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半生緣讀書心得(精選7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11W

半生緣讀書心得 篇1

《半生緣》讀來讓人心是揪著的,剛開始的世鈞、叔惠、和曼貞其實都在生活的洗刷下褪去了原本,他們都回不去了。

半生緣讀書心得(精選7篇)

世鈞和曼貞最早也是因為叔惠才認識的,那時的三人組裡世鈞總是沉默的,而叔惠特別善於交際,曼貞又是那樣的活潑。三人相處來倒好像世鈞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又是世鈞在中間起到了很好的調節。剛開始一度以為叔惠是和曼貞很適合的,包括最後也抱著這樣的'期望。世鈞的退縮妥協其實在剛開始作者便表露出來了。一直不敢向曼貞表露,躲的遠遠的,即使在知道了曼貞也是喜歡自己的時候,也是那樣扭捏說著:“要知道是這樣,即使別人搶了去,我也要去搶過來的”。

可見世鈞是畏懼於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然後選擇逃避的。世鈞內心是深愛著曼貞的,但他可以說更深愛的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曼貞的前面的。對於他放棄工作回南京工作也是作出了決定辭職後才告訴曼貞的。

想來就覺得世鈞那種性格的人怎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還從沒有想過同曼貞商量下。連作者好似也驚奇給他拉來了外衣,這樣也可以為曼貞分擔些,可以借用家裡的錢來解決他們婚姻。世鈞又怎可能不瞭解曼貞,她是絕不願意這樣的。然而他依舊這樣做了,也只是事後去告訴了曼貞。想來當初他為了工作和父親生氣跑出來工作,現今又選擇回去不正是他性格使然嘛。他對曼貞的愛也是深切的,純潔的,但他從沒有真正走進過她,沒有懂她。兩人因為曼璐吵架,然後再也沒有相見,直到十幾年後各自經歷生活的顛沛流離再相見已經再也回不去了。兩人從沒有相到曼璐導致了他們吵架,最終也使得他們兩個徹底分離。

其實打一開始曼貞便和世鈞講到過了姐姐,這些好似不願向他人提及,即使三人中的叔惠曼貞也沒有提起過。當再次換做從世鈞口裡談到姐姐曼璐的時候,竟成了他們的抉別。

世鈞是在曼璐將紅寶石戒指送還他之後離開了上海,他還以為她同豫謹結了婚,然後匆匆忙忙回去赴了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宴。其實當初也有和丁小姐結婚的可能,甚至是其他幾個表姐妹。只是正好那段時間出現在他身邊的是石翠芝罷了。實在有些不解世鈞並沒有親口聽到曼貞決絕的話,便能拋去之前的一切。結婚當晚世鈞和翠芝都知道他們走錯了,可已經沒有後悔了。

其實這樣或許才是註定最好的歸宿,起碼生活上是幸福的,只是各自心裡備受煎熬罷了。曼貞始終在等他,最後那封情書中曼貞說得我想你知道,無論何時,總有個人在等你。她等來了世鈞,可是也是她說得:“我們不可能了“。其實他們倒真的回不去了,世鈞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內心。倒好希望他們兩個和叔惠、翠芝那般,從來沒有真正走近開始過這段感情,便不必承受這薄薄的半生緣的煎熬。

半生緣讀書心得 篇2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道“日子過的真快,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講十年,八年好象是指縫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來說,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們處在這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動不動就說永遠,好像我們做的了主似的。其實,這世界上哪有那麼多永遠,海枯石爛,滄海桑田嗎,其實海很容易會枯,只要不下雨就行了,石也是很容易爛的,滄海也不會那麼容易變成桑田。

我時常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幽僻的小道兩旁,春深似海。陽光透過密密的葉子光影扶疏斑斑點點地照在剛下過雨的土地上,空氣中還合著新鮮泥土的芬芳。我沿著馬路厓一路向北,停在一棵巨大的老槐樹下,雙手合十,白色的槐花上還未來得及蒸發的雨滴滑過我長長的睫毛,那時,外面的世界是書本上的世界,那時夢想是和大家一樣成為科學家,那時,不懂歲月匆匆,可是我卻憂鬱的像一潭深藍的湖水。

