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41W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小說中主人公福貴的父母,兒子有慶,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女婿二喜,孫子苦根相繼離開人世。最後福貴只剩下一頭老牛與他共度餘生,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你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地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但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並沒有因為這些不幸而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令我最欽佩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一個人的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面對苦難,福貴沒有血淚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沒有心如刀絞的呻吟。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容著一切,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這不正是當代社會人們所需要的嗎?

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過大,人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難以承受,還有很多人因為生活上的壓力而得了抑鬱症、做出偏激的事情、尋死……

令人心痛的是這已經是當代人們生活中很真實的寫照了,比如大學聯考生大學聯考完後因為考試失敗跳樓自殺,有的人為愛尋死……如果他們能像福貴這樣的堅強,也許就不會釀成這麼多的悲劇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金錢,地位,權利,甚至不是為愛情,親情而活,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活著才是生命的本質。

活著就應該去忍受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也是一門藝術。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

餘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著。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麼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著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著。

我以前也總覺得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鬱情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裡。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著就是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著,有意義的活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他講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於嗜賭,他把偌大的家產敗盡,從富家子淪落為農家漢,當他飽嘗辛酸,以為可以過上儘管貧窮卻快樂的日子時,卻被迫經受戰場的九死一生,以為可以一家團聚,卻不得不接受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甚至孫子相繼死去的殘酷事實,最後陪伴著他的,只有那條叫做福貴的老牛,但他仍然堅強而樂觀地活著。

小說就這樣以平淡的語調地敘述著一個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壯烈的故事,作者說:“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作者一次次將讀者對變好的幻想打破。也許這是作者經過種種後得出的結論,但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去追求幸福。誠然,福貴的一生的確飽經磨難,當他的親人一個個相繼去世,他還活著!但他的活著比死更難,活著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無需生活於那個動盪的歲月,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好好地活下去。有太多的人去質問活著的意義,總要去追求金錢,名聲,這些我們都未必能獲得,但我們該慶幸的是我們都活著!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為什麼要選擇死亡呢?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我們要活著,但不能只為活著而活著,我們需要目標,需要追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賦予意義給本沒有意義的生命。

所以活著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福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著!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4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頑強的一生深深的感動了我,當我讀到他被病魔纏身、喪失戰鬥力,卻仍然跟病魔鬥爭,爭分奪秒,頑強地學習寫作時,我的心裡就像平靜的海面突然翻起了巨浪。到底是什麼能夠讓他百折不撓地克服一切困難,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結束生命?他的生命的歷程,不僅有豐碩的果實,他讓自己的肉體和精神堅不可摧,連過程也是發光、發熱的,壯觀到震撼人心,如果沒有那盞燈,照亮自己的一生,還是以照亮他人生命的行為,如何造就這麼一個俄國革命者的典範呢?

保爾是一個生活艱苦的孩子,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受壓迫受欺侮,處在死亡的生命線上。但是,他敢於向不公平的社會地位發起挑戰,敢於改善自己和勞苦大眾的命運。他在朱赫等老一輩布林什維克的教育幫助下,他積極投身於扞衛蘇維埃政權的鬥爭。可是,一個人究竟能夠承受多大的苦難和打擊呢?一天之中冒著槍林彈雨向敵人發起17次衝鋒,身患傷寒餓著肚子踩著冰冷刺骨的泥漿修路,從死神那裡掙扎出來,躺在病床中受盡病魔的折磨。這又有多少人做到到呢?雙目失明後,他回到家鄉,渴望聽見母親的聲音,而親愛的母親卻已化作了一堆黃土。即使是這樣,直到最後,他還是把自己的經歷變成精神財富獻給人類:“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當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段名言曾經喚起幾代人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去錘鍊鋼鐵般的意志,它是我們尋求人生價值的豐碑,是我們成長和追尋的路標。

一個人生目標不明確的人,如何能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以冷靜的心態解決問題?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個沒有作為的人;一個沒有信念的民族,是一個危險的民族。個人的奮鬥唯有和黨的偉大事業聯絡在一起,人生才會更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含義之所在吧。

