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93W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9篇)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這本《托爾斯泰傳》與其他任何一本傳記都不同,它是一本心靈的專記。我原本是想讀一本真正的傳記,對於書中那些深奧的句子,我曾經想把它投入陰暗的箱子裡,永不去翻開它。可我終於還是把它讀完了。

言歸正傳,正如書中說的,像聖經中的約伯一樣,托爾斯泰在事業巔峰時,在“徹底的幸福”時,突然的'開始了他的思想史。他,開始了對虛無的思考,對死亡的思考,對生命的思考,對人類的思考。托爾斯泰就這樣那樣深的命題開始了那樣深的思考,並且他也幾乎戰勝了虛無、死亡,理解了生命、人類。

托爾斯泰在閃動的燈光下寫下(如果我活著),就這樣,一天一天,他不再懼怕死亡。因為他明白,死亡就是逃向上帝,飛翔永恆。

托爾斯泰在會客廳中,在書桌前,在運動場上,戰勝了虛無。他從沒有讓任何肌肉停止工作,不管是手部用於寫作的肌肉,還是身體上用作運動的肌肉,甚至是嘴邊用來交談的肌肉。他從沒有虛無過,因為他天天都在思考,永不停止。

因為托爾斯泰那透徹的觀察力,生命都親和於他。他能猜出一隻獵犬接近野鴨時的本能,也能描述一匹良種馬在起跑時的想法。

在這位大作家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對人類的理解。他的作品就是當時人們的真實寫照。他能寫出一位婦女在懷孕時的真實感受,也能寫出伊萬·伊里奇快死時的恐懼。還能寫出一個少年第一次騎馬的感覺。

托爾斯泰就是這樣一個與精神的惡魔搏鬥的勇士,與思想的聖人交友的智者。作者用美麗的文字讓我延前啊出現了這樣一個托爾斯泰。

他是一個強壯、精神抖擻的老人。他經常運動,並保持了一顆接受新鮮事物的心。他面孔輪廓粗獷,如同任何一個下地幹活的農民,任何一個鄉村貴族,任何一個軍_,任何一個獵人。除了他那能揭穿一切謊言的眼睛和主教似的大鬍子,他的面容就是一個普通的_漢子。托爾斯泰作為一個藝術家卻是一絲不苟的。他會因為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讓印刷工人重新印刷。只為了完美無瑕的作品。托爾斯泰的作品具備一種特質:完全真實。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了文壇的大師,成為了一切人類中最有人性的人。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列夫·托爾斯泰,這個世界文學輝煌一時的頂尖人物,在羅蘭的筆下,被冠予了中肯、實際的評價。

羅蘭在對托爾斯泰的作品、書信和他人回憶文章的基礎上,向讀者展現了真正本質的東西,讓托爾斯泰崇高的靈魂和偉大的人格躍然紙上。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世家,是一個在一般人看來什麼都不缺的人。而這卻恰恰成了他痛苦的源頭,他為自己的家庭生活與農民有巨大差距而感到不安。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渴望天下大同,希望所有的人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他試圖改善農民的處境,在自己的莊園裡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雖然最終沒有如願,但我們從此就可以發現托爾斯泰成功的一點重要因素。

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反映了真實的時代背景,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托爾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這個世界的財富。”高爾基曾這樣說過。

托爾斯泰“是自由_徒中最崇高的一個典型,窮盡一生只為追求一個越來越遠的理想。”他以風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雖已離去,可他給世人心靈所帶來的觸動是無法磨滅的。

他,真正的名人,就像一朵開在荊棘裡的花,褪去鉛華,奮不顧身地抵抗。

越流淚越仰望。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為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為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_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醜婦人,生著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著《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為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4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絡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援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聯絡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說明。”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說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絡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記得八年級時讀過《簡愛》。當時也只是粗淺的一看,只是覺得簡是一個追求愛情自由的人,而如今真是常讀常新。

簡一個貧窮低微、長相平平、性格倔強、感情豐富,而且多才多藝。會繪畫、彈鋼琴、印象最深的還是她與別人對話時,你問一句,她答一句,從不多說。

簡的童年是在黑暗中度過,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而她在絕望中振作,沉淪中重生。這是一個小女孩人格的力量。

