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精選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56W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1

說《安娜.卡列寧娜》是長篇鉅製,可是時間跨度並不長,場景設定算不上恢巨集;寫感情,並不攝人心魂;寫故事,並不曲折離奇;寫盡世俗,人間百態,也是點到即止;可就是這樣的長篇小說,也足以吸引我很快進入到十九世紀後半段的沙皇俄國,從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鄉村,一幅廣闊多彩的社會圖景在眼前鋪開,150多個人物個性鮮明地躍然紙上。所以,我讀到後面一向在思考,托爾斯泰的這支筆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述。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精選15篇)

一方面,書中的主要人物都經歷了曲折的心理變化過程,作者對於主角們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經歷的嬗變都寫得肌理分明,細緻入微。這其中,最豐滿的形象要屬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鮮豔,嫵媚,開朗,落落大方到之後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慾望吞噬。列文從敏感自尊又熱愛勞動充滿活力到之後婚後出現的精神危機,以及從宗教中找到自我的信仰。(托爾斯泰安排他們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見面也是最終一次見面,就讓列文對之產生了愛憐的情感。)要把這樣豐滿的人物形象總結下來,可能需要另開一篇了。而那裡我最想說的是吉娣和陶麗兩名普通女性主角的心理蛻變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雖然一開始他們並沒有成功相愛。安娜以往這麼對吉娣說“您此刻的年華真太寶貴了,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好比瀰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藍色霧靄。這種蔚藍色霧靄籠罩著童年即將結束時那個年代幸福的一切,過了這歡樂幸福的階段,路就越來越窄了,踏上這段道路真叫人又驚又喜,儘管它看來還是光明完美的。”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吉娣所處的完美年華里一切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而失戀後的吉娣害了一場大病,意志消沉,出國療養遇到了改變她的華倫加,她的身上有著“超脫吉娣所十分厭惡的世俗男女關係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價值。”這一點深深吸引了吉娣,並啟發了她,帶領她到了一個嶄新的,崇高而美麗的新世界,從這個高處能夠冷靜地觀察往事。最終,吉娣明白了一個人只要能忘我,熱愛別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寧。而這一點我們在之後吉娣愛上列文,婚後同丈夫住在鄉間,料理家務,異常是跟隨列文去看望他臨終的哥哥那一幕能夠看出來,這樣的心裡蛻變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而說到內心矛盾,陶麗去訪問安娜一行則被作者刻畫得真實而深刻。從開始在富裕農民家喝茶時同農婦談論孩子的問題開始的四個小時的去程中,她從各個方面回顧了自我的一生,認為自我受困於懷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寧,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歡樂。”而就是沒有她的份,對自我的生活是嫌惡的否定的。到達安娜家裡,參觀了富麗堂皇,貴重嶄新的房子,瞭解了她的處境,參加了上流社會那些風度翩翩的貴人的聚會之後,卻覺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員同臺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臺好戲都糟蹋了。”“對家庭和孩子的思念,異常迷人,異常鮮明地在她心頭翻騰。這會兒,她覺得她的小天地是那麼寶貴那麼可愛,她在外面簡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讀出了一個普通已婚婦女的內心渴望和掙扎,矛盾與釋然。

托爾斯泰的這支妙筆寫出來的人物心理,能夠說是細膩的工筆畫一般,連喜怒哀樂都能夠分成多個型別和程度的那種細膩。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2

合上這本厚重的小說,我閉上眼睛慢慢進入了無意識的狀態。在這個深秋的午後,我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在夢裡,出現俄國上流社會的舞會,金碧輝煌的大廳,幻彩流光的各色華麗服飾,人頭攢動的一派熱鬧但又極具風度的舞會。一個身穿黑色低胸禮服的少婦,小巧精緻的臉上有著白皙緊緻的面板,溫柔婉轉的神情,顧盼生姿。鏡頭切換,她正在和一個英俊高大身著筆挺軍裝的男人跳華爾茲——是Swan Lake Waltz(天鵝湖華爾茲)的曲調。軍官溫柔的目光像一張柔軟又黏人的蛛網,一絲一絲將少婦裹入愛情的巢穴……我掙扎了一下,但是怕驚擾這美麗的一刻,瞬間我來到了一片白樺樹林,一個留著八字鬍的中年貴族男子在和一個農民模樣的老實人交涉,他們說話聲音不大,我能看到他們的嘴脣在翕動,最後,那個中年貴族應該已經順利地出售了這片屬於他的茂盛的白樺樹林並且賣了個好價錢。他緩緩地回過頭,我依稀看到他飽含滄桑的臉上浮起了一抹淡淡的微笑,感覺彷彿是找到了永恆的生命意義。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品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帶著我的疑問來讀這部經典名著,我找到了答案,卻發現列夫·托爾斯泰在探尋另一個更加深刻的命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為了什麼而活?

