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46W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

《愛我中華》這首歌表現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強烈凝聚力,表達了人們團結一心,建設國家的雄心壯志。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學生深入理解、學唱歌詞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讀文中愛我中華,健兒奮起步伐。愛我中華,建設我們的國家。愛我中華,中華雄姿英發。愛我中華!這部分內容,通過對歌詞的朗讀,既做到讀唱結合,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本節音樂課是充分利用藝術手段進行藝術教育的經典範例,是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成熟作品之一。其主要特點簡述如下:

1、充分體現出教師的藝術水平是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先決條件,首先教師要具備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氣質和涵養。

2、以審美為核心,利用各種形式從感受音樂、喜歡音樂,到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從教具的選擇、素材的應用、教師的言行等處都顯示了美在其中。

3、重視淨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巧妙的設計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輔之以精練講解挖掘,有機的把音樂知識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情智互補的境界。

4、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設計精妙。這節課是一首教唱民歌[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 ]為主的綜合課,教師藉助在教學設計中對音樂知識的滲透,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以螺旋上升的原則完成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再加上教師在每個環節中環境渲染精妙,學生掌握起來輕鬆愉快。

5、教學方法選擇靈活有效,注重學生音樂習慣的培養,並授之於法,充分提供了學生參與的機會,通過多媒體設計,給課堂教學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6、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的情感。注重心理輔導,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2

《愛我中華》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歌曲歡快有力,旋律流暢易學。九年級學生由於生理上心理上都處在一個特殊階段,學生普遍比較害羞,不太願意張嘴唱歌,尤其是男同學的聲音正處於變化階段,就更不輕易張嘴演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一開始就使用視訊歌舞錄影《幸福大家庭》,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然後我用詩歌朗誦的方式,用高亢激昂的語調朗誦一段話,來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愛國心,同時也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也產生這份愛國之情。下來直接點名主題。

在教唱歌曲的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夠先唱好樂譜,再來填歌詞,逐字逐句的慢慢引導,用話語,用音調,用感情讓學生漸漸地體會和理解歌曲,對於教學重點音準、節奏、裝飾音這些技術處理上也從不放鬆,在情緒處理上更是處處要求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時刻為教學難點(學唱歌曲,用心體會音樂,用熱情、歡快、悅耳的聲音演唱歌曲)做鋪墊。九年級學生在律動中要注重學生參與性,不能像國小生一樣又跳又唱。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一些不喜歡動,我在這裡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我選擇簡單而有效的拍手,捻指,起立唱歌的方式,即讓學生感覺到不幼稚,又讓學生有節奏感,他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瞭解歌曲的詞曲作家和拓展部分都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最後還有一段愛國主義教育,老師和學生一起朗誦這段話,掀起了整個課堂的最高潮,同時這部分和剛開始的部分也起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3

本人自認為較好的地方有這幾個方面:

一、上課的熱情較高。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美育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死無聲的。教師的對音樂的情感首先上課應該要有熱情,這種熱情表現在表情、語音語調、範唱、演奏、對音樂的理解、對音樂的情感。只有教師先感動了,才能很好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重樂理知識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受體驗。

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問題,通過聆聽、分析、對比。。。。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 體性的反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對樂理知識的教學,我從愛我中華的旋律中選幾節作為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讓學生分析樂譜,知道這首曲子的旋律是由它們重複變化發展而來的。這是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三、真誠的讚揚隨時鞏固學生的自信心

雖然是沒有學生的課堂但是我也把平時對學生的鼓勵讚揚貫穿於課堂。真誠的讚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讚揚。真誠的讚揚會讓他們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隨時不斷地支援,鼓勵,以鞏固學生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以自然,親切地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溫馨,和諧,愉快地音樂課氣氛。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四、將思想教育不露痕跡的溶於整堂課的教學。