鋼鐵,是堅固的,就像今天我們偉大的民族基業。也許鋼鐵放久了會生鏽,但是,中華民族千年的精神,是永遠不會生鏽的,也就像保爾的精神一樣永放光芒。

保爾·柯察金,一位為幾代人所敬仰的英雄,他有著非常堅韌的性格,即使在艱苦的處境中他也能自得其樂的幹自己的事業而不埋怨周遭的一切;他有著堅強不屈的品質,不會向任何困難屈服,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勇於鬥爭到底,甘願作出犧牲,犧牲自己的一切,對於我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震憾,一種心靈的震憾。

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中國湧現出無數的保爾一樣的英雄。這些英雄冒著酷暑、頂著嚴寒,無私地為社會服務,讓我們這種精神去感動千百萬的少年,去激勵他們在困難中奮起,在挫折中堅強,在艱苦中成長起來吧!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5

20世紀30年代初,一個二十七歲的青年,為了傾吐自己鮮明的愛和恨,宣洩自己積鬱的悲憤,也為了探索青春的價值和好處,在距故鄉成都千里之遙的上海,用整個身心,寫出了一本近三十萬字的小說。這個青年就是著名作家巴金。這本小說就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家》。

作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被公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它集中體現了封建大家庭制度下的典型形態,書中描述的高家,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這個舊式的家庭內部充滿著虛偽和罪惡,各種矛盾潛滋暗長,逐步激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完美的東西遭到無情地毀滅,高氏三兄弟的`戀愛故事,以及梅芬、瑞珏、鳴鳳等青年女子的命運,最終都免不了杯具的結局。

《家》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這些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慧,他思想先進,充滿活力,是高家的叛逆者,是完美與期望的象徵。然而書中還有個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覺新。如果說覺慧代表的是夢想,那麼覺新代表的則是現實。他無疑是《家》中內心最複雜、最矛盾的人。大少爺覺新也曾受到過新潮思想的薰陶,也曾有過出國留學的機會,曾幾何時,他是一派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著期望,對人生充滿著追求。然而作為高家的長房長孫,他放下了理想、感情,順從了家族的安排。這份包辦的婚姻,成為了一切杯具的開始,在這以後,不幸接二連三地降臨,他隱忍退讓,獨自承受著痛苦,期望以此來換取些許的寧靜。只可惜他的委曲求全不但沒有為他帶來安寧平靜的生活,反而間接導致了他愛的人相繼離他而去。失去了兩個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同時也失去了幸福的資格,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只剩下他獨自痛苦地應對一切。

究竟是懦弱的性格造成了他的杯具,還是命運給了他懦弱的性格?他經過了五四運動的洗禮,新的思想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必須的烙印,但是他同時又受到封建孝道的束縛,骨子裡依然有著守舊的血液,這也許成了他杯具命運的根源,成了他一生杯具的緣由。一段婚姻,兩份深情,在本就應幸福的歲月裡,一次又一次經歷了生離死別。也許他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但不能否認他的一顆真心,滿腔赤誠;他是一個稱職的兄長,為弟弟們構建起一片碧海藍天,將悲傷盡收己身。對於他,再無情的人也不忍苛責……

在《家》中,感情是不圓滿的,帶著宿命的傷,在《家》中,幾乎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抹深入骨髓的遺憾,迴盪著一縷沉重寂寥的嘆息……《家》如同一支悲傷的抒情曲,傷感開場,心痛收尾,《家》恰似一首情思悽婉、深沉美麗的抒情詩,纏綿悱惻之餘又潛動著一脈春溫。在這個虛構的空間裡,作者所欲展示給我們的,是描述過去十多年見的一幅畫卷。雖然那裡只有生活的一部分,但已經能夠看見那一股由愛與恨、歡樂與苦難所組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在人們心中動盪。青春畢竟是一種美麗的東西,無論期間是否經歷過痛苦與磨難,當多年後再次回首,我們所能銘記的,依然是它的美麗……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簡愛》是七年級的時候。那時候姐姐推薦了這本,我就把它帶到班上了,結果被很多人笑,大家都以為《簡愛》就是簡單的愛情的縮寫,而這樣的內容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的確是早了些。後來我自己看了才知道原來簡愛是女主人公的名字。說實話當時基本上沒看懂什麼,就像看一般的小說一樣專挑情節看,其實現在想想這本書確實不適合當時看:詩意的語言,富有哲理的內容,激盪的情節,就算是現在,我也沒能理解更別說是七年級了。