離開了姨媽,在慈善學校中遇到了他的好朋友海倫,一個放棄現實高傲的天使,他的生命又像落日一樣短暫、壯美。默默的離開了簡。簡的失友之痛,加上羅可赫斯特的詆譭,簡倔強不屈,用她一張平凡的臉面對一切。六年的學生,二年的老師。見長大了。

於是作為一個家庭教師,他來到了桑菲爾德,在某個下午,她穿著那件青黑色的風衣,在路邊遇到了羅切斯特,相見時,不知真的像羅切斯特說的那樣,是簡愛的魔力,把他的馬摔倒了,還是別的原因。羅切斯特在簡愛的身邊摔倒。於是簡愛的嚴肅、自重、認真、自強,深深的吸引了他。在某個夜晚他道出了他的心聲:“我有時候對你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特別是象現在這樣,你靠近我的時候,我左邊肋骨下的哪一個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體同樣地方的一根類似的弦打成了結,打得緊緊的,解都解不開。要是那波濤洶湧的海峽和兩百英里左右的陸地把我們遠遠的隔開,那時候,我內心就會流血。”而正要結婚時,得知羅切斯特有了妻子,自尊自強使她絕然離開了他,最後得知羅切斯特為救跳樓的妻子,雙目失明,她再次全身心的來到他身邊。

簡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難道就因為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想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一樣充實!”可能這就是簡人格的寫照,也是我喜歡簡愛的原因,羅切斯特也曾說過:“jane you strang almost unearthly thing”這可能就是簡的特殊之處!

這也怪不得簡愛吧中,有一人寫道:看完了《簡愛》,讓我對簡愛這麼個人也充滿了敬佩之情。我想,我將來也得當一個像簡愛這樣的人。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有機會翻開了那本藍色封面的《新教育之夢》,思想如脫韁之馬,讓我在過去、現實和未來之間穿梭往來。我的腦海中彷彿是一片寬闊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靜的海面上投入一塊石頭,擊起了層層漣漪,向外擴充套件久久不能平息。而緊緊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樸素而卻又有粘合力的話語:“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是個天生不安分的、會做夢的教師。”

該書從十個方面談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著清新、樸實的語言風格,而字裡行間無不浸潤著作者對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滿著對教育熱愛的激情。這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對教育書籍有了不同的認識!該書摒棄了“書齋式”研究,紮根教育的沃土,圍繞構成現代教育諸要素的核心詞彙——德智體美勞課程、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等,以對教育的至愛、激情、理性和建設態度,向我們描繪了理想的“教育圖景”,闡述了作為教師、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 官員的教育主張 。

這是一本寫給“教育”的書。它的大部分章節都是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入手,然後分析其弊端,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盞明燈,為我們的教育導航。如《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一篇中這樣一段話:一名理想的教師,應該不斷地追求成功,設計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擊成功。因為人來到世上並不知道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去撞擊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暗點,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師有這樣或那樣的衝動,有這樣或那樣的撞擊,是難能可貴的。當一個教師停止了撞擊,就意味著他對生活失去了意義,對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給了我激勵和希望。從作者的自我簡介中知道,特殊的時代給了作者特殊的經歷,他能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一位教育家,這是他撞擊成功的結果。為什麼我就不能呢?我怎樣去撞擊成功呢?我應該怎麼提高挑戰自己?我正在思考著。這些都是我以前所沒有想到的問題,它給了我啟示,為我今後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標。我的目標是不斷尋求突破,找尋適當的教育方法。其中又有這樣一段: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他們的成績是不一樣的。給了我警示和啟迪。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可以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

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為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我們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身感汗顏。對於那些學困生,我為他們又做了些什麼呢?今後一定要對他們格外關注,因為他們同樣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天使,我們沒有理由忽略他們的存在。造成他們不“可愛”的原因是因為我缺少教育素養的過錯。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閱讀呢?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西遊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一本神話小說,歷經歲月的磨礪,作者的坎坷寫作歷程,從古代流傳至今已然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外必讀的歷史讀本,一些章節已經列入國小語文書中的精彩片斷。

《西遊記》講述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的過程;四人一路上劈荊斬棘,翻山越嶺,憑惡除奸,斬妖除魔,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取回了夢寐以求的“真經”,但這卻是最後九九八十一難中的最後一難,最後因為沒有信守承諾替老龜言,導致“真經”落水,變不“無字經”,此驗過後終於取回真經的故事。