書的扉頁上印著這樣一句頗有宗教色彩的話:“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從這句話裡我讀到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無奈又崇高的“命運”觀,渺小的人類將所有的不幸寄託於上帝,相信上帝會公平公正的處置讓人冤屈的罪惡,懲罰違背精神的人類。由此可見《安娜·卡列尼娜》這本小說所探討的不僅僅是俄國上層社會女性擺脫社會倫理的束縛尋求真愛,更是由此衍生出來更加深刻的主題:在歷史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人類命運的歸屬,和個人生命的自我救贖。

讀完整本書,我最想探討的就是女主人公安娜的命運中兩個關鍵詞:愛情與幸福,以及列夫·托爾斯泰想要訴說的真理。

首先在小說中,有兩條主要的線索貫穿全篇:安娜衝破與卡列寧長達八年的婚姻,與年輕軍官弗倫斯基陷入熱戀並與之結合,最終難以揹負社會輿論壓力臥軌自殺。而另一條是俄國貴族農奴主列文和公爵小姐基季一波三折後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以及列文作為地主對時下農奴制度的不滿與改革的憧憬,但是囿於現實又止步不前的困窘。

兩條線索,代表了兩段不同的愛情,以及兩種不同的思想火花,兩種不同的命運。

安娜,在整本書中最飽滿鮮明的形象,被列夫·托爾斯泰賦予了非凡的濃墨重彩。她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她有情慾也有理想,她既有聰明理智的頭腦又有豐富熱情的情感,她既扮演好了一個賢妻良母的角色又無法剋制愛情之火的燃燒,她既是堅強又執著的反叛者,又是脆弱又無助的眾矢之的。

她與卡列寧的婚姻是包辦婚姻,他們之間是沒有愛情可言的。安娜在大他二十歲的卡列寧身上尋求愛情和生活的存在感是徒勞,因為卡列寧醉心政治,不解風月。安娜活力的生命在這個冰冷無生氣的家庭一點點地被平靜的消耗掉,這算是一種安穩的“幸福”,優越的物質條件,尊貴的社會地位,是上流社會才貌雙全的寵兒,有一個聽話可愛的兒子謝廖沙。可是當安娜在莫斯科的火車站偶然遇見渥倫斯基的那一刻起,她身上無處安放的“過剩的精力”終於找到了歸宿,一個同樣有著俊美外表,過人才智,善良正直的軍官一下就抓住了安娜的心,他有安娜所喜愛所想要的一切,這才是真的愛情。而渥倫斯基對這段感情從最初的虛榮心到後來端正態度,原意為這段戀情開槍自殺,祈求卡列寧的寬恕,以及後來拋棄升官加爵的遠大前程帶著安娜離開俄國私奔到義大利,渥倫斯基是深愛安娜的,可是他卻不能帶給她永久的幸福,安娜的生活也不斷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經歷進退兩難的艱難時刻之後,最終她熬不過被逝去愛情擊垮的靈魂,她唯有選擇將生命結束在兩人相識的車站,她希望得到主的寬恕從而得到最終的解脫。

在安娜與渥倫斯基的這段愛情裡,安娜的性格、形象逐漸的飽滿,散發出內在的張力。及至此時,她已經不在顧忌名聲甚至可以拋棄心愛的兒子,成為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因為她找到了生命的真諦——愛情,跟渥倫斯基在一起才是她應有的“幸福”生活。可惜這段幸福的生活是短暫的,因為這是全部建立在“愛情”上的“幸福”,“愛情”作為基礎,又是脆弱不堪一擊的,沒有責任感的約束,渥倫斯基的逃離將安娜拉至痛苦的邊緣。

而另一條主線,基季和萊溫的結合代表了列夫·托爾斯泰理想的幸福家庭。其實書中有寫到,萊溫和安娜是同一種人,走的不同的道路卻是向著一個方向。我思索了一下,安娜和萊溫所追求的都是人類在歷史前進的過程中所追求的先進文明的思想觀念,而二人結局的不同是因為安娜將個人命運的鬥爭付諸脆弱的愛情,而萊溫則用勞動和探索,預測到了貴族階級即將滅亡的歷史步伐,在經歷了得不到愛情的抑鬱期,最終視野豁然開朗,他明白了理想的幸福——帶著理性的頭腦和悲憫的良心順應自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最終還是不能超越底線還幸福的活著,這也是列夫·托爾斯泰認為安娜只能毀滅的原因。經歷過無數日夜痛苦探索的萊溫最終尋得了活下去的勇氣,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人生不過就是一首交響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樂章,有不和諧的音符也有優美動聽的旋律,就像四季更替,周而復始,當冬天來臨,春天也不會太遙遠。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3

縱觀安娜的婚姻,可以說她經歷了兩段完全不同的婚姻:封建包辦的名副其實的婚姻,還有因愛情結合的有實無名的婚姻。她在婚姻中的勇於探索、勇於反叛,是值得我們分析思考的。

安娜可以說是在不理解愛情的情況下,被家長包辦,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丈夫——卡列寧。

卡列寧不僅虛偽、僵化、生命意識匱乏,還是一個工作狂。他每天的工作持續到睡覺前。他只和生活的映像打交道,妻子是他思維中的妻子,她只是一個符號,只是一個附庸。他不考慮自己的情感需要,也不考慮安娜的情感需要。當安娜和他之外的男人交談的火熱,他並不在意。可他發覺大家都在意時,他就覺得不正常了。他對妻子缺少關心,對真實的生活一味避讓,在安娜看來:“他不是一個男子,是木偶!是一架機器”。

安娜這個感情真摯的人,遇到了處處以虛偽為生活準則的丈夫。她試著去好好地愛自己的丈夫,可一次次遭遇失敗之後,特別是當她把自己細膩的情感全部轉移到兒子身上後,他把對丈夫的感情封閉了起來。她不和丈夫交流自己的喜好,不再在乎他是否關心自己的喜怒哀樂,她身上彷彿披了一件戳不破的鎧甲,裡邊包裹著她的希望被尊重、被愛的情感,還有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安娜學會了用理智拜託苦惱。於是,他們的家庭就沿著符合宗教和道德規範的軌道“正常”的執行著。她和丈夫之間沒有爭吵,只有和諧。而這種靠虛偽建立的和諧,缺少情感依託。這兩個性格上完全對立的人,在彼此適應的過程中,放棄了他們的感情紐帶,丈夫沒有考慮過妻子的情感、思想、願望,妻子也不能領會丈夫的痛苦,他們的交集已變成空心。這樣的婚姻只能是岌岌可危。他們的婚姻生活中最終出現了第三者。

