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4.42K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

語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認識、道德情感、價值觀、人生觀等生命意義的一種載體,因此可以說,文字並非僅是一種物化的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體。文字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字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字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在我們的閱讀課堂中,就是採用感性的方式讓學生和文字進行生命的對話,用文字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生命。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在教學《雪兒》一課讀悟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這段話寫的是“我”為雪兒傷愈後重新飛回藍天而歡呼。教學由學生聽教師朗誦開始,接著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誦讀,這就使學生帶著閱讀期待,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字,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在讀中質疑,緣疑再讀,最後補白省略,使學生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不僅深切體驗到“我”的喜悅之情,而且從中覺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覺竟是如此的美妙!從而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2

1、尋找中心話題,讓教學設計綻放美麗的花

我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迴歸常態的語文教學,但作為教師怎樣的設計才能達到促進學生簡簡單單學習、紮紮實實發展的目的?我認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題,教師要圍繞主題設計教學,尋找中心話題,有時一個關鍵的問題可以牽動全文,讓整個教學順利地展開。而且學生抓住中心話題,一定會學得簡單,學得深刻。

本課教學,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我分別設計了“雪兒是在什麼情況下來到我身邊”、“在相依相伴的日子裡,我是怎樣對待雪兒的?”這兩個中心話題,引導學生研讀文章,真正實現與文字的對話,運用自己的力量從文中找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精神,且能夠讓不同起點的學生能有自己的收穫,擁有一片自己發展的空間。本節課中,學生在中心話題的引導下,讀出了:療傷、取名、期盼、歡呼、祝福……學生在自己的理解與獲得中更學會了讀書。

2、追求有效訓練,讓素養與技能並重

本課時訓練的點有:

⑴字詞聽寫,這是常規訓練,每篇課文教學都堅持,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抓住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第二課時聽寫,及時反饋,發現錯誤,即使糾正。基礎知識力求紮實,課課過關。

⑵口頭填空“雪兒是一隻 的信鴿”,既是詞語概括準確性的訓練,也是對上節課內容的複習和深化。學生說出:勇敢的、堅強的、飛躍千山萬水的、不畏艱難險阻的、受傷的等等,不正是基於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概括嗎。

⑶ 說寫訓練,我是怎麼對待雪兒的,“在 時候,我為雪兒 ”,最後再設計完整概括。長期訓練下去,相信學生到了高年級概括與完整簡潔表達的能力一定會很強。

⑷讀寫結合,根據課文特點,選擇適當的角度,讓學生通過小練筆,進行區域性想象說話、寫話練習。課文第5自然段,要求聯絡上下文,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描述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這是教材規定的寫話訓練,必須課內完成。同時與補充習題上的練習有機結合,減輕學生的課外訓練負擔。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3

閱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教學生學會讀書。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中,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要指導全班學生都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連貫,還要有感情地朗讀,所謂有感情地讀,是要做到批文入情,要讓學生的情感活動伴隨讀書的全過程,關心課文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真正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本課教學,我借鑑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兩句話,一句“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一句“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將課文的閱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說的每一句話,為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著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裡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現別人讀不到的東西。

學習是學生在學,教師應該引導、服務於學生的學,本課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具體體現在以下兩處:

一是設計話題,以任務和目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如在精讀課文時,學生根據中心話題,“在與我相依相伴的日子裡,我是怎樣對待雪兒的?”讓同學們小聲自由朗讀課文2-5自然段。邊讀、邊想,用鉛筆在課文中劃一劃。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反饋。

二是交給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如:教師運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這個方法教學完兩句後,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4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國小生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著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影象更為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5

這次的活動的目標是:

1、探索發現球體和圓柱體的特徵2、感受和體驗平面圖形與立方體的不同3、能夠大膽地講述自己的見解我將此活動內容定位在科學領域教學活動,我的重點放在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去探索、發現,感知球體和圓柱體的特點和不同,並將探索到的發現和結果,轉化為語言表達出來,與同伴一起分享。

一、優點1、以"滾動球的動作"的方式進入匯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也很快進入了課堂的氣氛,創造了一個孩子們比較願意接受的活動氣氛,對接下來的科學探索過程有了一個比較好的開始。

2、重視孩子們自由探索的過程,教師不急於揭示答案,給予孩子們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發現,鼓勵孩子們敢於動手,在活動中儘量引導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地去實踐操作,去感知實物,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3、在製作作品的時候,給予孩子們足夠的空間去選擇自己想要料料進行製作。作品完成後讓孩子們一起分享製作的過程進行交流,然後進行實踐操作讓他們滾動自己的作品,檢驗是否可以滾動。