這本書裡,孫悟空的英勇無畏,活潑調皮,行俠仗義,使一個“大俠”變為一代“頑猴”,以奇特的外表,開朗的性格活在人們心中,豬八戒的憨態可掬,斂財貪心,面對孫悟空的順從和對沙僧的小聰明,每每都讓人開懷大笑,他的肥頭大耳和厚重的體型在人們心中揮之不去。沙僧任勞任怨,乖巧順從,將一切重活都累在身上,挑著扁擔,牽著白龍馬,默默地為別人付出。唐僧的善良大度,卻有些愚昧無

知,經常錯怪孫悟空,念“緊箍咒”,憑罰悟空,讓人痛恨他的舉動,但他的功卻蓋過了過。

《西遊記》雖然是一部神話,卻以正確的方式教會我們許多道理,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做人必須以誠信待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幫助,它裡面的人物生動傳神,故事悠久長揚,至今它已家喻戶曉,它不僅包含了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與豐富的想象力,更力辯了我國在世界文明的地位!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復活》

暑假,我一口氣讀完了托爾斯泰晚年的一本著作《復活》。似乎很深奧,卻又像讀懂了什麼,精神上的復活,比現有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顯得更加珍貴,更有意義。

一個曾經有著純真美好的童年,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卻在魚龍混雜的上層社會中過著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個美麗純樸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也許會這麼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來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被告就是他年輕時傷害過的卡秋莎·瑪絲洛娃,又聽到她被冤枉時的慘叫,或許是靈魂的反省吧,他在瑪絲洛娃入獄後奔波在社會的高層,希望替他減刑,可都沒成功,一次次探獄,聶赫留朵夫看見瑪絲洛娃奄奄一息的樣子,覺得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都不算什麼,於是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將她保釋出來。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卻拒絕了,因為她不想連累聶赫留朵夫……

這裡,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了,這並不是死而復生的復活,而是一種心靈反省和淨化,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昇華。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反映了人性的醜陋與純潔。《復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有機會可以讀讀他。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這段時間看了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完之後內心壓抑了很久,老實說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對我來說是十分困難的,總覺得該寫些什麼又不知道能寫些什麼,寫活著的讀後感勢必涉及對活著的理解,而活著本身是個很深奧的話題。離交作業的日子越來越近,我又實在找不到其他可寫的東西,拖延症的我在辦公室艱難的碼下這篇讀書筆記,請各位書友指教。

《活著》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從小養尊處優,吃喝玩樂無所不佔,在賭輸家產後從少爺淪為貧農,從此歷經苦難的一生。

人們常說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福貴也不例外。在福貴賭輸家產後,徐父並沒有像以往那樣要打死福貴這個“孽子”,而是心平氣和的變賣了田地讓福貴把債還了,徐母跟福貴說只要人活著,窮一點也沒有關係,家珍也沒有因為福貴落魄離他而去,這一切讓福貴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為,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來說,福貴似乎真正開始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然而命運似乎沒打算放過福貴,搬到茅棚沒多久徐父從糞罐上摔下離世,母親病重去城裡抓藥,因多管閒事被抓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經去世,善良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夫人被無德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聾啞人,在後來的日子裡受盡委屈,最終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為可以開始幸福的生活鳳霞卻因難產而死,女婿二喜為養活家人在搬運時被水泥板夾死,但命運覺得給富貴的痛苦還不夠多。外孫苦根因飢餓吃豆子過多而撐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雙兒女,他的女婿,還有他的外孫。除了母親,剩下的親人,都是福貴送的葬,都是他親手埋的,幾十年來,福貴送完了白髮人又送完了黑髮人,一生經歷過許多苦難與痛苦活到了最後,卻不斷眼見著,承受著親人好友的死亡。這種悲慘的人生遭遇,讀者都能感到悽然落淚,何況福貴本身?種種的不幸不禁讓人發問,福貴活著的意義在哪?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種所說:“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對富貴而言,徐父離世後徐母、家珍及鳳霞需要他,徐母離世後家珍、鳳霞、有慶需要他……苦根死後“福貴”需要他,每次經歷親人離世都還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這些時候,他都不能死,他總是一次次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福貴的人生雖然充斥著悲劇,他也不是沒有幸福過。福貴被抓走期間音訊全無,徐母不斷的跟家珍說福貴沒有去賭錢的時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時日無多時拉著福貴的手說下輩子還要在一起的時候,當二喜帶著大隊人馬風風光光迎娶鳳霞的時候,當得知鳳霞懷孕自己要當外公的時候……作者餘華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著福貴的一生,但從文字間還是不難感受福貴對這些幸福瞬間倍感珍惜。就整個故事而言,即使悲大於喜,在書裡都我們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斷的將幸福放大,對苦難默默承受的樂觀精神。