在他們的婚姻處於存亡危機時,我們看到靠虛偽建構起來的婚姻是經不起推敲的。安娜在感受到追求者給她帶來的快樂時,他開始用審視的眼光看這個與她朝夕相處了八年的伴侶:他的樣子是可笑的,他的性格是卑劣的,他簡直就是虛偽的代名詞。當妻子告訴他,有男子向她求愛,他告訴妻子,他相信妻子懂得分寸,這屬於正常的事。當他意識到妻子出軌時,他害怕妻子的坦誠。他不願意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這樣的事情。他覺得那是妻子的良心問題,他的寬巨集大量就是在拯救妻子。他在婚姻中的不作為,他無視妻子情感的存在,他的漠然,最終讓安娜徹底失望了。他不懂愛,只是冠冕堂皇。安娜感覺他是與自己的婚姻不相關的人,是外人。面對他的虛偽,安娜憤怒了,她想撕破這一切,她討厭虛偽,厭惡謊言。當弗倫斯基的愛情幫他燒,她甘願冒犯法律和傳統習慣。她對舊婚姻的背叛、對愛情的勇敢追求,從本質上說,是對整個俄國貴族社會的背叛。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4

書讀完,印象最為深刻的當然是四個主要人物: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和列文。

在網上看了對卡列寧的評論,也是從安娜口中說出來:“木偶不是人……假如我處在他的地位,有我這樣的妻子。我早就把她殺死了。”說卡列寧一心追求功名、感情麻木、虛偽自私。但我覺得卡列寧在明白妻子出軌前,還是愛著妻子的,在安娜第一次去看望兄嫂回到家時的車站,卡列寧前去接她:他之後說,但巳不再是戲謔的口氣,“你想不到我多不習慣……”他久久地握著她的手,帶著一種異常的微笑扶她上了馬車。”回到家後他們夫妻兩人繼續交談,他吻了吻她的手,坐在她身旁。

“我看,總的說來,你的旅行很成功。”他說。

“是的,十分成功。”她回答道,開始從頭訴說發生的一切:她同渥倫斯卡亞伯爵夫人的旅行,她抵達車站,火車站的事故。她還談到她先是同情她哥哥,之後又同情多莉。

“我覺得不能原諒這樣的男人,即便他是你哥哥。”卡列寧嚴峻地說。”我覺得這對於結婚八年有一個孩子的夫妻來說,能夠有親暱的動作,有日常生活的交流,這種相處模式已經很不錯。

卡列寧愛著安娜但也不否認他更醉心於自我在事業上的成功,他不想花更多的時間去經營家庭,他期望有個穩定的家庭成為他事業成功的助力而不是絆腳石;他沒有想過年輕貌美的妻子卻需要感情生活上的關愛和活力。做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註定是要寂寞的有奉獻精神的,但杯具在於安娜不是這樣的女人。說卡列寧虛偽,這似乎是所有政治家不可避免的特質,玩弄權術的人有幾個不虛偽陰狠?

當安娜向丈夫坦白她有情人後,卡列寧也把自我的想法擺在明面上,這點說卡列寧不算卑鄙小人。安娜的出軌實則也讓卡列寧痛苦萬分,雖然很大一部分是擔心名譽受損,可是情感上的受傷,是安娜不會相信的。

造成卡列寧杯具的地方我認為是對待妻子的感情問題不善於溝通。如果交給此刻的心理專家去幫忙干預,這種事情恐怕就會避免發生(當然這跟這篇巨集篇鉅著的背景和現實意義大相徑庭)。

安娜的結果狠心點說是咎由自取,唯一稱道的是她在追求感情時的勇敢和真實。

渥倫斯基剛開始我認為他是個花花公子,但後面他能舉槍自殺和參軍作戰,又讓我對他刮目相看。用此刻的看法,追求感情沒有錯,而追求一個已婚的且有孩子的女人的感情,那便是大錯特錯,天理難容,除非你的愛不會傷害他人。

文中最喜歡的人物當然就是列文,所幸的是這樣一個真實的樸實的踏實的人最終得到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5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愛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可以不顧一切,斷然放棄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她正直不放蕩。當她一經接受弗龍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麼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後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唸的愛情。他和安娜的結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愛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後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愛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複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愛情,到最後可以說只是單行線。

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可是後來弗龍斯基對她的愛已愈走愈遠。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安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龍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係帶給他有一種征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係,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被愛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幸福,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可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被寄託所有的愛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後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6

她倒在了枕木的沙土和煤灰上。倒在了迎面而來的火車車廂下。

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我想不僅僅是那肉體脆弱,就連那靈魂也是脆弱的——丈夫的無情與可惡使安娜忍受著極度的煎熬;他人的欺騙使安娜彷徨與希望和絕望之間;家人的隔離感使安娜倍感孤獨與傷心。快樂、無拘無束的生活本屬於安娜,熱情善良、朝氣蓬勃的她在同官運亨通的卡列寧結婚後,她的生氣就被壓抑了——“做官機器”卡列寧虛偽冷酷,醉心於仕途,但我也不能全盤否定,卡列寧其實是有時可惡的,有時善良的,他也願意答應安娜——和伏倫斯基和好。卡列寧愛著安娜,但他的做法是尤為不對的,當安娜提出要離婚以擺脫這種生活時,這種愛便被恨取而代之了。