本課的課題是愛我中《愛我中華》教學反思華,通過歌詞體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只有民族團結了國家才會興旺。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談談祖國讓你引以自豪的地方,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音樂中享受歡樂,拓寬民族文化視野,增強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識和熱愛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

教學不足之處:

一、課堂語言不夠精煉。

二、課堂應更為開放,形式應更為多樣。

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積極探索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的各個環節如何銜接更為自然?音樂課如何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4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裡湧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並從水罐裡跳出了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短短的童話故事,蘊涵著深刻的道理。本課的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心對別人乃至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發生的幾次變化,於是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尋求“這些神奇的變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這個問題。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之後,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然後引導學生挖掘埋藏在課文中的本質,獲得感悟。從小女孩為生病的母親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給小狗,再到自己嚥了嚥唾沫把水給了過路人這一系列舉動中,體會到小姑娘孝敬母親、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以及母親讓水給女兒,也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最終使學生髮現母女倆這一切行為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透露出的那份廣博的愛心後,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感受到了哪些愛?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說的都是同學之間借筆、借橡皮之類的事。於是我加以引導:“想想你身邊,還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獻愛?”這時,就有學生提到了:“下雨了,媽媽給我送傘。”“媽媽每天起得很早給我做早飯。”“有一次半夜裡我發燒,爸爸媽媽馬上送我到醫院,給我拿藥、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邊。”…….孩子們已感受到父母的愛了。

然而,只激發他們說父母之愛,我覺得還不夠。課文中的小女孩無論是對小狗,還是對媽媽,甚至是對陌生人都能夠獻上自己的一片愛心,這份愛是多麼的廣博。為了讓學生們在學會感受愛之後,能自主地把愛延伸下去, 我出示了最後一個問題:平時你們付出過哪些愛?有的談到為父母分做家務,有的講述曾經幫助陌生人的經歷,有的神氣十足地講述著愛護小動物的故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一張張純淨的笑臉,一份份樸實的愛心,比鑽石更加光彩奪目,珍貴無比。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5

課文就是這樣,通過寫唐代名相狄仁傑公正護法的故事,謳歌了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崇高精神。身為一名大法官,他明察善斷、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在他公正護法的行為背後,我們體會到了他對朝廷的忠誠,對人民的關愛,體會到了他那正直而偉大的心靈。難怪他會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難怪人們會集資立碑頌揚他的功德;難怪他能成為一代名相,深得武則天的倚重;難怪他病故後,武則天會悲聲嘆息,廢朝三日以示哀悼。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教學設計主體運用系統論和認知建構論的觀點和方法,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主體情感思維定向實際確定教學目標,有兩種典型的教學設計思想:一是系統論的教學設計思想,它把教學過程劃分為設計、實施和評價三個階段,設計只是一個階段,實施過程就是設計的體現過程,設計評價到結果時才有所反映,實際上,這種教學設計只有在教案中才能得到體現;另一種是關係論教學設計思想,它把複雜性、偶然性或不確定性作為教學過程中的本質特徵。

教學過程是教學雙邊對話活動和問題情境交融過程的生成發現和創造的“源泉”,它認為教學設計不只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階段,而是貫穿與教學過程始終,並通過適時的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教學設計和設計變更,在教學過程結束時最終產生設計方案,並作為下次教學設計創造過程的開始,教材是資源,學生也是資源,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當前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學生能不能進行探究式的、自主發現式的學習,把學生當作資源去開發卻並未得到普遍的共識。

比如強調語文閱讀,便滿堂讀,由詞到句,由句到段,最後由段到篇,形式上多讀、多問、多發言,實質上只是反映了教師為主的閱讀主體對教材的理解設,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化創新教學設計,完全放開學生思維又注意情感思維定向引導,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片段或不同的詞語生成理解,表達出不同的真實情感認識,產生思想的火花碰撞,然後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在活動中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在課堂學習生活中主動自我教育,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7

《盤古開天地》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重點是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生動,發展語言,培養想象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教學難點是要讓學生讀文感受,體會盤古的奉獻精神。

