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讀後感 > 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共9篇)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4.59K
本文目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00字高三讀後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400字高三讀後感範文: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00字高中生優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00字高中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範文200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高二年級讀後感:讀安娜卡列尼娜後的心得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共9篇)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歎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鬆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汙泥裡,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物件,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歎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凶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裡,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裡,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佈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麼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麼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麼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麼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麼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麼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麼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慾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00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200字

安娜臥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裡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高三讀後感: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400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安娜臥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裡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高三讀後感範文: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00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高三讀後感範文: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1000字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歎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鬆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汙泥裡,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物件,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歎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凶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裡,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裡,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佈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麼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麼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麼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麼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麼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麼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麼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慾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高中生優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00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歎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鬆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汙泥裡,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物件,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歎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凶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裡,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裡,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佈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麼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麼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麼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麼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麼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麼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麼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慾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高中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範文200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歎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鬆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汙泥裡,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物件,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歎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凶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裡,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裡,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佈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麼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麼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麼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麼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麼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麼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麼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慾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安娜臥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裡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高一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後感

安娜臥倒在了佈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那麼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一見鍾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於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佔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裡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後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於能稍微明白為什麼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並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瞭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於“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裡,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希看她早點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雲,可只有安娜,由於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後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於“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裡,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並非由於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於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裡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嚥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如困獸般維繫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就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隻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註定她無法生存。

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關於安娜這個形象,自其誕生以來,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不同階層不同世界觀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安娜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極、落後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義。

<一>安娜是一個資質優美,有很高文化教養的貴族女子,在俄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裡,她象蕪草叢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驚人的美,她的聰慧、典雅、質樸、活躍,她的單純、沉靜、從容、高貴,使得她在各種場合下出現都是美豔絕倫的。

對安娜一直懷有成見的列文,都為她的美為她的豐富活躍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間由悠閒恬靜而又顯得那麼優美端麗突然變為好奇、氣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聰明和良好的教養,都深深打動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內心裡讚歎道:“這是怎樣一個女人!”“一個多麼出色、可愛、逗人憐惜的女人!”“這個活人身上帶著一種新鮮的動人心魄的風度。”“同她談話是一種樂事,而傾聽她的談話更是一種樂事。”短暫的會面,便使列文依依不捨地離安娜而去時,他“又望了望那幅畫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對她發生了一種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的一往情深的憐惜的心情。”

在歡騰的舞會上,吉娣眼睜睜地瞧著渥倫斯基謙卑、馴從地投向安娜,並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奪去了她的愛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敵,可她卻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來愈歎賞她”,安娜“那穿著簡樸的黑衣裳的姿態是迷人的,她那戴著手鐲的圓圓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掛著一串珍珠的結實的頸項是迷人的,她的鬆亂的捲髮是迷人的,她那生氣勃勃的美麗的臉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個複雜多端詩意蔥蘢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塵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單純自然,感情熱烈真摯,對不幸的人懷著深厚的同情。她對受了欺騙的杜麗表現了無限的關切、溫柔、真摯、善良和友愛的感情。如此一位優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真摯的愛情與母愛,可她的追求由一開始便註定了無盡的悲劇結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是一個正直而不放蕩的女人,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曾對渥倫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掙扎在貴族社會虛偽的汙泥裡,極力想得到超脫,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婦女不是被玩弄的物件,不是男性生活的點綴品,她們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並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筆墨寫安娜體態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以及作品人物,特別是對安娜本人的命運,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麗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如果沒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沒有渥倫斯基跟安娜的愛情,便沒有卡列寧家的破裂,更沒有安娜悲劇結局一百年來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

