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學生的精神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25W

學生的精神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

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是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也伴隨著精神文明的提升,精神文明是學生素質提高的一項重要部分,精神文明會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學習生活,人生價值觀的初步培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學生的精神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依賴於每個公民精神世界的提高,比如,農場管理人員可以對航天事業感興趣,駕駛員可以閱讀關於法學的知識。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因此在孩童階段探尋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儘可能深入地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像屋簷水一樣,一點一滴,滴穿階前石,點滴的創造故不如整體的創造,但不可輕視點滴的創造而不為,呆望著大創造從天而降。”老師的職責就是要對每一個學生都付出真誠的情感和尊重,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從他們的一舉一動去了解他們,關心他們,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心在與他們一起跳動。

一、首先通過了解和研究學生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

通過了解和研究學生學生個體和學生集體兩個方面。一個學生的成長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班主任只有全面瞭解學生的過去和現在,瞭解他們的家庭、成長環境,研究他們的心理,個性特徵及其形式原因,才能很好地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瞭解和研究學生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

1、基本情況:包括學生姓名、身體狀況(應該特別關注有殘疾的學生,這類學生容易遊離於集體之外)。

2、學習情況:包括學習基礎(入學時文化課成績和現有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

3、人際關係:包括師生關係、同學和朋友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等。

4、歷史狀況:包括學習經歷、獎懲、個人重大事件等。

5、成長環境:包括學生的交友情況、經常涉足的場所等。

6、家庭情況:父母親職業、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是否健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態度、教育方法、對子女的願望以及家庭中重要的社會關係等。

7、適應狀況:學生從普通國中進入職業學校有一個適應期,而我們只有抓好了入學關鍵期的教育和管理,才能為今後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適應狀況包括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關係適應,尤其是心理適應。

8、發展需要:需要是人們各種行動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人一切行為的原動力。所以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一定要從瞭解學生入手。在以外的班主任工作中,常常忽視對學生個體的瞭解和研究,所以感覺跟學生溝通很難,總是無法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學生有話不敢和班主任交心去說,就無法正確把握他們的動態。

二、在班主任工作的實施過程中融入情感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博愛是散佈在班級之池中的水,滋潤著每個學生的心靈。教育以情感教育為前提是一條基本的教育原則,也是每位班主任應該貫穿的準則,同樣也是走進學生精神世界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教育以對學生的熱愛為出發點,也是走進學生精神世界的出發點,離開情感,走進學生精神世界也就無從說起。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情感教育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作用,班主任適時地運用這一感染媒介班主任很容易跟學生溝通,很容易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如果在和學生交談的過程中一味地闡述道理,而忽略情感的溝通,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就會對班主任產生厭煩情緒,也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之,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感情的融入,對於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哪怕只有小小的進步,也要激勵、表揚。也許一次小小的表揚,學生會深受感動,在學習上也找到新的支點,重新樹立信心,也許就因為親切的笑容,真誠的眼神,鼓勵的話語,學生就會重新找到自我。這樣就能凝聚每一個學生的心。在他們的心目中樹立起較高的威性,更容易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教育過程中的情感融入,能使學生獲益匪淺。它如一縷春風,能重新揚起學生信心的風帆,它是一泓清泉,能滋潤學生自卑的心靈,它是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精神世界的大門。

我把心交給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也讓我走進了他的精神世界,他們在時時刻刻感受到我對他們關愛的同時,也自覺地對班級產生髮自內心的熱愛加關心,他們便會自覺地以主人翁意識愉快和睦地相處,情緒飽滿地學習和生活,從而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良好的班風。正如東方詩聖泰戈爾說過“不是棒木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在教師煦煦春風般的關愛下,在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充分了解下,這些學生也一定會成就他們完美的人生。

學生的精神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

“無論多麼寡言、靦腆和平庸的學生,在心靈深處都珍藏著為人民利益而英勇獻身的願望。”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創造良好環境,愛護、培育這種願望,並使之早日化為行動。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的精神世界》一書中的一個基本觀點。

教師應該怎樣看待學生?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嚴肅課題。書中指出,教師不僅應該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醫生,更應成為人際關係的藝術家,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因此,教師就必須研究分析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入情入理地進行啟發、誘導和轉化工作,使他們生來就有的“一顆能生長出個人愛好和能力的茁壯幼芽的種子”開花、結果。這一切的前提應是,對待他們要象對待公民和同志那樣,瞭解、尊重他們享受快樂的權利和所應履行的義務。