剛開始《活著》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疑惑是作者為什麼會給這本書取名叫“活著”,明明書裡到處都充斥著死亡,書中出現過的名字除了福貴到後面基本死完了,後來想想,作者是以死亡為讀者講述活著的意義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寫“活著,即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人活著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通過自己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對於於連,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可以說他是個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認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欺負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著緊接著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麵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紅樓夢》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而作為一個女孩子,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著憂傷、淒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裡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裡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裡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著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我總認為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體現了一種敗落的趨勢,不管是家族的,愛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沒落,這在喜聚不喜散,愛好大團圓結尾的中國古典小說中並不多見。

我不得不感謝續者高鄂,儘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讓黛玉死了,管她登仙還是辭世,至少她別了寶玉,很好很好。

不是說我天生殘忍喜歡看別人的悲劇,但是,不是有句話說嗎?塞翁失馬,焉之非福?對於黛玉這樣一個脆弱的封建少女來說,死,是她的解脫,是她所有悲劇的終結,是她的幸福。當她在地下安靜的沉眠時,看著寶玉仍在凡世尋找出路,不得不說,她還是幸福的。

或許兩個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該相遇,因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會將浪漫消磨得一乾二淨,最終,紅玫瑰變成了牆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著的白米飯。所以,就讓浪漫在最美的時候畫上句號,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可是也許你會說,黛玉死的很悲慘,一點也不浪漫,關於這點,我是不贊成高鄂的續書的,也許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許黛玉確實應該淚盡證前緣,這樣不是更好嗎?她牽掛著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這一知己痛哭,懷著深深的思念,這樣的死,何嘗不是高貴神聖的,然而高鄂沒有這樣寫,他最終讓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憤恨,氣極而亡。這不象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傲自賞的黛玉,反而象個情場失意的一般女子。

儘管如此,她最終是在賈府垮倒前離開這是非之地的,否則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寶玉是個紈絝子弟,他不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能給予黛玉的其實很少,談不上保護與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別人保護的弱者,所以在他身邊,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帶著回憶離開他,是一種幸福。寶玉自己能給予黛玉的只是幾句好話,他連痴情都談不上,看看寶釵的下場,不得不說黛玉是幸福的,當然有人說寶釵需要的只是寶二奶奶的寶座,她並不在乎寶玉,是這樣嗎?難道有一個天生喜歡孤獨的女子嗎,不管怎麼說,寂寞的獨守空房總是悲慘的。何況所謂寶二奶奶的寶座她是不是坐上了還是個問題。

如果賈府不倒臺,至少寶釵還有容身之地,至少沒了丈夫還有富貴,但是不是這樣呢?最終賈府淪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地步,那寶二奶奶的頭銜之於寶釵還有何等意義呢?沒有幸福的生活,沒有丈夫的關愛,寂寞的獨自生,獨自死,難道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我一直疑心寶玉並不是因為黛玉而離開賈府的,否則他不會娶寶釵。他最終的出世是因為他的世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終於明白他的鬥爭,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是依附著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麼思想啊,鬥爭啊,統統沒了,他不得不離家出走,也許是為了避禍。

可以試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廚做羹湯的場景嗎?穿著破衣爛裙,甚至是要依靠襲人的救濟,然後她當然無法再刻薄人,說閒話,只能獨自垂淚,不關愛情,而是生活。當生活給寶黛的愛情畫上巨大的問號時,黛玉能一如既往的愛著寶玉嗎?我想不會,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龍王廟的。然後寶玉最終受不了家庭的壓力,還是一走了之,這是很有可能的,他沒有照顧好寶釵,負擔不起生活,同樣對於黛玉,他也不過如此。

另一種可能,萬一賈府能重整旗鼓,蘭桂齊芳,黛玉和寶玉依舊過著他們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後,寶玉也許會突然發現黛玉皺紋滿面,然後會發現身邊的襲人竟如同當年的趙姨娘,然後愛情就在歲月中流逝,然後寶玉會回憶那個珠圓玉潤的寶姐姐。