二、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1、材料的投放不夠如果在收集材料時,可以讓幼兒共同參與收集,讓孩子們在動手收集的過程中,更加了解材料的性質、 形狀、顏色、大小、特點(如哪些是長的、短的,細的、粗的,圓的、扁的……)這樣孩子們在操作材料時就會有針對性了,可以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讓每一個孩子的創意都個不相同,讓每個孩子在製作作品時都能充分發揮他自己的獨特性。

2、活動過程中的引導欠缺到位由於材料的投放,就需要孩子進行自主地探索過程,而活動的氣氛也相對的比較輕鬆,孩子們比較放開、投入,在討論的環節有些孩子就出現了相互嬉鬧的現象,導致之後的教師講解的環節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對孩子們及時教育的有利時機。

3、系統性的總結不夠。

孩子們對探索活動很感興趣,也能根據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去推敲,但孩子們的經驗是散亂的,很多也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他們所獲得的結果。這時教師的系統性的概括經驗是非常得必要的。一次次的探索,都應該有小結和提升經驗的環節。在這一環節,做得不夠及時,而提問是教師直接引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師通過問題想孩子們傳遞,激發孩子們的思維與想象。

在科學探索的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探索的時候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探索,在孩子需要知道和幫助的時候就是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來幫助他們。在小結的提升經驗的時候給孩子們表達的機會,教師以非常嚴謹的語言來幫助孩子們增加生活經驗,解決他們力所能及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豐富他們的科學知識。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就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們相互完成任務,體驗成功的快樂而更願意進行下一次的科學探索活動。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6

《升和毫升》,考慮到學生平時很少關注這方面的知識,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之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工作,儘可能地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容量單位時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一、做好認知前的準備。

升和毫升的初步認識中,容積的計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演示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準備了標有刻度線的飲水杯、臉盆、墨水瓶等。同時給學生一兩天準備的時間,要求學生在家裡或是去超市時尋找、觀察哪些商品標籤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並帶一些標有升和毫升的包裝盒、飲料瓶、標籤等,在思想上做好認知的準備。

二、創設體驗式學習情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由於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1、問題引入,你們在觀察中發現生活中哪裡用到了升和毫升?學生除了舉起自己的小手,還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裝盒。等學生交流完畢,我選擇了一些學生剪下來的標有升和毫升的包裝,放在實物投影上給學生看,請學生介紹從哪裡剪下的?用的是哪個單位,怎樣用字母表示?解決了升和毫升的符號認識。同時通過交流,學生有了直觀認識,生和毫升多用於液體的計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醬油、醋、藥水、汽油等。除了這些,一些乳液,比如護手霜等,有時會用克做單位,有時也會用毫升做單位

2、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量筒取毫升的水,倒入盆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兩三滴,反覆幾次。估測墨水瓶中有多少墨水,並進行驗證,觀察一盒學生奶有多少。在量杯中分別取10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的水倒入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說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蔘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結合生活實際,滲透一些科學知識。

結合實際,滲透一些科學知識。比如,一個成人的血液量約為4升800毫升,一次獻血量為200毫升,適量獻血對人體沒有影響等。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7

最近執教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寡人之於國也》。針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課後許多老師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比如PPT的製作問題,比如生生互動不足的問題,再比如課堂後半程略顯倉促等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在以往的課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我想除了準備不夠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還在於自己的“功力”問題。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聰明人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我不是聰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這裡“盤桓”。以上問題不再贅述,我下面想談一談我自己的感受。

本節課進行到後半程的時候,我擔心時間不足,人為地推動了教學程序,一些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並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本來說好的小組合作,也變成了教師提問,學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討論、切磋”的過程。這樣一節課看其來算是完整了。可實際上呢?學生在課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氣氛恰恰被教師強行打破了。如果課下進行一次調查,我相信,後半段的學習內容雖多,但是學習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實,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一節課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思考。平時沒有人聽課,課堂再沉默也不怕別人說冷清。我相信一節“好課”,學生的思維像是河流,看似平靜的表面,一定“暗流”湧動。老師要做的就是靜靜等待,當孩子們的思想閘門開啟的那一刻,我們因勢利導,做好“引導”工作,讓思維的潮水向著預設的目標奔流。好課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課,熱鬧的課。而我在這方面,尤其是執教公開課時做得還遠遠不夠。面對聽課的老師,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讓自己“表現”的更優秀,顛倒了教與學的主次,也往往適得其反。