人也是一樣,它不是一個確定的常數,而是變化著的,或許時時刻刻都有著微妙的變化,當然一些完全沒有良知的人是不符合這條道理的。例如安娜,她就是一個敢反抗封建社會的一位勇敢女性,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以正視險惡的環境——仍穿著上流社會的貴族衣服,但她的聲譽早已與她從前大不相符了,不是因為她可惡,她令人討厭,或許是貴族們認為安娜太不守婦道了罷,但也並不是指上流社會的人大都很可惡,只要心裡有良知的人都會同情安娜、喜歡安娜。但安娜也有軟弱的一面,卡列寧那些宗教觀念想一副無形的枷鎖束縛著安娜的思想,使她在幸福的這個問題上矛盾重重。

與安娜有著同樣品性的人便是列文,他同樣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在地主中屬鳳毛麟角,他想辦法讓自己與農民們平等。他勁頭十足的去弄農業改革,親自下地幹農活,不斷探索試驗,但最後仍舊一事無成。家庭生活美滿的列文在物質上什麼都不缺,只是那精神是機器苦悶的。他抵擋不住死的誘惑,以致把繩子藏起來免得自己上吊,不將手槍隨身帶在身邊以免得開槍自殺。

列文的種.種如同悲劇的行動讓我想起了當年的托爾斯泰,托爾斯泰他將自己心情帶入文章中,猶豫盈滿了托爾斯泰,列文也是這樣,托爾斯泰藉著列文的嘴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可見托爾斯泰的精神危機已經達到何等嚴重的程度。

托爾斯泰他對愛憎是分明的,所以將卡列寧與一些上流社會的虛偽、殘酷和自私與安娜的真摯善良作對比,以反映一些沒有良知的人。

我想,安娜的臉上一定帶著幸福的光輝,她不僅僅希望自己幸福,也希望別人幸福。,安娜·卡列尼娜的美,從高貴典雅聰慧美麗到單純善良從容開朗,在任何一個地方都盡展她獨一無二的美麗。她和卡列寧同樣富有正義感,對當時不公平的社會憤憤不平,無論如何也不願同流合汙,他們敢於用自己的方式去對抗,但對抗社會的後果是悲慘的,列文堅持探索一種新的道路,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讀這本書時,有時不禁看到了自己,在安娜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好壞,在毫無遮掩的內心世界裡,我擺脫所有虛偽,以使內心得到解脫,在書中,內心是自由的,但是,我更想把內心真正的想法告訴別人,自己一個人憋得太苦悶,有種壓抑包圍著,衝不出去,但又不願放棄,內心是糾結的,是矛盾的,怨不得別人,都是自己做的決定,矛盾也就矛盾罷。

回望安娜漸行漸遠的身影,最終還是熄滅了……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7

這本書經過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敗的杯具和列文在農村面臨的危機而進行的革命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鄉下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在已經有五個孩子的情景下卻仍與家庭教師相愛,與他的妻子杜麗鬧翻。而趕去莫斯科為哥嫂調節的安娜,卻在車站認識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渥倫斯基。於是,這個糾結的故事就這樣華麗麗的開始了。

話說當時,杜杜麗的妹妹吉提正暗戀渥倫斯基,可渥倫同學卻無心娶她。十分不巧,愛著吉提的列文從鄉下趕來,在舞會上向吉提求婚,卻被當場拒絕。在同一場舞會上,渥倫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顧一切地追到人家家裡才想起來安娜已經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也覺得渥倫同學有點一根經,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別把我當空氣。本來吧,這事到這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可是當時艱辛誰人知?沒想到安娜和渥倫斯基,一個裡應,一個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兒來……天理難容,也註定了他們的杯具。

最終,安娜臥軌自殺了卡列寧參加了她的葬禮,並帶走了他們的女兒。渥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與土耳其作戰,但求一死。哎,要我說,他早幹嘛去了?

哎,回想當時看書時,我可沒少罵渥倫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們所謂的感情是虛無飄渺的,無論如何總不應當衝開家庭的底線。雖然說當時卡列寧與安娜歲數相差甚大,但他寬容可是少見的,他總在為安娜著想,對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後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諒,他便原諒了她,樣的胸襟一百個人裡面也沒有一個啊!從安娜的種.種來看,安娜是一個連自我都不會為自我研究更別說顧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為何物的可憐人,也正是因為她自我,才一手造就了這場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8

安娜·卡列尼娜是個敢於追求愛情的女人,是個豐富多彩的女人,是個真實可感的女人。

首先,安娜是個傾國傾城的美人,她驚豔,使幾乎所有人過目難忘,並喜歡了她。上帝給她的這個恩賜,使她在獲得愛情的道路上成功地邁開了第一步。而第二步呢,就是她因善良和勇敢而造就的不可阻擋的人格魅力;她喜歡讀書,寫出讓專業作家讚歎的小說,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深深吸引了男人;她真誠,真實,誠實,忠於自己的內心,敢於蔑視當時社會的傳統習俗,她的純粹使男人可以為她獻出一生。但是人無完人,安娜的失敗不僅在於她所處的社會和所愛的人,還在於她對如何擁有愛情的偏執。

安娜生活在沒有愛情的家庭裡,和丈夫卡列寧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她把全部的愛傾注到孩子身上,過著得過且過的賢妻良母的生活。安娜不愛虛榮,丈夫顯赫的政治地位並沒有給她帶來多麼大榮耀感。安娜豐富的情感和細膩的內心世界猶如大海冰山,猶如一座搖搖欲試的火山口——儘管她自己也許是無意識或者潛意識的。

