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19W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現在四年級教材中,讓我們執教者有一種欣喜和想教好它的衝動。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來,我對這篇文章情有獨鍾,因而自認為備課備得很充分,無論是對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的運用,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注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他們所說,訴他們之真情。一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藉助多媒體圖文並茂、聲色俱全的優勢給學生傳播課本知識,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依然盎然,或許是他們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很好。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傳統的教法,可按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展開,先學第一次只見到勃勃生機的大榕樹,但沒有見到一隻鳥,再讀第二次看到了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或者圍繞“為何能成為鳥的天堂?”的兩個因素展開教學。本課設計時以讀、悟、說為基本思想,把“榕樹”與“鳥兒”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學設計重視語感的培養,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感受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3、初步學會換位思考,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其教學過程根據課文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從培養學生“自主感悟,發展語感”出發,主要以朗讀感受、自主感悟、換位再讀再悟、拓展延伸幾個環節來展開。

朗讀感悟第一課時教學後學生對課文內容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研讀二、三段,即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不同景象,在回顧課文內容後,讓學生挑選出描寫榕樹與鳥兒的段落來讀。在讀、評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重點段落有了整體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採用學生自主選擇(在描寫榕樹與鳥的段落中任選其一)、自主研讀(品味描寫榕樹或鳥的語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稱介紹榕樹或鳥的魅力)的方法,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以“樹”和“鳥”的身份讚美自己,從中培養自尊、自愛、自信,使每個學生的聰慧、可愛、悟性和靈氣都表露了出來,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讓學生始終有積極的閱讀心理,從讀中感受到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從中獲得了愉悅,獲得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獲得了人文精神的昇華。

換位整和、再悟教學時,引導學生深究榕樹與鳥的關係,進而互換角色,進行再讀再悟,使學生從整體上感悟、瞭解“鳥的天堂”的含義,使學生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我即是樹,你即是鳥,樹和鳥互相欣賞形成整體;我和你也互相欣賞,互助互勵,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認識自我,欣賞別人。這裡滲透了換位思考的意識,讓學生從小養成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的習慣。這樣處理既基於教材,又超越教材,為學生人生的光彩塗了一層亮麗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課文內容“一隻小畫眉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的唱著,它的歌聲真好聽”引導學生想像。讓他們圍繞“如果你是小畫眉,你會唱些什麼?”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經歷從讀到悟,最後到表達的一個完整的語言文字學習過程。

朗讀訓練這是本課另一個較成功之處,主要採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係,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喜歡榕樹還是鳥兒,並陳述自己喜歡的原因。

2、抓句子,談感悟。在學生暢談喜歡段落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段落,自已朗讀,自己感受是否讀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後在小組中讀,推薦讀等。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2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首先,在課文的整體感知階段,要求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什麼不同的景象?為什麼?學生通過默讀,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當以上的問題解決後,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基本上就已經清晰了。另外,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意義段的教學,由於學生是通過自主思考和討論得出以上問題的答案,所以,在嘗試提問學生關於分意義段的問題的時候,學生都能夠正確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的過程中,我也採取了提出主要問題,層層深入的方法。根據課後練習,提出問題:我有一些問題想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課文裡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為什麼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先讓同學們討論“鳥的天堂”和鳥的天堂的區別,再引出“鳥的天堂”(大榕樹)之所以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從課文裡面找出能體現大榕樹的特徵的相關語句,並通過感情朗讀、講解等方式,發現和感悟大榕樹的特點;另外,在“鳥的天堂”裡生活的小鳥有什麼特點呢?我也通過讓學生自主發現,自由發表意見,自由說出理由來想象鳥兒在“鳥的天堂”裡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最後,讓學生說感想,說說他們對“鳥的天堂”的感想,提出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鳥的天堂”旅行,你會怎麼做?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再次感受“鳥的天堂”的美。

