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精選20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73W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

本節課,我以童話“小馬過河”為背景,組織教學。課一開始我簡單的給學生講述小馬接受任務去磨房,途中遇河,松鼠與老牛的話讓它不敢過河,只好回家問媽媽的故事。在隨後的教學中,緊緊圍繞“小馬過河”這個故事展開教學,從小馬練本領、小馬接受任務遇到大河、小馬想方法過河、到歡慶過河都是在這個情境中進行的,使學生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參與學習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融為一個整體。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精選20篇)

2.挖掘生命內涵放飛學生心靈

兒童的靈性也就是學生的天性,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靈性的世界。兒童天生具有創造力,就看你教師有沒有給他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是我設計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砝碼。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的同時,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我想,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學生一定會非常喜歡,因為這是他們的自己的方法,這是他們合作的成果,這是他們創造的結晶。

3.巧設學習障礙練就生活本領

平淡無奇固然可使學生學的輕鬆,但往往也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本課根據幼兒特點,巧妙設定了學習的障礙,使學生在新需要與舊水平之間產生衝突,從而更好地學習。因此,在課一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那匹小馬,你能過河嗎?”這個問題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他們會利用以有的生活經驗去思考,去實踐,甚至會將問題放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這樣將課堂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練就生活的本領。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2

讓幼兒真正成為遊戲的主人

“小貓喵喵叫,小狗汪汪叫,小兔蹦蹦跳。。。。。。”在一次小班音樂遊戲的教學過程中,遊戲情節發展到高潮的時候,幼兒的情緒也發展到了高潮,在我缺乏指導遊戲方法的狀況下,逼迫性的讓幼兒安靜了下來,在遊戲即將結束時幼兒卻不遵守遊戲規則,在我的指導下也沒有起色,我沒有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來指導遊戲,使幼兒對自我失去信心和對遊戲的興趣。幼兒是遊戲的主人,遊戲是讓幼兒獲得愉悅的一種活動。幼兒在遊戲時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又不能成為成人願望的執行者,那麼咱們就應怎樣去指導幼兒才能充分發揮遊戲的作用,去展示遊戲自我的舞臺呢?

1、咱們共同認為對於不一樣年齡特徵的幼兒要用不一樣的方法來指導遊戲。如:小班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個性鍾愛模仿周圍的人和事,因此幼兒在遊戲時咱們要時刻注意觀察幼兒,當孩子對新的玩具不感興趣、不會玩、不鍾愛玩遊戲時,咱們就用孩子不感興趣的玩具玩遊戲,這樣就會引起孩子模仿的興趣,對幼兒起了暗示性指導的作用。

2、中、大班幼兒,咱們能夠作為一個參與者、發問者、傾聽者解決問題的幫忙者的身份去指導幼兒遊戲。如果幼兒在遊戲中需要教師參與,咱們扮演一個主角參與幼兒遊戲中,透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遊戲的作用。在遊戲的過程中為幼兒帶給一段時刻讓幼兒把遊戲中的過程體驗、有創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講出來,透過幼兒之間的討論,引導幼兒以他們自我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分享經驗。我認為不一樣遊戲主題的指導方法是不一樣的,咱們要根據每一種遊戲特點及幼兒需要指導遊戲。

3、遊戲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是幼兒的需要,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的活動。咱們就應讓幼兒自我確定想玩什麼、怎樣樣玩、和誰一齊玩、在什麼地方玩等等,幼兒是遊戲的主人。平時指導幼兒遊戲時,就需要咱們用心去了解幼兒的想法,不好把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好輕易地打斷幼兒的遊戲,在遊戲中幼兒有權決定一切,如:遊戲的玩具、材料要以幼兒需要興趣為出發點;要讓幼兒自我的方式解決遊戲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讓幼兒願意自覺遵守遊戲中的規則。因此,要讓幼兒真正成為遊戲的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遊戲,自主決定遊戲的方法。這是咱們教師指導幼兒遊戲的關鍵所在。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3

《夢來過了》這首兒童詩歌短小精悍,富有節奏和韻律,朗誦起來琅琅上口,賦予了音韻之美。符合我們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特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對原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如:原教材中是直接出示圖片----小草、小花、白雲等,說:“今天都有誰來咱們班做客啦!”而為了給幼兒營造一個寬鬆的語言氛圍,讓孩子們願意說。我改為談話匯入活動,因為孩子們都有做夢的經歷,對做夢有一些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做的夢,聽一聽別人做的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下子孩子們就進入一個輕鬆、有趣的話題當中,使師生關係更融洽,就像聊天一樣,活動氣氛也活躍起來,活動開展的相當順利。