整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女主人公的精神,借用書評就是“追求人的價值=尊嚴+愛”。簡愛人生追求有兩個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和反抗、堅持不懈的精神;對人間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對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她對於金錢,權利毫不在意,也不被強權威脅,她對於世界的一切有著自我的認識。我的文字太蒼白了,不能很好的形容,資料上寫到“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

人們都瘋狂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埋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璞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被認為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簡愛》告訴了我很多,我也知道現實來說不可能做到像她一樣,我也沒這樣的高度做到如此,但是書就是這樣有借鑑意義,我希望能從中領悟一些,學會怎樣去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能夠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好處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盼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盼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務必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務必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推薦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但是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就應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就應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8

這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和一個贖罪男生的故事。“復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脫與釋放。

馬斯洛娃是備受凌辱與損害的俄國下層婦女的典型。從年輕時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會逼上絕路,但她同時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喚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復活,從而成為了新女性的代表,這也證明了俄國民眾的覺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緣的人物。雖然年輕時對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滅的錯誤,但在法庭上再次見到馬斯洛娃時,他的心沒有片刻安寧,他開始走上了為自我贖罪的道路。他的許多舉措,在旁人看來都是那麼地瘋狂,他要同馬斯洛娃結婚,他要把她從牢房中救出來。他到底是為了彌補過錯,還是內心真實的情感?我想兩者都有,因此他才如此矛盾。他認為馬斯洛娃此刻所遭受的痛苦都就應由他來承擔,是的,那是一個改變馬斯洛娃生命的夜晚。但每每回憶起青年時他們,涅赫柳多夫又會激起異樣的情感。

這一杯具的造成,不僅僅是涅赫柳多夫一個人的過錯,也是這個動盪社會的產物,而馬斯洛娃正是這動盪社會下的犧牲者。

馬斯洛娃入獄後,涅赫柳多夫經常去看她,並同她講:我要娶你,不管結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我也會跟隨著你。馬斯洛娃對此態度很冷淡,她不太堅信涅赫柳多夫會一向遵守他的諾言,正因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個入獄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絕他對她的好,也許是在她生活的那個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僅僅為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馬斯洛娃的要求,也幫忙了許多獄中其他的犯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長時刻,馬斯洛娃對涅赫柳多夫的態度也逐漸有了好轉,但馬斯洛娃的案子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最終被髮配到西伯利亞。涅赫柳多夫把自我的土地交給了農民,這在當時是一個先進的思想,他認為土地不該由個人所有,之後他就準備前往西伯利亞。

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亞的火車上認識了一個男子西蒙鬆,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囚犯,西蒙鬆愛上了馬斯洛娃,雖然他知道她與涅赫柳多夫的關聯,但他還是提出了要與馬斯洛娃結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後也很震驚,但他還是想要徵求馬斯洛娃的意見。與此同時,由於之前涅赫柳多夫的發奮,馬斯洛娃最終被釋放了,但她還是同意和西蒙鬆結婚,雖然她真正愛的並不是他,但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結婚,正因她不想讓他永遠活在贖罪的陰影裡,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他們兩個得到解脫。

馬斯洛娃結束了原來的妓女生涯和牢獄生活,在新的環境裡重新喚起了她對生活的期望。

馬斯洛娃的“復活”就是對涅赫柳多夫的寬恕,也是他的“復活”。迎接他們的都將是新的生活。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我想,你一定讀過很多書吧?可是這麼多的書,你讀過簡愛嗎?