1。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會,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領悟課文主題。

2。在課堂上"讀"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紮實,讀得多樣。如第二節的"掄斧猛劈"通過學生自己的動作感受來加以讀的感悟;天地分開後發生的變化,也是通過感情朗讀讓學生加以體會,特別是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變化,我首先示範朗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後通過師生對讀,生生合作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祖國文字的魅力及盤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發想象,感受神話魅力。在教學"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變化"這節時,我設計了讓學生髮揮想象,同學間啟發合作,想象盤古身體的其它部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仿造文中的優美片語也寫下了很多優美的詞句,同時達到了當堂課講,練,寫結合的目的,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8

教授國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 ”,細心“繪趣”,童心“溯趣”, 真是得“趣”不易!但是,“趣”不也正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金箍棒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若就能使學生領略古代文苑奇葩的芳香,進而樂學勤學好學,那麼,我苦苦打造的“趣”還真正是難得的了呢!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我試圖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巧妙展示、再現直觀形象,用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畫效果為學生個性發展創設寬鬆、愉悅的氛圍,激發其學習情趣。我設計製作了這樣的效果:輕鬆的旋律中,先聽到白鶴歡快的鳴叫,接著就出現了藍天白雲,蓊鬱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最後特寫一群白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在淡淡的雲霧中悠然地,輕快地飛向遠方,一直消失在雲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學生門凝神細視,沉浸在美麗的大自然中,

認識與體驗都得到昇華.

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課的特色,但對生難詞句的理解,我還缺乏必要的點撥.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樂學語文、趣學語文。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9

本學期即將結束,我對這一學期教學進行反思。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歷史課的趣味性。對於一件歷史事件我們的教材交待得很簡單而且不是很連貫,比如,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經常具有跳躍性,學生就會問“這一期間孫中山做什麼去了?”如果我們適當的補充一些歷史事件,比如孫中山的“第二次護法運動”,不但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補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內容的連貫性。

其次,與時事相聯絡。今天是歷史的延續,我們可以在今天找到歷史的影子,比如,香港問題,我們可以把它與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及後來的瓜分狂潮聯絡起來;我們還可以把日本侵略中國臺灣、“大陸政策”與今天中國臺灣問題結合起來。總之,我們可以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讓學生感到歷史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

第三,比較式學習。學生對近代史中頻繁的戰爭的分析能力不夠,不理解為什麼要有那麼多的條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戰爭這一類歷史事件放在一起,讓學生從中找到相同之處。比如,我在講授《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我把甲午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美伊戰爭放在一起比較著學,使學生認識到一場戰爭的爆發它需要交戰雙方原因、國際環境、導火線等幾個方面的原因。通過比較使原本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而且可以加強原有知識的記憶。

第四,複習的時候選取好的線索。我在進行《屈辱、抗爭和探索》的設計時,選擇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分中國近代史為平行的兩部分,即屈辱史(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和抗爭、探索史(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編織一張知識網。縱向看,是戰爭、條約、民族資本主發展、思想探索等幾個專題;橫向看,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從民族危機到思變、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等一系列變化的內在聯絡。

第五,能力提升與方法指導。學習歷史不應該停留在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上,更應該學會評價歷史事件,比如新文化運動,首先可以讓學生自己隨意評價,然後指導學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評價可以分三步:(1)是什麼;(2)積極作用;(3)消極作用。然後再讓學生對某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比如分析李鴻章,我們應該對學生強調:(1)不要受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的影響;(2)要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教師能否把握好課堂教學,要悉心溝通,不斷嘗試改進,細心體會善於發現問題.潛心研究,勤於調整反思。教師要善於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論經驗為基礎,教師反思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重新概括─積極驗證。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誌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於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裡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於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了低階趣味。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於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說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誤區五:只懂羅列,不會深化。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0

