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富裕村與貧困村調查與對比的分析報告

欄目: 工作彙報 / 釋出於: / 人氣:2.5K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受交通條件、自然資源、自身能力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地區差異以及同地區村社之間的差異都較大。為了全面瞭解貧困村與富裕村之間的發展差異,分析貧困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探討促進平衡發展、構建和諧小康農村社會的有效途徑,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我們深入瓊海、文昌、儋州、保亭、白沙五市縣32個村社進行調查,然後選擇有代表性的4個富裕村和4個貧困村進行對比分析,在分析中,也涉及其他一些村社的情況,現綜合報告如下:

富裕村與貧困村調查與對比的分析報告

(一)典型村社簡況

富裕村之一:文林南村位於文昌市東郊鎮,是個省級文明生態村。全村66戶263人,耕地60多畝。村民利用當地豐富的椰子資源,辦起四家加工廠,除加工本村的椰子外,還收購加工鄰村的椰子。生產的椰蓉、椰子糖、椰棕、椰墊、椰殼活性炭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總值1800萬元,繳納稅金135萬元。人均年純收入5800元,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房。村民組建的瓊劇團,自編自演節目,弘揚文明新風,宣傳政策法制,寓教育於娛樂之中。

富裕村之二:瓊海市陽江鎮邊溝村16戶55人,除32畝水田外,利用山坡地種植檳榔、胡椒等經濟作物計425畝,戶均15畝,還加工檳榔和培育檳榔苗出售。村民人均年純收入8860元,家家戶戶住上前庭後院的小別墅。村裡建起文化室、排球場。邊溝村是紅色娘子軍的誕生地,是很有代表性的靠種植致富的國家級文明生態村。

富裕村之三:蘭洋村是儋州市蘭洋鎮的一個黎族山村,有79戶376人,耕地292畝,橡膠321畝,水果68畝,經濟收入主要靠橡膠、養豬,同時利用靠近水泥廠的條件,到廠裡打工或搞運輸,年人均純收入3684元,在全市名列前茅,是個省級文明生態村。

富裕村之四:白沙縣打安鎮地寶村是個黎族村莊,有18戶89人,除水稻外,種植橡膠645畝、甘蔗200畝、木薯124畝、水果107畝,年人均純收入3580元,全村有5戶建起了樓房,13戶建平頂房,家用電器一應齊全,消毒櫃、電冰箱進了農家,被評為國家級文明生態村。

貧困村之一:文昌市東郊鎮排溝西村是個革命老區村莊,24戶90人,水旱田85畝,沒有水利設施,不旱則澇,除種植水稻和一些冬季瓜菜外,沒有別的經濟作物或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是個靠天吃飯的貧困村莊。

貧困村之二:瓊海市龍江鎮中洞第19經濟社,26戶106人,水旱田面積48畝,種植水稻和冬季瓜菜,另種植有橡膠、胡椒、檳榔等經濟作物64畝,人均年收入1700元,在農村經濟比較發達的瓊海市屬貧困村之列。

貧困村之三:儋州市木棠鎮木園村,全村76戶418人,土地面積1620畝,其中旱田282畝,坡地70畝,其餘為荒地。乾旱缺水,沒有水利設施。遇旱年不僅無法種稻,連蕃薯等旱地作物也不能種植。家家戶戶外出撿破爛為生,人均年收入540多元,是個典型貧困村。

貧困村之四:保亭縣新政鎮新村, 36戶154人,水旱田136畝,坡地106畝,只種植水稻和一些旱地作物,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是個僅有飯吃的貧困村。

二、富裕村與貧困村的對比分析

富裕村與貧困村之間,在社會經濟發展、村容村貌以及村民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等方面差距極大,不同區域的同類村社之間,同一區域的同類村社之間,也有較大差異。在這裡,試就富裕村與貧困村之間的差距及其原因做簡要的對比分析。

(一)自然資源、生產條件方面的差異

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水利設施、交通條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調查表明,富裕村所處的自然環境比較優越,土地較多而且肥沃,交通方便,水利設施完善,具備發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良好條件。如瓊海市龍江鎮雙舉嶺村,地處丘陵地帶,既有灌溉便利、旱澇保收的水田可以種植水稻和冬季瓜菜,又有充足的山坡地適宜發展橡膠、胡椒等經濟作物,~年人均純收入達4180元。

