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精選16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94K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1

好的教育書,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靜悄悄的革命》正是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精選5篇,歡迎借鑑!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精選16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精選一

學校推薦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樣一本書,我在空餘時間試著跟隨著佐藤學先生對教育研究的腳步,讀了走進校園裡的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此書分了四個章節:1、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2、改變教學 ——學校改變3、設計課程4、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麼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裡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開啟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傾聽比發言更重要。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沒有去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有時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並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於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於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

我感到要想進行教育教學的革命,必須從骨子裡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敢於在實踐中嘗試,善於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新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2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指尖輕撫書頁,靜心品讀,感受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群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幾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 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裡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裡構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著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覺的尊重,得到承認。”大家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悅的,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潤澤的教室裡,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裡,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裡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著這裡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著,都滋滋潤潤地成長著。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靜與活力同在的課堂

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並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彙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絡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穫。

三、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資訊,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學中,卻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發言,或者希望學生的發言能夠順著自己的教學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斷,尤其是公開課更是如此。學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點頭,我又怎能肯定學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瞭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呢?當看課領導和教師跟我探討的時候我經常會說:“上課的時候,我經常想著,接著該怎麼辦,下一步該輪到哪個環節,所以有時會忽略學生的發言。”是的,作為教師,我們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了趕教學進度,完成制訂好的教學內容而不能兼顧學生的發言。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裡,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這樣,課堂中學生“發言和發言之間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聯絡才能產生出來”。

四、心之嚮往

曾幾何,我夢想著自己的課堂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快樂園地,學生能全員參與,全心投入,收穫知識,增長能力,但理想與現實似乎總隔著千山萬水。課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長袖善舞,總有部分學生目光渙散,無動於衷。書中佐藤學先生也提到這種現象,他認為這樣現象的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們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創設“以學生的認知興趣和需要為基礎的學的課程”,創設以“主題-探求-表現”為單位的“登山型”的課程。書中列舉一些日本學校所進行綜合學習的課程的實踐,像“尋找大澱最漂亮的地方”、“瞭解羊棲菜”“海洋中的生命……”學生們興趣高昂,連老師都很“愉快”!在這樣的主題探索中,學生學習到了“學習”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應該是我們孜孜以求的,需要我們去為之奮鬥的,當然也是我們目前難以企及的。但《靜悄悄的革命》已悄然為我們點燃了理想之燈,探索的道路上我們且行之。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3

佐藤學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在手已經幾個月了,上學期教師主題交流會上聆聽了幾位教師代表交流的讀後感,心中深感慚愧。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已然成為一個“後進分子”。我在讀,我在用心地讀,只是沒有想那麼深。寒假裡又讀了此書,我在書上做了批註,並對我的教學狀況作了反思。佐藤學先生提出的主旨鮮明的教育理念,生動形象的比喻,給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讀這本書,恐怕大多數老師會對“傾聽”這兩個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學先生通過例項說明了“在教室裡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而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卻是多多發言,我們以為孩子不發言是因為膽小,一味地鼓勵孩子要勇敢,大膽發言,卻忽略了對他們“聽”的能力的培養。這一學年,我教一年級。一年級的孩子,喜歡發言,但缺乏聽的習慣。我會引導他們要學會聽別人的發言,瞭解別人的想法,從而正確評價別人的思路。如佐藤學先生所說:在教室裡,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傾聽,不僅僅是學生聽教師、學生聽學生,對於教師來說,傾聽學生的發言十分重要。佐藤學先生把傾聽學生的發言比作和學生在玩棒球投球練習,我想,教師,就是一個捕手。一個用心的“捕手”,無論學生投過來的是“好球”還是“差球”,都應能準確地接住。這樣,學生才會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和投球的快感,才會繼續投出越來越多的好球。如果我們讓學生投出的球一個又一個地掉落在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撿,久而久之,學生還是喜歡投球嗎?棒球投球式的傾聽,是多麼形象的比喻啊!在我們的課堂上,被我們棄之不接的“球”還少嗎?我捫心自問:我每天準確接住學生投來的球了嗎?還是在按自己的計劃上課?每次聽年輕教師的課,我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生成了這麼好的教學資源,為何棄之不用?年輕教師常會這樣回答:我怕擾亂我的教學思路;我沒聽清;我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這說明我們還不擅長接球。佐藤學先生這樣告誡我們:不擅長接球的老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作為教師,我們都應努力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個細緻的“裁縫”