由於詩歌內容比較簡單,學唸詩歌的環節很快就結束了,我將仿編詩歌作為了活動的重點,用“詩歌裡的小朋友到枕頭裡、被窩中找夢,小朋友可以到哪裡去找夢?”這一問題來啟發幼兒想象。孩子們的語言十分精彩:“在大箱子裡嗎?我看看——沒有”,“在媽媽的包裡嗎?我翻翻——沒有”,“在鞋子裡嗎?我看看——沒有”,“在草叢裡嗎?我找找——沒有”……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句子的結構上,幼兒採用了詩歌中設問的修辭方式:自問自答,但這並不是單純的模仿,“翻翻”、“找找”、“看看”,幼兒在語言的模仿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生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從傾聽、欣賞——準確記憶——學習朗誦——脫離圖譜——自由創編——朗誦表演。從步驟上、難度上是層層遞進的,幼兒行為積極,思維活躍,樂意參加創編活動。整個活動,幼兒在審美中模仿、在模仿中創造、在創造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構了自己的語言、創造了自己的文學,最後也實現了語言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的仿編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會顯得更加的真實。課後反思時,我回想了仿編的環節,如果在這一環節中我能強調一下運用詩歌裡面的句子讓幼兒來說,會更達到我所設立的目標,另外對於一個孩子說天上去找,如果這時把幼兒的思維引入房間,讓他去房間的各個地方去找,就樣會更生活化,接近孩子的生活。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4

《夢來過了》這首兒童詩歌短小精悍,富有節奏和韻律,朗誦起來琅琅上口,賦予了音韻之美。符合我們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特點。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對原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如:原教材中是直接出示圖片----小草、小花、白雲等,說:“今天都有誰來咱們班做客啦!”而為了給幼兒營造一個寬鬆的語言氛圍,讓孩子們願意說。我改為談話匯入活動,因為孩子們都有做夢的經歷,對做夢有一些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做的夢,聽一聽別人做的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下子孩子們就進入一個輕鬆、有趣的話題當中,使師生關係更融洽,就像聊天一樣,活動氣氛也活躍起來,活動開展的相當順利。

由於詩歌內容比較簡單,學唸詩歌的環節很快就結束了,我將仿編詩歌作為了活動的重點,用“詩歌裡的小朋友到枕頭裡、被窩中找夢,小朋友可以到哪裡去找夢?”這一問題來啟發幼兒想象。孩子們的語言十分精彩:“在大箱子裡嗎?我看看——沒有”,“在媽媽的包裡嗎?我翻翻——沒有”,“在鞋子裡嗎?我看看——沒有”,“在草叢裡嗎?我找找——沒有”……從這些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句子的結構上,幼兒採用了詩歌中設問的修辭方式:自問自答,但這並不是單純的模仿,“翻翻”、“找找”、“看看”,幼兒在語言的模仿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與生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從傾聽、欣賞——準確記憶——學習朗誦——脫離圖譜——自由創編——朗誦表演。從步驟上、難度上是層層遞進的,幼兒行為積極,思維活躍,樂意參加創編活動。整個活動,幼兒在審美中模仿、在模仿中創造、在創造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建構了自己的語言、創造了自己的文學,最後也實現了語言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的仿編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會顯得更加的真實。課後反思時,我回想了仿編的環節,如果在這一環節中我能強調一下運用詩歌裡面的句子讓幼兒來說,會更達到我所設立的目標,另外對於一個孩子說天上去找,如果這時把幼兒的思維引入房間,讓他去房間的各個地方去找,就樣會更生活化,接近孩子的生活。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5

在日常的接觸中,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都怕黑,在家裡不敢一個人睡覺。於是本週我們安排了語言活動《重要電話》。故事講的就是小女孩莎莎為了完成媽媽交代的接重要電話的任務,而克服恐懼心理,獨自在家。