總的說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能夠改變以往經常發生的“牽著走”的情況,能夠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為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內化的,而從課後提問和課後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不過,由於這篇課文的教學過於注重這種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讀,以及對某些重點句子的體會。對於文章作為遊記的寫作順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來,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其他必須的教學程式,否則就會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屬於課堂調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3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著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 ——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紮實的,因為本文字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著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 走進文字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於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起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群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朗吉弩斯說:“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著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願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煉寫法,閱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群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群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隻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麼,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可以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必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後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緻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寫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裡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後抓住重點進行細緻描寫,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 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應該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國小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麼呢?不是學生閱讀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著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讚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這裡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因此,在讀文章時,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型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穫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著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於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4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鳥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南部馬村天河的一座小島上。榕樹的樹冠大得出奇,籠罩著18設畝左右的河面,獨樹成林。乘小艇從近處看,枝藤交錯,猶如一座森林,從遠處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綠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樹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各種各樣的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1933年,巴金到新會訪友路過此處,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鳥的天堂》由此而美名傳揚。

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穵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己所知,訴自己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通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為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 ——讀書的課堂。通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紮實的,因為本文字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著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 走進文字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於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起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群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朗吉弩斯說:“美的文詞就是思想的光輝。”帶著這種思想去感悟心語。如“一棵榕樹一片林,鳥在林中當主人。”“走進鳥的天堂,那美麗迷人的南國風光撲面而來,滿眼蓬勃的綠意,生機無限;滿樹歡樂的鳥兒,縱情歌唱。”這樹與鳥,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令人怦然心動。願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將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 提煉寫法,閱讀妙筆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群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群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隻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麼,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可以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要能掌握這點,那就必須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景物的總體進行描寫,然後抓住代表性的景物進行細緻刻畫。這樣,筆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體感,又有細膩、生動。如:描寫秋天的果園,首先要將果園在秋季裡碩果累累,香氣四溢,色彩濃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繪,給人一種整體感受,然後抓住重點進行細緻描寫,這樣就做到了點與面的有機結合。

二 在語言中讀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應該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國小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為什麼呢?不是學生閱讀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著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讚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這裡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因此,在讀文章時,一定要透過語言文字型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綜合學習與反饋

鼓勵學生積累有關寫鳥的詩句。(略)

上完本課還是有收穫的,同時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話來講:一個老師,要緊的不是忙著用某種教法去否定另一種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於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5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現在四年級教材中,讓我們執教者有一種欣喜和想教好它的衝動。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來,我對這篇文章情有獨鍾,因而自認為備課備得很充分,無論是對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的運用,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注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他們所說,訴他們之真情。一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藉助多媒體圖文並茂、聲色俱全的優勢給學生傳播課本知識,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依然盎然,或許是他們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很好。

傳統的教法,可按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展開,先學第一次只見到勃勃生機的大榕樹,但沒有見到一隻鳥,再讀第二次看到了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或者圍繞“為何能成為鳥的天堂?”的兩個因素展開教學。本課設計時以讀、悟、說為基本思想,把“榕樹”與“鳥兒”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學設計重視語感的培養,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感受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3、初步學會換位思考,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其教學過程根據課文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從培養學生“自主感悟,發展語感”出發,主要以朗讀感受、自主感悟、換位再讀再悟、拓展延伸幾個環節來展開。

朗讀感悟第一課時教學後學生對課文內容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研讀二、三段,即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不同景象,在回顧課文內容後,讓學生挑選出描寫榕樹與鳥兒的段落來讀。在讀、評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重點段落有了整體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採用學生自主選擇(在描寫榕樹與鳥的段落中任選其一)、自主研讀(品味描寫榕樹或鳥的語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稱介紹榕樹或鳥的魅力)的方法,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以“樹”和“鳥”的身份讚美自己,從中培養自尊、自愛、自信,使每個學生的聰慧、可愛、悟性和靈氣都表露了出來,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讓學生始終有積極的閱讀心理,從讀中感受到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從中獲得了愉悅,獲得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獲得了人文精神的昇華。

換位整和、再悟教學時,引導學生深究榕樹與鳥的關係,進而互換角色,進行再讀再悟,使學生從整體上感悟、瞭解“鳥的天堂”的含義,使學生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我即是樹,你即是鳥,樹和鳥互相欣賞形成整體;我和你也互相欣賞,互助互勵,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認識自我,欣賞別人。這裡滲透了換位思考的意識,讓學生從小養成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的習慣。這樣處理既基於教材,又超越教材,為學生人生的光彩塗了一層亮麗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課文內容“一隻小畫眉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的唱著,它的歌聲真好聽”引導學生想像。讓他們圍繞“如果你是小畫眉,你會唱些什麼?”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經歷從讀到悟,最後到表達的一個完整的語言文字學習過程。