“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的從個體發出,又迴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應對學生個體出發又迴歸到學生個體上去。”美國教師稱之為“tailoring”,意思是服裝的裁剪製作。也就是說想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程。“量體裁衣”的理念,實際上就是我國的“因材施教”。不過,佐藤學先生認為:在學生做作業的這一時間裡,教師集中精力去“量體裁衣”是更重要的。這一點我感受頗深。

每個班都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我也常常會在學生做作業時去“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我常常會呈現收集到的錯例,一一呈現,引發爭辯,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讓學生了解錯誤的原因,收穫正確的思路。但是,我不是個細緻的“裁縫”,我有“量體裁衣”的意識,卻又常常會用統一的“尺寸”來要求學生。看到作業進度未跟上大部隊節奏的我會著急,看到學生不可思議的錯誤我會生氣,我常常就“巡視”而“巡視”,沒能給那些不能達到目標的學生提供具體的幫助,而是如同一個監工,不斷行使著督促、管理的“權力”。做一個細緻的“裁縫”,應當是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去“量體裁衣”的,應當是為每一個學生服務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師道尊嚴,少了點兒服務的意識。

三、做一個睿智的“指揮”

“量體裁衣”是以“學”為中心的兩種活動形式之一,另一種是“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盪回想的活動”,稱之為“交響樂團”。這又是一個多麼形象的比喻!“在教室裡,各種各樣的意見、想法相互呼應便產生了如同交響樂般的教學。”“在一個個學生的聲音相互迴響、相互烘托的‘交響樂團’中,十分關鍵的是交往展開的豐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樣。”文中提出了四種交往:單向交往、雙向交往、反向交往和異向交往。這些交往,組成了教室裡的“交響樂團”。教室裡的“交響樂團”,不可能經歷預演、排練,隨時都可能有不和諧的聲音,此時,作為“交響樂團”的指揮——教師,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裡我所說的“指揮”,並不是真正的交響樂團中的那種“一人令,眾人行”的指揮,而是一個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能敏銳判斷,及時調節,恰當引導的睿智的“指揮”。比如,當教室裡出現多種聲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教師應當有效的評價和指導;當教室裡出現冷場,眾人迷茫時,教師需要巧妙地點撥和引導;當教室裡出現別樣精彩的聲音,教師應及時抓住,引發討論,說不定就能譜寫一曲動聽的“交響樂”……“相反,如果教師對不同思路的話語不敏感,那麼教學就只可能順著教師的路數進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變得非常膚淺和單薄。”由此可見,教室裡的“交響樂團”需要一個睿智的“指揮”。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這三個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貼切。閱讀還在繼續,思考不會停止,思考之後,是靜悄悄的革命。在教室裡,但願我能做一個用心的“捕手”、細緻的“裁縫”和睿智的“指揮”。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4

在這本書中,佐藤學不僅僅把教學當作一個認知過程,也把教學當作一種情感體驗過程。我們總說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希望學生能多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佐藤學把傾聽作為課堂的基礎,認為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他認為在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變得豐富起來。

學生的發言情況是容易被觀察到的,學生是否儘可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也常常成為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與發言相比傾聽是容易被老師忽視的。關於如何傾聽,佐藤學認為教學應該伴隨著師生共同的體驗過程,教師要能夠重視學生的每一個回答,即使學生的回答不準確,也要努力地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在傾聽時不僅是聽發言的內容,而且也傾聽發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產生共感、共鳴。

