再現時,學生就會再現所學知識時的情景來解決數學問題。

總之,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長期貫穿於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因此,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提供背景和機會,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9

國中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要求學生不僅是學到什麼,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英語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教學思想,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感受”。學習成績優秀學生之所以成績優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學習方法比較科學;學習困難學生之所以學習困難,也往往是由於學習方法不當。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加強學生學法指導。

一, 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我們要在備課上多花工夫, 變備教材為備學生.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卻很少。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2、上課:教學過程可以說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測的因素,即便我們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學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不僅要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還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個人並不贊同國中英語學習的課堂總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有些重複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老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展示老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可以鼓勵開放性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我想這樣的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樣也能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得到提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習的情緒更加飽滿高漲.

二、活躍思維、改變學生學法

要有好的學習習慣,避免機械性學習。有的同學在學習中重視對知識的機械性、生硬性記憶,其結果是一方面導致對知識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將嚴重影響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揮。我們要強調有意義的學習,這些均需要我們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內化”式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2、要多說,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引導學生在英語課上多說.根據國中生的年齡特點,上好英語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在英語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__年版)已正式頒佈,今年9月就要實施。新課標篇幅不大,涉及面寬,凡課程性質、理念、總目標與學段目標、教學內容、方法、評價、考試、教材編寫等等,都說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練的原則性的表述,需要認真學習、體會和探討。課標的學習,為老師們更新觀念、全面提升教學水準提供了契機,也為繼續推進課改提供了動力。

一,課標的功能是什麼?

課標就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依據。教材編寫、教學評估、考試命題都應當以課標為依據,以後相關部門對學校進行教學的檢查評估,就要以課標為標準,不能另立標準。會考、大學聯考情況如何?升學率多少?都不應當作為檢查評估的標準。課標是有一定的政策約束力的。而對老師來說,有了課標,教什麼,怎樣教,達到什麼要求,也就有依據,做到心中有數。在應試教育仍然發揮其影響力的情況下,課標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對不良傾向起著正面阻攔抑制的作用,引導教學往健康的方向走。

課標實施是整個基礎教育課改系統的樞紐。10年前有過語文課標的實驗稿,這個實驗稿的推行,其實也就是課改。課標提出了一些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在10年課改中,我們已經接觸和實踐過,現在需要總結。課標實施與課改推進是緊密聯絡的,學習新課標,也是為了深入課改。

有的老師閱讀新課標,不太關注其中所謂“務虛”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提示。他們關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實到教學中?比如有哪些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時間如何安排,等等。抱著這種期待,課標可能不太“解渴”。課標是指導性檔案,面向全國,在教學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體、統一、硬性的規定,只要正確領會新的教學理念,瞭解國家對這門課有哪些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這些要求在各個學段如何體現,也就可以了,教無定法,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方法,每個老師都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做創造性的發揮。新課標不是一根繩子,不是用來束縛大家的,它是動力,激勵我們在教學中大膽創造。

二,課標出臺的背景是什麼?

課標是怎樣出臺的?取代教學大綱帶來什麼變革?這得從16年前說起。1996年教育部組織對我國義務教育實施狀況進行9省區的大型調查,發現原來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學內容存在繁、難、偏、深、舊、窄的情況,絕大多數學生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又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的中國小做比較,我國同一學段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知識面較窄,同一知識深度較深。同時,各科教學的內容、教學要求做了統一的硬性的規定,缺乏彈性和選擇性,這種現狀導致大多數學生負擔過重,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當時就決定要實施課程改革,那麼義務教育就應當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

課標的制定,是想改變過去那種比較偏狹的教學狀況,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就是這十多年常說的一個詞:素質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這都是很了不起的變革。比較一下可以明白,過去的教學大綱以及實際的教學環節中,關注的中心就是知識和技能,而課改希望眼界大開,適應新的形勢,著眼於對國民素質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新課標和這次課程改革都強調以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實際上是向素質教育靠攏。新課標的出臺,讓老師們教學的課程目標意識得到明顯的加強。還有一點也是進步,就是從以往按照教學大綱只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特別是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所以我們學習新課標,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學大綱”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點,以觀念的變革來帶動教學變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實驗稿早在20__年研製成稿,隨後在全國多個省、市、區試驗,多種按照“課標”編寫的實驗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課程改革。“課改”推行至今10年了。從20__年4月開始,教育部組成課標修訂組,著手修訂。先對29個省、市、區的課改情況進行大面積調查,徵詢對“課標”的內容及試驗結果的各種意見。然後修訂組用了近4年的時間,反覆調研、學習、修改,數易其稿,最終形成定稿。課標經過十年課改的試驗,集思廣益,是全國廣大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晶,並非少數專家的產品,是國家的政策性檔案,我們應當給予尊重,認真學習和實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課改以及課標實施的效果?

新課標頒佈,有些老師不是那麼期盼,也不是那麼有興趣。因為義務教育課改已經實施10多年,大家對語文課標也有所接觸,但現實狀況是,課改效果好像不那麼明顯,課標的實施,其實很多學校也是“水過地皮溼”,見不到突出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不否認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進新課程,又非常艱難,從國小到高中,越往上走,難度就更大。課改都10年了,可是一些地區和學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讓人揪心的是學生的學業負擔普遍減不下來,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課改在竭力反對競技式教育,可是“競技”在不斷加重與提前,提前到國小、學前班,甚至“胎教”,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在擔心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成為集體無意識了。一方面是對現下應試教育強烈不滿,另方面又都不敢輕易放棄應試教育;道理上贊同新課程,實際上卻又緊張,擔心,結果就形成巨大的社會障礙力,大家都很無奈。當然也還有另一種趨向,就是把新課標片面理解為顛覆性的,不顧實際條件,一味追求課改的形式與聲勢。強調語文課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兩者被生硬地割裂開來,語文課上成了思想教育課,掏空了語文;強調學生為主體,就死板規定老師不能多講,課堂教學追求無邊的討論,一堂課下來沒有多少“乾貨”。“花架子”並不可能提升教學質量,反而把新課程“名聲”給敗壞了。新課標的實施的確存在很多問題, 十年課改真的很艱難,可以用四個字說明:舉步為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課改與課標本身有問題嗎?不是。主要是因為這十多年來,雖然經濟發展,但社會財富分配差距拉大,競爭加劇,社會心理緊張;最近十多年大學擴招,本來可以讓更多青年上大學,可是競爭反而加劇,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所以,課標和課改提出的那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在這種非常緊張的社會心理面前,被虛化了,很多人認為課標與課改的理念不錯,可是在當下難於實施。我們的確應當正視這種現實,看到課標實施和課改推行所面臨的巨大困難。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對現行的教育狀況是很不滿的,他們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課標與課改還是有巨大的潛在動力,而且勢在必行。可以說,課改與課標實施舉步維艱,但沒有可能再走回頭路,只能從長計議,堅持下去,穩步推進。

從另一方面看,課改與課標的實施,也還是取得顯著的成績。這次改革在課程與教學觀念上已經產生大的衝擊和突破,象“以人為本”,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發展,注重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式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基本能力培養,等等,這些觀念過去也有提過,但這次新課標實施,從理論到實踐那麼集中強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會認同。可以說這次課改激活了對於教育某些根本問題的認識,社會對教育必須改革有了更多的關注與共識,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穫。所以這次修訂,經過大面積的調查,徵求各方面意見,特別注意把課改中實施並逐步得到認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體現出來。現在這個修改後的語文課標,基本理念是先進的,又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課標修訂怎樣面對這些年的爭議?