它講述了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雖然整本書貫穿著愛情的主線,其實我喜歡的是簡被她狠毒的舅媽送去孤兒院之後,在孤兒院生活的一段悲慘的故事。簡被舅媽送到孤兒院後,她們在上課時如果回答問題錯誤,就要把脖子露出來被竹尺狠狠地抽打一頓。簡的好友海倫就被這樣被處罰過,當簡問起她的時候,她的回答再自然不過:“習慣就好了!”她們每天早晨的早飯就是半個發黴的麵包和小半杯咖啡,而在一週之內才能吃上一頓對於她們來說好的早餐,那就是燒壞了的粥!她們吃著燒壞了的粥都不敢吭聲,因為她們怕捱打!後來那裡出現了傷寒病,簡的好朋友海倫不幸染上了傷寒,最終海倫在簡溫暖的懷抱中帶著笑意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個花季少女的性命就這樣消逝了。在之後的幾天,簡通過報紙在桑菲爾德堡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就是在這裡,簡遇到了她這輩子所愛的人,桑菲爾德堡的主人羅切斯特先生。

雖然這本書的結尾有些不盡人意,但它也算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文學名著。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這是一個充滿神奇與狂歡的故事,是現實世界及其困境、迷信的一面鏡子;它也是一個充滿虛構的世界,吸引每一位讀者步入浮想聯翩的幻境。這部作品採取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把現實和幻想、直敘與諷喻、寫實和誇張結合起來,加上《聖經》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異繪出“一幅巨型壁畫”,但卻再現了活生生的現實。

一部《百年孤獨》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小說其實一直在交錯兩個主題:孤獨和宿命。一方面,以烏蘇娜為代表的幾個長壽的女人,代表一種神祕力量,一種歷史的見證,一種家族的延續;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奧為對稱,他的孿生兄弟簡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倆的翻版,這象徵著一種命運的輪迴,一種註定無法改變的輪迴。而這種烙自家族徽記和生理本能的內驅力還鮮明地表現在這個家族人之間的衝動和論理規範的禁忌之間造成的緊張關係。即使是看上去尚最理性的奧雷連諾上校,也在數十年顛沛流離的戰爭生涯裡留下十七個私生子;而奧雷連諾第二更是將這種感情發洩到及至,並且神祕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奮。到了最後,這種盲目的本能衝動到第五代阿瑪蘭塔·烏蘇娜和第六代小奧雷連諾身上徹底的無阻擋的爆發出來,這種被壓抑了幾代的衝動如決堤的洪水淹沒了家族的一切。馬爾克斯自己在解釋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獨性時,曾認為“布恩蒂亞整個家族都不懂得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作者的觀點似乎是無可置疑的正確的。

然而,小說的一切悲慘結局皆源於馬孔多居民的落後、愚昧。他們不是面向過去,追懷昔日的寧靜與淡薄,就是關在小屋裡,沉湎於毫無意義的“制小金魚”、“織裹屍布”、“修破門窗”、“洗澡”等等。因此,他們只能等待著“豬尾巴”的重現。

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拉丁美洲神祕莫測的大自然,歷史悠久的古代神話,原始古樸的印第安習俗,混雜的種族和宗教,偏僻落後的鄉村生活,現代時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動盪的政局,所有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夢幻的歷史與神奇的現實巧妙地融為一體。而正是這種神奇的不可信的現實,讓拉丁美洲處於獨孤的氛圍之中。當你真正瞭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是一本透過哈哈鏡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詩,他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正如書中最後所說,“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出現第二次了。”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這也是一部極具現實批判意義的小說。譯者的後記中寫到,“這部小說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專橫、反保守的作品。”作者把時間寫的很混亂,讓讀者從一個個的片段裡找尋故事的連線點。書的一開頭就連用兩個很多年,把讀者拉到沉重的歷史面前。讓人看書的心情變得沉重。我不知道作者描寫布恩地亞家族的時候有沒有一絲同情。他們七代人沒有一個人懂得愛,最後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愛的結晶,卻是整個家族毀滅的開始。作者在書中作了很多這樣的描寫。這些帶有真實性的誇張,讀來不免讓人陷入深思。也就覺得作品充滿了無限的淒涼。

“多年以後……當……準會……”這就是馬爾克斯向我們展示的時間魔法。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的一峰”。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巨集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小說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_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長達八年之久。之後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此時,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我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

的確,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我的狂熱夢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我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我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我的生活,將自我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首先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往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犯錯誤不要緊,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其次我想瑪絲洛娃又重新轉變成以前善良樸實的姑娘也是一種復活吧。

當我開啟這本書,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我的這些完美的感情卻毫無所知。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嗎?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溼、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 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 “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學家法布林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誰動了我的乳酪》

我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它的名字叫做《誰動了我的乳酪》。它是一本寫兩個小矮人和兩個小老鼠再一個迷宮中找到了乳酪的故事!

