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梅花魂》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56W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

上完《梅花魂》這一課,我的心裡湧動著一種激動,洋溢著一種感動,為自己,也為學生。下面,我從以下兩點談談自己的收穫。

《梅花魂》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一, 透過視窗看世界,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文字只是教學的一個小小的視窗而己,如何藉助小小的視窗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此視窗為階梯,創造性地去拓展文字相連的以外的內容,適時地引進推薦給學生,既擴大閱讀的量,又能為深度理解文字服務。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課文,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在欣賞完美麗的梅花圖片後,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用多媒體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兩首現代的詩歌《遊子情懷》和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裡,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蘊裡,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孩子們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撥開層層迷霧,讓詩性的陽光灑進孩子的語文生活,讓我們的學生更多一份語言的醇厚與靈動,更多一份精神的豐裕與深廣。我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二, 點燃孩子的激情,提升生命的價值

語文課程具有審美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我知道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憾學生的也是情,而教師的情感對兒童來說是導體,是火種,學生面對情感豐富的老師,身處充滿激情的氛圍,一定會有情真真,意切切感受。因此,整節課我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讓學生漸入佳境,尤其在講到中國歷史上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中國人的時候,教學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通紅,情緒高漲,他們想到了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想到了詩人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想到了__,王二小……說他們就是一束束昂首怒放,剛強不屈的梅花。望著他們一張張因激動而漲紅的小臉,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和他們一同成長,他們分明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可以看出,學生被外祖父的這種深切的愛國情意打動了。他們的心中也湧動著一顆中國心。

我分明看到了文字的背後是海洋,是天空,是豐富生命的心際網路。當學生感到有一滴聖潔的露珠滴落到靈魂深處的時候,當學生被沒膝的豐草所震撼的時候,當學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動莫明的時候,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昇華,他們的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由於時間有限,朗讀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時間不夠等。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2

《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為線索,重點段一大段是外祖父對"我"說的話,是對梅花和中華民族有氣節人物的讚譽,既有老人對孩子的希望和教誨,其實也是老人自己心靈的表白。當我們談到梅花的精神時,學生能說出"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進而從"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中,體會到梅花的堅韌不拔,遇到困難不屈服。

我順勢提出:"外祖父僅僅是在讚美梅花嗎他的一番話還讚美了什麼 "他們立刻認識到:外祖父不僅僅是在讚美梅花,也在讚美我們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然後讓學生回憶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時,將梅花和民族精神聯絡起來認真體會,對於理解老人的愛國心是水到渠成。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3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課文以梅花為線索,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本課的重點是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寫愛梅花,是因為梅花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徵,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愛梅花和愛祖國是統一的。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梅花魂》中的魂,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種"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本課是略讀課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使學生在下列幾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要讓學生弄清外祖父為什麼常常教"我"讀唐詩,宋詞,而且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之類的句子,就流下眼淚。

二是要弄清外祖父愛梅花,送梅花圖和愛祖國之間的關係。

本課語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以便更好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得不是很到位。我要是能通過欣賞梅花圖,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著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動學生。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4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課文的第13自然段關於外祖父對梅花秉性的闡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我班學生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教學伊始,我讓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教師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

接著以讀為本把五件事情找出來,然後分析外祖父的“三次流淚”,體會外祖父濃厚的思鄉之情。第二課時圍繞“珍愛梅圖”和“贈墨梅圖”體會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眷戀祖國的心就像那梅花精神。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師生一起跟著音樂唱,在歌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裡,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蘊裡,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小小少年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課題是《梅花魂》,我首先問學生課題《梅花魂》從字面上理解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是梅花的精神。這時我在課題魂字的底下批註精神二字,我緊接著問:“課文哪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梅花的精神?”學生很快的找到了是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我讓學生品讀思考:“從第十三自然段中,你知道了梅花的精神是什麼?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通過思考,學生體會到了梅花是不畏嚴寒,寒冷對其他的花意味著死亡,而對梅花則意味著生存。面對嚴寒傲然屹立,不屈服。而且體會到梅花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不僅如此學生還體會到了,這不僅僅是梅花的精神,而且也是中華兒女,無數中國人的精神他們頂天立地,從不肯低頭折節,構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於是我問:“中華兒女千千萬,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數不勝數,你都知道哪些人物?”學生紛紛發言,列舉出了許多的古今我國具有梅花精神的英雄人物。我讓他們懷著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來有語氣的朗讀第十三自然段的時候。令我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同學在讀到“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舉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這句話中的“她”字用錯了,應該用這個“它”。