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國小與國中階段到底應當學什麼?怎樣來教,又怎樣來學?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圍繞語文的爭議也特別多。這次課標修訂,當然也會注意到各種爭議,吸納那些比較切合實際的意見,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準。

這次修訂,在如何讓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課程的定位,這次修訂比較明確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樣,就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了。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曾經引起一些討論。課標堅持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理念,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更加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地發展。

關於語文知識的問題,也是有些爭論的。現在老師們受制於應試教育,很注重做題,注重講授和操練所謂系統性的語法修辭知識,這並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個性,而且容易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厭煩。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擺脫對語法修辭等概念定義的死板記憶,必要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保留,辦法是隨文學習,不必刻意追求系統性。這次修訂將原來的附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內容擴充了,增加了關於漢字、拼音、閱讀、寫作、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不過並沒有完全採納將語文知識“細化、系列化”的建議,因為過分細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課程標準顯得繁瑣,並對教師造成束縛。

還有,就是“三個維度”問題。過去,語文課程基本目標曾經是“語文知識”,後來則突出“語文能力”,關注點集中於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術層面。新課標則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素質,為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系統建立了“三個維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能力,是語文課程目標系統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語文課程需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和內容,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新課標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但不是每一堂課都落實三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是長期、隱性的目標,語文教育要靠薰陶,不可能在每一節課內全部“落實”三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相對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標。要特別注重引導閱讀。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理解、感覺、體驗、察悟,包括語感,主要靠大量閱讀中去“涵泳”,逐步習得。如果缺少個人的閱讀體驗與感覺,沒有個性化的閱讀,而老師講得太多、太細、太零碎,不見得好,還可能破壞那種“涵泳”的感覺。

五,如何理解“語文素養”這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養”是課標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謂 “語文素養”, 是指中國小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

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說讀寫能力”,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

這一切都特別考慮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國小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又是文化薰陶,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語文素養”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有人對語文素養的提法可能不太認同,認為還是“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比較清晰,認為提語文素養忽視了“雙基”,其實,語文素養包括了“雙基”,不過是僅僅提“雙基”還不夠,而且“雙基”也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重構。因此,語文素養是在“雙基”的基礎上豐富與發展,而且包括了對“雙基”的重構。

要特別說說 “訓練”,也是一線教師比較關注的。課標倡導的是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所以不再把“訓練”作為唯一的教學實施方式,也不再作為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但這不等於排斥訓練,語文學習肯定還是要有必要的訓練的。在課標的表述中,“訓練”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語文素養—養成”的課程模型中,這個詞沒有頻繁出現。

老師們閱讀語文課標,要特別關注一些關鍵詞和新的提法,裡邊包含新的教育理念,應當作為學習的要點。這裡略舉幾種:一是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三是重視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注重積累、感悟、實踐和綜合學習,注重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語文教育規律,體現學科目標和內容的循序漸進;五是合理地設計課程目標和內容,減輕學生過重負擔。

六,新課標還有哪些亮點?

一是適當減負。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國小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會認1600-1800字,會寫800-1000,。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 希望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會”。還請專家對兒童認字寫字做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構形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的字。這些字應當作為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過去對中國小的各個學段應該識、寫多少字哪些字,沒有明確的規定,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在選字的問題上也有很大差異。這次課標修訂稿新增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兩個字表,嘗試在這方面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 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範和質量。明確寫上“在國小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閱讀教學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這些話對當前某些教學傾向是有針對性的。

課標還特別提出“學習語文必須注重讀書,注重積累和語感培養,注重品味、感受和體驗,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為什麼?歷來語文教學都習慣於圍繞本學科的知識點展開,如,默寫詞語解釋,講解“語、修、邏、文”知識點,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覆操練讀題答題的技法。按照這樣的路子,學生記住了許多“知識點”,做了大量的題,可是書沒有讀多少,積累不足,語感不強,語文水平終究得不到提高。這些年學生不讀書少讀書的現象日趨嚴重,為此,課標特別寫上這樣一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對於課外閱讀,課標也格外重視,閱讀量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課標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9年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中外作品。課標列出部分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國小到國中,136篇。其中國小背誦75篇,國中61篇。有人認為這個量大了一些。其實9年背誦這個量,是適當的,絕大多數學生可以達到。

課標提示應當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包括他們的課外“閒書”的閱讀交流、上網、部落格、QQ,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他們語文能力成長的重要方面,又關係到語文興趣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形成。儘可能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那肯定會加倍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起讀書的習慣。應當看到現在的應試教育是扼殺興趣的,學生除了課本和教輔,再沒有興趣讀書。這是可悲的。語文課改一定要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並能多少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課標”所要求與建議的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重在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如果能從培養一種完善的生活方式這一角度去理解,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教學的改革就可能獲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國小一二年級就佈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國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有人認為,因為會考、大學聯考還是指揮棒,課標這些要求雖好,難於實施。諸如讓學生擴大閱讀面,作文“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就很難做到。我們可以反過來考慮,如果連課標都不敢旗幟鮮明提倡健康的教學理念,那還有什麼希望。課標作為國家的標準樹立起來,就是標杆,要盡力往這裡靠攏。相信會考、大學聯考也會逐步配套改革,指揮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揮。比如會考和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和閱卷都想辦法抑制“假話、空話、套話”,文風就會慢慢好起來。要有信心。

七,和實驗稿比較,哪些變動值得注意?

這次修訂,還有一些變動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設定的目標難度過高,這次適當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補充說明,要強調改變繁瑣的教學過程和過於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對“目標”、“建議”的表述,力求使各學段目標的梯度和層次及有關表述更加清晰;在“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中,還有必要進一步強調關於語文學習的關鍵性要求,補充相應的措施和說明。例如,強調“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中的關鍵作用,要求高度重視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對於推薦閱讀書目和誦讀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調整和補充。

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某些新的偏差,課標也有意提示糾偏。如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字進行過度發揮”,就明確要求改正和防止。

這次語文課標修訂,希望在語文教育思想、課程目標、內容方面能為國小國中語文教學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體的實施建議。總的是要儘量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往素質教育靠攏,同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特別注意激發興趣,保護天性,學會學習,這樣也許可以更好地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為學生打好三個基礎:那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大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大好基礎。

八,新課標對教材有什麼要求?