其實愛情就是很短暫的,至少這橫刀截斷的愛情給了我們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傑克之於羅絲,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憶,卻不是唯一。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惹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曹雪芹先生對晴雯的態度可以由這首詞看出來,曹雪芹先生認為她是霽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難得,光明磊落,她會壽夭是因為周圍環境的黑暗,可見曹雪芹對她的基本態度還是肯定的。

但是我卻要反過來說一說,因為曹雪芹先生寫這部書時,常是照著本來的面貌還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這個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寫作中仍是寫出了她眾多的毛病,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書裡為了表揚這個擁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會把她描寫成一個先進的戰士,其實呢?她真的有大家說的那麼有思想嗎?錯,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寶玉一樣,一方面,她認識到這種看似舒適的生活其實就有著對她們這樣人的壓迫,但另一方面,她卻是離不開這種生活的,她只能依附於這種生活,離開這種生活回到貧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剛開的劍蘭送入豬窩一樣,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奴才呢?當然不全是。雖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沒有父母被賣入賈府的,但是她卻被老太太收在身邊,而且還可以將自己的哥哥也介紹進府,後來跟了寶玉,也是房裡數一數二的大丫頭,在賈府的金字塔結構中,這種大丫頭其實就是僅次於主子的二主子。什麼是奴才呢? 在大觀園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媽子,即使就在一個怡紅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頭是聽她們差遣的。這種大丫頭有時權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頭,如果說主人欺負奴才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無奈的話,那奴才之間互相比大小,互相爭鬥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處罰偷東西的小丫頭墜兒時,先掐先打還拿簪子戳,最後就一句話把她趕出去,還讓別人無可辯駁,這中間,小丫頭有錯,但是晴雯也確實是有倚勢壓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態度,也很有鳳姐遺風。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愛寶玉呢?我個人意見,她是愛的。請看,她總是與襲人拌嘴,雖然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慣襲人,但是其中就沒有一點嫉妒嗎?襲人說了句“我們”,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諷刺。她還諷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兩件太太給的衣服就喜笑顏開,但是後幾回,她卻搶著送東西說也要去“顯個好”,寶玉給麝月梳頭時,她躲 在門口偷聽,她其實很多時候都在注意這寶玉,注意著和寶玉接近的丫頭,例如小紅和寶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斷。她曾笑著說“沒什麼我不知道的”就是因為她時時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頭的奴才,她不願卑微的愛一個人,她總想要和寶玉站的平等一點,她不能象襲人那樣謙卑的愛一個人,她有她的特點,有點象野蠻女友,漂亮卻不溫柔,襲人曾笑寶玉“每天不挨她兩句硬話襯你,是再也過不去的”,可見,晴雯這種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手段還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麼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強,她能知道反抗什麼嗎?她茫然的鬥爭著,其實都不知道鬥爭什麼,她期望得到的是什麼呢?平等?怎樣的平等?她一個從小生活在富貴鄉中的女孩,也算是嬌生慣養的了,她離開這個富貴錦繡地,她能做什麼?她的苦惱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該怨什麼該爭取什麼,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無法和寶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卻想能那樣,她的最高目標,也不過就是可以成為小姐與寶玉談個平等的戀愛。她的悲劇就是因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遠無法和襲人一樣隨遇而安,於是總是痛苦著。

第五,晴雯的人際關係,晴雯為什麼會落得那個下場的,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她極度失敗的人際關係,她不能得到上級的垂親,這很正常,即使現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歡這種倔強人的;她也沒法得到下級的好感,她喜歡仗勢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佔先,所以一但事發,一群人就將她告倒,最後落個被掃地出門的下場。這點在我看來真的不如襲人,襲人遠比她有交際的手段。

淺談幾句,覺得還是辭不能達意啊。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自從賈家的戲子絕大部分散到大觀園裡,大觀園裡又平添了許多事事非非,有時不得不感慨都是下人們惹的禍在這一回中,我看到最多的就是那些小丫頭老媽子們的勾心鬥角,有臉面的就公然仗勢欺人,沒臉面的就背地裡搞小動作。有些頭腦的還好,沒頭腦的直接就搞出來許多笑話。迎春的貼身丫鬟就是一個例子,她可以直接吩咐廚房給她做碗燉的嫩嫩的雞蛋,一個一般的丫頭也能享受這樣的待遇,讓人有些吃驚。由於一些原因廚房沒給做,在小丫頭連花兒的煽風點火下,她就跑到廚房亂砸亂罵了一通,說句俗話她的勢子也太正了,連廚房後來賠不是送去的燉雞蛋她也給摔了,可惜糟蹋了那雞蛋。