<二>當我們向安娜的美傾予由衷的歎賞時,我們不能不為其悲劇的結局痛心疾首。如此一個優美動人的女性,她的要求不過是真摯的母愛與情愛,這個正當的生活權利,卻被冷酷無情的貴族社會分裂並對立起來,成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奢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 這種種衝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鬥爭中,屬於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安娜一再,卡列寧“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機器,當他生氣的時候簡直是一架凶狠的機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這便是他靈魂中所有的東西!“至於高尚的理想,對文化,對宗教的愛好,這些都不過是為了升官的許多敲門磚罷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寧是個虛偽的人,安娜說,“他樂於游泳在虛偽裡,正象魚在水裡游泳一樣。”卡列寧這種冷漠、虛偽、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種令人憎惡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後“八年來”,卡列寧摧殘了活在她“體內的一切的東西”。安娜說:“他甚至一次也沒有想過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這一種無愛的家庭,由一開始結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機,而當“維特式”的熱情的渥倫斯基一出現,安娜心中的壓抑已久的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她於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寧式的“虛偽與欺騙”,不顧一切,犧牲一切地與渥倫斯基結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當然不止卡列寧一個人,而是整個上流社會。恩格斯分析《人間喜劇》的形象時指出:“在貴婦人的生活裡,對丈夫的不忠只不過是維護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和她們在婚姻上聽人擺佈的方式是完全適應的。”(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安娜的不貞,在上流社會本是不足為奇的。不同的是,她們能“單純地甚至快活地”過雙重甚至多重的“愛情”生活,而感情真誠、嚴肅認真的安娜只能“從悲劇的方面”去看這種生活,感到虛偽,可恥,無法忍受。培脫西慫恿渥倫斯基追求安娜,渥倫斯基的母親也讚許兒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當她們看到這並非一場社交界司空見慣的風流韻事,而是認真的愛情時,立刻視為大逆不道。安娜不見容於上流社會,不是由於她的“紅杏出牆”,而是由於她竟敢公開這種愛情,公然對貴族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挑戰,在這個社會裡,偽善的莉蒂亞自詡為“社會的良心”,淫蕩無恥的培脫西們竟是這個社會的“精華的精華”,虛妄無能的卡列寧是整個社會的“支柱”,這樣的社會不可能給予安娜正當的生活要求的肯定與人格尊嚴的承認。安娜悲劇的根源便在這罪惡的社會。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劇內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驚人美麗的頭。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面對社會,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對自由愛情與獨立和要求,她曾對渥倫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渥倫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渥倫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她渴望渥倫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當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婦。但她沒有意識到更不知如何才能爭取到這種平等與恆久的愛情,她像一隻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縱在渥倫斯基的手裡,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後都嚇得渾身發抖。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源於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渥倫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愈是臨近悲劇的結局,安娜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愈是複雜,深刻,尖銳。她一會兒恨得那麼深沉,一會兒又愛得那麼熱烈;一會兒她表現得那麼堅強勇敢,一會兒又顯得那麼軟弱怯懦;一會兒她覺得自己有一千個理由值得驕傲,一會兒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會兒她期待得那麼殷切,一會兒又失望得那麼可憐;一會兒充滿了生的歡樂,一會兒又幻想著死的恐怖--她的內心永遠充滿了驚濤駭浪,她愛得那樣深切,卻又愛得那樣痛苦。她覺得自己釀造了一切罪過,又覺得一切罪過吞筮了她!如此一個豐滿凸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成了作家筆下一種永遠驚人的藝術力量。

安娜的矛盾還在於母愛與情愛之間的取捨抉擇,她一生只愛兩個人--謝遼沙與阿克歷賽,她對杜麗說:“我只愛這兩個人,但是難以兩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卻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倫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謝遼沙的身上,兒子曾經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她全身心地愛著謝遼沙,甚至連離開他一刻都不行。愛情與母愛乃是一個女子正當的生活權利,冷酷無情的社會卻把它們分裂並對立起來,作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劇的絕路。

愛情的幻滅是悲劇的直接原因。為了愛情,安娜幾乎犧牲了一切,換來的結局卻是失望與憎恨。安娜企圖通過愛情擺脫“虛偽與欺騙”的上流社會,渥倫斯基卻使她陷入了另一個新的更虛偽更欺騙的處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顯露了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自私與冷酷無情,這個罪惡的社會就是通過他,最後把安娜逼上悲劇的絕境。如果說安娜從前在跟卡列寧的關係上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那麼現在,她在與渥倫斯基的關係上卻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她對渥倫斯基估計過高,期望過大。她以為他能帶她逃離“虛偽與欺騙”的社會,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錯了,他帶給她的永無止境的痛苦矛盾與恐懼,遠遠超過他帶給她的生之慾望與歡樂。他的愛情消失後,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劇的絕境,她控訴這一切:“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表現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結局。他把安娜的命運寫成一個悲劇,體現了生活自身的邏輯。安娜的命運,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絕路,是社會的罪過;她的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嚮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恆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