這次課標修訂對於教材編寫也提出一些建議,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選文要文質兼美,有典範性,還要給地方、學校、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等等。這些提法都是有現實所指的。現在的教材普遍不夠重視教學梯度,有些教材很“說教”,都應當改一改。這些年實施一綱多本,出版多種語文教材,有的很不錯,但多數都是為了通過趕著編的,研究不夠,一味求新,比較倉卒,也比較粗一些。新課標修訂公佈之後,都會做修訂調整。我覺得不一定按照課標“依葫蘆畫瓢”,課標改動多少,就補充多少,還是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總結一下使用情況。有兩點應當注意,一是選文還是要重視經典性和適合教學。有些當代的文章好讀,學生也有興趣,但經典性顯然不夠,或者不太適合教學,不一定選。經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澱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課文,因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對文化的尊嚴感。有些傳統的選文,雖然經典,可是不太適合中學生學習,也不一定要選。

還有,教材的結構也充分考慮到教學,各個單元重點突出,單元與單元之間銜接也注意由淺入深,不斷積累提升,反覆落實基本訓練。可以說現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質教育靠攏了,有的靠攏但並沒有脫離語文教學規律,有的就可能走得過遠,把語文的含量稀釋了,甚至把教學秩序打亂了。所以還是要注重教學規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內容過多,課時有限,很多老師還習慣固守著教材,不敢有一點兒遺漏,這就使得課時緊張的問題更顯突出。好的教材應當留出老師與學生的空間,多一點彈性。在新課標指導下,教材編寫還是要守正創新,既要聽取各方面意見,吸收中外教材編寫成功的經驗,又要沉得住氣,不搞顛覆性改動,畢竟還要考慮教學的連續性,以及一線老師如何使用。現行的教材大多是實驗教材,是為目前正在開展的課程改革而編寫的,允許有個試驗過程,其長短得失,應當在廣泛調查和科學分析基礎上去總結。而那種動不動把現下的教材視為“垃圾”,甚至鼓吹要“對抗語文”的顛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燒餅”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製造混亂。這幾年關於語文教材的爭論一輪又一輪,最後沉澱下來的東西好像不多。

九,課標是“可愛而不可行”的嗎?

一些老師接觸新課標之後,認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大學聯考、會考仍然是指揮棒的情況下, “好東西”都很難實施,“可愛而不可行”。老師的擔心有一定根據。十年課改,的確阻力很大,有的進展不明顯,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師明明知道應試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殘學生,但面對現實,特別是大學聯考、會考這個巨大的現實,又無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實施課標的理念與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師們陷於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們不應當喪失信念與信心。要看到,雖然教育界亂象叢生,應試教育仍然大有市場,但起碼有一點很明確,整個社會都已經對這種狀況強烈不滿,渴求改革的呼聲是空前的。課標的頒佈與課改的實行,不是“拍腦袋”,是有巨大的現實基礎的,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對課標與課改也許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但極少人會反對其宗旨與大方向。課標是“向善”的,我們應當支援,要有信心。十年課改儘管成效不大,但已經讓全社會形成改革的共識,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擾和矛盾啟用。教育狀況的根本改革需要整個社會配合,從體制上改。這種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較長時間解決,應試教育一時是很難消除的。對此我們要有思想準備。但也不必把教學中存在的一切問題全都歸咎於“體制”,自己可以著手改革的空間是大的。每個老師都最好問問自己,如果一時間“體制”未改,大局未動,我們是否就隨波逐流,或束手待斃?面對當下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我們能做些什麼?我曾在一些場合說過,不要抱怨,不能等待,還是承認現實,著眼長遠,從我做起,點滴做起,對不合理的教學行為,能改一點是一點。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師,應當可以做到既讓自己的學生考試考得好,又不不至於把他們的腦子搞死。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進。沒有必要認為課標與課改都是“可愛而不可行”的。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理想的事業,我們還是認真學習課標精神,積極支援課改,把那些“可愛”的東西逐步轉化為教學行為吧。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已正式頒佈,今年9月就要實施。新課標篇幅不大,涉及面寬,凡課程性質、理念、總目標與學段目標、教學內容、方法、評價、考試、教材編寫等等,都說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練的原則性的表述,需要認真學習、體會和探討。課標的學習,為老師們更新觀念、全面提升教學水準提供了契機,也為繼續推進課改提供了動力。

一,課標的功能是什麼?

課標就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依據。教材編寫、教學評估、考試命題都應當以課標為依據,以後相關部門對學校進行教學的檢查評估,就要以課標為標準,不能另立標準。會考、大學聯考情況如何?升學率多少?都不應當作為檢查評估的標準。課標是有一定的政策約束力的。而對老師來說,有了課標,教什麼,怎樣教,達到什麼要求,也就有依據,做到心中有數。在應試教育仍然發揮其影響力的情況下,課標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對不良傾向起著正面阻攔抑制的作用,引導教學往健康的方向走。

課標實施是整個基礎教育課改系統的樞紐。20xx年前有過語文課標的實驗稿,這個實驗稿的推行,其實也就是課改。課標提出了一些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在20xx年課改中,我們已經接觸和實踐過,現在需要總結。課標實施與課改推進是緊密聯絡的,學習新課標,也是為了深入課改。

有的老師閱讀新課標,不太關注其中所謂“務虛”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提示。他們關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實到教學中?比如有哪些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時間如何安排,等等。抱著這種期待,課標可能不太“解渴”。課標是指導性檔案,面向全國,在教學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體、統一、硬性的規定,只要正確領會新的教學理念,瞭解國家對這門課有哪些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這些要求在各個學段如何體現,也就可以了,教無定法,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方法,每個老師都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做創造性的發揮。新課標不是一根繩子,不是用來束縛大家的,它是動力,激勵我們在教學中大膽創造。

二,課標出臺的背景是什麼?

課標是怎樣出臺的?取代教學大綱帶來什麼變革?這得從20xx年前說起。1996年教育部組織對我國義務教育實施狀況進行9省區的大型調查,發現原來教學大綱要求過高,教學內容存在繁、難、偏、深、舊、窄的情況,絕大多數學生不能達到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又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的中國小做比較,我國同一學段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知識面較窄,同一知識深度較深。同時,各科教學的內容、教學要求做了統一的硬性的規定,缺乏彈性和選擇性,這種現狀導致大多數學生負擔過重,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當時就決定要實施課程改革,那麼義務教育就應當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

課標的制定,是想改變過去那種比較偏狹的教學狀況,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就是這十多年常說的一個詞:素質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這都是很了不起的變革。比較一下可以明白,過去的教學大綱以及實際的教學環節中,關注的中心就是知識和技能,而課改希望眼界大開,適應新的形勢,著眼於對國民素質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新課標和這次課程改革都強調以促進學生髮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實際上是向素質教育靠攏。新課標的出臺,讓老師們教學的課程目標意識得到明顯的加強。還有一點也是進步,就是從以往按照教學大綱只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特別是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所以我們學習新課標,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學大綱”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點,以觀念的變革來帶動教學變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實驗稿早在20xx年研製成稿,隨後在全國多個省、市、區試驗,多種按照“課標”編寫的實驗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課程改革。“課改”推行至今20xx年了。從20xx年4月開始,教育部組成課標修訂組,著手修訂。先對29個省、市、區的課改情況進行大面積調查,徵詢對“課標”的內容及試驗結果的各種意見。然後修訂組用了近4年的時間,反覆調研、學習、修改,數易其稿,最終形成定稿。課標經過十年課改的試驗,集思廣益,是全國廣大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晶,並非少數專家的產品,是國家的政策性檔案,我們應當給予尊重,認真學習和實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課改以及課標實施的效果?