見識了有頭臉的丫頭的撒野,再看沒頭臉的丫頭如何作怪。柳家的女兒五兒和寶玉房裡的芳官關係好,五兒從舅舅那裡得到了茯苓霜便送了些給芳官,不巧被林之孝家的碰到,在那些丫頭婆子的煽動下,較弱多病的五兒便被當做了內賊,正好老太太的房裡少了些東西,上頭吩咐要查,那些人明明知道並非是五兒做的卻要他做替罪羊。積極地向平兒送東西希望能將她們趕出去。這就是賈府中的小人物們常玩的把戲。

可以說,賈府中上至主子下至奴才,很少有為家族未來奔走謀劃的,卻都是這樣飽食終日還勾心鬥角。我想,這也是賈府衰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吧。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寒假用心讀了一本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這本書其中有一章談到教育離不開愛。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那樣:“教育沒有情感 ,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 ,我們的工作物件是特殊的,面對的是學生 ,學生是有思想、愛憎分明的人。而我們的工作和任務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師應學會如何去愛自己的學生。

教師愛學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學生。自尊心是人的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輕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進而憤世嫉俗。所以只有尊重我們的學生,尤其是學生的人格,才能擁有一群燦爛的健康向上的學生,也才能為學生所尊重。

教師愛學生,其次,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為人師表還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夢》上所說的換位思考。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一件事情,從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卻未必沒有可諒之處。作為教師,應設身處地的思考,才能解決問題。學生遇到問題時,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應聯合班主任找來家長尋求解決的辦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學習 有困難,學習習慣還沒養成的,則可以通過懇談,鼓勵的方法解決。

教師愛學生,還表現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們教育中的民主精神還不夠,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命令學生服從,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太少。我們經常抱怨社會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會民主的基礎是學校的民主。沒有學校的民主,何談社會的民主。所以我們教師應善於傾聽學生的聲音,可以通過談話,適當的引導,適當的鼓勵,這樣才能更多的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也更有利於教師在穩固的基礎上開展教育教學 工作。

所以,我們教師應該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學生、愛教育。只有愛,才能贏得愛。愛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礎。這是《新教育之夢》給我的啟發之一。

《新教育之夢》給我的另一個啟發是要善於學習,不斷的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任何一個優秀教師都離不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我們是在用我們時代語言,用我們的生活 閱歷,同過去的大師們進行心靈溝通,闡釋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我認為作為一個教師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樣,教師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給學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學生對我們教師的期望很高,他們把我們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裡,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那麼他們就會很失望。所以教師對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非常重要。

教師還應努力理解學生的世界,要善於和他們溝通,要和他們成為生活中的好朋友 。教師還應該要有豐富的學歷,經歷和閱歷,所以教師要善於學習,不斷更新和積累知識,才能教育好學生。

對於年輕教師來說,“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這是作者對我們的真誠規勸,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我們應該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業,以本書中的理想優秀的教師為標準來要求自己。並且像作者所說的那樣不要羨慕別人,不要感嘆時運,要做起來,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順,哪怕艱難。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說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愛的教育》這本書,我只用一個晚上就看完了,在感人之處還不禁落淚。這是一本真正能洗滌、溫暖心靈的書。吸引我的,似乎並不在於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愛。

這本書是以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等平凡而神聖的大愛。

這部小說文字雖然素雅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讓人感動不已。書中通過日記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上進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雖然他們各不相同,但他們身上卻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祖國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裡不能忽視的是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每月故事,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讀者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

《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昇華。雖然每個人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記起自己也有過相同的情感,只是現在留下的除了回憶,便是遺憾了。讀《愛的教育》,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

人們總是很在乎一些所謂的大恩大德,但是卻讓一些平凡溫馨的瞬間偷偷溜走了。“愛”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身邊的愛,因為過於平凡的愛總是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誰知這些愛往往像茉莉一樣,散發著純淨清幽的暗香,早已沁入你的心脾,成為你生活的源頭。

