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得體會3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71W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得體會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得體會3篇

黨的曾首次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個字來高度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這是我黨大力弘揚中國夢的時代契機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動力,是與我國的發展緊緊相依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目標,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核心的體現。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繼續邁大步子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體現。我國的發展道路,歷來都是建立在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上的,將全民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作為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長期以來都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代接軌,與全球接軌,最終目的就是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巨集偉中國夢付諸於實踐中,落實在行動上。我黨成立的出發點便是實現人民的利益,黨和政府的一切行動和政策都是為了群眾,讓老百姓享有自由、民主和平等,享有法律和政策的保護,享有應該享有的福利。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適應當今我國發展趨勢的又一次精神力量提升。xx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程序全面鋪展開來,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是我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摸索形成的,是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是對我黨長期奮鬥以來形成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進一步認知,需要我們不斷鞏固和加強對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政策領悟和形勢分析。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和貫徹我黨的基本路線作為前提,解放思想,杜絕固步自封,始終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求真務實。緊緊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精神,不斷推動改革創新。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我們的思想,不斷形成精神共識。要堅持不懈的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武裝自己,大力弘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越性和領導性,狠狠把我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實質,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學習領悟,增強自身的精神力量。把“三個倡導”和實際相結合,做好本職工作,盡好本職力量,真正融入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隊伍當中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得體會二:

如果我們還認可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概念,那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就應該具有人類理念的高度,也就是說它具有人類普世價值、人類共同價值的高度,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早晚要做到這一點。否則就不能說是走到了根本點上去了,那才是真正的任重道遠。

黃文所言皆指向一箇中國的“中”,這是我拜讀全文後的最大感受。諸如“誠信”、“正義”、“以人為本”和“民族精神”,都不脫一個東西南北中的“中”所表述的“和、禮、智、仁、勇、強、純、一、明、誠”的概念(見北宋·晁說之《答朱仲髦先輩書》)。

其實,僅僅從“天地人”3個字當中,也能看出我們為什麼必須以人為本,我們人為什麼必須要相信物質第一性,原來我們是實實在在地腳踩在大地上的啊!我們再有理想、信仰,也只能是康德所云的“仰望星空”啊!也只能是吃飽喝足或吃上喝上之後才再來說的呀!這就是為什麼小平同志非要死死地把握住改革開放的大方向而要求“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今天我們吃上了也喝得足足的了,想否定改革開放行嗎?不管存在多少問題、存在多大問題,只要是跟著時間(實踐)走,我們想不改革、想不開放都根本做不到!

從黃老師詳細解讀的文章中讀出了不少我不懂的東西,這使我對這個“中”字作為人類普世價值、人類共同價值或人類價值共識,不管教什麼吧,更是堅信不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得體會三: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他是隨著社會的存在而存在,分為社會價值觀、群體價值觀、個體價值觀,在這裡主要強調的是社會價值觀。焦國成先生給價值觀下的定義是“是一個人或一個社會集團對於事物價值的基本看法和系統觀點,是一定個人或社會集團價值追求的指導性觀念。”有學者認為價值觀不等同於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對現實生活中價值關係的具體化,價值觀由價值觀念提升而來,是對價值關係更為根本的認識。”[1]王玉樑先生也認為“價值觀指導價值觀念,價值觀念體現了價值觀”。[2]作者認為價值觀和價值觀念是同一個含義,價值觀是價值觀念演化的一種形式,內含上都是一種人類頭腦中留下的意識。社會主義價值觀指的就是個體、群體或共體也就是社會所具的理性思維去看待某種事物,並此事物構成了他們內心強烈的追求和理想訴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表現出的本質內含,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最根本的指向。《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們所有追求的這些核心價值的時候都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時代背景精神相承接,不能捨本逐未,更不能忘卻自己民族的根基而陷進了一個空洞不切實際的文字遊戲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序言中寫道“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一、誠信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而信用。誠信作為傳統中國幾千年文化精髓對於人類的發展,國家制度的建設,民族的融合起著巨大的歷史價值。孔子在《論語·為政》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他所強調的是人如不講信用就好像大車沒有固定車轅的銷釘,小車沒有固定車轅的銷釘,怎麼可以行走呢?宋代張栽在《正蒙·天道篇》曰:誠故信,無私故威,意思也就是誠實所以能被信用,沒有私慾,所以有威嚴。其實在古代的思想中誠和信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互訓的,特別在唐後思想家更是把“誠信”作為一個統一的道德規範擺在一個至高至尊的位置。