朗讀訓練這是本課另一個較成功之處,主要採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係,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喜歡榕樹還是鳥兒,並陳述自己喜歡的原因。

2、抓句子,談感悟。在學生暢談喜歡段落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段落,自已朗讀,自己感受是否讀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後在小組中讀,推薦讀等。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6

《廬山的雲霧》是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對於教學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別喜歡運用課件,通過課件給學生展示了廬山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多媒體出示了廬山雲霧的圖片,從學生那種充滿歡喜的表情,學生一定愛上這廬山的雲霧了!而且有的學生都會情不自禁地說:“哇!真美啊!”

廬山的雲霧有兩個特點: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課文的重點也是這2個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繪的廬山的雲霧的姿態都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我通過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裡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影象。在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廬山雲霧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通過採用打比方的寫作方法,體現了雲霧靜態時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讓學生藉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影象。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對於學生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

在進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時,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大家都知道雲是會動的,在我們生活中有時候看天上的雲也會覺得它特別像一個動物,這段的雲霧特點是瞬息萬變,說明雲霧變化速度之快及變化的種類很多,我引導學生從省略號中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觀察會今天的雲(幸好今天的天氣還不錯),把學生從課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學生觀察完後同學們想象的翅膀開始飛翔,有的說雲霧像一隻可愛的小白兔;也有的說像一條龍……總之,學生的想象之門已被開啟,課堂也特別活躍。

本篇課文用了許多優美詞語,語言形象生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強朗讀指導,希望學生能把對美好事物的的讚美之情表達出來。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7

這一課的重點是z、c、s的發音與zi、ci、si的整體認讀以及認識5個生字,而我上的這堂課的課時目標是學會zi、ci、si 3個整體認讀音節及它們的四聲;認讀5個生字,會讀兒歌。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感受學習與勞動的快樂。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時,通過“戴帽子”遊戲,讓學生輕鬆地掌握其四聲。然而不足之處頗多:1、由於常規訓練不到位,教師花費太多時間於維持課堂紀律,導致課堂任務沒完成;2、四聲的表掉學習應該先明確標調方法再請學生上講臺標出聲調;3、整體認讀音節的學習應該與聲母相比較以加深學生的印象。4、在講解發音技巧時,可多采用幾種比較直觀形象的方法,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4、多給時間讓學生讀,多種形式的讀;5.在看圖說話環節,是讓學生拼拼音說話而不是讓學生猜也不是靠教師引導,而是拼出來。

教師應該多研讀教材,看透教參,做到心中有教材。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該更富於趣味性。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需要教師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中休息做遊戲環節,可將學習內容融合到遊戲之中,使學生在休息遊戲時也能學到或鞏固知識,寓學於玩,激發學習興趣。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8

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精彩處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感慨萬千。作者以“奇妙”為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妙,首尾呼應;整首詩也都在寫我家看電視的奇妙—---放棄自己愛看的電視節目,換成別人愛看的頻道。最後,作者巧妙地拋給讀者一個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每個人的心裡都裝著一樣什麼東西?

在匯入新課時,我出示謎語讓學生猜。師:“小小一間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戲,天天變花樣。——打一家用電器”(謎底:電視)接著問:你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你知道爸爸媽媽最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然後出示課文插圖,設問:這家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你知道他們在看什麼節目嗎?最後師過渡引入課題。用謎語引出電視,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看圖和“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

《看電視》,講的就是這家人看電視的事。他們看電視和我們看電視有什麼不同呢?這個謎,同學們學完課文自己就能解開”一語,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蹲踞式起跑,授課物件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了技術分解法、語言講解法及動作示範法等教學方法,並在課堂小結部分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引導,及時進行技術要點總結,加深學生的技術印象。

詳細步驟如下:

第一步,以“劉翔跨欄比賽時的起跑姿勢”為例,利用學生模仿體育明星的好奇心理,設定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明學習主題。

第二步,講解蹲踞式起跑的完整口令與動作要點,並根據口令將技術動作分為三個環節,使學生了解學習步驟,明確學習目標。

①“ 各就位”——聽到口令後以起跑線為界,確定左右腳的位置,下蹲時右膝和左腳尖大致平行,右腳掌注意蹬地;雙手分開比肩稍寬,雙手不壓線;做好起跑的預備姿勢。

②“ 預備”——聽到口令後,雙肩稍前移,抬臀、右膝微屈,做好起跑的準備。

③ “跑”——聽到口令後,右腳掌用力蹬地,左臂快速上擺,帶動身體向前躍出後快速向前跑。

第三步,通過提問:蹲踞式起跑的完整口令是什麼?每個口令對照的技術動作是什麼?你能否根據口令完成正確的技術?……。加深學生的技術印象,使學生掌握完整的技術動作。

這樣的教學步驟能夠使學生通過自身的積極參與建立清晰的技術表象,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有條不紊地掌握技術的各個環節,最後在思考與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將各個獨立的技術動作進行“組裝”,掌握完整的動作技術。這種教學過程有助於學生養成探究問題的學習習慣,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這樣的教學過程也有不足:教師講解過多、學生自主性較低、教學過程繁瑣的缺點。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語言簡單明瞭、點題清晰到位、課堂調控靈活等因素,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是人教版第七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課內容不僅是讓學生會畫垂線,理解垂線的特徵,還引導學生會判斷、檢驗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體會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學以致用的習慣。

垂線是在認識兩條直線位置的關係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為後面學習作圖形的高線奠定了基礎。在我的印象中,這部分內容歷來是學生的一個難點,今天又碰到了這個大難題,該如何讓學生很快掌握呢?在數學教研時,我們就針對此問題進行了研討。關鍵是孩子不知道畫垂線時為什麼用三角板?用的是三角板的哪條邊?最後提議:如果讓孩子畫垂線前自己先用三角板畫一個直角,效果可能會好點。

一、認識三角板

出示三角板,讓學生根據三角板各部分的特點,認識三角板各部分的名稱及作用。孩子因為有了對三角板的認識,為下面學習垂線的畫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便於孩子理解、掌握。

二、初步感知

學生有了對三角板的初步認識,很自然地會用三角板畫一個直角。同時要求同桌互相檢查畫角時是否應用了三角板的直角,並提醒學生最後畫出直角符號,這是作圖的基本要求。有了這一舉措的鋪墊,孩子從心裡已經明白三角板的直角,不僅可以用來測量一個角是不是直角,還可以用來畫直角。為下面學習垂線的畫法奠定了堅實的感性認識基礎。

三、創設情境,水到渠成。

學生有了對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條件和直角的充分認識就此引入垂線畫法教學。讓學生任意畫一條水平的直線,嘗試畫出它的垂線。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幾乎每個孩子都能夠用三角板的直角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指名(成績稍差)在黑板上演示其畫法,在眾多孩子的評論中進一步認識了垂線的畫法。

在恰當、實施的情境創設中學習,學生不但積極性很高,而且效率很高。課後細想,大凡情境創設生動有趣、切題較好,再加上老師的言詞鼓勵,課堂氣氛就比較活躍,教學效果也較平鋪直敘,直接講授優秀的多。也許這就是行家常說的:興趣乃是最好的老師。

不足之處:當已知直線不是水平方向的,學生掌握不太好,需加強練習。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1

孩子不管在什麼年齡段,總是充滿著好奇的,總是願意並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我採用的是“比較式欣賞匯入法”,上新課之前首先給他們放一首歌手朴樹的《白樺林》,這首歌曲有一種傷感的情調,但這種傷感不是頹廢,不是消沉,容易與人產生共鳴;不僅如此,這首歌還有一個非常悽美的愛情故事,這就更加吸引學生,如此一來,在匯入部分就牢牢的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之前學生們就接觸過這首歌,並且也初步的學會、這首歌,所以我的任務覺不僅僅是教會他們唱那麼簡單,還要唱的有感情、有情緒、有內容、有意思。