最後,這種倉促也和自己課前的預設不夠充分、應對課堂生成的駕馭能力不強有關係。借班上課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往往藉助自己以往的經驗推測、臆斷。如果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足夠的教學智慧,是很難在上課的前幾分鐘內完成學生的需求評估的。無法評估學生需求,就無法對教材進行評估、取捨和整合,進而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可以說一節課展示的絕不僅僅是課堂上四十五分鐘師生的“你來我往”,更是一位教師多年的教學積累,教學意識和教學思想。從這些問題上,能夠折射我的種.種不足。

但是,這節課的整體效果我還是滿意的。其一,我始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關注學生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準確、中肯、重點突出,注重了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其二,多多少少放棄了上公開課、比賽課時的“功利心”,教學更加“本色”,展現了自己的教學個性,當然也略微有些隨意和放鬆,教學語言不如比賽課那麼精練。其三,我鼓足勇氣到兄弟學校,上了一節交流課,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準備。當然大家的點評還都是以鼓勵為主,批評較為委婉,讓我非常感動。其四,這節課讓我有機會把最近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付諸實踐,看清了理論和實踐的差距,認清了自己今後一段時間要重點突破的瓶頸,可謂是受益匪淺。

最後,在此感謝一中的張老師,給我這次上課的機會。其實,人生何處沒有良師益友呢?王家衛在《一代宗師》裡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想一個教書人也是如此。參加過那麼多的比賽,我算是見過自己,懂得了一個人不能像是枝頭的樹葉,只懂得迎風飛舞、輕狂,終究吹落於北風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眾生浩渺。這是我參加各種比賽後最大的感觸。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8

《藍色的樹葉》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匯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著: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裡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物件。“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匯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絡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著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9

學習《新聞兩則》這篇課文中,我只是一個引導者,很多問題都是引導學生從課文裡尋找答案,然後再讓學生當堂完成相關練習題,加強理解記憶。

我先讓學生通過課下預習解決生字詞,課堂上加強訓練,當堂完成《檢測題》上的基礎知識題目;重點講解新聞的六要素、五部分和特點。

我讓學生根據課後習題中的有關介紹,引導他們找出新聞的六要素和結構五部分,在此基礎上我補充了新聞特點,並且拿出當日報紙,讓他們判斷新聞標題和導語等簡單知識點。由於是學生自己動腦子找到的知識點,所以當我給他們五分鐘時間,找出課文裡的六要素、五部分時,大多數學生都興致高漲,很快就能及時反饋。尤其是當我講到新聞背景時,很多學生都開始自己查詢參考書,尋找相關知識。趁熱打鐵,我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完成《檢測題》中的《課內文段閱讀》習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已經激發出來,很多學生都能動手做題。遇到不會的也很少有抄答案現象,而是主動詢問同學或老師。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意識到,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不能一味的用看似高深的知識單純的炫耀自己的學識,更要從簡單入手,讓學生感覺到學習語文並不困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少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多說多練,並且多動手加以強化訓練,才能真正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性。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0

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有時甚至牽著他們走。

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節課成功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我為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

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為什麼沉默時”,林東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我沒有批評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換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是六年級能量單元的第一課,教學目標在於通過系活動,讓學生認識電和磁的關係,知道電能生磁的科學概念,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學習是很必要的,在接下去的活動中,通過觀察燈泡發光來證明電路通暢從而證明有電流經過指南針上方的導線。同時讓學生意識到“指南針在什麼情況下會受到影響而產生偏轉”,對指導學生分析“電能生磁”是有直接幫助的。

在實驗將“通電導線”放置到“指南針”上面,讓“導線”和“指南針”保持一致,觀察指南針變化的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將電路中的導線拉直靠在指南針上方,與磁針指示方向一致”這一點,並且應要求學生和老師一起學習實驗操作的要點,並且可以請學生說說對實驗步驟學習的理解,或者可以藉助實物投影儀展示一下,確保幫助學生明確此操作要求,這樣在實驗中才能比較清楚的看到實驗現象。在活動中,還要強調觀察“斷開電流時指導針的變化”和“接通電流時指標的變”,進行一個對比,通過反覆通、斷,對比指南針的變化,有助於學生對現象的比對與分析。在利用短路電路增大電流的活動前,要強調調只能短暫接通,可以讓學生三秒倒計時,以此保證電池不會被過於損耗,強化學生對短路的危害的認識。這兩項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指南針的偏轉?因為有了前前面的引導和學習,學生比較容易能得出:指南針的偏轉是由於磁性,而這磁性既不來源於磁鐵,也不來源於鐵的影響,那就應該是電流,可能是電流流過導線時產生了磁性。。