從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昇華,體會深深的思鄉情。

通過對愛國心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碰撞出了火花,一個學生說:“我覺得課文在向我們介紹外祖父愛國的同時,還在向我們說明外祖父也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於是我追問:“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眷戀祖國,思念家鄉?”學生分小組進行了學習,在彙報中,學生將文章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淚聯絡在了一起進行了體會,從這三次落淚學生體會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眷戀祖國。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我的設計是學生一個一個的進行體會,但聯絡起來更能體會到外祖父的思鄉情。由此理解了文中“我每次看到外祖父送給我的這幅墨梅圖和繡著血色梅花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5

事不可小看,細節彰顯魅力,細節成就完美。當我們工作時,我們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認真負責的心態對待每個細節。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趨完美。就拿上課來說,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一次與學生共同完成教與學的的過程,每一節課都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只有每節課都達到應有的效果,才能切實完成好教學任務。正因為如此,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手段,從細處著手提高教學效果,對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梅花魂》是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的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為線索,講了有關外祖父的 五件事,表現了這位老人對梅花的摯愛,表達了身在異國的華僑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我在設計之初就始終堅持以文字為依託,希望引導學生對課文展開深入學習,從而使學生逐步明瞭課文中“梅花魂”的意義所在。

在執教的過程中我圍繞課文展開了一層層教學,學生們基本上能隨著課程的進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靈魂”、“ 骨氣”,從整體上,我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可是細節的處理不足使課堂效果有所減弱。

不足一:朗讀不夠充分。

在進入課文學習時我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同學們圍繞要求展開朗讀。同學們很認真地開始了學習,可是由於我急於讓孩子們進入下一環節,當我讓學生停止學習時,同學們有一小半還未自學完。學生學習時間不夠充分就削弱了孩子們學習的效果。

不足二:課件使用不夠充分。

為了讓學生對“梅花”及“梅花魂”有一個直觀的瞭解,我在匯入課文學習時我就播放了用多幅梅花的圖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樂的課件,同學們在驚歎梅花的美麗之時,對梅花開放時的環境狀況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但我的課件使用還不夠完善,課後,我反思到應在課的後半段應再用一次圖片展示,也就是同學們理解了梅花魂是什麼時再一次演示課件,讓孩子們在優美的樂曲聲和美麗的梅花圖的氛圍中對“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昇華,使他們再一次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梅花情有獨鍾,為什麼身處異國的外公會對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從這堂課的教學過程,讓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也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很精巧,手段很先進,但我們的教學過程總會有許多不足,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就必須時時從細處著眼,從小事著手,才能使課堂教學呈現更加完美的境界。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6

學生閱讀的心理活動規律包括:複雜的思維活動,複雜的情感活動,複雜的語言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這三種活動總是有機結合、難以分割的,但情感活動的趨向性(如好奇、興趣、動機等)又往往對思維活動和語言實踐活動產生制約和影響,因而情感活動呈現不穩定性,具有調控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才是真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之中,豐富的情感被激發才會有表達的強烈慾望,進而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語言。新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體現兒童的情趣,更反映兒童的思想。教師要以文字為依託,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傾心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讓滋潤兒童語言、生命發展的陽光跳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準確捕捉學生的閱讀情感活動並予以適時引導。

我通過引導,讓學生潛心會文,通過直覺思維,感性體驗,吸收精妙語言,逐步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學生們再次分角色朗讀時,情緒高漲,氣氛熱烈,入情入境。練習5分鐘以後,當我讓小組上臺表演時,有幾個小組的學生鬥爭著要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不但能夠大膽地分角色朗讀,有的還邊讀邊做動作!真是有聲有色,情境再現課堂之上。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7

通過這節課教學,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訓練應豐富多彩,應該在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展開想象,大膽創新,展示個性,這樣的課堂才會更有生命力。我設計讓學生討論:

1、從司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麼?請你對司馬光或那個被救的小朋友說句話。

2、如果你在場,你還會有什麼好辦法救那個小朋友嗎?

3、假如你身邊發生了意外的事,你會怎麼辦?

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想象,並結合生活實際開發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8

我以複習的形式匯入新課,利用教學掛圖來匯出gkh學生在觀察圖後能感知3個聲母的讀音。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我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去秋遊的情境,為整節課孩子們快樂地學習拼音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在教學後面的聲母時,我先出示卡片,讓學生觀察再說出圖上畫有什麼,然後再告訴學生g和哥的讀音有些像,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教師範讀──講述發音方法──指名讀、跟讀、小組讀、開火車讀。讀後再讓學生書寫g的字形,先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圖,看g字像什麼再引導學生通過順口溜來記g,然後仔細觀察g由幾筆寫成,佔哪幾格。教師範寫後,讓學生書空,再練寫,這樣加深對聲母g的認知,用同樣的方法來教學k和h,教學完gkh的讀、寫後,我通過找朋友的遊戲來進入鞏固,在此又一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雖然我讓學生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能顧及後進生,並且有時學生讀錯,我為了趕時間而沒有糾正學生的讀音,也不夠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這還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剛入學的國小生最先接觸到的語文課就是學習漢語拼音。在漢語拼音的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這些要求,體現出漢語拼音工具性的要求,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門工具,以便今後能運用這門工具去識字、寫字及閱讀。但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教學中,要體現語文課的語文味,讓剛入學的國小生能從開始的語文課學習中接觸到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學生愛語文,學語文的積極性。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9