當初說好的要一起邁向未來的發小,現在竟都過上了他們父輩一樣的生活,早起晚睡,暮鼓晨鐘。青春是一趟單向的列車,轟隆隆地從起點開向終點,卻永遠不可能返回。陌生的,熟悉的,一見如故的,日久生情的,分道揚鑣的,念念不忘的,每一天都在上演著一幕幕的悲劇或喜劇。

高中時的一個同學,她經常會用“一切都塵埃落定”作為每次作文的結尾,我時常咬著筆頭,接過她剛完成的大作,一邊看,一遍望著窗明几淨,三層的教學樓,下面是烏壓壓的人群,頭頂呼啦啦的風扇吹得我手裡三毛的《萬水千山走個遍》沙沙作響。

宿舍床頭永遠擺著看不完的課外書,每讀到一句優雅的句子就好像照進了一縷陽光,深藍的湖水激起了千層浪。我還記得當我讀到“等到繁華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清晰可辨”這句話時,興奮了好久,生活的向日葵斗轉星移,努力向陽花開不敗。

有一句特別好的話叫做“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大抵是失意之人所寫的,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孟郊定是寫不出來,人總是在受挫時刻骨銘心,人總是在鬱郁不得時妙筆生花。

記得席慕蓉說過一句話“我的生命如此美麗,心中又怎能不充滿詩意”。世界這麼大,每一處汙穢放大都會膽戰心驚,每一處詩意放大都會美得驚心動魄。在碧波盪漾的青春裡,用一支楊柳枝的筆書寫那些年的檣櫓灰飛煙滅,梅花落盡柳如煙。

在淺淺的時光裡,我想深深地說一句,此刻正青春,清風人相隨。

半生緣讀書心得 篇3

讀過張愛玲的《半生緣》最大的感覺就是小說中曼楨和世鈞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但寫得細膩,往往也比當代那些迅速發展的愛情要清新醇樸許多,世鈞的“我只要你幸福。”還有曼楨在給世鈞的信中:“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一個人。”他們最熱情的表白也就這些諆稱是“經典”了。符合當時那個年代所發生的一切。我想也許這就是張愛玲作品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吧。

列舉《半生緣》小說中幾處描寫真是生動細膩:

寫張豫瑾來到曼楨家,幾天後對曼楨很是親切,他真的很希望能夠追求到曼楨,可又不知道曼楨和世鈞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時候,曼楨跑出去接電話時,他在飯桌上的表現注意力不集中,他仍坐在那裡發呆,大家對傑民鬨堂大笑的時候,他倒有點茫然,以為自己或者舉止失措,做出可笑的事情來了。他一個個向他們臉上看上去,也不得要領。這一段寫得比較細緻,足見豫瑾想心事痴迷的程度。

比如翠芝對於叔惠回國後將要到她家來之前,翠芝忙不迭地買這買那的情景,梳洗打扮的情形;

還有,20xx年後,當世鈞得知曼楨的電話,他想要打過去,又想了一大堆應當打的理由:老朋友了,這些年不見,本來應當的。又說如果叔惠告訴這是世鈞家的電話,他不打-倒像是他缺禮,也不是年輕人了,還不放灑脫點?這一系列心理活動,足以看出當時世鈞似乎有些矛盾又有些興奮的心情。

再比如當在街頭曼楨認出了世鈞,誤以為世鈞也認出了她,想要逃出世鈞的視線,竟然跑了起來,跑來跑去竟然發現世鈞根本沒有看見她。她當時的恐慌心情,悲喜交集,無以言表。她又盯著世鈞乘坐的公共汽車出神,甚至後來發生的事情她都不是很清晰。

《半生緣》結局就是叔惠從美國回來,叔惠和翠芝在翠芝家中,世鈞和曼楨在餐館中互述衷腸,其實結局是比較悲傷的;《十八春》結局是叔惠從大後方回來,世均與曼楨在餐館相遇後,後又在瀋陽重聚,最後世均在看演出時巧遇豫謹,希望二人今後共同生活。

如果當初他們沒有經歷那些曲折分離,水到渠成地喜結良緣,人世間不過又多一對平凡的夫妻而已,每日裡為柴米油鹽為子女勞心費神,再濃烈的愛恐怕也要被生活消磨貽盡,久了,也許就會視而不見。