新課標頒佈,有些老師不是那麼期盼,也不是那麼有興趣。因為義務教育課改已經實施10多年,大家對語文課標也有所接觸,但現實狀況是,課改效果好像不那麼明顯,課標的實施,其實很多學校也是“水過地皮溼”,見不到突出的效果。絕大多數人都不否認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進新課程,又非常艱難,從國小到高中,越往上走,難度就更大。課改都20xx年了,可是一些地區和學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讓人揪心的是學生的學業負擔普遍減不下來,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課改在竭力反對競技式教育,可是“競技”在不斷加重與提前,提前到國小、學前班,甚至“胎教”,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在擔心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成為集體無意識了。一方面是對現下應試教育強烈不滿,另方面又都不敢輕易放棄應試教育;道理上贊同新課程,實際上卻又緊張,擔心,結果就形成巨大的社會障礙力,大家都很無奈。當然也還有另一種趨向,就是把新課標片面理解為顛覆性的,不顧實際條件,一味追求課改的形式與聲勢。強調語文課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兩者被生硬地割裂開來,語文課上成了思想教育課,掏空了語文;強調學生為主體,就死板規定老師不能多講,課堂教學追求無邊的討論,一堂課下來沒有多少“乾貨”。“花架子”並不可能提升教學質量,反而把新課程“名聲”給敗壞了。新課標的實施的確存在很多問題, 十年課改真的很艱難,可以用四個字說明:舉步為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課改與課標本身有問題嗎?不是。主要是因為這十多年來,雖然經濟發展,但社會財富分配差距拉大,競爭加劇,社會心理緊張;最近十多年大學擴招,本來可以讓更多青年上大學,可是競爭反而加劇,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所以,課標和課改提出的那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在這種非常緊張的社會心理面前,被虛化了,很多人認為課標與課改的理念不錯,可是在當下難於實施。我們的確應當正視這種現實,看到課標實施和課改推行所面臨的巨大困難。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對現行的教育狀況是很不滿的,他們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課標與課改還是有巨大的潛在動力,而且勢在必行。可以說,課改與課標實施舉步維艱,但沒有可能再走回頭路,只能從長計議,堅持下去,穩步推進。

從另一方面看,課改與課標的實施,也還是取得顯著的成績。這次改革在課程與教學觀念上已經產生大的衝擊和突破,象“以人為本”,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發展,注重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啟發式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基本能力培養,等等,這些觀念過去也有提過,但這次新課標實施,從理論到實踐那麼集中強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會認同。可以說這次課改激活了對於教育某些根本問題的認識,社會對教育必須改革有了更多的關注與共識,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穫。所以這次修訂,經過大面積的調查,徵求各方面意見,特別注意把課改中實施並逐步得到認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體現出來。現在這個修改後的語文課標,基本理念是先進的,又是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課標修訂怎樣面對這些年的爭議?

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國小與國中階段到底應當學什麼?怎樣來教,又怎樣來學?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圍繞語文的爭議也特別多。這次課標修訂,當然也會注意到各種爭議,吸納那些比較切合實際的意見,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針對長期以來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總結這十多年來課改的經驗,同時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的總體要求,面向未來,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標準。

這次修訂,在如何讓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課程的定位,這次修訂比較明確說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樣,就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了。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曾經引起一些討論。課標堅持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理念,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更加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地發展。

關於語文知識的問題,也是有些爭論的。現在老師們受制於應試教育,很注重做題,注重講授和操練所謂系統性的語法修辭知識,這並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個性,而且容易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厭煩。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擺脫對語法修辭等概念定義的死板記憶,必要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可以保留,辦法是隨文學習,不必刻意追求系統性。這次修訂將原來的附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內容擴充了,增加了關於漢字、拼音、閱讀、寫作、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不過並沒有完全採納將語文知識“細化、系列化”的建議,因為過分細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課程標準顯得繁瑣,並對教師造成束縛。

還有,就是“三個維度”問題。過去,語文課程基本目標曾經是“語文知識”,後來則突出“語文能力”,關注點集中於語言文字運用的技術層面。新課標則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素質,為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系統建立了“三個維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能力,是語文課程目標系統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語文課程需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和內容,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新課標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但不是每一堂課都落實三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是長期、隱性的目標,語文教育要靠薰陶,不可能在每一節課內全部“落實”三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相對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標。要特別注重引導閱讀。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理解、感覺、體驗、察悟,包括語感,主要靠大量閱讀中去“涵泳”,逐步習得。如果缺少個人的閱讀體驗與感覺,沒有個性化的閱讀,而老師講得太多、太細、太零碎,不見得好,還可能破壞那種“涵泳”的感覺。

五,如何理解“語文素養”這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養”是課標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謂 “語文素養”, 是指中國小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

過去語文課一般只講語文能力,比如“聽說讀寫能力”,現在提出“語文素養”,涵蓋面大一些,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還有整體素質的要求。就是說,語文課程在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同時讓語文教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優勢。

這一切都特別考慮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機結合,自然而然展開的。比如國小生識字寫字,既是一種能力訓練,又是文化薰陶,還是一種習慣、修養的生成,特別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語文素養”這個概念,代表一種新的更闊大的教育視野。

有人對語文素養的提法可能不太認同,認為還是“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比較清晰,認為提語文素養忽視了“雙基”,其實,語文素養包括了“雙基”,不過是僅僅提“雙基”還不夠,而且“雙基”也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重構。因此,語文素養是在“雙基”的基礎上豐富與發展,而且包括了對“雙基”的重構。

要特別說說 “訓練”,也是一線教師比較關注的。課標倡導的是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所以不再把“訓練”作為唯一的教學實施方式,也不再作為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但這不等於排斥訓練,語文學習肯定還是要有必要的訓練的。在課標的表述中,“訓練”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語文素養—養成”的課程模型中,這個詞沒有頻繁出現。

老師們閱讀語文課標,要特別關注一些關鍵詞和新的提法,裡邊包含新的教育理念,應當作為學習的要點。這裡略舉幾種:一是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二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三是重視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注重積累、感悟、實踐和綜合學習,注重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語文教育規律,體現學科目標和內容的循序漸進;五是合理地設計課程目標和內容,減輕學生過重負擔。

六,新課標還有哪些亮點?