它的主人公是兩個小矮人和兩個小老鼠。兩個小矮人頭腦複雜,靠的是準確的思考。但小老鼠卻相反,它們是頭腦簡單,有著敏銳的嗅覺。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兩個小矮人和兩個小老鼠共同找到了乳酪N站。那裡有堆積如山的乳酪,從此,兩個小矮人就不向從前一樣勤勞,也不向從前天天向別的地方探索。而小老鼠呢?它們一如既往的勤勞,像從前一樣,天天向別的地方探索。它們還注意到乳酪N站的乳酪在一天一天的減少。終於有一天兩個小矮人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打擊打跨了。但小老鼠沒有,因為他們探索到乳酪C站。

終於有天一個小矮人覺悟了,他在牆上寫上了自己領悟的道里來座標制,突然一串腳步聲鑽進那一個小矮人的耳朵裡,是他的好朋友還是一個新的開始?

我讀了這本書後懂得了許多道理,如:只有觀察到了微小的變化才能不被大的變化打跨等等。但我相信每人讀了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想法,也會感悟到不同道理。所以,你也來讀一讀吧!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國度,華夏子孫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勝景與鉅作。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巧壓天工的蘇洲園林;凝聚著人類高度智慧的古長長城使我們流連忘返;然而這只是美麗的大中國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學的“奇葩”,其中三國演義是我最鍾愛的一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四川人楊慎的詞作,清人毛宗崗將它加進小說《三國演義》,作為卷頭詞。電視劇《三國演義》又以此作為片頭曲的歌詞,使之家喻戶曉。

剛開始讀《三國演義》時,只是囫圇吞棗,只瞭解三個國家的興衰歷。小說以魏蜀吳三國鬥爭為中心,曹劉矛盾為主線,出色描繪了三國時期大規模的政治軍事鬥爭,勾畫出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的時代風雲,寄託著希望國家從_走向統一的理想。再一次細緻地閱讀《三國演義》,進一步瞭解人物和情景。

通過這本書,很多人認為曹操是_詐之人,但我卻不以為然。這或許有點作者的情感,也或許是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人,他愛惜人才,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在幾十年的征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面積土地,使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是他使晉國成為三國中盛的國家,為後來晉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很多人也對曹操的我“寧教天下人負,勿讓天下人負我”這句慷慨激昂的話心存厭惡。但拿破崙不是有一句“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進的動力。他很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自古以來的君王都是靠賢臣幫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難覓,所以曹操“唯才是舉”不考慮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也不在乎。經過一番努力,曹操身邊的謀臣不勝列舉,曾經得罪過他的,他也不計前嫌。

還有曹操的樂觀豁達,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戰敗後,他並沒有愁眉苦臉,而是笑著說“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並沒因此一蹶不振。我們也學過他的好幾首詩,我都很喜歡。

再說另外一個人,此人身長八尺,頭戴綸巾,面如冠玉,手執鵝毛羽扇,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之人——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但劉備死後,為了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袢,他因過度勞累而死。

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擔驚受怕的時候,人們似乎忽略了空城計裡的細節。在城牆上,木案上清煙縈繞,香燭靜靜的燃著,輕輕搖羽扇顯得自信從容,殊不知也遮掩著孔明流著虛汗的臉,額頭的隱隱汗珠,城門口揮舞著掃帚軍士的荒亂,他司馬懿也沒注意到,如果換作曹操,諸葛亮這次就難光一劫。

因為諸葛亮幫助劉備橫插一手,中原大地才會征戰多年,民不聊生,他們可否顧及百姓感受,最後也落了個不好的下場。如果他幫助有實力的一方統一天下,那就會國泰民安。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詩人而成為一個世界詩人,小說風行各國,掀起一股“少年維特熱”。