在傾聽的同時,佐藤學還談到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師在對學生群體講話時,要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認為教師在聆聽發言的時候還應該調動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感情去激發學生的身體動作和情感。

我們常常責備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但佐藤學卻說,“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面對這種現象,促進課堂中思考和情感的交流是教師的責任,有的時候學生不願意參與課堂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認真傾聽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5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說,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著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著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裡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著自己該說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 ‘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說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裡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說:“現在在教室裡,讓學生位於前臺,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裡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6

大學時初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認為又是一本運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經驗總結堆疊起來的所謂暢銷書。確實,在書中佐藤學先生例了很多教育例項,然而在參加工作後,再看這些事例,它們是如此真實的,佐藤學先生提出許多關於課堂教學、關於學校教研、關於學習方式等的闡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讓我受益匪淺。

今天我選擇分享的是第三章那個的第十六節《校本課程建設》作為分享內容。選擇這一部分,也是因為自己在這段時間以來在校本書法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困惑。首先如書中所說的一些錯誤,我們也犯過。在學校教學開放日時,為了校本書法課程能有更好地展現,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進行校本書法教材的編制,顯然,教材的編訂並不是必須的。況且,當下我並不具備編訂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開課時常見到一些現象,授課教師精心準備並列印的教學設計,華麗鮮豔的板書設計,這些都不是必須的,我們做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學研究沒有針對性。認真思考,書中提出的,教學研究重點在於所參觀的課堂中有趣和困難的地方。一堂好課吸引住了我們應該是課堂中發生的實際情況,然而評課時卻常常忽略了這些真實的精彩。甚至將關注重點放在華麗的課件音效上。真誠的交流共享才是促進教研活動的好方法。

最後,佐藤學老師提出的向其他老師開發課堂進行教學研究的建議,我是十分認同的。並且我認為這是促進真誠交流不錯的方法。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7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為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裡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群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開啟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8

自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中日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值此之際中心校給每位教師贈送日本學者佐藤學的教育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懷著異樣的心情大致地閱讀了一遍,直觀地感覺在我國如今這個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的時期,這並不算是一本時髦的教育著作。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日本教育的挑戰。

佐藤學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 他“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裡觀摩,近20xx年來一直如此”, 他與校長、教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並從與校長、教師的密切接觸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有力的支撐”。他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裡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書中有很多觀點現在看來已經不算新穎與獨特,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校本課程研究,學習共同體等等,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共識。但我們要知道本書是作者20xx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說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靜悄悄”地革命著。個人認為我們現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鬧哄哄”,一夜之間“杜郎口”旋風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幾乎成了全國所有中國小校必學之地,還意外地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產業,類似的還有成都武候實驗中學等。

那麼,對我們來說,閱讀本書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佐藤學先生這種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

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這就是我們研究的難點,我們誰能夠達到 “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說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以致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發起以 “學”為中心的教學熱潮,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教師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絡’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然而,現在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洞察力與觀察力不夠,在支援學生戰勝學習上的挫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提高其思維能力等,教師的工作都沒能夠認真的展開。”教師的指導作用還沒有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其實我們課堂上的普遍情形,與日本的情況比,有過之而不及。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裡說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說了下,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也許其表達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語無倫次。

的確,有時候費半天功夫,仍是啟而不發,我們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謂的答案輕鬆從口中說出,自問自答的方式的確非常方便。現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啊!