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的教師中,還有相當一些人受某些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維護“師承”的訓條,無視當代青少年的特點和要求,傷害他們的自尊,抹殺他們的特長,摧殘他們的個性,這就很可能會貽誤他們的將來。諷刺挖苦學生,動輒轟出教室,以“解氣”為目的而向家長告狀,體罰、變相體罰,不乏其例。在教學上,搞疲勞或轟炸戰術,更是大有人在。學生以學習為痛苦,由此造成厭惡學習甚至厭惡生活的心理。凡此種種,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生在學校要過上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可我們的調查表明,多數學生認為學校生活是單調枯燥的。這與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係極大。”教師的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於發展的陽光“。我體會這裡所說的“人格”,包括教師的德才學識以及意志、性格、興趣、情感等。教師行為可以使他們產生感應,從而影響他們的全部智力生活和全面發展的程序。

因此,讀了此書後我感到,當務之急是端正教師的學生觀、人才觀,提高教師的思想境界。

第一步要倡導教師熱愛學生。學生渴求“理解”,我們就要用理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當中存在的一些現象,例如三毛熱、瓊瑤熱、辯論熱和所謂的早戀,學生希望“愛護”,我們就要從愛護方面出發,正確對待他們的弱點,如幼稚、冷熱病、耍小聰明等。只有尊重信任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資格。

進一步就是實施“蘇步青效應”。蘇先生認為,不是“名師出高徒”,而是“高徒捧名師”。科學史證明,學生超過自己的老師是一條規律。早在“五四”運動時期,魯迅先生就指出:“只要思想未遭禁錮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陶行知的箴言今人譽醉:“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不想讓學生超過自己的,就不是好教師”!試想,如青出於藍而不能勝於藍,或不願意讓“青”勝於“藍”,那我們還有什麼指望?

教師怎樣使自己具有博大寬容的胸懷呢?讀一讀《學生的精神世界》,或許不無裨益。

學生的精神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3

民國怪傑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提出中國的家族等同於教會。理解這一點,首先要看辜鴻銘對教會功能的論述:“在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裡,教會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教導信仰,這就是我曾向你們說明過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謊’、‘你不可偷竊’之類的教條,而是靈感,一種讓人們服從那些準則的強烈情感。

因此,教會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激發靈感,激發人們成為有道德的人;事實上就是激發並且點燃人們服從道德的強烈情感。”(《中國人的精神》,上海三聯書店20__年,第38頁)以筆者個人在家族這個組織中的見聞來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確實瞭如同教會。筆者姓林,筆者的家鄉福建泉州是一個家族文化遺留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譜。筆者翻閱家譜時,發現家譜上記載了大量祖先的光輝事蹟,比如記載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個支系)的來源是這樣的:商朝時期的比干是紂王的叔叔,因忠諫被紂王殺害,當時比干的正妃陳氏已有身孕,害怕紂王傷害腹中嬰孩,於是帶著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後來在長林(今河南淇縣西南)石室產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後,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遺孤,因泉生於長林石室,故賜姓林,改名堅。此外,家譜中還詳細列有從比干到當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孫的名字,其中有的人還有簡要的介紹——一般是這個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裡供奉著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懸掛著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為在世人立的),常見的比如有“進士”“舉人”匾,這是表明這個家族曾經出過進士和舉人。對家譜和祠堂介紹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或許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已經明白了家族為什麼和教會是等同了:家譜裡面記載的大量祖先的光輝事蹟和祠堂裡懸掛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額,正可以“激發並且點燃人們服從道德的強烈情感”,這種“強烈的情感”源於家譜和這些匾額告訴人們說:“你們的血統是高貴的,你們的所作所為要對得起你們的身份,你們不能讓祖先蒙羞。”

——某個意義上說,家譜等同於宗教經典,而祠堂等同於教堂——人們會在祠堂裡祭祀祖先,遇到困難時也會乞求祖先的幫助,因為人們相信祖先已經成了神一樣的存在,這很像基督徒乞求上帝的庇佑。到此,我想我已經把教會與家族在某種意義上的等同說清楚了。