安娜父母早逝,寄居在姑母家裡,寄人籬下的生活,給安娜埋下了不安全感,以致,導致了日後在愛情中的不安全感。後來由姑母包辦,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大官僚卡列寧,自主意識的長期壓抑助長了安娜日後的反叛精神。

說說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他一心撲在權勢上,野心勃勃,虛偽,自私。當安娜告訴他自己愛上了伏倫斯基,卡列寧首先擔心的是自己名譽的受損,繼而因為妻子的不忠而疏遠親生兒子。他是一個連自己妻子出軌都引不起他對妻子行為憤怒的人,一個連親生兒子都不憐憫的人,這個家庭的情感生活就是一灘死水了。最後,卡列寧不同意安娜離婚,就是想置安娜長期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也是把安娜逼向絕路的原因之一,他也是殺害安娜的劊子手之一。當然,殺害安娜最大的劊子手是道貌岸然的當時社會。

說說伏倫斯基。他原本是個花花公子,他不想結婚,不刻意追求愛情,但是他喜歡漂亮女人。他瀟灑倜儻,儀表堂堂,是眾多女人的夢中情人。是安娜改變了他,是他不由自主和安娜產生的愛情改變了他。他為安娜捨棄了一切,前途,名譽,地位,他陪安娜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愛情可以是階段性的,永恆的愛情很少,很少。

只要經歷過一段美好的愛情,就是最幸運的人。像愛情天梯裡的愛情,也是隻有他們長期生活在與世隔絕的高山頂才得以到善終。那裡遠離社會,遠離人群,為愛情開闢了一個真空的世界。而伏倫斯基在激情漸漸冷卻了以後,儘管愛情依舊,但是思想和生存的需求,使他不得不面對事實。他需要自由,不願意只被愛情關起來。在愛情之外,作為男人,還有許多天地需要翱翔。然而不幸的是,安娜把愛情看作自己的唯一,把愛人看作自己的唯一,在決定離婚就會得不到兒子後,更是如此。她不知,作為女人,也要有自己的自由,也有愛情之外的曠闊天空。她不知,愛了一個男人,也不能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也要有自己的心的角落,供自己累了歇歇,傷了默默舔舐傷口。她不知,愛了一個男人,就要給他自由,也包括結交異性朋友的自由。她不知,毫無根據的妒忌,會毀了愛情。安娜失敗的原因之一,也源於此。

而造成伏倫斯基的悲劇,也有他自己的因素。他曾經給予安娜的無與倫比的愛,讓我敬佩。但是,他後期與安娜的相處缺乏耐心和等待,而是採取了冷漠。這種冷暴力把安娜推向了死亡,也把自己推向了活著的死亡。至始至終,我相信伏倫斯基是愛安娜的。安娜的死,把他的魂也帶走了,這不單單是內疚,更多的是對安娜的愛。兩個如此愛著的人,竟然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這不得不讓人感嘆愛情在現實面前的脆弱。愛情很浪漫,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酷,且多變。這是一對矛盾,如何處理好,是需要愛情中人的智慧和慧根的。怪不得,現下許多人談愛情而色變。怪不得,愛情大多數只停留在歌曲裡,詩歌裡、小說裡、散文裡,愛情在那裡氾濫成災。怪不得只停留在人們美好的想象裡、鏡子裡、夢裡。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很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成功地描寫了愛情,愛情的脆弱也是列夫·托爾斯泰這本鉅作的成功之一。

那麼關於愛情和道德呢,它們也是一對矛盾。婚外情向來被看作是不道德的,只因為它會傷害孩子,傷害許多人。適可而止的婚外愛情,如《廊橋遺夢》,男女主人公把現實中的愛情留在廊橋旁邊的四天裡,把心中的愛情留在廊橋邊遺留下來的夢裡,一直到兩人生命的終結。《廊橋遺夢》之所以感動了許多人,也在於對愛情的詮釋。真正的愛情是超出道德之外的,是至上的。道德,如必須一夫一妻制,僅僅是某一個階段社會的規定,而尊重人性是永恆的。比如列文。記得書本開始不久,列文對人說過,“我對於墮落的女子抱著一種厭惡感,厭惡感。”但是當被列文曾經認為過的墮落女人安娜站在他跟前並跟他親切交談時,列文內心裡一下子就難以抗拒地對安娜墜入了情網,而自己羞得滿臉通紅。那時,列文已經追到了他心愛的女人,結了婚,婚姻美滿,他非常愛她的妻子,妻子也非常愛他。儘管事後,列文遏制住了自己的這個苗頭。可見,世俗的認定在一切美的事物面前,是毫無阻擋之力的。這是人性使然,不受自己的意志支配。對愛情的愛,對異性的愛是美好的原始的人性。既然如此,我們就沒有必要去責備和苛求受人性指使的客體了。假設一下,如果安娜像《廊橋遺夢》主人公一樣,把一切埋在心裡,或者也可以私下裡與伏倫斯基幽會,做一對至始至終的情人,也未嘗不可。但是安娜太天真了,她太追求完美了,以致在現實面前走到了絕路。我假設一下,如果卡列寧同意離婚,如果安娜給伏倫斯基一些自由,如果伏倫斯基對安娜忍讓一些,耐心一些,等待一些,他們是完全可以把他們的生命完善在愛情裡的。