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說明文是相當枯燥的,何況本文是純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時力求形式新穎活潑,過程環環相扣,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儘可能實現教學目標.而從過程來看差強人意.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將本文內容和電視科普片聯姻的構想是授課前晚忽然想到,時間倉促,某些環節雕琢不夠仔細;

二是作為教師的我臨場調動學生學習情緒上能力有所欠缺,課堂上反映出來的是學生參與面不夠廣,發言不夠踴躍;

三是教者高估學生能力,忘記了學生整體素質教較差這一事實,導致實際課堂上的場面與我的構想出入較大.當然從課後反饋的資訊看,教學目標基本實現,而且相當多的學生喜歡這一種教學形式.一成不變導致學生思想的懶惰,求變求新定會有更多的驚喜收穫.我想這樣的”探索”越多,”發現”也就會越多。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銳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說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2

昨天我在執教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學期的《<世說新語>兩則》這篇課文時,在不同的班級裡使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結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級三班上的這節課,和多數語文老師一樣,我對七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講文言文的課堂上,我往往還是以教師為主。有時也會就一些問題讓他們討論解決,但是都是些不緊要的詞句。這節課,我還是沿用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在通過多種形式的熟讀後,我採取重點字詞幫他們解決,一塊來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課堂上邊講邊巡視,發現多數學生筆記還是做的很認真的。講完之後,讓他們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後找了幾個學生就課後習題中的字詞解釋,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學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個同學,竟然只有一個學生做的比較好,其餘幾個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詞意不恰當。更令人生氣的是:《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幾個詞各自的意義有什麼不同?我都講了三遍了。學生起來回答這個問題還是錯了,氣得我差點吐血!

第二節課我又到了七年級七班(我帶這兩個班的語文)上這篇課文,在臨上課時,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學這篇課文呢?前兩天在聽我校丁老師的課,人家六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是也很強嗎?於是,在我引導下經過多種形式的熟讀課文後,我說:“同學們,今天這篇課文比較短小精悍,有關字詞的學習就由我們自己動手解決了,大家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找出重點字詞、語句,弄明白它們的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組裡討論解決,還是解決不了的,咱們放到課堂上來一起解決。記住,遇到不會的問題,一定要提出來,要不我就問你了。哪個組裡做好了,就可以先舉手。現在開始吧。”

很快學生拿起來筆,在書上寫寫畫畫,非常投入。我也不用聲嘶力竭的反覆講解了,在他們中間比較輕鬆的做一下指導。很快有的學習小組展開了討論,接著其他小組也相繼展開了。討論幾分鐘後,也沒見哪個學生舉起手來提問問題。我知道這個班的學生有些膽怯,於是,我說:“看來同學們的文言知識掌握的很好呀!沒有一個問題要問,是真的沒有呢?還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說,我可要問你了。”話音一落石玉環同學舉起了手,接著很多同學也舉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學生們共提了十多個問題,多數沒用我來解答,還是學生解答的。課堂氣氛由原來的沉悶變得活潑起來。學完內容後,我找學生上黑板做題,天哪,竟然全對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劉談起這個問題時,她也感嘆:有時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說的口乾舌燥、累得筋疲力盡,學生在下面還是各幹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來在課堂上我們教師真的需要少說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給學生以任務,以壓力。他們樂著學,我們也給自己減了壓,何樂而不為呢?!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3

進行本課教學時,我重要採用了對比法。即與《白鵝》一課進行對比教學。

比如這兩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都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白鵝”的特色。如果能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各自鮮明的特色,將會使教學事半功倍。《白鵝》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上敘述鵝的高傲的特色,把鵝稱做“鵝老爺”。《白公鵝》是從鵝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寫出它“海軍上將”的特色。雖然兩位作者都愛好鵝,但敘述的語氣不同,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並且語調輕鬆,頗有調侃的味道。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段,使鵝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色,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愛好。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色,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色,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作風,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盛了學生的語言積聚。