在最後一個活動“通電線圈和指南針”中,我利用較長的導線,演示瞭如何繞一個線圈,然後再給各小組分發導線,組織學生一起繞線圈,本來考慮到繞線會增加學生學習難度,但是,科學課強調的就是動手和動腦,那麼,作為教師就應該提供給學生髮展的空間和學習的機會。繞了線圈之後,讓學生按照自己想嘗試的式任意擺放線圈,從而能讓學生髮現,當線圈放置的位置不同對指南針偏轉角度是有影響的,這樣,學生就會發現將指南針套入線圈中時,產生的偏轉程度最大,甚至旋轉了起來。這樣的設計既是為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也是為了以後學習電動機埋下了伏筆。 

根據之前課外的調查,這是學生們都較為感興趣的單元,因為有教多動手操作和有趣的實驗,因此,教師要樂於花時間準備充分的實驗器材,只有學生快樂學習了,教師才能愉快施教。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2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可以知道蜜蜂會引路的,因為列寧說:“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

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因為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著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從這個意義上說,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為“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為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應該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積極思考,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奧祕。

從整節課來看還存在著一些缺點,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有待加強。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3

《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北京絢麗多姿的夜景,是學生了解我國首都,學習語言,練習感情朗讀的好教材。為了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一條主線

在教學中,我抓住“整個北京城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句話展開教學,帶著學生跟著課文和課件遊北京的長安街、環行路、西單商業街和故宮,整個教學有條理。

二、注重好詞好句的積累

《北京亮起來了》的作者不光感嘆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還把北京的燈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詞佳句像華燈一樣,使課文也亮起來了。教學本文時,我藉助圖片和結合生活,幫助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燈光閃爍、銀光閃閃、光彩奪目、絢麗多彩”等詞語,拓展部分,要求學生用這些詞語說說我們日照的夜景,引導學生運用優美的詞語。

三、引導孩子們在讀中感悟

本節課中我力圖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首都北京燦爛迷人的夜景。整堂課上,我讓學生全方位的讀書,有個人讀,引讀、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同學分別讀等,讓學生在讀中自解、自悟。在“讀”中領悟詞句的意思;在“讀”中昇華了情感;在“讀”中積累了優美的語言。

四、運用多媒體,理解詞句

本課藉助多媒體教學,能把難理解的內容展示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的發揮潛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全方位感知更多的資訊,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理解:“華燈高照”時,我是這樣引導的:“華燈是什麼樣的燈?”在學生自由發言後,我出示了一張長安街夜景圖,請同學仔細觀察後明白:華燈是裝飾得很漂涼、很豪華的燈,高高地掛著,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再如理解“長安街上,華燈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光閃爍,像銀河從天而降”時。這句話是個比喻句,為什麼把長安街比做銀河呢?學生很難理解。銀河對大多數低年級同學來說,他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對這個課文難點,我是這樣處理的,藉助多媒體理解完“華燈高照”以後,接著請學生看圖引導:“街上除了華燈以外,還有什麼燈?”同學們很容易地找出汽車燈。我又問:“汽車燈多嗎?”“不僅多而且一輛車連著一輛,速度怎麼樣?一閃而過;那一盞盞的車燈連起來像什麼?”學生在老師問題的引導下,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脫口而出:“像星星。”這時再理解為什麼把長安衡比做銀河就不難了。在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的基礎上,老師配於準確生動的描述,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五、積累仿寫

《北京亮起來了》一課講的是夜幕下的北京,一個用燈光裝扮的世界。北京在燈的作用下,異常璀璨,閃亮無比。同時,文中的好詞佳句,也是文章本身亮了起來。所以如何使學生積累這些好詞佳句呢?不如把孩子們拉回咱們熟悉的日照,來寫一寫日照的夜晚吧。於是,課堂仿寫《日照亮起來了》便應運而生。聰明的孩子,馬上領會了其中的要領,將許多北京的地點改成了日照的太陽廣場,植物園,市府廣場、碧霞湖等等。誰說寫文章有這麼難呢?