張樹驊先生認為,誠與信二字相連共同作為一種社會倫理美德的整體,大致始於荀卿和管仲。荀子講“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是從認識論的高度論述了誠信的作用和意義,管子作為一位政治家,也十分重視誠信對於維繫人心,純化民風,引領世態的作用。他指出“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在談到誠信觀念時,萬俊人先生說:“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誠信理念固然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含義,但無論如何,其主誠至信的美德觀念不會過時,實際上,這種誠信美德的觀念已經相當成熟和周備,它既看到了誠信作為個人人格的內在自律力量,也看到了誠信作為社會政治美德的外在普通約束力性意義,時至今日,這一觀念意義依然是值得我們珍視的。”[3]

在西方國家誠信概念中,也注入了人們普世的價值觀念,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就揭示了誠實守信對於市場經濟行為的重要性。在古羅馬時期人們都要遵循一種規則,商品交易的過程中憑自良心,是自律的一種體現,這樣一種規則也就自然成為習慣法,演化成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觀念。所以在古羅馬最鼎盛的時期,也就是規則最完善,最健全的時期。

誠實守信,是現代文明的重要責任和標誌,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眾多企業成為市場主體,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絡成為最基本的經濟關係,這種橫向聯絡以契約和信用規範著企業和人們的行為。沒有誠信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也就不能健康發展。眾所周知香港李嘉誠先生是亞洲首富,他說“誠信就是金錢”。胡雪巖在創辦胡慶餘堂國藥號時,曾親自制作了一塊“戒欺”匾,上寫道“凡是貿易均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斯,餘存心濟世,不以劣品戈取厚利,惟願諸君心餘之心,採辦劣真,修制劣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餘謀也可,謂諸君之善自為謀也亦可。”胡雪巖認為製藥雖沒人知,可是天會知,體現出了一定的道德自覺性。

馬克思在經濟領域也精闢地指出:“隨著商業和只是著眼於流通而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信用制度的這個自然基礎也在擴大,普遍化和發展。”[4]反觀當下有許多的人都是嚴重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是一種心靈的扭曲,不斷榨取了樸素,善良、誠信人們的錢財和破壞了維繫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所含有的尊重價值。誠信可以分為:政治誠信,經濟誠信,社會生活誠信,自然與人誠信等不同領域。(一)政治誠信主要反觀在官德,所謂的官德就是在社會主義語境下要積極為老百姓服務,做到辦事不偏不倚,體現的是一代共產黨人的楷模。(二)經濟誠信主要體現在市場交易中,這幾年不斷有“大頭奶粉”、“欣弗事件”等等,這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已嚴重地傷害了人們道德情感,這些市場主體的“心靈”已嚴重腐化,歷史將會記載這種惡劣的行徑。(三)社會生活誠信主要體現在個體和人與人之間日常的交往中,道德規範不是強制性的,他僅僅依靠的是內心的不要或外在輿論的作用,誠信是一種美德,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每個個體的心靈都應該是純潔的,至少他外部的行為不會傷害到別人道德情感界線。西方人說:“誠實是上策”,曾子早就提出:“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5]這是古人的交友,交際之道。同時社會生活誠信也體現在坦城相見,以善為人,平等相處,寬厚待人,樂於助人,做個老實人等六大方面。(四)自然與人誠信主要強調的是人類要善待自然。人類特別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我們的道德境界不單單侷限於人的層面,他也更應多關注與人息息相關的自然,陳昌日署先生說:“人的倫理、道德關心度是隨著‘個人’、‘家庭’、‘國家’和‘邊界’的秩序逐步擴充套件的”。[6]關心度的範圍與人的倫理道德境界成正比,反之道德關懷的範圍越狹小,人的倫理道德境界就越低。利奧波德提出了人類倫理道德觀念擴充套件的三個階段。他認為,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經歷了三次擴充套件:“最初的倫理觀念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後來所增添的內容則是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係的,而在當代應擴充套件到人與自然,土地、動物、植物的倫理關係”。[7]亞里士多德早已指出,共同性是倫理關係的基礎。“一切友愛都在共同中。”[8]