在新課教學的時候,我首先通過一個發聲的小練習來訓練他們,一:為接下來唱歌做好準備。二:通過發生練習的訓練讓他們切身體會什麼叫做漸強、漸弱,為接下來歌曲情緒的表達做好鋪墊。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將漸強漸弱記號與一個倒掛的月牙相聯絡,這樣能吸引學生注意,學生也很輕易就能明白。

我們學校的生態課堂講究的就是學生為主,老師為輔這樣一個形式,所以在接下來歌曲的情緒處理上,我採取的方法是讓學生主動分析是漸強還是漸弱,為什麼,因為對於他們在之前的訓練中,我已經漸漸在向他們灌輸這方面的知識,所以處理這樣的一些問題,他們完全可以做的很棒。

歌曲除了單聲部旋律的處理上,比之前還多加了一個二聲部,所以這也是我需要花時間的地方,雖然客觀的的來說,這樣的二聲部小作品不難,但是他們畢竟年齡小,接觸這樣的音樂也少,所以有點困難,我堅持將兩個聲部都練得很熟練才開始配合,否則都是雜亂無章的聲音,沒有一點和諧的感覺;歌曲同時還加入了一個節奏型,這個節奏型需要從頭到尾都貫穿曲子中,所以也非常重要,儘管節奏和旋律與之前的一些句子非常的類似,但終究有區別,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區別在哪,我在原來節奏的基礎上直接改成現在的節奏,學生一目瞭然。

這堂課結束了,但是我仍然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做修改:

學生在學習二聲部的時候略顯吃力,容易受其餘聲部的干擾,音高的概念不強,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會注意學生的基本功訓練;

問題還是出現在這,學生在和聲的時候,不能注意到聲音的和諧與統一,個性化的聲音比較突出,容易破壞和聲感,歸根究底還是基本功不夠紮實,所以我會注重平時的訓練。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的內容是牛津國小英語5A Unit4 Part B C D。這幾部分是本單元的核心內容,重點學習句型Do you like …?及其答語。在四年級學生已學過Do you like …?這一句型,因此,可採用以舊帶新的方法拓展相關的內容。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面向全體而又分層教學的方法,藉助情景教學,利用各種媒體的輔助,讓學生在教師鼓勵性評價中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在多說、多做、多練中學會用書面和口頭語傳遞資訊,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增進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從本單元的結構及難易程度來看,我將三部分結合起來,作為本單元第一教時。

(1)教法設計

國小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必須走學生“樂”學的趣味教學道路。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本課中,我通過情景交際法,聽說、遊戲、兒歌、競賽等教學手段,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踴躍參與教學活動,從而逐漸發展他們聽、說、讀的能力及英語會話的能力。

(2)教學手段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它們能活化教材,輔助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序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學時間,改善資訊的傳遞方式,增強資訊的傳遞能力,便於層次化教學,使外語學習變得生動活動,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3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符合了學生的特點,課件及錄相的適時播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堂課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動起來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較好的鍛鍊。以下是我這次教學的心得:

一、良好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在這堂課裡我適時的播放了錄相“威尼斯的風光片”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好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不住的發出嘖嘖的讚歎,這就為學習課文體會“威尼斯的美”奠定了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直推崇情境的創設,並奠定一個情感基礎,以此達到與文字的共鳴。多媒體的出現集音像等為一體,對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條件。當然在這裡我們要注意多媒體的使用要恰到好處,否則有的太多太爛反而影響了課堂的質量。

二、讀中感悟,體驗“美”

我們都知道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讀”,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比如:教師的範讀、自由朗讀、默讀、競賽讀等等。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永正、於漪都是採用這種教學法是學生乃至教師達到情感的共鳴的。

本堂課我在教授“研讀課文,欣賞美”這個環節時,我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體會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的好處,在用讀的方式表示對小艇的喜愛。發揮想象,體會情景——如果你也乘上了這樣的小艇,飽覽著威尼斯水城兩岸秀美的風光,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會產生哪些新奇的想法?有了這個前提,在請同學們帶著這美好的感覺一起朗讀他們就很容易的讀出了“坐在小艇裡的情趣”。