曼楨和世鈞也想有一天能夠見面的情景,但他們在20xx年後真正見面時,卻是物事人非,說不上的滋味兒,心裡老是恍恍惚惚,他們獨處的時候,他什麼都想不起來,希望她說句話,可是她也沒說什麼。兩個人就這麼站著,對看著。她們沉默好半天后,曼楨的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文中的“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這沉默也就成為一種答覆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世鈞看到曼楨手上的傷痕,引起了曼楨對往事的回憶“那時候一直想有朝一日見到世鈞,要怎麼樣告訴他,也曾經屢次在夢中告訴他過,做到那樣的夢,每回都是哭醒了的。現在真在那兒講給他了,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為已經是那麼些看前的事了。這時候世鈞也把他去曼楨家和去祝家找曼楨的經過和所聞告訴了曼楨。這多年間他們之間的謎團終於散開了。“今天從這裡走出去,是永別了,清清楚楚,就跟死去的一樣。”也許這就是他們愛情的結局吧。但這又未嘗不是好的結局,或許,人與人之間,有時候有些人相守真的不如懷念還有曼楨在給世鈞的信中:“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一個人。”短短的幾句話,或許註定了他們一生的思念。

我覺得今後在寫小說應當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對人物的外表描寫要細緻,對心理描寫要細膩,又要符合個人的身份。

二、今後在閱讀小說的時候,不僅僅要揣摩故事的結局,還要揣摩作者的寫作思路。自己寫故事的時候,整體構思避免直來直去,我認為這是寫作功夫問題,需要不斷地積累、鍛鍊。

三、寫小說必須有意境,《半生緣》寫得就很有意境,比如寫世鈞陪曼楨去教書的夜晚:道旁的洋梧桐上飄下一片大葉子,像一隻鳥似的,“嚓!”從他頭上掠過。落在地下又是“嚓嚓”兩聲,順地溜著。

還有關於張豫瑾愛人要生小孩子前,正巧得知曼楨在這裡住,豫瑾去看曼楨,“在沉默中忽然聽見一陣瑟瑟的響聲,是雨點斜撲進來打在書本上,桌上有幾本書,全打溼了……”

再比如世鈞回南京的夜晚,“沿街的房屋大都熄了燈了,只有一家老虎灶,還大開著門,在那花色的電燈光下,可以看見灶頭上黑黝黝的木頭鍋蓋底下,一陣陣的冒出乳魄的水蒸氣來。一走到他家門口,就暖烘烘的”

半生緣讀書心得 篇4

讀張愛玲的《半生緣》,或許是出於偶然,又或許是無意中的有意。先前早已仰慕她小說的盛名,但由於個人閱讀愛好的原因而一直未曾拜讀。此番讀她的小說一方面是由於近來又掀起讀張愛玲小說熱而我也想借機去領略她的風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找本比較好的小說來寫讀書感悟而特地上百度搜索得來的“十大好書”的結果的。經過一番通閱後方才發覺,張愛玲確實不負盛名!

小說《半生緣》可謂是頭緒紛繁,但作者細膩的筆觸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使人讀後回味不已。故事是以四十年代的上海為背景,敘述了女主人公顧曼楨的半生姻緣,一腔愁怨。曼楨是個善良、堅強、執著的姑娘,她與許叔惠、沈世鈞三人同在一個紡織廠工作,在相處中,曼楨漸漸與溫和敦厚的世鈞相愛了。然而,就在他倆即將結婚之際,曼楨卻不幸地陷入她姐姐曼璐與姐夫祝鴻才共同設計的圈套中,在幽禁中被其姐夫致懷孕,直到臨產才在醫院病友的幫助下逃脫了她姐夫的魔掌,逃離了祝公館。此時,世事卻早已變故,愛她的沈世鈞已在絕望中同一個他不愛且不愛他的南京名門小姐石翠芝匆匆完婚。她所在的工廠也由於她久不復工的而將其開除。在如此殘酷的現實面前,曼楨卻沒被壓倒,相反的,她努力尋找生路,這點也是很讓人敬佩的。然而又是出人意料的,她姐姐曼璐積鬱成病,不久於人世;出於一種母愛,曼楨為照顧親生骨肉又回到祝鴻才身邊,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一個屋簷下。十八年如彈指間,一晃而過,世鈞與曼楨又在上海邂逅,然而此時早已世事滄桑、物是人非,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

也許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結局給人一種很殘忍的感覺,因為在大部分人思維裡都是希望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的,然而這也正是張愛玲寫小說的過人之處,假如小說裡的三對情人最終都是順理成章地走到一起,過著甜甜蜜蜜的生活,那麼這樣的結局就不是張愛玲的寫作風格了,這麼單調的劇情也就不會引起觀眾高度的評價。而正是她那種能置身局外,娓娓向你道出筆下人物的故事,並且對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對女性的心理細膩生動的描寫和對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畫,使得你有強烈的閱讀欲去讀完它,並且在合上書卷後又會自覺不自覺地去進行的反思。

更為甚者,張愛玲的小說情節也是對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的真實寫照!