二、正義

正義的內在和外在都應該具備善的道德價值,他不以目的論和效果論作為評價的標準。詹世友先生認為:“正義是指我們人類的自由權利通過具體化為各種權利和義務而在各種制度中成為現實,這種制度和在這種制度中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行為體現了正當性和合理性”。[9]亞里士多德給正義的內含詮釋是:“域邦以正義為原則。由正義衍生的現法,可憑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恰好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10]詹世友先生認為正義首先是一種制度,只有這種制度才可以尺度人類活動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然而詹先生卻忽視了一點正義未必就是一種制度的體現,正義也可以來自內心,比如當看到別人被搶劫時,自己的正義感油然而生最終落實到一種正義的行為上,善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正義,可是正義的東西則肯定是善的,當你看到別人的心靈痛苦,自己有側隱之心,可是自己卻毫無行動,不想去試圖幫別人擺脫痛苦,只是在道德層面覺得別人不應該痛苦。

正義不是人為因素而製造出來的,它是一種自然狀態下所演化,任何人都沒有這種權利去制定正義規則,一些學者認為“正義”就是跟邪惡相對照而已,更多強調的是社會公正性,首先作者認為:正義正是社會公正的核心,有了正義意識才可能上升為社會公正意識,社會公正是人為因素下的產物,每下民族,每個群體都可視自己制度的規則是具有社會公正性。善是正義表徵的一個因素,在正義的理念中善就是美德,是正當性的。在現實生活中善可以有“正當性”和“不正當性”劃分,比如想救一個落水的人,某甲的想法是善的,可是並不一定行為就是正當性的,因為某甲採取的救人方案出現了差錯,如果不是事先某甲誤了最佳救人時間,那麼後來善者就能夠成功救治落水者。

由於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善往往作為衡量人品行的一個道德層面的標準,比如儒家思想的孝悌關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善就是要組成一個有差等的等級秩序的結構,這樣把社會組建起來,按個人在社會中所處地位來分配社會之善和義務。古時的社會裡,在善的面前,普通大眾沒有了自己自然的權利,完全聽命一種等級不平的規則,並且也希望子子代代相稱,唯有遵循了才是一種善,才會得到皇權和天地感恩。