通過這樣反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出來,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體會到了俄“威尼斯的美”,從而理解了課文內容尤其是明白了“小艇與威尼斯人的密切關係”。當然指導朗讀時,我的語言還有待於精煉。

三、朗讀的同時,感悟寫作方法

本課一個教學的難點就是對於寫作方法的領悟。這篇課文采用了抓住事物特點並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進行描寫的方法。寫作方法一向是教學的難點。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我想了很多。最終決定教師的引導要多一點。我就把這種提示分散到幾個環節,比如在“小艇樣子”這部分時,我讓學生找出小艇的特點,並想想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之處,學生很快就說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想到這裡就說明學生有所瞭解了。在最後的總結環節中,我再引導,學生的體會就深一些。對於抓住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就能掌握些。在課下的小練筆中學生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一直以來我都在反思我的教學,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通過這堂課的反饋,感覺的出還是適合本班的學情的。在激發興趣方面還是可以的,只是我自身的語言表達和情感感染的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我每次講課都有個遺憾,就是教學設計在課堂中體現的不是很好,所以我的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加強。

我想教學能力的提高在於不斷的學習和不斷的實踐,並不斷的反思。我一直將語文教育家賈志敏的“紮實、平實、樸實”的課堂標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爭取在學習別人優點的同時,不斷反思,不斷進步。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匯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溫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脫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裡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著讓學生說說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脫離句子,脫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字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裡,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裡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說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裡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說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說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5

《新課標》倡導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活潑,動態、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性地學習和思考,並最終讓課堂更高效。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篇文言文呢?下面我通過對《寡人之於國也》這一課的教學反思談談我對文言文閱讀課堂的認識:

一、明確學習文言文的目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何文言文都有一個固定的主要的教學目標——積累文言知識(包括文言虛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學習《寡人之於國也》也不例外,先要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要的文言知識,這也是疏通文意的基礎。其次還得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它的思想,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大目標。就《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來說,其主要思想就是孟子所謂的王道,也就是仁政,怎麼理解孟子的仁政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二個目標。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綱,提綱挈領,才能讓學習更高效。

二、注重誦讀,留給學生充足的誦讀時間。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經常閱讀的人對這話會有深刻的體會。當然讀是有要求的,老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通過誦讀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三、疏通文意時,要解放思想,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眾所周知,文言文閱讀是學生的一大弱項,學生普遍有畏難心理。正因如此,許多時候,很多老師乾脆就採取串講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單調枯燥,簡單粗暴。結果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全面很準確,心理很踏實。但學生卻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以為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發現問題後,再通過組內成員的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老師要相信學生,要放開手腳,要讓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切記:教學最主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四、教育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客觀認識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侷限性。知人論世是我們在閱讀中經常強調的一種方法,要知道梁惠王為何擔憂“民不加多”,要清楚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積極意義及侷限性,就得對戰國時期及孟子的情況有所瞭解。教學中必須注意這一習慣的培養。

五、課後,要讓學生做好文言知識的整理歸納。文言知識瑣碎而龐雜,要夯實基礎,就必須讓學生學會並及時做好整理歸納,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知識,也有利於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比如課文中所涉及的河、凶、加、兵、直、是、數、勝、發、庠序、孝悌、以等詞,都是文言文中經常會出現的,不積累,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就談不上提高。有現在文言知識這個量的積累,才會有未來文言閱讀能力這個質的飛躍。

不足之處:學生的預習不紮實,學習主要靠課內,導致課堂時間緊張,影響課堂效率。以後要充分利用早讀指導學生做好預習,並且要有有效的檢測手段來保證預習的質量。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6

學習了《走馬燈的奧祕》這節課,通過讓學生看走馬燈的圖片,以情景匯入,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傳統元宵節夜晚有觀燈的風俗,如今走馬燈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看到實物,我們南方元宵節很少有觀燈的風俗,如何讓學生理解走馬燈這一風俗?在理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去探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科學道理。