這個故事的內容非常吸引小朋友。莎莎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發生了許多事情,故事一邊發生,孩子們的思維一邊跟著故事走。他們對故事的發展非常感興趣和關心。回答問題的時候也回答的很認真。我提出一個問題總是會有很多小朋友舉手,而且回答時所運用的語言也很到位。看來大家在聽故事的時候是很仔細的。經過我的觀察,我發現我們班的小朋友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那就是認真傾聽。所以以後我可以在這方面更加加強一下,培養孩子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外,傳統的故事教學大多欣賞在前,分析在後,比較容易限制幼兒思維。此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因此,我採取了"故事分析前置法"和"關鍵處中斷法",通過圖片,引導幼兒在猜測中不斷推理故事情節的發展,深刻感受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使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6

戶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還有的跳繩……象一隻只愉悅的小鳥活躍在院子裡。可偉偉小兄弟姐妹卻不一樣別的小夥伴,正因他身患殘疾,不僅僅一隻眼睛看不見,而且他的右腿先天性骨關節脫落,在入園前的幾個月剛剛動過一次大手術,此刻走路還不是很穩,語言表達潛質也比較差。對於這樣的孩子,身為小班班主任的我,在看好別的孩子的同時,還要百倍的去關心照顧他,不管走到哪裡,我都隨時帶著他,牽著他的小手,生怕他出什麼意外。可這一次,我卻發現他的小手在往外掙脫,並不時的用另一隻小手去掰我的手,用不清晰的聲音對我說:“老師,我也要去玩。”一句話,讓我心裡咯噔一下,感覺到對這種個性的呵護方法起了疑問,我一邊說:“偉偉,必須要留意,不好摔倒。”一邊輕輕地放開他的小手。

在咱們日常生活中象偉偉這樣的孩子不是很多,身患殘疾,是隻“受傷的小鳥”。但他卻有自我的理想,自我的願望,他也想跟同齡的小夥伴一樣去玩耍、去遊戲、去想象、去創造、去飛翔。如果老師一刻也不離他左右,百倍的去關心照顧他,從這一點雖然充分說明了老師從身體這方面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忽略了他的個性發展,雖然他的身體患有殘疾,而他的大腦發育卻很正常,識字、數數都不差。小兄弟姐妹想做的事情,他也想做;小兄弟姐妹想玩的事情,他也想去玩。如果別的小兄弟姐妹去遊戲、去玩耍,讓他例外,這樣做是否會傷了他的自尊,心靈也能受到傷害。他會不滿意老師對他的這種關心和照顧。因此,偉偉最後鼓起勇氣,對老師說:“老師,我也要去玩”。

老師就應在照顧他的同時,慢慢去鍛鍊他,讓他適應幼兒園的環境,讓他在這個環境中健康成長。不管哪些活動,哪些遊戲,都就應讓他去參加,讓他加入到這個群眾隊伍中來。只是在活動時,老師隨時倍加照顧,這樣不僅僅保護了他的自尊,還讓別的孩子,知道並學習並領悟照顧關心有殘疾的小夥伴,知道互相幫忙是一種美德,更能體現出一種人人平等、和諧相處的氛圍。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7

上完特級教師的指導課《搭石》,加上劉巨集老師一針見血的點評,我收穫頗多。現反思如下:

1、課堂語言優美,情感體會到位。

2、條理清晰,環節流暢,重點把握恰當。

3、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啟發,引導不緊不慢,逐層推進,真正做到讓學生有所得。

4、在理解“面對面怎樣過搭石”一環節時,採用師生合作表演的形式,直觀簡潔易懂,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5、課文最後昇華階段,教師先自己有感而發,寫幾句詩,讓學生和著音樂吟頌,緊接著說話訓練(此時此刻,你想對搭石說些什麼?)水到渠成,學生有例可仿,有話可講。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8

《晚上的太陽》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在媽媽生病時,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明,讓醫生順利地完了手術,救了母親.告訴人們遇事要積極動腦動手。

1、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我在揭示課題後,請學生就題設疑:課題中的“太陽”為什麼要加上引號?晚上有太陽嗎?晚上的“太陽”指的是什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朗讀課文,學生讀的有目的,有興趣。

2、由於本課內容生動易懂,敘事層次清楚。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默讀課文的方法。默讀時請學生注意兩點:一是要邊默讀邊記憶故事的主要情節,二是要重點抓住文中的“焦急”、“手心攥出汗水”、“眼睛一亮”等詞語來體會愛迪生當時由“焦急——緊張——激動”的心情變化,從而考慮自己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怎樣插進自己的語言。在進行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自己練說,同桌互說,小組內說,最後全班交流。通過向別人講述故事,既完成了課後練習,也達到了讓學生全面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生動的目的。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9