在對比過程中,學生還不會使用名詞術語,只是借用原文進行比較闡明,得需要教師輔助他們進行歸納。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我的設計意在教育學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關愛他人,做事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執著的態度和堅持不懈的奮鬥。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我略顯倉促,有一種一直在趕的感覺。瑞恩的夢想是什麼,學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為人善良、有愛心。關鍵是夢想是如何實現的,從中去體會夢想的力量。如果我能在課堂上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緻地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就能更深刻體會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質。特別是第六小節,也就是描寫瑞恩克服重重困難自己做家務活掙錢這一節中,小瑞恩做了那麼多事花了那麼多時間足見他的耐心、堅強的意志。

課堂上學生有點到要處,但是自己沒有很好地抓住,沒有深究沒有及時有效地引導,一直想著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所有教學內容,高潮即將來臨又把它壓下去,實在是一種遺憾!雖然文章語言樸實,但是蘊涵豐富的情感,學生多讀不僅能拉近與文字的距離,讀出感情,而且越讀越有體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多讀,學生才會真正讀懂語言文字背後的意蘊,有所感悟,有所收穫。讓他們明白要想美夢成真必須要有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付出艱苦的勞動。

如果能讓我重新上這一篇課文,我一定會多花時間讓學生潛心閱讀,指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練習有感情的朗讀,那麼瑞恩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會更具有立體感,會打下更深的烙印。

略讀課文該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這一點我自己也做的不夠好。沒有利用好第2個練習設計。

“一個六歲男孩的夢想感動了誰,他怎麼做,感動了誰,他怎麼做……”在充分學習第六小節之後,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閱讀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不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而且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昇華。讓學生明白夢想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可以喚起愛心,增進友誼、帶來希望等等。這樣在寫好交流之後再來讀重點句:“是呀,一個夢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時有誰不流淚呢?”此刻,我相信這是發自學生肺腑的,是一種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5

一、情境匯入,恰到好處、精緻有效。

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情境創設上我用了一段關於海洋資源的影像資料,作為激發學生學習慾望的興趣點,真切直觀,恰如其分。果真,學生們欣賞著美倫美奐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眼睛是充滿驚奇的,臉上是掛滿笑意的,內心是充滿了無限渴望的。因此,看過影像和圖片後,再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感,全然是來自於內心的真切感言,從而對新課的學習內容充滿了期待與神往。

這樣的導課,新穎獨特,恰到好處的燃起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熱情。為整節課的教學作了一個精彩的開場。

三、思維拓展,活潑靈動,閃現課堂智慧的光彩。

在學生們對海洋世界的美妙神奇讚歎的同時,我又補充了關於海洋資源的更深廣的資訊資料,作為課堂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時也把課文的思想內涵拓寬了、提升了,放飛學生的思維,進行想象訓練:還可以把大海比喻成人類未來的什麼呢?學生們又立即投入到資訊碰撞與融合中,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有的同學說:“海洋是人類的大藥房,因為之前看到的影像片中,海馬都是人類的藥源,所以可以說他是個大藥房。”還有的同學說,“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大油庫,可以到海洋裡開採石油”。“海洋還可以是人類未來的大能源庫,還可以是大建材基地,也可以是大礦場”......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又一次彰顯了開闊的思維,善思的品質,靈動的智慧,而我在這裡也巧妙的點撥到,海洋處處都是寶,看來我們真的應該與大海和諧相處,因為,我們的幸福生活不僅需要豐衣足食,還需要藍天和碧海,並由衷的為學生們的奇思構想送上了掌聲。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收穫到的不僅僅有知識,還有鼓勵與信心,還有幸福的體驗,更有思想的啟迪。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6

這節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啟發。如果說有“閃光點”,我自認為有以下 幾點:

一、 以誦讀為主。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有一定的難 度,誦讀是最好的方法。讀題,讀作者,讀課文,讀註釋,通過多次的“ 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語感,瞭解詞的思想感情。

