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大學聯考教育心得:大學聯考舞臺上的多元智慧和“單向度的人”

欄目: 教育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84W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髮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時,注意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多元智慧理論。根據該理論,學校在發展學生各方面智慧時,必須留意每一個學生只會在某一、兩方面的智慧特別突出;因而當學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進度時,不要讓學生因此而受到責罰。該理論可以如牛虻般,不停地叮咬著現行僅僅以分數定勝負的大學聯考——但是大學聯考的身軀是如此龐大,如此的叮咬似乎不足以促使其發生本質性的變化。

大學聯考教育心得:大學聯考舞臺上的多元智慧和“單向度的人”

現在說到教育,可能就有人對“應試教育”,甚至大學聯考咬牙切齒,恨不能寢其皮食其肉。這種思維方式似乎就是應試教育的產物,現在卻反過來盲目地“落井下石”,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就像是兒子長大了,卻一定要將母親判死刑。應試教育有其時代功績,不能因為時代變了,就對其進行全面否定,那不是一個理性的人應該有的行為。教育的問題絕對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在討論應試教育時,不得不回顧一下應試教育產生的背景——工業時代的到來,準確的說是在中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大踏步前進的時候應試教育應運而生了。在工業時代到來之前,教育有明顯的精英傾向,雖然在“有教無類”理念的指導下,平民也有機會接受教育,但是在整個人口中佔的仍然是較少的比例,並且教育以培養精英為目標。但是在農業時代,社會需要的更多是安分守己的農民,廣大的農民子弟經過口耳相傳的經驗傳授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卻不是教育的功能。到了工業時代,社會的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越來越多的工人,同時由於流水線生產的特點,使得只要有相對標準化的訓練,可以完成生產任務。而這就是應試教育產生的土壤,應試教育就是為了適應這種時代的需求而產生的。而中國快速的工業化程序也證明,應試教育不負眾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甚至有人說應試教育是科舉考試的流毒,大學聯考是八股文在新時代的偽裝——這種說法是缺乏常識的,既沒有對科舉的理性認識,也缺乏對應試教育的理性認識。雖然都有大規模的考試,但是考試的目的是大相徑庭的,一個是為了選舉政治精英,一個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勞動力,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兩者的天壤之別了。但是這種缺乏理性的熱情,卻也是應試教育的一種副產品——單純的勞動技能培養,或許是簡單而直接的,但是在自由民主思想已經被啟蒙的時代,人們是很難接受這樣的教育的,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加入必要的思想改造——而這些理論往往也是商品一樣速成,缺乏足夠的論證與支撐,但是卻能造成人的盲目自信,這種自信最終導致了非此即彼的激情。

雖然人們已經一隻腳踏入了資訊時代,但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應試教育也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分層的機制,已然成了社會分工與分流的正當(得到人們默許的)程式。可以說大學聯考的影響已經觸及到了中國社會的靈魂,所以其必然會有很強大的勢力——即使很多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了應試教育的不足,即使有人從理智上對“多元智慧”理論高度認可,但是大學聯考改革卻很難觸及根基。在我進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的教學時,發現該教材雖然號稱根據“三貼近”原則編撰,但是其理論實質上離學生的真實生活是非常遠的,可以說只是關於文化的一個參考框架,這個框架中幾乎空無一物,有的也只是讓人眼花繚亂的斷點式的片段,很難對學生有根本性的觸動,因此我想了各種辦法,將一些實質性的內容填充到框架之中,希望他們接受真正的文化薰陶,雖然我不能保證自己的嘗試有多麼優秀,但是在整合教材和實質的文化內容時卻是做的不錯的。讓我感到沮喪的是,進行了一個多星期的教學嘗試之後,學生反映我講的“無用”的東西太多。我就追問他們,那什麼樣的知識是“有用”的?他們的回答讓我很無力——“考試考的(內容)”。我告訴他們,現在的考試,還是側重於知識點的考試,但是在資訊時代僅僅掌握一個個零零碎碎的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思維方式的訓練。他們顯得更加不以為然,甚至帶有鄙視的神情,似乎在告訴我“大學聯考考不好,有了好的思維方式又有什麼用?”可是在我看來,資訊時代的知識載體已經發生了變化,已往需要儲存在人腦中的知識技能,現在可以存在電腦中,尤其是隨著“雲時代”的到來,人腦的部分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被代替。所以知識的獲取已經不是一件難事,恰恰是對資訊的篩選能力需要加強培養。但是學生覺得我實在故弄玄虛,是在危言聳聽,這幾乎讓我陷入了絕望。不過我知道,還遠遠沒有到絕望的時候——這才剛剛是個開始。