一是適當減負。這個減負不完全是學習負擔的減少,更是追求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激發興趣,教學生學會學習。比如國小生的識字寫字教學,過去一二年級就要求會認1600-1800字,會寫800-1000,。現在減少識字量,改為認識1600,其中會寫800。提倡“多認少寫”, 希望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會”。還請專家對兒童認字寫字做了專門的字頻研究,從兒童語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學先寫的300個“構形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的字。這些字應當作為一二年級教科書中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內容。

過去對中國小的各個學段應該識、寫多少字哪些字,沒有明確的規定,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在選字的問題上也有很大差異。這次課標修訂稿新增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兩個字表,嘗試在這方面給出了明確的建議。

二是更加重視寫字與書法的學習。針對目前電腦化之後,寫字能力普遍下降,這次修訂特別加強了寫字教學的分量,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都有相關規定, 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範和質量。明確寫上“在國小每天語文課都要求安排隨堂練習,天天練字”。

三是閱讀教學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閱讀的感受,老師應加強指導,但不應當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這些話對當前某些教學傾向是有針對性的。

課標還特別提出“學習語文必須注重讀書,注重積累和語感培養,注重品味、感受和體驗,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為什麼?歷來語文教學都習慣於圍繞本學科的知識點展開,如,默寫詞語解釋,講解“語、修、邏、文”知識點,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覆操練讀題答題的技法。按照這樣的路子,學生記住了許多“知識點”,做了大量的題,可是書沒有讀多少,積累不足,語感不強,語文水平終究得不到提高。這些年學生不讀書少讀書的現象日趨嚴重,為此,課標特別寫上這樣一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對於課外閱讀,課標也格外重視,閱讀量有具體要求,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

課標這次修訂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格外關注的。9年要求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中外作品。課標列出部分中國古代的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國小到國中,136篇。其中國小背誦75篇,國中61篇。有人認為這個量大了一些。其實9年背誦這個量,是適當的,絕大多數學生可以達到。

課標提示應當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包括他們的課外“閒書”的閱讀交流、上網、部落格、QQ,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他們語文能力成長的重要方面,又關係到語文興趣的培養和閱讀習慣的形成。儘可能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疏通一條通道,那肯定會加倍引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起讀書的習慣。應當看到現在的應試教育是扼殺興趣的,學生除了課本和教輔,再沒有興趣讀書。這是可悲的。語文課改一定要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重視並能多少進入學生的語文生活。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課標”所要求與建議的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重在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如果能從培養一種完善的生活方式這一角度去理解,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教學的改革就可能獲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寫作教學。目前有不少學校搞“提前量”,國小一二年級就佈置寫作文,是不合適的。課標修訂一二年級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國中才是“作文”。另外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現在作文教學那種完全面向考試,只教套題作文、餡餅作文、宿構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助長文藝腔,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是有很強的負面作用的。所以這次課標修訂特別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有人認為,因為會考、大學聯考還是指揮棒,課標這些要求雖好,難於實施。諸如讓學生擴大閱讀面,作文“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就很難做到。我們可以反過來考慮,如果連課標都不敢旗幟鮮明提倡健康的教學理念,那還有什麼希望。課標作為國家的標準樹立起來,就是標杆,要盡力往這裡靠攏。相信會考、大學聯考也會逐步配套改革,指揮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揮。比如會考和大學聯考作文命題和閱卷都想辦法抑制“假話、空話、套話”,文風就會慢慢好起來。要有信心。

七,和實驗稿比較,哪些變動值得注意?

這次修訂,還有一些變動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設定的目標難度過高,這次適當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補充說明,要強調改變繁瑣的教學過程和過於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對“目標”、“建議”的表述,力求使各學段目標的梯度和層次及有關表述更加清晰;在“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中,還有必要進一步強調關於語文學習的關鍵性要求,補充相應的措施和說明。例如,強調“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中的關鍵作用,要求高度重視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對於推薦閱讀書目和誦讀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調整和補充。

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某些新的偏差,課標也有意提示糾偏。如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字進行過度發揮”,就明確要求改正和防止。

這次語文課標修訂,希望在語文教育思想、課程目標、內容方面能為國小國中語文教學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體的實施建議。總的是要儘量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往素質教育靠攏,同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特別注意激發興趣,保護天性,學會學習,這樣也許可以更好地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為學生打好三個基礎:那就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大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大好基礎。

八,新課標對教材有什麼要求?

這次課標修訂對於教材編寫也提出一些建議,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選文要文質兼美,有典範性,還要給地方、學校、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等等。這些提法都是有現實所指的。現在的教材普遍不夠重視教學梯度,有些教材很“說教”,都應當改一改。這些年實施一綱多本,出版多種語文教材,有的很不錯,但多數都是為了通過趕著編的,研究不夠,一味求新,比較倉卒,也比較粗一些。新課標修訂公佈之後,都會做修訂調整。我覺得不一定按照課標“依葫蘆畫瓢”,課標改動多少,就補充多少,還是要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總結一下使用情況。有兩點應當注意,一是選文還是要重視經典性和適合教學。有些當代的文章好讀,學生也有興趣,但經典性顯然不夠,或者不太適合教學,不一定選。經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澱下來、得到廣泛認可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課文,因為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對文化的尊嚴感。有些傳統的選文,雖然經典,可是不太適合中學生學習,也不一定要選。

還有,教材的結構也充分考慮到教學,各個單元重點突出,單元與單元之間銜接也注意由淺入深,不斷積累提升,反覆落實基本訓練。可以說現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質教育靠攏了,有的靠攏但並沒有脫離語文教學規律,有的就可能走得過遠,把語文的含量稀釋了,甚至把教學秩序打亂了。所以還是要注重教學規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內容過多,課時有限,很多老師還習慣固守著教材,不敢有一點兒遺漏,這就使得課時緊張的問題更顯突出。好的教材應當留出老師與學生的空間,多一點彈性。在新課標指導下,教材編寫還是要守正創新,既要聽取各方面意見,吸收中外教材編寫成功的經驗,又要沉得住氣,不搞顛覆性改動,畢竟還要考慮教學的連續性,以及一線老師如何使用。現行的教材大多是實驗教材,是為目前正在開展的課程改革而編寫的,允許有個試驗過程,其長短得失,應當在廣泛調查和科學分析基礎上去總結。而那種動不動把現下的教材視為“垃圾”,甚至鼓吹要“對抗語文”的顛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燒餅”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製造混亂。這幾年關於語文教材的爭論一輪又一輪,最後沉澱下來的東西好像不多。

九,課標是“可愛而不可行”的嗎?