本堂課雖然基本完成教學任務,基本達到教學目標,但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引起注意的,如:應更多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看、讀、劃、問、說之中學得輕鬆自如;而且,對學生們學習方法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孩子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沒有被更好地激發。這些,應作為一些教學教訓,一直存留下來,時刻提醒自己多從學生角度出發,將課堂還給孩子們,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自己鑽研教材獨立備課,形成了一節有自己鮮明風格的音樂課。我對自己的這節音樂課反思如下:

一、音樂課的教學要體現音樂性。音樂性的表現要以音樂為主,在我的教學中說的過多,要求學生的過多。教師要引領學生投入音樂,在音樂中體會歌曲的內涵,情感,並且以學生多體驗音樂、參與音樂活動為好。

二、音樂課的匯入要以學生原有的音樂經驗為基礎。這節課的設計我是以一橫老師的九一八演講,讓學生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進行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然後出示一組數字讓學生說說對祖國的瞭解。激發學生已有的音樂經驗,來進行教學。不能為了匯入而匯入,要為了音樂學習而匯入音樂。

三、音樂課中要培養學生聽唱的能力。擺脫教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通過多聽範唱,反覆聽,逐步培養學生聽旋律模唱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在這一方面著力培養學生聽一樂句,學生模唱一樂句。

四、歌曲的教唱要有整體感。我在教唱過程中,每一樂句都單獨教學生演唱,過程太零碎了,而且破壞了歌曲的整體性。可讓學生在聽賞的同時,聽出歌曲的樂段。分成塊狀的來學習。不能以合唱隊的模式來教唱歌曲。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5

以往遇到有關文學啊藝術啊科學啊思想啊等內容的課文,我往往合併同類項,即幾課併成一課,將所謂的重要知識點也就是考點劃一下。這一兩年突然想有所改變,於是找資料,備課,著實花了一些功夫。功夫不負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課的感覺還蠻好的,學生聽得象那麼回事,較認真,兩眼盯著我,不時地迴應著我的問題。上課的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就是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的關注度嗎?所以我自我感覺良好,尤其在上《文學藝術的大師》一課時。瞧,學生對列夫·托爾斯泰外貌醜陋內心偉大的崇拜,對用生命作畫的凡·高坎坷而悲慘的一生的同情,對貝多芬歷經磨難卻依然堅強不屈地笑對生活並取得重大音樂成就的欽佩,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節課啊,這是我的一個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懶惰,突破自身教學的空白,突破一貫思維的狹隘,我太開心了。

然而,隨著第一遍教學的開始,我的心情卻越來越沮喪,因為我不再簡單滿足於學生單純的聽我講這些大師的生平故事,我自己越熟悉大師的故事,則越覺得課堂的嚴重不足,我的歷史課堂似乎成了故事課,又似乎成了我的獨角戲的舞臺,有情感有生動,卻偏偏缺乏歷史的深度和內涵!歷史課不應該是這樣的膚淺,歷史課的歷史元素應該無處不在。那麼,如果重新上這堂課,我該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我該提供給學生怎樣的歷史素材和歷史觀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許我應該讀些這些大師的著作,更深入地瞭解大師所生活的歷史大時代,學會剖析歷史時代對這些大師成長的影響、作品的影響,更能歸納出大師們在特殊的歷史時代的成長曆史,以及他們成長為大師的相通哲理。簡言之,我這所以原來這樣處理該課的內容,並不是因為我對這些大師們的生平很熟悉的原因,恰恰相反,我是因為對他們瞭解的太少而如此稚嫩地處理教材處理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

一度的洋洋自得突然之間消失得乾乾淨淨,心內增加的羞愧。我需要沉下心來,用研究的心態去探究大師們成就與成長。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6

《乘法估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從計算方法的角度來看,學生長於精確計算,估算意識淡薄,對估算的作用與價值,沒有真實的體驗與感受,在認識和行為上都感到“不習慣”,常常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小明北京之行的問題情境,將參觀動物園、觀看海豚表演、為遊人組裝自行車等有機地聯絡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經歷估算,不僅讓學生初步瞭解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感悟精算與估算之間的區別與聯絡,體驗估算的價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學的重點,即由單純的技巧性訓練轉變到估算意識的培養。

