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岡仁波齊》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15W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

抽空去看了《岡仁波齊》,也確實需要放鬆和跟著他們進行一次朝聖,哪怕只是遠觀。

《岡仁波齊》觀後感(精選7篇)

影評簡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鼠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xx多裡的朝聖之路......

羞愧

是的,羞愧!

這是我看到影片後的第一反應。後來想想我為什麼會覺得如此羞愧,不僅僅是自我評價和自我要求,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覺得自己也算是個有信仰且在行動的人,但看到他們才知道自己給自己的虛妄太多了。

他們走出村子,踏上國道,砰地下跪,我頓時淚崩!我想起了20xx年一路西行的路上看到的騎行者、去朝聖的藏民,還有拉撲楞寺裡的那個小男孩;我想起了在靈光寺舍利塔旁失聲痛哭的善男信女、圍坐在舍利塔腳下的朝聖的藏民。

他們不問結果,簡單純粹去做!想太多,做太少!這是不是我們的通病我不知道,但卻是我的。

信仰

時常開玩笑說自己是個有信仰的人,之所以用調侃的語言,著實因為不自信。不自信大家對於有信仰的反應,也同時不自信自己的信仰。也許是覺得空泛,也許是覺得自己太過標榜,所以說著說著就變成了調侃。

不過經常掛在嘴邊的也確實淺薄了些,卻有些自我安慰的意味。家徒四壁的屠夫每次殺生後以喝酒來讓自己心裡舒服點,楊培為了哥哥的孩子終身未娶,剛生完孩子的母親加入了磕頭的行列,遇到積水脫掉衣服磕過去的大家,他們從未說過自己的信仰,一大早開始的長頭,每天晚上睡覺前的唸經,如果沒有信仰,又怎能堅持?!

人與自然

前年的一路西行,穿過盤旋的山道,大片的雲在眼前,一路荒蕪,又一路豐富。吃喝住用行,取之於大自然,又再次迴歸於自然。冰河上的冰塊鑿開來燒成水、山谷裡的樹枝撿起來生成火、人死去的軀體放下來讓兀鷲吞食,原來人與自然可以這樣完美統一。

突然覺得我們的生活浮誇而又淺薄,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求贊同,每一次的炫耀,彷彿需要嚷嚷著滿世界都要知道,然又有何意?

我需要的很少

是誰說了這句話,我不記得,彷彿我也說過,當然你也可以認為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不過目前我依然持此觀點。

一米二的床鋪,一日三餐的飲食(或者可以兩餐),幾件衣服,兩三本書(也可圖書館借閱),這麼一算,即使在大城市裡,算上交通電話費用,讓自己生存下來也不是難事。

我們需要的很多,於是想起了電影《七宗罪》,片頭便是人的口腹之慾,看著飯店廣告裡的美食宣傳,再次覺得自己完了,我在掃大家的興致。

塵世中的修行

並非刻意受苦,朝聖是一種修行,我們在生活裡修行,無高低貴賤之分。活著之上的東西我們不需要嗎?我不信!即便如《萬物的簽名》裡在生活橫衝直撞百折不撓的亨特,他喜歡的除了錢和植物,還有哲學和書。修行的力量是向上的力量。朝聖也好,堅持也罷!

比阿特麗克斯對她十五歲左右的養女普魯登絲說“沉默是另一種虛榮!”驚愕!仔細一品,彷彿有幾分道理,於是發出一點感想,也是一個自我總結,算做修行!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2

朝聖的路

關於岡仁波齊的知識: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常年在此處轉山的信徒不斷。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等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岡仁波齊。

昨天晚上去看了電影《岡仁波齊》,電影平靜的沒有波瀾,太真實了,開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來,給煙囪爐子裡再塞進兩個柴,然後燒水煮飯,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開始,村子裡的人來回的走動也是那麼真實自然。

首先是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一生未娶照顧他們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叔叔坐在壩子上和尼瑪扎堆說,他一輩子哪裡也沒有去過,只是想去聖山和拉薩實現一生的願望。

恰逢鼠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聽說了有人要去朝聖,村子裡一家家的人都跑來問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願卻總是一樣的。最後出行的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且自幼殘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原來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願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長頭磕到拉薩朝聖的經歷,在西藏的時候常在路邊見到心無旁騖磕長頭的人,卻並不知道其中更深層次的含義。這次看電影才知道從小建立起來的信仰何其偉大,就算是身懷六甲也無所畏懼,次仁曲珍在朝聖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裡,朝聖路上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寓意著希望和福氣,次仁曲珍繼續著磕長頭朝聖的路,並沒有因為是新產婦就有所懈怠,新生兒躺在隨行的拖拉機裡,安靜生長。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帳篷裡的時間,是對一天的總結和次日的規劃,好幾次,尼瑪扎堆的叔叔楊培,也就是朝聖隊伍裡年齡最大的長者都會給大家說:每一次的祈願要想到眾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聽到他說的話,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樣子,我的內心總是升起莫名的感動,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艱辛,心中的愛也不僅僅是關乎小我,如此大愛令我深受觸動,所謂修行,唯有眾生喜樂安康才是目標!