《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於1774年,是歌德早年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它的出版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歐洲足足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總是和《少年維特這煩惱》連在一起。《少年維特之煩惱》篇幅不長,情節也並不複雜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維特和綠蒂兩人,全書以主人翁維特不幸的戀愛經歷和在社會上處處遇到挫折這一根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一部完整的小說。

這部小說採用的書信體形式開創了德國小說史的先河。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嚮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並且希望從事一些又實際意義的工作。但是,當時的社會卻充滿著地位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的習氣。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的市民,還有傲慢的貴族,使他與周圍的現實不斷髮生衝突。

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維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瀾,在抒情和議論中真切又詳盡地展示了維持思想感情的變化。小說以濃郁的詩意和噴湧的激情尋寫了維特的痛苦,憧憬和絕望,將他個人戀愛的不幸放置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中,對封建的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與守舊等觀念作了揭露和批評,熱情地宣揚了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個時代的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建立平等的人及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生動地反映了青年們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現出一種抨擊陋習、摒棄惡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進步的時代意義。這也是這部小說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深受各國人民喜愛而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這部小說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於,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說在他們看來並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並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但這部小說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準來看這不可想象。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說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準。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準,讚美了自殺的行為。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並且是引發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這篇描寫熾熱而不幸的愛情的故事,其重要意義在於,它表現的不僅是一個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個時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階級的青年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為消遣而畫畫,職業是公使館的祕書。歌德由自主地使這個青年具有他年輕時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賦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豐富卓越的才智。這就把維特變成了一個偉大的象徵性人物;他不僅代表了時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時代的才智。他的巨集富偉大的程度幾乎和他的命運不相稱。”維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銳、感情豐富、才識過人,是一代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資產階級關於“個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愛”等的思想意識,無不滲透進他的言行舉止之中,而具體化為對於“自然”的無限信仰和崇奉。他熱情謳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裡,視自然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兒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為“無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鏡子”,這裡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對自己的心負責:“我這顆心是我唯一的驕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災難的源泉。”“我所知道的,誰都能夠知道。——只有我的心才為我所獨有。”維特對自然有著特殊的敏感,他熱愛自然風光秀麗的小村子——瓦爾海姆,“在這裡感到很愜意。在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劑治心靈的良藥,而這韶華時節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溫暖著我常常寒顫的心。”他甚至“想變作金甲蟲,遨遊於芳香馥郁的海洋中,盡情攝取種種養分。”將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因為陶醉於大自然的美景,他將自己的藝術也拋到了一邊:“我是多麼幸福啊,我的摯友,我完全沉浸在寧靜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於把自己的藝術也擱置在一邊。我現在無法作畫,一筆也畫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畫家。……每當後來我眼前暮色朦朧,我周圍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個都憩息在我心靈中時,我往往便會生出憧憬,並思忖:啊,你要是能把這一切重現,是能將你心中如此豐富、如此溫馨的情景寫在紙上,使之成為你心靈的鏡子,如你的心靈是博大無垠的上帝的鏡子一樣,那該多好!”只有和處於自然純真狀態的人在一起,他才覺得快活。“當地的下層老百姓”“很喜歡”他,“尤其是孩子。”而每當他們“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難過。”他還仰慕來自民間的人荷馬和莪相,嚮往荷馬史詩和《聖經》中所描述的樸素自然的先民生活與平等和睦的人與人的關係……當維特第一次在綠蒂家的前廳裡與綠蒂相遇時,他就被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綠蒂“那麼聰敏卻那麼單純,那麼堅毅卻那麼善良,那麼勤謹卻那麼嫻靜”,簡直像塊無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個少女全部可愛的自然本性,難怪維特稱她是“一位天使”,一見鍾情,並一往情深。而他對綠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歡”,更不是“想佔有”。

