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探索

欄目: 會議發言稿 / 釋出於: / 人氣:2.89W

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探索

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探索

福建省泉州市汽車運輸總公司 吳 鬆 江

(一)

安全是道路運輸企業的生命,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管理需要創新。道路運輸業是一個關聯著千家萬戶的行業。如果不能做到生產安全,旅客的生命、國家和人民的財產、社會的安寧都將受到威脅和損害。道路運輸業的生產安全,主要是行車安全,它既受內部管理因素的影響,也受道路、橋樑、氣候和外界人為因素的影響,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長期困擾著人們的大難題。多年來,各級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門、道路運輸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綜合治理。然而,安全狀況仍不盡如人意。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後,道路行車事故次數、傷亡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惡性道路行車事故不斷髮生,墜毀、爆炸、火燒車事故也時有所聞。究其原因,是道路行車安全管理嚴重滯後。沿用了幾十年的安全管理措施,適用不了車輛更新、人員更新、企業管理機制更新,運輸經營環境和經營條件也更新的時代,安全管理需要創新。

安全管理創新的方向在那?如果我們把目光仍舊回到舊的安全管理機制上,就會發現,幾十年來,不管是交通主管部門、交警部門還是企業領導,對行車安全,一貫採取“管”、“卡”、“壓”的管理辦法。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對待駕駛員,特別是肇事的駕駛員,從來是講話口氣硬,處罰措施嚴。駕駛員一旦出了事故,領導批評,同事譏諷,親人埋怨。在這重壓之下,駕駛員是慎之又慎,然而,還是事故不斷。“硬壓”的效果不好,可又有什麼好辦法呢?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藉助文化的力量,加強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構建一種人格化的安全管理新機制,這也許就是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管理創新的出路。

(二)

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企業文化是當代世界企業管理的新熱潮。儘管我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同,經濟體制和文化傳統存在著差異,但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論和方法,80年代傳入我國後,經過不斷的實踐和 探索,企業文化之花已在我們的國土上結出豐碩的果實。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就是藉助企業文化的成果,充分運用文化的導向功能,把長期的生產經營和安全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本行業特點的安全管理經驗,提升到物質與精神結合的境界,成為加強和改進企業的安全管理的精神動力。它包括企業安全價值觀念,安全生產責任感,安全道德觀念,安全目標和安全行為準則等,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企業安全管理的一種理論。

在安全生產實踐中,道路運輸企業首先要根據本企業安全管理特點,提煉培育企業員工普遍認同的科學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生產理念,用簡練的語言給予表述,用以激發職工安全生產工作熱情,增強安全生產責任感;提倡用安全哲學辯證處理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改革、安全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用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理念指導生產經營管理,把安全生產擺在第一的位置;用正確安全價值觀對事故突發瞬間自己行為進行調整和約束,做出保護生命財產,減少損失的選擇。通過建立企業安全文化達到提高全員的安全素質,促進實現安全行車的目標。

(三)

在企業安全行車管理過程中,職工的創造性、向心性思維和自我價值實現等心理要素,是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基礎。道路運輸企業職工對文化情有獨鍾,早在90年代,在汽車駕駛員中,興起一股在駕駛室懸掛毛澤東像的熱潮,據說就是駕駛員為了祈求平安。以後,人們按照各自的喜好、信仰,把駕駛室佈置得色彩斑斕,有的還給自己的駕駛室起了雅號。這反映的就是一種文化現象。筆者曾在1990年在《汽車駕駛員》雜誌上,對這一文化現象按照駕駛員的不同心態,給予不同的歸類,提出做為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和企業領導,對萌芽在職工中的文化現象,要站在安全生產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積極加以引導,把職工的熱情和創造性引導到安全管理上來,為安全行車提供智力支援和精神動力。這一看法,越來越成為共識,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成為全行業安全管理共同追求。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管理實踐,越來越多的溶入文化因素,越來越貼近職工心理要求,在企業安全管理上,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大。

(四)

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全體職工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現代道路運輸,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運輸裝置的技術性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的大量興建,公路快速運輸系統的初步建成,現代通訊、各種監控手段日趨先進,這些對搞好行車安全,固然十分重要,但掌握、使用、處置這些先進技術裝置,對安全生產起決定作用的仍是人。生產技術程度越高,人的管理地位越顯重要。這就需要用先進的企業文化引導職工,加強職工的安全文化修養,培育職工安全自律與他律的意識。

要重視企業職工安全素質的養成教育。各道路運輸企業要把全員安全培訓放在首位。教育培訓分系統教育和自我教育兩方面。系統教育方式有:培訓、輪訓、複訓、安全報告會等。自我教育方式有:安全例會、安全知識競賽、安全談心、安全幫教等。安全培訓的目的一是增強職工安全意識,變安全生產“要我幹”為“我要幹”,變“要我管”為“我要管”,變少數人管理為全員管理。二是提高全員安全素質,使管理者和操作者都能瞭解事故發生規律,掌握先進的安全管理裝置,具備妥善處置突發事故的本領。