9月20號,我上完了《購物》這一課之後,感覺到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就像之前其他數學老師告訴我的: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有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反思自己對這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這節課中,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購物》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兩、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乘法豎式是小朋友第一次接觸,所以理解乘法豎式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成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課的知識點,我創設了小明和媽媽到傢俱城買傢俱的情景,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想想如果自己就是小明,你會提出什麼問題?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生活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口、等能力,也使學生輕鬆、愉快、自然地進入本堂課的學習中。

蘇霍姆林斯基在半個世紀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他在《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在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時,我以“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數一數、折一折、比一比、說一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由生活中具體的物品,到抽象的幾何圖形,自然過度、水到渠成。

2、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

蘇霍姆林斯基在半個世紀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他在《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在探究演算法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小朋友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總結出多種解題方法,體驗了演算法的多樣性。

二、不足之處

1、低年級的小朋友上課的注意力只有10~15分鐘,老師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算理和掌握豎式的計算方法,設計了過多的問題,浪費了學生有效學習的時間,造成學生最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知識點掌握得不好的問題

2、當學生出現老師事先沒有預設到地問題時,老師被學生牽著走,體現出了自己經驗不足,教學機智不夠的缺點

3、授課節奏掌握不好。部分學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後任務就沒完成。如果加強學生的操作訓練,把本節課的節奏加快一點,學生的收穫一定會更大,教學效果會更好。

4、縱觀整堂課,自己的激勵的語言不是很豐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師一定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異同點時,不讓他們馬上起來回答,因為在這麼倉促的時間內作答,學生的回答十有89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導小組進行討論,共同分析,找出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異同,讓學生考慮周全些,語言組織精煉些,這時再做出回答,肯定會很精彩。

2、教師在指導,引導,協助學生學習數學時,要善於調配學生活動的步伐,要善於調控數學活動的時間。對每個環節所用的時間要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設計發揮更大的作用。

3、教師要善於使用激勵性語言,鼓勵那些參與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學生,使自己的教學面向全體。

4、教師要善於吸納學生反饋出的新資訊,並快速地做出反應,進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釋放給學生,達到師生的共同提高。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0

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學來源於生活及學生實際操作,首先通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十分喜愛的遊樂園引起學生的興趣,為認識乘法作準備。接著讓學生用小棒擺各種各樣的圖案,由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本課。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1

《一個蘋果》這篇課文,課文記敘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中,儘管乾渴得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志願軍戰士互相關懷、體貼的階級友情。這是一篇情感性很濃的課文。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教師的情感、文字的情感三者達到共鳴。在教學中具體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了一個“情”字

主要運用了“激情引趣,渲染情感”的階梯性閱讀教學方法。

就是在教學中實現了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情感逐步昇華,水到渠成。

二、突出了一個“巧”字

教學中,我只設計了一個問題:“誰該吃這個蘋果?”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具體描寫深入研究,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又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牽一髮而動全身”,由這一問題輻射全篇,體現了巧妙。

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副板書:“他渴呀!他應該吃這個蘋果,但是……”並圍繞這個問題巧妙地貫穿了全文,同時讓學生情感逐步地昇華,深深地體會了戰友間階級友愛的情感。

三、注重了一個“法”字

在教學中,我注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了邊讀書、邊畫、邊批註的讀書方法;教給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課文的方法等,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

四、體現了一個“諧”字

在教學中,做到了欣賞學生,運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後進學生,如開始的腦筋彎彎繞遊戲,對讀得慢學生的尊重等,真正地做到了師生關係的民主和諧。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2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幫助學生化解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開啟學生探究的閘門和思維的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字,並將閱讀的主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思維和情感融進了作品靈魂的深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對文章的主題把握準確,有的學生的分析比我預設的答案還要全面,表現出較高的個性閱讀鑑賞水平。

1、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作者從哪些方面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各抒己見說出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方面,說出欣賞的理由;作者寫黃土高原的目的是什麼;作者在寫白楊樹的外部形態時,具體從幾個方面去寫的,各寫出它們什麼特點,具有什麼深刻涵義;想一想四個排比反問句的含義是什麼?白楊樹象徵什麼?以上的教學環節,既抓住了重點,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不斷的動腦、動口、動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學習創造性也顯現出來了。