安娜有沒有負罪感呢,有的,她是個善良的女性,她對於丈夫卡列寧和兒子有負罪感。畢竟她沒有生活在真空裡。社會一些虛偽的人對她的輕蔑,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儘管這些人在暗地裡也是男盜女娼的。安娜勇敢地把自己的愛情公佈於天下,與那些私下裡做著風流事而表面上冠冕堂皇的人相比,安娜顯得多麼高尚與高貴。安娜是個弱女子,但是做出了讓整個社會都震驚的舉動,在眾目睽睽之下,以仍是卡列寧妻子身份的角色與伏倫斯基到國外度假,生活在了一起。列夫·托爾斯泰成功地用他塑造的安娜,抨擊了社會的虛偽,人性的虛偽。她強大的精神力量與她的纖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喜歡安娜,為她的真性情,為她為愛情獻身的勇敢精神。當安娜得到愛情時的巨大幸福感包圍她時,她會盡情享受這上天的恩賜。而當她獨處時,尤其在死之將至時,負罪感就會壓倒一切。產後病危,安娜把身邊痛苦萬狀的伏倫斯基放一邊,把他們的愛情放一邊,只讓丈夫完完全全地饒恕她。而當安娜痊癒了,逃過了鬼門關,又完全投入了伏倫斯基的懷抱,決定要為愛情拋棄一切包括在自己心目中與伏倫斯基並列的愛的兒子。列夫·托爾斯泰把人性的複雜性,多面性,反覆性描寫到了極致。安娜是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作家用來抖包袱,用來吸引眼球,用來為政治服務的符號式人物,或者好到離奇,或者壞到透頂,或者不合情理的人物。這些,也是《安娜·卡列尼娜》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9

我與無意中在書架上發現大家老舍寫的最為的一部書——《四世同堂》

命中註定讓我們擦肩而過,美麗與遺憾並存(甚好)。緣分讓我們相遇,緣分也讓我有幸一睹她的芳容——那跨越將近半個世紀多的民族屈辱與不幸。

端坐在書桌前,細細春風早已吹過我的耳畔;歷史的溫度又讓我再一次遐想。穿越時空的隧道,我彷彿又置身於發生在那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裡,在北平城中小衚衕裡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愁的瑞宣、熱血青年瑞全、中國式任勞任怨的韻梅、耿直忠誠的常二爺、善良熱心的李四爺四大媽、由弱不禁風的隱士詩人蛻變成鋼鐵般革命戰士的錢默吟先生、極端卑鄙並且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民族的敗類)、陰狠毒辣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狡猾但正直的的白巡長、並伴隨著家庭風氣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尤桐芳、在錢默吟先生的幫助下並最終成為革命戰士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富善先生……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又在眼前跳動,如黑夜般漫長的八年中伴隨著中國人的惶惑、苟且偷生、生不如死的饑荒一幕幕的在小羊圈的衚衕裡得以演繹……這段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的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屈辱、不幸、死亡與反抗鬥爭讓我更深切的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段所不為人所知的歷史;那段上映著中華民族人性的歷史,那段反映著北平人民身上思想鬥爭的歷史及中華兒女為尋求救亡圖存而所做出的鬥爭、犧牲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所獲取的比較抽象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有了靈魂,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和自信心;這部書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讀完老舍先生的這本著作,讓人感到既可恨又可笑:可恨之處在於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仍有那麼幾個被文化篩下的土與渣滓,而剩下的是幾塊真金(引自《四世同堂》老舍著);可笑之處又在於文中字裡行間處處顯示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詼諧的語言,幽默的比喻,恰當的嘲弄、諷刺;無不使人有一種如沐浴春風之感覺,很自在,很灑脫。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許是定格在那個時代的特有產物,可是我發現直到現在我們的身上仍有那個時代的殘留;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總會看到活生生的自己和自己周圍的同伴,怎能不讓人掩卷深思呢?

輕輕地掩上書的最後一頁,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縱觀整本書,心中不禁慨嘆在那樣一個時代的人們的一種人性承受如此之多的磨練後,竟然展現的如此真實。在一個區區北平西城的一個衚衕小羊圈裡,老舍先生用形形色色的人物刻畫了當時代表中國當時許多人們的心態,已成為半個世界前整個中國的歷史的一個縮影罷啦。令我更為驚歎的是老舍先生在面對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人民的時候,沒有用十分激烈的言辭批判日本人及漢奸們;相反的是他用一種時有時無,蜻蜓點水般地去描寫,而在一種幽默、詼諧的語言背後掩蓋著先生的憤怒與哀傷,深深地刺痛著我的心;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先生蔑視的眼神和淡淡的冷笑;但在這蔑視和淡淡的冷笑背後無不讓人深思?

當我今天重新審視全書時發現《四世同堂》這本書的書皮上有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式的門,這個門很奇特:門緊閉,沒有一絲縫隙;並且給人一種很莊重、肅穆的感覺(由看所得),這或許也是封面設計丁聰所選的一個特意的景物(寓意)很能說明深層次的問題吧。據我理解這個門裡面是一個家,而這個家的門是緊閉的——家是一箇中國封建禮教的堡壘(北平人的謙虛與有禮貌大概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而在這個堡壘裡面容納了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一個接受中國新式教育的人,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並且四世同堂的鏈鎖把四代的愛恨與他們的命運緊緊地串在了一起,直到在外來侵略者的踐踏與蹂躪下,這個門被開啟啦;四世同堂的鏈鎖也在一步一步的脫落。同時這個門裡面的家甚至可以擴至到一個國家、民族。這個門裡面也見證著歷史的程序。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10

一邊是氣息奄奄的祖母,一邊是憤怒嚴厲的帝王。李密困窘兩難,只得用兩行辛酸淚寫下一張《陳情表》。

常臥病榻的祖母老淚縱橫,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淚,端藥送水,恨不能為祖母分擔一些病痛。他還記得自己年幼喪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為他撐起一方天空;他還記得自己年幼多病,九歲不會行走時,祖母的關切與辛勞;他還記得自己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時,祖母的呵護與陪伴。