《花點心》一課是人美版國小美術教材第2冊的教學內容,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我中抓住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使得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在教學後,我作如下反思:

一、開展新的課堂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於樂

課堂及時進行激勵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是使課堂教學走向成功的一條有效路徑。首先教師的評價,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主導作用。由於學生對教師有向師性、依賴感的心理特徵,教師的評價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課堂的教學和管理中我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精心評價和鼓勵,調整學生的情緒,使課堂紀律變得有序,使知識的講授更加順暢,讓學習氣氛更加高漲。其次學生自評,這主要是讓學生在自己造型、表現結束時對自己成果作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性的建議。然後是互評,評價他人美術作品的學生也可以從中吸收別人的長處,還能培養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在教學評價中,我儘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評價,並儘可能地防止提出尖銳的批評性意見,以免傷害學生的自信心。在本課教學中最後的學生作品展評階段,我設計了藍貓的邀請卡,以卡通明星的邀請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情緒和進行評價的熱情。教師引導學生這樣評價:在這些點心作品中,哪個我非常欣賞,在哪些地方塑得好,哪些地方如果修改一下會更可愛,被擬人的動畫明星選中的機會更大一些,有效的緩解了課堂評價的簡單呆板的模式,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

二、運用新穎的方式進行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於樂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一來之於實踐的教學經驗,至今已被廣大美術教師所認識,並且針對各種教學實際,探索出各種有效的手段,豐富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加入了不少新鮮的內容。在實踐中,我精心設計了以“藍貓”——個深受學生喜愛的卡通明星來選巧手師傅的情節為主線,貫穿整堂教學的始終,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整堂課脈絡清晰。

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於樂

自主學習主要強調學生要以知識學習為主,同時強化技能的訓練和實踐的鍛鍊,在學習掌握“是什麼、為什麼”的知識的同時,要強化“怎麼做”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通過技能的訓練轉化為素質,通過實踐的鍛鍊昇華為素質。在本課的教學裡我設計了以回憶從前學過的泥工知識為線索,既強調了知識的連續性,又為新知識的掌握埋下了積極探索的種子。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0

“10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8、9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課本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與8、9的認識主要有兩點不相同:一是沒有安排10的序數意義,因為學生對自然數的序數意義已比較熟悉了;二是將10的組成提前到寫數前面,這樣既有利於在教學中利用1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組成,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集中練習10的書寫。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位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教材先讓學生擺小棒,並根據擺的過程填10的五種組成,然後又讓他們推想出10的另外四種組成,這樣逐步加深學生對10的組成的理解。 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選擇兒童身邊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便於理解和接受。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因此我在設計“10的認識”這一課時,力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從舊知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3.巧妙設計遊戲,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在上課時的匯入部分,我選用了小朋友熟悉的現在是幾月份引人,讓學生知道10,通過寫10 觀察10,明確10與其他數寶寶的不同。接著我又先用了小朋友喜歡的小精靈聰聰的問題引出10的序數和大小比較。我還讓學生認真地去觀察畫面上有什麼數學知識,物體是表示10的,然後抽象出用點子圖來表示,在抽象出10,在用珠子撥一撥,是學生感受到9添上是10,10去掉1是9,接著在直尺上認一認,達到數型結合的思想,還認識直尺,還讓學生動手動口用10說一句話或做一個動作,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並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也很好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在10的分解和組成時,讓學生同桌合作一人記一人分,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再讓學生上臺分等多種活動使學生對10的組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後通過多種活動師生遊戲、生生遊戲;你說我說一起組成10。允許學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一節課下來,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但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改進和研究的問題: 1、“10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與8、9的認識其中有一點是不相同的:沒有安排10的序數意義的教學,因為學生對自然數的序數意義已比較熟悉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10的序數意義還要不要拿來當作新授部分來講還是點到為止呢?新課程下的教材如何來正確把握,如何讓教學在第一線的老師來挖掘這個有效素材呢?這是我從事新課程教學幾年來的一個困惑。2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時,能讓學生順著數和倒著數。再讓學生親自動手擺10個小棒。並將它們捆成一捆,讓學生了解“10個一,可以組成1個十。”在處理這個難點時,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忽視了10還是個計數單位的教學。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1

昨天我和同學們共同學習了《中心對稱》一課,縱觀這一節數學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 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 生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具體感受如下四點:

(一)、目標定位準確,目標意識強。

這節課有三個目標:1、瞭解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2、理解並掌握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3、能設計簡單的中心對稱圖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體驗中心對稱圖形的美感。在由認定目標,實施目標等環節始終圍繞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效果較好。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2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儲存於學生腦海裡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著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3

最近我們高一11班開展了一次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題的班會。班會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告別不良的行為習慣。班會的形式主要有討論、小品表演、提出建議等。

從內容環節上看,整堂班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習慣的重要性。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和不良行為習慣說“拜拜”和提出倡導。其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這三個部分展開,主線索比較明朗,但在三個內容的銜接過渡方面還需要改進和錘鍊,使之更加自然流暢。內容選材也比較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些事例能夠引起中學生的興趣,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學生從故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由於這三個方面範圍較寬,每個部分拿出來都可以講一節班會課,所以內容略顯臃腫,時間有些緊張,沒有做到知識點的深入挖掘。還需要精簡內容,進一步深入展開,讓學生體會的更加深刻。

從形式上看,這次班會採用了多種形式。例如,運用事例感悟讓學生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通過小品表演讓學生知道應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故事續寫讓學生體會到不良行為習慣帶來的危害。運用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找出身邊的不良行為習慣並拿出解決的對策。但是討論環節過多,顯得重複,可以適當減少討論次數,增添知識搶答之類的環節。小品表演環節學生表演的惟妙惟肖,課堂氣氛隨之活躍起來。

從課堂氣氛上來看,前十分鐘課堂比較沉悶,回答問題的也少。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1、聽課老師多,學生沒有放開。2、班會準備不充分,沒有讓學生蒐集相關方面的材料。3、問題設問不具體,沒有更加密切的聯絡學生實際。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調整,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尤其是小品表演和比劃猜猜兩個方面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從學生主體地位上來看,基本上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體會,讓學生去找,讓學生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但學生舉手發言不是很踴躍,提問範圍也太窄,沒有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去。在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探討方面做得不夠好。

總之,這堂班會課讓我感到了自己的很多缺點和不足,需要通過更加努力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從而爭取更快的成長和進步!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4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後,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願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願軍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係來看志願軍戰士和大娘不是親人,可是她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師要給予引導,聯絡上下文,結合當時志願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應該以標準化解讀去規範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應該培養富有創意的讀者而不能培養人云亦云的聽眾。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5

全文一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將“我”和哥哥拿著風箏來到體育館。第二自然段講到體育館放風箏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顏六色的風箏越來越多,非常美麗。插圖描述了天真活潑孩子的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裡一起興高采烈的放風箏,以及放風箏時所看到的熱鬧的情景和各式各樣的風箏再天空爭奇鬥豔的情景。

對中年級的“整體感知“定位在段中讀,把握年級標準。中年級的學生要能讀懂一段話,會說一段話,會寫一段話。這是中年級的教學任務之一。中年級的學生對段有了整體感知能力,才能為高年級感知全篇做好鋪墊。中年級應做到讀寫結合,把握在讀中悟滲透對寫作方法的感知。

課前準備:放風箏是學生喜歡並且熟悉的活動。於是我提前一節課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去體驗一下放風箏的樂趣。學生顯得有極大的興趣。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6

是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三方面進行教學:

1、文言文的朗讀,初步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特點,掌握斷詞斷句朗讀的方法。

2、文言文與白話文對比朗讀,結合譯文理解每句文言文的意思,初步解釋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

3、在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前提下,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說說葉公似的人物,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學生經過學習,初步瞭解了文言文按意思斷句朗讀的特點,也明白到這個寓言故事以小故事闡明大道理的寫法。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7

這節課重點突破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探討了“懶惰”在本文中的含義在備這節課之前,查閱了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根據這一情況,我覺得必須把這兩種基本的論證方法作為重點來突破。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這一舉措是符合教學實際的,我認為學生上完這一節課,是能夠基本掌握這兩種論證方法的相關知識的。

在品讀文字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開啟生活視窗,拓展語文空間”,因為課語學科的外延與生活等同,在對“你能找出身邊的例子來支援作者的觀點”這一問題的解答中,同學們發言非常踴躍,氣氛非常熱烈,這讓我體會到,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正確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

本文的另外一個特質是運用逆向思維,向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其新奇的觀點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那麼探討本文“懶惰”的含義,破解課題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也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分析了課題。

我的這一節課難免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我會誠懇地向各位同行學習的,我深知我還年輕,這是缺憾,更是一種優勢。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8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2、過程和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說記字方法、組詞、說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匯入,如此激趣匯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著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梅花魂》教學反思 篇19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匯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穫: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白鵝》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上完課後,我又和學生一起閱讀了《同步閱讀》中邊選的《白公鵝》後半部分,學生被白公鵝那偉大的愛所感動,也更能理解作者對白公鵝的欣賞,滿心的喜愛的情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