2、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如:“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字之中,從而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字後一部分的閱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3、注重了朗讀,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白楊禮讚》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讀。通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叩住學生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教學時,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朗讀。如: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相應的語句,讀讀相關的段落;提出問題,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邊讀邊討論;學生自己練讀,集體朗讀。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給學生的朗讀營造了情感氣氛,而且又變換了朗讀方式,既使學生有新鮮感,又使學生與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產生心靈的共鳴。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閱讀教學不應該人為地設定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整體性的閱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使學生的思想飛揚、閱讀能力得到提升,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3

《烏塔》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描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我國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 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快速默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教室裡頓時響起了一片讀書聲,大家讀得興致勃勃。

讀完以後,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慾望,紛紛發表自己對烏塔的看法:“烏塔是一個有思想的女孩子”;“一個有見解的女孩”;“厲害的女孩”;“對世界充 滿好奇的女孩”;“獨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並很勇敢的女孩”……由於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

當學生對烏塔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再引導他們反覆閱讀和思考,並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烏塔特點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後,分小組議論烏塔的種.種特點,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著發言,紛紛彙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說道:“老師,烏塔這樣出去,她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短暫的停頓之後,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為這是一個能夠開啟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要緊緊地抓住。於是,我帶著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俊潮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林洪偉站起來侃侃而談:“我從書中知道,在歐洲那些國家裡,人們的法制意識強,治安措施好,烏塔不會有生命危險。”

“烏塔這樣做,如果出現萬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關天樂反駁道。

“書中寫道,烏塔每次出行都有準備,自我保護意識強。就是遇到危險,她的能力特別強,能夠化險為夷。”俊潮反駁。

“我認為課文並不是要我們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遊,而是要我們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班上才女甘錦晴的見解果然高出一籌。

同學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道理。聽著他們的發言,我感到欣慰與激動。雖然同學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經過討論,彼此互相啟發,大家都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

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詞語。今日,我重溫此語,倍感親切。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4

每個個體都是存在差異性的,因而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多角度的,教師需要尊重學的個體差異,讓他們有自己的體驗空間。比如課文的第二小節是鳥媽媽和小鳥相見後的一些場景。通過播放鳥鳴,想象一下,鳥媽媽和自己的寶寶終於見面了,它們之間會說點什麼,情景再現,同桌之間說一說,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體現自己的個性,從而讓課文的內容得到昇華,為後面的“我”放小鳥的做好鋪墊。

課文的最後一小節,小鳥被放走了,會跟“我”說點什麼,再次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讓課文的主題得到深入,鳥類與人類是好朋友,引導學生認識保護鳥類的意思。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5

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凸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的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學習,無論在知識上、能力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不足:

1、課前匯入沒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如:當學生說按平均分時,沒有讓學生自己思考這樣分行不行,老師急著代學生回答。

2、探究解題思路時,學生彙報過程太過倉促,沒有充分的給學生思考、彙報的時間。

3、課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題的改變要有科學性,不能隨意。如:氧和氫的比不能隨意改變。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6

本週三第一節七年級語文組聽我的語文課,我上的是《河中石獸》。這是改編之後新增的一篇課文,並且篇幅也比較長。下面我來談談自己所上這篇課文的一點感受。

這篇課文我分三個課時來完成。並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提前預習,提前一個星期先背誦這篇文章,由於篇幅比較長,我讓他們一天背一小段,兩天背一大段,這樣降低了他們背誦的難度。在檢查背誦的時候,有時也給提一提不理解的地方。並要求他們自己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閱讀感知課文內容。

其次在課堂教學時, 我分別叫了三個同學讀,再次通過大螢幕糾正了字音並且強調了這幾個容易些錯的字及音“曳” “坎穴”“募”,然後讓四個學生當堂落實字詞的默寫,有兩個學生全隊,兩個學生字音出現錯誤。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說一下。對字詞句意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第一個時我只講了一二段,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如果講的內容太多我發現對農村中學得孩子來說要他們把那麼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裡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後我在檢查他們背誦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後才會有動力,對於這些學生來說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第二課時講第三段,方法照舊。第三課時講課文內容,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後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著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後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文章的最後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麼道理?