一些老師接觸新課標之後,認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大學聯考、會考仍然是指揮棒的情況下, “好東西”都很難實施,“可愛而不可行”。老師的擔心有一定根據。十年課改,的確阻力很大,有的進展不明顯,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師明明知道應試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殘學生,但面對現實,特別是大學聯考、會考這個巨大的現實,又無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實施課標的理念與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師們陷於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們不應當喪失信念與信心。要看到,雖然教育界亂象叢生,應試教育仍然大有市場,但起碼有一點很明確,整個社會都已經對這種狀況強烈不滿,渴求改革的呼聲是空前的。課標的頒佈與課改的實行,不是“拍腦袋”,是有巨大的現實基礎的,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對課標與課改也許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但極少人會反對其宗旨與大方向。課標是“向善”的,我們應當支援,要有信心。十年課改儘管成效不大,但已經讓全社會形成改革的共識,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擾和矛盾啟用。教育狀況的根本改革需要整個社會配合,從體制上改。這種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較長時間解決,應試教育一時是很難消除的。對此我們要有思想準備。但也不必把教學中存在的一切問題全都歸咎於“體制”,自己可以著手改革的空間是大的。每個老師都最好問問自己,如果一時間“體制”未改,大局未動,我們是否就隨波逐流,或束手待斃?面對當下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我們能做些什麼?我曾在一些場合說過,不要抱怨,不能等待,還是承認現實,著眼長遠,從我做起,點滴做起,對不合理的教學行為,能改一點是一點。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師,應當可以做到既讓自己的學生考試考得好,又不不至於把他們的腦子搞死。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進。沒有必要認為課標與課改都是“可愛而不可行”的。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理想的事業,我們還是認真學習課標精神,積極支援課改,把那些“可愛”的東西逐步轉化為教學行為吧。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2

通過本次新課標培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全員培訓的重要性。新課標更加強調閱讀教學的目標要盯住學生終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強調在大的語文觀下再去研究具體的閱讀方法、閱讀能力的培養;強調我們的語文教學思維的元點和終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一、強調教育觀念的改變

新課標更加強調廣大語文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國小語文教學思維的原點和終點要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讓語文課回到語文字身,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重視在優秀詩文的誦讀中培養想象力;重視“非連續性文字”的學習,讓語文學習回到生活本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按低 、 中、 高 年級等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各個學段相互聯絡、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方法,做到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積極作用。

二、強調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長期以來,我們對教學的評價,往往只重視結果,不看過程,導致教的過程“走過場”;對學習的評價也只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或只注重記住結果,而忽視親歷親為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已講了兩千多年,“啟發式”教學早已寫進了語文教學大綱,至今我們也沒有很好地落實。這與我們忽視對教學過程的研究、管理和調控不無關係。

教學中我們要因人施教,要走進每個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採用階梯式的訓練習過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使其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應認真備好課,講究教學方法,努力把每堂課上好、上得有趣,讓學生回味無窮,從心底裡喜歡上語文課。這樣,才是作為國小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擴大語文的外延。

四、積極探索,不斷完善

新課標培訓給了我一個相互學習和結識同行的平臺,在今後的教學實際工作中我一定會倍加努力,積極探索新課標理念,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改進我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3

在學校領導的精心組織下,認真學習“新課標”我在這次學習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認識。新課程改革對當前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轉變觀念,適應新課改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樹立新的教師觀

首先,教師角色必須轉變。現行大綱中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而新課標中給教師的定位是: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因此,教師必須做到與學生平等。不能覺得自己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聖人,搞什麼“師道尊嚴”,應蹲下自己的身子,成為學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學習中的合作伙伴。教師的組織功能也要很好地體現,因為天才的老師是一個優秀的組織者。

二、樹立終身學習觀

知識更新節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須打破一次性學校教育向教育終身化、學習社會化邁進。“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觀念必須向終身教育轉變,終身教育已成為世界潮流。現在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次由資訊科學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21世紀初網路將遍佈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幾億人將會在網際網路構築的平臺上生活、學習和工作。我們教師將如何面對?因此教師不能只為“教書匠”,應成為“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成為真正的教育家。應該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課程、研究學生,藉助先進的教學經驗研究新教法。新課程下的課堂,將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的、寬裕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生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並能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三、 樹立新的教學觀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教,學生學。雖然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也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還不太明顯。現在課堂上變“滿堂灌”為“滿堂問”的教師也不乏其人。許多教師提出的問題也毫無價值,只是把課文中的陳述句變成了疑問句。教師教學手段單調,枯燥,大搞題海戰術,以考試逼學生,把學生當成容器。

四、是轉變教學質量觀

傳統的教學質量主要是看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看學生知識掌握了多少。這種教學質量觀顯然不利於每位學生的發展。真正的教學質量應該體現在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和發揮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有多少學生在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

作為一名專業的教師,應該具有多層複合的知識結構。首先,要具備特定的學科知識,豐富的學科知識是好教師的必要條件;其次,要具備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教與學的知識、學生學習評價的知識等,這些知識對教師學科知識的傳授起實踐指導作用,能提高教學的效果;第三,要具備特定學科知識以外的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是好教師的重要標誌,對教師傳授學科知識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五、改變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而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教學工作,教師之間將需要更加緊密的合作。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必須改變教師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

新課改的根本目標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作為課改實施過程最直接參與者的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課改的新理念內化為每日的教學行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才能積極有效地推進課改。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4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資訊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如:多年來我們在上覆習課的時候總有一個將知識做為小結的環節,而且都是由教師給出答案,例如用語言或圖表羅列出所學知識。潛意識裡認為學生是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知識網的,事實並非如此,在教學實驗中學生能給出的總結形式包括:

表格式——條理性很強。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強,有較強的周詳思維能力,內容包括章節的內容說明,主要運演算法則,各種問題的解題方法、注意事項及例題。趣味式——具體、形象而且生動、有趣表現出製作者有著成人思索不及的豐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

彙報式——內容豐富、過程詳荊表現出製作者情感豐富、能夠客觀的剖析自我。包括章節的主要內容,自我收穫學習過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對教師的感激之情。

體會式——感受真切、資訊豐富。表現出製作者能夠坦誠道出對學習物件的真實感受。如數學很有趣它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既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能使人變得聰明。可見,單純憑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也不能夠準確的把握我們正面臨的家學物件。學生髮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背景、學習數學的意義、不同的文化氛圍都帶來了影響。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

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師對教學反思要注意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嚐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麼我們可以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並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教學行為的本質在於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

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式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稅標準,並寫出調查報告。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特別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

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的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其實,任何人都會遭遇失敗,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啟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讚歎我們教師的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麼收穫呢?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並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鍊。經常去問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藉助學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學行為,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5

這個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學習新課標活動,通過這段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標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首先,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可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並能夠做到師生互動。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我們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打破陳舊的教學觀。努力用新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上好每節課,儘量選用一些比較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其次關於課程目標與內容。在識字與寫字方面,新課標規定,國小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年裡,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一至二年級的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在老課標中,一至二年級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三至四年級學生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新課標”對寫字的質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級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寫字規範、端正、整潔。三至四年級就要求學生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並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級,則要求硬筆書寫楷書整齊美觀,並有一定速度,同時能用毛筆寫正楷字。為了能讓各個學段的學生達到書寫的要求,語文“新課標”還在第三部分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國小1-6年級,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提高書寫效果。在寫作方面,課程標準將一二年級寫作定位為“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在寫作中,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觀察、思考、表達能力,寫真話、實話、心裡話,不寫假話、空話、套話。

最後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

總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要注意吸收新知識,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積極合理利用資源,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教學質量。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6

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使我對新一輪課程標準有了較深的認識和理解:

一、語文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集中體現為:語文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注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結合學生語言和身心發展的特點,確定階段目標,選擇教學策略。

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遵循語文教育的客觀規律。

在教學中,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即:備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快的發展。

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運用於教育教學。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它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學”出發,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控。同時也要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習中,給學生有利的指導和引導,精講精練,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把課堂真的還給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自讀自悟,成為獲取知識的主人,而不是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