應該說,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應視之為理所當然,並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而對那些不論對什麼課題都抱著積極的“態度、關心、欲求”的學生在認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維邏輯懶惰的學習者。教師應當擺脫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對於“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佐藤學為什麼如此重視“傾聽”?這是他的教學理論所決定的,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他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協作、充滿活力的對話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學,才有所謂的學習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裡,教學方法包含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變化構成了教室裡的生活世界。“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係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要在這些關係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裡的“交響樂團”。

要讓教師做到這些,作為學校要以教師教學教研為核心,經常召開各科教研會,共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授課實況展現給外校教師並請他們進行評價的公開研討會,是推進學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佐藤學希望的公開課不是那種為了上級檢查或者評比而特地準備的公開課,在他眼裡“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因為在這樣自然狀態下的公開課上“每個教師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學而致力於自己獨立的研究課題,並通過校內教研活動公開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樸實的語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二戰之後,在短暫的幾十年從一貧如洗髮展到世界經濟強國,不能不說他們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為教師,我就應該不斷學習,就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校長,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9

自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中日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值此之際中心校給每位教師贈送日本學者佐藤學的教育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懷著異樣的心情大致地閱讀了一遍,直觀地感覺在我國如今這個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的時期,這並不算是一本時髦的教育著作。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日本教育的挑戰。

佐藤學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 他“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裡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 他與校長、教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並從與校長、教師的密切接觸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有力的支撐”。他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裡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書中有很多觀點現在看來已經不算新穎與獨特,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校本課程研究,學習共同體等等,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共識。但我們要知道本書是作者20__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說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靜悄悄”地革命著。個人認為我們現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鬧哄哄”,一夜之間“杜郎口”旋風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幾乎成了全國所有中國小校必學之地,還意外地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產業,類似的還有成都武候實驗中學等。

那麼,對我們來說,閱讀本書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佐藤學先生這種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

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這就是我們研究的難點,我們誰能夠達到 “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說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以致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發起以 “學”為中心的教學熱潮,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教師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絡’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然而,現在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洞察力與觀察力不夠,在支援學生戰勝學習上的挫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提高其思維能力等,教師的工作都沒能夠認真的展開。”教師的指導作用還沒有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其實我們課堂上的普遍情形,與日本的情況比,有過之而不及。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裡說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說了下,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也許其表達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語無倫次。

的確,有時候費半天功夫,仍是啟而不發,我們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謂的答案輕鬆從口中說出,自問自答的方式的確非常方便。現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啊!

應該說,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應視之為理所當然,並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而對那些不論對什麼課題都抱著積極的“態度、關心、欲求”的學生在認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維邏輯懶惰的學習者。教師應當擺脫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對於“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佐藤學為什麼如此重視“傾聽”?這是他的教學理論所決定的,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他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協作、充滿活力的對話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學,才有所謂的學習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裡,教學方法包含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變化構成了教室裡的生活世界。“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係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要在這些關係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裡的“交響樂團”。

要讓教師做到這些,作為學校要以教師教學教研為核心,經常召開各科教研會,共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授課實況展現給外校教師並請他們進行評價的公開研討會,是推進學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佐藤學希望的公開課不是那種為了上級檢查或者評比而特地準備的公開課,在他眼裡“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因為在這樣自然狀態下的公開課上“每個教師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學而致力於自己獨立的研究課題,並通過校內教研活動公開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樸實的語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二戰之後,在短暫的幾十年從一貧如洗髮展到世界經濟強國,不能不說他們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為教師,我就應該不斷學習,就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校長,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10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說,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著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著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裡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著自己該說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 ‘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說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裡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說:“現在在教室裡,讓學生位於前臺,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裡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11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裡,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這兩段話摘自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或請其他同學回答。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啟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要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群體為物件進行談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說:“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12

最近我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乍聽這一書名,我的腦海裡就浮現出“轟轟烈烈”、“血腥”、“戰爭”等這些詞彙,心想難道是因為慶祝建黨90週年,要求多讀一些有關革命歷史的書。拿到此書,認真讀來,實感慚愧。《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型別的學校後寫下的,主要介紹了日本的學校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引發一場教室裡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創造以相互傾聽為基礎的教室裡的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絡載體”。此書論述了許多新的觀點,更多的是許多教育例項的剖析。在積極推進“課改”的今天閱讀本書,真是受益非淺。

對於文章中提到的貼近我們學生教育的觀點,聯絡我的教育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關於“主體性”神話。