對於這篇課文我落實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因為在做學案的時候,學生都是當堂記住的,寫的非常好。60名學生,55名學生解詞都考到了90分以上,5名學生也考到了80分,高興,也不再為學生寫的不及格而苦惱。這也給我們教文言文提了個醒,落實文言中的字詞句相當重要,課堂內容少講些,分段講。只講一二段,讓學生看著一體機的註釋記,記過後當堂檢查提問,再講第二段時,再次提問第一段的解詞及翻譯,提問範圍廣,隨時抽查,讓學生的記憶裡高度集中,並且學生正好在課堂上記住了這些詞義和句意。效果要遠比在家背得好。

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後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7

《鯨》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說明方法。鯨的進化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經過精心的準備,我信心十足地上了《鯨》這篇課文。可是上完課之後,還是漏洞百出。下面是上完課之後的一些反思。

在評價方面,我還缺少對學生的評價。如:我讓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收穫時我班的李祖宇同學在彙報鯨的吃食方面的特點時說到他是抓住鯨吃食時的動作來學習的,並且把一個個動詞都找出來了。而我卻未加評價,只是單純的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教學。

通過這次教學評優活動,我既有收穫也有啟發,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不僅能帶動課堂氣氛,而且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和感人,在這次鍛鍊中,我找到了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1、鍛造自己的語言。在課堂用語上還不夠簡單、明瞭,尤其是缺乏抑揚頓挫。特別是語言上的錯誤,要學會避免犯錯。

2、繼續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磨鍊自己的意志。我想,教師應該像穀穗那樣,要想讓自己的果實達到真正的成熟,你就必須將根伸向土壤的更深處,好不斷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營養以補充自己的能量為結出粒粒飽滿的果實而聚集精華。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8

《好娃娃》是一首具有濃郁的湖南鄉土風味的兒童歌曲。餘慧作詞,潘正寧作曲,歌詞用樸實的語言,將天真可愛的孩子給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端茶喝、搬凳坐的日常生活情景展現出來,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尊敬老人、有禮貌的好娃娃形象。全曲為2/4拍子,五聲羽調式,非方整性的一段體結構。旋律明快而有親切感,表現了兒童熱情、活潑的性格特點,展示了祖孫三代歡集一堂,共享天倫之樂的感人情景。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能學會<<好娃娃>>這首歌,並用親切、甜美的聲音進行演唱。

2.能大膽地嘗試表演歌曲中各種人物的動態及情感,積極與同學合作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長輩,待人有禮貌,在家裡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

我第一次嘗試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這種教學模式。

我設計了幾個環節:欣賞歌曲,學唱歌曲,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課上,學生已經很好地演唱歌曲,完成了學習目標1,同時也懂得要尊敬老人,有禮貌,做一個好娃娃。

這節課的不足地方是在音樂戲劇表演這塊完成地不好,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原因是自己準備不充分,頭飾不夠,佈置家的環境過於簡單。沒有激起學生表演的動力。

評價過於潦草。沒有發揮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創造能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只有通過不斷地反思,加強自己的課堂教學,使自己不斷地進步。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19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範圍裡對老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有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熱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浪花》一文時,我先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藍天、沙灘、波浪、貝殼、小蝦的彩圖,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於安靜、祥和的海邊情景.課伊始,我播放了《趕海的小姑娘》歌曲.

動聽的音樂,美麗的彩圖,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在此基礎上,我說:"小朋友們,你們欣賞過大海的美景嗎?有過與大海玩耍,讓浪花撓腳丫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地讀一讀《浪花》,一起感受與海浪玩耍的快樂吧"然後,我讓學生聆聽課文的配樂朗誦,初步感受文中的意境,讀出課文的韻味,我又藉助掛圖展示"我"與浪花玩耍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欣賞海邊的美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成畫中人,自由暢想讓浪花撓腳丫而流淚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我"的歡快、喜悅的心情.這樣,學生就入情入景,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了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在朗讀的指導中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篇20

《春酒》最值得從這樣一個角度來挖掘文章內涵,那就是作品體現出來的濃濃親情、鄉情、人情。所以,我將教學目標設定在領會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風俗、人情之美上。然而這種美感是通過什麼展現出來的呢?便是本文那突出的、精彩生動的細節描寫。於是,品味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感受作品意蘊便也是教學目標之一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飲春酒——品春酒——釀‘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層層深入,從讀到賞再到寫,達到昇華。這也得益於餘映潮老師“板塊式教學”思路。

情境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成為本節課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思鄉這一主題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不算陌生,但體會畢竟是不深的,讓學生感受情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教學中,通過感受主題美,對學生進行情感的薰陶,然後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對思鄉的古詩的積累,讓他們再次感受思鄉的情感,十四五歲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緒感染,從而完成情感教育。