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使自己有很大的收穫,思想觀念上有了轉變。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努力做到:

1、 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2、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3、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4、 在注意培養語文基本功的基礎上,自覺恰當地進行創新教育,指導學生獨立探索、求異思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方法。

5、 在閱讀教學方面,指導學生探究性地自主讀書學習,而不是單純地講“書”,還給學生與文字直接和多次對話的權利,讓學生學會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體驗美感。

6、 在寫作與口語交際方面,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自信心,讓他們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講真話、講心裡話,內容貼近生活實際。

總之,在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信任學生,給學生恰當的指導和點撥,使學生進行高效率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互動式的學習平臺,提供學習的時間、空間和展示自我的機會,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每個學生健康發展。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優化學校發展環境

中共中央、來我區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加強黨的建設進行調查研究。考察結束後,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一是“三個著力”,即:著力推動科學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改善民生,紮實推進和諧社會程序;著力加強黨的建設,為科學發展提供堅強保證;二是“四個邁出更大步伐”,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邁出更大步伐,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邁出更大步伐,在生態環境保護上邁出更大步伐,在深化改革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三是“四個紮實做好”,即:紮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紮實做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紮實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紮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四是“三個切實”,即: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切實搞好換屆工作。

我深入學習了的講話深受鼓舞。作為一名黨員教師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對今後的工作充滿了信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以人為本理念在各個行業深入人心。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我們重點落實課堂教學改革,努力實現教學方式、管理方式、評價方式的轉變,以此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學校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在優化發展環境的要求下,在黨支部這個先鋒組織帶領下,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為構建良好的基礎發展環境,奉獻我們的智慧和汗水,充分體現黨的先進性,。為了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優化基礎教育發展環境,促進“兩個最適宜”城市建設快速發展,我忍不住要諫言獻策。在今後的實踐中可以繼續努力創新工作,堅持優點改進不足。

一、抓住銀川市一號工程建設契機鼓舞師生的工作幹勁,增加意志信念。

寧東化工基地作為寧夏的“一號工程”,對推動靈武市和銀川市,乃至寧夏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工程得到了自治區、銀川市領導的高度重視,我們作為靈武市人,作為一名普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勞動者,深感榮幸。在這項工程的鼓舞下,我們信心百倍將以更加堅定的意志信念,奮力工作,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力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辜負領導的期望。

二、以德育教育為首構建良好育人環境,以開放的思想觀念積極探索。

德育是靈魂,離開了德育學校教育就好比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了拓寬德育環境,我們在三至六年級建立以班主任為核心以全體教師參與的“全員”育人模式,實踐了“全員育人”的理念。努力開發隱含在教學過程中的人文因素,建構民主、和諧、寬鬆的師生關係,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促進“學困生”在自信、自勵中成長。採用充滿個性化的班級名稱,如:巨龍飛騰,超越夢想;聰明屋,指揮星;快樂博士,智慧天使等等。選出兩套班委會,在紀律、學習、衛生等工作方面獨立行政,在同一班內由兩套班子展開相互監督,互相競爭,逐步實現民主化管理。大家能夠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勁,進而形成了合力。

五(3)班的張子龍同學,父母離異無人照看被七十多歲的奶奶收養,與奶奶相依為命,他膽子大貪玩不愛學習,經常曠課跑到外面的遊戲廳、網咖混日子,班主任找他多次談話,都沒有明顯的效果,學校的黨員領導找張子龍談心瞭解他不到學校的原因進行說服教育,用愛心和熱心感化了他。

三、學校領導目標明確措施得力,為德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領導的重視是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證,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學校行政領導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堅持育人宗旨,以為祖國現代化事業培養合格人才和接班人的高度責任感,始終將德育工作作為貫穿學校一切工作的主線,全面堅持德育首位,認真抓好落實。

四、提高黨員領導思想覺悟,加強黨員教師隊伍建設,以更加執著的奮鬥工作精神投身本職工作。

領導班子自身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工作質量的高低,關係到能否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性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信任、理解、寬容、讚賞、參與、引導和溝通。實施人本管理,縮短了領導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使師生心情愉悅,工作學習有動力,各項工作我們從來不落後,充分體現了領導班子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務實的工作作風,真誠的處事態度,高度的政治責任,使學校的工作得民心順民意,贏得了教職工的一致讚譽。

五、以優秀黨員為榜樣提高黨員整體素質,以紮實的工作作風深入群眾聯絡群眾。

退休共產黨員田顏秋老師七十六歲了,但她對黨和教育工作的熱愛始終沒有減弱。她常年擔任兩個學校的少先隊校外輔導員,精心備課,每學期都要為孩子們上五六次主題班隊會課,而且每次上課都要給孩子們準備禮物。她尤其關心學校的貧困學生,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她捐資給貧困留守兒童,鼓勵他們要堅強,要刻苦學習。她雖然已經搬到吳忠居住,可是從來不放棄給孩子們上課的機會。今年夏天一箇中午她冒著暴雨,從吳忠打車提前到學校來給三(4)班上課,她的事蹟在全市家喻戶曉,她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貧困學生和留守兒童他們由於家庭貧窮父母不在身邊,往往會在外流浪心裡缺少別人的關愛,我們需要更多的像田顏秋老師的好黨員來紮實的開展工作,更多的去關心這些弱勢群體,確保他們的健康成長。

六、開展黨員“1+1”活動,結對幫扶,用愛心感化教育思想後進生。

我校有一個好傳統,對於思想貧困的學生能夠常抓不懈,尤其黨員從20xx年開始就與貧困學生結對子,針對他們的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農民工子女劉凱麗同學的母親身患精神分裂症大腦意識不清,常年被她奶奶關在屋子裡不讓出門。父親是外來人口靠在街上蹬三輪車養家餬口。家裡面有姐姐有弟弟一家五口人生活極其困難。20xx年學校黨支部開展黨員“1+1”救助活動,把劉凱麗同學作為第一批救助物件。三年來她的學習成績不斷進步,性格由內向逐漸變得開朗,而且非常熱愛班集體關心同學,愛的種子在她心裡已經發芽生根。

學校降低了入學門檻,給外來務工的人員最大的心理安慰,把黨的惠民政策送給每一位急需幫助的人們。

七、深化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個性作為教育的靈魂。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只有把下一代教育成具有健全人格和個性的一代新人,才能使課程改革工作落到實處。因此,學校黨支部領導下的全體教師把教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風氣的形成作為主要任務。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深化學校的教科研工作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點。加大教研力度,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核心,充分利用教研日時間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使教師明確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加強教育科研的重要意義,理清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路,更新觀念,統一認識,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人才觀,深入開展新教材教法和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研討活動,同時關注新的教研資訊和教改動向,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以理論指導實際,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我校還健全“人人上彙報課,人人蔘與評課,人人蔘與課題實驗研究”的教研制度,還要求教師們都要制定出自己的實驗子課題,並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著手研究小現象、小問題。通過評課,促進全體教師思想上和業務上的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提高教學水平。並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能“教”會“評”,還要會“寫”,引導教師形成“理論――實踐――理論”的良性迴圈,認真總結教學經驗、撰寫教學論文和教後感,上交教案、說課稿和教學論文。