相對而言,貧困村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交通閉塞,土地資源貧瘠,水源欠缺,生產生活條件惡劣。木棠鎮木園村是儋州市西北部乾旱地區貧困村的縮影,全村76戶418人,沒有水利設施,沒有一畝水田,十年九旱,人畜飲水困難。今年大旱,耐旱的蕃薯、甘蔗也旱死了,牛也餓死了。農民靠到城裡撿破爛或到農場膠園撿膠泥謀生。

(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方面的差異

經濟是基礎,發展是硬道理。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才能促進農村社會不斷進步。富裕村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從以產品生產為主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以商品生產為主的市場經濟的轉變,產品的商品率高,產業結構合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經濟效益好,生產後勁足。如文昌市文林南村、白沙縣地寶村、瓊海市邊溝村,經濟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道路、水電、娛樂設施建設以及教育、衛生、養老等公益事業正在崛起,改變著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儋州市的蘭洋鎮蘭洋村,已實行由村統籌的義務教育制度、獎學金制度和養老制度。

相比之下,貧困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專案單一,商品率低,生產主要是為了維持自身的生活,僅僅解決了溫飽,無能力興建基礎設施和發展公益事業。如文昌市的排溝西村24戶90人,水旱田85畝,沒有水利設施,非旱則澇,水稻和冬季瓜菜產量低而不穩,村民生活困難,村裡靠扶貧資金打了口水井,通電是靠搭上了鄰村的線路,全村唯一的新房是媳婦從孃家借錢來建的。鎮領導說,在寶芳鎮仍有40%的村莊處於貧困狀態。

(三)居住環境、家庭生活方面的差異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增加,富裕村農民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如文昌市的美柳村、瓊海市的邊溝村、儋州市的僑南村、白沙縣的地寶村、保亭縣的什麼東村,都是規劃合理、整潔優美的花園式新農村。村莊青山綠樹環

抱,平整光潔的水泥村道連通各家各戶,一座座新建的小洋樓或別具特色的傳統磚瓦農舍座落有序,村莊周圍、道路兩旁、庭院裡面都種滿了椰子、檳榔和各種各樣的果樹,處處綠樹成蔭,時時花果飄香。走進這樣的農家,頓覺心曠神怡,舒適宜人。房舍寬敞整潔,衛生間、豬圈與沼氣池相配成套,各式傢俱、電器、廚具一應齊全。富裕村農民與城裡人的生活差異正在逐步縮小。

在貧困村,則是另一番景象。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家庭入不敷出,連子女上學、看病就醫、購買化肥農藥甚至日常生活的油鹽醬醋也難以為繼,沒有能力改造舊房興建新居,村貌如故,村民住著祖宗留下的老房子,生活水平沒有太大的改善,生活方式沒有根本的改變。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村莊,在國家的支援下,近年來也改造了茅舍,建了不少新房,但家庭經濟仍然困難。

(四)文化教育、思想觀念方面的差異

富裕村村民不僅生活好,而且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大多數的富裕村建起了文化室、圖書室、廣播室、閱報欄、宣傳欄、籃球場、排球場等公共設施,有的還辦起了農民夜校。通過學文化、學科學、學法律和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娛體育活動,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應用科技致富的能力,增強了村民的民主法制觀念和公民道德意識,極大地改變了農民的愚昧落後思想和農村的各種陳規陋俗。 瓊海市邊溝村全村16對育齡夫婦,9對堅持只生一胎,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先進集體稱號;解放以來,全村沒有發生過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文明守法、團結互助、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儋州市蘭洋鎮是海南大學和中國熱帶農業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師生到這裡搞社會調查,同農民一起研討“三農”問題,向農民傳授現代科技知識,推動著農村經濟發展和新一代農民的成長。在富裕村尊師重教成為社會風尚。保亭縣什麼東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幾年來有13人考上大學。儋州市木棠鎮戴坊村全村31戶,有大中專學生36人。文昌市文林南村在校大學生14人,其中1人考上清華大學。

在貧困村,村民無力支付孩子上學的費用,失學、輟學現象嚴重。儋州市木園村的許多孩子特別是女孩子無法讀到國小畢業,近十多年來沒一個人上大學,現連在校高中生也沒有,只有2人在讀國中。一般來說,貧困村村民的思想觀念也比較保守陳舊,屈服於惡劣自然環境的壓力,一無資金,二無技術,找不到合適的生產門路,缺乏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看不到光明的前途。