小說中曼楨和世鈞就是這樣的,他們深深相愛了,本會幸福地走到一起,然而遺憾的是他們生存在一個畸形的時代、一個畸形的社會!命運跟他們開了個一個大大的玩笑,他們只能在現實中無奈的分開了,而十八年後的再次重逢,或許又是一種緣分,然而此時早已物是人非,彼此已是菩提落花,再也不問世間的繁華。命運給予的眼淚,盈盈了整個半生的片段,更多的只剩喟嘆!曼楨那一句“我們都回不去了”,還有“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應該是《半生緣》裡邊最經典最真切最感人的言語,當回首再讀這些話時,直教人心裡痛。因為此時早已沒有了風花雪月,歲月無情地走過,蒼老了你我的容顏,在你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再也無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悽美的結局,冷冷地收場,讓人心頭為之一震,更是留下盡由緣盡的遺憾和酸楚……回想起他們因為曾經的年少輕狂要面對的現狀,內心的痛苦與後悔是最折磨人的,就連僅存的那一點希望和夢想也無情的被毀滅,也許這是緣分,更是宿命,相聚是緣,分手是命。緣分也是有半份,那就是用半部分來回憶,用半部分來喟嘆!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然而在宿命的面前,在那個慘烈現實與黑暗人性的操縱下,我們不過是一顆無能為力的棋子,盡由他人擺佈,一切的掙扎都會變得那麼的蒼白,那麼的無力,最終也莫過於自我麻木,強顏歡笑,無奈悲嘆,把眼淚和心碎留給別人看不到的自己,去祭奠逝去的愛情!

半生緣讀書心得 篇5

這次讀書,我盡力不讓自己強求能收穫什麼,粗粗讀完了一遍,以為不會有什麼感觸,卻不自覺地又翻回去,看了好幾遍那些讓我留戀的幾個段子,幾個情節,慢慢地便像是心裡湧出了什麼似的,卻又有些朦朧,說不太出來。現在也只是粗略地談談感受,在寫的過程中再逐步提煉,總結感悟與所得。

《半生緣》中不乏名門貴族,然而給我的感覺卻遠遠不止富麗堂皇,更多的是那隱藏在金燦燦的名利下的一股子莫大的悲哀。

曼璐這女子,便正是如此。起初我對她頗感同情與崇敬,為了家庭,才做了舞女,放棄了尊嚴,嬌豔做作,只為討那千萬男人歡心,撈了他們鈔票好維持全家生濟,她為全家付出太多,最終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我的確欣賞曼楨的高雅天真自尊自愛,也為曼璐的擦脂抹粉,瘋瘋顛顛的行為感到不適,但一開始我始終覺得她雖會與鴻才撕打,會豔妝濃抹企圖遮掩漸蒼老的容顏,卻仍是美麗而偉大的,她寧願付出自己的幸福,來換取全家的幸福,那時,曼楨世鈞甚至還不及她給我的印象深刻。

但當她嫁進了鴻才家,在華麗的房子裡,獨自忍受病痛,沒有丈夫的疼愛,甚至還要拖著病體與醉酒的丈夫撕打吵鬧一番,這日子裡滿滿地儘量悲涼,雖有再多的財產名利,生活卻徒有止不盡的空虛,甚至受盡了侮辱,又同謀害慘自己的親生妹妹,也難怪最終年紀尚輕便鬱鬱而終,雖然越到後來,越厭惡她,最終她死去了,也隱隱地有些同情這女子了,她也曾有過青春,有過豫瑾,但最後卻成了淒涼虛弱狠毒的女人,以病死退出了舞臺。

仔細回味,彷彿結婚什麼的也不再重要了,曼楨把事實告訴世鈞,雖然回不去了,其實說不定也是可以回去的,但這樣便夠了,不需再結婚,在一起白頭偕老,那個時刻,只要說出這經歷,解開了心結,便知足了,將一輩子戀著對方,再沒有遺憾,曼楨曾想著出去以後一定要把這一切都告訴世鈞,可真正面對面坐著,訴說了,卻彷彿在說一件很遠很遠的別人的事,平靜得讓人心疼,世鈞知道了這一切,就足矣。