《愛的教育》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我細細地回想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不覺發現我的成長裡包含了同學、家人、老師對我的愛,以及我對他們的愛,這一切又讓我重新體會到自己是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所有的回憶中,我知道了“愛是什麼”,雖然並不像想象的那樣驚天動地,但真的讓人覺得很溫暖。愛,就如空氣一般,每天包圍著我們,但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少了它便會窒息,其實它的意義已經遠不止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融入了生命,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利珂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他與父母一起分享心中的疑惑、不快、祕密和歡樂。而現在我們常常覺得自己長大了,很多事情不用跟家人說自己就能解決了。但事實上在父母的眼裡他們對兒女的愛絕非是年齡能阻斷的,我們永遠是父母的孩子。而我們卻常常拒家長的愛於千里之外,千方百計將自己封閉起來,為什麼呢?難道我們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最溫暖的親情嗎?

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啊!當你能夠重新感受那份極為普通而美麗的愛的時候,你將倍感快樂與溫馨。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任何界限的,愛在心中,就不覺孤單。

小到萍水相逢人們的互相微笑,大到投入慈善事業,甚至捨己救人……這都是愛的力量在向世界撒著陽光,撒著溫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從這本小說樸實無華而又感人肺腑的字眼中得到愛的真諦,並將愛存於心中,化作前進的動力。我相信,當蔚藍的天邊襯著潔白的雲,當清澈的溪裡遊著可愛的魚,當愛滿人間,永駐世界時,你定會感慨:生活真好。

《愛的教育》告訴我:愛就在我不遠處。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童年是風,吹來朵朵白雲;童年是雲,化作新春的雨;童年是雨,滋潤出生的花……最近,我看了曹文軒的《白柵欄》深有感觸,彷彿也看到了作者眼中充滿稚氣的童年時代。

很多人最初的愛戀物件都是小時候的老師,然而作者也不例外。在他記憶裡的老師,溫柔甜美親切,跟媽媽的嘮叨、姐姐的凶悍、同學的小氣雞婆,全然不同,她美如維納斯,像優雅的梔子花……而《白柵欄》這本書,作者主要記述了七歲到十二歲對老師的“暗戀”……

童年是金色而無雜質的,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稚拙、清純,我也是如此。在我的童年中,做得最多的就是傻事。記得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去菜園子。菜園子裡到處是綠色蔬菜,奶奶在那兒拔菜,而我呢,站在一旁傻愣愣地呆著,無聊極了。我把手伸進了口袋裡,想找點樂子。“咦?什麼東東,摸起來圓溜溜的?”我拿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紅棗。“哦!對了!”我看著紅棗突發奇想道,“把龍眼的核種進泥土裡,能長嫩芽來;把火龍果的籽種進泥土裡,會栽出綠葉;要是我把剛剛煮熟過的紅棗核栽進泥土裡,肯定能再張出紅棗來。”

我選了一小塊地,準備把紅棗核種進泥土裡。我拿來一把鏟子,先挖出一個坑,在裡面澆了一點水,再把核埋進土裡,最後,再把泥土弄平。“大功告成!”我拍了拍,揉了揉肩,心裡充滿了期待和喜悅,真希望紅棗能快點長出來。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去看看紅棗長出來沒,一個月,兩個月,紅棗還是沒有長出來,我的心情一下子從喜悅轉為期待,再從期待最後轉為失落。直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紅棗核埋在泥土裡根本不會長出紅棗,更別說煮熟的了,看來我還真是異想天開。

是呀!正如作者所說“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有一些微妙、朦朧、撲朔迷離的感覺。這些感覺到生命的一星火花熄滅前的頃刻,會突然浮現……這個人又夢幻地回到了稚拙、清純、金澤閃閃、充滿花朵氣息的`童年時代。”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選集。這是一部論文集,涉及內容很廣,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論文,也有勞動教育﹑情感教育﹑語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論文;有論述學校教育的論文,也有論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各種教育有機結合的論文。可以說,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結晶。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巴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失去的一天》和《給女兒的信》《學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兒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專著都收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裡。

蘇霍姆林斯基在該選集中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說:“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說‘愛孩子’。”他提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並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的牆壁也說話”。他同時指出愛不等於無原則的溺愛,應該用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範去要求兒童,並注重通過集體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是啊,我們的學生是一本豐富的書,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為教師必須愛他的學生,相信他的學生,尊重他的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巨大的學習潛能,培養他們無限的創新能力。