作者歌德將自己青年時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中,使維特的自然、純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現實意義,這種狂飆突進的理想與德國社會現實的格格不入導致了維特的自殺悲劇,也正是這種純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即使是在現代社會的今天,儘管維特以自殺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讓人無法認同,但維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夠以真情打動人,這也正顯示出《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不朽名著的永恆魅力。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讀袁振國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教育專著心得體會 這本書沒有那種高深的理論,而是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閱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我一直都在教畢業班,我就特別明顯感覺到教師師德的重要性,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為人處事可以說與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物件是有著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著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隻盯著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醜小鴨了呢?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愛的教育》讀後感——愛的人生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這本厚厚的《愛的教育》讀完了。讀完後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文中講到了因父母負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媽媽剛離開時,還和家裡保持著聯絡。可自從上次馬可爾的媽媽寫信說身體有些不適後,就和家裡失去了聯絡。家裡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媽媽的信,家裡更冷請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淚洗面,馬可爾想媽媽想的快死了。終於,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馬可爾的堅持使父親無奈地相信了這個理解事物程度並不遜於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籌備好了一切,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嚐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藉著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助,終於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於重逢了讀到這裡,我不禁為馬可爾對母親深深的愛肅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馬可爾同樣的歲數,卻顯得樣無知,那樣渺校只要發生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媽媽身上撒。真是太不應該了“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朋友們、請你帶著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 讀《繁星》《春水》有感 她不願描繪苦難的人生,賺取人們的“淚珠”,因而就選擇了“理想的”人生,作為自己謳歌的對像。在她理想的人世間裡,只有同情和愛戀,只有互助與匡扶。所以,母愛、童真,和對自然的歌頌,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她這兩本含蓄雋永、富於哲理的小詩集,竟會使我久已沉默的心絃受到撥動,從而在她的影響下,我讀懂了人世間幾乎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墜入了涼靜的安閒的境界,我會想到人生是多麼有意義呀。 母愛是博大無邊、偉大無窮的。當她在一個雨天看到一張大荷葉遮護著一枝紅蓮,觸景生情而寫下:“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母親,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難所。 與對母親的頌揚相聯絡的,便是對童真的歌詠,以及時一切新生、初萌的事物的珍愛。兒童是純真的,因而也最偉大,草兒是弱小的,世界的歡容卻須賴它以裝點。她放情地讚美純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現了她的純真與纖弱,對真、善、美的崇仰和堅強的自信心與奮鬥精神。 她亦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歌詠自然,描繪自然之美:“晚霞邊的孤帆,在不自覺裡,完成了“自然”的圖畫”。“春何曾說話呢?但她那偉大潛隱的力量,已這般的,溫柔了世界了1不施濃墨重彩,沒有誇飾與渲染,只是用輕淡的筆墨將自然的本色美顯示出來。她崇尚自然的美學觀和嫻靜溫柔的性情,也已經表現在這短短的詩行中了。 “陽光穿進石隙裡,和極小的刺果說:借我的力量伸出頭來罷,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樹幹兒穿出來了,堅固的盤時,裂成了兩半了。”有一些小詩,表現了她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勇於反抗的精神,和對於未來所抱的必勝的信念。這溫婉的詩句,固然表現了她“自我為中心的宇宙觀人生觀”,然而,又何嘗不是對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與鼓勵呢。 她的詩,常將自己從生活裡獲得的新

鮮感受,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給人以無盡的回味和思想的啟迪。

愛的教育》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題記

《愛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記的形似,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師講的動人的每月故事。

愛就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對親友的真摯之情,在《愛的教育》一書中處處都有這種氣息,特別是每月故事中的《萬里尋母記》,讓我不經為裡面的主人公馬爾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親在他13歲時為了擺清債務,獨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一個富有的人家去當了女傭,後來斷絕了聯絡。13歲的主人公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沒成功,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說了這件事後,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爾可去美洲。馬爾可在去美洲找母親遇到了許多人,有好也有壞,像慈祥的倫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婦女,熱心的小夥計和無惡不作的小偷,當然還有許多樂於助人的好人等等。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馬爾可終於找到了母親。

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深深的愛,在《愛的教育》一書中不時有出現震撼人心的愛國故事。像愛國少年他為了國家的尊嚴連錢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罵他國家的人臉上和頭上。年輕的少年鼓手為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冒著猶如暴雨般的子彈去求救,雖然最後他們勝利了,可他卻永遠失去了一條腿。我們做為炎黃子孫更應該要有一顆熱愛祖國真摯的心,仁以為己