這樣的結局,的確摻著絲絲的苦意,但更多的讓人回味,讓人留戀這份感覺,或者說,正是這絲絲苦意,讓人不禁含淚微笑,享受著苦盡後的澀澀的甜意。

在都市中,豪宅裡,卻住著無人理解的悲傷孤獨的人,人前像小丑強裝歡笑,背地裡暗自撫弄傷痕累累的心。

半生緣,僅僅只半生而已,緣份至半生便已盡矣……

半生緣,卻又遠未至“半生”,以為經歷了大半人生,卻只是匆匆幾年光景……

半生緣讀書心得 篇6

捧起張愛玲的《半生緣》,總有淡淡的感傷,也總想起那句“有些人錯過了便是一輩子”。那個封建得荒謬的時代,把人禁錮得身不由己,愛情更顯得蒼白無力,幸福彷彿就近在咫尺,卻又只能無奈地看著它漸漸遠去。

於千萬人中我遇見了你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他們因緣際會地相識了,一起上班一起吃飯。世鈞為曼楨清新脫俗的氣質所深深吸引,為她堅強挑起家庭的重擔而感動而心疼。言語之間,他們情投意合;眉宇之間,他們已漸漸認定彼此。就這麼任愛情之火愈燒愈烈,未來雖然還需努力,但卻可以嗅到滿滿幸福的甜蜜芬芳。世鈞因家庭輾轉於上海與南京,曼楨的牽掛也從未停止過,她相信他會帶給她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所以曼楨寫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年輕時什麼都是美好的,什麼都有個盼頭,所以他們相信天長地久,徜徉於對未來的憧憬裡,卻不知道殘酷的命運正一步步逼近,也不知道緣分也有半份的。

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曼楨徘徊於生死邊緣,殘喘於姐姐姐夫的迫害之下,世鈞是她唯一生的希望。想到哪一天會再見到他,可以毫不保留向他傾訴她所受的苦,這時的她早已淚流成河。當她重獲自由,卻不知外面已換了一個世界,日思夜想的世鈞也已為人夫。她像命運的玩具一樣,在宿命面前只得低頭認輸,把眼淚留給夜深人靜的自己。最終卻為了孩子,抱著“自殺”的心情,嫁給祝鴻才,行屍走肉地活著。

苦悶的生活她用沉默來應對,唯有想到世鈞,想到年少輕狂的愛情,她才會痴痴地一笑。雖然這份來不及開花的愛情不明不白地逝去了,但她最溫柔的心底永遠裝著世鈞。因為“那樣的戀愛大概一個人一輩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許一輩子有一回也就夠了”。

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十八年後,他們像老朋友一樣再次相遇,聲音卻顫抖得說不出話來。看著歲月在彼此臉上留下的痕跡,心裡有說不出的悵然,心碎和難過也不過如此。十八年,人這一輩子有幾個十八年呢,歲月悠悠,愛情被世俗蹂躪得遍體鱗傷,轉眼之間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剩下的只是一把辛酸淚。即使相遇的場景在夢中已演繹了千遍萬遍,縱然有滿腹的千言萬語,曼楨只能故作平靜地說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而世鈞也只能默默的說“我只要你幸福”。十幾年恍如隔世,有再多的眷戀這時也成了不合時宜。愛情從來只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遇見對的人才能開花結果,命運給他們開了個巨大的玩笑,讓人啼笑皆非的玩笑,可是他們都是無能為力的,只能用回憶祭奠死去的愛情。

隔著悠悠歲月,想想這半生緣,一半用來回憶,一半用來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而我也惘然了,因為愛情的列車一去不復返……

半生緣讀書心得 篇7

張愛玲的《半生緣》寫得特別好,我認為這部長篇小說好在:

一、故事曲折,層層設下懸念,吸引讀者讀下去。

二、對於人物的動作、性格特點、周圍環境、場景描寫得特別深刻、細膩,很有意境。

三、我認為本篇小說好,最大特點在於對人物的心理描寫非常成功,能充分反映一些人的性格特點。

《半生緣》主要講述的是曼楨和世鈞從認識到分手的十四年間所發生的一切故事。最初世鈞和許叔惠是好朋友,曼楨和叔惠同事,他們三人經常在一起談笑,吃午飯。交往了一段時間後,曼楨將自己的情況說給了世鈞聽:為了照顧家裡的祖母、母親和弟弟妹妹們,姐姐曼璐出去做了舞女。這些不願意讓人知道的家庭隱私卻對世鈞講了,後來他們成了戀人。曼楨是一個表面上比較柔弱可是內心卻又是非常堅強的女人。

貧困的生活環境把她磨練得有些倔強,又有些執著。當姐姐曼璐出嫁後,她主動擔起了照顧一家老老小小的重任,這時讓我們對曼楨肅然起敬,為她的堅強和無私!每天忙忙碌碌,但曼楨又是充實的,因為有世鈞的陪伴。她與世鈞平淡而又真實的愛著。說她們平淡,我感覺她們雖然沒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通過幾件小事卻足以證明他們的愛情。例如:世鈞冒雨去野外找曼楨的紅手套;世鈞為曼楨買的不是非常昂貴的戒指,但卻是世鈞用自己的錢給曼楨買的。還有每週末不長時間的相聚。當出嫁的曼璐在祝鴻才跟前漸漸地失寵,為了死死地將祝鴻才拉在自己的身連,她竟然起了私心,採取了卑鄙的手段設下了陷阱,促成了祝鴻才對自己親生妹妹曼楨實施了強暴。

(我認為張豫謹對她妹妹曼楨欽佩,而對於她的冷淡,她遷怒於妹妹身上,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她想要拴住祝鴻才這個人。想法實在是荒唐可笑)隨後曼璐成為主謀對曼楨實施長達9個多月的囚禁,直至曼楨的這次遭強暴竟懷孕生下孩子後,曼楨在病房在病友的幫助下逃離出祝家這個火坑,但這一段悲慘遭遇卻永久地留在了她的記憶深處。她一直在心裡呼喚世鈞,她從醫院出來後的每一件事情是給世鈞寫信,派人去叔惠家送信。陰錯陽差,世鈞這次住在舅舅家,不在叔惠家;而她的信被世鈞母親給私自扣留。當時如果沒有這些插曲,她們有可能見面的,如果世鈞不計較太多,他依然愛曼楨的話,她們也許會走到一起的,因為那時侯世鈞還沒有和那個他不愛,對方也不愛他的人------翠芝結婚。

但是,世鈞的性格會衝破重重阻力,包括曼璐曾經是舞女,這時候曼楨已經和祝鴻才生了一個小孩,世鈞和曼楨結合嗎?)她逃離出來後四處工作,居無定所。當她從叔惠的口中得知,世鈞已經和石小姐結婚的訊息時,簡直覺得天地變色,她最想見到的人,當初深愛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經結婚了。她遠離了一切,她簡單地生活著。母親來找她回去嫁給祝鴻才,姐姐也來找她看在孩子的面上,讓她回去。都被她冷淡地拒絕了。她後來想到弟弟剛工作,照顧不上母親,將母親對她的種種不好(曼楨在祝家被囚禁,母親被姐姐收買住,舉家搬走,音信皆無)都不計較,仍然從自己微薄收入中拿出錢不留姓名地寄給母親。足見曼楨的大度和對親人的責任感。

本以為曼楨靜靜地生活下去,但作為母親的他,為了自己的親骨肉,為了孩子,她毅然選擇了回到自己的仇人,自己深惡痛疾的祝鴻才身邊,過上並不幸福的生活。(當時也許是她做了惡夢,招弟的死,自己兒子的病,都給了她相當大的觸動,為了留下兒子的生命,為了讓兒子少受委屈,她做出了具大的犧牲。究竟是不是世鈞結婚的訊息對於她此次的選擇也是一很重要的原因呢?以前在她的心目中,對世鈞有一份寄託,有一份希望,但一切都成幻想,她對什麼都沒有信心,但她對自己的孩子卻實在放不下,她選擇了犧牲自己。)她的內心除了兒子,什麼都不再有。