讀了這部專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他對學生充滿了無限的愛,而他的這愛,來自於他的人格的魅力;來自於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毅的奮鬥精神;來自於虛懷若谷,刻苦學習,頑強拼搏,不斷求實、不斷創新的精神;來自於勇攀科學高峰,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學中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頑強毅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名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經過我們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水滸傳》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中國名著,與它相媲美的還有《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號稱“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它真實地描寫了宋代農民起義,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統治階級的罪惡。它以傑出的藝術描寫手法,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揭露了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X反”。

《水滸傳》寫英雄們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況,但是在逼上梁山這一點上,許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於生活不下去,他們不滿官府的剝削,積極參加劫取“生辰綱”的行動,從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寶是由於受地主的掠奪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魯智深是個軍官,他嫉惡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結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貧民,為打抱不平和報殺兄之仇,屢遭陷害,終於造反,勇猛地向統治階級進行衝擊。他是從血的教訓中覺醒過來的。

水滸一百零八將,人物形象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吳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智多星吳用”幾次獻策:吳用為晁蓋獻計,智取生辰綱,用藥酒麻倒了青面獸楊志,奪了北京大名府樑中書送給蔡太師慶賀生辰的十萬貫金銀珠寶;宋江在潯陽樓念反詩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場,快行斬時,吳用用計劫了法場,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莊失敗;第三次攻打祝家莊時,吳用利用雙掌連環計攻克祝家莊。宋江鬧華州時,吳用又出計借用宿太尉金鈴吊掛,救出了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一生屢出奇謀,屢建戰功。受招安被封為武勝軍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後,吳用與花榮一同在宋江墳前上吊自殺,與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卻俠骨柔情,殺卻惡人為的是救窮苦人於水火的真漢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們面前表現出一副粗魯,野蠻。可他到了衝鋒陷陣的時候可毫不含糊,揮著62斤重的禪杖上陣殺敵。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會X敗的一面。這的確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一本書。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我一直覺得書的魅力在於它於總能在優美的文字中教人求真,與人為善,發現美好。每個人在閱讀世界中都會遇到自己的良師益友,或淺談,或深交,或碰撞……

同樣我們人生不總是陽光明媚,也一定碰見陰霾,甚至遇到過心靈的打擊,卻苦苦找不到心理“診療室”,有的人在這種挫折中一蹶不振,但是如果換作是我,我一定會將挫折與磨難捧起來細細看,彷彿來到另一個天地,將苦難琢磨消化吸收,能做到這樣的原因是我遇見了一本好書——林清玄的《以美為光》,我沉浸在書中一個個簡單而又清新的小故事裡,將它作為我的心靈診療室真是再好不過了。感謝林大師的文字為我帶來了一次次心靈上的洗禮。

眾所周知,林清玄筆下的文字都散發著淡雅樸素的散文清香,但寫這種短小精悍的故事還是第一次。它就像一本散發著糖果香的童話故事書,書中以我們熟悉的形象展開描述:如狡猾聰明的狐狸,傻愣愣的山羊,守財如命的窮人,肆意揮霍金錢的富人……這些形象在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神采奕奕,讀起來不會讓人心生厭倦,反而像一首委婉動聽的圓舞曲,源遠流長……

現在這個時代,正是超越自我的進步時代,作為下一代的棟樑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父母的殷殷盼望下成長的呢?談起自己的孩子都是在比學習好,比誰的孩子優秀,有前途。但在本書的《獵人的三隻獵物》一文中,作者轉換一個觀察角度,讓我們去探討孩子眼中的父母又是如何呢?這篇文章恰好寫到了當代社會最值得引人深思的問題中,如果碰到一位十分“謙虛”的父親,結果會是怎樣呢?他將自己兩個美麗動人的女兒說成"質陋貌醜,不足掛齒",後來又因為他的“謙虛”讓他的兒嫁給了一個粗魯的莊稼漢,如果一味地貶抑自己來討好別人,那麼,做他的女兒也太可憐了吧!實際上,上面所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並不陌生,而林清玄先生正是把它們濃縮成了一個個有趣動人的小故事並含蓄地表達其中的道理。

當然,林清玄在談論人性時也毫不介意。你可能從未幻想過,一個叫“舒服國”的地方吧?那裡的人們天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好不快活,天天無所事事,不用勞動。但是我想,“舒服國”裡的人,時間一久肯定會有煩惱的,因為他們沒有期待,沒有未來,沒有改變,更沒有失敗和考驗,又怎麼能談得上享受生活的幸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