(二)、以制度促發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育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校與教師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形象。我們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中心工作來抓。完善和認真落實好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以《逸夫國小教職工年終考核細則》、《逸夫國小教職工職稱評定考核細則》、《逸夫國小教職工考勤制度》和《逸夫國小安全細則》、《教育教學事故認定和處理辦法》等制度為準繩,學校教學工作緊緊圍繞其開展。備課、上課、聽課、評課、作業等嚴格按照要求來完成。夯實課改,積極推進新課標實施程序。學校建立了語文、數學、英語、普科四個教研組,定期開展活動,積極組織全體教師深入學習新課標理念,體會新課標精神,明確新課標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建立並積極完善以校為本的教研機制,以教導處為中心,輻射語、數等教研組,營造良好教研氛圍;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以培養名師為目標,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1、加強師德學習,弘揚“敬業奉獻、求實創新”的師德風範,使教師端正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我校努力實施名師培養工程和新教師跟蹤工程,完善教師“以優帶新”的輔導制度,在學校課題組的組織下,全體老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課題研究更有實效性和指導性,全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通過“學習--實踐--研討--提高”,我們看到了教師們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風格日趨成熟,教學水平明顯提高。為了造就一支符合時代要求,具備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我校還組織教師參加學校舉辦的資訊科技培訓班,學習課件製作和上網查閱資料。通過創設我校特色的教研氛圍,努力實現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和“專家型”轉變。

(四)、以趣味活動為動力,加快學校的素質教育步伐

為了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體現“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精神,我校積極開展各種趣味活動,如:作文競賽、手抄報比賽、朗讀比賽、數學基礎知識競賽、口算比賽、小製作比賽、廣播操比賽、冬季越野選拔賽、書法繪畫比賽、電腦操作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我們還組織學生參加了銀川市的古詩文誦讀比賽、和寧夏電視臺錄製校園大挑戰、“E代希望之星”才藝展示大賽、元旦文藝匯演,為特長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展現自己的特長,體現成功的喜悅。

(五)、以特色教學為視窗,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

“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是我校新一屆領導班子的辦學思路。學校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及英語和資訊科技等課程的教學。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做到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同時,我們率先開設了英語實驗班(從一年級開始開設趣味英語)和資訊科技實驗班。我們聘請外籍英語教師到我校授課,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八、利用“查違糾偏”,及時監督引領做到警鐘長鳴。

通過開展查違糾偏活動和建立家長學校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糾正師生思想工作中的偏差,預防消極思想和不正之風的產生。對不良行為進行自查、互查,及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及時糾正有效預防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九、開展萬名教師訪千家萬戶家校聯絡活動。

加強家校聯絡,黨員教師帶頭主動上門落實學生家庭背景,徵求家長意見。

改進和完善家長學校、家長會的活動形式。各班的家長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創新,比如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召開小型的座談會,在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改一言堂為群言堂等等。孩子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普遍關注。

十、把當前面臨的困難存在的問題作為發展環境的契機,充分利用問題和困難的價值。

目前還有很多居民的居住條件差,衛生習慣差;流動人口擾亂治安現象多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對於存在的等等這些難點熱點問題,我們不能逃避,不能推卸。解決了我們在發展中的問題,這一過程其實就是發展的過程。

十一、社會各界攜手共建和諧社群體系。

通過社群參與社會活動的渠道,為流動人口創造一個宜人學習、宜人居住、宜人的環境。只有提高社群和諧度,積極拓展社群服務,完善社群衛生,發展社群文化,推進社群就業,強化社群治安,才能切實為廣大居民群眾和外來投資者創造優良宜居的創業環境。

總之,教育環境的優化離不開黨員教師這支主力軍,只有靠這支先鋒隊才能促使和諧校園的建設。一定可以促進“兩個最適宜”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全社會各部門只有通力合作,齊抓共管才能優化發展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寧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按照“三個切實加強”的要求,我人有信心,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保持高尚情操,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不辱使命,大興創業興業之風,大興真抓實幹之風,大興探索創新之風,為加快建設“兩個最適宜”城市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援,用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xx大勝利召開。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7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標誌著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改革開始了,這給國中語文教學帶來了希望,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在教學一線戰鬥了近二十年,作為一名國中語文教師,最大的感受就是現在實施的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目標更明確了。語文學科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口若懸河地講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二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如何實現這一語文能力?我認為首要的任務是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結合語文教學活動,關注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神精。

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即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即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即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昇華。這是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總體要求,每位執教者要細心把握體會,認真實施。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

現代教學論把學習能力大致分為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的形式: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著字詞句篇等基礎知識和修辭、關聯等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裡面是核心層,它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現在學者所研究的“知學、樂學、善學”思想。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就是要深入挖掘核心層,因為它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習能力。其次,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這是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具體要求,我們在進行活動中要堅持不懈地實踐、實踐、再實踐,以期達到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

第三,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新課程標準對國中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等等。但同時又要求,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以從街道社群的廣告、招牌、標語和公開發行的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通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語文新課程標準時時提醒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必須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它包羅永珍。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路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編劇、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有聲語言+肢體語言十普通教具+現代媒體”的大融合。因此,“原生態”的教學活動與“現代化”的教學活動要有機地結合,互通互融,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第四,課程的評價改革,有利於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採用試卷考核的方法,這種以“分”為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併為具體實施者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的課程評價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

那麼,如何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呢?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說到底就是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是正確的。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幅好口才,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此以外,現代社會還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從前,一個或國小生或國中生,在家中要幫大人寫一寫信件、電報、借(欠)條等應用文體,而現在的學生對這些實踐的機會都沒有了,大量的使用的是別人現成的東西,略加改動,很少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我覺得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讓學生多接觸現實生活,在生活中檢驗語文學習的能力,檢驗語文應用的能力。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篇18

這段時間,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在校本研修時間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真聆聽了主講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認真記錄,用心思考,受益匪淺。下面就膚淺地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新課標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新課標準明確指出了“識字寫字”教學的實施要求: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識字、寫字不單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而且九年語文教育要一以貫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把作文的書寫也當作練字過程,努力做到 “提筆即是練字時”。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注意板書規範、端正,這樣才能給學生做好樣子。

二、新課標大力倡導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它既表明了讀書、積累是語文的學習之道,又指出語言文字運用實踐的重大意義。所有的“學”都是為了“用”,“學以致用”是誰也不能否定的。這一次課標的修訂,閱讀教學從原先過度挖掘文字、理解文字的“理解閱讀”轉為語言規律的探尋和運用的“表達閱讀”。 在課標中講到要“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為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打下堅實的基礎,並“通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新課標要求寫作要表達真情實感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 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並且抵制抄襲行為。 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在今後的寫作教學中,我要讓學生多留意觀察身邊的事物或發生的事,日記練筆要堅持不懈,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的收穫諸多。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吃透修訂的新課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