而世鈞則是兩次到祝找曼楨,都無準確結果,受了曼璐的誤導,單純地以為曼楨真的變心和張豫瑾結婚後就走了。也難怪世鈞相信這樣的說法,誰又能想得到一個親生的姐姐對妹妹施了惡毒的手段,而後又編謊言讓世鈞相信是曼楨變心。這其中比較曲折,比較有說服力的就是傭人阿寶為了討好曼璐,將曼楨託她給曼楨家人送信,曼楨實在拿不出什麼,將世鈞送給她的戒指作為抵押給了阿寶。這個戒指轉手阿寶送給了曼璐,曼璐給了阿寶一大筆錢。曼璐將戒指給了世鈞,又說了一些話,把過錯都歸在曼楨的“變心”上。

叔惠與翠芝之間,也本是感情極深的。但當初由於翠芝是富人家的闊小姐,而叔惠又有了自卑,識趣地沒有和翠芝戀愛。初次去南京,他們玩到很晚,翠芝給叔惠寫信,寫到與一鵬辭婚,還有翠芝婚禮上,叔惠喝多了酒拉著翠芝的手不放,後叔惠賭氣出國(算不算是叔惠由於沒有和翠芝戀愛,結合,而賭氣出國的?)出國多年後回國,偏巧世鈞身體不適,由翠芝單獨陪叔惠出去吃飯,翠芝在叔惠面前落淚;後來在世鈞見到曼楨的那天晚上,叔惠向翠芝講了他的結婚和離婚;他結婚晚,以前當然也有過豔遇,不過生來也還是對翠芝最有知己之感,也憧憬得最久。翠芝對叔惠詳的:“我想你不久就什再結婚的。”叔惠的:“我給你害的,彷彿這輩子只好吃這碗飯了,除非真是老得沒人要。”在一片笑聲中,翠芝卻感到一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說翠芝感到一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是不是因為叔惠對她說叔惠是讓翠芝給害的?

張豫瑾與曼璐的戀愛。豫瑾與曼璐進行了幾年純真的戀愛,當時為了家庭的原因,她為了照顧家裡的老老小小,曼璐這個人由單純的少女淪落為紅塵女子,而又成為了惡毒的婦人,上演了一場家庭悲劇,她是幕後導演,她的自私和狹隘毒害了曼楨的一生,一生終不得輕鬆。其實曼楨被困在祝家,時間也不是很短,在那個封閉的房間,曼楨一個人孤孤零零,曼璐卻派傭人們嚴加看視,生怕曼楨逃跑,曼楨為了出去能夠見到世鈞,有這個堅強的信念在支援著她,她在祝家慘淡地生活著,曼璐終將不得好下場,過早離開了人世。曼璐的變化,也是當時社會原因所造成的,用曼楨和世鈞爭執時的話說:“她沒有錯,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得她這樣的。”

小說寫法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如果曼楨周圍的同事不僅僅是叔惠和世鈞,性格有些懦弱的世鈞雖然喜歡曼楨,如果不是曼楨對他表示主動熱情,他能夠鼓足勇氣,去大膽地追求曼楨嗎?我感覺世鈞性格中有些唯唯諾諾,比如他家裡父母不想讓他與曼楨交往,他對曼璐就是曼楨的姐姐,卻有意思隱瞞,並且讓曼楨家搬家,暫不與姐姐來往,說明他還是比較在意家裡人的看法;當世鈞父親去世後,家裡和姨太太那邊分家產的時候,他也不強爭。這些性格特點,我認為與他的家庭出身有極大的關係,他的父親和母親感情那麼不好,父親長年在姨太太那邊,他母親孤獨、壓抑的性格也在影響著他,形成了他後來的性格。

雖然叔惠能說會道,人很活潑,但他也有自己的自卑之處。如果翠芝不是出身優越,叔惠也許不會有什麼顧慮,會和翠芝走到一起。

故事的巧妙在於曼楨遭遇不幸,恰巧懷孕的事情。憑她的剛烈的性格,她寧願死在祝家,也不會屈從於祝鴻才的。如果沒有懷孕這件事情,還不知道曼楨要等多久才能見到、聽到外面所發生的一切。(包括世鈞的結婚、叔惠的出國、母親攜帶一家搬走)。

曼楨不幸發生時間恰是豫瑾結婚的頭天夜裡,所以後來世鈞聽說張豫瑾結婚,太太是上海人,結婚後就回了六安,恰巧世鈞聽了曼璐和顧太太也是這樣說的,他就對曼楨對他的“變心”也就沒有了懷疑,這些都很巧妙,這些事情連起來,又非常符合事實。所以說張愛玲的這篇長篇小說構思很好,為讀者設下懸念。