學生的精神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4

《我的精神家園》一書話題大多涉及文化狀態與知識分子命運。有人曾這樣說過:“《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充滿睿智的詩意的世界,一個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園,是使人憂傷的幽默。”讀完全書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識分子的不幸這一部分內容。我從中得到了這樣一個感悟:不斷地學習和追求,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書中寫道:“什麼是知識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會環境更有利於一個人實現理想和目標。同時,我認為雖然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是十分重要,但並不起絕對作用。我堅信個人的努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和追求,才能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價值。不斷地學習和追求,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我們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軟弱的去承受,他卻對平庸的生活有一種狂怒,發誓要從上面飛騰過去並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這樣做了;我們大多趨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對,他卻逆流而上,選擇嚴肅寫作,而且直言不諱,視批評文化、社會、藝術為自己的責任;我們大多呆板或以肉麻當有趣,要麼惟恐自己不"貧"、不"痞",他卻在智慧和愛中創造出了一種了不起的有趣,而且顯示了智慧和愛中本應具有但卻被我們遺忘了很久的一種屬性,那就是高貴;我們大多具有一種狡猾的聰明,他的聰明卻是建立在科學的自由、平等和誠實的基礎上,"真理堅硬無比",我覺得這種聰明很可愛,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許我們心存嚮往而自己卻做不到。

在現實社會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們往往會摔跟斗。但是,命運就在我們的手中。作為知識分子的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要不斷地學習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從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實,不斷地學習和追求,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學生的精神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5

讀完了辜老先生的兩冊《中國人的精神》 以後深有感觸。讀到精彩之處 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暢快。讀到晦澀之處會反覆揣摩,反覆掂量,讀到精髓之處會理清思路、比較我的想法與他有何異同,有時候,會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意見,有時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沒有這麼認真的讀一本書了,感謝黨校培訓推薦的書目。雖然前前後後用零碎的時間讀了很久才讀完,但是真的很有啟發,也學到了許多偉大的思想跟一位師兄說我想沉下心來讀書了。用我剩下的大學時間做真正有意義的事,也許這也是辜老先生帶給我的吧。今天看到有同學拿著書從圖書館出來一副沉浸其中的樣子,突然覺得這樣做學問,才是我向往的。不過,誰又能知道呢,年輕又膚淺的我,想法時時會變吧。但是最近常常想起小時候讀書時那如飢似渴的感覺,長大後被各種世俗的事情衝昏了頭腦,都忘記要好好讀書了。

下面想以摘錄書中的句子為開場白開始我的讀後感

看這本書看到現在,有一段話始終是我的最愛,每每讀到心中都十分感動:

“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醜陋,但醜陋中沒有醜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並無好鬥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愚蠢,但愚蠢中並無荒謬。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並無陰險。”

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這番話的,在有人看來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有人看來是真實的寫照,在有人看來是為了激勵國民宣揚我國,在我看來,是老先生自身一種骨氣的寫照。從旁人對他的描述中可以發現,辜老先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怪人,他在中國的牛津運動中搖旗吶喊,保護中國千年的文化不被康有為等人毀掉,而與他一起的那些翰林院的學士們則被現在的歷史書稱為迂腐的保守派保皇派,儘管他們的目光確實有所狹隘,但是我們誰又能確切地說康有為等人是成熟又真心的呢?長久的處於一種說辭中的我們,殊不知辜老先生為了真正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痛心疾首,為世人,尤其是他所說的暴民,對君主的誤解和反對是多麼的憤怒。我常想,也許我們從來沒有從光緒或者慈禧的角度想過他們的處境,在國家的生死存亡之際,一人或兩人的力量能有多大,能將運轉了幾千年的封建機器重新翻新使之再次煥發生機呢?也許,是眾多人的庸庸碌碌導致了歷史的悲劇,而這一條鏈條上最關鍵最扎眼的是位於最頂層的皇室罷了。

回到剛才的話題,即辜老先生的骨氣和氣節。從整篇文章中流露出來的中國人的精神其實有一大部分是老先生的真實寫照。清高或者說驕傲,其驕傲程度不亞於現在歐洲人輕視外來人種的程度,這與歷史書中講的中國人自奉為天朝上國有很大相似之處。但是,如果他以相應的禮節被尊重,他並不介意客人說一些他不贊同的觀點,他的驕傲還體現在民族氣節上,他說:“他們(外國人)以為他們只消招招手,我們就得來。”但是不得到尊重,他絕對不會低頭;守舊或者不隨波逐流,他一直留著長辮子,他說那是一個標記,是中華末了的一個代表;自戀或者自負,他熟練運用英文德文等,瞭解各國的哲學,嘲笑美國是一個沒有哲學的國家,他有廣博的學問卻沒有聰慧的學生來求知,他滿懷抱負,但始終覺得沒有得到重用。英國小說家毛姆在拜訪他的時候,細緻的描繪了他的容貌、言行,現引用辜老先生贈與毛姆的一首小詩:

你不愛我時:聲音甜甜,煙波含笑,素手纖纖; 待你愛上我時:聲音卻變得悽楚了,滿眼是淚,睹目痛惜。

傷心啊,傷心之愛使你不可愛。我渴望歲月飛逝,那你就會失去明亮的雙眸,桃色的膚肌,和你青春所有灼眼的神氣。

到那時我依舊愛你,你才會珍惜我的痴情。令人羨慕的年華轉瞬不在,你已然失去了明亮的雙眸,桃色的膚肌,和你青春全部誘人的神采。

唉,我不愛你了,即便你上心我也無心再愛。

辜老先生受德國影響較重,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現歌德的話語,在他關於中國不需要宗教的闡述中,講到歌德的話:誰有科學與藝術,就也有了宗教。誰兩樣都沒有,就須有宗教。哈,這是多麼大的諷刺。一部分傳教士們自以為是的闖進我們神聖的國度,口口聲聲說要給我們信仰,殊不知這種文化侵略對我們千年來的孔孟文化是沒有任何撼動的力量的;現在有些新中國人民睜著大眼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缺少宗教,那我請問你們學過的論語、三字經不是給了你們做人最基本的規則了嗎?你們的父母不是一直在給你們最基本的供養和關愛嗎?你們還需要什麼宗教和信仰?!沒有宗教我活得很好,我週末有一個上午的時間可以休息或跟家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比快樂的過一生更重要呢?有人說犯罪是因為缺乏信仰,有人說自殺率升高是因為缺乏信仰,有人說人在無助時需要信仰,我說,放屁。

我想,關於辜老先生對於應保留君主制的觀點,我不能苟同,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也是一家之言,對於辜老先生關於慈禧的觀點我也是當做補充歷史知識,但是對於他對宗教的看法,他對於中華民族深邃精神的理解和強烈維護,我是深深的贊同和感動。其實從理想的層面上說,傳教士和警察都是沒有必要存在的人類社會的產物。

學生的精神世界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6

再一次讀。覺得《我的精神家園》是一本雜文集。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風格卻又是黑色幽默的,讓人一邊笑一邊思考,這並不代表拋棄了嚴肅,話題是嚴肅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敘述而已。王小波說過,他喜歡有趣的東西,所以他書中的人物始終都是笑著的,這是一種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歡。我也喜歡。有人曾這樣說過:“《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充滿睿智的詩意的世界,一個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園,是使人憂傷的幽默。”

在《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中重點提到了男女平等,是從心裡尊重他們,而不是當成弱勢群體來進行所謂的關懷照顧,現在我國的男女平等雖然進步了很多,但還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認,這一點西方國家比我們做的好。這一點在後面幾篇關於同性戀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對弱勢群體改善以前踐踏的態度,也指明瞭現在國人一種對不想看見的事物採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說出了男同性戀存在的合理性,這個群體的困擾,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個科學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調查分析這種現象。這也體現了作者堅持了科學精神,而不是情緒化的,不理智的。在《有關“給點氣氛“》《我看老三屆》《驢和人的新寓言》《愚人節有感》幾篇文章主要是呼籲大家保持理智,用一種笑話的方式來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蹟,他是真正站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觀點上的,這並不是套話,這幾篇文章裡的鬧劇讓人發笑,但當它成為現實,我們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麼可笑和悲哀。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我覺得他主要想闡述的是自重,女性穿著要大方得體,也從男女平等角度上說明了女性自重的重要性,行為舉止應與身份符合。其中也說到西方年輕的小姐鮮有化妝,因為青春靚麗,中年人化淡妝,這樣大家都漂亮。而中國年輕的女孩們化妝,而中老年人卻破罐子破摔,這樣使得差距更大。我們的民族還是應該採取些措施來組織這種馬太效應的,無論你是貧富差距,還是精神方面的。

在寫到王小波自己對小說藝術無止境的追求和探索,我最欣賞的就是他那句“用一生的時間來追求藝術。”記得他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提到過“最後我發現還是我在家裡面寫小說最適合我。”他認為真正的好小說都是精心設計的,無論怎樣去分析都是合理的。就如杜拉斯的《情人》,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無一不精。

作為一箇中國人,愛黨愛國愛人民。當今社會中,我們的國家經濟是發展了,可是精神上呢,是貧瘠的,很多人卻不願意面對現實,是的,社會存在決定的,如果我們都想改變的話,也不是多麼難的事吧!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句話,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