佐藤學先生說“要看到教室裡的風景,就要看到課堂中主體性的發揮。”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在這四個要素中,最近的傾向可以說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們學校的活動中,學生的興趣、需要始終是我們教師最關注的。但考察當前的學生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主要表現是:不少教師仍然以教育活動“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不是朋友關係、知心人的關係,而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仍然以“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與孩子不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而多是“我說-你聽”的關係、“我要求-你來做”的關係;在教育、教學目標達成上,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師道尊嚴”,不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去確立標準,而是必須按照教師的要求去發展,等等。上述種種,突出地反映為孩子還沒有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為發展的主體。

二、關於課堂中的傾聽習慣。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活動中,只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動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課堂常規的養成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而傾聽習慣正是體現一個班級常規好壞的重要點。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聽”,“聽”是孩子直接獲得資訊的最為重要的實踐,並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生的,一個人語言的習得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這實際上就是說從小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為孩子的終身學習的語言交流奠定基礎。傾聽就是細心地聽取別人說話。因為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

三、改變教育從改變自身開始。

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著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必須從改變自身開始。在落實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須首先由教師吸收、掌握並且轉化為教師自身的理念,然後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轉化為具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為。高素質的學生要靠高素質的教師來培養。教師要以高尚的師德影響孩子,以優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優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摯的愛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孩子。因此,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行為,它就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變了一些落後的教育思想、觀念。為我們的現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

帶著好奇和收穫我讀完了這本書,而紮根在我心中的卻是佐藤學先生的這種鑽研務實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著我向更高的臺階邁進。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13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說,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著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著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裡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著自己該說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 ‘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說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裡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說:“現在在教室裡,讓學生位於前臺,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裡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14

好的教育書,不僅應該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能洞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經過實踐的檢驗,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靜悄悄的革命》正是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該書的作者佐藤學先生的大名雖然對於我來說是陌生的,但當我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我被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佐藤學先生的平易、深刻、務實的作風讓我油然而生了欽佩之情。書中對許多教育例項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頗有啟示。“跨越國界相互學習”,這是作者和譯者的希望,也是我讀這本書的目的。

一、傾聽比發言更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72頁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裡,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27 頁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請其他小朋友回答。記得我上國小時有一篇課文講述的是解放軍駐守一個小島,好象說到他們每天會給島上的樹澆水等等,集體情節記不清了。只記得老師要我們描述解放軍叔叔的行為說明了什麼,有好幾個同學的發言都與老師預想的相差甚遠,於是老師責怪我們不專心、不動腦筋,還一個勁得讓我們再想“標準答案”。當時教室裡一片寂靜,真的是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最後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你來說說。”我從牙縫裡小心翼翼地擠出了幾個字:“說明解放軍叔叔愛小島就象愛自己的家一樣。”老師一聽來了勁:“用四個字來說。”“愛島如家。”老師這才滿意得笑了,教室裡傳出同學們如釋重負的嘆息聲,教學才得以進行下去。我無意於譴責我老師的言行,只想說明如果我們一味的要求孩子們按我們預想的結果回答,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啟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孩子發言的態度,認真地聽取每個孩子的發言並做出敏感地應對,慎重地選用每個孩子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孩子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小朋友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說:“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你給大家講故事或者回答問題時,最希望別的小朋友怎麼做呢?他們說:“別的小朋友要聽我講話。”“大家要仔細聽。”於是我告訴他們:“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是對別人的尊重,我們都是有禮貌的好孩子,別的小朋友在講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仔細聽。”當小朋友回答問題時,我會用眼神、手勢等內肢體語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細傾聽,有時會給其他孩子佈置任務“你覺得他哪些地方講得很好呢?”這樣一來,他們聽起來就比較認真了。

過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們就要成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會採取各種有效的策略鼓勵他們認真傾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己也要注意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機和教育資訊。儘可能地創造“潤澤”的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