(五)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方面的差異

調查表明,富裕村的基層組織比較健全,有堅強的領導班子和一個好的帶頭人。保亭縣三道鎮什納村人均耕地只有0.9畝,卻有158個勞動力。村幹部根據本村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組織青年農民外出打工,用打工賺來的錢支援家裡發展種養業。幾年時間,什納村就由貧困村變為當地的富裕村。白沙縣地寶村在支部書記和村長的領導下,全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經過近2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在荒野上開拓出一個富裕的文明生態村。富裕村的班子幹部思想比較開放,有文化,能深刻領會和較好地宣傳貫徹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熱心為民,處事公道,有經濟頭腦,能帶領群眾開拓新的生產門路,實現脫貧致富。

貧困村則往往是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幹部整體素質差,“等、靠、要”思想嚴重,在群眾中威信不高,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三、統籌貧富村社發展,構建和諧小康農村社會

貧富村社發展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貧困與富裕,也是相對而言,並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上述許多富裕村,在十幾年前甚至幾年前,仍是窮得叮噹響的貧困村。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而又長期的任務是:統籌貧富村社發展,促使貧困村逐步向富裕村轉化,實現構建和諧小康農村社會的巨集偉目標。下面,就此談點認識。

(一)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貧困村脫貧致富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我省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因貧困面大而財力有限,扶貧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各級政府應當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貧困村脫貧致富。

增加投入,改善生產條件。各級財政要增加資金投入,支援貧困地區特別是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西部乾旱地區的農田水利和鄉村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生產條件。同時,在農產品加工、銷售和規模種養方面安排一些專案,搞開發性扶貧,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因地制宜,找準增收門路。農業仍是貧困村的主導產業,貧困村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資源,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找準增收門路。政府要積極組織和引導,提供服務,幫助農民解決資金、技術和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困難,增強農民的適應市場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扶人扶志,樹立脫貧信心。經濟上幫扶重要,思想上幫扶更重要。首先,要幫助貧困村的幹部群眾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劣勢、貧困原因、發展潛力和增收脫貧的可行途徑,選準一兩個風險小、見效快的專案,組織部分農戶先幹起來,務必幹出實效,用實實在在的經濟成果,幫助村民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同時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組織農民學習實用技術,掌握致富本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引導他們逐步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陳腐的消費觀、生育觀,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依靠群眾,選好民心村長。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是做好農村工作的基礎。要發揚民主,依靠群眾,選好村長。村長是全體村民的主心骨和帶路人,有了好的村長,就能帶領群眾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要建立健全村幹部的培養和激勵機制,把那些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術、熱心為群眾辦事的能人選上來,改善村幹部隊伍結構,提高村班子整體素質。

科教興農,增強發展後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農村經濟,關鍵是要培養新一代懂得應用現代農業科技的農民。教育是基礎,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才能學習和掌握科學技術

。所以,要採取有效措施真正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辦好農業職業高中。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支援力度,貧困地區的中國小校,應當免收學雜費,對來自貧困家庭的住校學生,還應給予生活費補助。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科技人員,要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把實用種養技術送進村送到戶,幫助貧困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掌握技術,不斷拓寬生產門路,增強發展後勁。

(二)總結推廣經驗,發揮富裕村的示範輻射作用

首先,總結推廣富裕村特別是本地區由貧變富的村社的新鮮經驗。基層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召開現場會、組織參觀學習或媒體宣傳等方式,大力宣揚和推廣這些老百姓看得見,學得到的好經驗,以增強信心,拓寬思路,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

其次,倡導富裕村帶動幫助貧困村發展。例如,利用富裕村在技術、運輸、加工等方面的優勢,與貧困村合作聯營,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走共同發展的雙贏之路。另外,部分基本具備接待條件的文明生態村,可與旅遊部門合作,探索發展農村風情遊和農業生態遊,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提高發展水平。

總之,在實踐中,無論是抓貧困村脫貧,還是抓富裕村建設,仍要把工作重點擺在扶貧幫困上,使這些貧困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同時要充分發揮富裕村在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村進步等方面的示範和輻射作用,推動廣大農村全面建設和諧小康社會的偉大工程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