隊伍堅定的前行因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斷,楊培叔叔告訴大家繼續,於是所有的人脫下羊皮的圍裙,繼續無懼涉水的長身磕頭,看著陽光照耀下突然輕裝的他們,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讓我突然明瞭:當這涉水成了煩擾,前行便是痛苦;當這涉水變成歡樂,陽光亦是明媚。所謂萬法唯心,所有困難的境界都是幻象,我們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裡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聖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麼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於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裡遙望施禮,內心的激盪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聖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聖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隻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xx多裡的朝聖之路......,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聖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螢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並沒有那樣近距離的瞭解過藏民的朝聖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製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裡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聖,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裡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製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聖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援!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3

有信仰的人總是善良和體貼的,就算是隨行的拖拉機被一輛越野車給撞翻在路邊,他們想到的也是越野車上的人需要快點送到醫院救護,而他們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決定,拆掉撞壞的車頭靠人拉車繼續前行,這裡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遲疑,如此朝聖之路,猶如佛經上講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難都是上天的考驗,沒有這些逆境、磨難,無始劫以來積下的債怎麼還?所造的業如何消?當你經歷、當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證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終於一路下山看到了遠處的布達拉宮,大家默默的集體站在那裡遙望施禮,內心的激盪無以名述,我作為觀眾久久不能平靜,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閃耀的布達拉宮是每一個西藏人心中的聖殿,他們在前行的路上,雖然岡仁波齊聖山還在遠方,但是至少到達拉薩讓他們堅信:每一天,無所畏懼,堅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個身邊的人,珍視所有的生命,甚至那隻馬路上緩緩爬行而過的蟲子,所有的善總會讓靈魂到達彼岸。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需要歷時一年用腳行走、用身體丈量長達20__多裡的朝聖之路......,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是雪山腳下漸漸拉遠的隊伍,轉山尚未開始,經過拉薩完成補給和休養,去往聖山的道路還在前方,這樣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電影,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隨拍搬上了螢幕,每一個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雖然我從小生長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卻並沒有那樣近距離的瞭解過藏民的朝聖之路,這一次,跟隨電影的鏡頭用一種全然浸入的視角看完了電影,內心升起對電影攝製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如此的好電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們從電影裡只是看到沒有盡頭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頂上飄揚的經幡美麗而神聖,可是我卻很清楚走到那裡絕大多數人的身體反應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攝製組卻在如此身體巨大的挑戰下完成了這部具有非常意義的電影的拍攝,如此對信仰的尊重、對藏民一路朝聖的真實再現難能可貴,如果你想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援!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4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聖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並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對朝聖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是一座山那麼簡單,在藏傳佛教裡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於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築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後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並沒有糾結於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於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於深植於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聖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歎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於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並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5

不開始便永遠無法到達路在腳下,即刻前往我們內心的“聖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

然而,他們的內心卻少有狂妄的期許和不安於世俗的過分追逐。路在遠方,路亦在腳下。無論我們前行的目地的在哪裡,也無論前方的路途有多麼的遙不可及。信仰的堅定,會讓我們忘卻太多的設計與籌劃。只是,路在腳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開始,便永遠無法到達。開始,即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真正的莊嚴,不在於過度的粉飾。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虔誠之心與我們最大的觸動,也是那不為你我,卻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不辭勞苦的前行之軀。

很多時候,我們嚮往一種寧靜,嚮往一種純粹,嚮往一種莫名的感動。往往尋找之時,卻無最好與最真的契合。然而,當五體投地,叩首前行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時,莫名的感動,不由的叩啟我們內心中,封藏已久的觸動與共鳴。這就是內心純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誦經,只為眾生的祈願與安康。所以,我們被震撼,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該有的最本真的願望。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被過度的心與心外的裝飾所迷惑,亂了自我,也亂了內心。

每個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純粹與極致的信仰與虔誠底蘊。那份極簡的純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縛之後的無私無我。所以,在眼觀純樸信仰與不褪色虔誠的情景時,我們的感動也是最純粹的純善復甦,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心撞擊。

其實,修行路上,沒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總是口號大於行動,那麼,路,永遠在遠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為眾生的祈願與祝福而前行時,純樸的形象卻波及著我們尋覓已久,卻又似曾相識的內心共鳴。

當我們把信仰落實於當下時,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誠,都會自然而然的讓我們的身與心合一。那一份感動與純粹屬於我們每一個大家,只要讓路在腳下,立即前行,最終的殊勝,是人人心中有聖地。然而,那卻是不為你我,是為眾生的無私與大愛!