他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下他那年邁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詔書,一次一次授予李密顯赫的官職。古代讀書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誰會能擔任太子洗馬卻絲毫不動心?但朝廷三授官職,李密卻三次推辭。郡縣長官似乎比他還著急,三番兩次登門催促。他哪裡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盡烏鳥私情,讓祖母安度晚年。耳邊似乎回想著帝王嚴厲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著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內心的矛盾讓憂愁緊緊鎖住了他的眉頭,帝王的呵斥又讓躊躇徘徊的他不禁顫抖。他在《陳情表》中吐露心聲:“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是當孝子,還是忠臣?這恐怕是個極難抉擇的問題。他在表中說蜀國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只是他可憐的老祖母沒了他就無法安度殘年,他的心更是不願廢止奉養而遠離祖母。他無可奈何,又不得不做決定。於是他提出先孝後仕來換取心靈的一片寧靜。他的孝,恐怕會讓那位陰險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動熱淚、讓許多人汗顏吧!他在功名利祿和親情之間選擇了後者,這是現代人也難達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僅這一篇《陳情表》就足以讓他在歷史的河流中閃閃發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辭藻華麗,只是他樸實而難得的真情打動了所有人。

他的這份真情,或許正是我們正在丟失的、寶貴的財富……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11

活著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就是講述了一個人與命運間的友情。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當他站在生命的邊緣才能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並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著,只要活著,只為能夠活著。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著就好,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12

開始看了《浮士德》。認認真真推敲每一句話的意思,看了兩個鐘頭,才把書的序言、獻詩、舞臺序幕和天上序曲給看完。

這書是難懂的,曾經看過一遍,是大二的時候,喜歡打手電熬夜看書,每天也就能安靜地看個2、3個小時吧,所以效率不高。記得老早的時候,看名著只為了情節,直到現在依然有這種觀念,大凡故事不夠吸引人的,蘊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會有興趣去讀。所以吧,說到底我不是個愛讀書的孩子。

這個《浮士德》其實滿神奇的,首先它的寫作方式是舞臺劇本的形式。其次,故事非常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馬行空。第三,“歌德”這個名字很能滿足某種小小的虛榮心。第四,看著看著,就會發現裡面有好多似曾相識的看法、觀點或者景象。所以,儘管很艱深,我依然憧憬著再一次閱讀它。去年暑假把書買回來一直擱置著,趁著最近立志讀書的機會決定先把它給啃下來。

一開始看小說喜歡把自己覺得好的句子摘抄下來。這些被我相中的,多數都不是什麼辭藻華麗,對仗工整的,而僅僅是在內容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鳴的。比如在看貝多芬的書籍時,一般把貝多芬誇張的描述成神靈的語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頭看這些摘抄的時候覺得當時自己很幼稚,一頁書看看不過1、2分鐘,有時為了抄幾句話就要花費5分鐘的樣子,這樣等到再回過來讀的時候,常常已經沒有先前那種激情和如飢似渴的感覺了。所以之後開始改成某偉大領袖的做法,在書邊做批註,比如哪一句好,自己怎麼想的,或者是看到某個很文學的字詞去查字典,然後在書邊寫上拼音與解釋。這樣做似乎還不錯。可缺點是僅僅適用於自己的書本。到後來偷懶了,什麼都不寫,習慣看書的時候拿只木頭鉛筆,看到喜歡的就劃下來,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不費力,所以每每有一點點的感動就摘下來,以至等讀完一本書以後,發現每一頁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換來了,這麼糟蹋,以後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為0了。總不能哪天心血來潮真的拿塊橡皮把所有的鉛筆印統統擦去吧?哎,可憐了我那本……了。而且更主要的是,習慣邊劃邊看的過程後,自己對於內容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為句句都是“重點”,我又何須體會文章的內涵,結構呢?於是,讀書的時候,思考就少了。

現在看這個《浮士德》,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一頁書上一半是內容,下一半是很多小字型的解釋,而通常這些解釋又和種.種聖經故事、希臘文化聯絡起來,一看就是一大串。這種情況下,不看就無法瞭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斷自己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煩。所以只好這樣,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釋全部看一遍,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樣呢,等看正文的時候就能夠比較通暢的理解內容,也不用再回過來看討厭的註釋了。

好啦,晚了,看來今天是補不出個讀後感了,明天繼續。這篇麼,就當是個“讀書有感”吧,呵呵,本來因為故事情節,取名叫“今天心情相當沉重”的。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13

最近幾天,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班共讀了英國作家斯蒂文森的著名作品《金銀島》,讀完之後我思緒萬千,有許多話要說。

這本書反映了十八世紀歐洲人們對金錢狂熱的追逐。主要描寫了,一個叫吉姆的孩子,從一個海盜那裡,偶然得到一張埋藏著鉅額財富的荒島地形圖,這件事引起當地鄉紳的興趣。為了找到這筆財富。他們駕駛了一艘三桅船去荒島探險。不料船上混入了一夥海盜,他們在希爾弗的帶領下,妄圖奪下三桅船,獨吞這筆財富。吉姆在無意中得到這一訊息,於是他們同海盜船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最後終於戰勝了海盜,並找到了寶藏。

《金銀島》這本書中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像機智勇敢、知難而上的吉姆;兩面三刀、變化多端的希爾弗……他們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人不能一味追求金錢,金錢不是最寶貴的,而最寶貴的則是人性的愛與正義感。

