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淺談四中全會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4.25K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戰略目標。 “法治中國”是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豐富和深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性路徑選擇。

淺談四中全會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法治中國的性質是社會主義

法治中國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基礎、政治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兩點決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立足於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立足於中國的和平發展,決定了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來進行,並進而決定了我們不能簡單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法治理念及法治模式。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法治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提醒我們,應保持相當的政治敏感甚至政治警惕。法治問題本身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法律區別於一般的科學技術,雖然法律本身也具有技術性的特點。此外,一國的法律還體現意識形態和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的考量。法治中國建設必須滿足中國的和平發展需要,必須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植根於中國社會主義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必須服務於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大局。

法治中國的根本立足點是中國國情

毛澤東同志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根據。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領導全國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為此,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

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凸顯、利益多元。因此,法治中國建設必須直面中國的現實,有效解決中國問題,“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即“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制度共識和行為共識,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礎、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具體言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服務於經濟發展,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駕護航。在社會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構建和諧社會,即通過建立良好的法律執行機制、促進法律秩序的形成來構建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並進而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條件,減少政治體制改革的風險。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培養法治文化,即培育法治思維、弘揚法治精神,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法治建設的核心是建設生態文明,即依據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總要求,加強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有效利用能源資源、環境汙染防治等方面的法治體系,以法治來保障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維護國家主權、實現國家統一上,堅持“一國兩制”原則,更加強化大陸的內地法與港澳臺法、國內法與國際法的協調發展,以法治來維護國家主權、實現國家統一、保護國家利益,從而保障中國的和平發展。

法治中國的本質是中國的有效實踐

法治首先是一種社會實踐,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儘管法治本身也包括文化、理念或思想體系。早在2008年,吳邦國同志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15年2月,xx同志強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

中國的法治文明是世界法治文明的一部分,中國的法治分享了現代西方法治的某些原則、理念。同時,我們應當注意,法治中國建設實踐不應受到“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影響。在我們的法治實踐中,應關注中國法治實踐的成功做法、經驗,儘管這些做法、經驗可能並不符合西方法治國家的條條框框或法學教科書的概念、定義;在堅持法制統一的前提下,關注中國法治實踐的多樣性,充分發揮各地區、各層級尤其是基層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公正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完善那些經過實踐證明確實有效並且受到人民群眾真心擁護、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法治的做法,並及時以法治的制度形式鞏固下來,使法治真正成為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改革和建設的有效實踐。

法治中國具有世界意義

“要了解中國,必須瞭解世界”。法治中國的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立足點是中國國情,法治中國的本質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有效實踐,這絲毫不削弱中國法治的世界意義。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國法治的發生和發展離不開近現代以來國際社會提供的基本條件,比如市場經濟、民族國家、全球化等。體現在法治上,中國法治也必然以 “憲法和法律至上”、“依法治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法治來促進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國家統一”這些原則或理念作為法治建構的基礎;另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對於世界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具有重要積極意義。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法治中國本身就具有世界意義。對於一個處於轉型期、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能夠探索並建立其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同時也是為全世界、全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寶貴經驗,為全人類精神文明和全世界法治文明增添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