讓路在腳下,即刻前行,只為眾生的苦與樂……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6

看完《岡仁波齊》久久內心不能平復,電影裡每一個磕長頭的場景,都熱淚盈眶。雙手合十舉過頭頂、停留喉間、安放胸口,然後匍匐下跪,五體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復始的單調動作,在前往聖山——岡仁波齊的路上,以春夏秋冬為背景,以生老病死為伴奏,以救贖為信念。我想這就是人生最平淡卻也是最震撼的節奏!就此,寫下一段感想,一段關於活著與死亡之間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聖……看似神祕的概念,《岡仁波齊》通過11個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聖山經歷,如細水般緩緩道出。從電影畫面的角度也許它不夠華麗,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也許它不具備太多衝突,但正是這般貼近真實,才能激盪起內心深處的漣漪。電影的朝聖之路告一段落,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依然在朝著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因果的輪迴……

電影開始於一個西藏的小村莊——芒康,故事開始於芒康的一戶普通人家。家中的長者帶著遺憾去世,為了替他完成遺願——去朝拜岡仁波齊,這個家庭傾盡一切,宰殺牛羊,變賣籌資,安排一家老小,準備踏上一條漫漫長路,然而這條路上會發生什麼,完全不知……

現實中,人生許多階段也許都會遇到需要歸零的時刻,初出茅廬的'迷茫、人生巔峰的失衡、萬念俱灰的絕望。那時,前進與徘徊,不知難倒了多少人,因為心路的前方是什麼,你我都沒有答案。就像準備朝聖的藏族家庭,傾其全部為的並不是最終的到達,而是為了那一路的懺悔與救贖。

芒康村莊上聞訊而來的村民,紛紛申請加入朝聖的隊伍,他們有沾滿動物之血的屠夫,有懷孕待產的婦人,有身處不幸的中年,有不諳世事的女童,還有年邁的老人……為了同一個信念,他們臨時組隊。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時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許各自的目的不同,年齡不等,身份各異,也正因如此,才會讓心路更加多彩。沒有誰生來孤獨,父母、朋友、師長、愛人……我們扮演著生命中每個時刻的角色,同時,更多的角色配合著我們演繹自己的生命,沒有誰是單純的生和單純的死,因果交織的業力牽引著我們前行。

朝聖之路,註定坎坷,含淚的告別只是開始。沿著318國道11個人開始三步一磕的虔誠之行。重複的動作在不重複的風景、過客、晝夜之間反覆。第一件不尋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臨,那個被聖山賜福的孩子降生在朝聖之路上。而後經歷短暫的喜悅後,母親加入到磕長頭的隊伍,一切重新歸於腳下。此後,屠夫為一隻路過的螞蟻讓路,孩子帶病堅持磕頭,老人每晚帶領大家唸經,路上遭遇車禍,他們選擇原諒司機……因為撞壞了拖拉機,所以男人們拖著行李車行進幾百裡,再折回遠處磕頭。遇到泥濘和水潭,他們磕著長頭過去,羊皮護具已經破敗不堪,水打溼了他們的身體,晒乾頭髮和衣服,他們又重新向著前方出發,直到一個清晨,隊伍裡的長者楊培老人長眠于山腳下。因為楊培老人的心願,隊伍成行,而他的離開並不預示著隊伍的終結。他們為老人堆起了瑪尼堆,請了喇嘛做法事,而後又以瑪尼堆為起點開始了長頭的叩拜,幾百公里外便是拉薩的布達拉宮……

一路上,經歷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縮影。生命的誕生象徵希望,讓人喜悅,成長的過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靜,又有些許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緒的誕生,每一個身影的出現與離開,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出發的目的以及最終的結果,在前行的過程中變得不那麼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軌跡,清晰的留在身後。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時刻已命中註定,那麼中間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細細斟酌。人生沒有回頭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個路口,我們都要調整步調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邊村莊長者的提醒:不能帶紅繩磕頭、小孩磕頭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來,總有那麼一個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淪的步伐,重新整裝出發。

電影最後,朝聖的藏民們順利抵達拉薩,他們的錢花光了,頭髮長長了,十萬遍的長頭快磕完了。他們在拉薩打了兩個月的工,和髮廊女孩約定從聖山回來後再相見,之後,重新朝著岡仁波齊出發……

《岡仁波齊》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聲音來告訴我們電影告一段落,朝聖之路還在繼續……似乎結束但又沒有告別。超乎人們以往對結局的認知,在最需要感情昇華的結尾,一切又歸於平靜。而這更符合人生之路的設定,因為對於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時也來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過後,依然需要尋找下一個輪迴的起點……

結尾繼續著下個開頭:聽著朴樹為《岡仁波齊》特別釋出的《No Fear In MyHeart》,我的觀影感想到此暫停了,凌亂的文字記錄了小小的一點感想。感恩能在自己歸零,準備開始自己第一段朝聖之路之際,看到這樣一部片子。始終堅信因果輪迴,世事無常,身為滄海一粟的我們,走在自己的心路上,時刻提醒自己腳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實堅定,迷茫時不輕易退縮,犯錯後勇敢駐足,摔倒了繼續前進……享受身邊出現和消失的一切,因為這就是你我心路上獨一無二的輪迴,也是最值得你我繼續前行的原動力。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7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彷彿要作一場朝聖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誇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聖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唸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儘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複”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複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裡的這些重複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遊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優秀的影片裡被闡釋為“救贖”;但弔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裡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唸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重新整理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於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癒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並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聖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聖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