正義可以從三個階段來劃分:1、契約正義;2、法治正義;3、自然正義(一)契約正義首先是因為人類在經過黑暗的中世紀統治之後,逐漸意識到要建架一種東西凌高於皇權,於是就出現了社會契約論,採取了法律之工具來代表民眾的訴願,先後在英國光榮革命和美國憲法的制定過程中完成了此使命。(二)法治的正義,法治的社會是當代人所積極追求的理想社會,在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正如潘恩說:“在專制政府中,國王就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是國王,而且不應該有其它情況”。[11]洛克認為國家和政府的權力不應該是專斷的,而“應該以正式公佈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12]同時契約正義和法治正義是一種有著密切聯絡的關係,因而契約和契約觀念對催生西方法治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法治的正義它最大的理念就是使最大多數人享有最大可能的幸福,因為法治首先是一個民主的過程,在民主決策和執行過程中,正義的觀念價值就起著至關的重要,它要緊密關注民主不能被一些人不利地去操縱,從而掛上一個合法,正當的法律就會搖身變成法治建設的一個基點。但是,他不能解決所有人的幸福。(三)自然的正義,洛克認為:自然是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他們在自然法的範圍內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為和處理他們財產和人身,而毋要得到任何人的許可和聽命於任何的意志。自然的正義是人類最高的正義,每個人,每個群體都必然受到關注,社會的道德層面的評價已失去了意義,它只在乎全體,它與人類,自然社會宇宙都是息息相關,積極維護每個主體的利益,人類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中生活,沒有必要去遵循一種規則,人類的彼此交往只用心靈去感應。社會主義階段相對應的正義應該是法治正義,在建設社會主義治正義的當中,我們必須擁有追求自然正義的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義理念它所反襯出來的是當代社會群體人共同的訴願,承載著人類的希望,黨在xx大召開所詮釋的報告中首次也提到了分配要兼顧第一次分配,把又快又好改成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模式,這些都彰顯出社會正義,社會的正義應當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實惠,不能嚴重的偏頗,更不能漠視弱勢群體所遭受的不公待遇,社會主義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是人民創造了自己的社會,只有人民才擁有話語權,只有人民才有最終決策的權利。國家提出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環境友好型的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些都惠及10幾億人的並且人人都應該享受到改革開放成果。在最後引用斯通《人類法與人類正義》的最後一句:“在正義與人類生活的任何意義上,一個阻止將正義作為一種充滿困境,詭譎與挑戰的難題而對之持續不懈地進行追尋與考問的社會,勢必乃非人性的。”

三、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價值導向,在社會主義語境下以人為本實質上就是以人民為本。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的生產力低下,組織能力結構弱小,抵抗外界自然因素不強,因此萌芽了對神靈的崇拜,出現了圖騰,占卜之類的習俗。隨著對自然規律更多的認識和自身力量的發展,人類試圖在自然的困境中擺脫出來,逐漸迴歸到人類的思考。荀子說: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13]。而孔子則真正確立了人本的哲學,他指:“務民之義,敬鬼神而立之”,從而為中國兩千多年的人本思想文化得以奠定基點,在傳統文化中也同樣出現許多關於人與社會,國家,君主之間的關係,《尚書》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而孟子進一步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李世民在一次跟侍臣們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的正是人民在社會中的價值。一部歷史就是一部人類史。我們與其說社會是由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還不如說社會是由人類的發展而發展,人類才是創造世間萬物的機靈,不同朝代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的差別其實就是人類跟人類的差別,沒有任何東西在宇宙中比詮釋人類因素更為精彩的了。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具有生命的個人存在。”[14]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認為,人具有絕對價值,人的價值不是任何利害功用所能估量的,任何把人當作社會之工具的觀念和行為都是不道德的。

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帶領人,從他誕生那刻起就注意結合傳統文化中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來發展自身,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5]黨的xx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以人為本價值理念進行了權威性的詮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強調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以人民的價值為主體,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以群眾的利益為發展,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指出“五個統籌”舉措,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比如國家取消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徵收措施,大大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千方百計地要增加人民的收入,同時也支援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實現西部大開發,比如20xx年中央批准成都和重慶成為統籌城鄉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積極推進中部地區的崛起,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所有這些舉措都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切切實實為老百姓謀福祉。同樣在改革的程序中也會遇到困難和問題,比如,利益矛盾,城鄉差距,社會就業,醫療改革、住房等結構因素,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力度不夠,腐敗問題侵化嚴重,資源有效利用不足,迴圈經濟有待建立加快。這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問題,都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積極、紮實地去工作,努力採取有效措施,鞏固改革發展成果,全面解決好不和諧的因素。

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沒有人民的創造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生機,為人民謀福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也是黨為之奮鬥的最高價值要求,科學的發展是與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人民的利益不是少數人的利益,也不是多數人的利益,而是全體人民的利益,全體人民都夠享受到社會主義建設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有所漠視人民的利益就是違背社會主義的原則,黨的一切工作和歸屬都以人民的利益為物件,以人民的判斷標準為黨的工作成就的評價依據。黨的報告中強調“要改善和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些很明確地詮釋了黨是為誰而服務的,它的核心價值是人民,同時也為社會主義今後的發展提供了價值基礎。