要重視凝聚各方面力量。黨政工團要齊抓共管,各方面都要根據職工不同工種、不同崗位、不同心理特點,從各自工作角度,設計好活動載體,圍繞企業安全生產創一流,開展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活動。比如,各個時期的安全競賽,安全月、安全周的競賽,黨政領導安全囑咐,家屬安全勸導,共青團安全監督等活動。

要重視安全管理隊伍的網路化建設。在原有安管隊伍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以行政領導為中心,向基層運營片區、運營單車幅射的安全管理網路。每一個層面都要有人負責,每一個層面都要做到人員、制度、措施“四落實”,每一個層面都要重視安全文化建設,每一個層面都能運用系統工程 的原理、方法,分析、評價系統中的安全狀態,及時發現、通報系統中的危險性,通過採取綜合措施,使系統內發生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安全達到最佳狀態。

要重視持之以恆做好安全文化建設。文化的薰陶功能是不能一竿見影的,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做到月有安排,季有打算,年有籌劃,每年都有所提高。日積月累,企業安全文化才會顯示其獨特的功能。

(五)

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目標是為行車安全營造一個親和力很強的氛圍。道路運輸企業安全管理系統中的要素是人、車和環境,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人是企業之根本,人是管理工作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能否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是企業安全管理成敗的標誌。

加強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當前要創新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內容在對待事故的認識上要走出兩個誤區:一是事故不可避免論。道路運輸企業的安全生產,受外界因素制約較多,從企業領導到職工都有一種錯誤認識:“事故不可避免”。事故發生以後,有些管理者採取自我解脫辦法,把事故發生原因歸咎於客觀因素,歸咎於“運氣不佳”,企業員工中也有同感。人性化的管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事故的發生,採取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認識是行動的嚮導,對事故的正確態度應是從血淋淋的事實中,找出管理者和操作者自身存在的問題,掌握防止事故發生的本領。同時,將經驗教訓在企業幹部職工的頭腦中逐步消化、吸收、積累,成為指導安全實踐的意識,達到多數人安全生產的目的。這也就是道路運輸企業長期實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理論昇華。二是重處罰,輕教育。事故發生以後,對肇事者輕者下崗,重則行政處分,經濟處罰更是免不了的。人性化的管理強調,人是事故的肇事者,更是事故的受害者。有些人就是在肇事中受傷以至喪生,既使沒有受傷,精神也受到很大的打擊。對事故的發生,多數肇事者是會對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進行自責的。關心事故責任者,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慰籍,生活上的關懷,化解駕駛員肇事後的心理矛盾,幫助他們從事故的陰影中走出來,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吸取應有的教訓,這樣的教育作用將更有效,教育效果也會更好。發揮文化的力量,,多給人與關懷,使肇事者從事故的陰影中走出來,使其他職工從中受到啟示。為行車安全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在對待制度的認識上,無規矩不成方圓,要重視規章制度的約束力,但對待制度人性化的管理採取的是與時俱進的態度。多數道路運輸企業都有十餘年到幾十年的歷史,在安全管理上都有一套規章制度,人性化的管理不能離開原有的管理成果,對這些規章要進行很好的梳理,沿用對安全管理行之有效的,摒棄那些多餘無用的,建立適應新的營運環境的新規章制度。使制度真正起約束人,管理人,促進安全生產的作用。

在宣傳教育的認識上,人性化的管理重視宣傳形式,管好用好安全文化宣傳陣地,如安全勸導牌、提示牌、標語牌和安全宣傳欄,同時把宣傳教育的形式向網際網路等高科技領域拓展,開展網上教育。教育形式上,一改我說你聽的傳統教育形式,開展電視廣播專題、安全文藝演出、安全文藝創作,安全體育比賽、安全理論研討、事故案例等形式。鼓勵行車人員和全體職工參與。宣傳內容上,人性化的管理少用“嚴禁”、“不準”,多用“請你注意”,力求形象生動,平等對話,富有人情味。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道路運輸企業的繁榮和發展,假日經濟的萌生,知識經濟的初露端倪,使道路運輸業的繁榮和發展的勢頭如虎添翼,方興未艾。在繁榮和發展的後面,道路運輸業也隱藏著巨大的事故隱患。面對新形勢,新環境和新變化,如果我們還沉緬於原有的管理方法而自以為是,那事故的發生將如春風裡的野火,撲了這頭,那頭又生。重視發揮文化的功能,建立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也許對道路運輸管理有效地預防和遏制各類險情及事故的發生,改觀道路運輸不安全的局面能有所裨益。這是筆者提出建立道路運輸企業安全文化的初衷。

二○○三年八月第三稿定於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