在缺乏理性照耀的激情之下,多元智慧也很容易被誤解。我不知道“全面發展”的口號是否受到了多元智慧理論的影響,但是卻似乎總能找到其影子。我們滿懷激情地追求著“全面發展”,卻發現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長,從國小到大學,越來越多的人在體制測試時不能及格;我們滿懷激情地追求著“全面發展”,卻有越來越多的“小月月”事件見諸報端;我們滿懷激情地追求著“全面發展”,卻發現高分低能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為什麼?究竟是為什麼呢?當我滿懷激情的第一次站上講臺,就自信滿滿地告訴我的第一批學生“我要成為你們的伯樂,發現你們每個人的優點!”慢慢地卻發現,總是有意無意的更加喜歡成績好、變現好的孩子,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我甚至很難發現他們的優點,雖然我知道他們一定也有自己的優點——我幾乎不能在這種大環境之下保持最初的心願。當然,有人就會說了——這恰恰證明應試教育的優勢,你看那些孩子成績既好,有那麼討人喜歡,成績和表現同步優秀難道不能證明一個孩子真的很優秀嗎?可是我知道,這個表現好與壞的標準,成績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我的內心無法做到公正無私。

在這種激情之下,多元智慧中的任何一元幾乎都很難得到突出發展,也就陷入了普遍的平庸。但是普遍的平庸並不會一無是處,可以成為一個高素質的勞動力,無論是工人、農民、醫生、教師、甚至商人——這就是大學聯考舞臺上的“多元智慧”的一般歸宿。這種現象,讓我突然想到了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雖然學生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但是由於觀念的、社會的、政治的原因,其實真實的選擇非常有限,甚至基於種種限制因素的博弈,每個人的選擇幾乎成了唯一,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單向度的人”。

值得欣喜的是,這種結果是源自於對“多元智慧”的曲解,所以還不至於讓人陷入絕望。“唯分數論”的勢力是在太強大了,在我們迎來資訊時代的時候,我們是時候慢慢解放“唯分數論”了,不可以將學生綁架在分數之上。當然,有人又會說了,在全面發展的思想指導下,尚且不能讓人有更多的選擇,如果捨棄了一些智慧的發展,其選擇的範圍豈不是更小?從數量上來說,的確是這樣,但是“多元智慧”本來就不應該是一種以數量取勝的,而是以質取勝的理論。我們可以相信,任何一種智慧的發展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但一個人對某一特定的領域的瞭解足夠之後,就極有可能發現“新大陸”,這些“新大陸”又將成為某種智慧發展的空間——唯有如此,才不至於陷入前怕狼後怕虎的平庸境地,進而拓展人的精神領域。換句話說,人們對於自由選擇的恐懼,可能遠遠大於目標明確探索的艱難,所以打破“單向度”的辦法不是全面發展,而是集中優勢,全力以赴。

多元智慧理論對中國當下教育有積極的啟發意義,但是在現行的大學聯考評價模式下,學生的許多智慧實質被壓抑。因此在看似可以充分自由選擇的外衣下,其實學生更早的變成了“單向度的人”,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警惕的事情!

簫爻

風雨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