二、質疑探究。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先在小組裡提 出,小組探究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師生一起探究。學生 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分析解決,老師點撥。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 提出的問題的“面”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討論延伸。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 把握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裡,品 味這首詞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誦和背誦課文。

根據新課標精神,改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實行民主、開放 、以生為本的教學,讓學生“走出灌注”。以上幾點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習勁頭高漲,與老師配合得較好 ,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的學習目 標是:1、朗誦、背誦。2、感知、品味)。

這更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要教好古詩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課標的精神 ,指導教學活動,利用最佳的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對古詩文的教學才有促進作用。

當然,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上課時情緒比較緊張,普通話不夠標準,對 這首詞還理解得不夠透切等。比如,一學生提問:“為什麼文題用“密州 出獵”而不用“密州打獵”?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為作者當時想到“出”,沒有 想到“打”;另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為他們打獵要走出城裡的原因。我的補 充回答是: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說法,還有一個原因是“打獵”是口頭語, 而“出獵”是書面語。這顯然是不到位的牽強的回答。造成這原因是因為 對古詩文知識積累不多,理解不夠透切。這警示我趕快廣泛閱讀古詩文 ,積累這方面的知識,提高文化素養。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7

本次小迴圈教學,我們三年級組選的課例是經典課文《驚弓之鳥》。剛開始設計教案,我們以突破課後的兩個訓練題為重點來設計的,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設計新穎性方面就不敢過高要求,顯得比較平實。但後來又考慮到要體現出大語文的教育理念,要突現新課改的精神,結果就感覺我們的初步設計太過普通,於是又進行修改。後來不同的建議多了,結果自己也就有點頭皮發麻的感覺:這樣也缺點什麼,那樣似乎也缺點什麼似的。也許這也屬正常現象吧。但是經過及時的評課,我也馬上意識到設計教案的最關鍵的地方不在於某個環節如何精巧,能否有亮點,而是必須先從整體上把住該節課的脈搏,也就是一節課要突破的重點是什麼。

經過前面兩位老師的課例,加上評課的意見,我把重點放在了通過充分的朗讀理解,體會、學習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物品質,著眼點是學生的邏輯推理的思維的訓練。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感悟、探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和諧發展。板書設計也體現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推理過程,便於學生把握。課上沒有進行繁複的“因為……所以……”的句式訓練,但是學生也已經能夠很輕鬆地完成有關本課內容的因果關係的填空。

在引入課文後,先是初讀,掃清字詞障礙,瞭解課文大意。接著訓練朗讀,在訓練朗讀過程中理解、體會更羸的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品質。最後進行拓展,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優秀品質。在備課時,就感覺在朗讀、理解、感悟這個環節上,由於是讓學生自由選擇,互相質疑,會出現花時多,導致拓展不能深入開展的可能。但有考慮到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學風,能夠啟迪學生思維,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因此就沒有再作修改。同時也由於小迴圈教學安排的時間太緊張,今天你上,明天我上,中間很難抽出時間進行深入的再討論,再提升。上課前,我也就教學設計,特別是這一問題,瞅空“抓”了幾個老師討教,可惜時間太倉促,沒能妥善解決。上課時果然就在這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原因是前面的環節花了較長的時間,導致朗讀、體會時時間不夠,而學生的發言又不能很快進入中心,還需要教師的引導。而恰恰就是因為時間的緊迫,導致上課時沒能耐心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這個地方我覺得很非常遺憾。如果時間再多五分鐘左右的話,我就可以把學生從對魏王的話感興趣進行不著痕跡的轉移,引導、啟發學生去朗讀、體會更羸的話,學生邏輯推理的思維訓練這一重點就更能體現,體會、學習更羸的品質也落實得更到位。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引入花時不多,初讀解決字詞,瞭解課文大意,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也必不可少,後面環節出現時間緊迫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