二、積極參加公開研討

雖說只要把日常上課的情況如實地呈現出來就行了,但是隨著公開研討會日期的臨近,每個教師多少都會有點擔心。授課是不可能完美無缺的,無論是怎樣出色的公開課,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何況,在某些人看來是精彩的課,換了別的參觀者,評價可能正相反。因為參觀者的教育觀和教學觀是不同的,對授課情況的評價當然也就千差萬別。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上公路開課的教師的膽怯、不安有與日俱增的傾向。

——摘自《靜悄悄的革命》第 87 頁

剛走出校門的時候,對公開教學沒有懼怕的情緒,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隨著從教時間的增長,隨著年齡的增加,對公開研討似乎越來越害怕,常常緊張得睡不著覺,頭腦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學教授看來,為什麼教師們都一絲不讓地死按住門把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教師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同樣的,也不希望別人來干預我的工作。”第二個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研討往往是集中在評價課的好壞上,加上評課人又帶著各自的標準和立場,這使得教師們陷入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我認為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著,當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這種思想的左右下,有時在設計活動時,甚至會考慮“如果這樣做,別人會說。”但是經過許多次公開教學,我發現自己最大的進步就是考慮問題比較全面,會注意細節方面。

經過佐藤學先生的教誨,我明白了“只要平時以真誠的態度面對每一個學生,認真地培育他們的學習方法,那麼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當天的授課以失敗而告終了,我們要傳遞的資訊也傳遞出去了。”在聽取別人的公開教學時,我們應該抱著“無論從哪次活動我們都能學習到什麼”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後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間,這樣才不至於只看得到教師的“表現”,被頭腦中的條條框框束縛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談論活動中的樂趣和困難,進一步地形成同事間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從研討會上獲得樂趣和收益,不會再對公開課感到懼怕,甚至會要求開放日常的課堂。

三、邁向“學習共同體”

我覺得這本書裡最讓我感動的一點就是,書中不僅關注了學生的發展,也關注了教師的發展。這麼多年來,學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但我們多麼希望在這洪亮的聲音中也能聽到關注教師的聲音,千萬別讓教師成為教育的“弱勢群體”。

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本書中提出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學校不僅要成為“學生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而且也要成為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們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為家長和市民參與學校教育、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的確,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她是全社會的事,學校、教師只有和家長、社群、社會聯絡起來,教育的天地才會更廣闊。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日本的學校教育中家長的參與面真廣,不僅有家長授課,更多的是家長協助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家長不僅參與自己孩子的班級的教學協助,還參與其他班級的教學協助。這樣一來,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參與就不僅僅是站在個人的立場,而是真正站在促進學校發展的角度。我們現在也非常強調與家長、社群的聯絡。記得有一次我邀請了家長來給孩子們介紹自己的工作,重點請幾個家長做了準備,他們帶了圖片、照片等資料,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講解,雖然那些家長的教育方法遠不及老師,但孩子們卻聽得非常認真。教育本就應該是多樣化的,孩子可以從家長那裡學到老師那兒學不到的東西。我們還利用一些傳統節日邀請家長一起來和孩子們開展親子活動,瞭解民族文化,加深親子間的情感。我園的課題是“科技小製作”,在實踐中,我們利用社群資源,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探索。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資料、準備活動材料,並將幼兒的製作進行展示,請孩子們回家介紹自己如何製作的,其中蘊含著什麼祕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但是我園的家長多是經商的,頗有經濟頭腦,對孩子教育的關注程度還是不夠的,在某些活動中,來園的基本是爺爺奶奶級的人物,爸爸媽媽總以自己“忙”為藉口。在新的學期,我會加強和他們的溝通聯絡,逐步把他們“吸引”到教育教學之中,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為邁向“學習共同體”而努力。

“‘勉強’是不斷地以結束為標誌來劃分、區別學校中學習的程序的,而‘學習’卻是不斷地準備新的開始,如‘沒有終結的故事’一樣。”

我將以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為精神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15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為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裡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群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開啟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篇16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為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裡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群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開啟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