祝鴻才的性格:與曼璐結婚前,雖然在鄉下有老婆,冒著犯重婚罪的危險與曼璐結婚。起初曼璐還能拿得住他的脾氣,後來隨著生意做得好,發了財,便不把曼璐放在眼裡。不經常回家,即使回家,說起話來也是惡言惡語,連他的孩子叫了曼璐:“媽,媽媽”時他都要插上難聽的話來侮辱曼璐:“他媽的什麼東西,你管她叫媽!她也配?”在與曼璐結婚前以至結婚後一直對曼楨欽佩不已,只是曼楨沒有過多理會他,使得他非常失望。當曼璐受了母親的話的影響,以及她聽到了豫瑾對妹妹熱情,對自己卻是那麼冷漠的時候,嫉妒和自私心理表現出來,用生病假意把曼楨騙來晚上陪她,夜半讓祝鴻才的魔爪伸向了曼楨,當時祝鴻才面對曼楨的抵抗,簡直用了好大的力氣,要置曼楨於死地一樣,真是殘忍至極!當他對自己“犯的錯”感到後怕的時候,曼璐給他出了好主意的時候,他那笑容,彷彿讓讀者看到了他那奸笑,令人作嘔的笑容。而當曼楨在醫院住院,他和曼璐去醫院看曼楨的時候,手裡拿著一把花,露出很侷促的樣子。一會兒又是嫌房間不好,看到孩子又是喜歡得不得了;曼楨去看望生病的孩子時候,正好是招弟死了埋葬的當天,首先從外表上就看到他貧困潦倒的樣子,他所表現出來的侷促不安的態度,以及他對曼璐在世時候沒有好好對待曼璐而深感歉疚的樣子。當曼楨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為了照顧自己的孩子,他選擇與祝鴻才結婚,婚後,祝鴻才對她的態度,以及拿孩子出氣的種種表現;當他帶何太太及何太太的孩子去看病恰巧與曼楨相遇,所表現出來的心虛的樣子。讓我們不能不痛恨祝鴻才的狠毒、自私冷漠、勢利、虛偽。

曼楨媽顧太太的性格:前半部分寫顧太太與老太太相依為命,寫得比較細緻,也比較貼近生活。但當曼璐結婚後,曼璐總是要偷摸給媽媽錢,這時候顧太太接,但回去卻不敢告訴曼楨,這些曼楨心裡都是清楚的,反覆叮囑顧太太不要接曼璐的錢,說明曼楨非常有志氣的。當曼楨慘遭遇強暴後,曼璐想出一大堆理由來說服顧太太,給了顧太太一大筆錢,還說等大弟弟畢業,也別忙著叫他去找事,讓他多念兩年書,趕明兒讓鴻才送他出洋留學還說今後讓顧太太和她一起過,享享福,也為弟弟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前景。顧太太接了曼璐的錢回去的時候恰巧世鈞來找曼楨,如果顧太太這時候把實際情況告訴給世鈞,曼楨就不會在那裡受那許多苦和罪。顧太太半天也開不開門,她觸到了曼璐給的一大疊鈔票,厚墩墩的一大疊,錢這東西,的確是有一種微妙的力量,她這時候就覺得如果告訴世鈞真-相,又對不起曼璐。後來還是世鈞幫助她把門開啟。她這時候沒有說出真話,卻說謊稱曼楨病了,並且也沒有告訴世鈞祝家的地址。(當世鈞尋著找到祝家的時候,卻被告知:“顧小姐不在此。”當世鈞要見曼璐,男僕卻以:“太太不舒服,躺著呢。”回絕了世鈞。)耽誤了世鈞對曼楨的救助。給世鈞徒增誤導。在後來的日子裡,她一家老小舉家搬出上海。她的二女兒被困在祝家,她的良心會得安寧嗎?她會如何對自己的行為作解釋呢?曼楨在曼璐出嫁後不辭辛苦地為撐起這個家而到處奔波,難道顧太太忘記了嗎?難道她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家庭貧窮、孩子們上學需要錢嗎?或許在她那個年代的老人心目當中受“家醜不可外揚”思想束縛嚴重,生怕會驚動其他人的原因嗎?我感覺顧太太的良知似乎泯滅,做母親的明知曼楨的處境不好,如在火坑之中,卻坐視不管,讓人讀了深感憤慨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