讀完這本書,我被吉姆身上那可貴的精神所感染。我想,我們雖然不會像吉姆那樣去航海尋寶,但是我們要學習吉姆身上知難而上﹑敢於和壞人作鬥爭的精神。在危險面前要理智,取得勝利不能驕傲,要繼續向前努力。我們學習也是這樣,不能滿足於現狀,固步自封,否則後面的人就會追上你,甚至超過你。

人,就要奮力拼搏,勇往直前,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裡佔有一席之地。能抓住每一個機會想上進取的人,才能一路笑到最後,成為最後真正的大贏家!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14

磕磕絆絆讀完了《四世同堂》,如果我說自己被激起了什麼愛國主義熱情那是假的。我看了太多東西,我沒辦法恨,我只覺得他們可憐,只覺得悲傷。最讓我難過的是書以外的東西——老舍本人。他有多麼愛他的北平,彷彿那裡每一條河都是他的血脈,每一掊土都是他的身體,每一陣風吹都是他的呼吸。我知道他是真恨,他寫道日本人怎樣糟蹋北平,漢奸怎樣無恥,他恨得咬牙切齒。

他一時溫柔地回憶起北平的種.種傳統和小買賣,一時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蕭條,一時冷笑諷刺著日本人的惡劣,一時又陷在瑞宣式的矛盾裡無法自拔。老舍就是所有人物的集合。是祁老人的圓熟溫和,是天佑的老實沉默,是瑞宣的儒雅掙扎,是錢詩人的錚錚鐵骨。一種文化到了熟爛的地步,人們就會陷入一種無法言說的分裂。北平太熟了。老舍罵的是外敵,恨的是外敵。即便對於漢奸,他不過說他們“無聊”。他費盡苦心給小說安排了一個尚為和美的結局——他仍是愛,愛北平,愛北平的老百姓。

他也相信自己這份愛,他想如果沒有日本,北平人就會和和美美地過下去,祁家就會一代一代,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誰曾想,他就是被他所深愛的北平推向了絕路。那天老舍被打得皮開肉綻之後,已經站不起來,有人怕他當場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個派出所。幾個紅衛兵聽說他是,馬上又進屋你踢一腳,他踹幾下。我知道訊息已經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第二天,聽說我離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詩詞》就出去了。走到院裡,他見4歲的小孫女在那裡玩,還把小孫女叫到面前,拉著孩子的小手說:“跟爺爺說再見。”老舍出門後,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此湖今已不存,改建成地鐵停車場)邊,坐在那裡讀起了《毛主席詩詞》。整整讀了一天,天黑以後,他頭朝下、腳朝上投進了那一汪平靜的湖水。

北平淪陷了,日子還要過,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麼怎麼好,死也是為了活。我開始就奇怪,為什麼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來的就是懦弱無能。在我看來,亂世中不做違背良心的事,能夠保全自身、保全家人,還能為別人多少也做些貢獻,也是一種抗爭。而且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畢竟,絕大部分人心裡都有善良,可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到最後,連瑞宣也想通了,不象以前那麼矛盾了。

我說,小說寫得殘酷。我以為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氣,必會有一番作為。結果呢,就稀裡糊塗地被錢詩人炸死在臺上了。什麼都沒能做,心中懷著那麼大的仇恨,什麼都沒做成,還不是讓日本人害死的,是讓大家最最敬重的錢詩人。大家說錢詩人是導師,太言過其實了。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為了愛國,又有多少是因為仇恨。如果他沒有錢仲石那麼個兒子,沒有冠曉荷那麼個鄰居,誰知道他會不會像牛教授那樣啊。因為國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個份上,任何人都會去反抗、去鬥爭。老舍也沒想把他寫成完人,他為了報仇害死了無辜的人,日後也必要為此而懺悔。

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人品質低劣是罪有應得。而像冠曉荷和祁瑞豐,老舍簡直都不願意去批判他們,只說他們是無聊。他們是北京文化的極端產物,下場可算是滑稽。一心做漢奸、做特務、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後還是叫日本人給弄死了。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歲月是的,對誰都那麼客氣有禮。可是到了戰爭年代,卻只懂得忍,逆來順受、不敢反抗。

我不是不喜歡錢詩人,我對他就沒什麼感覺。但我喜歡他的一句話,大意是:到什麼時候都不許灰心,因為一個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別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墮落了。什麼時候都要懷著希望,不能絕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就是要有待後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種美德。

安娜卡列尼娜閱讀感想 篇15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流傳於民間的有關浮士德的故事而寫成的一部悲劇,這個民間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交替時期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神性與人性、因循與追求的各種衝突。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文藝復興時代一個巨人的形象,他厭惡宗教和傳統加於他身上的束縛,渴求生活,不斷進取,為實現人的價值、生活的真諦而不停地追求。在浮士德身上有著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純潔,這種活力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意義進行鍥而不捨的探求,就是在不斷克服錯誤和過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後走上正途。就在對“最高存在”的意義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類的苦樂集於一身,要在個人的內心中領略人類的全部感情。他衝破了知識的牢籠,擺脫了官能的享受和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情的羈絆,走出了“小世界”,而進入了“大世界”。在這個“大世界”中,他曾為帝王服務,曾同古代的美結合,但這給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虛和一場幻景。最後他在為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巨集偉鬥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答案,

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後答案無疑是積極的,但有著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為他挖掘墳墓的場面當作是他的人民與大海搏鬥的壯麗景象,為這種幻想提供了一個例證。這也正是浮士德悲劇意義之所在。

我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說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