2、加強變式與比較,注重對估算策略的歸納與提升。

《課標》第一學段估算意識培養的要求是:“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在本節課中,董老師拓展了例題的內容,結合生活,創編問題,特別注重不同問題的分析與比較,如創編問題中“夠”與“不夠”的比較,原型例題與創編問題的比較,“參觀動物園”與原型例題的比較,“觀看海豚表演”與創編問題的比較,“裝配一些自行車”選擇演算法的比較等等,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對估算策略的歸納與提升。從而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選擇合適的演算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課堂充滿活力。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教學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因此,它又是不斷生成的過程。預設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個良好寬鬆的氛圍,沒有精心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備課時充分估計到課堂上將發生的各種情況,考慮好應對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課堂上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本課例中,學生對於32個同學帶250元錢夠與不夠生成了不同的見解,不斷閃耀著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對估算的意義及估算的侷限性的理解展現了學生的靈感,使整節課體現了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閱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字意蘊,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幹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 。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裡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援,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著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根據學生對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學中就已經成功了。於是,我把教學重點落實到“認識幸福的含義與意義”上,再抓住文中重點段的朗讀來感受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匯入學生所認識到的幸福之上。“你認為自己的幸福是什麼?然後根據學生所認識的幸福,引導學生將自己認識的幸福進行闡述,並舉出實際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經過、結果,緊接著套入文字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並抓住重點段來理解全文即分析課文,感悟幸福的含義。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就這樣下來,我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聞、所疑、所悟”等過程 ,用列提綱的形式表達出來。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這麼幾個提綱“1、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2、有錢就幸福嗎?3、我認為幸福是這樣的?4、原來幸福是這樣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擬的提綱,盡情闡述,分析、舉例說明、悟出幸福的含義,這個環節學生表現非常棒,學生很快進入寫作狀態,我也悄悄退出,學生足足寫了50分鐘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500字以上的習作練習,有六七個孩子寫了近700字的作文,習作內容還真具有夾敘夾議的味道,能引用名言,偉人的故事,還有孩子引用了所學的課文《巨人的花園》,將文中巨人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通過孩子們的幫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樂,這是幸福的。本人認為作為四年級學生,能通過文中作者的文筆啟示寫出自己的手筆是很不錯的。在此基礎上,我也滲透了文中的語文知識點。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孩子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十年的親身經歷,終於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勞動做出對人們有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進一步地引導學生感悟幸福的真諦。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兒一語道出了幸福的真諦:只有靠自己的勞動 ,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穫幸福。讓學生真正地領悟到:原來 幸福就是這麼簡單!讓我們牢記,能使大多數幸福的人,認識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從閱讀中感悟寫法 。故事情節的奇異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奇異的故事”往往是童話故事的亮點。文中“智慧的女兒”突然而來,飄然而去。她肯定、讚揚三個牧童疏通泉眼的勞動,還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弄明白什麼是幸福。智慧的女兒在文中起到了“靈魂”的作用。正是這一人物形象,使整個故事讀起來既神祕,又有趣,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我們在平時讀童話的時候,這樣的故事也很常見。例如《漁夫和金魚》中“金魚能一次又一次地滿足漁夫的要求”這一情節的安排,使讀者們的閱讀興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鏡,孩子們也是十分感興趣的。由此可見,我們在寫童話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越離奇,越神祕,就越引人入勝,這樣,自己手中的童話就成功了。

當然,引導學生讀書,寫作更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支撐點。比如:“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句話也無形地滲透了德育審美教育,句中的“義務”是什麼含義?無疑“義務”是應盡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是指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話告訴孩子們:要想獲得幸福,就要通過辛勤地勞動,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好處,讓別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總之,教學本課後,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自己能更好的成長,讓自己的人生更為燦爛,更有意義!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8

課文以課堂教學程序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孩子們情緒變化為描寫的主要內容: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漸漸回到熱鬧。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為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閱讀教學要重視拓展性訓練,這有助於教學的開放,課堂知識的延伸,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既可以根據發散性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學生們展開爭論,交流看法,在這樣氛圍中,思維活躍了,內容拓展了,教學開放了,學生學會了不斷探索。

上述教學片段,就是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聯絡生活實際,展開討論,引導學生跳出教材,談認識,談體會,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一些相關話題,讓學生繼續揣摩、繼續探究,以期萌發新思想。。真正讓學生跳出教材。

課文《雪兒》教學反思 篇19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列舉出現實生活中獲取資訊的例項。因為在特殊情況在教室上課,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降低。但是,學生討論的依然很激烈,並且對預期的內容都能自己總結出來,說明學生的角色有所改變,能夠自己在過程中體會知識、形成知識。學生在資訊獲取這一方面,從理論上能很好地說出了資訊獲取的各個環節,但通過計算機來獲取資訊可能不是很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