四、民族精神

在人類歷史長河上,每個民族都留下了光輝而又璀璨的一頁,都有著自己引以為豪並得以傳承的民族精神,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一些曾經繁榮和輝煌的古老文化古國相繼衰落夭折或改變,比如古埃及、巴比倫,那麼什麼是民族精神呢?有學者認為它是以整個民族文化作為積澱,是在文化這個大背影下的昇華,體現在民族心理,品質和性格中,或為民族認識與實踐的內在規律。[16]張岱年先生認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自強不息,厚德栽物”。有些學者認為民族精神是從出生就具備,不論以後身份怎樣的改變,認為“所謂民族精神,就是一個民族在其成員身上留的‘胎記’”,是在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歷史積澱,它不會因其成員地域的遷徒國別的不同而改變,它既是一個民族繼續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內在的動力,又是一個民族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根本標識。[17]作者認為民族精神是社會中的成員在思想,行為等方面逐漸在傳統文化理念中以愛國為核心,服務社會為導向,遵循自然發展規則。在哲學的範疇中,民族精神是一種意識,依靠價值觀作為它的內含,從本性上講,價值觀具有凝聚協調轉換和統一性,它是一種社會存在方式的反映,也是社會成員創生的需要和自我意識的反映,這種偉大的精神力量和紐帶在生活實踐中,釋放出強大的效應和功能,xx說“不能設想,一個沒有強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栽體就是自己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它由三個要素組成:自強不息,崇尚道德和愛國主義。

(一)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深深浸染在中華炎黃子民的靈魂中,它幾乎成為中華精神永恆性的烙印。《周易·乾·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言:“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生活中正好體現出了民族精神的那種頑強和執著,鄧小平同志說:“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社會物質不夠豐富,生產力不高,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形成了極大的矛盾,但我們有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論是三年的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還是西方國家經濟的封鎖等因素,人民,整個民族都毫無畏懼,堅持自己的奮鬥目標,衝破一道又一道的阻礙,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成功地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

(二)崇尚道德。中華民族有著禮義之邦的美譽,在先民時期便有記載《易經》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栽物” ,意思就是大地包容萬物,有道德的人就如大地一樣,胸懷寬廣,能容不同的人。在儒家文化中就更為突出了,孔子提出“仁愛”思想,孔子從自己“仁”為核心的道德觀念出發,十分重視道德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同時孔子也主張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原則,道德教化比刑罰更為重要。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墨家以“兼受”為道德觀,強調節儉。孫中山則以“天下為公”為立身之本。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基礎,而古往今來所有中國思想家“究天人之際”的根本目的是求善。在中國傳統道德理論中,內容巨集大,其中關於人倫,品德,修養,養性等不論如何,總體上反映的都是“善的智慧”。在當代,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傳統優秀民族道德文化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羅素從中西文明比較的視角,明確提出要學習中國人“善於沉思的明智”和“中國人的某些無以倫比的優秀品質”,他說“這些優秀的品質正是現代社會生活最迫切需要的”。[18]

(三)愛國主義。國家是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國家代表了全民族的意志,鄧小平深有感情地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溫家寶同志在當選後召開記者會時動情地引用林則徐一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寧可餓,也不領國家的“救濟糧”,還有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心態都一無例外地體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

多少年來,中國各族人民始終發揚以愛國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精神,積極維護“大一統”的思想,所以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發揚。這些都是偉大而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思想精粹所在。

我們當前在新的歷史時期,就必須始終堅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要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積極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民主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黨的xx大報告給予了各族人民極大的鼓舞,只要我們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不動搖,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民本思想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紮實去落實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利益,相信不久,全面實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藍圖將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