任的想法,將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讓我們用愛國的熱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愛的教育》中我想“愛會是什麼呢?”這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為國獻身

愛的教育讀後感

《愛的教育》讀後感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 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 帶著這個思考, 與一個義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像空氣,每天在 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 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 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 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援,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 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選集。這是一部論文集,涉及內容很廣,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論文,也有勞動教育、情感教育、語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論文;有論述學校教育的論文,也有論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各種教育有機結合的論文。可以說,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結晶。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都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裡。

蘇霍姆林斯基在該選集中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

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說:“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說‘愛孩子’。”他提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並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的牆壁也說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範去要求兒童,並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是啊,我們的學生是一本豐富的書,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教師必須愛他的學生,相信他的學生,尊重他的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培養他們無限的創新能力。

讀了這部專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他對學生充滿了無限的愛,而他的這愛,來自於他的人格的魅力;來自於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毅的奮鬥精神;來自於虛懷若谷,刻苦學習,頑強拼搏,不斷求實、不斷創新的精神;來自於勇攀科學高峰,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學中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頑強毅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活著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根據學校的要求,我認真的閱讀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我讀了這本書後,我受益匪淺。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顯示功能,又關住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他的理論和實踐,應該成為中國教育的重要成分。他的敬業精神讓人感動,我也為之佩服。

在讀到《教學合一》這節時,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就是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此時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聯絡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

回顧一下自己的教學,覺得自己有時只是一味地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而教學,這樣工作下來,我雖然很累,但學生每次的成績卻不理想。教學生學,必須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找出規律,學會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學生也會在這種學習中找到一種知識的滿足感。教育的物件是學生,教師的課堂設計應適合本班學情,根據學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那麼這樣學生就會樂學了。教師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外,確實還需要不斷的學習,用豐厚的知識去充實自己,不是有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有取之不盡,用之竭的活水嗎?”

我在陶先生教育名著中找到學生精神的三點;1、學生求學必須具有科學的精神;2、要改造社會必具有委婉的精神。3、應付環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說說我自己的感受。現在的學生正如陶公所說容易“自滿”,自己剛剛對這個知識點有一定的領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實踐做題時,卻無從下手。學生對學習缺少一定的目標,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到學校來接受教育是為了什麼。每當找學生談話時,我便會問“你今後打算幹什麼?”學生的回答:“不知道。”他們沒有目標,不知以後的路該怎麼走?這樣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上不下功夫,更不願意吃苦,學生很少從自身找原因,此時而是把更多的原因歸納在外界的環境上。例如,學生作業未完成,當問其原因時,他回答無非這幾種“我不知道什麼時候交作業?”“我不會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題?”“我忘記交作業啦!”“課代表交作業時沒告訴我!”如此的理由讓人無可奈何,更多的時候我在問自己:“我們的學生到底是怎麼了?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變成這樣?”

我在教學中不斷的告訴自己:要學會去轉變角色了,作為一名教師,認真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中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陶行知先生說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他是抱著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中就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把教師威嚴的架子給放下來,學會融入到學生中,師生成為好朋友,這樣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也有可愛之處,真正地與學生溝通,這樣會更有利於班級管理。

這本《教育名著》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陶先生提出的“學做一個人。”此時有三個條件,1、要有健康的身體——身體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啊,要做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2、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和學習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在討論問題時,與對方爭辯不過就放棄自己的見解。3、要有獨立的職業——要有獨立的職業,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會的報酬。擇業時要根據個人的才幹和興趣。做事要有快樂,所以我們要根據個人的興趣來擇業。但是我們若要做事成功,我們必要有那樣的才幹。讀完此文,我深思,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還需要怎樣努力做陶先生所倡導的人。

陶行知所研究和實驗的教育問題,直到今天,讓我感到很中肯,很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他的“第一流的教育家”,“教學合一”,“生活及教育”等這些諸多觀點讓我歎服,不斷地從他的教育名篇汲取豐厚的營養,來充實自己的教育理論知識,他的著作又如一盞明燈,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領我們去找尋屬於我們自己的目標。讀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動之外,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為人,更佩服他在那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鮮明的觀點,也正如魯迅所說:“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我將努力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素質。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