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設計的,在講走馬燈的原理時,抓住走馬燈的“走”,讓學生領悟走馬燈是會轉動的,那麼會轉動肯定需要動力,走馬燈的動力從何而來呢?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大人說的話“是蠟燭的熱氣薰的”。如果蠟燭滅了以後會怎麼樣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課文中寫到是“越跑越慢”,“最後停了下來”。從這裡就可以證明走馬燈轉動的奧祕就是“是蠟燭的熱氣薰的”,以此引導學生總結出仔細觀察和自己動手的重要性。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就是讓學生在讀課文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自己討論說一說茅以升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奧祕?讓學生互相討論。在討論中發現問題,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是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學生從小認真觀察,積極動腦,勇於探索科學的理念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在讀課文品好詞好句方面,大部分學生對“掛”和“懸”的理解不大到位,不能完全理解,於是我利用教室裡牆壁上國旗和天花板上的吊扇,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對比,馬上明白了“掛”和“懸”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及其區別。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對這兩個詞的運用能力。

我們班趙新麗同學提出“目不轉睛”和“轉動”的“轉”字讀音不一樣,是一個多音、多意字,一個是第三聲,一個是第四聲。我讓學生拿出字典,找到“轉”字的,查詢到“轉”字在不同的讀音下的意思,並通過多組詞進行區別,使學生能理解“轉”字在不同讀音下的不同意思了。

通過對本課的教學反思,我覺得在讀中感悟,在理解上加強運用,不失為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鳥的天堂的教學反思 篇17

三年學生開始進行習作訓練,一個學期下來,好多老師感覺到學生習作還是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其實從三年級上的課文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指導學生習作的方法,而這篇課文同樣是一篇指導學生習作的好文章。

在習作教學思考上,我個人一直認為“靈感”是訓練學生學會習作的關鍵,寫作教學不能忘記怪學生進行靈感訓練,當然這一訓練是有難度的,而這篇文章給了我們訓練學生靈感的方法。學生接受每一次訓練,其實都動腦子想了,他們怎麼想,想什麼,什麼樣的想可以給予學生寫作的衝動,這一些我們通過讀這篇文章,應該引導學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怎麼產生的?我個人認為,與這種思考是極其相關的。現在好多學生在寫作時,缺少著這種心想的過程,不能夠在自己的想中尋找到讓自己快樂的語言,所以害怕習作的心理也就有了。

讀《少年王勃》這一課,我們要引導學生反覆讀想“這時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著江上迷人的秋景:遠處,天連著水,水連著天,水天一色。一隻野鴨正披著落日的餘暉緩緩地飛翔,燦爛的雲霞在天邊輕輕地飄蕩……王勃邊看邊想,突然迴轉身來,胸有成竹地說:……”我覺得這段文字應該讓學生記在心裡,會模仿這一形式,因為習作離不開這樣的寫前思考,這其實就是靈感的訓練過程。學完這篇文章,學生可以沿著這個起點走,每次習作,給學生這個時間。當然這也告訴我們語文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不要只顧自己講,應該給學生靜靜思考的時間,給學生靜靜思考的環境,因為這非常重要的。而事實上,在習作指導中,我們老師說的太多了,自認為自己講的非常好,其實課堂上還有好多學生根本聽不進去,所以老師傳遞的訊號無法打通學生的大腦神經,所以最後還是好多學生不喜歡寫。所以文中那中站在窗前的那些動作,何不為孩子也創造這樣的環境呢?

習作,離不開孩子大腦的快速思考。但有的學生是拒絕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答應”,其實就是一種大腦拒絕思考的反映。我們在每一次習作中,其實也有許多學生是這樣的,他們的大腦也是拒絕思考,雖然最後也完成,多是應付之文。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習作中,我們應該讓他們主動開啟自己的大腦,不要讓自己的大腦封閉。

當然這也課還有著另一層作用,那就是引領學生學習《滕王閣序》(這是國中的教材),也就是說,這一課的學習,其實為孩子的未來做好一種鋪墊,為以後建立一個情境,為以後建立一個知識結構。

這一課值得學生思考的地方不只是這些,比如少年王勃為什麼這位年輕就有著這樣的才氣?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主題。閻都督是怎麼知道少年王勃的?……這些問題都可以作為研究的點,不要以為孩子小,其實他們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